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论文.......30分求

音乐的论文.......30分求,第1张

那么就给你来点民歌的论文资料吧

民歌地方色彩辩析

一、何谓地方色彩?

中国民歌的地方色彩,是民歌风格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涉及中国音乐的基本风格,在音乐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已逐渐成为一个比较热门的课题。

所谓色彩,乃借用绘画术语,以通感之法,表达对音乐美感特点的整体体验。民歌地方色彩意味特定地区民歌音乐上的独特个性,各地民歌都有不同的个性,构成不同的美感效应,由此形成千差万别的“地方色彩”。

地方色彩的形成与诸文化要素密切相关。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地理悬殊很大,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导致各地在语言、风俗、审美心理和文艺传统上都形成了不同特点,这些文化因素综合作用于各地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民歌形式,遂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色彩差异。

民歌色彩的形成由来已古,早在先秦汉魏时期中国民歌就有南音北音东音西音之别,以后更有楚声粤曲吴歌秦音之异。这种现象至今犹存,很象中国的方言文化,各地民歌也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方言”,以此展示出其地方色彩。

中国民歌地方色彩之丰之美,为世界各国难与并能,它是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的艺术体现,是民间音乐的重要属性和深受人民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稍稍懂得音乐的人都不难从听觉上模糊感受到各地民歌的色彩差异,但一般都只能停留于隔岸观花,雾中看月的状态。若欲作细致区分和准确辩认,并能说出一些依据和道理,达到理性的把握,即使身为专业研究的学者们也深感不易。其原因在于,人们对于民歌色彩所由表现的具体形式表徵尚未作比较专门细致的探究,缺乏理性分析的手段和方法。

本文拟围绕这个课题作些初步的理论分析,以期能对民歌的色彩特点既可意会,也可言传,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加深对民间音乐本质的理解。

民歌作为一种以乐音为媒介的艺术形式,我们对它的审美体验,首先经由一些形式要素的综合效应来具体把握。因而,若欲解开地方色彩的奥秘,势必先要条分缕析出民歌色彩的形式表徵。

二、民歌色彩的形式表徵

民歌是音乐与文学的综合艺术,民歌的美感体验和地方色彩主要表现于音乐形式要素的具体特点上,而唱词的特点,通常也可作为辅助性的分析因素。音乐形式方面,主要涉及音阶、结构、音调、音律、旋法等要素的特点,歌词方面,主要涉及方言词汇、衬词和声韵调等要素的特点。以上词曲形式中任一要素的特点,或多个要素特点的综合作用,都可构成民歌色彩的个性及其变迁,这些要素也正是辩析民歌地方色彩的理性依据。下面以两首民歌的分析为例,从中了解民歌地方色彩的具体表现和辩析的基本方法。

1、山西左权民歌《樱桃好吃树难栽》,此歌是体现“北音”色彩的作品,其具体形式表徵为:带变宫的六声音阶,宽羽声韵的音调结构623,对应性质的上下句体结构,旋法含有六度大跳,方言唱词“开”的韵母特点,为e,而不是ai,等等;

2、四川民歌《康定情歌》。此歌为体现南音色彩的作品,具体形式表徵为:五声音阶,四句体结构,窄羽声韵的音调结构612、356,级进为主的旋法,四川特有方言衬词“跑马溜溜的”等的运用。

这两首民歌分别体现了中国北音南音的地方色彩个性,在美感体验上,北歌有悠远高朗之美,南歌为柔和婉转之美,从以上简析中可以见出,南北民歌音乐的审美色彩差异并非玄虚而不捉摸的,它具体清楚地由音阶、结构、音调旋法和方言声韵衬词诸要素特点的综合作用而达成。我们完全有可能从词曲形式要素及其特点的细致分析中对之作出理性的分析和把握。

既论地方色彩,就离不开地理特点和地区范围这些参数。民歌地方色彩总是与特定地区范围相联系的,不同区域范围的民歌,其色彩表现的浓度有所不同,组成色彩的形式参数也有相应的复杂变化。以此而言,民歌色彩具体表现上具有多层性和多样性,需要因地而宜地作出具体分析,不可简单地一概而论。在这些复杂因素的综合参与中,也仍有一定规律可循。

三、民歌地方色彩的区域性

中国有句家喻户晓的古话叫“乡音难改”,民谣有云:“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音”,“锣鼓不出乡,各是各的腔”等说法。可见甚至在不同乡镇之间,其方言和民歌也有不同色彩,这固是很极端的例子,但也表明民歌色彩是与地区结合而体现的,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为了说明的方便,本文只拟从大范围方面作些理论分析和探讨。根据地理面积的不同,民歌色彩可相应划分为多个层次的色彩区来加以体认。一般规律是,区域面积越大,民歌的个性色彩越鲜明,差异也越彰显;反之,则个性色彩越模糊,差异越细微。故地区面积与色彩浓度成反比例关系。相应的,在辩析不同区域民歌色彩时,所运用的分析参数会有变化。基本原则是,色彩区面积与分析参数呈反比关系,即色彩区面积越大,民歌色彩越彰显,分析中所用的形式参素就越少,分析方法越粗略;反之,分析参数增多、细化。

比如,从宏观层次看中国南北民歌的色彩,就只须考虑音阶、结构、音调三因素特点即可清楚辩认。北歌多为六声或七声音阶,结构为较规范的上下句体,音调多用大、宽音韵(135、512)。而从中观层面看南北方内部各省区之间的差异,则由于都用同样的音阶、音调和结构,就需要添加更多更细的形式参数如旋法、润腔等来作更深一层次的划分,才能找出其间的色彩差异。如此等等。

下面结合民歌色彩区的具体实例来体认其具体的形式表现要素,提出一些初步分析的技术和方法。

(一) 南北中的色彩差异(宏观层面)

从宏观层次看,中国民歌可划分为北方南方和中部三大色彩区域,各区色彩有很明显的差异,并具体体现于一些形式要素的综合作用上。

曲例3陕北信天游《三十里铺》是北音色彩的典型曲调,其形式特点为:对应性的三上一下四句体(二句体的变体),带FA偏音的六声音阶,宽宫声韵结构512,旋法多用五度跳进。歌词“我”的方言读音为E,曲情苍凉凄凉。

