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大道德家,是谁

古代十大道德家,是谁,第1张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

法家学派创始人——韩非子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荀子

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 。列子、惠子、鬼谷子。

问题1:余婷 余婷 28班,老师好:学习第十八章,意思是大道被破坏了,才需要仁义来维持;家庭不和睦,才需要强调孝和慈;国家昏乱到撑不下去了,才需要忠臣。在老子看来,这些仁义、孝慈、忠臣反而是失德的表现,人们正因为偏离了大道,才需要特别强调仁义忠孝。在真正的美德的状态下,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需要赞美,更不需要强调。

这里也一直有一个疑惑,就是什么是真正的美德?它来源于哪里?比如说是利他精神或是其他美德,那究竟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出生后因为家庭的环境良好所以才具备这些好的德行了?

儒家推崇“仁义礼智信、孝慈”的美德

圣经以及犹太人等守住戒律就有美德

新约:爱是最高的美德

道和美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血战钢锯岭》二战的一个上等兵虔诚基督徒,赤手空拳传奇救下75个人

美德是普世的:不能杀人,爱,创造,讲信用等

良心,上天及道创生人类的时候最具意义的

孟子: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镜像神经元,科学证明良心存在

避开麻木,艰险,判断吉凶祸福。

——美德来源。

问题2:朱莉缘(春暖花开) 朱莉缘 52班 ,老师的讲解是人必须宠辱若惊,但我的理解是能够宠辱若惊的就是因为太自私了

我的理解是:

宠辱若惊,如果一个人能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一心为天下而活的人,就不会出现宠辱若惊的现象。这种人才叫真正的“贵身”。这种人是值得把天下托付给他的。

为什么我会这样认为呢?

因为文中有个反问: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吗

“大公无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 ”

换句话说,老子认为共同体最大的利益是保全人民身体生命的健康和幸福,包括当权者自己,因为当权者也是人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

《列子》中记载,杨朱最有代表性的一句话:“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贵生学派的思想,“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道之真,以持身;其绪馀,以为国家----帝王之功,圣人之馀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焦裕禄精神

老子认为共同体的利益在于保全人民身体生命的安全包括当权者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只有在贵生学派思想的背景下,我们才能够准确地理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这些话。

知足和知足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有标准的。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杨朱曰:“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国而隐耕。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体偏枯。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扬子:享受生命,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修养好身体再考虑帝王之业,强调个体生命强于一切,也许会伤害共同体利益,没有找到两者的共同体。

《荀子·王霸》说杨朱哭"歧路"的故事,就反映了这种心理状态。这个故事说,杨朱走到十字路口,感慨地说:"在这个地方要是方向走错半步,就会导致千里的差错呵!"因此,他伤心痛哭起来。

杨鹏老师认为:保护个体和共同体找到一个平衡。

问题3:洪一心行知 洪一 13,我想问一下老师为什么老子和黄帝会放在一起叫做“黄老之学”,谢谢~

稷下学派

黄老之学,核心是道家和法家的结合。追求道家清静守法的目标,采取法家的法制手段来保护道家目标的实现。

道家黄老之学,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以法律来保护百姓自主自为”,黄老学的基本主张是:法由道生。以法护道。

从做事来讲,黄老之学最能成事。一是重视被管理者的自发动力,重视以每个人的内驱力为主来建立事业。保护和激励内驱力。第二,对侵犯民众内驱力的那些破坏行为进行控制。以法规保护自由。

问题4:杨拼 | 一路同行鞋行 杨拼 71班,老师你好。这几天一直在思考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但是很多时候人的惰性和贪舒服没办法在根源去除,导致不得不强加管理,是不是无为而治有很重要的前提呢?在无为而治之前我们需要做的有哪些,然后才能落地无为而治?

问题7:知新 知新 29,老师,怎么做到有为又无为?感谢!

问题10:得到 得到 58班,无为以前理解是不为自己为,无为是不是多种解释。48章无为而无不为,怎样理解,现实中如何应用?

