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调性步骤:先列出旋律的音阶,也就是把所有的音写下来。用临时记号的旋律,一个个记。如果是有调号的,高考旋律通过调号一般都可以知道do(首调)音的位置,这可以帮助。然后观察音阶,结合旋律的风格,判断是西洋大小调,中古调式,还是中国民族调式。看旋律的乐句终止,一般在中间的是半终止或者不完满的终止;在最后的是终止或者完满的终止。最后从终止,推断出合适的落音是那个音,确定调式的主音,然后判断出调式名称。
这里讲最开头的三个例子,后面只提供答案,思考步骤完全一样可以自己领会。
2:沂蒙山小调是临时记号,所以do音的高度暂不能确定,但可以列出音阶:E升FAB升CE。最后是完全终止,落音是E。因此是E五声徵调式。
3:绣金匾首先看到调号是两个降号,do音的高度可以确定为降B。然后列出音阶:CDFG降BC。最后是完全终止,落音是C。因此是c五声商调式。c商调式属于降B宫系统,符合要求。
4:黄河边上牛喝水是临时记号,所以do音的高度暂不能确定,但可以列出音阶:EGABDE。最后是完全终止,落音是E。因此是e五声羽调式。
5:打夯歌升c五声角调式
6:刨洋芋d五声羽调式
7:信天游D五声徵调式
8:探亲家降A五声宫调式
9:哈尔滨民歌升c六声羽调式(加变宫)
10:藏族民歌b六声羽调式(加清角)
11题:e五声商调式
12题:A五声徵调式
13题:D五声徵调式
14题:升d五声商调式
黄洋界保卫战
1928年8月,湘赣敌军乘红四军主力在湘南失利,欲归末归之际,大兵进犯,侵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平原地区,最后又以四个团的兵力进攻黄洋界,企图一举侵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听到敌人即将进攻的消息,一营营长陈毅安率一营的一、三两个连急行军回到黄洋界下的小井,召开会议,布置战斗,并进行了紧张的战斗动员。后方医院的轻伤病员纷纷要求重返前线,儿童团、少先队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也全部动员起来,赤卫队、暴动队、青年妇女也积极组织起来,准备配合红军作战。红军和地方武袋还建造了竹钉阵、铁丝网、篱笆、滚木擂石、掩体工事,在黄洋界哨口筑起五道防线。整个井冈山严阵以待,准备狠狠打击来犯之敌。
8月30日,云雾散后,湘军吴尚部和赣敌王均部共四个团开始进攻黄洋界。红军指战员和地方武装凭借黄洋界天险,利用石块、滚木擂石、竹钉和手中的武器打退了敌人四次冲锋。下午四时许,敌人不甘心失败,重又组织了规模更大的进攻。就在这时,红军战士把二十八团留在茨坪红四军军械处修理的一门较好的迫击炮抬上了黄洋界,安放在红军指挥阵地附近。当时,只有三发炮弹,由于受潮,前两发炮弹成了哑炮,这时,第三发炮弹出膛了,只听“轰隆”一声巨响,炮弹在敌群中炸响了。这时,埋伏在各个山头的少先队、儿童团纷纷点燃了煤油桶里的鞭炮,在树梢上挂起红旗。一时,黄洋界上枪炮齐鸣,红旗招展。敌人原先得到情报,是红军主力不在井冈山,这时,看到这种阵势,以为我红军主力已回到井冈山,吓得魂飞魄散,连夜逃回酃县境内去了。
事后,红军战士套用京剧《空城计》中诸葛亮的唱腔填词,编了一段唱词:“我站在黄洋界上观山景,忽听得山下人马纷纷。举目抬头来观看,原来是蒋贼发来的兵。一来是,农民斗争少经脸,二来是,红军主力离开了永新,你既得宁冈、新城多侥幸,为何敢来侵占大小五井你既来把山来进,为何在山下扎大营你莫左思右想心计不定。我这里内无埋伏,外无救兵。你来,来,来,请到山上来谈谈革命。”在黄洋界上唱起了《空山计》。毛泽东在率领红四军主力回井冈山途中,行至黄坳,闻听黄洋界保卫战大捷的消息,欣然命笔,挥毫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著名的诗篇,赞扬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
毛委员多谋善断
曾有位拉美国家的司令官在参观井冈山后,意味深长地称赞:“井冈山是个令人神往的地方。毛泽东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他选择的这个地方,是一块藏龙卧虎之地---藏中国***之龙,卧工农革命军之虎。这个根据地的建立,与中国革命的胜利紧紧联在一起。”蛟龙不能困在沙滩,只有潜入大海才能翻腾波涛;猛虎,不能呆在平阳,必须依靠山林才能威震峰峦。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这“藏龙卧虎”的井冈山,经历四个多月的斗争。创建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农村根据地实现了我党历史性的第一次伟大转折。
1928年5月,朱德和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红军力量大大加强,在五斗江、草市坳、龙源口又接连打了几个胜仗,边界斗争进入全盛时期。这集中表现在:红军主力由两个团扩大到四个团;红色区域的范围,有宁冈、永新、莲花三个县和遂川、吉安、安福、酃县的一部分,并普遍建立了地方武装;各县、区、乡都建立了党和政府的组织,根据地成立了地方党政最高领导机关——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和工农兵政府;全面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群众运动,农民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得到了实现。
这段时期的形势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快,“原因就在于边界党(地方的党和军队的党)的政策是正确的。”这些政策是:“坚决地和敌人作斗争,造成罗霄山脉中段政权,反对逃跑主义;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军队的党帮助地方党的发展,军队的武装帮助地方武装的发展;对统治势力比较强大的湖南取守势,对统治势力比较薄弱的江西取攻势;用大力经营永新,创造群众的割据,布置长期斗争;集中红军相机进击当前之敌,反对分兵,避免被敌人各个击破割据地区的扩大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反对冒进政策。”
