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流行歌曲

如何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流行歌曲,第1张

目前在音乐文化的选择上普遍存在过分偏爱流行音乐,忽略甚至排斥其它音乐门类学习的现象。为什么在众多音乐中中学生偏爱流行音乐呢 我对中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95%以上的中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其理由是:亲切好听、贴近生活、情感丰富。每个学生都能列举出一大串流行歌手的名字:王菲、周杰伦、SHE……对他们的作品,更是了如指掌;就“你希望老师怎样上好音乐课”这一问题,很多学生都希望在课堂上能听到自己喜欢的流行音乐。在学校举行的各类比赛和文艺汇演中,演唱形式和内容最多的也是流行歌曲,较少有学生记得《学习雷锋好榜样》《松花江上》等,更令人惊讶的是有人连《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也不能唱全,这不得不让人忧虑和反思。中学生音乐审美趣味单一化导致了欣赏视野的狭隘,单一的音乐教学内容,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满足不了现在中学生对不同音乐的求知欲望,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不仅是适应当今的社会现象,而且有必要对中学生与流行歌曲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这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我们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是任何一种音乐形式所不能比拟的,除在进行正常的音乐教学之外,“把流行音乐引入音乐课堂”——这是音乐课程设置中的一个新的挑战,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我认为,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歌曲应做到以下几点。1 正确认识、对待流行歌曲流行歌曲作为一种音乐形式,具有它自身的特点:语言生活化、节奏明快、贴近生活、易于接受。虽然没有高雅音乐生命力强,但并不能因为它是流行的,就将其贬得一文不值,一味排斥。把高雅音乐捧上天,在课堂上绝对禁止流行音乐,这样做也是不现实的,学生会产生反感的情绪。音乐教师不能错误认为自己是专业学校的毕业生,就鄙视一切流行音乐,禁止学生听唱。因为任何一种音乐形式都有其独到之处,有相当一部分流行歌曲艺术性较强、 旋律优美、歌词内容健康、贴近生活、容易抒发感情。应让学生们在音乐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有选择地学唱、欣赏流行歌曲。 2 正确认识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具有很明显的变化,性意识迅猛觉醒,涌动,对异性充满好奇和渴望,对朦胧的爱情生活十分向往,对外界事物产生深厚的兴趣,接受模仿能力非常强。同时他们心理发育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够完善,对人生、对生活的思考欠周全。而流行歌曲绝大部分涉及情感生活节奏明快,比较符合青少年十分肤浅的爱情观和欣赏特点,,从音乐审美的心理角度来研究,通俗音乐强劲有力,非传统强弱规律的节奏,优美抒情的旋律,似乎倾诉了自己心声的歌词和现场音乐会的冲击力等,与青少年这一时期心理、生理期待不谋而合,决定了他们对流行歌曲的偏爱。中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使他们还没有具备完善的鉴赏能力,还不能区分它的优劣,按照自己的喜好全盘吸收流行歌曲,难免会受到负面的影响。关键在于教师精心备课,对歌曲和欣赏的曲目仔细推敲和筛选。3 灵动随机地发掘流行音乐使用价值灵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兴趣,尊重学生的审美需求。及时有效的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中学音乐教材内容有限,我们要真正培养和维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还必须注重课外音乐内容的收集,并根据学生的审美需求进行有目的、有选择、有引导的教学延伸。“流行音乐”冲击中学校园,作为音乐教师应变“堵”为“疏”,使“流行音乐”为音乐教学起到作用。在音乐课堂上,应当把这类有健康内容的音乐介绍给学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把最真实的情感流露出来,这样的情感体验能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不再感到音乐课的单调与乏味。当然,教学中,要尽力把握好“流行音乐进课堂”的尺度,既不应该因噎废食而放弃流行音乐的介绍,使课堂音乐教学陷入枯燥乏味的泥潭;更不能放任自流让流行音乐唱课堂的主角,使得学生的音乐素养停留在流行音乐界定的层次上,偏离音乐教学普及和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基本要求。流行歌曲进入学校课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手段和途径,它让学生感到教师已经注意到了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而且能以平等的态度和他们一起共同探讨优劣、辨别美丑,无形中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对音乐课产生兴趣,愿意和老师一起共同探索流行歌曲之外的音乐艺术领域,奥尔夫说过:“让孩子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老师心里想的,首先应该是学生,其次才是音乐,学生比音乐更重要。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去做他们愿意做的事,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音乐的信心和对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享受到音乐艺术带来的无限乐趣。教学活动就是学生的活动。

唱好流行歌曲的实用技巧

 流行音乐是根据英语Popular Music翻译过来的。因为其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而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有大众音乐之称。那么怎么才能唱好流行歌曲呢下面我为你总结几点,希望你能喜欢!

