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用文字表达思维的活动。也有人说,文章的本质就是表情达意,其作用的发挥也就是感染与说服。“情为文之经”、“感人者,莫先乎情”、“艺术即感情”等,好的文章必须表现某种强烈感情,对读者有强烈感染,引起读者的感动和共鸣。要达此目的,作者就要始终处于某种感情状态,才能由己及人,写出感人至深的好文章。联系到高考作文,其“基础等级”标准里就有一条,即“感情真挚,思想健康”。这是对作文思想内容的基本要求。“感情真挚”是要求在作文中能够自然的表达真情实感,使感情的流露能够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而不是附加感、装饰感。这里面的要点有两个:一是抒发出内心的真实情感,二是抒发自然,不过分夸张,不矫揉造作。那么,作文时,究竟如何捕捉动情点呢?下面,我们拟从四个方面谈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一、热爱生活,体察悟情是前提我们常说:人有七情六欲。“七情”即喜、怒、哀、乐、爱、恶、惧等。凡情种种,不管如何演绎,我们能叫出名的,大体也都归结到这些方面。想想看,我们的生活不就是包围在这样的情感场中吗?做学生的为成绩喜怒哀乐,做家长的为子女喜怒哀乐;视野再高远一些,我们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而欢欣鼓舞,也为破坏民族团结的“台独”“藏独”“疆独”等败类而怒不可遏。所以说,只要热爱生活,“家事国事天下事事实关心”,认真观察生活,用心体悟生活,我们是不难体验情感的丰富滋味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情从何来?从生活中来。高考作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生活,也只有热爱生活,细心体察感悟身边周围的种种情感,才能够培养一双敏锐的眼睛,一颗善感的心灵,去捕捉生活中的动情之处。所以说,生活阅历愈丰富,其情感体验亦愈丰富。作为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其情感体验不一定都是直接的,那么,间接的情感体验无疑也是重要的。阅读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使学生体悟情感的有益渠道。翻开语文课本,扑面而来的,到处是炽烈而激荡的情感,不待教师阐析,学生亦可直接感悟些许。《孔雀东南飞》中的爱情悲剧令人扼惋,《西厢记》中的“有情人终成眷属”让人欣慰,祥林嫂让人下泪,《荷花淀》教人振奋------展开画卷,沉浸其中,涵咏其中,哪能不心旌摇荡,情感勃发呢?二、丰富情感,抓住要害是基础情感丰富,触发情感的媒点也就多了起来。思乡念家,望月怀远;建功立业,鹰虎振志。一草一木可洒泪,丝风片雨当欣慰。宇宙人生,让我们动情的物事真是太多太多了。如果从文体上去归结这些动情点,这当中亦有不同的侧重。如文学作品的动情点在人物,在情节,在作者及其作品所塑造的人物之情感,比较显明。我们就从记叙文、议论文及写景文的动情点上谈起,看这些文体该如何抓住其各自的要害,去捕捉动情之处。(一)记叙文的动情点记叙文是通过记叙具体的、真实的人物和事物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其动情点就在人、事两端,但由于“人因事显”“事因人生”,所以,人和事浑然一体,不能割裂分开。要想使人和事动情,得注意以下几个环节。第一,人和事的性质要清楚。尽管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但一个人或一件事总要表现出来一些真善美或假恶丑吧,既有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区别,就不能不让人产生相应的好恶之感。第二,人和事的经历过程要完整。人生或事情的过程曲折、完整,才能激发读者的情感充分流露出来。第三,人和事的结局要可知可测。结局可知可测,情感才有着落,才能深化。街亭要“失”,林冲要上梁山,人物的性格才更鲜明突出,激发人的悲愤之情才更充分。第四,人和事的描叙要生动形象,突出细节重点,写作技巧的运用能很好地造成对人的情感的冲击。(二)议论文的动情点首先,观点要明确。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旗帜鲜明,态度坚决。议论就是对人对事表明观点,亮明立场,不能模棱两可,分不清主次,看不出究底,让人无所适从。其次,道理要正确,正确的基础就是求真务实。《庄子渔父》中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人们常将“情”“理”并称,凡事讲究“合情合理”。“合理”了,才能说服人,打动人,理直气壮,情感充沛。再次,论据要新颖有力,论证要严密周全,这也有助于令读者动情。耳目一新的论据能让人怦然心动,老生常谈的论据则令人顿觉陈旧死板。层层递进,丝丝入扣的论证让人拍案称好,而那些结构松散,思路混乱的文章则让人读得稀里糊涂,不明就里。(三)写景文的动情点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近人王国维亦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像“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欣喜,“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伤悲等等,情由景生,莫不令人心潮起伏,情感激荡。景的明丽阴暗,雄浑小巧,繁茂残缺,自然人为,都能牵扯出不同的情感。因此,把握景的不同特点,揣摩景后那一双眼睛和一颗心灵,即可捕捉到动情之处。另外,要准确捕捉写景文的动情点,对沉淀千古的古典诗词中的经典意象,也应该有所把握。如“明月”的思乡念家,“杨柳”的惜别深情,“冰雪”之忠贞高尚,“哀鸿”之苦痛流离等。这些意象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特定情感符号,每吟咏起,就会让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情意油然而起。三、匠心独运,恰到好处是关键上面,我们其实只谈到了“知”情与“捕”情,至于作文时如何表达这种情,并且最终能以情激情,以情感人,这就需要运用到必要的表达技巧了。(一)内容上以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突出时代精神为主旨。我们可以义正词严的表达正义,我们可以豪情满怀的追求理想,我们可以情真意切的歌唱爱与奉献;我们也可以感伤生活的些许无奈,揭露人性的某些阴暗,抨击社会的某些不公等,内容充实,思想健康,关注现实,责无旁贷,就一定能够打动读者。(二)技巧上匠心独运,恰到好处1、情不可遏,直抒胸臆悲喜交加,爱憎分明,于叙事评人后,直接抒出,以情激情,干脆利索。