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民歌的艺术特色

土家族民歌的艺术特色,第1张

土家的民间歌曲按传统习惯可分为山歌、薅草锣鼓、劳动号子、摇儿歌 与儿歌、风俗歌等5种。

山歌:土家族山歌在语言上有土家语山歌和汉语山歌两种;在声腔上有高腔和平腔之分;在结构上有“一声子”、“三声子“、“四句头”、“五句子“之 别;在内容上有情歌、古歌、礼仪歌、生活歌、苦情歌等。

薅草锣鼓:又称薅草歌、合音锣鼓、挖土歌等。

劳动号子:土家人世居武陵山区和酉水、澧水两岸,拖木运料,撬岩抬石,行船驾舟等,在劳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行船号子、拖木号子、岩工号子最为流行 。

摇儿歌与儿歌:龙山的坡脚、保靖的普戍流行用土家语唱的摇儿歌,曲调由上、下句组成,节奏平稳。普戍县的摇儿歌有羽调式和征调式两种,旋律多级进下行。

风俗歌:有哭嫁歌、孝歌、摆手歌等。 土家族民歌的曲调是优美而感情真挚的,地方风味十足,节奏里穿插着厚重的民族风格。一般的音例是so、la、do、re、so。以这几个音例为基础,加上迂回润色,从而形成了动人的、十分有特色的旋律。曲式结构大多是四句式,一般是将二句式通过重复和变化的重复形成四句式。也有五句式的土家族民歌,大多是将第四句重复或三四句变化的重复。在土家族号子及祭祀歌曲的结构上,大多有引腔、收腔的结构成份。土家族民歌是五声音阶体系,节拍为偶数拍子和奇数拍子混合两种。音调以窄小声韵为主,偏重小调色彩,偏爱级进和窄音程的旋法,节奏一般比较舒缓中庸,唯跳丧的节奏跌宕多变。如《哭嫁歌》五声音阶调式,哭有曲调,抑扬顿挫,是一门唱哭结合的艺术。

土家族民歌中多用徵、宫、羽、商4个调式,且以徵、宫、羽最为多见,角调式不多。  在曲调变换中,同音交替、同音重复比较多。而且,旋律主要是靠同音重复得到延伸。同音的交替重复也是要依靠旋律的变化、重复。如有的民歌因为有了雕饰主音上方大二度音,所以,使得该作品的旋律曲调更明朗,进行时,每个音重复的次数也就增多,同音连缀在一起的旋律结构总是连续交替出现,使旋律得到引申。 土家族民歌曲调的最突出特点就是以三音腔为基调,旋律变化由歌词推动,一句乐句即一句歌词,乐句的长短与旋律起伏相对应。所以土家族民歌曲调淳朴、简洁,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感很强。 在土家人的生活中,生子添女亲朋好友前来贺喜,叫做吃祝米酒;筵席结束后,俩亲家母头戴草帽,脸上抹些锅咪,手里拿着蒲扇或扫把对唱、对跳,相互祝福、打情卖俏、送情送爱,就是这样一唱一跳,把整个祝米宴会推向高潮。乡民们称之为叫打“花鼓子”,也有人叫它喜花鼓或花鼓戏。《黄四姐》就是祝米宴上的传统保留节目。《黄四姐》歌词:

“(男唱)黄四姐,(女唱)你喊啥子,(男)我给你送根丝帕子,(女)我要你根丝帕子干啥子,(男)戴在妹头上,行路又好看,坐着有人瞧,我的个娇娇沙。(女)哎呀我的哥,你送上这么多,(男)东西送得少些沙,你不要这么说……。”

《黄四姐》的歌词曲调、演唱形式喜闻乐见,很容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喜花鼓调有很多种,其中有《闹五更》、《黄四姐》、《探男歌》、《货郎歌》、《螃蟹歌》、《单身汉歌》、《青蛙歌》、《结婚歌》、《十送》、《十绣》、《十爱》、《十写》、《十想》、《猜字歌》等等。 酉阳花灯其表演曲目有:《开门调》、《开财门》、《祭财神》、《仲状元》、《五更明月》、《五更调》、《闹五更》、《洛阳桥》、《十绣》、《十送》、《十唱》、《十字》、《十爱》、《十许》、《闹红灯》、《花儿七字句》、《梳妆台》、《扫五瘟》、《高位禄客官贺》、《情歌调》、《上茶山》、《谢主辞神》、《辞神调》《一把菜籽》、《美女梳头》、《贺新年》、《二十四节气》、《唱十字》、《大十字》、《谢主人》、《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等。

