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想症的人是不是都会会看见一些自己意想出来的东西?其他的精神病人呢?

妄想症的人是不是都会会看见一些自己意想出来的东西?其他的精神病人呢?,第1张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

  精神症状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是以临床症状为主要依据的,因此识别精神症状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十分复杂和多样,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可有很大差别,但具有一些特征性的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障碍。可大致分为基本症状和附加症状两大类。基本症状包括联想障碍、情感症状、意志活动减退等。附加症状包括幻觉、妄想和意志行为障碍等。

  1联想障碍

  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是本病的特征性症状,其特点是,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患者的言语或书写在语句之间为或上下文之间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联系。可表现为对答不切题,叙述事物缺乏中心内容,使人感到难以理解,称思维散漫;严重时言语支离破碎,为思维破裂,甚至语词之间也缺乏联系,称“语词杂拌”。有些患者可感到思维突然中断,即思维中断,或突然涌现大量的意念并伴有明显的不自主感,称强制性思维。有些患者用一些平常的词或动作来表示某些特殊的意义,别人无法理解,称病理象征性思维。或将两个或多个完全无关的词拼凑起来,赋予特殊的意义,称语词新作。

  2.情感障碍

  情感淡漠也是精神分裂症的基本症状之一。情感淡漠最早涉及的是较细腻的情感,如对亲人欠体贴,对同事、朋友冷漠。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对生活、工作和学习毫无兴趣,甚至对令人十分痛苦的事情也无动于衷,表现出惊人的平淡。最终患者要丧失周围环境的任何联系。在情感淡漠的同时,患者可出现情感反应与环境的不协调,与思维内容及行为不一致。患者可为锁事而暴跳如雷,或含笑叙述不幸的遭遇,此为情感倒错。

  3.意志活动减退

  患者变得被动、孤僻、退缩,缺乏主动性,活动减少,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要求降低,无故旷课或旷工。严重时患者对生活的基本要求亦缺乏。如不注意个人卫生,终日无所事事,或呆坐或卧床。部分患者的行为与环境不协调,吃一些不能吃的东西, 如肥皂、泥土等,伤害自己的身体,称意向倒错。

  4.幻觉

  幻觉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症状之一,其中又以幻听的形式最为常见。 主要是言语性幻听,内容往往是使患者不愉快的,如威胁患者或命令患者做这个,不做那个(命令性幻听),评论患者的言行(评论性幻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声音在互相争论(争论性幻听),听到的“声音”中有“他”或“她”的字眼(第三人称幻听),说出患者的思想(思维鸣响),或思维被广播。患者的行为常受到幻听的影响,或作侧耳倾听状,或与之对话,或沉醉于幻听中自语、自笑。幻听有时可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有时也可有幻味、幻嗅和幻触(尤其是涉及性器官的)。感知综合障碍和人格解体亦不少见。

  5.妄想

  也是常见的症状之一。精神分裂症时的妄想具有内容荒谬和泛化的特点。以关系妄想、被害妄栌 影响妄想最常见有的患者坚信有外力在控制、干扰和支配他的思想和行为(被控制感),认为有特殊的仪器、电波在操纵或控制他(物理影响妄想),或坚信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所想的事已人人皆知(被洞悉感)。被控制感、影响妄想和被洞悉感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

  6.紧张症状群

  参阅临床类型部分。

  以上所述的幻觉、妄想和紧张症状群并不见于所有的患者,但在一定类型、一定阶段,可以是本病的突出症状。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往往是上述各种症状的多种组合。各种症状的出现率见表11-1。

  表11-1精神分裂症患者常见症状的出现频率

  症状 频率(%) 症状 频率(%) 症状 频率(%)

  缺乏自知力 97 猜疑 66 被害妄想 64

  幻听 74 情感平淡 66 思维异化 52

  关系妄想 70 妄想心境 64 思维化声 50

  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类型

  常见类型

  偏执型

  是最为常见的精神分裂症类型。起病年龄较其它各型为晚。病初表现为敏感多疑,逐渐发展成妄想,并有泛化趋势,妄想内容日益脱离现实。有时可伴有幻觉和感知觉综合障碍。情感和行为常受幻觉和妄想支配,表现多疑、多惧,甚至出现自伤及伤人行为。此型病程发展较其它类型缓慢,精神衰退现象较不明显,自发缓解者较少,但经治疗则收效较好。

  青春型

  本型也较为多见。多发病于青春期,起病较急,病情发展较快。主要症状是思维内容离奇,难以理解,思维破裂,情感喜怒无常,表情做作,弄鬼脸,傻笑。行为幼稚、愚蠢、零乱,精神症状丰富易变。此型病程发展较快,虽可自发缓解,但维持不久,易复发。抗精神病药物系统治疗和维持治疗可延长缓解期,减少发病。

  单纯型

  本型较为少见。多数青少年时期起病,起病缓慢,持续进行,表现为:孤僻、被动、活动减少等情形日益加重,并日益脱离现实生活。临床症状主要为:逐渐发展的人格衰退。一般无幻觉和妄想,如有则多为片断或一过性。此型患者在发病早期常不被人注意,往往经过数年的病情发展到较严重时才被发现。此型自动缓解者少,治疗效果和预后较差。

  紧张型

  大多数起病于青壮年时期,起病较急,病程多呈发作性,主要表现为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两者交替出现,或单独发生。最主要表现是紧张性木僵,患者不吃、不动也不说话,如泥塑木雕或如蜡像一般,可任意摆动其肢体而不作反抗,但意识仍然清醒。有时会从木僵状态突然转变为难以遏制的兴奋状态,这时行为暴烈,常有毁物伤人行为,一般数小时后可缓解,或回复进入木僵状态,但严重时可昼夜不停。此型有可能自动缓解,治疗效果较其它型好。

  其它型

  主要有未分型,是指多种症状交叉混合,很难归入上述任何一型的精神分裂症。

  我国的诊断标准

  症状标准:

  确定无疑有下述症状中的至少两项,且各症状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以及情感高涨或低落,单纯型精神分裂症另有规定--

  联想障碍:明显的思维松弛或破裂性思维,或逻辑倒错,或病理象征性思维。

  妄想:原发性妄想(如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妄想内容自相矛盾,或毫无联系的两个或多个妄想,或妄想内容荒谬离奇,不需核实即可肯定为病理的。

  情感障碍:情感倒错或情感不协调。

  幻听:评论性幻听,或争议性幻听,或命令性幻听,或思维幻听,或持续一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或所听到的语声来自体内某一部位。

  行为障碍:紧张症状群,或怪异愚蠢行为。

  意志减退:较以往显着的孤僻、懒散或思维贫乏,或情感淡漠。

  有被动体验,或被控制体验,或被洞悉感,或思维被播散体验。

  思维被插入,或被撤走,或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

  严重程度标准:

  自知力丧失或不完整,且至少有下述情况之一:1、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现实检验能力受损;3、无法与患者进行有效的交谈。

  病程标准:精神障碍的病期至少持续3个月,单纯型另有规定。

  排除标准:应除外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身体疾病、精神活性特质所引起的上述症状。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一、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第6项症状标准,以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社会性退缩等阴性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

  二、起病隐匿,缓慢发展,病程至少二年,并逐渐趋向衰退。

  三、无明显的阳性精神病性症状。

  与其它疾病的鉴别诊断

  器质性精神病:器质性精神病有脑器质性及躯体疾病的基础,而精神分裂症为功能性精神障碍,即按当前医学科学水平,还未能发现患者的脑部有明显形态学改变或肯定的生理生化改变。

  焦虑症状:精神分裂症早期可出现焦虑症状,如失眠、易疲劳、工作能力下降等,但焦虑患者自知力是完整的,情感反应也强烈,并积极要求治疗。早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时可有自知力,但不完整,没有相应的情感反应和迫切治疗的要求。

  强迫性神经症:某些精神分裂症可出现强迫症状,但其不同于强迫性神经症的特点有:具有内容离奇、荒谬和不可理解的特点,自知力一般不完善,患者摆脱强迫状态的愿望不强烈,为强迫症状纠缠的痛苦体验也不深刻。

  抑郁症:紧张性木僵患者需要与抑郁症相鉴别,抑郁性木僵与紧张性木僵外表十分相似,但两者的情感障碍和环境的接触有本质的不同,抑郁症患者的情感是低沉而不是淡漠,在耐心询问下,与周围人仍有情感上的交流。紧张性木僵患者不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或应答性反应,患者表情呆板,淡漠无情,有时可伴有违拗。

  躁狂症:急性起病并表现兴奋躁动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外观上与躁狂患者很相似,两者的情感反应以及与周围的接触明显不同。躁狂症患者情感反应与内心体验及周围环境协调,有感染力。精神分裂症情感变化与环境不配合,且动作较单调刻板。

  反应性精神障碍:受精神创伤后起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疾病早期思维和情感障碍均可带有浓厚的反应性色彩,需要与之相鉴别。反应性精神病患者主动叙述自己的不幸遭遇,且情感反应鲜明强烈。精神分裂症随着病情发展,妄想的内容离精神因素愈来愈远,日益脱离现实,患者不主动暴露其内心体验和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如会含笑叙述自己的不幸遭遇。

  偏执性精神病:此病的特点包括:有偏执性格基础,妄想对象较固定,结构较严密,具有系统化倾向,情感较协调,人格完整;而精神分裂症不具备以上特点。

  人格障碍:人格障碍一般症状自小就有所表现,而且一贯如此,通常也没有精神病性症状,意识和智能正常;而精神分裂症多起病于青壮年,具有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如思维障碍、妄想、幻觉等。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有一套完整的标准,主要有以下这些。但是并不是都符合才是,只要有2项就可以了。(1)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2)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或思维内容贫乏;(3)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5)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其他荒谬的妄想;(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7)情感倒错,或明显的情感淡漠;(8)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9)明显的意志减退或缺乏。

建议: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七大标准。

(1)强迫性神经症:某些精神分裂症可出现强迫症状,但其不同于强迫性神经症的特点有:具有内容离奇、荒谬和不可理解的特点,自知力一般不完善,病人摆脱强迫状态的愿望不强烈,为强迫症状纠缠的痛苦体验也不深刻。

(2)抑郁症:紧张性木僵病人需要与抑郁症相鉴别,抑郁性木僵与紧张性木僵外表十分相似,但两者的情感障碍和环境的接触有本质的不同,抑郁症病人的情感是低沉而不是淡漠,在耐心询问下,与周围人仍有情感上的交流。紧张性木僵病人不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或应答性反应,病人表情呆板,淡漠无情,有时可伴有违拗。