毛泽东多谋善断,正确选择井冈山作为深人进行革命斗争的根据地,并非他有诸葛亮式的“观察天象”之异才和“锦囊妙计”,而是他善于从实际出发,在对井冈山的政治、经济、地理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下来的。
毛泽东认为,井冈山这个地方有许多的优势:一是有大革命以来党和群众工作的基础,二是有袁文才、王佐这批“绿林朋友”,三是有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四是这里的反动统治比较薄弱,五是有比较好的经济给养条件,六是这里的一举一动对湘赣两省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毛泽东确认井冈山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是发展革命的好地方。毛泽东同许多伟大的历史人物一样,对自己的理想信念始终坚贞不渝,即使是在受到高压和处分的情况下也是这样。当时说他率领部队举行秋收起义之后不去攻打长沙,把部队拉上井冈山是“在政治上犯了严重错误”,因而撤销了他的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和前委书记的职务,而这个决定传到井冈山时又走了样,说是开除了他的党籍,只能当师长,不得任党代表等,毛泽东仍无所畏惧。他不灰心、不动摇,坚定不移地建立农村根据地。
毛泽东是个“读千卷书,行万里路”的人。他在井冈山提出并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是一条有血有肉的政治路线。这条路线的具体内容是: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准确地说,他是以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为基石,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中国式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从而写下了马列主义的续篇----中国篇。
1928年6月,正当边界斗争形势日益发展的时候,从湖南来了一位名叫杜修经的人,他说湘南的敌军“十分动摇”、“恐慌万状”,要代表省委,强行把红军拉往湘南去攻打郴州。毛泽东向他了解有关湘南工农群众的发动、地方武装的组织、敌军力量的布防等情况,结果是一问三不知。连这样的一些最基本的情况都没有掌握,怎能轻易出师呢?!
对这个事关重大的问题,6月底在永新县城召开的军委、特委、永新县委联席会议上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会上,毛泽东指出:“这时候把队伍调往湘南,远离根据地,有可能造成‘虎落平阳被犬欺’的危险。”会议决定不执行湖南省委的指示,继续在井冈山开展巩固扩大根据地的斗争,并写报告建议省委重新考虑。
可是,省委代表不顾会议决定,不听军委的劝阻,乘毛泽东在永新分兵发动群众之机,将驻扎在酃县的两个主力团拉往湘南,攻打郴州。结果,两个团损失一半,边界各县全被敌军占领,被杀的人数和被烧的房屋不计其数,造成边界斗争的“八月失败”。
为了克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毛泽东于8月底在桂东县召开了红四军营以上干部会,检查了主观主义的危害,总结了“八月失败”的教训;指出“敌情不明”、“盛暑远征”、“脱离红色区域”、“单纯军事冒险”是导致这次失败的重要原因。1929年底,毛泽东在总结南昌起义和井冈山斗争以来的经验时指出:“主观主义,在某些党员中浓厚地存在,这对分析政治形势和指导工作,都非常不利。因为对于政治形势的主观主义的分析和对于工作的主观主义的指导,其必然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就是盲动主义。”
毛泽东自1920年起就孜孜不倦地阅读《***宣言》等马列主义著作。来到井冈山后,反复研究一些古典军事典籍。那时候,他最珍贵的家产是两个书篓,无论是转战边界各县,或是回到根据地“老家”,都不忘带上这对“伙伴”。尽管他过的是戎马倥偬的生活,依然争分夺秒地阅读各种书报。他给警卫排的战土明确规定这样一个任务:凡打下一个地方之后,必须趁机搜集各种书籍、报纸、文件。1928年5月,红军攻打下茶陵县的高陇圩,在国民党军阀谭延闿家里缴获了许多书报,其中恰好有一本毛泽东渴望许久的《三国演义》。毛泽东见后连声赞道:“这真是拨开云雾见青天,快乐不可言。”
毛泽东遍读古今中外的经典,但始终坚持一项原则,就是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为现实斗争服务。他同那些信而好古,钻到故纸雄里出不来的人,同那些言必称希腊,对中国国情一点不懂的人完全不同,用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对准靶子放箭”。
毛泽东之所以有这样大的胆略和气魄坚决抵制湖南省委要红军冒进湘南的决定,就是由于对湘赣两省的敌军力量作了深入的调查和比较。当时,常驻湖南的国民党军队有六个军,另外还有六个师,不仅数量多,且战斗力强。红军曾与湘敌吴尚第八军有过四次交锋,结果只伤其一小部分,敌主力毫无损失。江西敌人虽然也有三个军,而参加“会剿”井冈山的只有三个师。其中除独立师第七师师长刘士毅是江西都昌县人之外,其余全是蒋介石从云南调来的军队。毛泽东经过这一番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是:“江西没有本省的军队,向来都是外省军队来此驻防。外来军队‘剿共’、‘剿匪’,情形不熟,又远非本省军队那样关系切身,往往不很热心。”他面对这个现实,制定和实行了“对统治势力比较强大的湖南取守势,对统治势力比较薄弱的江西取攻势”的政策。也就是说,对湖南敌军只能防守,不宜主攻;对江西敌军可主动出击,积极推进;实践证明毛泽东的分析是正确的。1928年上半年,井冈山红军先后在遂川、宁冈、永新与江西敌军较量多次,连战皆捷,累计歼灭和击溃敌军八个团,缴获大量枪支弹药,把江西敌军打得乱毫无还手的能力。
