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庭 徐燮钧
秋庭在夕凉,屋角微风飏。
叶脱鸟惊散,月来花与翔。
茶烟穿绮井,入语出新簧。
醉里闻吴咏,翻疑梦故乡。
“叶脱鸟惊散,月来花与翔”两句诗描写了秋风微拂,树叶掉落、花瓣飞舞的景象。作者融情于景,用“鸟惊”“花翔”的情感化描写,传达出作者因秋风吹动而内心惊动、思绪飘远的思乡之情。
作者身在异乡,在秋风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醉酒后听到吴人的歌声,心里产生错觉,误认为梦中回到了故乡。“疑”字化无形为有形,生动传神地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点明时间地点,以写意的笔法入诗,以“微风飏”点明秋意;描绘秋的意象,丰富秋庭内容;融入人的活动,融情入景。
烹茶升腾起的烟雾袅袅,在华丽的屋顶下缭绕;入耳有绝妙的音乐,发自新制成的笙箫。
绮井:指用罗绮丝绸纵横交织形成的像水井一样的或方或圆的孔隙,用来装饰室内屋顶,宛如现在的吊顶。
簧;本指乐器中能发出声音的弹片,这里代指乐器。用“笙箫”或许更有诗意吧。
1 关于紫阳茶诗句
2 关于紫阳的诗句
关于紫阳茶诗句 1紫阳茶的品茶
在紫阳品茶,至少要过三道水,这样才能品出真味。初品,会觉得味较淡,淡过之后,又有些小苦,再品,苦中含香,味极浓郁,放在舌上有点舍不得下咽,入肚之后,一股沁人的凉意油然而生,再品一次,茶味更是越来越香,丝丝缕缕绕鼻旋肺,让人越发回味无穷。
紫阳县城多茶馆,南来北往的客人进得门来,老板便笑脸相迎,看座,寒暄几句。然后便提壶在手,滚沸的开水如银练泻下,茶叶已在碗中雾散尽是不翻滚,客人就能品味到清香可口的紫阳富硒茶了。品完了茶,茶的美味便会永久留在记忆之中,足够你回味一辈子。
2紫阳的茶文化有哪些
紫阳茶文化底蕴:一、紫阳茶文化的含义及内容 把茶文化与紫阳这个特定的地域及其所产之茶结合起来,就产生了紫阳茶文化。
也就是说,紫阳茶文化是紫阳茶在被应用过程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它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其实质是物质的精神化和主观精神的物化,就饮茶人而言,是主观与客观的易位。
对阔别的亲朋好友寄去一封香茶,聊表思念和关怀之意;对外来的客人赠送佳茗,表示地主之谊和亲切友好,也有借此宣传本地产品之意。客观的茶拿来表现主观精神世界,物质就精神化了。
根据以上所述,紫阳茶文化至少应该包涵以下内容:独具品质特色的紫阳富硒茶;长期养成的饮茶习俗以茶为题材的诗词、散文、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摄影等文艺作品;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古朴清雅的人文环境,其核心内容是初步形成的具有区域特色的茶艺。二、紫阳茶文化的形成及基础紫阳茶文化的产生与形成是与佛教在紫阳的传播紧密相连的。
据文献记载,东汉末年佛教传入紫阳,汉水上游建起了规模颇大的佛教大吉寺。南北朝时期,由于统治阶级宣传,佛教获得较大发展。
明代,随着人民对和平的企盼,佛教在紫阳迅速兴盛起来,县境先后建起佛教寺庙30余处。由于僧 侣们讲究坐禅戒酒,就在寺院开辟茶园,以供饮茶之需。
在民间,专为进贡而兴植的茶园也陆续出现。这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又给紫阳茶注入了文化因子。