(3)狂症:急性起病并表现兴奋躁动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外观上与躁狂病人很相似,两者的情感反应以及与周围的接触明显不同。躁狂症病人情感反应与内心体验及周围环境协调,有感染力。精神分裂症情感变化与环境不配合,且动作较单调刻板,狂躁症状是精神分裂症的诊断的一大标准。

(4)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早期可出现神经衰弱样症状,如失眠、易疲劳、工作能力下降等,但神经衰弱病人自知力是完整的,情感反应也强烈,并积极要求治疗。早期精神分裂症病人有时可有自知力,但不完整,没有相应的情感反应和迫切治疗的要求。

(5)反应性精神障碍:受精神创伤后起病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在疾病早期思维和情感障碍均可带有浓厚的反应性色彩,需要与之相鉴别。反应性精神病患者主动叙述自己的不幸遭遇,且情感反应鲜明强烈。精神分裂症随着病情发展,妄想的内容离精神因素愈来愈远,日益脱离现实,病人不主动暴露其内心体验和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

(6)器质性精神病:器质性精神病有脑器质性及躯体疾病的基础,精神分裂症为功能性精神障碍,二者可以鉴别。

(7)偏执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有偏执性格基础,妄想对象较固定,结构较严密,具有系统化倾向,情感较协调,人格完整,以上特点均不同于精神分裂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体育教师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体育教师教学反思1

 本学期的工作即将结束,回顾自己在本学期里所做的工作,虽说能做到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学中能充分发扬民主,但为了能进一步总结经验,以谋求更大的进步,现在我将本学期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努力学习理论知识,紧跟时代步伐

 本学期我担任学前班的手指操和活动课。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注重学习是使自己不被社会所淘汰的最有效的手段。积极参加业务学习。平时,我能积极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学习教育类刊物,从刊物中汲取营养,领略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方向,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移植到自己的教学中去,促使自己彻底改变陈旧和落后的教育观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工作

 我的教学主要从三点来进行总结。首先,我特别重视人体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运用这个规律可以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使学生科学的锻炼身体并健康的成长。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其次,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人的认知规律的培养。这样,可以使学生尽快的学好技术,形成技能,使体育教师真正实现精讲多练,为体育教学研究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组织方法奠定基础。最后,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利用体育教材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荣誉感、不怕苦、不怕累、勇敢顽强的精神等。这三点的有机结合会使体育教学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学期学生的课堂行为习惯大有进步。

 在教学工作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尽量做得尽善尽美。

  三、小专题研究

 本学期,我们体育组申报的课题是“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一课题,我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以及不同情境的教学。吸引小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研活动和个人成长

 本学期,我们组的老师每人都上了一节研讨课,全体老师都积极参加听课。课备好后,全组的体育老师都要互相进行议课、修改,指出不足,加以指导。上完课后,全体老师集体进行评课。大家畅所欲言,共同进步。

 我上的研讨课是一年级的《立定跳远》。爱玩、爱活动是孩子的天性,根据小学生小心思维较弱,直观模仿能力较强的特点,本课我采用游戏主导,使教材游戏化,既能着学生智力的发展,又能帮助学生培养手脑并用能力,满足学生好玩、好动的心理和生理要求,使学生在充满欢乐而热烈的气氛中,学会了双脚向前跳起和轻巧落地的跳跃动作。另外再以游戏为主的同时,我还引进了音乐和舞蹈,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五、学生活动为促进阳光体育活动的发展。

 根据学生年龄段的特征,认真组织、积极实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阳光体育活动。本学期,我们开展了体育活动:一、二年级的跳绳比赛,三、四年级是跳大绳比赛,五年级是乒乓球比赛,六年级是小篮球比赛。

 本学期,我申请的校本课《模拟飞行》。每周二下午第七节,我和学生们一起进行飞行练习,学生有当时的不会起飞、降落,到现在的平稳起飞、钻过障碍、降落。能熟练操控遥控器,和在不同的模拟飞行环境,都能飞的有模有样。

  六、重视场地器材建设,当好领导参谋。

 根据教育部XX年印发的《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切实做好学校体育器材的配备,建立了体育器材管理制度并切实落实体育室器材出借登记、管理制度。本学期,为贯彻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要求,学校投入资金购买了肺活量测试仪、坐位体前屈测试仪、握力计等仪器。并于今年五月对学生进行了体质健康的测试工作和数据的统计,并作出了全面认真的分析,为今后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数据。

  七、反思与不足。

 教育教学中,有时自己的教学方法、工作方法还不是很成熟,教学工作经验积累匮乏。所以今后更要积极参与每次的教研活动,吸取前辈的指导和教训,及时总结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不断的再学习。

 教书育人是塑造灵魂的综合性艺术。在课程改革推进的今天,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立足实际,认真分析和研究好教材、大纲,研究好学生,争取学校领导、师生的支持,创造性地搞好体育课的教学,使我们的工作有所开拓,有所进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是我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体育教师教学反思2

 从事小学体育教学已有数十年,在这几十年里见过不同的学生,有安静的、活泼的、叛逆的、好斗的,归根到底,现在的“00后”小学生都是“标新立异”的。记得一位省级优秀教师说过,老师教育学生的过程,特别是塑造德育的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的斗智斗勇。我觉得这句话非常有道理,在我与小学生打交道的这几十年让我明白,教师要正视学生的“标新立异”。

 体育老师在学生眼里是严厉的、体育课是单调的,很多人认为体育课应该是跑啊、跳啊,让学生机械的反复练习。重复的练习来锻炼身体的,这是很多人给体育老师和体育课下的定义。但是体育老师是有爱心的。比如,上体育课时身体弱的学生就不能和身体强壮的学生一起参加活动,在体力上就有区别,所以体育老师在分小组时就把学生按大小、强壮、男女分组教学,这是在老师的心中默默分成小组,不是有心观察是看不出的。体育教师有时也是严厉的,但在严厉中体现了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例如有一次在练习双手传接篮球时,有个女生边练习边吃口香糖。

 我瞪了她一眼,她毫无反应,我就走过去接过球同她一起练习传球。看着她那满不在乎的样子,我一用力,球打在了她身上,她依然我行我素,我当时真想过去训她一顿。可稍一沉思,觉得不妥,就让其他学生继续练习,然后把她叫到一边,问她刚才为什么不认真练习,稍有不慎,就会被球击中,受到伤害。下课后,那位同学诚恳地说:“我错了,老师,您别生气,今后我一定好好练。”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如果处理得当,就能使学生感到温暖,就会赢得学生的尊重,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处处关心、爱护学生。体育教师也不例外。

 学生的“标新立异”不外乎是性格和社会环境在使然。性格是个性的核心要素。良好的性格对于学习具有重要影响,而人的性格和交际关系,心理健康有着密切联系。小学阶段是性格形成期,我们应当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使他们乐于交往,兴趣广泛,与人和谐相处和积极进取。

 在体育分组活动中,我常会发现个别学生不愿参与活动,只是坐在一旁观看或四处走走,询问为何,大都强调客观原因。经深入调查才得知或是因性格孤僻而导致不合群,或是因为体育成绩不理想,而没有人愿意与他们一组。针对这一情况,我就亲自上阵,带领不合群的学生一起参加小组活动,指导小组活动方法,并在巡视中不时地过问该小组每个成员的活动情况,及时表扬小组成员取得的成绩,使不合群的学生增添信心,融入群体。此外,还创设两人合作的游戏比赛,让这类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与同伴打成一片。这样日积月累,持这以恒,就能帮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性格。

 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它的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生动活泼,对于激发学生参与运动,掌握动作技能,增进身心健康和促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等都有积极重要的作用。游戏比赛在小学体育教材中占有相当的份量,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体现。游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机。例如,在游戏比赛中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因不服输而与对方发生争执,甚至拳脚相向,也有失利的组同学之间互相埋怨,导致受指责的学生产生怯场心理而退出比赛。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游戏教学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伤了同学之间的和气。这时,我抓住这一契机,耐心地教导学生特别是有倾向性的使学生认识游戏比赛的意义,正确看待比赛的成败,批评有碍团结的不良倾向。同时还要与学生一道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找出制胜的有利因素,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

小学体育教师教学反思3

 游戏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传统游戏的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一方面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体现。游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机。例如,在游戏比赛中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因不服输而与对方发生争执,甚至“动武”;也有失利组的学生互相埋怨,导致受指责的学生产生层场心理而退出比赛。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游戏教学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伤了同学之间的和气。这时,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耐心地教导学生认识游戏比赛的意义,正确看待比赛的成败,批评有碍团结的不良倾向。同时还要与学生一道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找出制胜的有利因素,最终使学生化“沮丧”为“振奋”,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

 任何人从事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同样,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也难免会遇到挫折。便如,在一场班际拔河比赛中,因教师发现一名外班的学生参与了某班的比赛,故大声斥责,结果使该班的学生转移了注意力而导致失败。这种由于决心书外因素造成的失利使学生难于接受,情绪非常恶劣。对于这种意外事情的发生,教师要主动地向学生说明真相,讲清道理,充分肯定他们的实力,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并提供再赛的机会。同时还可以通过我国运动员参加世界大赛出师不利的典型事便来教育学生,使学生了解任何比赛都可能存在一定的意外,包括裁判不公等,培养学生接受意外事实的能力,从而增强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力。

 性格是个性的核心要素。良好的性格对于学习具有重要影响,而人的性可知与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联系。小学阶段是性格形成期,我们应当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使他们乐于交往,兴趣广泛,与人和谐相处和积极进取。如在体育分组活动中,常会发现个别学生不愿参与活动,只是坐在一旁观看或四处走走,询句为何?大都强调客观原因。经深入调查才得知是因性格孤僻而导致不合群。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亲自出马,带领不合群的学生一起参加小组活动,指导小组活动方法,并在巡视中不时地过问该小组每个成员的活动情况,及时表扬小组成员取得的成绩,使不合群的学生增添信心、融入群体。此外,还可创设两人合作的游戏比赛,让这类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与同伴打成一片。这样日积月累,持这以恒,就能帮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性格。

小学体育教师教学反思4

 小学生的天性是喜欢玩、好奇心强、争抢好胜的。在教学中要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以学生为主体使主体自身发挥自我教学的作用。