2、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有时候,直接抒情显得空洞、外露、直白,那就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了。比兴譬喻,外景和内心融合,加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强了韵味和形象感染力,使文章散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3、细节生动,渲染真实一滴水里见大海,半瓣花上说人情。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只有将微小的细节生动的描述出来,才能使文章真实感人。《背影》感人至深,其中父亲爬上爬下站台为儿子买橘子的细节令多少人泪眼模糊;一部《红楼梦》有多少精细微妙的心理描写啊。4、以小见大,升华情感作文能够以小见大,由己及人,对朴实的生活情感进行升化提纯,让情感的热流中闪耀出高尚的理性之光,无疑将更感染人。杜甫的“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大爱千秋,鲁迅先生因《一件小事》无情剖析自己,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5、排比反复,强化情感排比反复都能增强语言的气势,更集中的表达某种情感,且形式整齐,增强文章的艺术美。排比可运用句子,也可用于段落。6、设问反问,引发想象反问句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但语气比陈述句更强烈。设文具就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它能提醒注意,引导思考,也能够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7、对比突出,善用人称对比显示差异,差异打破平衡,情感的起伏也在所难免了。今昔对比、贫富对比、美丑对比、顺逆对比等,都可引起情感的波动。第一人称真实生动,第二人称亲切关照,人称的巧用,也能使感情加深增厚。8、联想想象,丰富情感仙境梦境等美好境界,往往表达人们对美好的无比向往之情;未来之情则将表现的情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能将情加倍的表达出来。如汉乐府民歌《上邪》一诗中,抒情主人公设想“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爱情何其坚贞!窦娥的三桩誓愿更加重人物的悲愤之情。四、积多储广,新颖别致是保障应该说,能够把真情实感自然、流畅的表达出来,是会感人的。但是人生有限,情感无垠,人们能捕捉到的情感毕竟有限,而那些微妙复杂、不易捕捉甚或尚无名称的情感何止“千种(风情)”!许多“神秘”的无名情愫感受恰就隐藏在大千世界和艺术中,当人们一旦与它们相逢,无名感情可能会迅速被唤起,被调动,被激发,这就会让人情感激荡。因此,只有我们对感人的素材多积广储,才能在需要的时候“召之即来”,给读者以震撼。同时,积多储广,在使用的时候就有选择的余地,就能够舍劣存优,把那些新颖别致的素材用上,点燃读者的感情火炬。最后,积累这些感情素材的时候,倘能够分门别类加以汇总整理,则使用起来会更加便捷。像爱国、思乡、清廉、正义、勤奋、节俭等,了然于胸,灵活运用,将会使文章情感充沛,涤荡心灵。
1 浅谈如何让学生爱上写作文
一提起作文,很多学生就头痛,不是唉声叹气,就是一筹莫展。使语文老师犯难,为了上好一节作文课,语文老师想尽办法绞尽脑汁,可结果往往不尽人意,学生没有兴趣写作文,为了完成作文而作文,由此抄袭作文的现象很普遍。那么怎样改变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呢?有句名言说得好:“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对作品产生兴趣,才能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谈。
1让学生学会细致观察,追求真实
什么是观察?所谓观察就是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养成一种习惯。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作家莫泊桑,曾拜当时著名作家福拜楼为师,一天他准备把自己坐在屋里编的小说讲给福拜楼听,福拜楼听后说:“我劝你不要忙于写这些虚拟的东西,你每天骑马到外面转一圈,把路上看到的一切准确地记录下来”。于是莫泊桑意识到福拜楼是教他首先学会用眼睛观察、认识,练好观察这一基本功。从此他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每天外出观察,终于成为世界著名的小说家。所以学会观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第一要素。造成学生怕写作不爱写作的原因就是学生缺少观察,没真实感,因此无从下笔。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我认为老师要利用一定的时间把学生带出课堂,进行实地写作。有时就在校园里让学生观察校园树木、花草等植物,有时需把学生带到野外写作,让学生领略秀美的大自然风光,经过这样的训练,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积累丰富的题材、写出真实内容,而且能陶冶道德情操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2积累素材,学以致用
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书读多了,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胸有成竹,得心应手。但是经验告诉我们,仅仅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的韩愈曾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豪”。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所以在强调学生的读书的基础上要对读之书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素材,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活水源头,并学会运用,使作文内容应笔而生,犹如涌泉,滔滔不绝,内容充实有力。
3多说多写,勤写片段,多记日记
每学完一篇课文,让学生训练与课文有关的小片段作文,让学生多记日记,养成勤写日记的好习惯。
4让学生参与作文指导