如果说东汉以前栽培茶叶仅仅是用于自饮和进贡,是单纯的生产行为,那么,自此以后茶便嫁接上了文化的枝条。可以说,从东汉起就有了紫阳茶文化的历史,或者说紫阳茶文化就初具雏形了。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道教全真南宗始祖——浙江临海张平叔(号紫阳)到紫阳仙人洞修炼并羽化,遂使道教在紫阳兴盛起来,并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和茶事产生深远影响。明代,紫阳茶远销西北,“茶马法”(以茶易马)又使茶叶与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发生了直接联系,成为茶叶拥有者换取战马和改善关系的有力“武器”。
此时,紫阳茶就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紫阳茶文化作为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有其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具有多方面的厚实的基础,主要有以下七点: 1、以紫阳命名的茶 紫阳境内群山重叠,沟壑交错,海拔400—1100米之间,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形成了“雨洗青山四季青”的宜茶环境土壤大部分呈现酸性反应,茶树品种资源丰富,自然品质好,构成适宜茶叶生产的良好物质条件。因此,历史上曾形成以紫阳县为中心的著名的“紫阳茶区”。
紫阳茶区突破政区界限,跨越川陕西两省,地域在陕西省安康、汉中和四川省达县、万县等4市。早在唐代,今紫阳茶区所产之茶即为名茶。
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在“茶类篇”中有“历史名茶”一节,程启坤据有关史料总结唐代有50余种名茶,其中就有今“紫阳茶”。本世纪初到60年代,人们习惯将陕南和川北邻近紫阳的区域所产之茶统称“紫阳茶”。
有了“紫阳茶”,才谈得上“紫阳茶文化”,而“紫阳茶”的名称由来已久,这就为“紫阳茶文化”奠定了一个较为广泛的物质基础。 2、种植与培育技术 据《华阳国志 ·巴志》载,西周时期紫阳境内已开始较普遍地栽培茶叶。
从西周几千年时间,紫阳茶农总结形成了有别于其它茶区的种植与培育技术。如老茶园改造中的佃蔸(即砍去老蔸发出表枝条),蓄蕻子;直播茶籽的洞播法;幼苗管理中的“荒两三年不耕锄”等。
建园后,在引进新技术的同时,还摸索出了适于在当地推广的经验,如茶树病害综合防治、茶树防冻技术等。 3、制作技术 紫阳县历史上主要生产晒青茶,是陕西晒青毛茶代表产区,毛茶收购标准属全国供销总社管理的40余套部颁标准样之一。
晒青茶加工技术不同于其他茶叶加工技术,炒青,毛尖等工艺也有别于外地茶叶制作工艺。另外,包装大宗茶时把成茶装入麻袋用脚踩实也是比较独特的。
后来,包装大宗茶时把茶装入麻袋用脚踩实也是比较独特的。后来,又在传统名茶紫阳毛尖加工工艺进行总结提练的基础上,借鉴全国各地名茶制作的技术精华,摸索并形成了紫阳名茶的独特加工技术。
4、民俗 紫阳人有把茶叶作为定情礼、镇邪物的习俗,也有客来敬茶、客走赠茶的传统礼仪。在物质生活条件很差的年代,客到主家,主人浸泡上一瓷缸浓茶,递给客人;贫寒人家若遇客人较多,主人就说:“请转着喝”。
客人互相谦让一番,先喝者大多喝上几口以后,将茶缸倾斜,倒出少许茶水冲嘴唇与茶缸边沿接触处,以表示讲究卫生礼貌。主人则殷勤地不断续添茶水。
虽然受到茶杯少的限制,人们还是力求讲究卫生的。这已成为一种民间习俗,具有地方特色。
5、品牌 紫阳茶已经形成和开发出自己的品牌,如紫阳毛尖、紫阳银针、紫阳翠峰、紫阳香毫、陕青茶等十余种。这些品牌在西北、东北、北京等地较大影响,有的还享有盛誉,一些名茶先后荣获国内大奖20多个,知名度较高。
1998年12月,“神云”牌紫阳富硒茶被陕西 人民政府授予“名牌产品”称号。 6、文艺作品 以茶为题材的民歌、诗文、书法、摄影、电视片等文艺作品已。
3选择一首茶叶诗句写七个字,56句好诗
1《茶》
年代: 宋 作者: 厉文翁
海滨鱼盐胜耕稼,尝呼父老采丁宁。
江乡鱼茗尤逐末,为分利害别重轻。