 我在教学《跳绳》一课,采用情境教学法、设疑法、演示法、练习法、激励法、分组比赛等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目前,在教法上我改用激趣法和鼓励法进行教学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前,激发学生模仿小兔、袋鼠等动物跳,然后,布置小动物学跳绳,比一比谁学得快的任务,让学生自由练习。

 练习过程中,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很快就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了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花样跳绳,一方面,让学生当小老师教不会的同学。每当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我都会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有时作出惊呀的表情,有时有意输给学生,在我的激发和鼓励下,学生对跳绳充满了兴趣,不仅体育课上跳,回家跳,课间十分钟也在跳,学生只要一见到我,就拿着跳绳跑到我跟前,让我数数,面对学生的进步,我深感成功的快乐。

 体育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有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游戏竞赛法、动机迁移法、成功教学法、创造思维法、兴趣教学法等,从而改变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在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总之,学生能够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了多种跳绳方法:单脚跳、双脚跳、正跳、反跳等十几种方法,了解了跳绳的基本动作要领与锻炼身体各部位的关系:培养了学生身体的协调性。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目的。使学生获得了成功感与自信心。

小学体育教师教学反思5

 在体育课上,教师的语言运用对学生行为很受影响。如何运用良好语言来引导学生呢?我觉得运用口头奖励应做到:

  1、有丰富的语词。

 采用口头来赞扬学生时,合理地运用语词对学生心理影响有重要的意义。要选用适当的语词来代替一般的语词。如:无论学生的动作做的怎样的好,我们总是用“好”或“不错”的习惯用语,这会使学生得不到心理上的满足。教师在选择赞扬的语词时,不仅应表明把学生当作成人那样深加关注,而且要表明教师为人富有思想性。在教学中,教师能预测出学生的需要和情景的性质,并为有关事情做出适当的确切的表扬,才具有真正的激励意义。例如:当教师在表扬学生在练习中的动作完成得好时,不要简单地说“好”或“很好”,而可以用下列言语来代替:

 (1)对有的学生你可以说:“你又完成了”,或“你很勇敢”。

 (2)对练习的质量进行评价时可以说:“我想你可以做的更好些”,“这正是我所期望的”,“它是完美的”。

 (3)涉及到这个学生的同伴时,可以说:“同学们来看看某某同学的表演”,“我们都为你的进步而感到骄傲”。

 (4)为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时,可以说:“照这样下去,你一定能成功”。

 这些例子表明了教师对学生的'赞许可以用无数的语词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这样做,可以增强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2、用肯定的语词代替否定的语词。

 肯定的语词将明显地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而否定的语词只告诉学生不应该这么做,无法表达出应该怎样做的要求。如学生在做滚翻练习时,某些同学产生害怕心理,如果用“勇敢些”,“放松些”,的语词比用“不要胆小”,“不要紧张”的语词更带有激励和提高学生自信心的作用。肯定和否定的语词在逻辑上分析可具有相同的含意,但在现实教学中则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心理效应,肯定的语词具有积极的效应,而否定语词则会引起消极反应。如:肯定性语词:你应该再努力些,我已看到你的进步,我希望你做得更好些等。否定性语词:你不要偷懒,你的进步不快,你使我失望了等。

 总之,语言奖励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手段,它是一种表扬行为,是对学生好行为的表扬,对他们坚持下去的鼓励,良好的语言会使体育课堂气氛更加充满和谐和高涨。

小学体育教师教学反思6

 感觉“转变角色”“尊重个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重视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新课程理念已成为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共识。学生们都有着良好的精神面貌,多数学生主动热情,课堂发言落落大方、充满自信。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融洽,呈现师生、生生互动的富有活力的局面。下面浅谈几点感想。

  一、明确目标,让教学实践不盲目。

 教学时要把握总体目标。明确阶段性目标。定准课时目标。只有明确以上三个层面的目标,实验才会做到既登高望远,又脚踏实地。

  二、整合课程资源,让知识鲜活起来。

 教师要活用教材资源、利用生活资源、捕捉课堂资源。课堂互动经常会生成各种各样的资源。教学时特别关注并捕捉一些有价值的资源加以利用。如学生在练习时,有的整套动作做得好,有的某一环节做得很棒,有的提出的问题特别有思考价值,有的出现错误带有普遍性等,及时捕捉并加以利用。

  三、实施有效教学,使课堂活而不乱。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活起来了,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竞相发言,课堂非常热闹。必须理性对待,实施有效教学,让课堂活而不乱。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也要让学生学会遵守规则。要重视培养学生必要的课堂习惯、独立学习习惯、小组合作性学习习惯的养成。每一个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要清楚,过程要落实,要有实在的成效,真正让孩子学有所得。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双基和良好习惯的训练。今后一定要以记促思,以思促教,每天反思一点,每天进步一点,引导自己不断在反思中成长。

  四、利用游戏比赛形式培养健康心态游戏比赛在小学体育教材中占有相当的份量

 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体现。游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机。例如,在游戏比赛中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因不服输而与对方发生争执,甚至“动武”;也有失利组的学生互相埋怨,导致受指责的学生产生层场心理而退出比赛。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游戏教学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伤了同学之间的和气。这时,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耐心地教导学生特别是有偏游倾向的学生认识游戏比赛的意义,正确看待比赛的成败,批评有碍团结的不良倾向。同时还要与学生一道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找出制胜的有利因素,最终使学生化“沮丧”为“振奋”,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

  五、培养善于接受意外事实的能力任何人从事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

 同样,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也难免会遇到挫折。例如,在一场班际拔河比赛中,因教师发现一名外班的学生参与了某班的比赛,故大声斥责,结果使该班的学生转移了注意力而导致失败。这种由于外因素造成的失利使学生难于接受,情绪非常恶劣。对于这种意外事情的发生,教师要主动地向学生说明真相,讲清道理,充分肯定他们的实力,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并提供再赛的机会。同时还可以通过我国运动员参加世界大赛出师不利的典型事便来教育学生,使学生了解任何比赛都可能存在一定的意外,包括裁判不公等,培养学生接受意外事实的能力,从而增强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力。六、利用小组活动形式,培养乐于合群的性格性格是个性的核心要素。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精神疾病,大多数病人起病缓慢,早期症状不典型,极易被人们所忽视。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关于,一起来看看吧!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会有先期的征兆。如果能敏锐地捕捉到这些前期的讯号,就能做到提前预防,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了解精神分裂症的五种征兆,对我们防治这种疾病,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精神分裂症与其他的身体方面的病变不同,患者自己无法意识到某些变化,这就需要家属具有敏锐的察觉能力,善于发现各类征兆,从而让患者远离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的前期的五种征兆有:

征兆一:睡眠质量。人生的三分之一时间在睡眠中度过。睡眠对于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如果患者原本一直都有很好的睡眠,但突然无缘无故地出现经常无法入睡、或者梦惊、多次起夜等情况,就要引起重视。方便的话可以到医院检查。当然,许多疾病的症状都有相同之处,并不是说睡眠突然不好就一定是精神类疾病。但无论如何,提高警惕总是有益无害的。

征兆二:认知力减弱。如果一个人本来思维敏捷,逻辑清晰,言语清楚,突然无故变得认知力减弱,对外界事物变得迟钝和呆滞,那就是一个危险的讯号了。身边的人应当重视起来,密切关注,必要时到医院就医。

  征兆三:情绪异常。情绪当然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状况有关,但是情绪也可能是某种疾病的一种前期讯号。精神分裂症患者,会表现出情绪的异常,蛮不讲理、胡搅蛮缠、无理取闹、性格方面与以前的反差太大,就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征兆四:身体变化。身体变化既表现在肢体方面,也表现在面部表情上。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发病初期,通常会表现出反应迟钝、目光呆滞、面无表情、态度冷淡等,对外界的一些 没有相应的反应。另外,对身边的朋友或者亲属的态度也有很大的变化。

征兆五:行为障碍。行为障碍也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种常见症状。患者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急剧下降或者工作表现不佳,工作效率低下。做许多事情时都会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能力降低,对事情没有目的性,不知道如何去做。

以上几种症状是精神分裂症的前期预兆,如果发现患者存在以上的一些异常表现,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有效地防止精神分裂症疾病的发生。精神方面的疾病,虽然没有器质性病变,但是在康复方面与身体病变相比更加困难。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鉴别

诊断

与很多其他科疾病不同,由于精神分裂症目前病因未完全阐明,至今还没有确切的实验室检查或者化验结果支援临床进行诊断,作为诊断依据。一些量表的评估和实验室检查,可作为医生辅助诊断和确定严重程度参考,并可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不能作为确切的诊断依据。诊断的确定仍然要靠病史,结合精神症状以及病程进展的规律。

如果没有明显原因,表现出上述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障碍,精神活动自身内部及与外界环境不协调,持续一定的时间,对异常的表现没有认识,要高度怀疑精神疾病的可能。

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诊断分类标准: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精神疾病的国际分类法系统ICD-10,美国分类法系统DSM-Ⅳ。

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如下:

症状标准

至少有下列 2项,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慧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单纯型分裂症另规定:

1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

2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或思维内容贫乏;

3思想 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

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

5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其它荒谬的妄想;

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

7情感倒错,或明显的情感淡漠;

8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

9明显的意志减退或缺乏。

严重标准

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病程标准

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 1个月CCMD-3,单纯型另有规定。

排除标准

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尚未缓解的分裂症病人,若又罹患本项中前述两类疾病,应并列诊断。

鉴别诊断

具有典型精神分裂症的病例,按操作性诊断标准,诊断一般不困难,当症状表现不典型,不明确时,需要与下列疾病鉴别。

1神经衰弱 部分精神分裂症病人,特别是以阴性症状为早期表现者,早期可出现无力,迟钝,完成工作困难,注意力不集中等类似神经衰弱症状,但神经衰弱病人的自知力是完整的,病人完全了解自己病情变化和处境;有时还对自己的病情作出过重的估价,情感反应强烈,积极要求治疗,早期精神分裂症病人有时虽可有自知力,但不完整,没有相应的情感反应和迫切治疗的要求,若仔细追溯病史,详细了解病情,则可发现这些病人有兴趣减少,情感迟钝,行为孤僻或思维离奇等阴性症状。

2强迫性神经症 部分精神分裂症的早期阶段以强迫状态为主,此时需要与强迫性神经症鉴别,精神分裂症强迫状态具有内容离奇,荒谬和不可理解的特点,自知力一般不完整,病人摆脱强迫状态的愿望不强烈,为强迫症状纠缠的痛苦体验也不深刻,这些都与强迫性神经症不同,随着病程的进展,情感反应日趋平淡,并在强迫性症状的背景上,逐渐出现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