作文指导课千万不能一言堂,如果只是老师讲如何去写学生就会听得发腻,恹恹欲睡。老师累的够呛,学生没有听进去。那么怎样让学生参与作文指导呢?简单概括为广开言路,举个例子来说,如果让学生写《这堂课真精彩》的作文,在作文指导课上,老师先启发学生回忆一下自己以前上的课,那节课最精彩?想好后主动回答。然后老师再启发学生思考:这节课精彩到哪里?怎么精彩?老师当时怎么讲的?同学们有的是怎么听的?用自己的语言把当时的情境描述一下。学生回答后,接下来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或受到了什么教育?这样一步一步启发思考,同学们的作文思路基本上就清楚了,基本上会写了。实际上是他们自己参与到作文指导之中。总之,作文指导课,不论什么题目,从选材立意到谋篇布局等等都要广开言路,让学生积极的思考,踊跃发言,学生就会文思泉涌。
5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
当学生把作文写好后,老师不要急于自己评改,而是利用一定时间让学生上讲台读自己写的文章,其他同学认真听,一边听一边记该同学作文的优缺点,大到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小到遣词造句等方面,听完之后就让同学们评该生作文的优缺点。这样就是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这一环节。当然开始训练时学生可能听评的能力跟不上,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作文的评改活动。多鼓励少批评。坚持这样做下去,不用多长时间就会产生很大的作用,激发学生兴趣,因为自己写的作文不是只给老师看的,全班同学还要评头品足,这样会使学生觉得作文有意思,有一种成就感,能使读的同学知道自己的作文哪里写的不好,该如何修改,能使听的同学借鉴别人的作文,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总之,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应想法设法让学生参与作文教学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2 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作文呢当前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无话可说,缺乏真情实感。一句话:作文太难了。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作文,从此不再害怕写作文呢?
一、激发兴趣,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1创设有趣的课外语文活动,搭建学生语言交流的平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尤其如此。当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在低年级习作课上,教师可将游戏引入课堂,使学生的情感在情境中得到激发,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身边典型的学生习作资源,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学习《去年的树》一文时,学生就会被小鸟的守信、大树的奉献精神深深的感动,学生就会有很多的话想对小鸟和大树说。此时老师可设计“我想对小鸟(或大树)说”这样的话题,让学生进行习作练习。所谓情动而辞发,当学生有了强烈的表达欲望的时候,就会变得有话可写,文从字顺。
二、引导学生有意识的积累素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文重在积累,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小学阶段正是一个人记忆的黄金时期,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点,指导学生熟读、背诵教材中的优秀篇章、精彩片段,优美语句。也可积累一些有趣的歇后语、形象的比喻句、拟人句、夸张句,名人名言、顺口溜、典故、格言、谚语等。
三、注重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生习作源自于生活。生活充实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才会有源头活水。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只有引导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生活、用想象去触摸生活、用心灵去体验生活,学生才会有话可说 、有感可说、自由表达。
总之,只有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倾听他们的心声,肯定他们的进步,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达到师生间心灵的沟通,学生才能爱上写作文,不再害怕写作文。
最重要的是上课不要呆板,给他们活跃的空间。
3 怎样让学生喜欢写作文《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作文”部分的总目标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但现实中很多学生谈文色变,提起作文就心烦,没有兴趣,不会写,写不好。
老师也头痛,不会教,教不会,没心情。那么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学写作文呢?我认为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通过观察、积累生活素材,真正做到有话说,有事写,懂得写,这样学生就会爱上写作文了。
因此,在教学中,我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尝试,具体如下。一、让学生了解作文,喜欢作文,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像我国现代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也曾经这样说:“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学与乐密不可分”。