拔茶种桑何苦口,崇阳因得良吏名。
2《煎茶》
年代: 宋 作者: 卢祖皋
秋庭木落长莓苔,寂寞东岗菊自开。
惟有诗翁幽兴熟,每携茶具竹间来。
3《茶声》
年代: 宋 作者: 李南金
砌虫唧唧万蝉催,忽有千车捆载来。
听得松风并涧水,急呼缥色绿瓷杯。
4《茶灶》
年代: 宋 作者: 刘边
仙人足戏剧,盘石留涡房。
紫阳此来游,与客煮茗尝。
青烟久消歇,白云时飞扬。
至今潭中水,犹作笑语香。
蒙茸屐迹在,欲步不敢翔。
三吸此清冷,回首入空苍。
5《尝茶》
年代: 唐 作者: 齐己
石屋晚烟生,松窗铁碾声。因留来客试,共说寄僧名。
味击诗魔乱,香搜睡思轻。春风霅川上,忆傍绿丛行。
6《石桥煎茶》
年代: 宋 作者: 郑伯英
白发青衫故倦游,何人能办钓鳌钩。
却逢大士开青眼,现出茶花五百瓯。
7《煎茶》
年代: 宋 作者: 王翊龙
春霆发蕾抽新馥,榷吏穷搜不容粟。
是谁千金收寸芽,烹鼎车声绕斜谷。
白云飘落甘露椀,清风吹破玉川屋。
平生此腹负将军,空揽十年灯火读。
8《陆羽泉茶》
年代: 宋 作者: 王禹偁
甃石封苔百尺深,试茶尝味少知音。
唯余半夜泉中月,留得先生一片心。
9《焙茶》
年代: 宋 作者: 释文珦
异荈云边得,山房手自烘。
颇思同陆羽,全觉似虑仝。
孤阅当先破,仙灵更可能。
蓬莱知远近,我欲便乘风。
10《茶诗》
年代: 唐 作者: 郑愚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惟忧碧粉散,尝见绿花生。
4紫阳的茶文化有哪些
紫阳茶文化底蕴:一、紫阳茶文化的含义及内容 把茶文化与紫阳这个特定的地域及其所产之茶结合起来,就产生了紫阳茶文化。
也就是说,紫阳茶文化是紫阳茶在被应用过程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它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其实质是物质的精神化和主观精神的物化,就饮茶人而言,是主观与客观的易位。
对阔别的亲朋好友寄去一封香茶,聊表思念和关怀之意;对外来的客人赠送佳茗,表示地主之谊和亲切友好,也有借此宣传本地产品之意。客观的茶拿来表现主观精神世界,物质就精神化了。
根据以上所述,紫阳茶文化至少应该包涵以下内容:独具品质特色的紫阳富硒茶;长期养成的饮茶习俗以茶为题材的诗词、散文、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摄影等文艺作品;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古朴清雅的人文环境,其核心内容是初步形成的具有区域特色的茶艺。二、紫阳茶文化的形成及基础紫阳茶文化的产生与形成是与佛教在紫阳的传播紧密相连的。
据文献记载,东汉末年佛教传入紫阳,汉水上游建起了规模颇大的佛教大吉寺。南北朝时期,由于统治阶级宣传,佛教获得较大发展。
明代,随着人民对和平的企盼,佛教在紫阳迅速兴盛起来,县境先后建起佛教寺庙30余处。由于僧 侣们讲究坐禅戒酒,就在寺院开辟茶园,以供饮茶之需。
在民间,专为进贡而兴植的茶园也陆续出现。这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又给紫阳茶注入了文化因子。
如果说东汉以前栽培茶叶仅仅是用于自饮和进贡,是单纯的生产行为,那么,自此以后茶便嫁接上了文化的枝条。可以说,从东汉起就有了紫阳茶文化的历史,或者说紫阳茶文化就初具雏形了。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道教全真南宗始祖——浙江临海张平叔(号紫阳)到紫阳仙人洞修炼并羽化,遂使道教在紫阳兴盛起来,并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和茶事产生深远影响。明代,紫阳茶远销西北,“茶马法”(以茶易马)又使茶叶与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发生了直接联系,成为茶叶拥有者换取战马和改善关系的有力“武器”。