这些都是无为的问题,内驱力,无为而治

如果我用木桶来比喻老子要实现无为而治的前提。那么有5块木板组成了这个木桶。

第一块是国防、

第二块是国安、

第三块是司法、

第四块是社会救济、

第五块是身体健康

黄老学,就是把道的思想用法律政令来实现。

主要是我们学员,提问越来越专业~~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黄老学,就是把道的思想用法律政令来实现。

哪些要素是支撑无为的板,最终实现无为而治

让孩子从小养成阅读,讲卫生好习惯,很麻烦很辛苦,以后不用去管,以后就容易成为优秀品质的孩子。

创造性的工作,标准化要求的工作,魔鬼就在细节中。人是残缺的,不完美的。

出现问题怎么

无为而治,需要智慧,知识,工具

麻省理工毕业后来深圳创业,把股权,制度等定好后不管,开始对他们很礼貌客气,但工厂工人不拿他当回事,后来军事化管理

创造性工作需要无为而治,标准化工作

人是有限的,残缺的,所以人需要国防国安司法等来解决

确实无为而治没那么容易,需要工具去支撑

老子认为道在每个人身上,给自由人们自会去选择自己的道路,追求自己的幸福。

但老子同样认为,人是有限的,残缺的,不完美的,需要国防、国安、司法来处理反常之事。

问题5:冰酉酉 ,1、学习道德经课程时怎样才能更好的进行延伸性思考。对于自己结合实际问题很难理解会想不到但看到别人的思考又会有恍然大悟的觉悟也会有同感。怎样去开启自己学习发散延伸思维呢?来更好的在生活中运用道德经。

问题9:慧镁 慧镁 1班,不知道如何把《道德经》的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问题11:袁姐姐啦 袁玲 ,每天都在学,但是效果不是很好,1不知道如何在生活中应用?2 不知道用一种什么方式进行输出?

道在每个人身上,老子也认为人是残缺的,是不完美的,无为而治并不是“不为”

比如孩子,从退后开始,给孩子玩够,给孩子空间,从退后开始,在生活中选择一件事退出来,观察会发生什么?

问题8:黄宛悦 黄宛悦 55班 ,无为而治。在我们国家,关于资本是要调控的,比如阿里的支付宝、比如数字货币,这是不是跟无为而治矛盾呢?应该怎么理解?

老子把国家治理划分的五种,分别是以道治国,以德治国,以仁治国,以智治国,以礼治国。

问题6:拉拉--美容健康调理师 拉拉 1班 ,如何学会让自己像道一样包罗万象?活的自在逍遥,无拘无束?

学习庄子,个人与道德合一,钟南山有20万的逍遥隐士,需要离群索居,任何选择都需要付出代价。

舍己为人、解衣衣人、拔毛济世、侠肝义胆、乐于助人、急公好义、好善乐施、救苦救难、一臂之力、成人之美、解衣推食、乐善好施、先人后己。

一、助人为乐

释义:帮助人就是快乐。

出处:近代·冰心《咱们的五个孩子》:“在我们的新社会里,这种助人为乐的新风尚,可以说是天天在发生,处处在发生。”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二、舍己为人

释义:舍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

出处:孔子·春秋《论语·先进》:“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朱熹注:“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

译文:孔子长叹一声说:我和点的。朱熹注释:从来没有放弃自己为人的意思,而他胸中悠然,直接与天地万物上下一同流,各得其所之妙。

三、先人后己

释义:首先考虑别人,然后想到自己。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坊记》:“子云:‘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

译文:孔子说:君子贵族而轻视自己,首先人然后自己。

四、拔毛济世

释义:指受轻微损失而能有利于世人。

出处:《列子·杨朱》:“禽子问杨朱曰:‘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杨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济。’禽子曰:‘假济,为之乎?’杨子弗应。”

译文:禽滑釐问杨朱道:“拔去你身上的一根毫毛来救助世道,你愿干吗?”杨朱回答:“世道本来就不是一根毫毛所能救助得了的。”禽滑釐说:“假设可以救助,你愿干吗?”杨朱不理睬他。