土家族主要聚居在中国湘西﹑鄂西两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少数散居在四川省的酉阳﹑秀山﹑石柱﹑黔江和湖北宜昌地区的五峰﹑长阳等县。人口2832743人(1982年统计)。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通用汉语汉字﹐仅有湘西的保靖﹑龙山﹑泳顺及鄂西的来风等县少数偏僻山寨保留著土家语。土家族人民喜爱歌舞﹐每年农历正月和三月是传统的歌舞节“社巴日”。民间音乐主要有民间歌曲和器乐两类。

民间歌曲 按土家族的传统习惯可分为山歌﹑薅草锣鼓﹑劳动号子﹑摇儿歌与儿歌﹑风俗歌等5种。 山歌 土家族山歌在语言上有土家语山歌和汉语山歌两种﹔在声腔上有高腔和平腔之分﹔在结构上有“一声子”﹑“三声子”﹑“四句头”﹑“五句子”之别﹔在内容上有情歌﹑古歌﹑礼仪歌﹑生活歌﹑苦情歌等。土地革命时期﹐湘鄂西苏区产生过大量革命山歌﹐在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四句歌﹐亦称“四句头”﹐是流传较普遍的山歌。歌词为7字4句﹐故名。湖南龙山永顺等县流行的土家语四句头平腔山歌﹐音域不宽﹐音调多级进和三度进行。见下例﹕ 此外﹐保靖县流行的沿河腔﹑坡头腔﹐龙山县的洛塔山歌﹐鄂西鹤峰太平的茅坝山歌﹐皆属于四句头山歌。五句歌﹐是由一个重复的上下句中间插进一个变化句而成。其结构形态有两种﹕一种是流行在保靖﹑永顺及桑植的五句歌﹐变化句插在 2﹑3句之间﹔一种是流行在桑植偏远山村的五句歌﹐其变化句插在3﹑4句之间﹐手法特殊﹐别具一格。连八句﹐主要流行鄂西地区。由前後若干五字句中间插入﹐字数规整﹐连说带唱﹐成八句数板。音调连贯紧凑﹐一气呵成。形式生动活泼﹐内容多表现爱情﹐由一或多人用高腔演唱﹐歌词固定。穿歌子﹐又称穿号子﹑穿五句﹐是一种结构比较复杂的高腔山歌。由“号儿”(四句头山歌)和“歌儿”(五句子山歌)组成﹐“歌儿”由歌师领唱﹐“号儿”由众人帮腔。演唱特点是先唱“号儿”後唱“歌儿”﹐再将“号儿”的1﹑2﹑4句分别插入“五句歌”中演唱。