同样是体现北音色彩的信天游《红军哥哥回来了》一曲,其形态表徵与《三十里铺》雷同:上下句体,带FA、SI两个偏音的七声音阶,宽商声韵623,多跳进,旋法多用七度大跳。方言词汇有“鸡娃子,狗娃子”等;“了、来、咬”等字具有方言声韵的发音特点,如“咬”字读为“NIO”,“来”为“LE”。曲情开阔慷慨。等等。

再随手拈来一些南音民歌作品,其风格韵味和形式表徵就截然不同了。如江南小调《无锡景》为典型的南音色彩。其形式要素特点为:五声音阶,窄徵声韵561、653和小声韵123的综合运用。级进为主的旋法,连续发展、渐层下移的四句体结构,旋律修饰细腻华丽,曲风柔宛妩媚。

同样是江南小调的《码头调》,其色彩美感及形态特点略同上曲,兹不赘述。

到了南北中介地带的荆楚湖北,民歌色彩又另有一番意趣。湖北地处中国南北交界地带,其文化和音乐均有不南不北,亦南亦北的中性色调,由此形成其独特的个性。千里江汉平原潜江县的打麦歌《崔冬崔》,即是典型的中音色彩曲例,全曲以大宫声韵135三音腔及其各种转位、换序形态行腔,曲风明朗活泼,刚柔兼容。湖北宜昌山歌〈上茶山〉,亦具中音色彩,旋律音调与上曲大同小异,更添一股清新的山野风韵。

(二) 南方不同省区的色彩差异(中观层面)

中国南北民歌色彩的差异是明显的,那么,南方内部或北方内部各省区间的民歌,还有无色彩差异呢?当然也有,作为民歌色彩的亚层次体现,各地民歌色彩差异虽稍趋淡弱一些,但其间仍有理脉清晰可辩。现以四川云南两省为例作一简析。

两省地理紧邻,音乐文化共性颇多,民歌都具南音的最基本特点如五声音阶,以羽小声韵613为核心音调,四句体的典型结构等等。但两省民歌因具体旋法的偏爱不同,又形成了色彩差异。四川民歌多用曲折跳进式旋法,故带有几分泼辣情调,如流行全国的四川宜宾农村小调《绣荷包》,采用小羽声韵的换序曲折旋法631,乐汇多随方言语调走势成腔,如“缎子”等。方言衬词“衣儿牙儿哟、猪儿嘎、金刚梭罗妹”的大量运用,更加强了四川的地方色彩。而云南民歌则偏爱下行音阶式级进旋法,更显旖旎柔宛的风采。再加上其它音乐形式和歌词方言的特点,其色彩差异仍清晰可辩。如《放马山歌》,采用典型的羽小声韵下行音阶式旋法,3216,其在乐句尾固定地不断出现,给人强烈的印象。

(三) 省区内部的色彩差异(微观层面)。

民歌地方色彩不仅体现于中国南北的不同省区,即使在同一省区内,也会因地理、方言声调及传统审美习惯的不同,而有微妙的色彩差异。兹以湖北省为例分析说明之。如果我们周游湖北各地,聆听当地的音乐,就可感到其色彩丰富,或具南方韵味,或带北方风味,或有西南巴蜀色彩,或染下江东吴音韵,境物变迁,音乐亦异其趣。真是五光十色,绚丽缤纷。据湖北民歌专家杨匡民教授研究,湖北民歌可划分为五个色彩区:

1.鄂东南色彩区今咸宁地区,以窄声韵音调[SOL LA DO]、[LA DO RE]分布最多,旋法常作小六度、纯四度的跳进。2.[鄂东北]:今黄岗与孝感两地区,多为低丘陵,有江南风景之致。受江南文化影响较多,音乐风格偏于婉转优美。音调以“宽徵”声韵的[SOL LA RE]为主。其与鄂东南只有一江之隔,但民歌的音调与旋法,却有明显的区别色彩。3.鄂中南:今荆州地区,号称千里江汉平原,富饶的鱼米之乡。地理上北近襄阳,南近洞庭湖。音调以“大宫声韵”为主。声腔华丽优美。4.鄂西南今宜昌与恩施两地区。全区山峦重叠,峡谷纵横,地势险要,交通不便,语言很统一,属西南官话区,与川东方言无异。音调“窄羽”声韵[LA DO RE]的旋律为典型样式。5.鄂西北今襄阳和郧阳两地区,地处我国南北交汇线略偏南,自然风貌兼有南北景色,当地人的生活与风习也兼有南北特点,音乐风格在兼容并包基础上略偏重于中原北方的风味,古人称当地人“多秦音、好楚歌”。民歌旋法强调四度跳进,曲风较活泼开朗,有北音风味。 湖北五个地区都流行一首《十绣荷包》小调,各地的唱词都一样,但因地方文化不同的影响,旋律形态如调式,旋法音调等都相应形成了不同样式

,体现了五区的地方色彩,真是五音杂处,色彩缤纷。

民歌地方色彩是很复杂的音乐现象和论域,更深入的研究将涉及到音乐和文化的多方面因素,本文的初步探讨,若能加深人们对民歌特质的理解,引发更精之研究,则幸甚。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1)高原山歌

山歌是中国民间歌曲的代表性体裁之一,是人们在山间野外放牧、砍柴、挑担、锄草、行路等个体劳动生活中随意咏唱的一种短小民歌。歌者完全不受正在从事的劳动节奏的限制,兴之所至,引吭而歌,唱腔充满自由、奔放、舒展、悠长的特色。中国的山歌流传很广,但主要集中于西南、西北及北部高原、山区广大地带。另有豫、鄂、皖交界的大别山,粤东北、赣南、闽西武夷、罗霄、南岭三山交汇处等山歌流传区。代表性山歌品种有:陕北‌“信天游”;内蒙古‌“爬山调”;晋西北‌“山曲”、‌“烂席片”;甘肃、青海、宁夏‌“花儿”(或称‌“少年”);大别山区‌“慢赶牛”;四川南部‌“晨歌”(又称‌“神歌”);云南彝族‌“海菜腔”;藏族‌“拉依”;赣南、闽西、粤东北‌“客家山歌”;苗族‌“飞歌”;瑶族‌“纳发”;壮族的‌“欢”、‌“比”;达斡尔族的‌“扎恩达勒”等等。每一民族或每一地区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山歌歌调、歌风和衬字衬腔的习惯用法。