五、乐善好施

释义:喜欢做善事,乐于拿财物接济有困难的人。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乐书二》:“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而好礼。”

译文:听到徵声,会使人乐于行善,喜欢施舍;听到羽声,使人端敬好礼。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类型:

1、传统文学

主要是指诗、词、曲、赋、小说,如《诗经》、《楚辞》;先秦诗歌、汉赋、汉乐府、民歌〔南北朝时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2、传统节日

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如下是15个主要节日: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百花生日)、上巳节(三月三)、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盂兰盆(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3、中国戏剧

京剧、越剧、秦腔、潮剧、昆曲、湘剧、豫剧、曲剧  、徽剧、河北梆子、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梨园戏、歌仔戏、庐剧等。

4、语言文字

汉语是我国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现代汉语有标准语〔普通话〕和方言之分。汉语方言通常分为十大方言:官话方言、晋方言、吴方言、徽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湘方言和平话土话。 

5、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音乐与新音乐的区别并不在于创作时音的先后,而是在于其表现形式及风格特征。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渔舟唱晚》虽是近代音乐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属中华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传统音乐。

扩展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举例:

1、时节季令:一年四季,一季三个月,常用孟、仲、季来称呼。如:孟春、仲春、季春。

2、中国戏剧:京剧、越剧、秦腔、潮剧、昆曲、湘剧、豫剧、曲剧 、徽剧、河北梆子、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梨园戏、歌仔戏、庐剧等。

3、传统文学:主要是指诗词曲赋。《诗经》、《楚辞》、;先秦诗歌、汉赋、汉乐府、民歌〔南北朝时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如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4、民间工艺:潮绣、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人、面塑、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千层底等

人民网-中国传统文化 (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中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列子学射列子和关尹子是什么样的人

关尹子自然是一位极高明的老师。而学生之所以会觉得关尹子并不够称职,正是因为他在现实中没有看过这样的老师。他们见惯的是老师们对着一篇课文、一个问题,总是耳提面命,反复分析、讲解,最后有个正确答案,就算是取得真经、得成正果了。

1、列子

列子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道家著作。相传为列御寇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之学,本于黄帝、老子为宗。相传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

他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列子穷而面有饥色,但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

其弟子严恢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亡!”他认为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2、尹子

“关尹子”周·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是以官代名而已。关是指老子出函关的关,守关的人叫做关令尹,名字叫做喜,所以称为关令尹喜,后人尊称为关尹子。

相传老子看透了当时的形势,知道周天子王治不久,所以离开周西出函关。函关守令尹喜久仰老子大名,所以盛情款留,希求指教。老子为留《道德经》五千言,骑牛西去。

关令尹喜研读老予之学,多有心得体会,发而为文,成《关尹予》一书。然而,兵燹灾难,其书佚失。称之为《文始真经》,乃是道教兴起之后的事情,仿佛《庄子》被称做《南华经》一样。因为庄子被封做南华真人,所以他的著作应该称做《南华经》。

而关尹子被封做了文始真人,所以其书也该称做《文始真经》。所谓“文始”,我们姑且可以理解为文明之始。因为他接受了老子的教诲,从而开发智慧,修证大道,得到成就,正是人类文明的最高境界。

今见之《关尹子》,乃是唐宋间人托名之作,系伪书。他的思想片断,保留在《吕氏春秋》、《庄子》中,其主要思想:提出了“常无”“常有”,将“太一”作为万物的根本;以濡弱谦下作为外在的行为准则,内心空灵虚静,与万物和谐相处;顺应自然,,因势利导,静处平静不杂;不为人先,与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相似。

扩展资料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学习也好,做事也好,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知其所以然,才算掌握了规律,只有这样精益求精地学习、工作,才能把事情办好。这样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不然你永远都只在不知其根究的情况下学习。

本课讲的是关尹子教列子学射箭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学好一种本领,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要真正弄懂并遵循其中的道理。

