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防御方式有哪几种

心理防御方式有哪几种,第1张

一、生活中常见的8种心理防御机制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八种:

  1、否认:是指一种拒绝承认现实的某些方面,借以减轻焦虑和痛苦的心理防御机制。

  2、潜抑:指一个人能被社会或自己意识所接受的欲望、情感和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使自己意识不到,而使内心保持“纯洁”、“安宁”。

  3、投射:指一个人把自己的过失归咎于他人,或者将自己内心那些不能为社会规范或自我良心所接受的感觉、欲望、意念等放到别人身上,以掩饰自己,逃避或减轻内心的焦虑与痛苦。

  4、反向作用:指一个人表现与自己的欲望、动机、观念等截然相反的矫枉过正式的态度和行为,以减少焦虑,维护安宁。

  5、转移:指一个人把对某一对象的欲望、情感或行为意向不自觉地转向其他对象上去,以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

  6、抵消:指一个人以象征性的动作、语言和行为,来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的事情,以弥补内心的愧疚。

  7、合理化:指一个人给自己的行为或处境寻找能为自我和社会认可的理由的做法。

  8、升华:指一个人将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导向人们所接受、为社会所赞许的活动上面来。

二、5种健康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在现实生活中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心理现象。人在其心理活动中,需要与欲望是不可能都得到满足,或多或少地会遇到挫折或动机的矛盾冲突,从而产生情绪上的焦虑紧张和不安。一般来说,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或采用积极的态度和方法面对现实的矛盾,设法求得解决;或采取消极的态度和方法,企图回避矛盾以摆脱困境。专家为我们介绍了几种健康的、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1、利他:替代性而建设性的为他人服务而自己也从中得到满足。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双赢”——把别人的欲望和自己的欲望和谐地统一起来,在满足别人的过程中自己也得到满足。

  2、幽默:就是运用智慧因势利导,通过幽默的方式弱化和消解矛盾、冲突等不和谐因素,既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念、情感和意图,又不至于引起别人和自己的尴尬和困窘。

  3、调节:它不同于压抑,它不是否定人的欲望和自主状态。它是当意识中出现想解决矛盾和冲突的冲动时,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在意识或潜意识中暂且压制这种冲动,延迟行动。

  4、预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未雨绸缪。为预感中将要出现的不舒服感预先做出切合实际的计划,为到时化解问题打下伏笔或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5、升华:通过一种合理的手段间接地减弱表现本能,既没有不良后果又不会明显丧失乐趣。同时,将坏事变好事,使挫折成为动力,不断提高完善自我。

三、心理防御机制的特征与分类

  (一)心理防御机制的特征:

  1、防御机制不是蓄意使用的,它们是无意识的或至少是部分无意识的,真正的防御机制是无意识进行的。

  2、防御机制是藉支持自尊或通过自我美化(价值提高)而保护自己及防护自己免于受伤害。从它的作用和性质来看,可分为积极的防御机制和消极的防御机制两种。

  3、防御机制似有自我欺骗的性质,即以掩饰或伪装我们真正的动机,或否认对我们可能引起焦虑的冲动、动作或记忆的存在而起作用。因此,自我防御机制是藉歪曲知觉、记忆、动作、动机及思维,或完全阻断某一心理过程而防御自我免于焦虑。实际上,它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法。

(1)否认,对现实的否认或对自己情绪的否认,掩耳盗铃就属于这一类的防御方式。

(2)固执,不论自己的主意是否正确都坚持,也是一种任性的表现。

(3)转移,把情感、欲望或行为从原本有的发展阶段转移到其它事物上,比如在外面受了批评,回家来对家长发脾气。

(4)合理化,就是为自己的"不良"动机开脱和找借口,或对失败进行可接受的解释,阿Q精神胜利法就是典型。

(5)外投射,将自己内心不为外界所接受的想法、欲望、情感归咎于他人,比如一个恨别人的人,确信"他恨我"。

(6)潜抑,就是将不能接受的想法除去。

移情是属于积极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人们在面对心理冲突、压力或威胁时所采取的无意识心理策略。它们有助于减轻不愉快的情绪或应对压力,以保护自我和心理平衡。

移情(Transference)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它在心理分析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它指的是个体将他们对于早期关系(通常是与父母或照顾者之间的关系)的情感、欲望和冲突转移到当前的人际关系中,尤其是与治疗师或其他关键人物的关系。这种转移可能是无意识的,个体可能无法意识到自己正在将早期情感投射到当前的关系中。