(2)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俗称‌“号子”或‌“哨子”,是中国民歌的重要体裁之一,普遍流传于全国各省区。其主要功能,就是统一大伙的劳动节奏,协调劳动动作,调节人们的劳动情绪。多种多样的生产劳动,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劳动号子。

如海洋渔民号子、江河船工号子、码头搬运号子、森林号子、工地建筑号子、‌“盐工号子”、‌“打连架号子”、‌“车水号子”、‌“打石号子”等等。每一种劳动号子的音乐,都和这种劳动动作的特点紧密地联系着。不同的劳动会产生不同的音乐形象和歌唱形式。

劳动号子的歌唱方式,基本上以‌“一领众合”为主。即一人领,众人合;或众人领,众人合。在节奏较缓慢的号子中,领句较长,合句稍短;而在较为紧张的劳动中,领句、合句都十分短促。另外,在一般情形下,都是领句结束后,合句再进入,但也有在领句还未结束,合句就提前进入,造成两声部重叠的结构形态。

(3)稻区‌“田歌”

中国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是世界上最大的稻作区之一。自古以来,稻农们都习惯于在栽秧、薅草、车水、挖地时唱歌助兴。这些民歌名目繁多,总称为田歌。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江苏中南部的‌“格冬代”、锣鼓车;上海青浦的‌“田山歌”、‌“田歌”;安徽的‌“喊秧歌”、‌“薅秧歌”;江西的‌“锄山鼓”、‌“打鼓歌”;湖北的‌“长阳薅草锣鼓”、‌“畈腔”、‌“薅草歌”、‌“远安花锣鼓”;湖南的‌“踩田歌”、‌“打锣锣咚”;福建的‌“耘田诗”;两广的‌“打锣开山歌”、‌“插田歌”;云、贵、川的‌“薅草号子”等等。

田歌的传唱方式,基本上保留了劳动号子的特点,一般采用‌“领”、‌“合”形式、‌“领”与轮流接唱形式和分组对歌形式。但田歌不象劳动号子那样,在节奏、节拍方面受劳动节奏的限制和支配。而是起讫自由、速度舒缓、随兴而歌。在这一方面,他又与山歌题材比较接近。所以,田歌是介乎劳动号子与山歌之间的一种民歌题材。

(4)城镇‌“小调”

小调(或称小曲)是广泛流传在各城镇、集市的一种民歌体裁。长期以来,经过城镇职业、半职业民间艺人的加工、磨练,形成了结构较均匀、节奏规整、曲调细腻、主题内容多样等一系列题材特征。近代小调的曲目,大致可分以为三类。一类是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明代俗曲如《寄生草》、《山坡羊》、《闹五更》、《耍孩儿》;清代俗曲如:《剪靛花》、《玉娥郎》。另一类是地方性小调。

即一些流传范围不广而仅限于一定地区的小调民歌。这类民歌的音调与特定地区的方言结合得很紧,如各地的‌“对花”、‌“儿歌”、‌“摇儿歌”、‌“揽工调”等。第三类是歌舞性小调。即南北方民间节日歌舞活动中传唱的小调歌曲,北方如各省的‌“秧歌调”、‌“花鼓调”;南方如‌“灯调”、‌“茶歌”等。

(5)云岭‌“双声”

长期以来,人们都以为中国的民歌一律是单声形态的。直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音乐学家才开始在中国西南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陆续观察到了一组歌手同时唱两个声部的现象。从而,改变了以往中国无‌“复音”民歌的陈见。

已知道中国多声部民歌的分布,主要集中于西南和南方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即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福建、台湾等省区的壮、侗、苗、瑶、布依、毛南、僳僳、纳西、景颇、彝、高山各族以及北方的蒙古族中。

这些‌“双声”民歌所采用的声部,大多是密集的同度、大二度、大小三度、四度、五度等音程。这些和声的出现和运用,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种经过长期歌唱实践的自觉选择。它所具有的独特色彩,已成为中国双声部民歌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 客家民歌

客家民歌主要包括客家山歌和客家童谣。流行于广东东部的梅县区、兴宁市、五华县、紫金县,福建西部的上杭、宁化、清流、永定,江西南部的兴国、瑞金、永新等地,以及台湾北部的桃园、新竹、苗栗等地客家人聚居的地方。使用客家方言演唱。

陕北民歌

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陕北民歌种类是很多的,其中有四季歌、五更调、揽工调、酒歌、秧歌、劳动号子、歌舞曲、榆林小曲、渭北民歌、陕北套曲、二人台、风俗歌、宗教歌曲和探家调等,以小调和信天游为主。

云南民歌

云南是中国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有彝、白、傣、哈尼、壮、苗、僳僳、佤、回、纳西、拉祜、景颇、瑶、藏、布朗、阿昌、蒙古、崩龙、独龙、普米等族。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云南民歌有朱逢博演唱的《小河淌水》、《绣荷包》等。 按照它的体裁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大类:号子(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小曲)。

中国各民族的民间歌谣蕴藏极其丰富,从《诗经》里的《国风》到解放后搜集出版的各种民歌选集,数量相当多,至于仍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歌谣和新民歌,更是浩如烟海,这些民歌就形式而言,汉族的除了民谣,儿歌,四句头山歌和各种劳动号子之外,还有“信天游”、“扑山歌”、“四季歌”、“五更调”,至于像藏族的“鲁”“协”,壮族的“欢”,白族的“白曲”、回族的“花儿”、苗族的“飞歌”、侗族的“大歌”等,都各具独特的形式,民歌的内容丰富,种类繁多。 情歌