此时,紫阳茶就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紫阳茶文化作为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有其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具有多方面的厚实的基础,主要有以下七点: 1、以紫阳命名的茶 紫阳境内群山重叠,沟壑交错,海拔400—1100米之间,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形成了“雨洗青山四季青”的宜茶环境土壤大部分呈现酸性反应,茶树品种资源丰富,自然品质好,构成适宜茶叶生产的良好物质条件。因此,历史上曾形成以紫阳县为中心的著名的“紫阳茶区”。
紫阳茶区突破政区界限,跨越川陕西两省,地域在陕西省安康、汉中和四川省达县、万县等4市。早在唐代,今紫阳茶区所产之茶即为名茶。
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在“茶类篇”中有“历史名茶”一节,程启坤据有关史料总结唐代有50余种名茶,其中就有今“紫阳茶”。本世纪初到60年代,人们习惯将陕南和川北邻近紫阳的区域所产之茶统称“紫阳茶”。
有了“紫阳茶”,才谈得上“紫阳茶文化”,而“紫阳茶”的名称由来已久,这就为“紫阳茶文化”奠定了一个较为广泛的物质基础。 2、种植与培育技术 据《华阳国志 ·巴志》载,西周时期紫阳境内已开始较普遍地栽培茶叶。
从西周几千年时间,紫阳茶农总结形成了有别于其它茶区的种植与培育技术。如老茶园改造中的佃蔸(即砍去老蔸发出表枝条),蓄蕻子;直播茶籽的洞播法;幼苗管理中的“荒两三年不耕锄”等。
建园后,在引进新技术的同时,还摸索出了适于在当地推广的经验,如茶树病害综合防治、茶树防冻技术等。 3、制作技术 紫阳县历史上主要生产晒青茶,是陕西晒青毛茶代表产区,毛茶收购标准属全国供销总社管理的40余套部颁标准样之一。
晒青茶加工技术不同于其他茶叶加工技术,炒青,毛尖等工艺也有别于外地茶叶制作工艺。另外,包装大宗茶时把成茶装入麻袋用脚踩实也是比较独特的。
后来,包装大宗茶时把茶装入麻袋用脚踩实也是比较独特的。后来,又在传统名茶紫阳毛尖加工工艺进行总结提练的基础上,借鉴全国各地名茶制作的技术精华,摸索并形成了紫阳名茶的独特加工技术。
4、民俗 紫阳人有把茶叶作为定情礼、镇邪物的习俗,也有客来敬茶、客走赠茶的传统礼仪。在物质生活条件很差的年代,客到主家,主人浸泡上一瓷缸浓茶,递给客人;贫寒人家若遇客人较多,主人就说:“请转着喝”。
客人互相谦让一番,先喝者大多喝上几口以后,将茶缸倾斜,倒出少许茶水冲嘴唇与茶缸边沿接触处,以表示讲究卫生礼貌。主人则殷勤地不断续添茶水。
虽然受到茶杯少的限制,人们还是力求讲究卫生的。这已成为一种民间习俗,具有地方特色。
5、品牌 紫阳茶已经形成和开发出自己的品牌,如紫阳毛尖、紫阳银针、紫阳翠峰、紫阳香毫、陕青茶等十余种。这些品牌在西北、东北、北京等地较大影响,有的还享有盛誉,一些名茶先后荣获国内大奖20多个,知名度较高。
1998年12月,“神云”牌紫阳富硒茶被陕西 人民政府授予“名牌产品”称号。 6、文艺作品 以茶为题材的民歌、诗文、书法、摄影、电视片等文。
5茶 花 古诗词
形容茶花的古诗词很多,选取部分共享,示例如下:
1、《咏邻女东窗海石榴》
唐李白
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 清香随风发,落日好鸟归。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 无由共攀折,引领望金扉。
2、《新植海石榴(海石榴即山茶花)》
唐柳宗元
弱植不盈尺,远意驻蓬瀛。月寒空阶曙,幽萝踩云生。 粪壤擢珠树,莓苔插琼英。芳根闷颜色,徂岁为谁荣?