移情被认为是一种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因为它可以提供对过去经历的重新体验和理解。通过将早期情感转移到当前关系中,个体有机会重新处理和解决早期经历带来的情感困扰和冲突。治疗师可以利用移情现象来帮助个体深入了解和解决潜在的心理问题,从而促进心理成长和治疗进程。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心理防御机制并不是绝对的分类,而是在不同情境和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变化和交叉。因此,某种心理防御机制在特定情况下可能表现出积极的一面,而在其他情况下可能表现出消极的一面。

举例说明自我防御机制

1、自恋心理防御机制(一级防御机制):包括否定、歪曲、外射,它是一个人在婴儿早期常常使用的心理机制。早期婴儿的心理状态,属于自恋的,即只照顾自己,只爱恋自己,不会关心他人,加之婴儿的 “自我界限”尚未形成,常轻易地否定、抹杀或歪曲事实,所以这些心理机制即为自恋心理机制。一名成年人还运用“自恋机制”来进行自我心理防御,是很危险的。

2、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二级防御机制):此类机制出现于青春期,成年人中出现也是属于正常的。包括内向投射、退化、幻想等。

3、神经性心理防御机制(三级防御机制):这是儿童的“自我”机制进一步成熟,在儿童能逐渐分辨什么是自己的冲动、欲望,什么是实现的要求与规范之后,在处理内心挣扎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机制。4、成熟心理防御机制(四级防御机制):是指“自我”发展成熟之后才能表现的防御机制。其防御的方法不但比较有效,而且可以解除或处理现实的困难、满足自我的欲望与本能,也能为一般社会文化所接受。这种成熟的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升华、补偿、幽默等。

举例说明什么自我防御机制,有那些自我防御机制

按照心理成熟度分类:

自恋心理防御机制(一级防御机制):包括否定、歪曲、外射,它是一个人在婴儿早期常常使用的心理机制。早期婴儿的心理状态,属于自恋的,即只照顾自己,只爱恋自己,不会关心他人,加之婴儿的 “自我界限”尚未形成,常轻易地否定、抹杀或歪曲事实,所以这些心理机制即为自恋心理机制。一名成年人还运用“自恋机制”来进行自我心理防御,是很危险的。

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二级防御机制):此类机制出现于青春期,成年人中出现也是属于正常的。包括内向投射、退化、幻想等。

神经性心理防御机制(三级防御机制):这是儿童的“自我”机制进一步成熟,在儿童能逐渐分辨什么是自己的冲动、欲望,什么是实现的要求与规范之后,在处理内心挣扎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机制。

成熟心理防御机制(四级防御机制):是指“自我”发展成熟之后才能表现的防御机制。其防御的方法不但比较有效,而且可以解除或处理现实的困难、满足自我的欲望与本能,也能为一般社会文化所接受。这种成熟的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升华、补偿、幽默等。

按行为性质分类:

1 逃避性防御机制:压抑(压制suppression/潜抑repression),否认(denial),退行(Regression/Regressive Emotionality)。

2 自骗性防御机制: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合理化(rationalization),仪式与抵消(ritual and undoing),隔离(isolation),理想化(idealization),分裂(dissociation),歪曲(distortion)。

3 攻击性防御机制:转移(displacement),投射(projection)。

4 代偿性防御机制:幻想(fantasy),补偿(pensation)。

5 建设性防御机制:认同(identification),升华(sublimation),幽默(Humor)。

6 其它防御机制:情感隔离(Isolation of affect),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固著(Fixed),利他(Altrui )。

人类使用心理防御机制时,有时是有意的,有时是无意的。这些心理防御机制有些符合社会道德标准,有些则不;对生活的影响各不相同,有正有负。下面根据性质分类对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做简要介绍:

一、逃避性防御机制:

包括

(1)压抑(压制Suppression/潜抑Repression)

(2)否定/否认/拒绝(承认或接受)(Denial)

(3)退行/退回/倒退/退化情感(Regression/Regressive Emotionality)

这是一种消极性的防卫,以逃避性和消极性的方法去减轻自己在挫折或冲突时感受的痛苦。这就像鸵鸟把头埋在沙堆里,当作看不见一样。

(1)压抑(压制Suppression/潜抑Repression)

“俄狄浦斯情结”、“偷窥冲动”是比较原始的压抑,在潜意识层很活跃;

中国文化中的“忍”、“隐忍”是一种压制,形成忍的习惯可能会成为无意识的自动机制,忍无可忍时,就超出了自我的控制,不能忍而强忍,对心身有害;