课文内容按时间先后,可分为两部分。

前一部分讲,列子学射箭,偶然射中了靶子,就去请教老师关尹子,问是否学得差不多了。

关尹子问他,是否知道为什么射中的道理,列子不能回答,关尹子告诉他,不知道为什么射中,还不算学会射箭。

列子就回家继续学习。

后一部分讲,列子刻苦练习了三年,再去向关尹子请教。

关尹子又问他,是否知道了为什么射中靶子的原因,列子说知道了。

关尹子告诉他,知道了为什么射中的原因,才算学好了射箭,要记住射中的道理,不能违背它。

本课是文言文。

作为略读课文,目的是在学习文言寓言的基础上,进一步练习阅读文言文,提高学生自读自悟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的重点是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内容,感悟文中的道理。学习难点是借助课后注释,理解并说出每句话的意思。

列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列子本名列御寇,是战国前期的思想家、文学家,郑国人,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列子一生安贫乐道,不求名利,因为生活贫困,常常吃不饱饭,脸上时有饥色。有人就对郑国的宰相子阳说起了这件事:"列御寇,是一位有道的人,居住在你治理的国家却是如此贫困,世人恐怕就此就会认为您不喜欢贤达的士人吧?"子阳为了博得一个好士的美名,立即派人给列子送了十车粮食,列子坚辞不受,打发来人把十车粮食依旧拉了回去。

回到屋子里,列子的妻子埋怨列子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可你看看咱家,个个面黄肌瘦,营养不良,这倒也罢了,明明宰相看得起你,给你送来十车粮食,你倒好,拒不接受,咱家的人难道是命里注定要忍饥挨饿吗?"

列子笑着对她解释说:"这粮食咱不能要。你想想看,子阳并不了解我,他是听了别人的话才给我送粮食。今后,他也可以听别人的话加罪于我呀。"妻子一听这话有理,于是不再埋怨列子。

列子学射有什么道理

《列子学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办事情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掌握它的规律,明白了为什么能做到,以后才能做的更好。

原文:子列子常射中矣,请之于关尹子。关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答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请。关尹子问:“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子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

翻译:列子学射箭,射中了靶心,于是列子向关尹子请教射箭。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回答说:“不知道。”关尹子说:“还不可以。”列子回去后再去练习,三年之后,又向关尹子请教。

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说:“知道了!”关尹子说:“可以了,你要牢记这个道理,不要轻易地丢弃。不仅学习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和修身做人也都应是这样。”

评析

因为列子不知道射中的道理,所以关尹子认为他不能算是学会了射箭。是因为懂得了为什么能射中,也就是掌握了射箭的规律,这才算学会了。学射箭如此,做好一件事情也如此,应该知道它的规律。掌握了规律,再做,就能得心应手了。

道可道,非常道。

人类在生存的基础上,所要探究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认识世界。在这个问题上,几乎所有的人用的是类似的探索思维和路线,就是往前溯源。

看上去,一切都在变化和运动。现在发生和存在的一切,在过去都是不存在的。过去存在和发生的一切,在更远的过去,也都是不存在的。一直往前推,很多人追溯到一个创世神,就没法再往前推了。

宇宙是怎么来的,万物是怎么来的,人又是怎么一回事?

愚昧的人认为,宇宙就是一块石头蹦出来的,这块石头就是万物的起源。这类人崇拜石头等类似的物体,这是他们心智的上限。

迷信的人认为,宇宙中存在创世神,是神创造了宇宙,创造了一切。所以他们崇拜迷信他们的神,认为他们的神无所不能,只要虔诚信仰,神就会赐福给他们,甚至为他们创造了一个死后的世界。

目前相信创世神这个版本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总体分成三个派别,每个派别都说自己的神最厉害,都想要洗脑别人信奉自己的创世神。很明显,宇宙的起源不可能有三个,所以他们只是在玩过家家游戏,而且玩得不亦乐乎。

稍理性的人认为,世界上哪来的那么多神,宇宙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神,宇宙的一切都是未知的,所以我们要存有敬畏之心,对于未知的世界,都要敬畏。这类人不信神,不信宗教,他们只相信不可知论。