3抑郁症,抑郁发作 精神分裂症早期症状中,按Hafner的资料,慢性起病的精神分裂症中,抑郁情绪的累计患病率可高达80%,需要引起临床的重视,以期早期发现,避免漏诊,或诊断为神经衰弱。

4躁狂症,躁狂发作 急性起病并表现兴奋躁动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外观上可以与躁狂病人相似,两者的情感反应以及与周围的接触明显不同,躁狂症病人的情感活跃,生动,有感染力,情感表现,不论喜怒哀乐,均与思维内容相一致,与周围环境协调配合,保留着与人情感上的交往,精神分裂症病人虽然活动增多,但病人与环境接触不好,情感变化与环境也不配合,且动作较单调刻板。

5反应性精神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 在精神创伤直接影响下发病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在疾病早期思维和情感障碍均可带有浓厚的反应色彩,需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相鉴别,但精神分裂症随着病情的发展,妄想的内容离精神因素愈来愈远,日益脱离现实,在结构和逻辑推理上愈来愈荒谬,病人不主动暴露内心体验和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病人的情感反应鲜明强烈,精神症状随着精神 的解除而逐渐减轻,消失。

6偏执性精神障碍 偏执性精神障碍是一组疾病的总称,其共同特点是以系统的妄想为主要临床症状,行为和情感反应与妄想观念相一致,无精神衰退,智慧保持良好,包括偏执狂,偏执性精神病或偏执状态。

精神分裂症偏执型有时需要与偏执狂和偏执性精神病相鉴别,后两者都是在不健全人格和心理因素相互作用而发生的,这类病人多具有特殊的性格缺陷,表现为主观,固执,敏感,多疑,自尊心强,自我中心和自命不凡的特点,尤其在偏执狂更为突出,后者的妄想是在对事实片面评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思维始终保持有条理和有逻辑,情感和行为与妄想相一致,无精神衰退是与精神分裂症不同,在鉴别上有重要意义。

7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在躯体因素诱发下起病的精神分裂症病人,起病急,早期可出现意识障碍,定向错误,幻视等症状,需要与症状性精神病相鉴别,症状性精神病虽可出现类似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但这些症状是在意识障碍的背景上出现的,幻觉以恐怖性幻视为主,且有昼轻夜重的波动性,当意识障碍减轻或消失时,病人与环境接触良好,情感反应储存,没有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

8脑器质性精神病 脑器质性精神病多具有智慧障碍和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一般鉴别诊断不难,近年来散发性病毒性脑炎较多见,常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症状,据报道,近半数病人早期阶段未见神经系统体征,因而容易造成误诊,常见的精神症状有:木僵状态,淡漠少语,精神运动性兴奋,幻觉,视觉变形和妄想等,各地报道中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的并不少见,这类病人如周密观察,往往能及时发现病人有定向,记忆和注意障碍,以及大小便失禁等脑器质性损害症状,可资鉴别,如果有脑电图异常及脑脊液改变,则可作为诊断的重要依据。

癫痫朦胧状态时可见到类似精神分裂症的思维障碍,如思维不连贯和被控制感等,根据病史以及癫痫病人特有的思维黏滞性和赘述,且情感反应保持良好,对治疗合作等,鉴别诊断并不困难,此外,癫痫病人有特殊的脑电图改变,也是鉴别的重要根据。

9脑肿瘤 因明显精神症状而收住精神病院的脑肿瘤病人约占住院病人的013%上海,经手术,脑室造影或尸检确诊者19例上海12例,北京安定医院7例,发生部位以颞叶最常见,其次为颞叶深部和第三脑室后部,多因肿瘤生长在“静区”,早期阶段缺乏神经系统阳性体征造成误诊,病人的精神症状表现为:丰富的幻觉,妄想,木僵或抑郁伴有自杀企图,详细检查时,则可发现不同程度的记忆障碍和智慧障碍,以及淡漠,呆滞等慢性脑器质性综合征,并可见嗜睡或亚急性意识模糊状态,误诊病例均系以行为紊乱,多疑,性格改变为首发症状者。

10病态人格 某些精神分裂症病人可以假性病态人格的表现为其早期症状,特别以青少年起病,病程进展缓慢者,容易误诊为病态人格,此时鉴别诊断必须详细了解病人的生活经历,在家庭,学校各方面的表现,以及个性发展经过,病态人格是个性发展的偏离,不是一个疾病的过程,在不顺利的环境下个性缺陷可以更为明显,属量的变化。

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症状复杂多样.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可有很大差别。但均具有特征性的思维、情感、行为的不协调和脱离现实环境的特点:布鲁勒(E·BleukT)认为,本病的主要临床特点是人格的分裂。从症状发生的机理出发,分为原发性症状和继发陛症状。他认为原发性症状是疾病过程的直接表现,继发性症状是在原发性症状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就是病人对原发性症状病态体验的反应。他所指的原发性症状是:联想障碍、情感障碍、意志活动障碍,他强调病人脱离实际的态度和继之而来的内向性是继发的,故把内向性作为继发症状来描述。而Minkowsky则把内向性归为原发性障碍。

crow(1980)认为精神分裂症临床主要表现,在急性阶段是以幻觉、妄想和形式思维障碍为主的阳性症状;慢性阶段是以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为主的阴性症状。当然,急性者也可以具有阴性症状,慢性者也可呈现阳性症状。

国内沈渔邨等则根据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点,将精神症状分为特征性症状和其他常见症状。前者的主要特征是“精神分裂”,即精神活动脱离现实,与周围环境不协调,以及思维、情感、意志活动间的互不配合。其他常见症状并不是各个类型都具有的,但在一定类型一定阶段可以是本病的主要或突出的症状,且这类症状在其他功能性或器质性精神障碍中也可出现。这些常见症状包括幻觉、妄想、感知综合障碍、行为动作障碍等,也称附加症状。

(一)思维联想障碍1症状的特点思维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是精神分裂症最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其特点是病人在意识清晰的状态下联想散漫或破裂,缺乏具体性和现实性。布鲁勒(E·Bleuler)提出联想障碍是本病的特征性症状之一。具体表现联想散漫或松弛,思维缺乏逻辑以致无法理解。comeron认为病人的联想缺乏适当的联系,用一些多少有些联系的思维来代替正常有规律的思维,并且不能排除不必要的联系,以致说话抓不住要领,常应用一些不确切的词汇。联想散漫在自然情况下不易发现,如令其自述或精神紧张时可暴露。轻者,大致上可理解其含义,只是结构比较松弛,目的不够明确。有时话没有正确回答到点子上,叙述不中肯、不切题,使人感到他似乎不懂得所问的问题,但回答又有一定的联系。较严重者,联想失去正常的规律,思维结构散漫,甚至互不连贯,或者段落与段落毫不联系,显得散漫无序,或者句与句之间互不相关.显得杂乱难懂,称为思维破裂。严重者言语支离破碎,甚至个别词句之间也缺乏联系,称“词的杂拌”。

思维障碍的另一类形式,是病人用一些很普通的词句、名词,甚至以动作来表达某些特殊的除病人自己外旁人无法理解的意义,称病理性象征性思维。如某病人紧紧抓住一只手表,自称是掌握了时间。一病人突然扑在急驰的汽车轮胎下面,询问其原因,称是要“投胎”。此时,病人往往以同样的方式创造新词,把两个或几个无关的概念、词或不完整的字或词拼凑起来,赋以特殊的意义,称语词新作。精神分裂症的思维联想障碍不仅限于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方面,也表现在思维过程的几个步骤,以致其推理判断似是而非,或不合逻辑,或自成章法。往往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逻辑推理荒谬离奇(逻辑倒错性思维),另一种是内向性思维。病人终日沉湎于只有自己懂得,而他人无法理解的概念、理论、幻想或研究发明,有的醉心于在纸上设计各种各样的飞船”、“潜水泵”或“永动机”,在他人看来明显有误,而病人则孤芳自赏,甚至废寝忘食。另外,病人在思维过程方面也有各种异常表现,如有的像躁狂症一样联想过于迅速,迫切要求讲话,有的则像抑郁症一样联想过于迟缓而内容空洞、贫乏。比较突出的是思维阻隔(思维中断),病人在言谈中无外界因素的影响而突然中止,片刻之后,或再续前题,或另换无关话题。有的病人在言谈时脑内突然涌现大量的强制思维(思维云集)。后两类病人的联想障碍往往伴有较明显的不自主感.病人感到难以控制自己的思想,并常常做出妄想性的判断,如认为自己的思维受外力的操纵或控制。

有的病人表现为中心思想无法捉摸,缺乏实效的空洞议论(诡辩论)。如一病人认为自己在哲学上有创新见解,写了“关于辩证逻辑的若干问题”的文章,摘录部分如下:“辩证逻辑的规律:A范围:我们判定某事物是可知的,并能够说明其性质,我们就需要了解并抓住它的主要矛盾方面。也就是说,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就掌握了向对立面的转化,既看到了事物的本身,又看到了他事物的新事物的出现,就会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例如我们说鸡蛋在一定条件下变成鸡子。当我们抓住了它的主要矛盾,明确说明它是鸡蛋本身,是一种蛋白的形式,就有着变成鸡子的条件,所以只要抓住鸡蛋的特征,也就是抓住了主要矛盾方面关于变成鸡子的问题上,我们了解形成鸡子的一切现象,就可以从普遍性上找出特殊性。从一事物到他事物。所以说它有了一切现象。经过了解,也就完成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过程,也就抓住了主要矛盾。”

2精神分裂症病人常见思维联想障碍

(1)思维松弛:又称思维散漫,思维松散,是指病人在意识清晰的状态下,用一组多少有些联系的思维去取代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思维,思维活动缺乏主题,内容和结构散漫无序。虽然单独语句的语法无明显错误,但在思维过程中一些概念的应用有障碍,同时前后语句之间的联系或呈机械性联想,或出现一些突发的与现实无关的内在性观念,以致思维展开脱离原有轨道.语句间缺乏逻辑性联系。再加上整个思维内容不反映现实情境,故使人费解。如一病人见“山东省精神病院”几个字后即说:“这是青山,窗外有山,不是高山是小山,东是东西南北的东,咚…冬就是胶东。省就是省吃俭用,大家节省粮食,个人就有吃的,省比国小,省里有县,县有乡镇,山东省和其他省比,山西、河北、河南、江苏、江西.粮票上印着山东省,可粮票不能吃,我吃两个馒头,不到半斤粮食…-”