我国早期著名的教育学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对于我们自己来说也不例外,如果我们喜欢上了某一种运动或工作,就会整天处在心血来潮的状态中,连做梦也不例外。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呢?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平时我们可以向学生多讲一些作家的故事,让学生对作家,对写作多一些了解,如在新概念作文中脱颖而出的年轻作家韩寒,中国首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的故事等都是很好的教材。此外,可以请身边一些写作名人或记者来开展写作讲座,充分利用名人效应来激法学生的写作兴趣,教会学生一些写作技巧,或者是充分利用网络报刊传媒的影响,让学生在网上大量阅读、了解作家故事、优秀篇章等。
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在了解写作的基础上消除了对写作文的恐惧心理,从而激发自己习作的欲望。二、创设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花儿希望开放,鸟儿希望飞翔,学生希望赞扬。
教学中要创设成功的机会,多角度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记得我上三年级时第一次写作文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老师把这篇作文在班上当做范文读了,还拿去读给四年级的同学听,结果一下课四年级的同学就堵住了我们班的教室门口高喊着我的名字,当时受宠若惊的我真正感受到成功的滋味,从此,并喜欢上了写作文。可见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如果有双发现美的眼睛,多读几篇范文,多写一些中肯、优美的点评,哪怕是一个段落,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画龙点睛的词语,都可能在学生的幼小心田播下成功的种子。
同时,利用学生喜欢玩电脑的优势引导他们在网上写信、写日记,发表文章,举行作文沙龙,办班级书刊等也都能很好地给学生创造写作平台,给他们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得到教师、同学的赏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发现自己的才能和价值了,就会期待更多的成功并付出努力,同时也会喜欢上写作文了。
三、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做生活的导演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间就流行一首打油诗:老师一命题,学生挠头皮,心里空荡荡,咋会写文章?在作文创作中,我们教会学生收集写作素材也是比较关键的。
那么怎样才能取得真实的、可靠的、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呢?那就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学会观察;做自己心灵的主人,学会感悟,让学生在深入细致地观察中发现素材找到灵感、抒发感情,培养兴趣。作文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大千世界,而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生活中的导演,脱离了实际生活谈写作就像一张没有水的池塘。
初步写作文的学生都会觉得没有什么可学,也不懂如何去写。这时就可以引导他们从自己身边的最熟悉的事物或活动写起。
比如写自己最喜欢的小猫,喜欢看的一部动画片,喜欢玩的一个游戏,喜欢的一个人等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对象。学生只要找到写作的素材并懂得对这些素材进行加工就会消除恐惧的心理了。
当然,面对不同的写作对象,需要不同的引导,更需要给学生一个接受消化的过程。此外,就是引导学生做心灵的主人,敢于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看到什么,心里是怎样想的就怎样写。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在实际写作中,我们常碰到有的学生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看到听到的一套,写出来的却是另一套,使文章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也缺乏感情。
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应付作文的同学身上,即便有些同学,作文功底不错,但没有说真话诉真情,他们的作文即使有文采,依然脱不了胡编乱造的弊病,无法打动别人,也不会获得高分。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扫描生活,睁大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叙述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就会有血有肉有感情了。
四、学会积累,学会借鉴是学生爱上写作文的捷径俗话说:“学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偷。”诗词是语言精华的浓缩,书读得多了,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赏析写作能力,还能陶冶情操。
我认为学生要写好作文的捷径就是学会积累,学会借鉴,只有脚踏实地的,坚持不懈地积累词汇,才能做到出口成章,妙笔生辉。为此,我注重在课。
4 如何让学生喜欢写作文??????呢?下面是我的一点体会一 让学生说真话, 情要鼓励学生说真话, 情 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捕捉素材,捕捉生活中的真人真实情景,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要引导学生勇于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究。
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心,真实的感受是学生写作的第一手材料,既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地释放出来。例如:学生在劳动课上通过参加劳动,亲身经历了劳动的辛苦和劳动场面的热火朝天后,我安排了一篇写劳动课的作文,学生就能把在劳动中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想到的、体会到的情景描写得十分真实、生动、感人,就能把劳动的激烈场面写得真实具体。