据有些学者的看法,大概最早产生于对偶婚与对偶婚从夫居的一夫一妻制的交替时期,是民间歌谣中数量最多,也更加脍炙人口的一种,在历代劳动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的爱情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倾诉互相爱恋之情和表明选择爱人标准的,如《丝线牵桥妹敢过》、《金银不是如意郎》。②抒发离别、想念之情的,如《把你画在眼睛上》、《和来捏作一个人》。③表达誓不分离的坚贞爱情的,如《情愿挨打不丢郎》、《出了衙门手牵手》。④告诫和批评的怨情歌,如:“要学苋菜红到老,莫学花椒黑了心”、《小妹郎多乱了心》。⑤为数甚多的“家花不如野花香”之类的偷情歌,虽含某些不健康的思想情感,但往往也表现了被剥夺正常爱情生活的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儿歌

一词,中国“五四”以后才普遍使用。古代称为“孺子歌”、“小儿谣”等。儿歌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专指由儿童自己创作以及由大人教唱但内容符合儿童生理心理特征和理解能力的歌。广义的还包括由妈妈奶奶等教唱、反映旧社会大人特别是妇女生活情感的、但由儿童传唱开来的歌。具有时政歌谣性质的所谓“童谣”,一般非真正的儿歌。儿歌按其功用,大致可分为三类:游戏儿歌、教诲儿歌、训练语言能力的绕口令等。

民歌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类。

1、号子:

劳动号子简称“号子”,北方常称“吆号子”,南方常称“喊号子”。号子是直接伴随体力劳动,并和劳动节奏密切配合的民歌。它产生于劳动过程中,直接为生产劳动服务,真实地反映劳动状况和劳动者的精神面貌,其音乐形象粗犷豪迈、坚实有力,是某些体力劳动中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

2、山歌:

是指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它的内容广泛,结构短小,曲调爽朗、情感质朴、 高亢 、节奏自由 。山歌,主要集中分布在高原、内地、山乡、渔村等地区。流传极广,蕴藏极丰富。山歌是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泛指流传于高原、山区、丘陵地区,人们在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娱自乐而唱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民歌。

3、小调:

中国汉族民歌体裁类别的一种。 一般指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汉族民间歌舞小曲。经过历代的流传,在艺术上经过较多的加工,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等特点。在有些学者的论著中将民歌细分为号子、山歌、牧歌、田秧歌、船歌、童谣、小调、风俗仪式歌等。体裁分类法,有助于认识和研究民歌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民歌的社会功用、以及音乐表现方法、特点等问题。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世界民族音乐之林中的一棵古老而常青的参天大树,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它以丰富璀璨的繁花硕果,深广久远的历史传统,独特而多样的色彩风貌,巍然挺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一个浩瀚的大海,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引以自豪,流传久远的民歌,民歌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56个民族拥有古老的历史,悠远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神州大地的肥沃土壤孕育的优秀民歌、古朴、悠扬、明快、美妙、悦耳、令人感动、神往,与其它艺术一样,民歌艺术同样博大精深,同样有着独特的韵鼓掌和强大的生命力。

民歌的种类:

1、高原山歌。山歌是中国民间歌曲的代表性体裁之一,是人们在山间野外放牧、砍柴、挑担、锄草、行路等个体劳动生活中随意咏唱的一种短小民歌。歌者完全不受正在从事的劳动节奏的限制,兴之所至,引吭而歌,唱腔充满自由、奔放、舒展、悠长的特色。中国的山歌流传很广,但主要集中于西南、西北及北部高原、山区广大地带。

2、劳动号子。劳动号子俗称号子或哨子,是中国民歌的重要体裁之一,普遍流传于全国各省区。其主要功能,就是统一大伙的劳动节奏,协调劳动动作,调节人们的劳动情绪。多种多样的生产劳动,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劳动号子。劳动号子的歌唱方式,基本上以一领众合为主。即一人领,众人合;或众人领,众人合。在节奏较缓慢的号子中,领句较长,合句稍短;而在较为紧张的劳动中,领句、合句都十分短促。另外,在一般情形下,都是领句结束后,合句再进入,但也有在领句还未结束,合句就提前进入,造成两声部重叠的结构形态。

3、稻区‌田歌。中国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是世界上最大的稻作区之一。自古以来,稻农们都习惯于在栽秧、薅草、车水、挖地时唱歌助兴。这些民歌名目繁多,总称为田歌。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江苏中南部的‌格冬代、锣鼓车;上海青浦的‌田山歌、田歌;安徽的‌喊秧歌、薅秧歌;江西的‌锄山鼓、‌打鼓歌;湖北的‌长阳薅草锣鼓、畈腔、薅草歌、远安花锣鼓;湖南的‌踩田歌、‌打锣锣咚;福建的‌耘田诗;两广的‌打锣开山歌、‌插田歌;云、贵、川的‌薅草号子等等。

4、城镇‌小调。小调(或称小曲)是广泛流传在各城镇、集市的一种民歌体裁。长期以来,经过城镇职业、半职业民间艺人的加工、磨炼,形成了结构较均匀、节奏规整、曲调细腻、主题内容多样等一系列题材特征。近代小调的曲目,大致可分以为三类。一类是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明代俗曲如《寄生草》、《山坡羊》、《闹五更》、《耍孩儿》;清代俗曲如《剪靛花》、《玉娥郎》。

5、云岭‌双声。长期以来,人们都以为中国的民歌一律是单声形态的。直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音乐学家才开始在中国西南部陆续观察到了一组歌手同时唱两个声部的现象。这些‌双声民歌所采用的声部,大多是密集的同度、大二度、大小三度、四度、五度等音程。

6、陕北民歌。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陕北民歌种类是很多的,比较有代表性的陕北民歌有朱逢博演唱的《兰花花》、《三十里铺》等其中有四季歌、五更调、揽工调、酒歌、秧歌、劳动号子、歌舞曲、榆林小曲、渭北民歌、陕北套曲、二人台、风俗歌、宗教歌曲和探家调等,以小调和信天游为主。