而那些把自己标榜为科学的人呢,他们说上面的这些人,都在胡说八道,信口开河。理解世界要用科学的方法,要有理有据。总之,口说无凭,眼见为实。

于是他们通过观察,看到宇宙在不断膨胀,进而推测宇宙一开始只是由很小的一个点爆炸而来。这个点被称为“奇点”。奇点的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爆炸后不断膨胀就形成了我们目前的宇宙。

然而,宇宙是大爆炸而来,那么宇宙大爆炸的奇点的能量从何而来?可见,奇点也并不是第一因。

科学宇宙观,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可以解释世界,但并不完备。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能够在局部合理的解释世界,但它们两者确实又存在矛盾。所以,科学宇宙观,还不是最终的解释世界的版本。

上面所说这些宇宙起源的版本,他们都追溯到一个“有”就结束了,不能再往前推。而道德经则不然,认为所有的事物,在开端的时候,都并不存在。那个开端,也不是最根本的第一因。

华夏文明里面的上帝,其他文明里面的创世神,在道德经里面,还可以往前推。创世神又是怎么来的呢,无中生有而来。象帝之先,说明在天地之创造者之前,还有更根本的第一因存在。

然而,追溯到无,也还没有结束,既然有无,就会存在有。那么无又是怎么来的呢,道生出来的。道之所在,既没有有,也没有无。未始有物,所以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经认为,道,为宇宙的第一因。道生出无,无是一种虚漠鸿蒙之气,无质无象,不可描摹,所以无名。无生出有,有质有象,始可有名。有生出万物,万物并作,参差各态,各命其名。这就是道德经给出的宇宙观。

道可道,非常道。道,如果是可以言说描述的,那就不是“常道”。

道是什么,在整本《道德经》中,不同的语境,具有不同的含义。概括起来,有四重:

一、常道:常道为宇宙第一因,永恒不变。道生无,无生有,有生万物,这里的道指的就是常道,为万物之根源,万物之所以成也。

从道的象形字源分析可知,道起于“一”,这个一就是隐而不见的根基,为天地之根,万物之始。周流不息,循环往复,复而又始是道的运化形势。

常道里面的“常”字,如何理解呢?

《韩非子》说:“夫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谓常。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具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有生死,有始终之物不能叫常,只有那个与天地的开辟一起产生,到天地消散而仍然不死亡不衰败的才叫做恒常。所以,恒常不变,不生不死的才叫常道。

常道,无质无象,无形无状,不可描摹,圣人只是勉强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做“道”,但却不能再细说它是什么。所以说道之可道,非常道也。

二、天道:天地万物被道生出来之后,它们所表现出来的自然常理,为天道。通俗来说,就是天地万物的规律。“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一句中的“天道”,即为此意。

很多人读道德经,仅仅把“道”理解为自然规则,宇宙法则。他们所理解的道,实际上指的是天道。单纯强调道的宇宙法则自然规律一面,则会丢失其他层面的含义。

如果道只是指规律,那么道德经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难道是规律生了天地,规律生了万物吗?显然不是。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是谁制定的?是常道。

三、人道:人为所制立的道,就是人道。人道并非自然之常理,它只是人为的发明而已。人为了更好的和谐相处,所发明制定出来的言行规则,就是人道的一部分。“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讲的就是人道。

四、说道:这里的道,有言说、描述、执用之意。道可道,第二个道字,即为此意。

所以,在学习《道德经》的时候,要根据语境来区分,老子讲的是什么道。不明白道的多重含义,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与不足。

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字,指的是人道,第二“道”字,指的是说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为所制立的道,是可以言说描述的,但这样的道,并不是“常道”。

对于“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市面上出现了三种比较常见的断句法,分别是:

一、道可道,非常道

二、道,可道,非常道

三、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可以被阐述的,但可以阐述的道不是真正的道。只要把道的四重含义弄明白,二跟一,其实表达的是一个意思。