(2)破裂性思维:叉称思维破裂,在意识清晰、没有智能损害、情绪激动的情况下,病人的思维联想结构和内容均十分明显地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在他们的言谈和书写中无主题,句与句之间有的呈机械陛联想式衔接,有的根本无连续性。每一单独语句在内容和语法上可无重大错误,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单独语句在内容和语法上也是支离破碎,概念的出现内源性占主导,不反映现实,可出现“语词新作”。严重病人不能形成单独语句,仅为互不相关的词的堆砌,临床上称为“词的杂拌”。如一病人说:“我是太阳系、地球、祖国这不是抱月亮的问题,而是救水星的问题,对台有2个,月亮没有卫星,我就是不亮的星”。“我在里头和稀泥,我认识你,你叫巴甫洛夫,加拿大人,白求恩叫你老爷,哎,八里洼卖肥皂呗!织女星比太阳大8倍,所以出来个星期,一星期等于8天,你就是1979年,一言为定”。

(3)思维贫乏:指思维联想数量的减少,概念贫乏,内容空洞,病人平时无主动言语,对询问往往能答,大致切题,但内容单调空洞,呈病理性简述,仅回答:“没有什么,…‘不知道”。病人的体验是“脑子空空的,没有什么可想的,也没有什么可说的”。病人对此泰然处之。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往往相继出现,构成精神分裂症的三项基本症状。

(4)思维中断:又称思维阻滞。指思维联想活动突然中断,思维过程突然出现停顿.病人感觉到脑子一片空白。表现为说话时突然停顿,片刻之后又重复说话,但所说内容不是原来的话题。病人对此不能解释,当时既无意识障碍,也不是遗忘、失神或注意分散,亦无外界刺激及幻听干扰,更非为了措辞或另有所思,而是无故的精神恬动的短暂停顿。呈明显的不自主感,并伴有恐惧情绪反应。若病人感到当时的思维有抽走的感觉,则称为思维被夺。病人多对这些不自主的思维活动做出妄想性解释。

(5)思维云集:又称强制眭思维。病人感到脑内突然涌现出一连串的联想,是不由自主地出现的,有时觉得是别人强加于他的,自己不能控制。这种联想的内容多,变化大.前后可能没有联系,其出现不能为病人所预料,内容毫无现实意义。虽然病人觉得联想内容丰富多样,若将联想内容记录下来后发现,联想的概念是有限的,甚至许多是前后重复的,选就是与联想加速时的意念飘忽不同之处。此症状常与思维插入联想在一起,为精神自动症的表现之一,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如一病人描述:“有时脑子里突然出现一些过去的、早已忘却的和现实无关的各种文章的词句,时而是这本书的,时而是那本书的,还夹杂着古今中外各种轶事,想得脑子都疼,可又停不下来。偶尔各种想法可突然烟消云散,消失得无影无踪,什么念头都想不起来。”

(6)思维插人:又称思维塞入或被强加的思维。指患者感到有某种思想不是属于自己的,是别人强行塞入的.甚至诉述自己的头脑是一个出租的放映场,别人借用他的头脑进行思维活动,是精神自动症的症状之一。

(7)象征性思维:系指在意识清晰的状态下,病人以只有自己能理解的抽象概念替换一个具体概念,亦即对普通的概念、词句或动作给予特异的、只有病人自己能理解的概念。从而混淆了具体概念与抽象概念原有的、习见的内涵,但这种病理性转换不是毫无联系的,可能有形象上或意义上的某些相关。此症状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症状之一。如一病人将棉大衣反穿(内蓝外白)以示自己“清白无瑕”。另一病人将一双鞋置于高高的窗子上面的横梁上以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

(8)语词新作:是指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病人将概念融台、浓缩或将无关概念加以拼凑,自创一些文字、词语、概念、图形、符号或语言来代替一些特殊的概念.其意义只有他自己才能理解,而别人看来则荒诞离奇。常将几个常用的字浓缩、加工改造为一个连字典上都没有的字,如自创“明空”表示亮,意思是只有日、月同时高悬于空中才亮;“女男”意为男、女平等方为“好”;“黑相”表示理想等。此症状也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之一。

(9)逻辑倒错性思维:这是以思维联想过程中逻辑的明显障碍为主要特征,可能无前题,也可能无结论,甚至因果倒置,推理过程十分荒谬离奇,不可理解。如一位女病人凡遇异性,无论长幼、熟悉与陌生均欲拥抱,甚至主动发生性关系。问其故,称:我爱丈夫,把自己的一切都无私地贡献给他,党是大公无私的,党号召大家都做无私的奉献,我热爱党,我要求加人党组织,所以我要向所有的人像对我丈夫一样做无私的贡献。

(10)诡辩症:指病人病理地任意改变概念的内容和适用范围,否认它们确定陛,从而突出表现为思维的逻辑规律和推理论证的严重障碍。病人所论证的问题毫无现实意义和根据,但却从一个问题而及另一个问题,长篇阔论,侃侃而谈。其文辞一般是通顺的,在形式上合乎逻辑,推理正确,语法结构基本无重大错误。如一病人在一文中写道:“男人的头发要经常理.女人的头发要经常梳。社会的劳动分工有不少人以给人理发为职业,给人理发的职业名称叫‘理发室’或‘理发馆’等。当理发的人见到‘理发室’或‘理发馆’,进去是为了理头上的发,而‘理发室’或‘理发馆’的理发匠在接到了顾客后就知道理其头上的发。这是人们的生活规律,也是理发行业的工作规律,也是人类的进步。而妇女整天整理头发叫做梳头发,而没有叫梳‘毛’的,如果把‘理发室’改名为‘理毛室’,把‘理发馆’改名为‘理毛馆’,人们就不知道这个‘理毛室’和‘理毛馆’是给人理发还是给兽理毛了。如果理发人进了‘理毛室’或‘理毛馆’,本来是理发而不说理发说理毛,那么理发匠就不知是给这个人理头上的毛还是理身上的毛了。有的人骂人把对方头上的头发说成毛,因此把人头上的头发说成发是一种骂人的说法。所以郭沫若在日本国做芭蕾舞《白毛女》剧本,到日本松山芭蕾舞团演出芭蕾舞《自毛女》,到中国演出歌剧《白毛女》、故事片《白毛女》、京剧《白毛女》和中国芭蕾舞《白毛女》,这个《自毛女》剧的名字都是对杨喜儿的侮辱,都是对被压迫被剥削阶段妇女的侮辱。人类在原始社会里人身上和头上的毛都叫毛,并没有头发和毛的区分,当然男人没有理发的,女人也没有梳头发的,所以儿类头上和身上的区分为头发、胡子和汗毛等,这是人类的进步,社会的进步,这是人类和其他兽类动物的一个区别。但是帝国主义和清朝的反动派把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叫做‘长毛子’,他们把人民造反动派的反说成是‘长毛造反’,以此诬蔑人民的革命斗争。杨喜儿是被伪村长兼大地主黄世仁强迫霸占的一个女奴隶,在大地主黄世仁的逼迫下,杨喜儿逃进了深山过起了野人的生活。政治压迫、生活折磨使年轻的杨喜儿头发变白,这是有可能的,即使杨喜儿的头发变白了,也应该把杨喜儿叫‘白发女’,而不应该把杨喜儿叫做‘白毛女’呀!”

(11)矛盾思维:又称对立思维或矛盾观念。指病人在同一时刻思维活动存在两个相互矛盾、相对立的概念,互相抗衡而相持不下,无法判断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如一病人吃饭时.反复将饭碗端起又放下,放下又端起,欲食不食,难以决定。问其故,称:“我脑子里在想我应该吃,但同时又想我不应该吃,所以我不知道是该吃还是不该吃。”

(12)接触性离题:又称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是指精神分裂症病人在交谈中表现的一种不完全性离题。病人的回答往往与所提问题沾边,但接着就是离题,接下去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沾边,虽不切题却也并非毫无联系。对这种现象较形象地比喻就是“打擦边球”。本症比起纯粹的“胡言乱语”更具有精神分裂症的特征,因为这种现象是绝难伪装的。

(13)强迫性思维:又称强迫观念。指病人在脑中反复不自主地出现同一内容的思维。这种联想不自主的发生,自己知道不应该这样想,有强烈摆脱的欲望,但就是不能控制,因而苦恼不堪。强迫观念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若病人脑子中出现某一概念或某一句话,立刻联想到另外一个概念或另一句话,称强迫性联想。若联想到的概念正好与原来的概念相反,如想到朋友,则马上联想到敌人;想到战争,则马上联想到和平,称强迫性对立思维。若对自己的思想、言语、行为的正确性总是产生怀疑,并反复地去检查.称强迫性怀疑和强迫性检查。若对一些自然现象反复思索,追根刨底,追溯原因,如一病人反复问“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为什么一加一等于二”等,称强迫性穷思竭虑。不能自制地反复回忆既往经历中的某些事情,称强迫性回忆。不由自主地反复数数,称强迫性计数。强迫性思维与强迫性行为、强迫性意向一起构成强迫症状。

(14)内向性思维:系指在意识清晰的状态下,病人独自沉湎于冥想中,整个精神活动与外界现实环境完全隔绝。可自语自笑,或低头不语,无法接触。所思内容毫无现实性,又不能完美解答。如一病人回顾性叙述:病中苦思冥想许多问题,为什么人要一个鼻子为什么大头朝下为什么山东的萝卜放放会发芽。而北京的萝h则不发芽这些问题不能自己解答。

(15)持续言语:指思维活动在某一概念上停滞不前,不能随境转移,而一味地持续一个概念。表现为在给病人提出一系列问题时,病人每次都是重复第一次回答时所答的话。如问病人你贵姓答:“姓刘”。再问:“多大丁”仍答:“姓刘”。

(16)重复言语:指病人多次重复一句话最末的几个字或词。这种现象不是由于情绪紧张所致,当时病人也能意识到这种状况是不必要的,但自己不能克服,也不随环境影响而变化。如问病人:“哪些地方不舒服”答:“主要是心里难受,难受,难受…”

(17)刻板言语:指病人老是机械而刻板地地重复一些与当前情景无关的词或句子。如一病人老重复:“我回家,我回家,我回家’