7、客家民歌。客家民歌主要包括客家山歌和客家童谣。流行于广东东部的梅县区、兴宁市、五华县、紫金县,福建西部的上杭、宁化、清流、永定,江西南部的兴国、瑞金、永新等地,以及台湾北部的桃园、新竹、苗栗等地客家民系聚居的地方。

8、云南民歌。云南民歌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比较有代表性的云南民歌有朱逢博演唱的《小河淌水》、《绣荷包》等。

广泛流传的110首民歌:

1、茉莉花

2、青藏高原

3、东方红

4、南泥湾

5、在那遥远的地方

6、成都印象

7、走西口

8、草原之夜

9、康定情歌

10、你

11、赞歌

12、好日子 

13、摇篮曲 

14、阳光中国

15、敖包相会

16、掀起你的盖头来

17、阿里山的姑娘

18、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19、乌苏里船歌 

20、月光下的凤尾竹

21、牧歌 

22、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3、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24、出塞曲 

25、阿拉木汗

26、北京的金山上

27、北国之春 

28、蒙古人

29、小河淌水 

30、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31、洪湖水浪打浪 

32、半个月亮爬上来 

33、新疆好 

34、北风吹 

35、浏阳河

36、和平阳光 

37、珠穆朗玛 

38、思乡曲

39、蝴蝶泉边

40、美丽的姑娘

41、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42、边疆处处赛江南 

43、三十里铺 

44、九九艳阳天 

45、紫竹调

46、谁不说俺家乡好

47、长城谣 

48、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49、兰花花 

50、草原夜色美

51、月亮走我也走 

52、龙船调 

53、想亲亲 

54、星星索 

55、在银色的月光下

56、深深的海洋 

57、小白菜 

58、回娘家

59、毕业歌 

60、凤阳花鼓

61、黄土高坡 

62、美丽的心灵 

63、走进西藏 

64、对花 

65、请到天涯海角来

66、花儿与少年 

67、八月桂花遍地开 

68、采槟榔 

69、采红菱 

70、沂蒙山小调

71、 渔光曲 

72、小背篓

73、太阳岛上 

74、毛主席的光辉 

75、送情郎

76、高天上流云 

77、森吉德玛 

78、孟姜女 

79、二月里来

80、牡丹之歌

81、辣妹子 

82、冰山上的雪莲 

83、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84、青春舞曲

85、草原恋

86、达坂城的姑娘 

87、天涯歌女 

88、下四川 

89、红豆词 

90、马儿啊你慢些走

91、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92、月牙五更 

93、马铃儿响来玉鸟唱 

94、小放牛 

95、逛新城

96、人说山西好风光 

97、桃花红杏花白 

98、亲疙蛋下河洗衣裳 

99、太阳出来喜洋洋

100、大红公鸡毛腿腿

101、和平阳光 

102、十送红军 

103、红军阿哥你慢慢走 

104、苏区干部是好作风 

105、映山红 

106、满山红叶似彩霞

107、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108、北京的金山上 

109、爱我中华 

110、唱山歌

左权民歌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她东依太行、中条山脉,西南两侧濒临黄河,成“表里山河”之势,一向是中原门户。特殊的地理形势,使她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地区,她的历史源远而流长。

上古时期,1962年发现的芮城西侯度遗址表明,远在18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这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此外,旧石器时代的丁村人遗址、许家窑人遗址、峙峪人遗址等等,在山西境内发现有二百余处。继旧石器之后的新石器时代,发现有母系氏族的仰韶文化和父系氏族的龙山文化遗址千处以上。

三代时,古称“河东”的山西南部,是黄帝和尧、舜、禹建都、活动的地方。相传黄帝曾先后与蚩尤、炎帝战于“坂泉之野”,据沈括《梦溪笔谈》,坂泉在今山西省盐城附近,钱穆《国史大纲》亦采此说。“尧都平阳”(今临汾),“舜都蒲坂”(今永济),“禹都安邑”(今夏县)的传说,也流传甚广,文明的薪火一直在这里延绵着。

悠远的历史,积淀出丰厚的文化,作为民间艺术形式的山西民歌,也是蔚为大观。山西被誉为“民歌的海洋”,据统计,现在已经收集起来的民歌达两万余首。

山西民歌历史悠久。尧天舜日之下就有见于文字的,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击壤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南风歌》)。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所收集的《魏风》、《唐风》共十九篇,大部分产生于山西,其中的《伐檀》、《硕鼠》、《绸缪》诸篇,至今仍然脍炙人口,显示出相当的成就。

山西民歌地方特色鲜明,艺术风格迥异。山西一百多个县,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民歌,而且各地民歌也各自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大致上,可以分为晋南、晋东南、晋北和晋中四个音乐色彩区。晋东南壶关、晋城、阳城、沁水一带的民歌,调式古朴;晋北河曲、保德、偏关的民歌,音调高亢,音行跳跃性大,有塞上高原特有的辽阔、雄浑之感,以憨直、泼辣、朴素的抒情见长;晋南的民歌时代气息浓郁,感情热烈;晋中祁县、太谷,寿阳、太原地区的民歌,则灵活自由、富于变化。

晋中地区左权县的民歌不同于山西任何地区的民歌,它独树一帜,自成脉络,曲调清丽而优美、风格委婉而温柔,意境新颖,诗味浓郁。如此巨大差异的存在,要从其地理环境和历史渊源上去寻找答案。

左权县位于山西省东部边缘,太行山脊中段,清漳河贯穿南北,属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她雄踞太行屋脊,东俯河北平原,西窥三晋大地,地处晋、冀、豫三省之交,是交通往来的要道,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境内群山嵯峨,沟壑纵横,奇峰竟秀,泉流众多,有“许由洗耳”之幽隐,“五指胜迹”之神奇,“千亩灵泉”之邃险,“箕山积雪”之清凉,“辽阳八景”优美怡人,名胜古迹所在多有。