星期天学生参加了家里的收割稻谷的劳动,有些学生就把他们的劳动经历和感受写进作文里,有写劳动辛苦的,有写生活不易,感恩父母的,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着实让人感动。让人觉得孩子们突然长大了,懂事了。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了、感受了,写出真情实感是不切实际的。二教给学生作文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作生活的有心人,对周围熟悉的人和事物要细致地观察:这些人和事有什么特征,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等。
在观察中会突发奇想,产生表达的灵感,有了表达的欲望。让学生模仿优秀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琢磨并领悟出作文的真谛。
教师在教学每篇课文时都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形象直观的例子,让学生潜心地去读,自由地去想,无拘无束地去议,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要点,再提供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借鉴迁移,巩固习作知识,为写好作文提供一条快捷之路。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时,课文着重写了时间紧迫、路途艰险和泸定桥的令人胆寒两部分内容,从中让学生明白对表现文章中心关系紧密的内容要详细,重点写,对表现课文中心关系不大的内容要一笔带过,要略写;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我们对赤壁之战之所以能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是因为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战役的起因、经过、结果写的很明白,从中要让学生懂得作 的按一定的顺序写,才能把内容写清楚,给别人留下清楚的印象。
一不可忽视作文的修改与讲评学生的作文肯定会有漏洞,会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必须要反复修改,要知道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正所谓“文章不厌千回改,精雕细凿始成金”。这是我在作文教学上的一些体会。
我相信教师只要在新教学理念的沐浴下,引导学生立足与生活实际,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再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给他们表达的自由和空间,宽容每个个体的个性,一定会改变不喜欢写作文的局面。
5 如何让学生爱上写作“从学生时代就着魔似的热爱文学的人,最有希望成为作家。”
但是真正从少年时代就显示文学才华的人却微乎其微。现在大多数小学生在提笔作文时都发愁,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
这已是一种普遍现象了,即“愁笔”。俗话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句话非常形象地道出了学生们发愁作文的主要“症结“所在。怎样才能让愁笔不愁呢?方法很简单,就是拿出自己的心爱之笔,对准自己身边的人、事、物、景及时记下自己的真实感悟,蓄足写作之水。
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会有情感的流露,或喜怒哀乐,或悲欢离合,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百句十句哪怕只有一句,及时地记下来,这对初学写作的小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一、拓展素材积累,激发创作兴趣新《课标》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丰富的积累”阅读是作文的根,根深才能叶茂。这就需要学生平时多阅读、善观察、勤实践。
小学语文课文有不少出自名家之手,堪称小学生习作的楷模。如果我们每天都指导学生去鉴赏品位,让他们畅所欲言,说说哪些词语句子用的好,好在哪里,并且做好摘抄笔记自制书签等,如一句名言、一段描写、一段论述,哪怕一段歌词甚至一个公式、读书心得等,这样日积月累日久天长,写作之“水”就会越蓄越多。
另外,提倡学生阅读课外书,学了《草船借箭》推荐学生看《三国演义》,学了《武松打虎》推荐学生看《水浒传》,就这样每学完一篇课文,就让学生去阅读相关的书籍,即使是古诗,也提示学生去搜集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扩大了学生视野。通过大量的阅读,接触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学生再主动摘记收集整理,为写作构建起一座资料库,长此以往,就会潜移默化地运用到写作中去,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活动课的升级,校外时间的增多,学生的生活有了更多的内容。
教师如果多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再坚持要求学生常写日记和周记,并及时批改与评价,学生的写作兴趣也会慢慢培养起来。写日记和周记比较自由,题材立足于小,求真求实,范围不受控制,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学校家庭等自己身边的小事,一段偶想、一种情绪、一点火花、一则幻想甚至一段牢骚,都可以成为记叙的对象,教师通过对学生习作的批改与评价不断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思想动向,沟通感情,进一步激励学生积累材料的好习惯,其书面表达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在布置作文时,我们还可以做一些大胆的尝试,如重大节假日或假期布置劳技作业和体育作业,做小制作、小实验、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或学会一种运动等,然后找好朋友合作办一份手抄报。手抄报既要有在广泛阅读中摘取的精悍文章,又要有反映各自假期生活的文章。