(18)模仿言语:是指病人模仿周围人的话,周围人说什么,病人就重复什么。如医生问病人:“你叫什么名”病人同样问:“你叫什么名字7”叉问:“家住哪里”病人仍模仿说:“家是哪里”

(19)缄默症:病人无任何言语活动与交往,任何人如何询问终究不答一词。但有的病人可用书写、动作来表达。此症状既非语言中枢引起的失语,也非舌、声带等发音器官的疾病引起。病人并无主动发声的渴求。

(20)独语症:指病人不与别人交流,而独自言语,甚至表现为与人对话一样。自言自语作为一种精神症状在临床上比较常见。自语本身只是一个表面症状,它可以由于许多心理异常引起。受幻听支配,与幻听进行对话;受妄想支配,外界力量控制他说话,或神鬼借他的口说话,被害妄想时以言语反击对方等。当然自言自语也可见于抑郁症(但时间较短暂)、正常人或儿童。

(21)近似回答:又称当意回答。指病人回答医生问话时,回答的话与问话有关系,但不确切,似信口开河,随便乱讲。如问他年龄,答10岁(实为21岁),问5十4=?,答:10。可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也可见于意识蒙胧或癔症病人(Ganser氏综合征)。

(二)情感障碍

1症状的特点情感障碍是精神分裂症病人的重要特征之一,主要表现形式是情感反应淡漠或平淡,情感反应与外界刺激及思维内容不协调。最早涉及的是较细的情感反应,如对同事的关心、同情、对亲人的体贴等,情感反应显得不灵活、不自然,而变得迟钝或平淡。对工作和学习不大感兴趣,上进心不强烈,兴趣爱好减少。随着疾病的进展,病人的情感体验日益贫乏,对一切都无动于衷,均取“无所谓”的态度,丧失了与周围环境的情感联系,甚至对那些使一般人产生奠大痛苦的事件,病人也表现淡漠,如亲人不远千里来探视,病人视若路人,不能唤起病人任何情感上的共鸣。在情感反应淡漠的同时,病人可对细小事件产生爆发性情感反应。

此外,有的病人对于客观刺激做出不相称的情感反应,如获悉亲人病故却欣喜(情感倒错),这是情感与外界环境的不协调。有的病人在谈及自己不幸遭遇,或妄想内容时,缺乏应有的情感体验,或表露出不相称的情感,这是情感与内在思维的不协调。在疾病早期,有时病人能觉察自己的情感变化,如病人说:“我虽然在笑,可是心里并不感到高兴”。有些病人的表现并非如此,可表现为抑郁、焦虑、烦躁、恐惧、紧张、易伤感、激惹、喜悦、兴奋等。但情感淡漠或平淡是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特征性症状之一。

2精神分裂症病人常见情感障碍

(1)情感淡漠:病人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属于情感反应的降低,当外界刺激作用于病人或发生涉及病人利害关系的事件时,缺乏相应的内心体验,又没有相应的面部表情变化,视若无睹。对亲人冷淡,对家里来的客人视若路人,对周围发生的事情漠不关心。严重时受意外而不惊,受捉弄而不怒。这一症状表现为情感的倾向性减弱或消失,深刻性减损或没有,效能性差甚至丧失,但情绪活动尚保存,特别是与满足生物需要相关的情绪可相对活跃。此症状常与意志减退伴随出现。

(2)情感迟钝:也称情感平淡。在程度上比情感淡漠轻,本该引起明显情感反应的刺激作用于病人时,却反应平淡,并缺乏相应的内心体验。一般主要是表现为高级情感和细微情感的逐渐丧失,如对亲人缺乏亲情,对朋友缺乏友情,对同事没有热情,对工作没有责任心,情感反应不鲜明不生动,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早期,若继续发展.则成为明显的情感淡漠。

(3)情感衰退:在程度上比情感淡漠重,是指情感反应的极度缺损或丧失。病人对外界刺激缺乏情感反应,既无内心体验,也无面部表情变化,或终日无内心体验地傻笑,面部表情幼稚。但对疼痛及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性刺激可引起一些情绪反应。此症状一般是整个精神活动持久性、不可逆性退化表现的一部分,常见于精神分裂症的晚期。

(4)情感麻木:又称情感性体克。指强烈精神刺激下引起的暂时性情感反应抑制状态。病人虽然处于极度悲哀或惊恐之中,但缺乏内心体验和表情变化,甚至对疼痛刺激也无反应,表现为呆若木鸡。

(5)情感倒错:这是指病人的情感反应的方向正好与外界刺激相反,令人高兴的事件引起悲哀的情绪体验,令人悲哀的事情却引起快乐的情绪反应。如某病人接到父亲死亡的电话时,哈哈大笑,兴奋不已。有时谈论别人施用各种残酷手段对他进行迫害而身体感到痛苦时,却好像没有什么事似的.甚至面带笑容地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此症状属于情感反应与思维活动或外界环境之间的不协调和分裂。

(6)表情倒错:指表情变化与内心体验之间不一致。内心痛苦时却面带笑容,而痛哭流涕时内心并无痛苦悲哀的体验,甚至还感到快乐。对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病人也说不出原因。这是属于情感活动内部不协调和分裂。

(7)矛盾情感:指病人在同一时刻对同一个人、现象或事物同时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相互矛盾的情感体验。这两种体验并非一个为主、一个为继发,而是同时出现的。如某病人对同一事物产生既喜欢又讨厌的情感体验,对同一个人产生既爱又恨的态度。他不能意识到两者是相互矛盾的,也不能判断哪种态度是对的或是错的.病人并不感到痛苦,亦不能自行觉察。此症状常与矛盾观念、矛盾意向共同存在。

(8)情感不适切:又称情感不协调。指情感反应与外界刺激或思维恬动不一致。一件无关的小事情可能引起病人强烈的情感反应,如在悲伤的时候患者表现出兴高采烈,而不该忧伤的时候表现出愁眉不展。也可能正好相反,面对一件该引起情感反应的事情,病人却无动于衷。也是属于情感反应与外界刺激之间的不协调,但没有达到情感倒错时正好相反的程度。

(9)被强加的情感:指患者所体验的情感体验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外力强加于他的,好像植入他的体验一样。如一病人在与医生接触过程中,表现十分惊恐、紧张,并称自己也不知这种体验为何发生,尽管自己确实体验到了,但不是属于自己的体验.可能是不知名的集团通过一种尚不了解的手段强加给自己的。与其他被动体验一起,构成精神自动症。

(10)情绪变化无常:系指情绪的变化与客观境遇与情景无相应的因果关系。表现哭笑无常,喜怒莫测,且伴有一些古怪与幼稚表情,带有愚蠢兴奋或/和恶作剧的色彩。

(11)易激惹:系指病人在一般轻微的不愉快的情境就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表现激动、暴怒发作和冲动。一般持续时间短.无或无明显的意识障碍。

(12)病理性激情:系指一种无诱因的、突发的维时短暂而剧烈的情绪暴发,并伴以破坏性冲动行为。多有意识障碍,病人当时无法控制.事后遗忘。此症状在分裂症中较少见。

(13)病理性欣快:系指没有相应的客观诱因而出现的单调的欣喜、欢乐、幸福等形似感觉良好的心情,同时伴有愚蠢、幼稚、诙谐和戏谑色彩的行为(诙谐性欣快)。病人对此无自知力,给人以啼笑皆非之感。

(14)病理性心境恶劣:系指病人在一段时间内,无任何心理因素而出现不满、委屈、伤感,愠怒、易激动的心情和攻击行为。

(15)心情抑郁:指病人在一段时期内,有心因或无心因刺激下负性情绪增强。病人情绪低落,抑郁寡欢,悲观厌世,忧心忡忡,兴趣索然,性欲减退,睡眠障碍。他们总是以忧伤的跟光和态度观察和对待一切。似乎所有事情的结局都是不幸的、绝望。精神分裂症病人在罪恶,疑病妄想支配下或在恢复期可出现此症状。(16)恐惧:病人在妄想状态下可出现此症状,轻者表现疑惧、提心吊胆,重者惊恐不安、奔跑喊叫,躲藏,伴有心慌、心悸等自主神经功能变化。这种情绪反应是不合理的,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超出了正常范围。

中原焦点团队黄静2021-10-22讲十坚持分享第828天

在临床工作中,精神障碍症状是判断精神疾病的基础;在阅读有关精神病相关书籍时,精神障碍症状总是会出现各处。

不同的精神障碍症状贯穿精神病学的始终,没有彻底理解这些精神障碍,可以说没有彻底掌握精神疾病。

为了让大家对精神障碍有全面的了解,总结梳理了6大精神障碍症状,并用通俗易懂话、表格、图表等形式展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6大精神障碍分别是:认知障碍、思维障碍、记忆障碍、情感障碍、智能障碍、意识障碍。其中认知障碍与思维障碍在6大障碍中是重中之重。

具体内容分别如下:

一、认知障碍

感觉障碍,指在反映刺激物个别属性的过程中出现困难和异常;

认知障碍,指与学习记忆以及思维判断有关的大脑高级智能加工过程出现异常,从而引起严重学习、记忆障碍,同时伴有失语或失用或失认或失行等改变的病理过程。

为了便于理解,将其“障碍”去掉,简化对比感觉和知觉:

感觉: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反应

知觉:人脑对客观事物全面属性反应

1感觉障碍

感觉过敏:表现为轻微的刺激即引起强烈的感觉,系因对触、痛觉的敏感性增强或感觉阈降低所致。

感觉过度:由于刺激阈增高与反应时间延长,刺激必须达到很强的程度方有感觉,在刺激后需经一潜伏期才能感到强烈的、定位不明确的不适感觉

感觉异常:没有外界刺激而发生的感觉,例如麻木感、蚁走感、触电感、针刺感、灼热感、冷水滴在皮肤上的感觉等。

2知觉障碍

错觉:指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如将地上的绳索看成一条蛇。

幻觉: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如有幻听、幻视。而在幻听中,评论性幻听、议论性幻听和命令性幻听为诊断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症状。

二、思维障碍

思维障碍分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内容障碍,具体包含如下:

1思维形式障碍

思维奔逸:健谈,说话滔滔不绝,所说话与主题有关,但主题极易随环境而改变(随境转移)。多见于躁狂症。

思维迟缓:表现言语缓慢、语量减少,语声甚低,反应迟缓,思维内容并不荒谬,所说话与主题有关,能够正确反映现实。多见于抑郁症。

强迫思维:指病人头脑中出现了大量的不属于自己的思维,并强制性的在脑中涌现。

思维散漫:表现为说话东拉西扯,对问话的回答不切题。

思维破裂:表现为病人的言语或书写内容的句子之间语言堆积,言语支离破碎,成了语词杂样。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思维贫乏:表现为沉默少语,答话时内容大致切题,但单调空洞或词穷句短,常回答“不知道”、“什么也没想”。