 

 一、流行歌曲具备的几点共性:

 1、下巴很松,演唱时不论声音高低,声带都在积极的活动,但喉咙绝不逼紧,没有放松就没有自然可言。

 2、不论歌声如何高低强弱,都是由气息控制的,有许多老师把“有气” 和“没气”作为评定歌手方法好坏的标准。

 3、不论声音高低,强弱、明暗变幻,声音都应充分展现出来,声乐中叫“靠前”。4、歌手都有自己的音质,音质还是形成歌手演唱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音质大多用收缩声带的方式表现出来。

 二、唱好流行歌曲必须先做到以下几点:

 1、放松下巴关节,以排除喉咙逼紧的干扰,这一点做不好,唱歌就不完善。

 2、一定要有一股流动的气息托住你的'声音,这种气息是感情表达和一切技巧的支柱。

 3、声带一定要有发“混声”的技能,这是一种既不是真声,也不是假声的独立声音。有些人天生就有,有些人却不会,这是唱好流行歌曲也是一切演唱艺术的核心。混声技能包括半真声和半假声两种,前者是唱劲歌的主体,后者是唱抒情歌的主体。美声唱法有两种模式:以真声和边缘振动的声带为主体的唱法和以局部振动 声带为主体的唱法:而流行唱法正巧也有这两种唱法。真声和假声是人的生理机能根本无法使之统一起来的,只有混声才具有这种性能。因此,从生理机能立场讲, 二者除了“共鸣”要求不同外,并无本质的矛盾。

 三:常见的盲区

 1、用气不当:唱者担心气不够,于是拼命吸气,甚至连肩膀也耸起来,但唱起歌来非但没气,反而把喉咙也“憋”住了。

 2、追求自我满足:歌唱者总是希望自己的歌声满足自己的耳朵,而最能满足自己耳朵的声音是包在嘴里的声音。

 3、盲目摹仿:歌迷崇拜歌星是自然的,但把心目中的偶像的歌声为摹仿的楷模,而不管自己的声音类型和追求的模式是否“对号”则就有问题了。即使是摹仿别人 再像,失去个人特色与个性的可能就更多,这实际上是把自己的“本钱”丢了。

 4、心理上干扰:有些唱歌者盲目自大,自我感觉良好,总把自己的优点比别人的缺 点,反而另一些人,太不相信自己,一上台就紧张,唱乱了套。

 5、生理上的干扰:不论任何演唱形式,任何唱法,有一个生理原则始终是一致的,这就是“喉咙松”“声带紧”。许多情况是要么一起紧,要么一起松。

 6、习惯上的干扰:没有经验的歌唱者,每当唱抒情歌时,总是不自觉地把声带松掉,唱劲歌时则拼命“压”声带,唱暗音色时把声音包起来。唱亮音时把喉咙逼紧,唱气息 时就漏气,没声了。所以唱好流行歌没有一定的方法是不行的,所谓方法:就是为了用来建立新的科学的歌唱习惯,学一点简单的歌唱器官的生理、物理知识,对唱好流行歌曲同样是有益的。

 

 

;

每个人都渴望幸福,而获得幸福人生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具备良好的感性素质。在同等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一个情感细腻、敏感、丰富的人,比一个枯燥、乏味、麻木的人生命质量高得多。另外,许多人在生活和工作当中遇到问题的深层原因,也有可能源于感性素质的不足。而感性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

理性素质比感性素质重要,似乎已成定论。但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周海宏却一直致力于用艺术教育的手段,尤其是音乐教育,来提高人们的感性素质。他认为,良好的个人感性素质是获得幸福人生的条件,民族的感性素质是创造现代文明的保证。而没有丰富感性体验的人生是相对枯燥的,没有艺术的人生是相对不完整的,不能享受音乐的人生也是相对遗憾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感性素质?感性素质的衡量标准是什么?艺术特别是音乐在提升人的感性素质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感性素质的提升对人们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乃至未来社会发展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感性素质左右幸福体验甚至影响物质文明进程

辽宁日报:周教授,您好!现在提及感性素质,很多人还是感到比较陌生的,您能详细介绍一下究竟什么是感性素质吗?