中国成语中“触景生情”有时是因为压抑物被唤醒;

“口误、笔误”也是压制内容不小心冲破了自我的控制;

“生命无常”、“每个人都会死”这样显见的事实也常常被人遗忘或抑制起来,这样可以避免焦虑;

梦是很重要的释放压抑的方式,以减少自我的压力,所以,如果做了很荒诞、很不道德的梦,不必自责,不必焦虑,应该是一件很值得庆幸的事,因为你的压抑在梦中得到了释放。

选择性或目的性遗忘常表现在失去记忆,例如,有一些曾遭受极度悲伤或目赌惊恐事件的人,会把那次经历忘得一干二净,无法再回想起来。比如战场上的士兵、从火里逃生的人、失恋的人……在事件过后,以失去记忆来免去面对的痛苦与悲伤。

案例一位中年妇女的独生女于十八岁时死于车祸,事情发生在十月份。当时她非常痛苦,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她把这不堪忍受的情绪抑制、存放到潜意识中去,“遗忘”了。可以说感情留在意识之中,而认知却被忽视了。这些潜意识中的记忆不知不觉地影响她的情绪,果然她每年十月份均会出现自发抑郁情绪,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药物治疗也无效。

案例春娇与男人志明交往了三年,订婚的前夕,忽然志明变心了,母亲知道春娇十分爱志明,担心她想不开,就好言安慰她,哪知春娇说:“志明是谁?你能不能告诉我到底发生什么事情?我和他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我一点也想不起来?”

自我防御机制( )

D

举例说明 何谓心理防御机制

最简单的,比如退行,就是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了,但是在碰到某些让自己头疼的事情时候,会选择儿童的应对方式,比如撒娇啊什么的。

什么是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面对有可能的威胁和伤害时一系列的反应机制。包括:否认、压抑、合理化、移置、投射、反向形成、过度代偿、抵消、升华、幽默和认同的11种形式。

合理化属于自我防御机制?

lz要把“合理”和“合理化”折两个概念分清楚,虽然都可以说是使用一定理由使自己接受某种事实,但是他们的出发点以及物件上都是有一定区别的:

陈述某事物是合理的,这句话态度上本身就是中性的,而陈述某件事物被某人合理化,暗含的意思是说,一件事物发生了,被咨商者使用了类似于自我欺骗的手段用不合理的理由将这件事情对自己的影响减小。

如果还是不理解或者混淆的话,应对照英文版理解概念(不过原书更加难懂的说,就是一个字,乱,该死的犹太人)。

上一段字本身就是一个例子,我觉得英文版难懂这是一个原发性的事件,合理的归因应该是我的英文还不足以理解或是我英文的阅读能力有限,但是我显然不能接受这个现实,而书又确实看不懂,所以我把它合理化,所使用的理由就是:该死弗洛伊德写的东西乱七八糟,他女儿继承了他乱七八糟的写作风格。

如果这还没懂的话,那你的思维方式就不太适合学习心理学,虽然关于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数理或数量分析不需要语言和感性的领悟力,但是咨商和治疗方面对这方面的要求还是很高的我觉得。

同样是初学者,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请问自我防御机制分为哪几种,请具体说明?

焦虑与自我的防御机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道德焦虑产生与“超我”的影响,即当个体的思维,感觉或行为违反了自己最初的价值或道德标准。当个体做错事(甚至只是认为做错事时)超我会制造出内疚,羞愧以及自卑感。道德焦虑是对来自自己良心的惩罚的恐惧。(焦虑在人类进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强大“自我”的人能够有效应付各种有威胁的环境状况,对本能冲动能够控制并能够提供有益的释放,并对所知的价值和标准进行考虑。对于这样的人,焦虑起一种有用的讯号作用,它表示某中需求 ---环境的本能的,道德的---存在而且要求注意。于是作出行动,焦虑在达到高水平之前被降低。

然而对于多数人来说,这一过程并不总是这样顺利工作的。多数人至少需要暂时的防御来抵挡焦虑以解决困难的经历。我们并不总是能够很理智的对待自己,不能以现实的方式对待生活。当我们采取不现实的方法来对待环境,冲动或良心时,就是在运用防御机制。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自我应用防御机制来保护个体不受焦虑侵袭,对防御机制的运用表明自我的减弱---这一状态可能是轻微的,暂时的,也可能是严重的,持续的。防御机制是对实际状况的歪曲,而且是无意识进行的,如果长期运用,个体的功能会严重受到影响;当情况恶化时需要建立更极端的防御,因为逃避了真实的应对。总之,运用一些防御机制是常见的,如果他们成为对不愉快的内部或外部的典型反映,则可能会伤害有效的功能