薅草锣鼓 又称薅草歌﹑合音锣鼓﹑挖土歌等。在集体薅草﹑耘田或挖土时﹐由2人或4人在劳动队伍前鸣锣击鼓歌唱。薅草歌的歌腔有 3种形式。乐段式歌腔﹕流行于湘西各县。由一个上下句组成的基本曲调唱多段词﹐富于朗诵性﹕ 两段式歌腔﹕流行于永顺和平地区。由两个不同曲调和节奏的乐段组成。第一段由锣鼓引出紧打慢唱的歌腔﹐曲调高亢悠扬﹐节奏自由﹐旋律富於装饰性﹔进入扬歌部分﹐节奏明快有力﹐曲调近似龙山坡脚的薅草歌。用多首民歌联缀成套的歌腔﹕通常用5﹑6首至20多首歌曲组成。桑植东北部的一套曲调达24首﹐其名称为“路边黄花开”﹑“一树花儿鲜”﹑“太阳当顶上”等。薅草歌有领唱﹑齐唱和4人各唱1句等唱法。伴奏乐器少则用一锣一鼓﹐多则加马锣兴﹑二﹑唢呐等。 劳动号子 土家人世居武陵山区和酉水﹑澧水两岸﹐拖木运料﹐撬岩抬石﹐行船驾舟等﹐在劳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行船号子﹑拖木号子﹑岩工号子最为流行。行船号子主要流行於酉水﹑澧水流域﹐有汤桨号子﹑摇橹号子﹑拉纤号子等。如酉水摇橹号子由一人领唱﹐主旋律轻松悠扬﹐起伏跌宕﹐众人以音程为四度的“咳哈”或“咳咳﹑哈”伴唱﹐曲调上繁下简﹐旋律突出﹐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拖木号子以永顺县长官寨的最有代表性。分二声号子﹑三声号子﹑四声号子及间接号子 4种。三声号子是由於领唱﹑齐唱用三句不同曲调而得名﹐节奏平稳﹐旋律性强﹐四声号子只有 8小节﹐领唱﹑合唱各有四句不同的曲调﹐故名。音调激越高昂﹐节奏短促有力﹐用於拖木的关键时刻。岩工号子以古丈县和龙山县流行的最具代表性。古丈县的岩工号子有三声﹑五声两种。龙山县有 8种之多﹐各有专名﹐如“喂喂号”﹑“餵羊号”﹑“梭羊号”等。鄂西和湘西龙山一带﹐还普遍流行由几首至20多首民歌组成的联曲体号子。如利川石工号子由“大留郎”﹑“点点红”﹑“海棠花”﹑“一枝花”等12支曲子组成。

摇儿歌与儿歌 龙山的坡脚﹑保靖的普戍流行用土家语唱的摇儿歌﹐曲调由上﹑下句组成﹐节奏平稳。普戍县的摇儿歌有羽调式和徵调式两种﹐旋律多级进下行。来夙县卯洞的摇儿歌与龙山县近似﹐用汉语演唱。儿童们在娱乐放牧时喜唱儿歌﹐一种用汉语唱的儿歌是在童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音调单一﹐多为二声腔﹔一种用土家语唱﹐曲调与土家族吹管乐“咚咚”的曲牌相同。

风俗歌 有 4种﹕哭嫁歌﹕土家族历来有“歌丧哭嫁”的风俗。姑娘出嫁前夕要唱哭嫁歌﹐只有一个较长的乐句﹐曲调级进下行﹐句尾随著哭声自然向上作六度或七度大跳﹐反覆哭唱。来夙县卯洞的哭嫁歌旋律性较强﹐节奏规整﹐委婉深情。唱词多为7字1句﹐两句一段﹐讲究押韵。哭嫁歌有新娘一人哭唱和两人哭唱两种﹐亦称“姊妹哭”。新娘先唱﹐陪哭人从句尾插入﹐一起一落﹐自然形成两个声部﹐是土家族民歌中少见的一种民间复调歌曲。孝歌﹕按土家族风俗﹐老人死後安葬前一夜﹐要请人唱孝歌﹐用鼓伴奏﹐亦称“打丧鼓”﹑“打夜锣鼓”﹔有在祭帐前围桌坐唱和绕棺走唱两种形式。各地歌调﹑鼓点不同﹐内容基本一致﹐如“二十四孝”﹑“十月怀胎”以及亡者生平等﹐随编随唱。利川县有一种八字句的孝歌﹐亦称“明七暗八”﹐即每句只唱7字﹐第8字隐去﹐曲调为上下句式﹐上句落羽音﹐下句落徵音。鄂西的跳丧鼓已发展为歌舞活动﹐由歌师击鼓领唱﹐2人帮腔﹐边唱边跳。摆手歌﹕土家族在举行大型祭祀活动中要跳摆手舞﹐唱摆手歌。摆手歌的内容广泛﹐有民族迁徙定居﹑自卫抗敌﹑开荒生产等。各地歌腔﹑曲式不同﹐永顺县为一句式﹐龙山县为上下句式﹐保靖县为自由句式。此外还有一种吟诵性的自由句式流行于各县。梯玛歌:“梯玛”亦称“土老司”﹐为宗教职业者。梯玛歌用於驱鬼除邪等宗教活动﹐由梯玛请神时唱。他一手摇铜铃﹐一手舞司刀﹐边唱边舞。保靖的“游神调”﹑“旱龙船调”﹑“送子娘娘调”皆属于这类歌曲。