第三种,“道可,道非,常道”,有不少国学大师是这样断的。什么意思呢?道可以是这样,道也可以不是这样,这就是正常的道。

某国学大师解释得更浅显:你可以说是,他可以说不是,这才是正常的道理。放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现象确实很正常,对于同一个事物,有人说是,就会有人说非。强调的是一种相对性理论。

但我们结合整本《道德经》去理解,老子在后面的章节中,反复说道生万物,道为天地万物之根源。怎么可能开篇不说万物之源,而去说日常生活中的是是非非呢?明显不通。

而且,道可道非常道这一章后面,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很明显起篇说的就是天地万物的根源。首篇即为整本书的一个总纲,提纲挈领,简明扼要。

名可名,非常名。

万物被道造生出来之后,人也是万物之一。人要认识纷繁复杂的万物,就需要给万物以“名”,加以区分识别。这是人类认识万物的一种途径。

然而,并非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根据它的形质特性去给它命名。对于那些人类不可见不可听不可得的东西,比如那造化万物的虚漠鸿蒙之气,无形无象,无法描摹,只能把它叫无名,也就是常名。

名,在《道德经》一书,有三重含义:

一、无名:只表现为纯粹的鸿蒙之气,没有形状与物象,所以无法描摹。无名是永恒的冲虚之气,它不可见,创造并分化出万物而自己却无丝毫损耗。

万物皆有生有死,有变有化,而唯独无名之气,未有形质,无生无化,此为永恒之名,也就是常名。

二、有名:无生有,开始有了形质,形质继续分化,万物被演化出来。万物有质有象,有形有状,为有名。所以可以对其进行描述,为可名。

三、命名。万物被生出来之后,物与物之间,皆有差异。因为形命不同,事物的表达也各异,差异是彼此区隔的唯一身份认证。以不同的差异来分别万物,并对其进行识别和描述,这就是命名。

“无名”有三个特征:无质无形,无状无象,不可描摹,不可命名。

所以,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的意思是:名,如果可以命名的,可以有质象、可以描摹的事物,那就不是常名,不是永恒的无名,不是永恒的大道之象。

关于“名”的这三重含义,我们可以对照《列子·天瑞》篇里面,“道造生天地万物”的一段论述来理解:

“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

无名可以理解成太易与太初阶段,有名可以理解成太始与太素阶段,万物已成,根据万物的名实差异,给万物以命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天地之始,道生无,无表现为虚漠鸿蒙之气,即无名,为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生有之后,太初之气,从未有形质,变成有形有质。有形质之气,衍生出万物。

道生无,无生有,有生万物。无名指的就是无,有名指的就是有。无和有,为一道所生,一体二用。

再看上面《列子》那段“道造生天地万物”的论述,无,对应的就是太易太初的造化阶段;有,对应的就是太始太素阶段。这两个阶段,皆为不可见。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无,无名,无质无象,故生无欲;有,有名,有生万物,有物有象,故生有欲。合道则生无欲,应物则生有欲。

欲望是怎么来的呢?有名,万物映射而来。

无欲,并不是说禁绝掉人的一切欲望,就是无欲。而是人在领会到无的时候,才会生出来无欲。体验无的玄妙,体验宇宙开始前未始有物的那种状态。

有欲,观察到万物,则生有欲。理解有生万物,审视和把握万物的名实与差异,并能了然于胸。

妙,说文注:急戾也。古文的妙字为“玅”,从糸从少。

糸,像蚕茧所抽之细丝。少,上小下丿,象有东西被牵引,而且越来越少。整个玅字,动于左成于右,就像蚕茧之细丝被不断的牵引、抽取、转动。

所以,玅者,急戾也。越转动越能察其本源之所在。

常无欲以观其妙,人领会到无,则生无欲,以体验造生天地万物的那个本源的那种玄妙状态。

徼,说文注:循也。从彳从敫。

彳,小步也,谨慎前行。敫,光景流也,天上群星运化之周流,是谓光景流。彳加上敫为徼,就像谨慎小步前行如同光景流一样,不断的周流循环。

所以,徼者,万物已成,则观其象,察其理。

常有欲以观其徼,人与物交应,则生有欲,以观察天地之象,洞察万物之理,把天地万物都装进自己的心里。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老子并不主张人和自然万物对立,更不主张人在万物面前刻意地追求蒙昧无知。以无观无,可以领会天地万物的本源;以有观有,可以体察天地万物的原理。

回到我们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对待欲望呢?