常常提到的防御机制有:压抑,反向形成,取消,投射,合理化,否认,认同,转移,固结,回归。

压抑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自我将它不能接受的东西排除出意识之外。不愉快或不合要求的冲动,思想,情感,或记忆,被留或投入无意识之中,因为他们可能会引起焦虑。

自我必须运用能量阻止这些材料进入意识水平。

反向形成指在意识中可能引起焦虑的冲动,思想或情感转变为相反的东西。恨转变为爱,怨恨转变为热情,性要求转换为“纯洁”的关心,等等。但是,最初的冲动,思想,情感,并未失去,它只是一相反的表达在意识中隐藏起来。反向形成可以通过相反情感的表达强度察觉出来。例如,防御的个体对他人表现出比一般情况过多的爱,热情和关心,使得接受者感到不安和有落入圈套的感觉。

取消是自我重新构件以前的行动使它产生叫少焦虑的努力,如果一个行为或起后果不能被接受,软弱的自我会以幻想它消失和使情况安定来取消这一行动,因而让这一行动不轨造成过多的不快。在取消过程中事实回受到严重的扭曲,当事人在意识水平上也许真的相信他从未以不可接受的方式作过什么事。

投射指把自己的无法接受的特点给以别人来消除自己的这一特点的努力。好象一个人在说“这不是我的情感,思维或冲动,因为这些都是他们的!”进行投射的人会认为其他无辜的人恨他,希望他受到伤害,想要利用他,认为别人是罪恶的,敌意的,等等,而实际上正是他有着这些情感或思想。

合理化指对不合理的,不能接受的行为给以合理解释,让非理智的东西对自己或他人显得理智。如果个体作出了以后感到后悔的冲动的事情,他可能不接受自己作出了冲动的行为这一解释,于是对这一行为找出“好的理由”。合理化还用以解释奋斗目标的失败,

例如说“我没有认真去做”,或在做事前做事后装成很随便的样子,这是个体免遭由于未成功和丧失自尊产生的焦虑。

否认指自我不能直接处理目前的环境中的威胁现实,因而不承认这一情况的真实性。

环境中的某些情况太不愉快让人无法面对;否认这一现实的存在可以消除焦虑,至少暂时地消除。伴随否认得的还有可能对现实的幻想。例如,某人会否认他爱的人死去的这一事实,用储存去世的人的物品或把屋子保留成去世人生前是的样子来使幻想存在。在另外的情况中,已婚夫妇可能回无意识的排斥婚姻不和的迹象,仍然表现出关系很好很幸福的样子。

认同是对他人特点的接受。它可以达到消除对更强大的人恐惧的目的。如果是为了这个目的它可以被成为认同侵犯者。例如,为了消除俄狄普斯情结产生的 恐惧,男孩通常会认同父亲。还有“丢失物体认同”,这是企图重新得到或恢复失去喜爱的物体或人。

著也许就是小女孩对她所排斥的母亲人体能够以解决伊莱莎情结的基础。有些人还会表现出离开或死去亲人或自己渴望的人的特点,无意识地企图在自己身上使亲人爱人重新出现或得到。与其他防御机制一样,认同可以是个体消除威胁和不安,不用直接面对它们。

转移是把本能能量放入最直接最满意的替代出口的活动中,因为最直接最满意的出口可能不存在或可能被禁止的。通常我们都是不能直接释放最基本的性和攻能量的。然而,如果不给以出口,会出现无法忍受的挫折感。转移可以将最直接的满足形式转换成某种替代的满足形式。个体对自己最渴望或最恨的人不能占有或攻击通常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某一可以替代的人身上,或用其他方式来使用这一能量。如果转移的结果是做出了让社会接受的,有益的活动,就称为升华。弗洛伊德认为文明的进展来源与升华,在升华中原始的,本能驱力被导向建设性的,创造性的活动中。

固结和回归是有关联的防御机制。在心理性发展中,个体可能会或多或少地固结在不同的阶段上。过多的挫折(也许因为过少的满足)或对发展下一步骤过多的焦虑(也许因为过于受宠)回导致儿童的自我按兵不动来保护自己,导致个性发展的障碍。以后,当遇到某种不愉快的体验时,个体很可能不会有效地处理;作为对不适情境的防御,个体将回归,即回到有前一发展阶段特点的行为上,由于固结,对不断增长的复杂性和挫折的足够的处理方式得不到发展;当个体面对困难的现实时,倾向与回到他所知道的唯一应对方式R桓龃竽泻⒃诿娑岳亚榫笆笨赡芑夭欢纤笔种富虿卦诼杪枞棺雍竺妗R晃荒暱岬男履

