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佛学的区别?

哲学与佛学的区别?,第1张

哲学佛学的区别:

哲学:在学术界里,并无普遍接受的定义,也预见不到有达成一致定义的可能。单就西方学术史来说,哲学是对一些问题的研究,涉及实在、逻辑、知识、道德、美学、语言及意识等概念。

佛学:对释迦牟尼与佛陀学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佛教经典的整理与注疏上。

哲学是对普遍而基本的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多与实在、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有关。

在东方,哲学一词通常用来说明一个人对生活的某种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学”)和基本原则(例如价值观、思想、行为)。而在学术上的哲学,则是对这些基本原则的理性根据的质疑、反思,并试图对这些基本原则进行理性的重建。

佛家哲学是中国哲学的三大主根之一。

儒家、道家、佛家哲学的最高层次是一致的。佛教哲学的话一进入中国哲学就遭到很强烈的抨击,因为与儒家主张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相悖。但是还是有很多学佛的人,比如苏轼。而且佛教是一个放下的宗教,中国人的话就觉得平安是福,平凡是福,这个也是佛教的哲学了。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哲学的影响非常大,基本上完善和融汇了出世入世、道家儒家——中国一直都有天人合一、宇宙动态等等的哲学思想,但是没有很体系化的表达,佛教补充了这些理念。

我学的不是佛教,而是佛学。

任何一个神学或者宗教学的最开始都不是宗教。

比如老子的道家、孔子的儒家、释迦摩尼的佛学、耶稣的神学等。

刚开始只是一种说法、理论、学问。

但是到了后来被后人杜撰,被后人神化来满足个人的臆想和崇拜才有了后来的宗教。

释迦摩尼本身教义其实是小乘佛法的。

讲究修己而不是渡人。

这也就是现在的南传佛教,而中国这边主要以大乘佛教为主,例如禅宗等。

不管怎样《阿含经》是更接近于佛陀本意的,这是南传佛教的主要研究对象。

而佛陀主要讲了几个核心内容就是。

三法印,四圣谛。

至于后来的六度、八正道什么的。

我更倾向于都是被后来人增加的。

三法印肯定是佛陀最精华的东西。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其实并不玄,只是说一种哲学思考。

我用最简单的话来述说一下这三个什么意思。

无常就是一切都是变化之中。

没有不变的。

比如我们科技、经济、人文、艺术、自然界、物质、精神任何时刻都在变化。

你不能预测未来发生什么。

你可能明天就出车祸死了,你可能明天突然就遇见真爱了,你可能明天就被绑架了等等。

世事无常,宇宙无常。现在有的一切都会幻灭,比如死亡就是一切的幻灭,以及未来人类的灭亡等等。

我们只能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适应,找到那个不变的东西。

无我很简单。

如果说。

人要是满足“有”我的话。

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恒常不变,主宰,独立。

首先,我们人体的脑子不断的思想的更新观念的更新,甚至我们的大脑在不断的神经元重新组合。

我们的肉体、皮肤、不断的再发生化合反应,再不断的更新,蜕变。

我们的肉体和精神都是在无时无刻变化的。

首先就不满足恒常不变。

至于独立也好理解,因为我们不可能独立于社会,独立于空气,独立于有机物,独立于地球而存在。

我们的存在是依托于外界环境的,是不可能一个人就存在了,除非你是神。

你是人,就必须要呼吸,吃东西,要借助自然界,要借助太阳对植物的能量,产生的有机物,然后给到动物,再给到人类。

我们都是依赖于世界的。

包括如果我脱离了地球没有高科技装备,马上就死亡,人就是非常脆弱的。

最后主宰。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能够主宰这个世界的。

其实不是。

我们只不过被这个社会推着走而已,被生活推着走。

我们学习是为了生存,不得不为了生存。

我们工作是为了赚钱,不得不赚钱。

我们谈恋爱,是为了性欲和情欲,不得不为了欲望。

我们想要功成名就,出人头地,本质也是受到了社会的影响, 我们被社会引导到这个方向。

至于艺术和哲学这种终极的东西。

其实也是我们脑子里面本来就存在这种好奇心和创造力的趋势。

因为好奇心和创造力能让我们产生快乐。

快乐就趋势着我们前进。

所以要问清楚一点就是。

这个快乐的程序按钮是谁设下的。

如果是痛苦,那么我们必须然不会搞艺术和哲学。

所以,是快乐再驱使我们,推动我们。

并不是“我”这个主体在主宰。

我们就是欲望的动物。

我们的道德、理想、爱情、事业都是为了让自己生存的更好,更幸福。

但这个幸福是和更好的欲望是你自己么,还是说,你自己是为了它而存在。

简而言之,我们是自己欲望、思维、情绪引导下的物体。

而我其实只是一堆化合物的演化产物。

当有一天人死了这堆产物又会回到大自然,重新组合排列,又创造成为新的东西。

但其实我并没有死,我是不生不灭的。

根本就没有我。

我就是世界的一部分而已。

我是受世界所驱使的。

至于涅槃寂静呢。

我不太懂。

大体意思就是你可以理解为,开悟了。

就是意识到无我,无常。并且修炼超越自我达到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

超越了一切苦难。

这就是三法印。

如何修炼呢。

戒定慧。

自律、禅定、觉察。

自律就是早睡早起,跑步等。

禅定就是打坐、冥想。

觉察就是觉察到身受心法等。

我一直在使用戒定慧来修炼自己。

这不为别的就是为了修心罢了。

其实佛学是心理学、艺术、哲学的集合体。

心理学是基础。

为了解决痛苦。

但是佛学有点太超脱了。

属于出世的学问。

所以要结合一些入世的学问一切来修。

比如中国古代的学问三家就是儒释道。

三个结合在一起来学。

所以才有了王阳明心学这样,出师为圣,入世为王的学问。

知行合一,在红尘中修行,才是最佳选择。

既能超越,还能体验。

佛教当然不是唯物,但也不能说佛教是唯心主义。唯识宗虽然是依唯心论的进路讨论万法存在的问题,但其最终目的却是在于印证“空”。佛教可以说是超越唯物论,而依唯心论之路而达超越唯心,唯物,以至超越一切之地。

末学合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708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