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人物形象和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描述人物形象和感情的词语有哪些,第1张

人物形象:

活泼开朗、古灵精怪、目中无人、温文尔雅、重情重义

开朗大方、性格活泼、乐天达观、成熟稳重、幼稚调皮 

温柔体贴、活泼可爱、 普普通通、内向害羞、外向开朗 

聪明伶俐、善解人意 、风趣幽默、思想开放、积极进取 

感情:

暴跳如雷、谈笑风生、悲喜交集、喜出望外、欣喜若狂

怡情悦性、含笑九泉、欢天喜地、心悦诚服、抚掌大笑

怒不可遏、喜怒哀乐、得意忘形、一悲一喜、黯然销魂

疾言厉色、宜嗔宜喜、忽忽不乐、怒气冲冲、喜上眉梢

扩展资料

词语解析。

人物形象:

1、活泼开朗

释义:性格开放,比较外向。

2、古灵精怪

释义:形容人聪明,可爱,调皮。一般是用来形容有个性的女生和小孩子。

3、开朗大方

 释义:大气,乐观开朗,没有负面情绪,喜欢笑。

感情:

1、暴跳如雷

释义:跳着脚喊叫,像打雷一样,形容大怒的样子。

2、谈笑风生

释义:有说有笑,轻松而有风趣。

3、悲喜交集

释义:悲和喜两种感情一起涌上心头。多形容由眼前的欢乐而联想起过去的悲苦的激动心情。

刘关张的情感,用《三国演义》中关羽自己的话说,就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主臣”。情同手足,恩若父子,还是一对上下级。友情,亲情,恩情都纠结在了一起。身份的复杂,导致感情成分的复杂。

刘备对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情感,用“如鱼得水”来比喻应该不过分。刘备虽为君主,但表现得象一个朋友,甚至是小学生,言听计从,委以重任,信任有加,甚至崇拜有加了。也表现了刘备尊重贤才的好名声。而诸葛亮对刘备就是“士为知己者死”了,历史上被统治者降低姿态亲自请出山的也就诸葛亮一人。年纪轻轻就能大显身手,诸葛亮对于提供给他平台的刘备自然感恩戴德,乃至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曹操与杨修、孔融的情感现在普遍认为是既爱才,又忌才的体现。但我觉得曹操与杨修的情感可以这么说,但曹操与孔融的情感就恐怕不是了。曹操与孔融的政治方向是不同的,所以孔融老是与曹操唱反调。曹操碍于孔融很有名,不仅可以装点门面,而且杀了还会引起不好的反响,才迟迟没下手。直到终于忍不住了,杀了孔融全家。可见,曹操与孔融,完全纠结于政治问题,跟爱才忌才的结论还是有些距离的。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宿建德 江 作者: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第三十六回 绣鸳鸯梦兆绛芸轩 识分定情悟梨香院 贾母吩咐贾政的亲随小厮头儿,以后贾政若唤宝玉以她的名义加以拒绝。宝玉甘为诸丫环充役,骂宝钗入了“国贼禄鬼”之流;除“四书”外,别书皆毁,深敬黛玉。 薛姨妈赞袭人,王夫人说袭人比宝玉强十倍。但不同意马上收做屋里人,“再过二三年再说”。 宝钗来到怡红院。袭人正做鸳鸯戏莲花样的兜肚,袭人出去,宝钗坐在袭人的位子代做鸳鸯戏莲花兜肚。 宝玉于梦中喊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宝钗听后“怔了”。凤姐叫袭人向王夫人叩头。宝玉喜不自禁。袭人说从此后她便是王夫人的人了。宝玉受龄官冷落,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

主要有两个原因:

1、贞节观

 祥林嫂是普通的农村妇女,却深受封建节烈观的影响。祥林嫂对再嫁为什么这么激烈地反抗?不是留恋自由的生活,也不是因为抗议夫家卖掉她,更不是贺老六的问题。对于被封建思想禁锢的妇女来说,再嫁是最耻辱的事,“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祥林嫂为了自己所谓的“贞节”进行了最强烈的反抗。祥林嫂对再嫁反抗越激烈,说明她受的毒害越深。不仅世人认为祥林嫂再嫁是罪恶,就连她自己也一直以再嫁为耻,精神萎靡,心怀恐惧。

2、迷信思想

迷信思想是封建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迷信也同样毒害着祥林嫂的灵魂。如果她没有再嫁的罪恶感,也许对鬼神的恐惧不会那么强烈。因为有了这样的罪恶感,“怕暗夜、怕黑影”,她想摆脱,想赎罪,自然乞求于迷信。她捐了门槛,自以为摆脱了罪孽,却不被社会认可。于是她“有如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自绝于这可怕的社会了。

扩展资料

《祝福》该小说通过描述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也阐述了像文中的“我”一样的启蒙知识分子,对当时人们自私自利以及世态炎凉的这一社会现状的无动于衷和不知所措。

《祝福》中导致祥林嫂的死因有三:

