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诗为艾青1979年造访柏林后,在东德所作。其中浓烈地透露出艾青对东西德意识形态壁垒的愤怒隐喻以及对冷战的焦虑。
这首诗的特点是思想自由奔放,诗人写了墙的阻挡,却阻挡不了人民智慧的力量,寓意深刻,
内涵丰富。连续的反问使诗句在激昂高亢中结束,使读者陷入其中并深入思考。
诗中反复运用的反问,排比写出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突出了人的思想,意志,愿望是墙阻挡不了的。
1,《阳光在远处)
这首诗写于异国他乡,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表达了心中的愁苦与向往
2,《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和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
3,《芦笛一纪念故诗人阿波里内尔》
作者在上海监牢的不眠之夜,借铁栅外的灯光,写下了这首悲壮的、叛逆的诗篇《芦笛),他控诉了这个没有自由的罪恶世界,
4,《他起来了》
这首诗所蕴含的历史内容和艺术审美力量是博大的,是一首充满了激情和热血的诗,它为历史塑造了一个准备进入生死搏斗的民族巨人形象。
5,《铁窗里》
这首诗感情真挚而深沉,想象力丰富,写出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怀念,对自由的无限渴望,
6,《太阳》
诗人以讴歌太阳来讴歌这一伟大的时代,以诗人自己的情绪来感染读者的情绪,使人们都能感到一个新的时代就要诞生了
7,《煤的对话--A YR )
这是一首以对话形式写成的寓意深刻的咏物诗,写于1937年那个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春天。 “煤”的答话正是彼时彼刻中华民族的心声
8,《生命》
这首诗是诗人直接抒发自己对生命思考的一首诗。这首诗不长,却有实有虚,极其深刻地描绘出了生命的价值、生命的伟大,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9,《黎明)
这首诗通过“我”来写“我”与黎明的关系,以“我”对黎明的感情来讴歌黎明。整首诗明丽潇酒,娓娓动听,反映了当时处于黑暗之中的民众对于黎明的一种渴望
10,《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全诗通过描写大雪纷扬下的农夫、**、母亲的形象,表现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展现了旧中国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热情,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与赤子之心。
11,《风陵渡》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爱国主义感情和对抗战必胜的信心,还描绘了北方人民的痛苦和哀怨
12,《北方》
诗人既悲叹北方的贫瘠落后以及战争给北方民众带来的苦难,又讴歌北国民众自古具有的不屈的生存意志和保家卫国的决心,具有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
13,《黄昏》
这首诗是以田野的气息为意象来构思并展开的,语言朴实平易,感情真挚。
14,《我爱这土地》
这首抒情诗采用了象征手法表达情意,诗人假设自己是一只鸟,通过鸟儿对土地的歌唱,表达了诗人对处于苦难之中的祖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热爱之情,以及决心为其献出生命的强烈愿望
15,《吹号者》
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人在这首诗里为我们在中国历史的广场上树立了一个吹号者和浸濡着血迹的铜号的形象,让我们在今天仍然能清晰地听到那曾经唤醒了一个民族并激励这个民族奋勇前进的号声
16,《他死在第二次》
这是一首叙事长诗,记述一个士兵在抗战中从受伤到二次奔赴前线战死的经过,更深层次地剖析了这个士兵的心理活动和感情变化,以及对战争和生命意义的感悟
17,《矿业》
诗人对旷野上的凋敝景象,怀着深深的忧郁。在诗中却是以冷静的笔触,几乎“客观”地描绘旷野上的景和人,而“我”在诗中没有出现,是隐藏着的,只是将“我”的情感渗透到了描绘之中。