2思维内容障碍

思维内容障碍主要是包含各种妄想,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

按妄想的主要内容,常见的有:原发妄想,疑病妄想、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物理影响妄想等。解释如下:

原发妄想:是突然发生的,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和当前处境无关,也不是起源于其他精神异常的一种病态信念。

疑病妄想:坚信自己患了严重躯体疾病或不治之症,而四处求医。关系妄想:病人认为环境中与他无关的事物都与他有关。

被害妄想:病人坚信周围某些人或某些集团对病人进行打击、陷害、谋害、破坏等不利的活动。

嫉妒妄想:病人无中生有的坚信自己的配偶对自己不忠诚,另有外遇。

钟情妄想:病人坚信自己被异性钟情

物理影响妄想:称被控制感。病人觉得他自己的思想、情感或意志行为受到某种外界力量的控制而不能自主。

三、记忆障碍

记忆障碍有记忆减弱、遗忘、错构、虚构等。其中记忆减弱、遗忘等在正常人中也有,不是精神病学的重点,错构、虚构是记忆障碍的重点。

1记忆减弱

记忆过程全面的功能减退。最常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如痴呆患者也可见于正常老年人。

2遗忘

顺行性遗忘:不能保留新近获得的信息的称为顺行性遗忘症。患者对于一个新的感觉性信息虽能作出合适的反应,但只限于该刺激出现时,一旦该刺激物消失,患者在数秒钟就失去作出正确反应的能力。所以患者易忘近事,而远的记忆仍存在。本症多见于慢性酒精中毒者。

逆行性遗忘:正常脑功能发生障碍之前的一段时间内的记忆均已丧失的,称为逆行性遗忘症;患者不能回忆起紧接着本症发生前一段时间的经历。一些非特异性脑疾患(脑震荡、电击等)和麻醉均可引起本症。

心因性遗忘:选择性遗忘,即所遗忘的事情选择性地限于痛苦经历或可能引起心理痛苦的事情。多在重大心理应激后发生,可见于急性应激障碍。

3错构

患者在回忆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时,对地点尤其是时间的记忆出现错误或混淆,如将此时间段内发生的事情回忆成在另外时间里发生的。

4虚构

患者用完全虚构的故事来填补和代替之,随之坚信。

有些患者所谈内容大部分为既往记忆的残余,在提问者的诱导下串联在一起丰富生动又显得荒诞不经,但转瞬即忘,临床上称为虚谈症多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如痴呆患者和慢性酒中毒性精神病。

四、情感障碍

情感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因之而产生相应的内心体验。精神病患者的情感障碍可表现为情感性质、情感波动、情感协调性三种形式。

1情感性质

就是精神病患者的情感反应不能以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来解释。如躁狂症和脑器质性疾病患者的情感高涨,抑郁症患者的情感低落。

2情感波动性

情感不稳表现为情感反应极易变化,从一个极端波动至另一个极端,而情感的不稳与外界环境无关,如情感淡漠(精神分裂症患者)、易激惹(神经症、偏执型精神病)

3情感协调性

情感倒错是指情感反应与内心体验或处境不协调,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情感幼稚是指成人的情感反应如同小孩,缺乏理性控制,多见于癔症或痴呆患者。

情感主要是个人对客观人和事的体会和感觉,有很大的主观性,而精神病患者对人事的理解与常人不一样,自然在情感上有很多障碍,上述几点就是精神病患者常见的情感障碍。

五、智能障碍

智能障碍就是进行智慧活动的能力发展受到阻碍或产生缺陷,致使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发生困难而表现智能低下,或因大脑结构的弥散性损害而使患者在意识淸晰的背景上出现持久、全面的智能减退。

在智能障碍中,最重要的是有关精神发育迟缓内容,里面涉及到IQ等级的划分:

六、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可为觉醒度下降和意识内容变化两方面。前者表现为嗜睡、昏睡和昏迷;后者表现为意识模糊和谵妄等。分别如下:

1嗜睡

患者表现为睡眠时间过度延长,但能被叫醒,可回答简单问题。停止刺激后患者又继续入睡。

2昏睡

高声呼唤或其他较强烈刺激方可醒,对言语的反应能力尚未完全丧失,可作含糊、简单而不完全的的回答,停止刺激后又很快入睡。

3昏迷

患者意识完全丧失,各种强刺激不能使其觉醒。

4意识模糊

注意力减退,情感反应淡漠,定向力障碍,活动减少,语言缺乏连贯性,对外界刺激可有反应,但低于正常水平。

5谵妄

认知、注意力、定向、记忆功能受损,思维推理迟钝,语言功能障碍,错觉,幻觉睡眠觉醒周期紊乱等,可表现为紧张、恐惧和兴奋不安,甚至可有冲动和攻击行为。

看完上面的总结,对各种精神障碍有没有更加清晰的理解?希望此文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认知科学是20世纪世界科学标志性的新兴研究门类,它作为探究人脑或心智工作机制的前沿性尖端学科,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一般认为认知科学的基本观点最初散见40年代到50年代中的一些各自分离的特殊学科之中,60年代以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根据奥尔登大学认知科学研究所所长席勒尔(E Sheener)的意见,“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一词于1973年由朗盖特•系金斯开始使用,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逐渐流行。1975年,“斯隆基金会”(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系纽约市的一个私人科研资助机构)开始考虑对认知科学的跨学科研究计划给予支持,该基金会的资助一直持续至今,对这门新学科的制度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为斯隆基金会通过组织第一次认知科学会议并确立研究方案,在推动认知科学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

  认知科学是一门相当年轻的学科,然而却为揭示人脑的工作机制这一最大的宇宙之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认知科学尚未成熟,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也尚未得到足够的统一和整合。对于什么是认知科学,也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1978年10月1日,“认知科学现状委员会”递交斯隆基金会的报告,(席勒尔,仕琦译,1989)把认知科学定义为“关于智能实体与它们的环境相互作用的原理的研究”。然后,该报告作者们沿着两个方向展开这一定义。第一个是外延的:列举了人认知科学的分支领域以及它们之间的交叉联系。列举的分支领域有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人类学和神经科学。第二种展开是内涵的,指出共同的研究目标是“发现心智的表征和计算能力以及它们在人脑中的结构和功能表示”。以上对认知科学的界定集中体现了“符号处理”或“信息处理”范式,但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期联结主义重新崛起之后,关于认知科学的定义也就出现了及其微妙的变化。但是,符号主义和联结主义二者的争执主要影响到的认知科学定义的内涵,而对其外延却是没有什么影响的,因为这两种范式都能包含上面所提及的认知科学的分支学科。

  对认知科学范围的了解,还可以从认知科学的内容上来看,到目前为止认知科学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有感知觉(包括模式识别)、注意、记忆、语言、思维与表象、意识等。这似乎都是心理学家们所关注的问题,但其实也同样是哲学家、语言学家、计算机科学家、神经生理学家、人类学家们所关心的内容。只是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者,对这些同一个问题,所采取的具体研究方法不同罢了。我国学者李伯约指出,人工智能、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核心学科,神经科学、人类学和哲学是认知科学的外围学科。

  由于认知系统的复杂性,对它要进行多维度的研究,认知科学需要运用多门学科所使用的工具和方法,从完整的意义上对认知系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研究。可以说,认知科学迄今为止所取得的成就,是与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是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也给认知科学带来了不少问题和挑战。

  认知科学是研究人类感知和思维信息处理过程的科学,包括从感觉的输入到复杂问题求解,从人类个体到人类社会的智能活动,以及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的性质。认知科学是现代心理学、信息科学、神经科学、数学、科学语言学、人类学乃至自然哲学等学科交叉发展的结果。

  认知科学的兴起和发展标志着对以人类为中心的认知和智能活动的研究已进入到新的阶段。认知科学的研究将使人类自我了解和自我控制,把人的知识和智能提高到空前未有的高度。生命现象错综复杂,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说明,而能从中学习的内容也是大量的、多方面的。如何从中提炼出最重要的、关键性的问题和相应的技术,这是许多科学家长期来追求的目标。要解决人类在21世纪所面临的许多困难,诸如能源的大量需求、环境的污染、资源的耗竭、人口的膨胀等笛单靠现有的科学成就是很不够的。必须向生物学习,寻找新的科技发展的道路。

  一、知觉信息的表达和处理

  知觉信息的表达是知觉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研究其它各个层次认知过程的基础。知觉过程是从那里开始的?外在物理世界的那些变量具有心理学的知觉意义?作为知觉的计算模型计算的对象是什么?这些围绕知觉信息表达的问题是建立任何知觉和跟知觉有关的学说和理论模型,无论是人类的还是计算机的,都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知觉信息表达的研究可以有不同层次的问题,包括诸如知觉组织的问题、知觉学习的问题、知觉动态记忆的问题、以及面孔识别的问题等。

  将在计算理论层次、脑的知识表达层次和计算机实现层次上,把认知神经科学实验研究和计算机视觉研究结合起来,将对上述科学问题提出崭新的理论(或思想)和解决的方法。

  二、学习提升智能

  学习是基本的认知活动,是经验与知识的积累过程,也是对外部事物前后关联地把握和理解的过程,以便改善系统行为的性能。

  学习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是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结构突触的可塑性变化,已成为当代神经科学中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突触可塑性条件即在突触前纤维与相联的突后细胞同时兴奋时,突触的连接加强。1949年,加拿大心理学家Hebb提出了Hebb学习规则,他设想在学习过程中有关的突触发生变化,导致突触连接的增强和传递效能的提高。Hebb学习规则成为连接学习的基础。神经网络是由具有适应性的简单单元组成的广泛并行互连的网络。Kohonen提出自组织映射网络。Haken根据协同形成结构,竞争促进发展的规律,将协同的非线性动力理论与神经网络有机结合,提出了协同联想记忆网络。Amari提出用微分流形和统计推理来研究神经网络。在Amari理论的基础上史忠植等提出了一种神经场模型,由场组织模型和场效应模型构成。