周海宏:感性素质是由感性能力、感性需求、习惯及知识这四个方面构成,其中感性能力和感性需求这两点最为重要,是感性素质的核心内容,也是衡量感性素质的重要标准。一个感性素质高的人,首先是感性能力强,有感觉,不麻木;其次是感性要求高,追求美好的感觉,不能容忍恶劣的感觉。当然,个人的行为习惯及知识构成也是构成感性素质的重要部分和周边支撑。

辽宁日报:经过您的介绍,这让我们对感性素质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性认识,但仍感觉有些抽象,您能否进一步给我们介绍一下感性素质的重要性以及其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如何体现呢?

周海宏:感性素质无论对个人还是整个社会发展来讲都十分重要。

从个人角度讲,良好的感性体验是幸福人生的具体体现,个人感性素质是获得幸福人生的条件,没有感性素质就没有体验生活美好的能力。

我不知道大家见没见到过这样的人:他有很好的工作,很高的工资,有车,有房,有地位,有名声,总之,生活中该有的东西他都有了。但你再看他的生活,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下了班回家一待。你让他听音乐,他不懂;看**,他觉得都是瞎编的;让他旅游,他嫌累得慌;找人聊聊天,又嫌烦……生活中该有的他都有了,你说他幸福吗?他不幸福,他没有幸福感,为什么?因为没感觉,他已经麻木了。所以说,一个完善的人,要想获得一生的幸福,不仅要拥有获得幸福条件的素质,还要拥有体验幸福感受的素质。

从社会群体角度讲,没有感性素质的民族,就没有创造良好感性环境的能力,也就没有创造高水平物质文明的能力。

比如,我们的现代建筑多是毫无艺术美感和特色的建筑;所以,我们很难创新技术而多半为别人“贴牌生产”;于是,我们这些年再没有世界级的文学家和诗人出现;于是,我们和自然越来越表现得十分不和谐。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不仅在于经济与科技方面,更在于我们的国民对环境的感性质量缺少要求!

由于人们缺少感性素质,对良好的感性环境没有要求,因而造成了环境脏、乱、差。尽管国家每年花很大的力量来进行卫生、环境检查,但仅靠检查是不能拥有文明环境的,文明环境的实现还需要国民感性素质的提升。 艺术教育提升感性素质欣赏音乐是最便捷途径 人的生活轨道了。那么,我们该如何提升感性素质呢?

周海宏:感性素质的提升要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艺术在人类社会中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它能改善人类的感性环境,使人享受生活的美,培养人的感性素质,使人产生对良好感性环境的要求,进而推动人类社会感性文明的发展。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国民感性素质与感性智慧。

辽宁日报:艺术的体现形式丰富多彩,究竟何种艺术更有助于感性素质的提升呢?

周海宏:事实上,所有的艺术培训都可以提升人的感性素质,不过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音乐则更便于提升人的感性素质。在人类所有的享受当中,音乐这种享受是最不需要专门时间的。旅游需要时间,打牌需要时间,吃饭需要时间,锻炼身体需要时间。音乐不需要专门的时间:你跑步走路的时候,洗碗擦地的时候,买菜做饭的时候都可以听,音乐能做到随时随地的欣赏。

更重要的是音乐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着各种各样的作用。比如音乐能调整人的行为。大家听没听说过,在欧洲某个大城市的地下通道,还有过街天桥这些地方放上音乐,这些场所的犯罪率就直线下降了。这时音乐比警察都管用,这是有心理学道理的,优美音乐伴奏干扰了犯罪所必要的情绪的张力。人干什么都是要情绪支撑的。音乐通过改变人的情绪,进而改变人的行为。

此外,音乐还是非常好的精神减压的办法。在音乐领域,有一专业叫音乐治疗,在这个专业中有一个原则叫“同步性原则”,就是给你的音乐与你当前的心理状态要一致。

辽宁日报:如果我们想通过音乐来提升一下自己的感性素质,应该选择通俗歌曲、古典音乐还是高雅音乐?