18,《公路》
诗人一直向往自由、追求自由,来到这山高天阔的公路上,诗人感到一种解放了的愉悦。
19,《礁石》
这首诗以礁石为喻,对坚韧不拔的精神进行了赞扬,同时也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写照。
20,《启明星》
明星预示的是黑暗的告终和光明的来临。作者以启明星自喻,寄托了作者厌恶黑暗而向往光明的愿景。
这首诗全部是用切实的语言,和细微准确的动作来表现的,没有夸张和虚构,这些朴实的语言都是艾青长时间的观察所孕育的,绝对不能改动一个字的。正是这些有生命的语言,才诞生了一个活的悲痛的正在乞讨的乞丐。
艾青,出生于浙江金华,现当代文学家、诗人、画家。艾青的诗歌以它紧密结合现实的、富于战斗精神的特点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优良传统,又以精美创新的艺术风格成为新诗发展的重要收获。
这里既反映了作者的艺术才能,又铭记下他严肃的、艰苦的艺术实践。在他的诗歌中,饱满的进取精神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带来鲜明。艾青的诗歌具有鲜明深刻的形象,随着诗歌结束,形象也就完成。形象,不仅指人,也包括物,以及思想等的形象化。
艾青的作品一般是描写太阳、火把、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艾青从对农村劳动人民的热爱和接近他们的要求出发,十多年来,一直向他们呈献着自己最真切的诗情。
艾青的诗歌以它紧密结合现实的、富于战斗精神的特点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优良传统,又以精美创新的艺术风格成为新诗发展的重要收获。这里既反映了作者的艺术才能,又铭记下他严肃的、艰苦的艺术实践。在他的诗歌中,饱满的进取精神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带来鲜明。艾青的诗歌具有鲜明深刻的形象,随着诗歌结束,形象也就完成。形象,不仅指人,也包括物,以及思想等的形象化。
艾青的诗在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和字数、行数的划一,但是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一种变化中的统一。
扩展资料
艾青以“最伟大的歌手”要求自己,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乱岁月,还是在解放后的生活里,写作已然成为他的生活方式。他说道:“我永远渴求着创作,每天我像一个农夫似的在黎明之前醒来,一醒来
,我就思考我的诗里的人物和我所应该采用的语言,和如何使自己的作品能有一分进步……甚至在我吃饭的时候,甚至在我走路的时候。”一个诗人,始终渴求着写作,坚持着写作,这一点,深深地感动着同为写作者的我这样一个晚辈,也让我们看到一个作家对于文学至死不渝的热爱。(铁凝评)
伟大的抗日战争为诗歌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艾青随之扩大了政治视野和精神天地,他所创作的长诗《向太阳》和《火把》,以磅礴的气势表现了中华民族所焕发出的振奋精神和英雄气概。(张同吾评)
艾青对现代诗内容和形式审美标准的探讨,大大推动了中国新诗的规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国作家网评)
艾青在30年代初走上诗坛,他作品深沉而忧郁的抒情风格受到了人们普遍的注意。抗战爆发后,艾青事实上已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30年代末到40年代中期,可以称之为"艾青的时代",他的创作不仅开了一代诗风,而且深刻影响了这一时期乃至40年代后期的诗界。
参考资料:
张爱玲《落叶的爱》颇具朦胧美,内敛含蓄的情感在诗中也能得到体现,再去细细地品味,这种情感还有些温暖,有些若隐若现,有些克制,甚至是压抑。我在这首诗中所体会到的情感是矛盾的。想去爱,也许是不敢爱,或是不能爱,不会爱,其中的意蕴深远,能够给人带来更多的联想和幻想。同样是爱,张爱玲笔下,落叶对影子的爱是温暖的,含蓄的,克制的。而艾青则是表达了对红叶浓烈的喜爱。看看他用的词,“鲜血”、“火焰”、“燃烧”,这是多么热烈的情感啊!这种情感一下子就带动着我,使人心情澎湃,高昂亢奋。两种表达方式的不同,不仅仅与表达的对象不同有关,也与诗人创作的思维特征有关-。而诗人的思维特征又与其性别、年龄特征、家庭环境、经历的重大事件等有着密不可分地联系。