毛泽东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靠的是对敌我力量的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他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井冈山的具体情况,以敏锐的政治跟光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领导井冈山的革命斗争走向一个又一个胜利。
毛委员送棉衣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一开创起,就处在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之中,红军和根据地老百姓的生活异常艰苦。毛泽东在1928年11月写给中央的报告说:"现在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还缺少布。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
冬天,井冈山上格外寒冷,红军战士没有棉衣和棉被,只有两层单衣和薄薄的线毯。在生活上,每人每天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钱,吃的是粗糙的红米和没油盐的南瓜汤,晚上,没棉被就靠盖稻草取暖。毛委员在上井冈山当年的冬天,就指示工农革命军在桃寮和茨坪办起了被服厂。用打土豪得来的棉花、布匹自己生产军服。
一天,部队发下新棉衣,毛委员领新棉衣回到八角楼,走在房东谢槐福的面前说:你一家五口人,没有一件棉衣,你就把这件棉衣穿上吧!谢槐福见毛委员身上只穿了三件单衣,想起毛委员寒冬的晚上只披着一件线毯,还经常工作到深夜,怎么也不肯收下新棉衣。在毛委员反复给谢槐福做工作的情况下,谢槐福才穿上了新棉衣。
毛委员就是这样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战胜了严寒的冬天,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与爱戴,取得了井冈山斗争的胜利。
全文在这个连接里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杨振宁老师曾说,成功的秘诀是兴趣,对少年儿童所从事的活动有着巨大推动作用,兴趣已经形成,它就会磁石般地吸引这少年儿童去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
筝童分为三种——被动学习者,主动学习者,商量学习者。
被动学习者即事情由家长做主,一切听从安排。“强扭的瓜不甜”,这种经验之谈真的能应用到学习中吗?被动学习者到最后就一定是被动吗?我看未必。毕竟我们都是在中国式教育下培养出来的,本身也是在被动的学习文化课,但不乏热爱学习的孩子。
主动学习者即由孩子自作主张,家长听取意见。这类筝童通常是好奇心所致,对古筝产生兴趣。所谓三分钟热度,也并非没有道理。往往在3个月的热情期过后,孩子发现学习古筝的后果是枯燥重复的练琴,自我产生的兴趣还能继续维持吗?
商量学习者即孩子与父母共同商讨,无论是哪一方先提出学习古筝,坐下来共同探讨,若经过深思熟虑,依然决定学习古筝,双方都是理智之人,孩子与父母对古筝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不会轻易转移兴趣。但学习过程中也需要对孩子进行引导,以便能够坚持下去。
那如何培养孩子在古筝学习中产生维持性的兴趣呢?我从以下3种角色来分析。
1家长
家长是在孩子筝途中的支持者。我看过一位筝童妈妈提出的问题,我家女儿6岁,但是很不愿意练琴,对古筝没有兴趣,该让她放弃吗?
看过很多演奏家的专访,多数在年幼之时也是被逼练琴,对于学习古筝毫无兴趣,6岁正是懵懂时期,还未能分清自己是否喜欢,只是觉得练琴占用了自己玩耍的时间,自然而然不愿练琴,这时候需要筝童妈妈的坚持,兴趣也是被逼出来的。
要用夸奖赞美的教育模式(皮格马利翁效应)。筝童妈妈要善于引导,利用情感联系的引诱方式,让孩子认为我做的努力是被认可的。
常带孩子去听古筝演奏会,让孩子接触各种类型的音乐,扩大知识面。父母扮演的主要角色是督促者和支持者,在孩子要放弃的时候鼓励他。
2老师
老师是筝童筝途中的引路人。需要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孩子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扩大自己在古筝领域的知识面。若教授考级曲目,则务必讲解曲目的背景和情感,若孩子不能理解,可以采取讲述类似情感体验故事的方式,让孩子融入其中。
若孩子对专业曲目提不起兴趣,可以自己适当改编儿歌或筝童所喜欢的的流行歌曲。人都是自恋的,会更加喜欢熟悉的事物,让筝童在完成考级曲目的练习后,可以学习一些流行歌曲。对于孩子来说,能在朋友面前弹奏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成就感会大大提升。
再者,老师应为孩子多提供表演的舞台,所有的孩子在获得掌声之后会更有动力学习,这也是赞美效应的体现,兴趣是被逼出来的,也是引导出来的,孩子会越夸越好。
《牧童短笛》《欢乐的牧童》《放马曲》《翻身的日子》《向阳花》《序曲-小溪
》《百鸟朝凤》《梅花三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绣金匾》《彩云追月》《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原是一首粤曲,后经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的改编为民族乐曲,广泛流传在粤剧音乐中。其借景抒情、格调清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及连绵不断的抒情性。旋律明媚流畅,音调婉转,描绘了中国江南湖光月色、诗情画意的良辰美景,有淡泊悠远、虚无缥缈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感受与热爱,成为广东音乐中的名作。