当见到婚姻不和的第一个迹象时就会跑回父母家中寻求安全。一位开始一个新的,困难的工作的男人也许会生病,要求呆在家中受到妻子的照顾,回归的一个较轻微的情况(与口唇阶段的固结有关)是处于压力下时咬指甲。

多数防御机制对人类活动有消极影响。我们必须学会接受自己和他人的弱点和局限性。我们应该积极的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建立强大的“自我”。

自我防御机制有什么共同点

自我防御机制由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指人们在面对挫折和焦虑时启动的自我保护机制,它主要通过对现实的歪曲来维持心理平衡。

自我防御机制主要有两个特点:

一是在无意识水平进行的,因为具有自欺性质,是一种潜意识层的自卫;

二是自我防御机制往往具有伪装或者歪曲事实的特点,其作用在于保护自我,不至于由焦虑而导致疾病的产生,在防治心理疾病中有积极的作用,但没有道德上的欺骗含义。

型别

1、自恋心理防御机制(一级防御机制):包括否定、歪曲、外射,它是一个人在婴儿早期常常使用的心理机制。早期婴儿的心理状态,属于自恋的,即只照顾自己,只爱恋自己,不会关心他人,加之婴儿的 “自我界限”尚未形成,常轻易地否定、抹杀或歪曲事实,所以这些心理机制即为自恋心理机制。一名成年人还运用“自恋机制”来进行自我心理防御,是很危险的。2、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二级防御机制):此类机制出现于青春期,成年人中出现也是属于正常的。包括内向投射、退化、幻想等。3、神经性心理防御机制(三级防御机制):这是儿童的“自我”机制进一步成熟,在儿童能逐渐分辨什么是自己的冲动、欲望,什么是实现的要求与规范之后,在处理内心挣扎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机制。4、成熟心理防御机制(四级防御机制):是指“自我”发展成熟之后才能表现的防御机制。其防御的方法不但比较有效,而且可以解除或处理现实的困难、满足自我的欲望与本能,也能为一般社会文化所接受。这种成熟的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升华、补偿、幽默等。

医学心理学 什么叫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这一概念由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指人们在面对挫折和焦虑时启动的自我保护机制,它主要通过对现实的歪曲来维持心理平衡。

自我防御机制的人会有什么表现

遇到不愿接受的事实或者不愿承受的压力时,潜意识为了保护思维不致崩溃,而编造出虚假的事实欺骗自己。 表现,女人听到丈夫孩子死了,最常见的,哭着说这不是真的。人受到重大挫折以后,产生的人格分裂,等等

橙全心理  3天前

请勿对号入座,因为你也无法对号入座,你中枪的类型肯定不只一种。 心理防御机制简称心理防御,是指自我对本我的压抑,这种压抑是自我的一种潜意识的防御功能,是人类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紧张、焦虑、尴尬、罪恶感等心理,有意无意使用的各种心理上的调整。

防御机制的概念最初由佛洛伊德提出,后由他的女儿安娜佛洛依德对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将心理防御机制界定为“人们面对应激情境时,无意识所采取的手段”。它具有三个主要特点:

1防御机制属于精神分析理论的内容,是个体无意识采取的应付应激情境的手段;2防御更多地取决于个体自身的心理特点;3对同一个体,所使用的防御机制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较少随情境而发生大的变化。按行为性质可分为:

1 逃避性防御机制:压抑,否认,退化情感

2 自骗性防御机制:反向形成,合理化,仪式与抵消,隔离,理想化,分裂,歪曲

3 攻击性防御机制:转移,投射

4 代偿性防御机制:幻想,补偿

5 建设性防御机制:认同,升华,幽默

6 其它防御机制:情感隔离,理智化,固着,利他

01 逃避性防御机制 这是一种消极性的防卫,以逃避性和消极性的方法去减轻自己在挫折或冲突时感受的痛苦。这就像鸵鸟把头埋在沙堆里,当作看不见一样。 (1)压抑 压抑是各种防御机制中最基本的方法。本我的欲望冲动常常与超我的道德原则相对立并发生冲突,又常常不被现实情境所接受,于是个体(自我)把意识中对立的或不被接受的冲动、欲望、想法、情感或痛苦经历,不知不觉地压制、潜抑到潜意识中去,以至于个体对压抑的内容不能察觉或回忆,以避免痛苦、焦虑,这是一种不自觉的选择性遗忘和主动抑制。精神分析理论中,有时将抑制单独列为一种防御机制,其定义是指将思维活动的范围缩小,以免由于这些思维/活动引起焦虑。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抑制既可以是一种防御机制,同时也可以视为一种病状。只是抑制是功能不足,而症状则是功能紊乱。 (2)否定 无意识地拒绝承认或接受某些不愉快的现实/事实,或者说对某种痛苦的现实无意识地加以否定。否定那些不愉快的事件,当作根本没发生,不承认不接受似乎就不会痛苦,从而缓解打击,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和平衡,以达到保护自我的目的。这一过程可以使个体逐渐地接受现实而不致一下子承受不了坏消息或痛苦,的确是一种保护性的防御。否认是一种原始又简单的自我防御机制,意志薄弱、知识结构单纯的人,常会不自觉地使用否认机制。否认、拒绝是防御的一种极端形式,拒绝越多,与现实接触越少,心理机能的运作更加困难。但在许多情况下,自我宁愿借助于拒绝,而不让某些想法进入到意识里。 (3)退行情感 当个体遭遇到挫折无法应付时,表现出与其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反应,这是一种反成熟的倒退现象,放弃成熟态度和成人行为模式,让自己退回到儿童状态,这种状态意味着可以放弃努力,不用去应付困难,恢复对别人的依赖,彻底逃避成人的责任,从而满足自己的某种欲望。这种机制即可以发生在小孩身上,也常常发生在成人身上。短时间、暂时性的退行现象,不但是正常的,而且是必要的。人长大成人后,本来应该运用成人的方法和态度来处理事情,但在某些情况中,初于某些原因,采用较幼稚的行为反应,并非不可,偶尔的退行,反而会给生活增添不少情趣与色彩。延伸阅读:《 热情恐惧症 | 为什么别人一热情,我就很紧张。 》

02 自骗性防御机制

此类防卫机制含有自欺欺人的成分,也是一种消极性的行为反应。它含有反向作用,走向另一极端,邪派的会扮成极正派的,去瞒过自己和别人;合理化,总会为自己找出些理由来自辩;抵消,同合理化相似,但不单独用理论来自卫,而是加上具体的运用;隔离、理想化、分裂、歪曲等作用也是运用技巧的方法来欺骗自己或别人。 (1)反向形成 也称矫枉过正,个体对内心难以接受的、不愉快的观念、情感、欲望冲动夸张性地以相反的外在态度或行为表现出来。本我的某种冲动被超我所抑制,自我认为这种冲动也不会为现实所接受,于是自我决定把这种冲动以相反的外在方式表现出来,以释放这种冲动,减轻焦虑。换言之,使用反向者,其所外在行为与情感表现,与其内在的动机是成反方向的。在性质上,反向行为也是一种压抑过程。在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反向形成被认为是一种强迫性的防御机制。这种潜意识的冲动源于婴儿期的冲突。当婴儿期的冲突不是被压抑,而是被转换时,反向形成也可能是使婴儿期冲突得以升华的基础。 (2)合理化 个体无意识地用似乎合理的解释来为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以求得心理平衡。个体用一种似乎合理的解释或理由来掩饰自己,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以隐满自己的真实动机,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其目的是减少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保持个人的自尊。当个体的动机未能满足或行为不能符合社会规范时,尽量搜集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给自己的作为一个合理的解释,以掩饰自己的过失,以减少焦虑、痛苦和维护自尊免受伤害。换句话说,“合理化”就是制造“合理”的理由来解释并遮掩自我的伤害。虽然这些理由往往并不是主要的或真正原因,或是不正确、不客观、不合逻辑的,但本人却以这些理由来安慰、说服自己,从而避免精神上的苦恼,减少失望情绪。这是一般人运用最多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事实上,在人生的不同遭遇中,除了面对错误外,当我们遇到无法接受的挫折时,短暂的采用这种方法以减除内心的痛苦,避免心灵的崩溃,并无可厚非,有句话说:得意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就是一种适应生活的哲学。 (3)仪式与抵消 以象征性的行为、活动、事情来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的事情,好像那些事根本没有发生,以减轻心理的不安,补救心理上的不舒服。有时,抵消作用不是用来弥补已经发生了的事实,而是用来抵消自己内心的罪恶感,或自己以为邪恶的念头。健康的人常使用此法以解除其罪恶感、内疚感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无论人有意或无意犯错,都会感到不安,尤其是当事情牵连他人,令他人无辜受伤害和损失时,的确会很内疚和自责,倘若我们用象征式的事情和行动来尝试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事件,以减轻心理上的罪恶感,这种方式,称为仪式与抵消。 (4)隔离 将一些不愉快的事实、情景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心理上的尴尬、不愉快或焦虑。此处所讲的事实,是指整个事情中的一部分,不一定是全部事实,最常被隔离的是与事实相关的个人感觉部分,因为此种感觉易引起焦虑与不安。通过这种隔离,当事人使自己相信什么也没有发生,也无需因此做什么。此时,那些不愉快的情景并不是被遗忘了,而只是与该情景有关的联系被阻断了。与否定机制相比,“掩耳盗铃”更像是自骗的隔离机制。 (5)理想化 在理想化过程中,当事人往往对某些人或某些事与物作了过高的评价。这种高估的态度,很容易将事实的真相扭曲和美化,以致脱离了现实。这是一个与分离密切相关的概念。它是指将与客体有关的矛盾情感分割成绝对好与完全坏的二部分,然后只对好的一部分做出进一步的加工处理。理想化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构建一个理想的、完美的客体;二是将这种构建具体化;三是忽略/否认这种理想化的存在。 (6)分裂 有些人在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时常出现矛盾与不协调的情况。且有时在同一时期,在不同的环境或生活范畴,会有十分相反的行为出现。在心理分析中,我们可以说他们是将意识割裂为二,在采用分裂防卫机制。精神分析理论中也有列出分离防御机制概念,分离这个概念有四层含义:

①用于描述人格分离成几个部分,临床上所说得多重人格,此时分离与分裂是同义词。

②用于描述物神崇拜者的自我分离。

③用于描述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的反射性自我觉察。

④用于描述一种发展与防御过程。

(7)歪曲 是一种把外界事实加以曲解、变化以符合内心的需要,属于精神病性的心理防御机制。用夸大的想法来保护其受挫的自尊心,这是歪曲作用的特例。因歪曲作用而表现的精神病现象,以妄想或幻觉最为常见。妄想是将事实曲解,并且坚信不疑,如顽固地认为配偶对其不贞。幻觉乃是外界并无刺激,而由脑子里凭空感觉到的声音、影像或触觉等反应,它与现实脱节,严重歪曲了现实。延伸阅读:《 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 | 梦想究竟该怎样照进现实? 》

03 攻击性防御机制 人心里产生不愉快时,但又不能向对象直接发泄,便会利用转移作用,向其他对象以直接或间接的攻击方式发泄,或把自己的不是转嫁到别人身上,并判断他人的对错,这类防御机制包括转移、投射和向内的投射——内摄。 (1)转移/移置 将对某个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转移到另一较为安全的对象上,而后者完全成为前者的替代物。通常是把对强者的情绪、欲望转移到弱者/或者案全者身上。这些情感、欲望或态度,因某种原因(如不合社会规范、具有危险性或不为自我意识所允许等)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而把它转移到一个较安全、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焦虑。转移是一种初始过程,是升华、象征化的基础。 (2)投射 也称为外向投射。将自己的某种冲动、欲望、自我内在客体的某些特征(如性格、情感、过错、挫折等)想象成在某人身上的客观事实(赋予他人或他物身上)。在精神病学上,投射也意味着将某种精神表象视为客观现实,如梦境、幻觉。自我允许了本我的冲动,与超我形成对抗时,为了逃避超我的责难,又要满足自我的需要,将自我的欲望投射到别人的身上,从而减轻罪恶感,得到一种解脱。投射能让别人作为自己的“代罪羔羊”,使我们逃避本该面对的责任。投射也表现在严重的偏见、因为猜疑而拒绝与人亲热、对外界危险过分警觉等行为。 (3)内摄 也称内向投射、内投射、内投,与外投射作用相反,摄入是指把客体或者客体的一部分包含为主体的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我与这个外在客体的关系完全变成了与这个客体的内在表象的关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个体(主体)广泛地、毫无选择地吸收外界事物(客体,如某位亲人的性格特质、行为方式等),而将它们内化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由于摄入作用,有时候人们爱和恨的对象被象征地变成了自我的组成部分。内投射的仿同对象,常是所爱、所恨和所怕的人,尤其是父母。内投射也可能是自罪感的表现,他们常常模仿死者的一些性格特点来减轻对死者的内疚感。作为一个正常的发展过程,内射使主体的自主性逐渐增强;作为一个防御过程,内射减轻了自我的分离焦虑。延伸阅读:《 把孩子视为“薛定谔的狗”:有效降解焦虑的一种方法论 》