《芦笛》是我国著名的现代诗人艾青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诗。
一、写作背景:1932年7月12日,艾青因从事活动而被捕。就在这时,他开始了诗歌创作,而《芦笛》这首诗就是在狱中写出来的,写于1933年3月28日。
二、内容赏析:这首诗是诗人艾青对遭监所发出的反抗之声,同时也表现了叛逆之情。可以说,反抗之声和叛逆之情是围绕着一支芦笛而展现出来的。
诗篇一开头就说:“我从你彩色的欧罗巴,带回了一支芦笛。”这里暗示着:与作者所遭遇到的相比较,欧罗巴还算是一个允许各种艺术创造存在的地方,因而芦笛也就成了艺术创造的象征。而艾青正是在那里找到了这支芦笛的。接着说,“同着它,我曾在大西洋边像在自己家里般走着”,表现了一种生活在欧罗巴那种无拘无束的亲切感。诗篇到此,作者猛地一转,就开始写诗人结束异域漂泊生活后回归故土,却反而要哀叹了,“如今,我是犯了罪的,在这里芦笛也是禁物”,芦笛已经“不在我的身边”了,伴随的且有“比我的歌声更响”的是铁镣。这就是说,在这样的现实中,社会生活和艺术创造都遭受到了严禁。因此,为了芦笛,或者说是为了艺术创造,“是在痛苦的被辱着”。
在诗歌的最后十二行中,其抒情转到了另一方面了,说他“将像1789年似的,向灼肉的火焰里伸进我的手去”。这里表现了诗人是多么渴望能投入到斗争当中去。他还发誓要始终不逾地以这支芦笛——也就是他自己的艺术创造,去向黑暗发出诅咒的歌。
这首诗还有个副标题,就是“纪念故诗人阿波里内尔”。为此,诗篇从第十三行起,插入一大段对这位法国诗人的抒情。
三、艺术手法:《芦笛》是一首抒情长诗,诗人以“我"和芦笛之间相依为命的关系以及悲惨境遇作为纵向的线索,以彩色的欧罗巴、阿波里内尔、大西洋边自由自在与上海滩的巴士底狱、比歌声更响的铁镣之间的对比表现作为横向的线索,由此组成了一个立体的诗歌结构。芦笛与“我”相依为命的关系本来是实在的,因为横线上层层展现的有悖情理的事件,如芦笛被屈辱,“我”要向灼肉的火焰中伸进手去救它出来等等,使芦笛、芦笛与“我”的关系就变得虚化了,这就是运用了一种象征手法。这首诗除了采用象征手法,就是以意象来象征情感以外,也有直接抒情。
艾青
诗人艾青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祖国深深忧虑,对战乱烽烟中人民处境的深刻同情,对古老中国的无以言说的热爱,他相信在巨大的苦难面前,这块土地会有强大的生命力,人民会有强大的力量重新站立起来并取得胜利。
全诗用一个个有内在联系的北方图景构成意象,而沙漠风,荒漠的原野,孤单行进的行人,重负的驴子,干涸的河道,失群的大雁等等,描画出色彩暗淡的北方画图,那是“北方的悲哀”,它们一幅幅跳动在读者面前,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
扩展资料全诗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诗右前方四行小字,为题记,叙述写诗的缘由。第二部分由三节构成,淋漓尽致地描写了灾难深重的北国环境,从自然环境衬托出北方人民承受的深重悲哀。第一节由五个层次构成,极写北方的悲哀。
在作者笔下,北方的悲哀不仅仅是环境的可怕,而是在长期战乱和日寇铁蹄下的人的悲哀,作者借大环境的冷漠可怕来写人民在这块土地上异常艰苦地度日挣扎的困境。
第二节则用枯干小河上的车辙显示人民渴求生命的源泉,用成群的大雁逃往南方来写人民流离失所的状况。第三节是复唱,借黄河来写北方所承受的无穷无尽的灾难和不幸。
第三部分突出了诗的内在含义。写在这悲哀之下诗人对这块土地强大生命力的礼赞。作者在这里,从古代苍茫中讲述这块土地所蕴有的力量和人民从未屈辱的顽强抗争精神,他表达了北方永远不会灭亡和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念。
作者简介:艾青(1910年~1996年),现代诗人,本名蒋海澄,字养源,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全国文联委员等职。
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著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湛江,夹竹桃》等诗集。
-北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