这首歌是土家族歌曲《巴到些》,歌词如下:

哟嘢 哟嘢 哟嘢

伙计嘢 伙计嘢

我的那个伙计嘢

对面那个山上的伙计(喂)

我扯起哪个喉咙有话对你说

(你说嘛)

好久不见嘛呀呵嘢

缱不缱哪嘛呵嘿呵

哎 昨儿 前儿 上前儿哎

三天没有见到我的情哥哥哟

缱哒心里疼哪

天天呀盼来呀时时的等哪哎

不见那哥哥哟进我的门那

三天没有见到我的情哥哥呀

(情哥哥呀)

三天没有见到我的情哥哥哟

缱哒心里疼哪

哎哟 我的情妹妹哎

你说的巴到绺到巴到绺到巴到绺到

巴到我的肝 巴到我的心 巴到我的肋巴骨呀

巴到我的魂哪

巴到我的肝啦 巴到我的心 巴到我的肋巴骨

巴到我的魂

巴到我的肝啦 巴到我的心 巴到我的肋巴骨

巴到我的魂

巴到我的肝啦 巴到我的心 巴到我的肋巴骨

巴到我的魂

巴到我的肝啦 巴到我的心 巴到我的肋巴骨

巴到我的魂

巴到巴到巴到巴到巴到巴到

巴到

三天没有见到我的情哥哥哟

缱哒心里疼哪

天天呀盼来呀时时的等哪哎

不见那哥哥哟进我的门那

三天没有见到我的情妹妹呀

三天没有见到我的情哥哥呀

巴到巴到巴到巴到巴到巴到

缱到心里疼呢

巴到些

扩展资料:

土家族歌曲的特点

1、土家族民歌表达的内容比较含蓄,多使用大量的比拟手法。如《马桑树儿搭灯台》,用钥匙和锁来代表夫妻,巧妙地运用移情拟人的手法,有效地提升了语言的感染力,表达了夫妻之间坚贞不变的感情。 

2、民歌歌词中多用衬词,表现出极高的艺术语言美,使得歌曲悠扬、婉转、俏皮。如:《郎从门前过》中的吆、吆喂等。 

3、土家族民歌的歌词多写生活,歌词既有长篇叙事诗,也有短小口语化的生活歌。长篇叙事诗由七言四句为一组延伸而成,歌词讲究韵脚、韵律,常采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地理风貌、民情风俗,再现真实的生活场景。

4、土家族的歌词很有内容,具有励志、教育的意义。如:《冷水泡茶慢慢浓》:“韭菜开花细绒绒,有心念郎不怕穷,只要二人情意好,冷水泡茶慢慢浓。”歌词很简单,就如同佛教谒语一样,聊聊数语,可以做到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土家族民歌

土家族哭嫁歌主要包含两个层次的内涵,即哭嫁和哭嫁歌。

所谓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开叹情”、“啼惨切”,是土家族新娘出嫁时履行的一种用歌声来诉说土家族妇女在封建买办婚姻制度下的不幸命运和对自己亲人的眷恋不舍之情的哭唱仪式活动。