周海宏:不同的音乐满足人不同的需要,丰富多彩的生活需要丰富多彩的音乐。无论流行音乐(也称通俗音乐)还是古典音乐大家都应该听听,但注意不要只欣赏时下流行的某一些通俗音乐。若想提升自身的感性素质仅有通俗音乐是不够的,还应该多听一些古典音乐、高雅音乐等,在这里我们把这些音乐统称为严肃音乐。

流行音乐就像“软饮料”,软饮料无论何时、何人饮用都感觉甜甜腻腻,但却难以持久。而严肃音乐更像品种繁多的“美酒”,初品辛辣甘苦,再品感觉尚可,越品越有味道,从浓香扑鼻、沁人心脾,直至渐入佳境。最重要的是严肃音乐的世界丰富多彩,你的每一种心情都有无数对应的作品在等待着你,它超越了简单的感官愉悦,触发人心灵深处的感动和全身心的震撼。 听懂严肃音乐并不难遵从人的本能反应就行

辽宁日报: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严肃音乐实在太难懂了,您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让大家能听懂严肃音乐,至少能听得下去?

周海宏:和流行音乐相比,严肃音乐似乎很难听懂。事实上,严肃音乐并非人们所想的那么难懂。之所以形成全国人民认为严肃音乐普遍难懂的现象,主要是人们普遍对欣赏严肃音乐存在误区:认为欣赏严肃音乐就要用文学化、美术化的方式去理解,担心自己不能“正确地理解”音乐,对音乐的理解是“错误的”、“肤浅的”,再加上人为笼罩在严肃音乐之上的神秘色彩,则将许多人推出了音乐艺术的大门之外。

另外,由于音乐既没有空间造型性,不能传达视觉形象,也不像语言,不是声音符号,所以音乐不能表现明确的概念性和逻辑性的内容。正是因为音乐的这一本质,造成了大多数听众听不懂音乐,说不出音乐表现的是什么了。所以听不懂,并非听众的音乐欣赏水平差、没有音乐细胞、缺乏音乐修养,而是音乐本身就不能直接传达视觉性和语义性的内容。

其实,欣赏严肃音乐可以很简单,那就是无需听‘懂’,我们只要闭上眼睛,打开耳朵,享受音乐之美就行了。音乐的欣赏当中不一定非要听出明确的概念或视觉性的内容,更没有必要非要用文学化和美术化的方式来解说音乐。

辽宁日报:对普通人来说,严肃音乐就是不需要懂,不可以听懂的吗?

周海宏:当然不是。严肃音乐不但可以听懂,而且不难听懂,大家只要理解一下联觉的理论就可以了。什么是“联觉”呢?大家对这个词可能比较生。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我这里有两块糖,一块巧克力,一块薄荷糖,还有两个声音,一个是中音,一个是高音。你感觉这两个声音哪个像巧克力,哪个像薄荷糖?大多数人的感觉是中音像巧克力,高音像薄荷糖。此时一种听觉的感受和一种味觉的感受产生了联系,这就是“联觉”。

联觉是本能的反应,是人与生俱来的感觉。正是因为在人们心理活动当中存在着 “联觉”这样一种反应机制,才使得音乐这样一门纯粹声音的艺术得以表现思想、哲理、情感、情绪、形象、场景、故事等等这些听觉之外的内容。音乐就是靠联觉来表现各种各样的东西的。实际上作曲家就是靠这种感觉来选择和组织声音来表现他想表现的东西,而我们听众也是在同样一种心理规则的作用下,在音乐旋律中感受到作曲家的意图。因此,让我们调动自己的联觉去真正地 “听懂”音乐,特别是严肃音乐,培养自己的感性素质,体验到人生幸福,知道享受生活中的美好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458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