钢琴曲《百鸟朝凤》采用中国传统乐曲的发展手法对原旋律和段落结构做了适合钢琴演奏技法方面的调整,对其进行精简和统一,在吸收民族色彩和声与唢呐演奏技巧的同时创作了新的钢琴织体,尤其是在变化音的装饰倾向上摆脱了装饰的附属地位,形成了中国钢琴音乐中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
钢琴曲《欢乐的牧童》,是作曲家黄虎威先生改编的,主旋律引用新疆哈萨克族民歌《牧童之歌》(石夫编曲)具有载歌载舞的民族特色,描绘出牧童在放牧时的欢乐形象和歌唱大自然的情怀。乐曲在表现天真无邪的小牧童的欢乐形象,十分贴切。
课题研究报告
常州市第四中学电教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是生活,美是客观存在于生活中的合规律的真善内容与和谐形式统一的、丰富独特的令人愉悦的具体形象。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促使学生自觉按照美的要求塑造自己,从而去克服和消除生活中的假丑恶,创造和增进生活中的真善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然传统的教育手段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一是内容枯燥,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形式单一,常以文字、为主,很难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致使青少年学生对美的感知、鉴别、欣赏能力较差,学生中美丑不辨,以丑为美的现象屡见不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工程的日益推进,现代教育技术迅速得到推广,这就为我们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和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就是试图运用电教媒体,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去感知美、辨别美、欣赏美,从而引导学生积极追求真善美,不断提高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本课题自一九九八年底立项,形成研究方案后报市、省电教审批。当时的设想是从文学美、艺术美、科学美、社会美、自然美等方面展开研究,课题组成员涉及各个学科。一九九九年五月,省电教馆21号文下发"关于第三批实验学校课题审批意见的通知",要求我校这一课题"在自变量中界定实验学科,建议1-2个"。根据省电教馆的批示,课题组根据学校实际,重新修改了实验方案,明确将语文作为主要实验学科,同时对课题组成员作了调整,去掉了原音体美学科的成员,增加了语文学科的成员。一九九九年下半年,这一课题被正式批准为省组电教实验课题。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⑴常规媒体在培养和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方面有哪些不足?
⑵电教媒体在培养和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方面有哪些优势?课题组将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效果等诸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⑶审美能力包括哪些要素?如何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和发展学生审美能力?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利用图书馆、资料室及互联网查找相关的研究文献,了解前人在这一课题上有哪些最新的研究成果,积累相关的研究资料,掌握国内外对此课题的研究动态。
2、调查研究:通过调查法、观察法了解学生美学知识、审美能力的现状,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3、实验研究:以语文学科的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为主阵地,同时采用举行课外阅读欣赏活动、召开主题班会、组织论辩、进行参观以及环境渗透等形式,发动师生广泛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研究的实施
为了提高研究成员的理论修养和科研能力,我们确定了课题组的学习计划,要求每个成员每学期都要学习一本理论专著,并作好读书笔记;省、市电教馆组织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观摩活动,我们都及时安排课题组成员参加。
三年来,我们着重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方面对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有益的探讨。每学期都有电教研究课,有时还面向全区举行电教观摩课。
为确保每次研究课均能收到实效,课题组经过研讨,在教学中逐渐形成了"电教研究课操作程序",对课前设计和课后反思的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
(一)课前思考:1、本课适宜采用哪些媒体?你为何选择此种媒体?2、你准备在何时运用媒体?为何选择此时使用?3、你期望通过媒体的使用达到什么目的?同时发展学生的何种能力?4、你准备用何种方法进行效果检测?5、本课结束后,你要收集哪些资料?
(二)课后分析:1、你选择的媒体是否恰当,有没有更好的选择?2、媒体运用的时机是否恰当,有没有更好的时机?3、本课的教学目的是否达到?你所期望的学生能力有否发展?为什么?4、你使用的检测手段是否有效?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5、你收集的资料能从哪些方面佐证课题?6、本研究课对课题研究有哪些贡献(包括经验和教训)?