1、旧时代的封建思想是造成祥林嫂死亡的重大原因。正是因为受到了封建思想的影响,大家才会认为祥林嫂有“克夫”之相,才会把被拐卖的罪过强行推给祥林嫂,才会认为祥林嫂的改嫁是个罪过。

2、柳妈让祥林嫂去捐门槛之后,大家对祥林嫂的态度却没有变,这使得祥林嫂的心再一次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从而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

3、鲁四老爷只是受封建文化影响颇深,以为祥林嫂是个不幸之人。但是,鲁四老爷的凶残以及冷酷无情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重要原因。

  《祝福》是鲁迅先生一篇深刻揭示中国妇女悲剧命运的小说,在教学中,笔者对祥林嫂这一悲剧形象做了深入浅出分析,但学生却发出阵阵窃笑,究其原因是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学生没能介入人物角色中,没能被祥林嫂的悲剧所打动,学过后感情上更是远离了祥林嫂,那么怎样让学生从感情上走近祥林嫂呢?

  一、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看,病态的人们歧视她、蹂躏她。

  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去思考,揭示祥林嫂悲剧产生的必然性,马克思曾说过:“人,归根到底,……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祥林嫂为什么死,以及死后为什么得不到别人的同情,显然与周围的人有密切的关系。如下图:

  四叔四婶

  冷酷

  残忍

  婆家人 强抢 祥林嫂 嘲讽奚落 鲁镇人

  我 同情不愿介入 误导同情 柳妈

  除了四婶、四叔、婆家人思想行动上对祥林嫂直接迫害外,周围的人对她的态度也是她终遭遗弃,无人问津的原因。当祥林嫂以再嫁再丧的身份再次来到鲁镇时,鲁镇的人没有叫她“贺六嫂”,而是依旧叫她“祥林嫂”。其声调的阴阳怪气表明世人对她再嫁的身份的否定和非难,并用“祥林嫂”这一永久的称谓对她进行精神鞭笞。柳妈的同情、误导更加重了她的精神负担,使她欲生不能,寻死又不敢。

  二、 从艺术构思上看,祥林嫂是一个生命里没有春天的苦命人儿。

  祥林嫂从来就没有获得过春天般的温暖,她丧夫、再嫁、失子、死去几个关键情节都是在春天发生的。

  1、丽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在封建社会里,妇女地位最低,而一个寡妇的处境更艰难,更何况“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由于丈夫“比她小十岁”,没有留下后代,“夫死从子”之路与她无缘。再说婆婆也不会把她这个“克星”留在家里,无子守寡,此路不通,摆在祥林嫂面前的是一条受人唾弃的改嫁之路。但“生为夫家人,死为夫家鬼”不能自作主张。只能由夫家人任意摆布,即象商品一样被卖掉。看来春天是不属于祥林嫂的,春天也不会带给她温馨与柔情,在封建礼教的摧残下,她的一生里将是没有春天的一生。

  2、孟春之日,被迫再嫁。祥林嫂在生命和“名誉”之间,它依然选择了“名誉”,即永远的有祥林名誉权的“不嫁二夫”的寡妇,于是她逃到鲁家后,非常勤快,然而 “新年刚过”的一天,祥林嫂到河边去洗米时,突然被婆家人用极其野蛮的手段,像对待牲畜一样,生擒死拖,把她抢了回去,从卫婆子口里我们知道“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老六”,回家之后,不几天,也就装在花轿里抬去了,不难看出她是在春天被迫再嫁的。尽管当时她一路的嚎哭、叫骂,“喉咙哭哑了”,“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拜不成天地”,可结果还是被他们“七手八脚得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在祥林死后的第一个春天,祥林嫂被迫改嫁。春天,对于她简直就是灾难,春天,带给她的是疯狂的人格侮辱,春天,使她心灵备受摧残。

  3、暮春之日,痛失爱子。祥林嫂被迫改嫁后,幸运的做了母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祥林嫂有了儿子,便取得了做人的权利。可“天有不测风云”,贺老六不久 “断送在伤寒上”第二次丧夫又给她精神上一个沉重的打击。“幸亏有个儿子”这唯一的的亲骨肉,是她生命里仅存的一丝春光。但“祸不单行”、“春天快要完了”的一天,孩子竟“给狼衔去了”,命运之神不公平的从她怀里夺走了仅有的一丝春光。儿子死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只好来求老主人”。这个悲惨的情节再次发生在春天,而且随着“春天快要完了”,她的生命也将结束。

  4、迎春之日,凄惨死去。祥林嫂再次来到鲁家,是想做奴隶而不得,四婶四叔柳妈对她的态度完全变了,沦为乞丐后,她的遭遇更是凄惨,常常连饭也要不到,最后带着对生的痛苦,对死的恐怖,在鲁镇祝福声中,在遭受了一连串的致命打击、迫害、摧残之下凄然死去。四叔的“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时候正是万家欢乐、全家团圆的时候,而祥林嫂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竟连春意都未来得及享受,便悄无声息地退出了人生的历史舞台,贫穷悬殊,反差巨大,这一结局的安排是祥林嫂的悲剧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 从道具、服饰上看,“开裂的竹竿,破碎的心”,“白头绳,表孝心”。