到学校后进行优秀小制作与小发明展评活动,举办手抄报展览,这样一来就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在动手的过程中,他们要思索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败的教训,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们的生活阅历还丰富了写作素材。二、展开想象翅膀,享受成功体验新《课标》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运用追想,再现过去。通过引导追忆,让学生把过去的人、事、物、景再现出来,以此来阐明现在的思想意识,如让学生写童年趣事、烦事等,由于所涉及的事都是自己熟悉、亲身经历的,学生叙写起来兴致就会很高。
运用假想,展现未来。如布置《50年后的我们》《我在月球上》《假如我是一只小鸟》等作文既让学生异想天开,又可以让学生学会合理想象,写出成功作品。
运用推想,呈现过程。许多课文言虽毕而意味未尽,留有无穷的余味,而学生对这些内容兴趣浓厚,心驰神往。
如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穷人》等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续写,再通过评比评论等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运用幻想,表现理想。
幻想是想象力的升华,是创造发明的先导。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鼓励孩子们写童话和科幻文章,让他们每一个人都能不同程度地享受到成功的体验。
三、营造宽松氛围,鼓励真情表达新《课标》要求:“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能够真正“自由表达”时,才可能出现“有创意的表达”。
因此在学生习作前教师不要用一个模式限制他们,而是以亲切的态度引导他们大胆地说出生活中观察的景象,自己想象到的情景。当学生说的有新意时要大力表扬,当学生说得不够流畅时,允许他们坐下来想一想再说,即使学生说出一些别出心裁的想法或提出古怪的问题也同样肯定他们这种敢想敢做的精神,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观点是有价值的。
如果发现学生思路有偏差,绝不要简单地指责而是在建议性氛围中帮助他认识错误,在集体评议时耐心倾听学生的意见,引导学生认真听别人的发言,以拓展思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水足而文丰。
激发写作热情,培养写作兴趣,是作文教学过程。
6 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写作一、作文,先会说后会写
说起写作文,我想起以前无意间看到过的一篇文章,有几个字让我的记忆特别深刻:说心与写口。
“说心”,就是口说作文;“写口”就是用笔写出自己的所说的就可以了。从这篇文章里,我才吃惊的知道:所有的孩子,一定是说的能力,超过写的能力。要让孩子有的写,先让孩子练习说。
所以,在孩子动手写之前,先要培养的是孩子先爱说和会说。。这里的说,不是单纯要求孩子会说话,因为一般孩子说话都没问题。这里的说,最基本的是如何引导孩子对于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能通过不同的角度,用流畅的语言能说出来。如果说的过程中,孩子逐渐知道如何有详有略,逐渐知道如何让语言更加优美,则会更好,但这不必一开始就太高要求,需要循序渐进的锻炼。
我女儿一年级刚刚开始落笔的一篇日记,很好笑,就是一句话“今天我在家里吃了五个饺子,我很高兴。”在我看来,这是很难想象的。因为我女儿的阅读量很大,之前让她“说”作文时候,七八百个字都有,而且条理非常清晰。好在我看过之前的那篇文章,所以非常的淡定。之后,她真的是突飞猛进,字数一天天的增加,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没有要求她的字数。
二保护和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对写作很重要
说到写作文,想象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想象力对孩子写作文来说,可以提升孩子的表达力,让她在现实基础上增添作文的中的文学艺术成分,让写出来的文字更加生动有灵性。
培养女儿的想象力,我只是通过三个途径:绘画、用绘画编故事、闭上眼睛听故事。这些方法,很多妈妈都知道,但是,重要的是坚持和一定的技巧。
(1)绘画
以前女儿在绘画兴趣班学绘画,回来必须做绘画作业的。我不是画家,对绘画也是一窍不通。事实上,我自己以前喜欢唱歌跳舞,不明白女儿怎么会更喜欢绘画的刚开始,每当她做绘画作业时,我就要陪她,总怕她想不出来怎么画。这样陪了3—4次吧,我就有点崩溃。于是,我就让她自己独立思考,自己随便画,这个过程我不陪她的。画完了,我就夸,拼命的夸。我特别喜欢夸她有想象力、很有想法这一类的直到后来,我和她兴趣班的几个绘画老师交谈之后,我才明白:我这么做,原来是做对了。她们对我女儿的评价就是:想象力很好,完全没有受到成人的拘束。作画很大胆、很自信。领悟力非常高。
在幼儿园,有时候我看到小朋友展出的画画,大家都是千篇一律,唯有她,很多次都能够展示出与众不同的主题。真的是“很有想法”了。
这一个,我想大量的阅读给她的帮助也很大,这里不详述。
(2)用绘画编故事
每次女儿画完以后,我就坐在沙发上,让她站在我面前——很认真的把她的画讲述成一个故事我告诉她,下面坐的是很多“观众”,你一定要好好讲哦!有时候,她讲的不错;有时候讲的真是一般般,呵呵。不管怎么样,最后我一定是笑眯眯的鼓掌、热情的拥抱她,告诉她:“你讲得真好!”如果真的讲得特别好,我就会用比较夸张的表情,问她:“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妈妈都想不出来哦!”……
这一个,也属于“说心”吧。
(3)闭上眼睛听故事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方法时,不太理解。于是,我就自己试着先闭上眼睛听故事——真的,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就会不由自主的去想象故事场景、想象故事中的人……
于是,这个方法,我就马上实施起来了。
额外加一句,阅读对想象力也是很有帮助的。我对女儿的阅读能力,是花了很多时间的。这里就不多说了。
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及对策之我见