课题组成员上电教实验课都必须对照操作程序认真进行教学设计,使以后的研究课不再偏离研究方向,为最大限度地取得实验成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在举行文学作品欣赏、组织辩论对抗赛、召开主题班会等方面,我们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研究的成果
在近三年的课题研究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审美能力,包括唤醒审美意识的对美的感知能力、形成审美情境的对美的欣赏能力、调动审美经验的对美的鉴别能力和丰富审美心灵的对美的创造能力。这四种能力涉及对美的体验、理解、判断、升华四个层面,落实到每节研究课上,就应各有侧重,或感知美,或欣赏美,或鉴别美,或创造美,或相互融合。为此,我们运用电教媒体,利用语文课及各种相关的活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积极的探索。实践证明:电教媒体的运用,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运用电教媒体唤醒审美意识,提高对美的感知能力
审美教育要给学生以丰富的美感。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但对于阅历尚浅的中学生,有时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很难使他们真正领悟到这种美,运用电教手段,可以将文字内容诉诸于视觉画面,再配上音乐和有表情的朗读,则可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对美的感知能力。
在讲授冰心的散文《小橘灯》时,学生对作者为何将小橘灯作为小姑娘的化身难以理解。冰心逝世以后,恰逢中央电视台播放一组根据冰心作品拍摄的电视散文,其中就有《小橘灯》。课题组立即安排实验班学生举行冰心散文赏析活动。当学生以多媒体的方式重温这篇散文时,沉睡的审美意识立即被激活,他们不仅深刻地把握了作品的内涵,而且更真切地感悟到冰心散文的韵美、景美和情美。一位学生写到quot;真想不到'小橘灯'在画面中的形象那样逼真,那么美好。在阴沉黑暗的背景烘托下,小橘灯闪烁着的朦胧、橘红的光,正是镇定、勇敢、乐观的小姑娘的化身,是小姑娘心灵中露出的最灿烂的火花。它使人看到光明,受到鼓舞。"如果没有电教媒体的介入,没有多种媒体的有机整合,就很难想象学生会有如此深刻的理解。
在教《听潮》一文时,课题组一位老师剪辑了"海睡"与"海醒"两组媒体资料,配上相应的音乐,让学生通过眼看、耳听、心想去感受大海的柔美和壮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运用电教媒体创设审美情境,提高对美的欣赏能力
电教媒体在教育中的最大优势就是能集声、文、画于一体,以直观鲜明的图像,生动精炼的语言,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创设一种审美情境,使学生深深地被吸引、被感动,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提高对美的欣赏能力。
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夕,我们精心策划了以《献给母亲的歌》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整个活动以三首"MTV"为主线:一曲《烛光里的妈妈》拉开了主题班会的序幕,伴随那优美的旋律,屏幕上那位母亲"倦得不再挺拔的腰身,失去光华的眼睛",一下子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营造了很好的教育情境。随着《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乐曲轻轻响起,屏幕上母子情深的形象展现,同学们的情绪受到感染,联想受到激发,纷纷上台,讲述自己母亲的动人故事:有的学生在失去父爱后,母亲含辛茹苦独自挑起抚养儿子的重担;有的学生的继母无微不至关心女儿,继母胜生母……;主题班会上,同学们还用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小合唱、小品、配乐诗朗诵等,回报母亲的恩情,并准备了一份小小的礼物,亲手为母亲戴上美丽的发夹、别致的胸针,献上精心制作的节日卡片,并在写有"以优异成绩回报伟大母亲"的粉红布幅上签名,表达报效之志,爱母之情达到高潮。
活动结束时,随着《懂你》这熟悉的旋律,同学们边欣赏动人的画面,边跟随演员深情地唱出了自己的心声:"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最后,银幕上打出了如下字幕:"母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母亲是慈祥的、伟大的,母爱是温柔的、深沉的,也是刻骨铭心的,让我们把心中的歌,深深的爱,献给自己的母亲,献给自己的母校、故乡、祖国,因为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母亲!",男中音深情的朗诵,使同学们的感情得到升华,班会的主题更加深化。
班会课后,同学们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感受quot;这是我参加的最难忘的主题班会,它新颖、生动、直观,深深地打动了我。几天来,我心中一直涌动着要努力学习,报答母亲、报效祖国的激情。""我要时刻牢记母亲的深恩,用优异的成绩让母亲永远微笑。"
(三)运用电教媒体调动审美经验,提高对美的鉴别能力
人的审美能力是建立在他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的,丰富的审美经验可以加强美育的效果。当审美主体积极地调动他过去的审美经验时,他对美的感受会更真切,对美的理解会更深刻。电教媒体在帮助学生超越自己旧有的审美经验,提高对美的鉴别能力方面功不可没。
有一段时间,媒体上连续报道的几则中小学生自杀事件,在一些学生产生极大反响,尤其是个别差生也流露出消极厌世的思想。如何帮助学生珍惜生命,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话题。
不久,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讲述了北京一位16岁的女中学生张穆然身患绝症,顽强学习,笑迎厄运的故事。课题组立即抓住这难得的教育机会,举行了一次《珍爱生命,感悟坚强》的主题活动。首先在大屏幕上打出张穆然秀发脱落、依然热爱生活,灿烂微笑的照片,再一起聆听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敬一丹、崔永元对张穆然的深情追忆,学生们立即被这真实感人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一位初二学生动情地说:"面对这样一位比我们大不了多少却比我们坚强很多的姐姐,内心深处有着一种说不出的感觉。16岁,本应在学校、在家里享受老师与父母的关爱,同学之间的友情,而张穆然却只能面对着白色,与这最冷的颜色共度16岁的花季。上正在与同学们谈笑风生的张穆然笑得那么纯真,那么彻底,那么毫无保留,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这真是一位癌症患者。看着这位姐姐笑得这么开心,我们似乎也想笑,但更多的是想流泪。不光是为穆然得了病而流泪,更多的是为了我们的软弱与不经风霜:考试考砸了,除了叹惜就是眼泪;手划破了,除了大叫又是眼泪;被师长批评了,心里承受不住,除了眼泪还是眼泪。而穆然呢,死亡在向她一步步逼近,她不能像我们一样在学校里愉快地学习,尽情地玩耍,但却始终微笑着,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在她面前,我们自惭形秽了。虽然她已离我们而去,但是她留给我们的思考是永恒的。在人生旅途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我们应像穆然那样面对挫折,顽强拼博,热爱生命,奋勇向前,让生活更有意义quot;那些萌生消极厌世思想的学生,也在比较鉴别中提高了认识,表示要像张穆然那样热爱生活,让生命的每一天都发出应有的光和热。