谋道,则用“以无观无”之法,虚静以合道,无欲观其妙;谋事,则用“以有观有”之法,察物以明理,用理以处事。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两者,指无和有,它们都是从道中生出来的,只是表现出来的形式不一样。

玄的具体意思是什么呢?玄,说文注: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

古文的玄字,中间是两个日,上下都以丨相连。日者,太阳之精,永不亏损,凝而不散。日是太阳之真阴,两点真阴在一起形成微阴,两个微阴靠在一起就是微阴生。

微阴以丨相通,此刻是微阴生长相通的形势,但微阴生长难以察觉。如果结合到天象当中,那就是离我们很遥远很遥远的微光。所以玄者,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

因为太幽远了,所以看上去是那么的黑而幽深。无和有,这两者,都幽远的深不可见,故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是无生有,有生万物,道化生天地万物的神化之能。

我们可以结合上面《列子》的那段话,再次去体会,无生有,有生万物的那种幽深得不可想象的那种状态。那是一种孕育天地万物的初始状态,极其地玄妙,不可描摹,不可言说。

众妙之门,众妙,指万物生生不息之妙。门,大道玄牝之门。无与有两者,正是生育万物的造化之门。

《道德经》系列专题,解读道德经,为往圣继绝学,以经世济民。本文是第一章,下一篇解读第二章,敬请关注后续文章。

附《道德经》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儒家和道家的区别1)孔老比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孔孟作为儒家 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 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而后已。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 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 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论 语‘雍也》),老子说:“上善苦水”(八章),孔子以山自比,老子以水自比,生动地表现了仁者 与智者之异。山的形象巍峨雄壮,草木兽虫以之生,云雨风雷以之出,仁慈而伟大。水的形 象柔顺而处下.善利万物而不争,绵绵不绝而攻坚强考莫之能胜,谦虚而深沉。山岭育养生 物,静中有动,水势任其自流.动中有静。孔子乐山.老子乐水,孔子好静(化人以德不以 力),老于好动(因势利导不阏滞),不亦宜乎。 (2)人性论比较。儒家人性论有孟子性善说,苟子性恶论,董仲舒性三品说,杨雄性善恶混 说,程宋天命之性气质之性说,陆王良知良能说等,其共同点是强调后天道德教化,认为无 礼乐法度之修饰,人性不能臻于完美,如苟子所说,人性“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 治”(《苟于·性恶》),而正治的标准在于合乎宗法伦理。道家人性论有老庄人性恬谈朴素论, 描康人性清高自适论,郭象人性自足安命论,《列子》人性任情肆欲论等,其共同点在于强 调自然天真,排除人工的雕琢和礼法的强制束缚, 越是自发自成, 越是纯真完美, 如《庄子》 所说;“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骈拇》)。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 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 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 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3)人生论比较。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 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 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 以天下为己任, 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达则兼善天厂,穷则独善其身,亦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 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告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 生观, 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 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 既反对心为形役, 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 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相孺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 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或院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 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4)思维方法比较。锦道皆糟于辩证思维,看到矛盾的对立运动与转化。