3、《山茶花》
唐温庭筠
海榴红似火,先解报春风。叶乱裁笺绿,花宜插鬓红。 蜡珠攒作蒂,缃彩剪成丛。郑驿多归思,相期一笑同。
4、《山茶花》
唐贯休
风裁日染开仙囿,百花色死猩血谬。 今朝一朵堕阶前,应有看人怨孙秀。
5、《山茶》
明归有光
虽是富贵姿,而非妖冶容。 岁寒无后凋,亦自当春风。
6、《闽城岁暮》
元萨都剌
岭南春早不见雪,腊月街头听卖花。 海外人家除夕近,满城微雨湿山茶。
7、《浣溪沙· 与客赏山茶一朵忽坠地戏作》
宋辛弃疾
酒面低迷翠被重,黄昏院落月朦胧。堕髻啼妆孙寿醉,泥秦宫。试问花留春几日?略无人管雨和风。瞥向绿珠楼下见,坠残红。
8、《山茶花》
清段琦
独放早春枝,与梅战风雪。 岂徒丹砂红,千古英雄血。
9、《十一月山茶》
唐 白居易
似有浓妆出绛纱,行光一道映朝霞。 飘香送艳春多少,犹如真红耐久花。
10、《白山茶》
明沈 周
犀甲凌寒碧叶重,玉杯擎处露华浓。何当借寿长春酒,只恐茶仙未肯容。
11、《山茶》
清刘灏
凌寒强比松筠秀,吐艳空惊岁月非。冰雪纷纭真性在,根株老大众园稀。
12、《山茶》
宋陶弼
江南池馆厌深红,零落空山烟雨中。却是北人偏异惜,数枝和支上屏风。
13、《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
宋苏轼
仙山灵草温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14、《一字至七字诗茶》
唐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15、《采茶曲》
清黄炳
正月采茶未有茶,村姑一队颜如花。秋千戏罢买春酒,醉倒胡麻抱琵琶。
二月采茶茶叶尖,未堪劳动玉纤纤。东风骀荡春如海,怕有余寒不卷帘。
关于紫阳的诗句 1带紫阳的古诗词
《太白戏圣俞》
宋 欧阳修
开元无事二十年,五兵不用太白闲。
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
蜀道之难难於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
千奇万险不可攀,却视蜀道犹平川。
宫娃扶来白已醉,醉里诗成醒不记。
忽然乘兴登名山,龙咆虎啸松风寒。
山头婆娑弄明月,九域尘土悲人寰。
吹笙饮酒紫阳家,紫阳真人驾云车。
空山流水空流花,飘然已去凌青霞。
下看区区郊与岛,萤飞露湿吟秋草。
《紫阳花》
唐 白居易
何年植向仙坛上,早晚移栽到梵家。
虽在人间人不识,与君名作紫阳花。
2描写安康的诗词
东面连楚,川鄂为邻。
土地肥沃,气候湿润。
雨量丰沛,沟渠纵横。
一区九县,千年古郡。
曾记否?南宋乾道年间,
安康甲第天下传,
玉题绣井摩云烟。
落城鼓吹震百里,
奎画岌岌蛟龙缠。
汉江流急,两岸山清;
鸟飞沙白,谷壑惊魂;
巍巍秦巴,生态彩屏;
群山毗连,丛峦叠岭。
紫阳硒茶,汉阴大米。
蚕茧丝绸,再度堀起。
山水名城,独具魅力。
地下宝藏,金银汞锑;
南有花岗、东有大理。
水能丰富,分布合理。
梯级开发,广阔前景。
紫、平名茶,镇、岚烟煤,