课题组成员还运用辩论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学生明确是非,分辨美丑,提高对美的鉴别能力。
(四)运用电教媒体丰富审美心灵,提高对美的创造能力
美育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人的审美心灵的丰富多样性,电教媒体以其特有的优势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帮助学生获取大量美的信息,电教媒体的运用,使学生在美的形象的不断熏陶中,丰富审美心灵,提高对美的创造能力。
在教《周总理,你在哪里》这篇课文时,老师了解到学生不熟悉周总理的生平事迹,很难体会当时的人们对周总理难以割舍的情怀,便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用一组和录像,形象地再现了周总理的伟大生平和当年首都人民冒着凛冽寒风,伫立十里长街挥泪送总理的动人场面,立即引起学生情感的强烈共鸣,为课文的学习和理解作了很好的铺垫。讲析结束后,伴随着《绣金匾》quot;三绣周总理,人民的好总理……"的音乐声,大屏幕上出现在旭日东升的背景下,周总理微笑着向我们走来的画面,学生的情感立即得到共鸣,周总理永远和人民在一起的主题也得到深刻体现。这时,老师又及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从诗中任选一节,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逼真的语言将画面描绘出来,以显示其创造美的功力。由于电教媒体的激发,学生们对诗歌表现的意境有了准确的把握,并为周总理的伟大人格所震撼,所折服,因此,写作时非常投入。写出的作文不仅感情真挚,而且文笔优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电教媒体在培养和发展学生对美的感知、欣赏、鉴别、创造能力四个层面,正日益发挥着其特有的功能。但媒体教育效果的发挥,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运用。只有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精心选择媒体,适时呈现媒体,并围绕主题巧妙设计,启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和活动,才能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年多的课题研究取得了较丰硕的研究成果,我校有十多篇研究论文发表、获奖:高云荣的《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北京"电化教育咨讯"月刊今年第4期发表;《感悟坚强,珍爱生命》在常州市教育报希望版发表;陈慧永的《让多媒体走进主题班会》在常州教育报发表,并获市班主任年会论文评比三等奖;高云荣、陈慧永撰写的《主题班会引入现代教育媒体的实践与思考》获常州市电教论文评比一等奖、省三等奖;陈慧永的《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获省青年教师论文评比二等奖;桂平的《运用电教媒体帮助学生建立审美心理结构》和戴贵忠的《运用电教媒体,在政治课上培养学生的审判能力》获市电教论文评比三等奖。
高云荣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周总理,你在哪里》及《作文训练--写短评》,分获市多媒体课件评比二等奖和三等奖;课题组成员房章鲁、何晓忠参加市多媒体评优课均获三等奖;芦芝萍老师制作的学校主页获市首届校园网页制作三等奖。此外,课题组还自制、积累了一批有价值的电教资料:如亲情系列电视散文、冰心作品电视散文,以及基因与克隆、纳米技术等科教系列录像带或光盘。
课题组高云荣、戴贵忠分获省、市电教优秀工作者称号,学校也被评为常州市电化教育先进单位。
五、问题与思考
1、毫无疑问,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但电教媒体的介入,是否会妨碍、甚至替代学生对课文内容美和形式美的自我感悟、自主体验过程?怎样优化整合现代教育媒体资源,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学生在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进程中,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实验与探索。
2、审美能力毕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审美能力的提高也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似乎很难找到一个检测审美能力是否提高的可量化的指标。我们虽经反复探讨,终因拟定的量化检测指标尚不成熟而作罢。这方面的研究探讨还有待继续和深入。
郭兰英与李谷一,都是享誉全国的大歌唱家。前者成名于解放前,后者成名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二人虽都搞声乐,但专业细分并不是一个领域,一个民族,一个通俗。而且,声乐本身是一门主观感官艺术,仁者见仁。二位又都是我非常崇拜喜欢的老艺术家,放一起比较,真是勉为其难。
但是,既然来到这个问题当中,就必须得有个结论,那就妄自来做一番比较。
首先,从专业角度的上讲,郭兰英要强于李谷一。
1、从嗓音功力上来讲,二人都是戏曲演员出身,郭兰英最早唱晋剧,李谷一以前唱花鼓戏。晋剧是梆子腔,大本嗓,练好不易,花鼓戏是南方软调,多用气声,相对简单,郭又是解放前艺人,一路苦练上来的,嗓音功力和底蕴要胜于李谷一。
2、从吐字上讲,郭兰英字正腔圆,吐字清晰,李谷一比较略显含糊一点。
3、从感情表露来比较,郭兰英后从事歌剧事业,人物表演与情绪带动很到位,唱歌很是入戏,大家应该看过周总理诞辰110周年晚会,郭兰英唱《绣金匾》,声泪俱下,不仅现场观众泪流满目,现在看视频,人们也会热泪盈眶。在感情传递方面,郭兰英也略胜一筹。
其次,从艺术贡献上来讲,郭兰英不仅在戏曲上成绩斐然,在山西晋剧界一直有她的江湖地位和影响,80年代还拍过晋剧**《金水桥》;在歌剧领域,更是代表业内最高成就,有《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等传世经典;在歌唱领域,有《我的祖国》、《南泥湾》、《绣金匾》等不朽经典。尤其《我的祖国》是除了国歌之外,爱国主义歌曲的不二之选。
李谷一的成就局限于歌唱事业,经典也是数不胜数,大陆第一首流行歌曲《乡恋》、春晚结束曲《难忘今宵》、今年登峰造极的《我和我的祖国》等。就艺术贡献来讲,还是郭兰英胜出。
以上只是本人简单主观的比较,一家之言,希望多探讨交流。
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曾经是中国歌剧舞剧院的独唱演员,著名歌唱家李谷一曾经是东方歌舞团的团长,她们俩都是在全国享有盛名的大歌唱家。郭兰英是离休干部,也就是成名于解放前,李谷一是成名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她们两人都是从事于声乐,但是,在专业上,是明显的不同,细细的来分配,她们并不是一个领域,郭兰英演唱的风格是民族,李谷一演唱的风格是通俗。而且,声乐本身是一门主观感官艺术,仁者见仁。而且,二位都是我非常崇拜喜欢追捧爱戴的老艺术家,把她们两人放在一起比较的话,真的是有些为难的!