左权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多年前的上古时期。现今发现的城北文化层和黄龙洞文化层,均发现新石器时代遗物。另据《礼·月令》、《史记·楚世家》、《汉书·五行志》、《辽州志》等史料所载,上古五帝颛顼之子祝融封于轑阳,这是上古时的左权县。经过岁月的沧桑变化,供奉远祖祝融的祝融祠仍然保留了遗址(今城北火神庙),可以想象,注重祭祀活动的古人,曾经如何反复吟唱,祈祷祖先赐予他们光明和幸福。这恐怕是左权县早期民歌的萌芽阶段。

此后的建制归属上,唐尧属冀,虞舜属并,夏属冀,春秋属晋,战国先属韩后属赵,秦、西汉时属上党郡,东汉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始立轑河县,属乐平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朝代更迭,战乱频仍,县制也每多撤并。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民歌流传不广,又兼地处太行中腹,道路迂回,舟车难至,所以这段时期左权民歌受外界影响较小,发展也较为缓慢。

自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恢复县制,改名辽山县开始,到元代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的近八百年里,辽山县县制一直延续下来。政治的相对稳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民歌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土壤。独特的风格开始形成,民歌种类也自成体系,“大腔”、“小调”、“杂曲”三大类别交相辉映。宋人张仲尹有诗:

辽阳城

颛顼分封不计年,山河俯仰景依然。

圣朝文教今沾被,弦诵家家礼乐全。

可以想见,左权民歌在宋元时期,已经被广泛传唱,家家弦诵了。事实上,从现在左权民歌“大腔”的曲牌结构中,仍然可以找到宋代“唱赚”、元代“散套”的痕迹。这段时期,是左权民歌的成型,盛行阶段。

比及明清,民歌更是贴近生活,已经成为人们抒发怀抱、寄托情感所不可或缺的表达方式。《武军山诗抄》、《辽阳痴士诗抄》等文集,和流传至今的《绣荷包》、《闹五更》、《禁洋烟》等歌词中,都不难找到历史的印记。电视连续剧《雍正皇帝》中的那个小太监,就曾不止一次地唱起《绣荷包》。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前敌总指挥部进驻麻田。大批党的文化工作者和民间艺人一起,发掘整理提高民间艺术,古老的左权民歌又焕发了青春。当时的新民歌如:《彭总和咱同劳动》、《拥护八路军》、《参军歌》、《全民动员支前忙》、《将革命进行到底》等等,有力地宣传了团结抗日的时代主题。这个七、八万人口的小县,先后有一万多名青年参军,平均每年供给军粮150余万公斤,左权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42年5月,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在反“扫荡”战斗中于十字岭壮烈牺牲,为纪念这颗陨落的将星,是年9月,辽县易名为左权县。

建国后的五十多年,是左权民歌由俗到雅俗共赏,由本土到全国的飞跃阶段。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左权民歌的发掘、整理工作,各地文化工作者纷纷前来采风。基层歌手得到培养,民歌的演唱技艺更加成熟,艺术理论也有了很大提高。在新时代的推动下,左权民歌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正孕育着新的生机,不断散发出她独特的魅力。民歌表演在诸大赛中屡获殊荣,《筑路哥哥》、《开花调》曾荣获两届全国群星奖金奖,而且蜚声海外。

左权民歌发展至今,有“万首民歌千出戏”之称,形式上更加多样,内容也是异常丰富。从曲调上说,有“大腔”、“杂曲”、“小调”三种形式。

大腔,属套曲类民歌。其曲调典雅,结构严谨,形式完整,跳跃性大,虚词拖腔较多。由序曲(“蒜圪瘩)、正曲(“劈破玉”)、尾声(“打岔”)三部分组成,序曲和尾声固定不变,正曲部分则可以由唱者随意发挥,加以增减。大腔的唱词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唱法独特,难度较大。如《奇怪》、《大**下绣楼》等。

秀山花灯是中国西南地区花灯艺术中的一支重要流派,是集宗教、民俗、歌舞、杂技、纸扎艺术为一体的民间文化现象和民间表演艺术,是中国宝贵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遗产。秀山花灯以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花灯艺术最具代表性,又称跳花灯、耍花灯、花灯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舞说唱艺术,广泛流传于武陵山区的土家族聚居地区。

秀山花灯表演每年从正月初二开始,至正月十五结束,十六以后叫厚脸灯。秀山花灯的传统表演,场地不限,院坝、堂屋、街头巷尾,只要有一个十多平方米的平地即可。由于各地花灯班表演形式和表演风格、表演内容的需要,也有需要特殊场地的。如表演高台花灯,就需要传统老式的木方桌二至三张,表演的二人在几张桌子重叠高度的桌面上进行花灯二人转表演。花灯小戏,需要搭台子,简易布景,一般是在坝子的土台上表演,或者在吊脚楼上表演。历经数百年的发展,秀山花灯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艺术。 重庆渝东南花灯它起源于唐宋,延续于元明,兴盛于清代,是一种集歌、舞、戏剧和民间吹打于一体的以歌舞表演为主的综合性表演艺术。

渝东南 秀山县素称花灯歌舞之乡,其花灯戏源于汉族灯儿戏,后来融入了土家族、苗族的歌舞表演技巧,发展为一种格调新颖、歌舞动人、为汉、土、苗各族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花灯是一种古朴、诙谐、抒情优美,集歌、舞、韵白为一体,并以打击乐、琴弦乐为伴奏的综合艺术。据历史记载,它起源于元代的跳团团(即男、女二人在方桌上载歌载舞,连说带唱),明代又融入采茶戏的一些歌舞表演形式,始有花灯之称。后来,又发展为搭花台、花灯单边戏和现代花灯剧。 演出有一套完整的程序,主要包括:设灯堂、启灯(请灯)、跳灯、辞灯。

在花灯中,设灯堂是带有浓厚传统仪式的表演活动。花灯班在出灯前,都要设灯堂,供奉金花**、银花二娘神位,由灯师傅点燃香烛、烧纸钱敬奉花灯神,祈求、保佑跳灯人诸事顺利,平安吉祥。祭拜仪式后,就在灯堂又唱又跳。由灯师傅先领唱《安位》、《唱位》、《开光》,其后,齐唱《起灯调》,并将要演出的曲调唱一遍。请灯仪式结束后,花灯班就可外出跳花灯了。