摘要:写作是相当高雅而又极富情趣和乐趣的,中学生真值青春期,本应是青春勃发,充满活力与激情,思维活跃而又情感丰富的,可写出的作文为什么却如此枯燥单调、没有真情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不善于感受生活,缺少从生活中积累素材。2、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应试教育根深蒂固。3、学生课外阅读量小,导致知识面窄。针对以上的原因,我认为可以从方面寻求对策。1、注意体验生活,感受真情,提高写作情趣。2、更新教育理念,鼓励学生说真话,写真情。3、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总之,当代农村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应多方探讨,才能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对症下药我们都期待着越来越多的孩子用心走进生活,感悟生活,写出生活中的真情。
关键词: 更新理念 鼓励阅读 体验真情 表达真情
正文:
写作是对生活的一种审美和创造,本应是相当高雅而又极富情趣和乐趣的,可当代中学生却不想作文。一提起作文:就唉声叹气,在老师的压力下绞尽脑汁敷衍了事。学生痛苦不堪,文章苍白无力,读起来索然无味。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是无话可写和不知道如何写作。写出来的作文也是情感苍白,空洞无物。中学生真值青春期,本应是青春勃发,充满活力与激情,思维活跃而又情感丰富的,可写出的作文为什么却如此枯燥单调、没有真情呢?“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真情。”写作中除了要有丰厚的材料和语文的积累外,还必须要有情感的积累,要有感而发。而当下的中学生作文主要是照葫芦画瓢,把作文当成理科的解答题,对照例题来做习题。把作文选上的范文套用下来,把作者的情感强加于自己身上。这类作文的突出特点就是假、空、套,文中无“我”,缺乏真情实感,内容苍白,让人读之无味,如同嚼蜡。我认为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不善于感受生活,缺少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写作文时,先让学生构思,但他们总是双手抱头,唉声叹气,咬着笔杆不知道写什么好。是他们的脑海中很难搜索到与文章相关的材料和话题吗?不是,而是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没有仔细去揣摩和体会其中的内涵,也没留下深刻的印迹。再加上现在的农村孩子也少了,大多数就是独生子女。他们认为父母对他们的爱是理所当然的,为自己创造的一切是父母该做的。根本不去想想父母如何不容易,挣钱多么辛苦。特别是留守儿童越来越多,从就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导,让他们变得冷漠和自私。他们的生活中缺少感动,缺少真情。另外,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一切追求速度,没有时间给孩子们去体验,去沉淀。没有积累,哪会有真情的迸发。我们的学生生活局限于校园的小天地和家庭的鸽子笼,很少和社会接触,阅历不丰富。没有火烧火燎般的写作热情,就不会产生一吐为快的写作冲动,没有想写、要写的强烈愿望,没有非写不可、非写好不可的迫切要求和责任感。所有的家长都想让孩子作文得高分,却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体验生活,甚至警告孩子与同学少来往,少做家务事,没有感悟生活的多姿多彩,缺少了酸甜苦辣,学生是写不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的。
2、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应试教育根深蒂固。
我在一所山村中学教书十几年,虽然早就提倡素质教育,但中考仍然是分数决定一切,无论上面怎么三令五申,教师从现实出发,都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理念。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极强,一堂课教师不规定任务就不知道该干什么,教师必然主宰课堂,从而使学生根本没有了口语表达的时间和空间。为了应试,所以作文课几乎不上,因为作文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是不会把时间“浪费”在作文上。即使上作文课,老师的指导也是枯燥无味,千篇一律。结果写出来的作文基本上是一个模式。在《我的假期生活中》的作文课上,我曾说过,“同学们放松了一个假期,在你的身边肯定有你感受最深的事。有快乐,有感动,有伤心,有收获……”谁知交上来的作文开篇一律如此,让人看后啼笑皆非。学生把作文当成了数学的解答题,教师的话就是题意分析,解题提示,跟老师走没错,文章无我,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说,“只是为了得高分才考虑作文”。这样的思想在当代学生中是司空见惯的。这让我不由得又一次将问题的症结归为“应试教育”。其根深蒂固的影响,在当今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依然无法消除。
3、学生课外阅读量小,导致知识面窄。
现在农村的中学生每天上早晚自习,累得筋疲力尽。似乎失去了他们应有的天真和天性。为了应对考试不得不抓紧一切时间学习课本知识,不考试的一律不学,自主时间少。家长总认为孩子看课外书就是在浪费时间耽误学习,更要求子女把精力主要放在学习各门功课上,对课外书籍的阅读尤其中外名著的阅读更是少得可怜。学校图书馆形同虚设,至于外国名著的阅读几乎为零。即使在他们所阅读的几种书籍中,也只大略了解故事的内容与情节,以及最后的结局。很少去分析和体会文章或著作所反映的思想内涵,就和看闲篇似的走马观花了之。
针对以上的原因,我认为可以从方面寻求对策。
1、注意体验生活,感受真情,提高写作情趣。
为了让学生积累第一手的素材,可通过家庭郊游、学校夏令营、去养老院做好事等方式尽可能丰富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感受爱,亲身体验付出爱,……“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事情不管是琐碎细微的还是惊天动地的,都能触动我们灵魂深处的某根弦,引起我们的共鸣。春季来临,绿草如茵,百花盛开,夏天,郁郁葱葱,骄阳似火,去河边游泳,捉鱼,秋天收获金黄的稻谷,欣赏农民伯伯们脸上的笑容。冬天看雪景,打雪仗,堆雪人,……传统节日一家人其乐融融,家人相亲相爱,这样的情景岂不美妙?怎会不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记?只要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捕捉生活灵动的一瞬,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感到生活中人人有爱,处处有情。我们的作文怎会无话可写?又怎会苍白无力呢?