不过,即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我们已经来到了,这个问题当中,我们也就必须得有个结论,那就妄自来做一番充分的比较。
首先,从专业角度的上讲,郭兰英要强于李谷一,主要是郭兰英有很多独特的方面,有得天独厚的好桑子,有地方特色的韵味,在唱歌方面歌声优美,甜蜜,高亢,激昂,悦耳,动听,余音绕梁,荡气回肠,有京味,晋剧味,歌曲等都是融合为一体的,而且是,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就给广大的观众朋友们在唱歌方面就留下了最深刻的美好印象!
1、从嗓音唱功力上来看,她们二人都是戏曲演员出身,郭兰英的祖籍山西省平遥,最早是唱晋剧的,李谷一的祖籍是湖南省沙市,曾经是唱花鼓戏。晋剧是山西梆子,是高腔,大本嗓,要练习好,的确是不容易,湖南花鼓戏是南方软调,多用气声,相对简单得多,郭兰英又是解放前艺术之人,再说了,又是一路苦练上来的,嗓音功力和底蕴都是要比李谷一略胜一筹的。
2、从吐字上讲,郭兰英毕竟是华北地区的北方人,普通话不管怎么说:都是要好得多,首先是吐字清晰,字正腔圆,唱功功底资深,李谷一毕竟是南方地区,说话没有普通话那么标准,吐字也不是那么的清晰,所以,要比较略显含糊一些。
3、从感情表露来比较,郭兰英从事的歌剧事业,而且,表演过**音乐舞蹈史诗的《东方红》中段《南泥湾》人物表演与情绪带动很到位,唱歌很是入戏。大家伙应该曾经看过周总理诞辰110周年晚会,郭兰英演唱的《绣金匾》是声泪俱下,不仅现场观众泪流满目,人们也会热泪盈眶,也是流出兵高兴眼泪,在感情传递方面,郭兰英也略胜一筹。
其次,从艺术贡献上来讲,郭兰英不仅在戏曲上,而且,在歌剧,歌曲上也是成绩斐然的,在山西晋剧界一直有她的都是有很大地位和影响力的,在80年代末还拍过晋剧**《金水桥》,《郭兰英》在歌剧领域中,更是有时代的先锋代表作,业内人士的最高成就奖,有《白毛女》代表作有《北风那个吹》,《小二黑结婚》代表作有《清莹莹的水来蓝莹莹的天》,《刘胡兰》,《数九寒天下大雪》传世经典;在歌唱领域,有**《上甘岭》,《我的祖国》,**《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南泥湾》,《绣金匾》等不朽经典。尤其《我的祖国》,是除了国歌之外,爱国主义歌曲的不二之选。
李谷一的成就局限于歌唱事业,经典也是数不胜数的,在大陆第一首流行歌曲就是《三峡记录片》,《乡恋》,《春节联欢晚会》结束曲《难忘今宵》,今年登峰造极的《我和我的祖国》,**《泪痕》,《心中的玫瑰》,《小花》,《妹妹找哥泪花流》,《绒花》,《黑三角》,《边疆泉水清又清纯》,《年轻的朋友》,《年轻的朋友》,《知音》,《高山流水韵依依》,《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前门情思大碗茶》,《故乡是北京》,从艺术贡献的角度来讲,还是郭兰英突出得很多!