当为,西北第一;
3紫阳的名歌有那些
文革”期间,紫阳民歌曾被扣上“**歌曲”的帽子,一度遭封禁。后来,当地挖掘紫阳民歌时,发现老民歌手年事已高,年轻人又不会唱,形成了断代。根据文献记载,早在7000年前紫阳就有人类活动,这里人类文明的历史最早就是以古代传说和歌谣的方式流传下来的。据说, 《诗经》中的“周南”、“名南”等25首歌谣就流传于紫阳在内的汉江上游。在某种意义上,民歌成为传承“历史”的载体,但其产生最直接的动因或许是老百姓寻找快乐的需要。
紫阳地处汉水上游,秦岭和大巴山之间。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加之偏僻,闭塞,老百姓没有什么文化生活,种地累了,男女就相互唱着骂俏;妇女在家里做活,一个人孤独寂寞,便唱个民歌解闷;放牛的单身汉,常扯起山歌宣泄心中的压抑……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议事歌、花鼓子、儿歌等内容丰富、种类齐全的紫阳民歌,并成为陕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歌曲种。
紫阳民歌是陕南民歌有代表性的曲种。紫阳民歌语言形象生动,曲调优美动听,演唱润腔方法和调式音阶用法都独具特色,特别是任河一带,因其山谷纵横,有空谷回响的效果,所以,喜欢甩高腔,吼山歌。而汉江沿岸则喜欢哼小调。
劳动号子,是民歌音调的根源基础。其种类很多,如《汉江船工号子》、《放排号子》、《打夯号子》、《抬石号子》、《装卸号子》、《搬运号子》、《抢锤号子》、《打油号子》、《抬丧号子》等。其中以《汉江船工号子》、《放排号子》、《抬丧号子》最有特色。《汉江船工号子》由“上水号子”、“下水号子”和“其它水上号子”组成。其调式基本是综合六声宫商调式,也有少数徵羽调式,音调起伏跌宕,音程大跳较高,节奏变化大,是船工水上生活的写照。后因交通条件和交通公具的改变,木船渐少,汉江号子亦渐趋衰落,而抬石、打夯等劳动号子还在流行。在民歌中占大多数。山歌是劳动人民真实情感的表露,歌词有很多是劳动中即兴而作的,如《采茶歌》、《锣鼓草》、《栽秧歌》、《磨儿调》等。唱山歌的旺季也常是春、夏采茶、薅草和秋收之时。若是打对台唱盘歌,一场歌可持续很长时间。山歌又分“山歌号子”、“山歌调子”、“通山歌”、“锣鼓草”4种。山歌号子无词或词少,而衬调较多,所以有“词短号子长”之说。山歌号子用假嗓演唱,旋律起伏大,长音多,但音域不宽。山歌调子是对有词并有固定曲调的山歌的习惯称呼,往往一歌多名,或一调多词。唱法有假嗓、真嗓两种。假嗓唱法俗称“拉调子”,类似山歌号子,真嗓即用平腔演唱。山歌调子语言生动,曲调手法巧妙,有较强艺术表现力。通山歌则指普通流行的一种通用格式的歌,其歌词格式一是规整的“五句子”,前4句多用比兴,第5句点明主题;一是“联八句”,在“五句子”的第五或第三句之后到结尾之间,括入若干句“赶句”,其曲调格式较为固定,一般以第1、2句为音乐主题,第3句为第2句的变化重复,第4、5句又是1、2句的变化重复。低山地区流行调式音列是6123(羽),高山地区流行调式音列是5612(徵)。