哭嫁歌就是在哭嫁这一哭唱仪式上所唱的抒情歌谣;是哭嫁仪式活动所构成的固定曲牌及固定词章。其音调大都来源于土家族山歌,有又哭又唱、只唱不哭和只哭不唱三种。哭声低沉、短促、呜呜咽咽,气氛哀怨、悲切、忧伤;声调舒缓、昂扬,接近于朗诵调;也有汉语哭唱和土家语哭唱两种。 哭嫁一般在晚上,届时和新娘要好的姐妹和亲邻少女妇妪邀约待婚姑娘家的住处陪哭,一直哭到娶亲之夜。 土家姑娘在接到男方通报结婚日子前十天半月,就不再出门做活。也有前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就已揭开了哭唱的序幕。先是在闺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请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依次围席而坐,哭起嫁歌来。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为“安席”,左女为“收席”。新娘起声,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昼夜。越临近婚期哭声越悲,往往通宵达旦,直哭得声音嘶哑仍不停哭。 到了出嫁前一天(当地称为“戴花”日)的晚上,是哭嫁的高潮。新娘的爹娘邀请亲通宵歌唱,故称“陪十姊妹歌”,也是土家族哭嫁的独特形式。这段时间的哭唱内容相当丰富,但必须按着传统礼仪进行,不能乱哭。顺序一般为: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哭叔伯、哭姑舅、哭陪客、哭媒人、哭苦情、哭扯眉毛、哭花、哭梳头、哭辞祖宗、哭离娘席、哭出菜、哭撒筷子、哭包露水帕、哭穿露水衣、哭穿露水鞋、哭打伞、哭踩斗、哭出门、哭上轿等。

“陪十姊妹歌”在三峡地区又称“姊妹歌”、“伴女歌”,是一种只唱不哭的长诗结构形式的哭嫁歌,有成套礼仪形式,不能任意颠倒,专家称为歌堂哭嫁歌。姑娘出嫁前一天晚上,邀请未婚女子九人,围桌打厢而坐,新娘头搭丝帕,行至堂前三拜九叩祖宗后,居中而坐,由新娘或最会唱的姑娘唱开台歌,接着是“坐歌堂”“数花”“盘歌”,最后是“送歌堂”。由新娘兄弟酌酒,依次传杯轮唱或对唱,胜者享受糖食,负者罚酒,直至夜深始散。十姊妹歌多为一人领唱,众女伴用同样的曲调以衬词伴和。唱到高潮处,在座的宾客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合唱。歌词有回顾也有祝愿,多为表达姑娘感怀父母养育之恩和出嫁前的离情别意,也有很大部分是关于孝顺公婆、敬夫教子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望。曲词优雅,场面井然。欢乐时,轻快的节奏、跳荡的旋律伴合着美丽的同句,生动地表达了姑娘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抒怀时,或高亢悠扬,或深情委婉,徐缓的节奏和柔美的音调中,蕴藏着姑娘深沉的情。

按习俗,婚礼前后哭嫁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过礼哭、娶亲哭和发亲哭,谓之“新娘三哭”: 是指娶亲的人在新娘家吃毕酒宴,经双方总管协商一致,准备迎新娘上轿,正式发亲(即迎娶新娘)前的一场哭,也是三哭中最隆重,最壮观的哭嫁。骨肉之情、别离之痛,纵有千言语万语言也难以言表,亲人们便以内容丰富的哭嫁来表达。这时哭的人员处新娘外,有母亲、伯母、婶娘、姑妈、舅娘、姐、妹、嫂子等一起哭,前来贺喜的满堂客人无不为之动情。哭嫁歌“十月怀胎”是哭诉母亲怀胎之苦、养育之艰辛的,其感情之真挚,听了令人潸然泪下;“新娘十哭”更是一首历数父、母、兄、嫂、弟、妹、叔、伯、舅娘等情谊的好歌。“一哭我的妈把我养大,女大就要到婆家;二哭我的爹当家劳累些,嫁妆多少由你给;三哭我的哥,兄妹也不多,正头七月要接我;四哭我的嫂,待妹实在好,上敬老来下敬小;五哭我的妹,从小一头睡,不知几时能相会……九哭天哭亮,声声哭爹娘,哭干眼泪痛断肠。十哭天已明,含泪别亲人,吹吹打打轿出门。”此外还有“十劝姐”、“五更寒”等内容。

发亲哭在众人的劝导下,适可而止。而后,在总管的“发亲”的一声令下,伴着长号、大锣和唢呐的奏鸣(不兴击鼓、放鞭炮),在众人的簇拥下由兄长背着新娘送上花轿,哭嫁便圆满结束。亲友们目送抬有新娘的花轿和好好荡荡的娶亲队伍渐渐远区。

