巴金散文《灯》的教案

巴金散文《灯》的教案,第1张

教学目标

1. 学习 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灯”“灯光”的象征意义。

2. 学习 本文作者展开联想,逐层深入地剖析事物内涵的写法。

3. 学习 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怀、表达感情的写法及文章“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灯”“灯光”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怀、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背景知识介绍:

1.请学生于课文结束处看到本文写作时间: 1942.3

2.你知道此时的中国是怎样的状况吗?学生分析这段时期的国内形势。

3.教师补充。

4.学生回忆学过的巴金的作品,简介巴金。

巴金的经历需简介,着重点在于他背叛家庭,走向革命的勇气与热情,引导学生品读文字蕴含的力量。

二、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形式:学生依次逐段朗读课文。听读者注意读者的情况,并思考如下问题:

要求:(1)读罢全文,你能发现作者的感情变化吗?请用具体词语例证,是什么力量令其感情变化。

(2)全文哪些段落写灯光?

讨论明示:

(1)作者情绪由低落悲观转为乐观高潮。第一段的“窒闷”,尾段的“微笑”,可以显示灯光令其感情变化。

(2)3-12段写灯光。

难点:2段到底有没有写灯光?应该说涉及了灯光,或说暗写侧写灯光,作者对于灯光已感觉到了。“漆黑一片”到“黑色逐渐谈”以至“终于分辨出来了”,这过程变化靠得是灯光,第3段的内容也恰恰是这一结论的注脚。

三、讨论课文结构内容

1.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形式在于其线索。本文线索是灯光。引导学生依课文内容总结出本文的内容脉络。

明确:眼前/现实灯光回忆灯光联想灯光眼前/现实灯光

2.如果我们写这篇文章,多会从回忆灯光后,便以议论抒情性的语言来剖析挖掘灯的内涵,可是作者却联想三个故事,继续实写灯,目的何在?

导析:

(1)请为三个小故事添加标题,概括其内容。

(2)两个神话故事可否去掉一个?为什么?写第三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3)联想灯光的目的何在?

明确:

(1)a哈里希岛的故事:长明灯,盼归之灯,姐姐点灯照亮渔人归途,长夜孤灯。

b爱之光、希洛与利安得尔的故事

c友人投江被救

(2)不能去掉。

因为第一个故事中的灯是指路的灯,第二个故事中的灯是精神的灯,灯中蕴含着勇气与希望。二灯光内涵不同,第二个故事中的灯不仅指路,更是精神依托,文意更加深入了。

写第三个故事目的在于显示灯的力量是巨大的。友人投江,心已冷尽,但就是这垂死之人的心竟被灯光照亮,灯光为他带来了人间的温暖和美好的情谊,带来了生活的希望与信念,灯的内涵在这个故事中进一步被挖掘展示。

(3)联想灯光,作者是借此来剖析挖掘灯的`内涵,让人们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中认识灯的作用,这自然比用议论抒情的方式来讲灯的内涵更形象,更能开阔人的思维。而且这几个故事很具有代表性,现实与理想,古代与现代,中国与外国,人们对于灯的感情都是一样的,灯的意义更明了了。

四、小结

思想内容的小结:

归纳灯包含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倾向。

艺术手法的小结:

象征手法的运用。

善于运用联想来感性地揭示文章内涵的写法。

五、作业:

以“灯”为题,用象征手法写一篇揭示“灯”燃烧自己,造福人类的品质的文章,600字左右。

六、板书设计:

反帝、反封建、反压迫,呼求平等、自由、幸福,是巴金作品主要内容。在巴金许多文论中,我们可以读到他火一样的文字:“我们的生活信条应该是:忠实地行为,热烈地爱人民,帮助那需要爱的。”“我的生活的目标,无一不是在帮助人,使每个人都得着春天,每颗心都得着光明,每个人的生活都得着幸福,每个人的发展都得着自由。”

巴金的散文一般都是采用曲笔和象征的手法

:“灯”“火”通常是光明与温暖的象征,也是理想与希望的象征。巴金散文多处以“灯”为意象,托物言志,可见巴金对光热的追求是多么迫切,多么强烈!而巴金对“灯”的情有独钟,与他特殊的家庭环境、自身经历、信仰追求等是分不开的。

答案:

解析:

 

解答课文第一段中,用“窒闷”一词暗指当时的政治空气很沉闷,失败主义情绪给人们造成的精神上的重负。点出了时代背景,为全文以象征手法行文奠定了基础。课文中的灯光,本来是作用于人们视觉的,但作者着力写灯光在感情世界上的作用,这是恰恰恰说明了作者就是要以灯光为象征,向人们指出抗战的光明前景。必胜的信念犹如黑夜的灯光,犹如迷路行人的标灯。课文第11段中“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这几句话是全文的精髓,灯光的象征意义至此已基本揭示出来了。文章中透射出来的“光”与“热”也会“恩泽”每一位追求光明前景的中国人的!

巧解导析这是一道很好的思考题,回答时需要结合全文,先逐一画出运用了象征之处,同时,还要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

提示:

巧解点悟为了进一步弄清象征手法的行文特点及作用,一定要区别一般的比喻句与有象征意义的比喻句,不要把象征与比喻混为一谈。此外,还要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把握住全文的一些关键性语句。

《灯》是巴金在1942年2月写成的一篇散文。抗战以来,巴金与进步的文艺界人士,在中国***关于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路线指引下,积极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斗争中。巴金在西南地区目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看到时时出现的险恶的政治形势,心情是苦闷和抑郁的。

但他在中国***(特别是周恩来)的关怀帮助下,抗日救国的意志愈益坚定了;尽管环境艰苦危险,他始终未放下手中那支宣传抗日的笔,民族解放战争必胜的信念化作战斗的力量,写下了像《灯》这一类鼓舞民众斗志,抨击投降势力的文章。

为适应斗争环境,《灯》采用的象征的手法,含蓄深沉的语句中充满了作者真挚的情感。

扩展资料:

1942年2月,巴金在桂林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灯》。

当时,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日寇席卷了我区的抗日根据地,嚣张和嚣张。在国内,妥协的力量卷土重来,悲观情绪蔓延;此外,日本法西斯政府的绝望引发了太平洋战争,使一些人感到困惑和恐慌。

在***的教育下,巴金对抗日战争胜利的信念始终坚定。他自觉地投入战斗,以笔墨为散文,用他独特的战斗方式鞭笞国统论的倡导者,用他炽热的热情感染和激励国统区人民。《神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在阅读全文之前,我们先来听一下作者是怎么说的:

这些天,太平洋上空的乌云紧紧地缠绕着我的心。一定是火花。我已经受够了叹息和质疑。我已经受够了报纸上可怕的标题。我的心厌恶,我的信仰坚守。我曾经怀疑过未来吗?我相信邪恶的胜利吗?我愿意向侵略者鞠躬吗?不,那是不可能的。我的心一直在反抗。就这样烧了。”

(这些话是巴金于1942年2月写的。看看被遗弃的花园外面的尾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653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