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说“故善摄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也。”中医 养生 理论与 养生 大家,都特别强调调摄精神情志的重要性,并且在整体观念的基础上突出了人与自然 社会 环境的关系、形与神的关系、情志与神气的关系等。
排遣情思,改变内心情绪的指向性;改变心志,排除内心杂念和抑郁,改变其不良情绪和习惯,是情志 养生 重要的一部分。《临证指南医案》华蛐云说:“情志之郁,由于隐情曲意不伸……郁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移情易性”就是上面说的排遣情思、改变心志,“移情易性”是中医心理保健法的重要内容之一。“移情易性”的具体方法很多,可根据不同人的心理、环境和条件等,采取不同措施,进行灵活运用。
《北史·崔光传》说音乐和书法可以用来 娱乐 和修身养性。《理瀹骈文》说对于七情的病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看书看报、听曲看戏、唱歌跳舞、书法绘画、吟诗作对、观花养草等来消愁解闷,抒发情怀、使气机舒畅、心神得到怡养,可以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身体状态的恢复,这些比吃药都要强。《千金要方》也认为音乐、书画等都可以安定心神、调畅情志,使心正气和,血脉融通,肌肉舒适,情志安逸。古人早就认识到琴棋书画具有影响人的 情感 ,转移情志,陶冶性情的作用。
实践证明,情绪不佳时,听听适宜的音乐,观赏一场幽默的相声或喜剧,苦闷顿消,精神振奋。另外, 旅游 、 体育 、集邮、摄影等爱好都对 健康 长寿也大有裨益。可见,移情易性并不是压抑 情感 。如对愤怒者,要疏散其怒气;对悲痛者,要使其脱离产生悲痛的环境与气氛;对屈辱者,要增强其自尊心;对痴情思者,要冲淡对其思念的缠绵;对有迷信观念者,要用科学知识消除其愚昧的偏见等等。
怎样陶冶情感
1提高认识水平
认识水平不同,情感也就不同。比如,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感,首先必须懂得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人的正确行为准则,能够明辨是非、美丑、真假,这都需要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提高认识。
2正确选择自己的态度
情感能反映出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倾向。对待同一件事,人们所持的态度不同,表现出的情感也不同。在学习中,选择正确的学习态度、劳动态度和公与私的态度,才能逐渐树立高尚的情感。
3积极参加活动,努力参与实践
丰富的课外活动和实践,不仅可以提高认识、增长能力,还可以通过观察、讨论、制作、创作、思考等产生丰富的多样化的情感。如:惊讶感、怀疑感、喜悦感、美感以及共同学习中同学之间的友谊感。
4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感情
在取得优异成绩时不骄傲自大,碰到困难挫折时,学会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在成长的过程中,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可以使自己始终保持乐观奋发的学习热情。
1、说服教育法,说服是使对方放弃原来的观点和认识,接受新的意见,努力使对方心服口服,有即时或可见性的收效。
2、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形式主要有: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同龄人中的优秀学生的示范。
3、情感陶冶法,情感陶冶法的种类有:一、人格感化,即教育者靠自己高尚品德、人格以及对学生深切期望和真诚的爱来触动,感化学生,促进学生思想转变,积极进取。二、环境陶冶,即通过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三、艺术熏陶,指通过音乐、美术、舞蹈、诗歌、影视等文化艺术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影响。
4、自我教育法,激起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
5、实践锻炼法,实际锻炼法包括:
一、执行制度,即让学生按照学生守则、课堂纪律、作息制度等必要的规章制度进行锻炼;
二、委托任务,指教育者或学生集体委托学生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
三、组织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的活动,如:学习活动、课外活动、劳动以及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等。
:
德育: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词目:德育
拼音:déyù
基本解释
[moral education] 指针对学生群体的道德教育与培养
引证解释
指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五:“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德育目标的概念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德育依据
1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4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需要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中小学的德育原则主要有:
其一,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并重。又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
其二,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 严格要求是指严格按照教育方针和德育任务,对学生进行教育;尊重信任是指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展。
其三,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保证所有学生的发展同社会发展的总方向相一致,又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其四,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并举。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又要通过个别教育来加强和影响学生集体。
其五,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相统一。既要重视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相互配合,协调一致。
陶冶强调的是艺术的自我功用。()A正确B错误 相关知识点: 解析 B
艺术是借助一些手段或媒介,塑造形象、营造氛围,来反映现实、寄托情感的一种文化。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
好的艺术往往具有美学价值或者哲学价值,但不一定具有大众层面的娱乐性。与科学相比,艺术离不开情感的表达,在中国古代主要指六艺以及术数方技等各种技能或特指经术。
艺术可以是宏观概念,也可以是个体现象,是通过捕捉与挖掘、感受与分析、整合与运用(形体的组合过程、生物的生命过程、故事的发展过程)等方式对客观或主观对象进行感知、学习、表达等活动的过程,或是通过感受(视觉、听觉、触觉)得到的形式展示出来的阶段性结果。
艺术的类型:
艺术体现和物化着人的一定审美观念、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无论艺术的审美创造抑或审美接受,都需要通过主体一定的感官去感受和传达并引发相应的审美经验。
对艺术的审美分类,主要应根据主体的审美感受、知觉方式来进行。依据这个原则,艺术可以分为语言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和综合艺术四大类。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文学对人类生活以及艺术家思想情感的反映、表达,有着一定的理性深度,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
同时,由于文学作品中的词义所提供的一切,要受到思维确定性的规范,因而它往往比其它艺术形式更易明确表达创造主体的思想,有着更为明显的理性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