  感知学习是发生在感知水平上的学习,主要研究如何从低级的传感器输入的原始数据获取相关的抽象数据。感知学习主要考虑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学习,研究从非结构与半结构信息到结构信息变换方法,研究图像的语义描述及其快速提取技术,研究感知学习中的注意机制与元认知等。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在人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相应的思维过程,行为的变化是可观察的,并且通过行为的变化也可以推断出学习者内心的活动。在认知学习理论中,如Ausubel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又称同化理论),其核心思想是获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概念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意义的同化。Gagne提出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则将学习过程类比成计算机的信息加工过程,学习结构由感受登记器、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控制器、输出系统组成,认知过程可分为选择性接收、监控、调节、复述、重构。在这个信息加工过程中,非常关键部分是执行控制和期望。执行控制是指已有的学习经验对当前学习过程的影响,期望是指动机系统对学习过程的影响,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在这两个部分的作用下进行的。

  内省学习是一种自我反思、自我观察、自我认识的学习过程。在领域知识和范例库的支持下,系统能够自动进行机器学习算法的选择和规划,更好进行海量信息的知识发现。

  内隐学习就是无意识获得刺激环境复杂知识的过程。在内隐学习中,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或者陈述出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但却学会了这种规则。在80年代中期之后,内隐学习成了心理学界、尤其是学习和认知心理领域最热门和最受关注的课题,成了将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最重要课题之一。内隐学习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内隐知识能自动地产生,无需有意识地去发现任务操作的外显规则;

  内隐学习具有概括性,很容易概括到不同的符号集合;

  内隐学习具有无意识性,内隐获得的知识一般不能用语言系统表达出来。

  三、语言开启智能之门

  人类进化过程中,语言的使用使大脑两半球功能分化。语言半球的出现使人类明显有别于其他灵长类。一些研究表明,人脑左半球同串行的、时序的、逻辑分析的信息处理有关,而右半脑同并行的、形象的、非时序的信息处理有关。

  语言是以语音为外壳、以词汇为材料、以语法为规则而构成的体系。语言通常分为口语和文字两类。口语的表现形式为声音,文字的表现形式为形象。口语远较文字古老,个人学习语言也是先学口语,后学文字。

  语言是最复杂、最有系统、而应用又最广的符号系统。语言符号不仅表示具体的事物、状态或动作,而且也表示抽象的概念。汉语以其独特的词法和句法体系、文字系统和语音声调系统而显著区别于印欧语言,具有音、形、义紧密结合的独特风格。概念是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的思维形态,概念与语词有密切的联系。概念的产生和存在,必须依附于语词。语词所以能够表示其它事物,就是由于人们头脑中有相应的概念。所以,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

  从神经、认知和计算三个层次上研究汉语,给予我们开启智能之门极好的机遇。汉语的认知心理学研究已有多年历史,取得了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多侧重于汉字与词汇,对更高层次的句法和语句加工尚需深入探讨。对整个言语链的研究还不够系统,特别是对脑的语言加工机制知之不多。在智能系统领域,我国对汉语计算机信息处理极为重视,曾投入大量资金,支持计算语言学、机器翻译和自然语言理解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但就整体而言,语言信息的智能处理存在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其解决必须需要以认知科学的研究为基础,以新的理论为指导才有可能取得突破。

  1991年Mayeux和Kandel在Wernicke-Geschwind模型基础上提出新的语言信息处理模型。听觉输入的语言信息由听皮层传至角回,然后至Wernicke区,再传到Broca区。视觉输入的语言信息直接从视觉联合皮层传至Broca区。对一个词的视知觉与听知觉是由感觉模式不同的通路相互独立地处理的。这些通路各自独立地到达Broca区,以及与语言含义和语言表达相关的更高级区域。大脑中语言处理通路的每一步工作机理都有待深入研究。

  用数学方法研究语言,寻找语言结构的形式、模型和公式,使语言的语法规则能象数学符号和公式一样具有系统化、形式化的特点,可以用来生成无限的句子。美国著名语言学家Chomsky于1956提出了语言的形式文法,为语言信息处理建立了理论基础。1996年,Yip和Sussman提出在语音学规则中使用双向约束传播机理,可以解释神经水平的听觉信号怎样对应思维层次的符号。

  四、工作记忆蕴藏智能的玄机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中发生过的事物的反映,是新获得行为的保持。由于记忆,人才能保持过去的反映,使当前的反映在以前反映的基础上进行,使反映更全面、更深入。也就是有了记忆,人才能积累经验,扩大经验。

  人类记忆有三种类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刺激作用停止后,它的影响并不立刻消失,可以形成后象。视觉后象最为明显。后象可以说是最直接、最原始的记忆。后象只能存在很短的时问,如最鲜明的视觉后象也不过持续几十秒钟,这就是感觉记忆。短时记亿的时间间隔比感觉记忆的要长些。但是,存储材料的时间也只有一分钟左右,或者甚至更短些。长时记忆是指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信息存储。人类的记忆可以分为过程记忆和命题记忆。过程记忆是保持有关操作的技能,主要由知觉运动技能和认知技能组成。命题记忆是存储用符号表示的知识,反映事物的实质。命题记忆更进一步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前者是存储个人发生的事件和经验的记忆形式。后者是存储个人理解的事件的本质的知识,即记忆关于世界的知识。

  1974年,Baddeley和Hitch在模拟短时记忆障碍的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工作记忆的三系统概念,用“工作记忆”代替了原来“短时记忆”的概念。Baddeley认为工作记忆指的是一种系统,它为复杂的任务比如言语理解、学习和推理等提供临时的储存空间和加工时所必需的信息,工作记忆系统能同时储存和加工信息,这和短时记忆概念仅强调储存功能是不同的。工作记忆分成三个子成分,分别是中枢执行系统、视空初步加工系统和语音环路。大量行为研究和神经心理学上的许多证据表明了三个子成分的存在,有关工作记忆的结构和作用形式的认识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人们发现工作记忆与语言理解能力、注意及推理等联系紧密,工作记忆蕴藏智能的玄机。

  五、注意是智能的开关

  5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人们重新认识注意在人类大脑信息加工中的重要性,提出了若干注意模型。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注意的过滤模型和衰减模型,它们属于知觉选择模型。这两种模型把注意机制定位于信息加工的知觉阶段,在识别之前实现信息选择。与知觉选择模型形成对照的是反应选择模型,它认为注意的作用不是选择刺激,而是选择对刺激的反应。该模型认为,所有的信息都可以进入高级处理阶段,但只有最重要的信息才会引起中枢系统的反应。这两类模型的侧重点不同,知觉选择模型强调集中注意,而反应选择模型则注重分配注意。两者争论的焦点是注意机制在信息加工中的位置。注意的中枢能量模型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该模型的理论基础是信息系统的有限加工能力。它避开了注意机制在信息加工中的位置这个难题,使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实验结果在形式上得到了统一;但缺点是没有揭示注意所涉及的信息加工过程。

  随着脑成像技术和神经生理研究的迅速发展,使得把注意网络从其他信息处理系统中分离出来的努力成为现实。利用正电子断层扫描(PET)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可以较精确地测量在完成特定的注意任务时大脑各区域脑血流的变化(rCBF),从而确定各个注意子网络的功能结构和解剖定位。80年代初期,Treisman提出的特征整合模型把注意和知觉加工的内部过程紧密地结合起来,并用“聚光灯”形象地比喻注意的空间选择性。根据这一模型,视觉处理过程被分为两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即预注意和集中注意阶段。前者对视觉刺激的颜色、朝向和运动等简单特征进行快速、自动的并行加工,各种特征在大脑内被分别编码,产生相应的“特征地图”。特征地图中的各个特征构成预注意的表象。预注意加工是一个“自下而上”的信息处理过程,并不需要集中注意。特征地图中的各个特征在位置上是不确定的,要获得物体知觉就需要依靠集中注意,通过“聚光灯”对“位置地图”进行扫描,把属于被搜索目标的各个特征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实现特征的动态组装。1989年,Gray指出集中注意可以引起与被注意事件相关的神经元的同步发放,同步发放通常表现为40周左右的同步振荡。这一发现为注意的特征整合模型提供了神经生理证据。

  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Posner把注意网络分为三个子系统:前注意系统、后注意系统和警觉系统。前注意系统主要涉及额叶皮层、前扣带回和基底神经节。后注意系统主要包括上顶皮层、丘脑枕核和上丘。警觉系统则主要涉及位于大脑右侧额叶区的蓝斑去甲肾上腺素到皮层的输入。这三个子系统的功能可以分别概括为定向控制、指导搜索和保持警觉。

  六、意识是智能的控制中枢

  意识也许是人类大脑最大的奥秘和最高的成就之一。自1879年现代心理学建立以来,意识就成为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James认为,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的科学。但由于方法问题,不可能对意识进行具体的科学研究。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不承认意识的存在。50年代出现的认知心理学重新提出意识问题,并且从知觉和觉知入手研究意识。对知觉的研究已取得较大的进展,但目前对觉知及其它问题的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

  对意识给予统一、确切的科学定义在当前是十分困难的。不同的领域,对意识的理解也是不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Crick认为,意识所涉及的是注意和短时记忆相结合的神经机制,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4]Crick关于意识的惊人假设和通过视觉注意和短时记忆研究视觉意识的具体建议,引起了大批认知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和计算神经科学家的广泛兴趣。

  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视觉生理研究方面有一个重大的发现:从不同的神经元的发放中记录到同步振荡现象,这种大约40Hz的同步振荡现象被认为是联系不同图像特征之间的神经讯号。Crick和Koch提出视觉注意的40Hz振荡的模型。并推测神经元的40Hz同步振荡可能是视觉中不同特征进行“捆绑”的一种形式。至于“自由意志”,Crick认为它与意识有关,牵涉到行为和计划的执行。另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Eccles,热衷于意识问题的研究。他与哲学家Popper合著的“自我与大脑”一书中,发表了“三个世界”的哲学观点。认为世界1包括所有物质世界(大脑也在内),世界2包括人的精神世界,世界3包括人的社会、语言、科学、文化等活动。他后期的著作中,根据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出“树突子”(dendron)的假设,树突子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由100个左右顶部树突构成。估计在人脑中有40万个树突子。他进而又提出“心理子”(Psychon)的假设,世界2的心理子与世界1的树突子相对应。由于树突中的微结构与量子尺度相近,所以量子物理有可能用于意识问题。

  意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应该找一个切入点,并且结合当前可用的技术手段进一步深入地研究。研究意识可以将觉知(awareness)和非觉知作为切入点,找到神经相关物在脑活动中的区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803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