2、更新教育理念,鼓励学生说真话,写真情。
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放开手让学生大胆作文,善于接受和肯定学生作文中的叛逆思想与观点并对之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创新作文,走出陈规与常规的圈子,关注课本以外课堂以外的知识,多与社会接触,与不同的人交往,关注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变化。教师要把学生当成活生生的人,让他们学会感动,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在作文教学中,老师不宜给自己的学生事先定下过高的期望值,而是要先注重学生的实际,遵循其心理发展规律,在学生参与中逐步提高要求。经过学生的一番努力之后,对于摆在案前的学生作品,老师应十分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并要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用得精彩准确的词,一句具体生动的话,都应该找出来。只要是真的,就一定要表扬和肯定。只有这样才能坚定学生写好习作的信心。教师应当特别留心那些充满期待的眼神,那是充满着渴望受人肯定的眼光。让他们觉得“我也会写”,从“怕写”向“要写”、“乐写”迈步,循序渐进,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师要帮助学生练说真话,练写真情实感。作文说的就是真人真事,写的就是真情实感,但平时学生在写作文中,有时为了完成任务胡编乱造,或抄袭他人,或无病呻吟,作文成了很多学生的一纸谎言。在学生的笔下同学都是拾金不昧的,老师都是抱病工作的,邻居都是乐于助人的,家乡都是美丽富饶的。缺少新意,千篇一律。对此我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注意培养学生在练中要养成说真话,写真事的习惯,这跟培养学生踏踏实实做人至关重要。如何引导他们写出真情实感的习作呢?在具体教学中,首先对于写“真”的作文,给予高分鼓励,肯定表扬。对于不说真话,不写真事的正确引导他们意识到说假话,写假事是错误的。其次引导学生拓展题材,在生活、在回忆中找真。第三、创设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细细品味,体验真情实感。学生一旦有机会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他们能尽情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说出了真话。
3、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是告诉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不仅要读得多,而且要读得精。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能只读书中的故事情节,更要读书中的人物的灵魂、读文章的结构、读文章的主题,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如要求班上每一位学生选取自己课余阅读过的自认为最好的书籍、文章或语句,在班上进行交流与同学分享。分析其精华与微妙之所在,感悟其触动灵魂深处的东西,可以不求甚解,但要求努力寻找感觉。这样,日积月累,形成比较全面而富有深意的写作感悟和素材。同时,要求教师也要有相当丰富的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尽可能成为指引学生文学成长道路上的楷模。
总之,当代农村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应多方探讨,不回避问题,要面对现实。只要我们本着实事求事的原则,才能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对症下药,只要我们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要求学生,多途径地创新和尝试作文教学方法,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可能培养的,写作水平是可以提高的。我们都期待着中学生的写作水平改观的那一天。我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优秀作文出现,越来越多的孩子用心走进生活,感悟生活,写出生活中的真情。
参考文献:
[1] 蒋建洲《发展性教育评价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06
[2] 张新光 《语文课程标准》 [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01
[3] 李白坚 《21世纪我们怎样教作文》 [M]
人的心理特征描写,一般叙述人的表情、肢体动作,来反映人的内心思想;
通过以前学习的文章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文学大师,在写文章的时候,对人的心理特征描述,更加准确的定位,例如,你的内心活动,以及,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深入剖析人物的特点,使得文章能更具有感染力,让读者明白作者所要阐述的事或人!
其中,要数人物描述最到位的,我觉得还是鲁迅大师,写的比较具有感染力,例:啊Q正传中,描写的那样,啊Q,作为一个小人物,他的圆滑,他的世故,都反映了,当时社会下的人们的态度,以及心里思想。
文章的重点,是讲述一件事,或抒发作者自己的思想情感,又或者对过对人物的描述来表情一些看法及观点,人物的心理特征的描述,则是重中之重,他起到了一个画龙点睛,承上启下的作用。
多多学习大师们的写作,自己多体会,这样你会发觉,文章其实,并不简单!
写作是人类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我,倾诉情感的一种内在需要,是对自我、对生活、对世界的一种碰触、认知和对话,它应该成为每个学生的一种很有兴趣的自发自觉的行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环节,但“写作文真难!”这是许多初中生的烦恼。怎样才能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呢?我认为在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渐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
以身示范,熏陶感染。作为语文教师,很需要有渊博的知识和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倘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让学生如沐春风,那么,学生自然会对语言文字产生浓厚的兴趣,萌发表达的欲望。同时,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亲自动手写作,将现实的生活变成文字,可以是班内的真人真事,可以是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将作品拿到班内与学生分享,可能自己的水平不是很高,但在学生的心目中,你会变的很伟大、很神奇,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喜欢甚至是崇拜你,也许会因喜欢他的语文老师而喜欢上了作文。
引导阅读,唤起兴趣。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必须让学生多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象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要写出好文章来,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大量的报刊、名著,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
融入生活,积累素材。学生写作文,首先要有素材,而素材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言之无物,没有时代感,没有生活气息,根本原因就在于离开了写作的活水源头———生活。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想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如郊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过程,提高观察力、思考力和想象力,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侯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写作的兴趣将会逐渐得到培养。
相互评改,提高能力。在作文批改中,最忌在学生盲目的状态下,教师一手草批后下发学生,再不过问。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改,可采取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多种形式。常用的是互批互改,要求学生批改作文时做到:先通篇读,看作文是否符合题意,再一句一句认真读,找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等,并用圈、点等符号标出,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简评。这样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调批改作文,写的好的同学改到写的差的作文,可从中得到教训;写的差的学生改到好的作文,可从中学到方法,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实践证明,让学生相互评改作文,会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十分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天长日久,就会自然而然的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在作文教学中,不能忽视氛围的力量,在全班营造一种写作的氛围,作文教学可事半功倍。作文课后,挑出一些优秀作文和进步大的作文,最简单的是张贴在教室里,让学生相互阅读;或办手抄报,既可以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借鉴,还有很强的激励效果,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