小调词曲比较固定,多用平腔。风格特点是:曲调细腻流畅,旋律优美动听,节奏平稳细碎,音域较窄,表达的情绪文秀气,带有诉说性。其调式以五声徵调式为最多。角调式未发现。
花鼓子、八岔是紫阳流行较广的民间口头艺术形式,二者联系密切,习惯上将二者并列。花鼓子属即兴而作,有些好的口头作品经长期传唱而得以保留。花鼓词结构一般是每段7字4句,少部分5句的最后一句为5字。有时在第2句后插入数板词,而使篇幅打破限制。花鼓子伴奏锣鼓各地都是三板式:唱完1、2句打头板,唱完第3句打二板,结束句打落板,旋律为徵调式,但有上河调,下河调之分:汉江上游各地为上河调,下游为下河调。高山区曲调粗犷、高亢而旋律性差;低山区曲调细腻,装饰音多,旋律性强。风俗歌,有孝歌、哭丧、哭嫁、撒喜、办交待等类型。流行广的是孝歌,哭丧、哭嫁。过去还产生过专事唱孝歌的艺人和受聘哭嫁、哭丧的人,因而,它已同实感相分离而形成一种艺术形式。其基本调式亦为五声徵调式。
宗教歌曲,这是民间从事某种宗教迷信活动时唱的主要有“道歌”、“坛歌”、“端公调”、“烧拜香”等。
忆中挚子是遗言,往来思绪无处尽。
逍逍遥遥一梦饮,悠悠憔憔总逝离。
疑是今朝思害病,烟消器宇随天际。
不念身兼风并云,但愿长久请君忆。
杞子南山后,长厢古道边。
醉吟瑶台雪,沉思又一年。
吴国叹花落,汀草寞应牵。
晓思风趐xue 4月,暮觉雨连莲。
八月游西子楼
清水愁颦淡水柔,尊君一笑秉根由。
长吟但觉荒云朽,箫音不忘漫思愁。
忘却了从前,终难掩。
苦思来悦,一敞若天仙。
难怪那万千世界,可怜怜。
臻成意念,昼夜不消减。
虽有佳肴何恋一暮春光收敛。
寂寞罔然前,暗在哪边牵念
去也,去也,如若飞火云烟。
问忆
是故尘缘难觅?默然不语。
把酒问东篱,又恐轻飞去。
何因浸往如昔?难醒心憧憬。
能释了呐音拘禁,寞寞不敢行。
若当初,笑傲云亭。
今别离,已是思为苦;
在曾时,允我袖怀馨。
弱凌凌,笑云云,贵在长情无处寻。
曾之梦子随烟去,长旧忆,泪满襟。
半瓶香
日去春来秋已将,半瓶香,随手放。
香寂香悲香渐少,飞入俗尘人不晓。
待那隐时何堪伤,自飘葬,待谁谅
零落人非香竟处,也思应否嗅菲芳。
雨雾风淋随卷浪,杨柳榆丝尽散亡。
沉天坠泪又十里,泛波同影自飘香。
碎花零落伴流淌,散聚沉浮自渺茫。
一池秋小又几何偷芳
不知恨,也无妨,却是难忘:
半月波光深影锁萧长。
我家秋庭神色,斜晖辅水青蓝。
膳用来,笑英缓,沉情继往如谙。
满山风云缭乱,风吹花草飘盘。
朝思飞,暮又散,不觉泪光潸然。
青城已燃人已改,既淡淡,何纠缠。
满苑昭繁一昼敞,无力泣,诉心难。
应怜晓寒言语缓,漫目叹,柔声喃。
只因春来红且泛,惟欲静,莫沾染。
晚间辞
春风吹淡浮杨柳,花既有,莫踌躇。
晓烟弥驻,黛月隐云出。
好坐溪头独醉酒,轻瑟水,肆鱼游。
忽觉一日虚空度,若停息,欲目初。
云烟冉起,冷月正凄无。
岁月征得言笑楚,周赴水,叹无途。
立秋辞
忽闻客里迎秋至,才知今日又逢秋。
双秋去尽人斏改,自在鱼游任水流。
今日似乎秋在即,不知秋日可多留。
三秋骤逝成追忆,再过秋天不是秋。
青城赋