跳灯,是花灯的主要演出活动。花灯班都是在接灯人家的堂屋、院坝跳。先唱《观灯调》、《祝贺调》,临走时唱《谢主调》。

辞灯,到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花灯班就在河边坝子举行辞灯仪式,祭拜神灵,演唱《送灯调》,由掌调灯师傅领唱一遍春节期间所有演唱的花灯曲调(称收调)。然后焚烧花灯及神位,并将跳灯人的衣服从火上抛过,祈求跳灯人一年平安。 经长期的发展与演变,秀山、酉阳花灯的表演形式有:花灯二人转(两人表演的单花灯)、双花灯(四人表演的双花灯)、花灯群舞(多人表演的群花灯)、花灯戏(剧)等。

表演中,演员演唱的歌词叫花灯词。花灯词浓郁的乡土气息,陈述内容,表达情节,抒发情感,吸引观众。其中,有些花灯词吸收了汉族的一些民间小调以有采茶戏、花鼓戏等地主戏曲原唱词。

除花灯戏外,表演只有一旦一丑两个角色,旦角叫幺妹子,丑角叫赖花子或别的名字。跳时,幺妹子头梳长辨,身穿大襟罗裙,右手执绸边花折扇,左手拿花彩巾,伸直腰,踏着丁丁步,载歌载舞,表演天真活泼、诙谐、泼辣的角色。赖花子则把头巾扎成半边月,身穿对襟衣,腰系红绸带,手拿大蒲扇,踩着矮桩步,用风摆柳的动作围着幺妹子转,表演滑稽、诙谐的角色,唱词句型灵活,可长可短,既可长篇道上演唱,台下帮腔,演员与观众互相交流,融为一体。 秀山、酉阳花灯以歌曲旋律优美、节奏明快、风格独特而脍炙人口,广泛流传。著名的花灯歌曲《黄杨扁担》、《一把菜籽》等,就登上了全国的大雅之堂,享誉国内外。

秀山、酉阳花灯音乐,除外来的音乐成分外,还融合了当地的民歌、山歌、小调、戏曲等的有益成分,形成了具有当地民族风格、风情的音乐形态,旋律优美、转调新颖、结构规范、节奏鲜明,富有舞蹈性,给人以诙谐风趣、喜庆欢乐之感。 秀山花灯主要分布在兰桥、溶溪、峨溶一带,主要剧目有:《牧童看牛》、《看牛下棋》、《三媳敬寿》、《箍桶匠》、《小媳妇》、《盘花》、《表妹盘花》、《老伴盘花》、《三碗饭盘花》、《花子醉酒》、《徐氏教子》、《徐氏做媒》、《玉乐瓶》、《下南京》、《卖花记》、《五杯酒》、《三碗饭》、《三星送子》、《同年妹打彩》、《闹江州》、《陈姑赶潘》、《四季景》、《万花池》、《宝儿搂姐》、《裁缝偷布》、《刘胡子哥哥下棋》、《打渔救生》、《王大娘补缸》、《百花赠剑》、《安安送米》、《送报条》、《闹五更》《开财门》等30余折。这些小戏大多是反映人民群众劳动、爱情及百姓的日常生活,具有活泼轻松、风趣诙谐的特点,乡土气息浓郁,内容虽然单调粗浅,但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

小调

简介

中国民歌体裁类别的一种。一般指流行於城镇集市的民间歌舞小曲。经过历代的流传,在艺术上经过较多的加工,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等特点。民间俗称很多,如小曲、俚曲、里巷歌谣、村坊小曲、市俗小令、俗曲、时调、丝调、丝弦小唱等,小调是晚近才通用的一种统称。

小调各地都有,有的流传全国,有的流传在一定地区。一般曲调比较流畅,结构比较规整。唱词因由艺人传授和唱本传播而比较稳定,格式多样,富于变化,长短句的形式比较普遍,非对偶的三句、五句等结构以及多段词的反复也较为普遍。并常用四季、五更、十二月、花名等形式联缀。曲式结构以二句和四句的单段结构为多,仍因歌词格式多样而富于变化,并用衬字、衬句扩充音乐结构,加强感情表达。多段结构也颇多,用于具有叙事成分的小调中,如江苏省《大九连环》。也有原为单段结构,由于多段词反复时曲调的节奏和速度有了变化而成为长大结构的,如东北的《瞧情郎》。题材广泛,从重大政治、社会事件至日常生活、风俗、爱情等,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旧时代劳动人民受压迫、受奴役的苦难生活有广泛的反映,如《月儿弯弯照九州》、《长工歌》、《孟姜女》等。近代以来,亦用以宣传革命思想,如《五卅运动》、《十送红军》等。但在旧社会,由于受到剥削阶级的思想影响,也存在反映落后社会意识的作品,如一些低级色情的歌曲。歌唱形式以独唱为主,也有对唱或齐唱,大多有器乐伴奏。

历史

小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诗经》中的某些叙事性篇章,已经孕育了这一体裁的某些因素。汉代的相和歌就是用丝竹伴奏的歌唱形式,同徒歌谣(清唱一类的歌)有明显不同,相和歌可以说是小调的源头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子夜四时歌》、《从军五更转》、《月节折杨柳歌》等时序体的乐府民歌,从中可以看到后世传播较广的几种传统小调,如四季、五更、十二月的体式结构原则。至隋、唐之际,有更多的民歌得到选择、提炼,而成为说唱、歌舞演出的一部分,称为曲子,它也是小调体裁的早期形式。宋、元之后,伴随著中国城镇经济的日益繁荣,小调也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成熟阶段。一方面,从广大农村传入城市的许多民歌曲调经艺人演唱、加工而变为小调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元代兴起的小令、散套,在传播过程中,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而逐渐同体式严格的南北曲分道扬镳,变为一种通俗易懂、流畅优美、仍保留著曲牌名称的小曲。这部分小曲汇入小调,使其更加丰富多采。明、清时期,在一部分文人学士中兴起了编纂民歌唱词专辑的风气。据统计,清中叶时,已刊印的俗曲就有6044种(见刘复、李家瑞:《中国俗曲总目稿》)。其中大多数属於小调体裁。影响较大的刊本有《霓裳续谱》、《白雪遗音》、《时尚南北小调万花小曲》、《粤风》、《粤讴》等。