  鲁迅的作品,道具设置是非常独特的。祥林嫂一出场,一股浓浓的悲剧情调沉重的袭人心鼻。除了得力于作者细致的肖像描写之外,还要归功于作者精心制作的道具:竹篮、破碗、裂竿,“他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这个形象鲜明独特,极具个性化,人们的脑海里不由得会浮现出凄苦的乞丐形象,极其简单的道具,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碗“破而空”生活凄凉可想而知,竹竿下端“开了裂”可见沦为乞丐的岁月之长,读罢,怎能不让人心碎悲伤、怜悯。

  祥林嫂在鲁镇一露面:“头上扎着白头绳”,第二次:“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借此,我们很容易看出她的寡妇身份,表明她是死去的祥林的妻子,这一定位十分重要。头上的白头绳,把她的悲剧命运揭示出来了,注定了祥林嫂一生将在这个名份下生活,丈夫死了,本不是祥林嫂的错,可她却要扎上白头绳向世人宣告自己是个灾星,被人认为不吉祥。她本来是遵照封建礼教的规矩“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好女不嫁二男”,可是偏偏有个婆婆不让她守节,又偏偏有人嘲笑她,歧视她,说她“不干不净”。她苦苦蓄钱捐了门槛,可仍然消除不了白头绳带给她的灾难,带给她心灵的创伤,这样一位妇女,活着毫无自主权,死了还要受人唾弃,生得痛苦,死得恐怖——多么悲惨的命运啊。这一细节是对封建礼教吃人的有力控诉。

  四、 从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上看,祥林嫂是一个时代悲剧。

  祥林嫂生活在清末,祥林嫂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劳动妇女的悲剧。

  当时封建礼教仍在吞噬着人们,二十六七岁的祥林嫂嫁给了十六七岁的祥林,这是一种落后而残酷的畸形婚俗,江浙一带称之为等郎媳,正象当时民谣所说的那样: “二十岁大姐十岁郎,夜夜困觉抱上床。说他夫来年太小,说他儿来不喊娘。”可以看出等郎媳是多么的尴尬和辛酸,祥林嫂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使得“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得也不多”,只能用无尽劳动为自己透一口气。当时的人们冷漠、麻木、自私、愚昧。祥林嫂不被鲁镇所接纳,也是由于当时被封建礼教严重毒害的人们的存在,“夫为妻纲,好女不嫁二男”的夫权思想,可容忍贞洁的寡妇,但却不能容忍再嫁的女人。足以看出当时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们酿造了祥林嫂的悲剧。这就是祥林嫂所生活的环境,这种环境也是祥林嫂悲剧的一个根本原因。

  总之,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小说的情感因素,要善于寻找巧妙的切入点,教师用自己的真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一旦学生心灵的“情”弦鸣响,情感的火苗燃起的语文课堂就迸射出生命的活力。无疑学生从感情上就会走进祥林嫂。

妻子陈芸

       陈芸是沈复《浮生六记》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人物,在沈复的笔下,她贤良淑德,二人伉俪情深。“其形削肩长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一个清丽、柔美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她的美如水晶一般,不染一丝纤尘。二人成婚后,越发表现出芸娘的可爱。她私藏小粥偷偷给沈复喝,用虫子做玩具,女扮男装和沈复出去逛街,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一个活泼自由、乐观有趣的清逸女子。同时,她还是一个符合古代女性行为规范的好媳妇,她勤勤恳恳地照顾公公婆婆,任劳任怨,勤俭持家,从不争风吃醋,而是安分守己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情感

最让读者羡慕的是沈复和陈芸之间的感情。就像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充满了毫无顾忌的童趣和难能可贵的童真,沈复和陈芸的组合绝不是封建社会常见的男耕女织,抑或是男主外女主内的常见模式,而是从一见钟情、两小无猜开始,到志趣相投、琴瑟和鸣,哪怕家道中落、流落他处,仍然不离不弃、互相扶持。

沈复是一个没有考取功名的封建末期文人,在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兴起的江南,他希望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受传统封建礼教束缚地过自己的一生。所以他也在不停地怂恿芸娘和他一起夫唱妇随逍遥游。在他的带动下,芸娘也表现出难得的爽朗、聪慧和大气。他们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赋,甚至去做一些在旁人看来出格的事情,但他们在生存的夹缝中怡然自乐。

·命运

被逐出门,被人陷害,身患重病,身无分文,漂泊无依,凄然离世。这就是这对神仙眷侣最后的下场。与其说是二人和翁姑的家庭矛盾,不如说是追求自由的新思想和传统封建礼教之间的碰撞最终的惨败。他们太单纯,太乐观,太好心,也太简单。这样的心性注定是苍茫封建社会中的一颗流星,绽放出属于他们的耀眼光芒之后,就会被瞬间被黑暗吞噬,落得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芸曾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953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