既然问的是谁唱的歌更好听,那么咱们就纯从两个人的演唱风格与声音特点来说说吧。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咱说说啥是萝卜啥是青菜,爱吃啥还得看你的口味。
郭兰英是戏曲出身,声音功底全部来自于戏曲。1946年秋,郭兰英在张家口离开戏曲团,参加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开始从事新歌剧事业至今。可以说,无论唱法还是音色,郭兰英是纯中国的。所以,从她的歌声里你能听到更多中国原生的东西(不要被原生态这个词误导),很多歌唱方法和对歌曲的处理,就来自于郭兰英本人,并不受今天大行其道的外来唱法的约束。郭兰英的歌更纯朴也更中国一些。
李谷一随虽然也是由戏入歌,但她的真正出身却是舞蹈出身。1961年毕业于湖南省艺术学院舞蹈专修科。同年,被选入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开始唱花鼓戏。
1964年李谷一主演首部花鼓戏**《补锅》,获得1964年和1965年湖南省和中南五省优秀表演奖。1967年师从金铁林教授,先后得到沈湘、郭淑珍等名师的指导,并向京剧表演艺术家高玉倩学习京剧的行腔,吐字和京剧唱段。1974年,经过三次考试,被中央乐团录取,任独唱演员。
这期间的经历使得李谷一学习的东西非常驳杂,既有戏曲又有歌曲,又经过了西洋唱法的指点,这也为李谷一后来确立自己的通俗唱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从她的歌声里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到西洋唱法的发声方法和戏曲的咬字特点,但又能完全放的开的用自己的本声特色进行通俗歌曲的演唱。
郭兰英和李谷一都是划时代的歌唱家,为推进中国的演唱事业都做出了自己杰出的贡献。一个更中国一些,一个更通俗一些。喜欢谁的歌与每个人的年龄,成长的年代以及个人喜好有关。在我听来,两个人的歌都是极美的!
当然是郭兰英的歌好听。李谷一的歌也非常好听,就是有种过时的感觉。郭兰英唱的:蓝泥弯,一条大河等任何时候听起来都很新鲜。李谷一唱腔没有郭兰英声甜,郭兰英的歌好象很清纯,没有杂音,悦耳。李谷一的歌好象浓妆艳抹,有太多修饰,经不起时间的沉淀。并不是歌词的红色或绿色问题,就象邓丽君的歌唱什么词都很甜。也许是我个人特别喜欢郭兰英和邓丽君,李谷一每年唱的:难忘今宵:那应该很 时尚 吧,可真不爱听,也许是我不会欣赏!
今年春节,90岁的郭兰英、75岁的李谷一等老艺术家在一起吃了顿饭,从合影照片上可以很明显看出来二人的辈分、座次。
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二人艺术风格各有千秋。一方面,江山代有才人出,但另一方面,郭若称第二,李也不敢称第一!
两位新中国 历史 上最优秀的女高音歌唱家都是第一名。
先说九十多高龄的郭兰英先生吧。
小时是从**《东方红》上认识郭兰英的,
年轻的郭兰英举着小筐,边舞边唱,那清澈透明好像泉水一样的声音太美妙了,她唱的《南泥湾》成为经典,流传至今。
郭兰英延安时期就很有名了,她在新编歌剧
《白毛女》中饰演第一代喜儿,获得极大成功。在《小二黑结婚中》她的《清凌凌的水来,蓝蓝的天》这首大段叙事抒情的独唱成为绝响,至今无人超越。
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电匣子,每听到郭兰英的歌声,我就跑到电线杆子底下听喇叭里唱:“满山的松树呦青又青喽喉,满山的翠竹呦根连根喽喉……”那简直就是天籁之音啊!
粉碎”四人帮”后,她唱《绣金匾》,唱哭了一代人啊!
郭兰英的歌声高亢清澈俏丽,好像山泉涌动,黄莺啼唱,穿透力极强,宛如天籁。
而今九十多岁的她弟子满天下,当红的王庆爽,阿宝都在她的门下,李谷一也受教过她。
李谷一最大的特点就是发明了“气唱”并把通俗唱法和民族唱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她的代表作《边疆的泉水青又纯》以气带声,演唱自然,在空拍时仿佛能听到她的气流声,这首歌也成为经典,无人超越。《妹妹找哥泪花流》《心中的玫瑰》《难忘今宵》等都是绝响。
李谷一老师唱的歌是最多的,可以申请吉尼斯了,她获得过“金唱片”奖,”中国最有价值歌唱家奖”(我国歌唱演员最高奖)。
我们衷心地祝愿郭兰英先生 健康 长寿,衷心祝愿李谷一老师艺术青春常在。
郭兰英老师和李谷一老师都是戏曲演员出身,都有戏曲功底,一个是唱山西梆子的,一个是唱花鼓戏的,后来都改行唱了歌。尤其是郭兰英老师,她从旧 社会 走来,解放了,人民当家作主了,她更是从内心歌唱祖国,歌唱人民,感谢党,感谢毛主席!**《上甘岭》插曲,“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多么动听,多么深情,是个中国人都会唱。我喜欢郭兰英老师的歌。
我感觉她们俩人各有千秋,她们是两朵常开不谢的金花!她们更是乐坛两棵经历风雨的常青树!
郭兰英与李谷一唱歌各有千秋。
郭兰英的歌声,唱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家喻户晓,更接地气。
比如,《南泥湾》歌曲贴切,当时的开荒年代,唱的好象他也是开荒者其中的一员,把自己融入到歌中角色,融入到了劳动群众中,唱出了劳动人们的心声。
李谷一唱歌,技巧多,稍显做作。她唱歌多出现在舞台上,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两位歌唱家,都是国大师,誉享国之内外,感覚郭兰英 情感 上胜些,不敢妄评,对否还让大家去评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