小调的分布相当广泛,几乎遍及中国大多数汉族地区。其中,又以黄河下游的山东、河北,长江下游的江苏等地在数量和品类上更具有代表性。

小调在流传过程中,其曲调由於歌者的个性、审美习惯、填配新词、唱法不同等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变体以及蕴含著不同的情绪和表现性能。例如《孟姜女》与《梳妆台》、《十杯酒》、《哭七七》;《无锡景》与《探清水河》;《剪靛花》与《码头调》、《放风筝》、《四季歌》等,相互之间既保持著承传的派生关系,又自成一曲,各有特色。一般情况下,一首小调流传的地区愈广和时间愈久,其变体就愈多;而且,各种变体与原歌的关系也是有远有近,纷杂而多样。

内容

小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极其广泛。它不受某个特定的社会阶层和具体劳动环境的制约,它所反映的不仅包括农民,而且还有城市小手工业者和其他劳动者、商人、市民乃至江湖艺妓、贩夫走卒、和尚尼姑、流浪行乞者等各种阶层的爱情婚姻、离别相思、风土人情、娱乐游戏、自然常识、民间故事等,几乎无所不包;《打樱桃》、《绣荷包》、《卖杂货》、《小拜年》、《磨豆腐》、《看灯》、《补缸》、《采茶》、《游春》、《放风筝》、《打秋千》、《割韭菜》、《赶庙》、《游灯》等对於民间风俗生活场景也都一一涉猎。其中,有不少小调的唱词,往往能够以高度的概括力和尖锐的批判锋芒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使主题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意义。其中存在著一部分具有腐朽的剥削阶级思想影响和低级庸俗的内容。特别是在茶馆酒肆、青楼书场等环境中传唱的一部分城市小调,往往被某些无聊文人,纨子弟等加以篡改,使其成为矫揉造作、轻浮娇媚的靡靡之音。它们是小调的糟粕部分。

曲目

小调的曲目,异常丰富。根据其历史渊源、演唱场合及音乐性格等为依据,大体可分为3类: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如《山坡羊》、《寄生草》、《闹五更》、《耍孩儿》、《银纽丝》、《叠断桥》、《打枣杆》;清代的如《剪靛花》、《玉娥郎》、《倒扳桨》、《鲜花调》、《湖广调》等。它们之中,有的仍保留原曲名,有的曲调大体相同,但曲名已改变,如《剪靛花》调,使用它的曲目很多,如《放风筝》、《丢戒指》、《十二月观灯》、《四季歌》、《大踏青》、《摘棉花》、《小香戏》、《绣五更》、《叹五更》等不下数十种。这类小调流传较广,有的遍传全国。地方性小调。指各地群众随口编唱,并逐渐稳定、流传开来的一部分小调。它们具有单纯、朴实、情意真切、不尚装饰的特点,流传面不广,多限於一定的地域,曲调的地方特色较突出。如流行於各地的《长工歌》及《妇女诉苦歌》、一部分《对花》以及《小白菜》等。歌舞性小调。指各地民间节日歌舞活动中传唱的一部分小调歌曲,如北方的秧歌调、南方的灯调、茶歌等。

音乐特征

在各类民歌中,小调是一种基本上摆脱了实用性功能的制约、成为独立的以表现性功能为主的音乐体裁。其音乐特徵是:①小调的曲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术特色。它的旋律变化丰富,常常把级进音型和跳进音型,单向上升、下降同弧形、波状旋律缐等表现手段灵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造成一种起伏跌宕、多样而又统一的曲调进行。同时,在歌唱艺人的长期实践和加工之下,旋律的装饰性犟,乐汇、乐句之间衔接自然,富有逻辑,很善於表达那些既有叙述性又有浓厚的抒情性的题材内容(如《五哥放羊》、《画扇面》、《妓女悲秋》、《五更鸟》等)。多数小调在演唱时都有器乐伴奏,并加上前奏、过门、尾声等,使之更加完整。②小调不受外在因素的影响,根据旋律进行本身的内在要求,追求词曲协调一致的均衡性和表现手段的灵活性。因此,小调的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感鲜明而不犟烈。它常常在既不破坏唱词的韵律,又服从节拍规整性的前提下,灵活地使用各种节奏型,使其疏密相间、变化有致,富有很犟的动力感。③小调的结构大多以单曲体为基础,讲究结构内部的规整性和匀称性。乐句的结构功能比较清晰,基本上分成对应式和起、承、转、合式两类。非对偶性的3、5句单曲体结构也较常见。一些地区还有由若干单曲构成的“套曲”(民间称“大调”)。无论篇幅长短,小调的曲体结构内部都以对应和起承转合为原则,形成整齐平衡的关系,末句常具有总结性分量,稳定感较犟。④小调中的衬词、衬腔定型化和规整化。在分节演唱时,虽然每段唱词不同,但衬词、衬腔却是原样重复,成为加犟整个作品统一性的有力手段。

地位

在中国民歌的各类体裁中,小调处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一方面从山歌、号子等体裁中汲取营养,将一部分曲目加工、提炼,使之在艺术上更成熟,成为小调的组成部分;同时,某些小调曲目在传播过程中又常常成为戏曲、曲艺的唱腔和民间乐种的主题和曲牌。如“四川清音”中的《麻城调》、《泗州调》、《放风筝》等,都是在原小调基础上发展而成;广东音乐中《梳妆台》、《绣红鞋》、《剪剪花》;山西“八大套”中的《茉莉花》也都取材於同名小调。总之,在民间音乐的发展历程中,小调可以说是一种具有极广泛的群众性,又有一定的专业特徵的民歌类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642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