哭嫁时,哭者、陪者都可以尽情的抒发感情,一字一泪,非哭断肝肠不可遏止。内容主要哭诉自己的身世和难舍亲人的离情别绪,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和亲友善待之情,其中也含有对亲人的抱怨。还有哭骂媒人和勉励新娘的内容。 土家族哭嫁歌的类型大致有这么几种:

1、由新娘主哭。接着亲人们顶腔接声劝哭。你一声,我一声,自然形成了一种多声部合唱。

2、由人代哭,新娘陪哭。这种类型是因为新娘不会唱哭嫁歌,出嫁时,请人代哭唱,新娘在一边掉泪一边跟唱。

3、两人对哭。出嫁时,新娘和母亲、姐妹等又哭又唱,互相告别,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怀。

哭唱往往从新娘的哭诉开始,引起姐妹好友及母亲的不舍和劝慰之情。姿势多为坐唱,新娘手执手帕,用于擦泪,或用手挥动,借以抒情。陪唱者围坐在一起,低头或相视而唱,为了劝慰对方,调节哭唱的起止、节奏、速度、力度等。哭唱者还会相互拍背、拍腿以传达讯号。 如:哭父母

我的头发还没有生根,我的牙齿还没有长齐呀!

织麻纺纱做不起,背柴挑水做不起 ,

你们就狠心地把我推出门,

做人媳妇活受罪,做不会也要做了。

我的肩膀压肿了 ,还满不了人家的意。

十八指头磨烂了,还顺不了人家的心。

这日子怎么过呀 早晓得这一天,

刚把我生下来时,为什么不把我往泥潭里泡了呢

早晓得这一天 ,刚把我生下来时,

为什么不把我往岩坝上丢了呢

丢在泥潭里,还要起个水泡泡哩,

丢在岩坝下,还能长一蓬草草哩。

又如:

我的父母,眼力好来志量宽,把我放到茅草山。

茅草山上草不张,尽长牛毛毡。

我的父母,听媒讲来听媒音,把我坑害一平生。

先前我在大地方坐,现在却不得在大地方过……

歌中怨诉了父母只听媒人言,而不考虑女儿的想法,自作主张将女儿嫁了。女儿在哭的过程中即对父母作了委婉的控诉,也唱出了无奈与绝望。

对包办婚姻的控诉,出嫁女子抱怨的对象不直接是父母,而是包办婚姻的始作俑者---媒人,就成了出嫁女子控诉的罪魁祸手,往往把一腔怨恨泼在媒人身上。

骂媒人:

韭菜开花一二台,背时的媒人天天来

蚕豆开花绿茵茵,背时的媒人嚼舌根

豌豆开花夹对夹,背时的媒人想鞋袜

板栗开花球对球,背时的媒人想猪头

你做媒人想饮酒,山上的猴子骗得走

说活我的爹和娘,媒人死后变马牛羊 随着时代的进步,包办婚姻逐渐减少,于是,倾诉亲人间的骨肉分离便在土家族哭嫁歌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其凄凉哀婉,催人泪下,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如:哭哥嫂:

哭一声哥来叫一声嫂,难舍难分骨肉同胞。

兄嫂待妹千般好,为妹费心又操劳。

这大恩大德还未报,又得拜托二年高。

爹娘前代妹多行孝……

如:哭家人:

我的婶娘我的叔,往时兄妹情义深

我今搭了露水帕,今朝多了我一人

人家老少都敢骂,送给人家当贱人

我今穿了露水衣,难舍歌妹离别情

人家老少都敢欺,哥呀妹呀兄弟呀

我的哥呀我的妹,往日喊我喊的甜

挨到哥哥十八年,如今竹子已砍断

哥哥不再有负担,牵着手儿不觉得

哭父母

在娘三年怀中滚,头发白了多少根。

青布裙来白围腰,背儿过了多少山坳坳。

布裙从长背到短,这山背到那山转。

风也吹来雨也打,爹娘把我拉扯大。

爹背晒成糊锅巴,我娘瘦得象个风筝架。

……。

只道父母团圆坐,谁知今日两离分。

哭声爹来刀割胆,哭声娘来箭穿心。

哭父

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为我苦费心,

爹的恩情说不尽,提起话头言难尽。

一怕我们受饥饿,二怕我们生疾病;

三怕穿戴比人丑,披星戴月费苦心。

四怕我们无文化,送进学堂把书念,

把你女儿养成人,花钱费米恩情深。

一尺五寸把女盘,只差拿来口中衔;

艰苦岁月费时日,挨冻受饿费心肠!