但儒家的辨证法尚 刚主动员有, 注意生命的基勃前进之轨迹, 人则以自强不息为务, 易于抓住矛盾的主导方面; 道家的涝证法则尚柔主静贵无,善于觉察事物发展中的曲折、反复和否定因素,重视生命内 在底蕴的积累培育,对于负面的作用,无形的重要,柔静的品性,有深刻的把握。儒家之历 短,正是道家之所长。儒家的思维比较肋近现实人生,哲学的思考不离人伦日用;道家的思 维弘通开阔,调想于天地之先、六合之外,探究于生之际、是非之上,思辨性极强。所以 儒学的社会道德学发达,道家的自然宇宙学发达.换一种方式说,儒家长于实学,迢家长于 虚学。 (5)治国论比较。儒家强调有为,道家主张无为。儒家的治国有为是指:导之以镕,齐之以 礼,和之以乐,辅之以法,任之以贤,使之以惠,如韩愈在《原道 2 中所说:“其文; 《诗》、 《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 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这就是用宗法主义治国。它必然繁为礼、重为教。道家 不然,其治国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无为而治无为不是毫无所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最后 要达到皆有所为的目的,无为的要求只是;一不违背事物自然本性而强行妄为.二不违背公 众意愿利益而膨胀私欲,三不违背和谐宁静生活而滋彰礼法。执政者所要做的事是“捕万物 之自然”,让众人各得其所,白化自官。所以道家治国,政尚简易,君道俭约.臣道守职, 少扰少今,让百姓休养生息,让社会保持安宁。按照儒家的主张,就要表形明君贤相忠臣孝 子,以为天下式,按照道家的主张,只须守静以待,因顺自然,息事宁人。盂子提出“仁者 无敌”的命题,4B 览·贵因》提出“因则无敌”的命题,可以精辟概括儒道治国原则的不同。 (6)理论倾向比较。儒家学说的重心在社会人生.阐述如何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后者 也是做人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人生哲学与伦理思想发达,哲学、伦理、政治是三位一体的 状态,而沦理决定着儒学的特色,故儒家哲学可称之为伦理型哲学。孔孟的仁学,苟子的礼 学,两汉的经学,程朱的理学,陆王的心学,以及明中叶以后兴起的经世致用的实学,无一 不是围绕着内圣与外王、性情与礼教这两对基本矛盾而形成与演变的。所谓“内圣外王之道” 就是解决个体的修身如何与群体的社会事业相联系的问题; 而性情与礼教的矛盾就是解决主 体的人性如何与客体的道德规范相协调的问题。 儒家不同学派处理这两对矛盾的方式与侧重 点各有差别, 但都把主体的道德修养作为处理其他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关键。 道家学说也关 注社会人生,但它的眼界早巳大大突破了社会人生的范围,面向大自然,面向整个宇宙,宇 宙论、知识论比较发达,讲究天道,热爱自然,尊重物理,包容厂较多的自然科学知识。就 是对于人的探究,也能够着眼于人的生理结构与持征,提出有价值的卫生健身之道。儒家重 养性, 道家重养生。 道家对于古代生理学的发展有独特的贡献。 道家学说要处理的基本矛盾, 是人与天的矛盾,这里的人指社会与个体,这里的天指人的生存环境与自然状态,道家倾向 于法天以成人道,反对用巧以违天道,其出发点在自然天迢,故道家哲学可以称之为自然型 哲学。 儒道两家皆以天人台一为最高精神境界, 但儒家是以人道推论天道, 将天道融入人道, 道家是以天道推论人道,将人道融入天迢,形似而实异。 (7)气质与风度比较。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这是屑于整体的综合性的无形的精神风貌上助 差异。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再具体点说,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 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惧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如贺鳞先生所说: “凡事皆能棺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便可谓为‘曲践乎仁义’、6A 容手中道’,足以 代表儒家的态度了。”(《文化与人生》13 页)古者有“儒风”、“儒士”、“捕雅”、“儒吏”、“儒臣”、 “儒将”、 “儒医”等称谓, 皆寓道德学问有根抵、 风度湿文尔雅之意。 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 虚脱俗”四字表示,再具体一点说,就是内敛 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虚杯若谷、超然自得、从容深沉、高举 远幕、留恋山水等,如贺龋先生所说:“我们发现老庄思想富于诗意,富于山林 隐逞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宾返朴,羡慕赤子曼儿式的天真或天 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绍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用语不 多,生动勾画出道家人物的风貌。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道体 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选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 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814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