天南海北到长亭,人间自有青城西。
舞刀飞檐参军役,吹笙擂乐鼓小琴。
一抔新泥一抔土,埋下侬今多少苦。
想古何因怪土泥,如今芳草滋天地。
温夜竟凉冷色央,莫拾炭火盖弥彰。
露从今夜为白缎,攥我心头五恨伤。
晌午旧如初,自难目送。
斜晖尽处,假想最无穷。
望着飘然雪花,故作威武。
月色沉浮雪渐融,只有思如故。
青天掠影好难寻,闻听沉音入梦里。
一月波光一月韵,半江翡翠半江青。
秋冬不易火烧云,语声瑟瑟淡晓晴。
逸群之鸟乱荒坠,超之凭巧未必英。
爱那天庭白玉雪,恒以今久不沾泥。
千思万语皆用泪,古来多少女儿情。
新烟风火自清秋,万物成霜待水柔。
笑叹人生难如旧,一滩覆水自难收。
期年几逢难相释,难分难舍亦难流。
我道光阴不复有,光阴笑我妄有求。
半是寻愁半掩愁,噙香酒,几时悠
衍衍上云楼。
浮萍微摇曳九江,光阴不复叹流长。
今不苟谨,隐在水中言笑。
似昔朝,忆得旧年怅惘。
绫罗绸缎系红绵,青藤罗蔓锁铃铛。
过往枯塘,自是害得心伤。
君莫讲,愈思愈是漫长。
藏“宠辱不惊,安之若素”
宠那冬者安是花,
辱霜凌下之更发。
不上俗尘若浮雪,
惊它籁色素无暇。
藏"浮若烟尘,凌空如梦"
月浮青斗凌飞泪,
醉若清秋空作愁。
云烟窈荡如河口,
星尘犹在梦归舟。
诗美人
眼似桂桐镌媚巧,墨仙独放一反常。
眉若星云流锦俏,潇心柔情应知晓。
樱桃小嘴小蛮腰,身轻若云胜楚乔。
英出穷才实难觅,一腔云流以终老。
身为壮女骨为男,若在昔应比木兰。
持刀㳯淋斩血将,无力弄草簪花沾。
眉如淡水眼如图,何以乱城闹青都。
一思愁容千万里,百想无为照莲蒲。
细雨如浣纱,云织万缎葩。
暗愁柔醉客,忧思瑟凌花。
无风杨柳自纷纷,一池伤痛可镇魂。
红初懒困人初顿,息敛来日倍修身。
冷雨寒蝉诉秋心,为卿不忍强作怡。
应怜岁月东流去,秋风不定雨落云。
闻晓七晴无言语,自怜瞬改倍怜卿。
只等绣闺帘一闭,伏身湿尽满筐巾。
绍赢,绍赢,随风散尽。
远一望,簪鼓青青。
难忘漫心逍语,也想威武殷勤。
踏破铁鞋寻,谁知疏影将尽。
心悯,心悯,九霄栈里云青。
韶赢,韶赢,随风散尽。
眼如故,心已非昔。
常思追忆曾时好,只恐初景又别离。
徙倚倍劳心,莫若素衣清静。
无心入武陵。
追之如骏隐如云,斏荡忆,又何禁
一料迷惘可以趋深刑。
何相知,难相映,望骁请,负韶赢。
风吹簪鼓青。
韶赢,韶赢,随风散尽。
格律不妥之处,愿包含
待续…
这两首诗描写了秋风微拂、树叶掉落、花瓣飞舞的景象。作者融情于景,用“鸟惊”“花翔”的情感来描写,传达出作者因秋风吹动而内心惊动,思绪飘远的思乡之情。
作者身在异乡,在秋风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醉酒后听到吴人的歌声,心里产生错觉,误以为梦中回到了故乡。此字化无形为有形,生动传神地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店名时间地点,以写意的笔法入诗,以“微风飏”点名秋意;描绘秋的意象,丰富秋庭内容;融入人的活动,融情于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