女儿错为菜子命,枉自父母费苦心;

我今离别父母去,内心难过泪淋淋!

为女不得孝双亲,难把父母到终身;

水里点灯灯不明,空来世间枉为人。

又如哭爷娘:

娘啊娘,我要走了呐,再帮娘啊梳把头。

曾记鬓发野花艳,何时额头起了苦瓜皱

摇篮还在耳边响,娘为女儿熬白了头。

燕子齐毛离窝去,我的娘唉,

衔泥何时得回头 ……

哭同伴

同喝一口水井水,同踩岩板路一根;

同村同寨十八年,同玩同耍长成人。

日同板凳坐啊,夜同油灯过;

织麻同麻篮啊,磨坊同岩磨…… 出嫁,意味着生活脱离父母的庇荫而独立支撑往后的日子。对“昨日之日不可留,今日之日不可知”的出嫁女子,于未知的新生活充满了惶惑,迷茫。因此,哭嫁歌的内容就充满了依恋,矫情的特色。

如:开声哭父母:

太阳起来三重楼,我慢洗脸来慢梳头。

随到自己的父母住,父母双手煮来单手递。

吃完早饭碗一丢,想到哪去到哪去。

鸡刚叫来天刚亮,我快洗脸来快梳头。

随到别个的父母住,急忙把饭煮好递拢去。

筷子落地有人捡,娘儿分离无人留。

今后心想来望你,二姓父母不放口。 亲人对即将出嫁的女子用“哭”来表达出不舍之余时,还对她们的未来生活充满憧憬,希望他们美满幸福,同时也给他们讲述一些做人的道理。

如:娘哭女:

我的女儿我的心,你到婆家要小心

只能墙上加得土,不能雪上再加霜

婆家人可大声讲,你的话却要轻声

金盆打水清又清,你的脾气娘知情

铜盆打水黄又黄,你的脾气要改光

亲生爹娘不要紧,公婆面前要小心

十月一满临盆降,我娘分身在一旁

牙齿咬得铁打断,双脚踩得地皮穿

醒来一看儿的身,是女是男娘伤心

《哈格咋》、《哈格扎》、《黄四姐》、《妹娃要过河》、《桑木扁担软溜溜》、《柑子树》、《土家女儿会》、《绣香袋》、《巴舞土风》、《巴山魂》、《八百里清江》、《土家梆鼓》、《啊喔呃》、《吼起号子走峡江》、《神农溪》、《美丽的神农溪》、《山中一片林》、《捧起太阳》、《织西兰卡普的妹子》、《对门对户对条街》、《这山看见那山高》、《栽秧情歌》、《农家乐呵呵》、《恩施土著》、《农家小院》、《路是弯弯山是高》、《路是弯弯山是高》、《掐菜苔》、《伙计歌》、《建始美》、《唱起山歌送情郎》、《清江之恋》、《大山里有一支歌》、《好山沟》、《大山深处有条河》

土家族的音乐

土家族的民间歌曲按传统习惯可分为山歌、薅草锣鼓、劳动号子、摇儿歌 与儿歌、风俗歌等5种。

山歌:土家族山歌在语言上有土家语山歌和汉语山歌两种;在声腔上有高腔 和平腔之分;在结构上有“一声子”、“三声子“、“四句头”、“五句子“之 别;在内容上有情歌、古歌、礼仪歌、生活歌、苦情歌等。土地革命时期,湘鄂西 苏区产生过大量革命山歌,在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

薅草锣鼓:又称薅草歌、合音锣鼓、挖土歌等。在集体薅草、耘田或挖土时,由 2人或4人在劳动队伍前鸣锣击鼓歌唱。

劳动号子:土家人世居武陵山区和酉水、澧水两岸,拖木运料,撬岩抬石,行船驾 舟等,在劳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行船号子、拖木号子、岩工号子最为流行 。

摇儿歌与儿歌:龙山的坡脚、保靖的普戍流行用土家语唱的摇儿歌,曲调由上、下句组成,节奏平稳。普戍县的摇儿歌有羽调式和征调式两种,旋律多级进下行。来夙 县卯洞的摇儿歌与龙山县近似,用汉语演唱。儿童们在娱乐放牧时喜唱儿歌,一种用汉语唱的儿歌是在童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音调单一,多为二声腔;一种用土家语唱,曲调与土家族吹管乐“咚咚喹”的曲牌相同。

风俗歌:有哭嫁歌、孝歌、摆手歌等。

器乐合奏:土家族民间流传的乐器有咚咚喹、唢呐、竹号、牛角、木叶等。土家族的器乐合奏曲牌丰富,风格独特,有如下几种形式:

“打溜子”:又称“打家伙”、“打家业”等。是盛行于湘西北土家族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民族打击乐。乐器由马锣、土锣、头钹、二钹组成。一般多由3至4人合奏演出,故有“三人溜子”、“四人溜子”之分。如果是“五人溜子”的话,需增配一只唢呐,将吹打结合,更能增添喜庆、欢乐的气氛。“打溜子”曲目繁多,内容丰富。既有婚嫁专用曲牌,也有适合年节和摆手节等多种场合的通用曲牌。曲牌不同,锣、钹的打法也就不一样。如马锣有单锣、花锣之分;土锣有敞锣、逼锣、闷锣之别。钹则分亮打、闷打、侧打、揉打、挤钹、盖边等。演奏时,四种乐器以马锣为中心,头钹二钹交错敲击,土锣适时插入,巧妙配合,可以打奏出“轻重缓急有序、抑扬顿挫有节”的100多个优美曲牌。打溜子风格古朴,节奏鲜明,旋律优美,曲调多变,被称为“土家族的交响乐”。

五支家伙:流行于湘西土家族地区,由唢呐、马锣、大锣、头钹、二钹5件乐器 演奏,用于婚嫁、节庆,曲牌有《将军令》、《安庆》等。

花锣鼓:流行于鄂西土家族地区,由唢呐、鼓、锣、钹组成。各地使用的乐器和名称略有差异。“花锣鼓”不用唢呐,曲牌有80多种。乐曲由头子、中段和尾巴组成。“北乡锣鼓”,有大小唢呐,使用乐器较多,曲目丰富,常组成套曲演奏。 唢呐的曲调多来自民歌。

丝弦锣鼓:流行于鄂西建始县,在花锣鼓的基础上加入了京胡、板胡、二胡、月琴等弦乐器,已经流传240多年,由唢呐吹南戏(即汉剧)唱腔而逐渐形成。曲牌与南戏 相同。

湘西土家族民歌中,包含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格的节奏和曲调。声乐旋律的语言具有造型性和动力性。所谓声乐旋律的造型性是指声乐艺术的字与声相契合后的字声关系的结构样式和不同形态。声乐旋律的动力性包括旋律的和声动力、织体的变化性和调式、调性的变化。

土家族土语民歌主要用五声音阶调式,音调以窄小声韵为主,偏重小调色彩,偏爱级进和窄音程的旋法,节奏一般比较舒缓中庸,唯跳丧的节奏跌宕多变。

湘西土家族民间歌曲一般的音例是so、la、do、re、so。以这几个音例为基础,加上迂回润色,从而形成了动人的、十分有特色的旋律。曲式结构大多是四句式,一般是将二句式通过重复和变化的重复形成四句式。也有五句式的土家族民歌,大多是将第四句重复或三四句变化的重复。在土家族号子及祭祀歌曲的结构上,大多有引腔,收腔的结构成份。土家族民歌是五声音阶体系,节拍为偶数拍子和奇数拍子混合两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378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