04 代偿性防御机制 代偿性防卫机制是用另一样事物去代替自己的缺陷,以减轻缺陷的痛苦。这种代替物有时是一种幻想,因为现实上得不到实体的满足,他便以幻想在想象世界中得到满足,有时用另一种物件去补偿他因缺陷而受到的挫折。这类防卫机制分幻想型和补偿型两种。 (1)幻想 当人无力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困难,或是无法忍受一些情绪的困扰时,将自己暂时离开现实,任意想象应如何处理困难,使自己存在于幻想世界,在幻想的世界中得以实现内心的平衡,达到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经历的满足。因为在幻想世界中,可以不必按照现实原则与逻辑思维来处理问题,可依个体的需求,天马行空,随心所欲,自行编撰。幻想是一种想象作用,是幼儿必经的生活过程。很多心理学家认为个体所幻想的内容与学习经验有关(随着学习经验的增加而有不同的内容)。 (2)补偿 当个体因本身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致使不能达成某种目标时,改以采取其他方式来弥补/代偿这些缺陷,以减轻其自卑感、不安全感,建立自尊,称为补偿。

补偿”一词,首先出现于阿德勒的心理学中。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天生都有一些自卑感(来自小时候,自觉别人永远比自己高大强壮,所产生的自卑),而此种自卑感觉使个体产生“追求卓越”的需要,而为满足个人“追求卓越”的需求,个体乃借“补偿”方式来力求克服个人的缺陷。我们使用何种补偿方式来克服我们独有的“自卑感”,便构成我们独特的人格类型。因此阿德勒主张,欲了解人类的行为,根本上必须掌握两个基本的观念一一自卑感和补偿。就作用而言,补偿可分为消极性的补偿与积极性的补偿。所谓消极性的补偿,是指个体所使用来弥补缺陷的方法,对个体本身没有带来帮助,有时甚或带来更大的伤害。除了上述两种补偿,另有一种补偿方式,称为“过度补偿”(over,Compensation),指个人否认其失败或某一方面的缺点不可克服性而加倍努力,企图予以克服,结果反而超过了一般正常的程度。延伸阅读:《 你不是社交恐惧,你就是喜欢宅:十个不可忽视的心理真相 》

05 建设性防御机制 在防御机制中较好的一类,是向好的方面去做补偿,是属于建设性的,它可分为认同、升华和幽默三种类型,其中认同/仿同机制较为复杂。 (1)认同 在精神分析中,认同作为一种防御机制是指无意识地取他人之长归为己有,并作为自己行动的一部分加以表达。个体无意识有选择性地吸收、模仿或顺从另外一个人(一般是自己敬爱、尊崇的人,或者归属、认同的团体)的态度或行为的倾向,以对方之长归为己有,作为自己行为的一部分去表达,以此吸收他人的优点以增强自己的能力、安全感以及接纳等方面的感受,掩护自己的短处。一般说来认同的动机是爱慕,个体把别人具有的而自己感到羡慕却没有的品质不知不觉加到自己身上。广义的认同是指个体的身份界定过程,它包括三种情况:

1、将自己的身份扩展到他人;

2、向他人借取身份;

3、与他人的身份混淆。认同既是正常心理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防御机制。

认同一般是个体向比自己地位或成就高的人的认同,以消除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因无法获得成功或满足时产生的挫折及所带来的焦虑。就定义来说,认同可借由心理上分享他人的成功,用以为个人带来不易得到的满足或增强个人的自信。在人生中,每个人都有一些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完成,而其中主要的一项就是完成“认同”的历程。“认同”始于儿童至青少年期成为主要发展任务。儿童用来学习社会团体态度与习惯,青少年用来找寻自我、肯定自我。因此心理学家们一致认为“认同”是协助人格发展的重要方法。但精神分析学派的说法,“认同”虽是儿童学习性别角色所必须,如使用不当也可能成为一种防御反应,那不那么有“建设性”了。 (2)升华 升华一词是弗洛伊德最早使用的,他认为将一些本能的行动如饥饿、性欲或攻击的内驱力转移到一些自己或社会所接纳的范围时,就是“升华”。升华是一种本能的力量以一种非本能的方式予以释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社会所不能接受的、指向原始的、生物学对象和行为的本能力量置换到较少本能色彩的、社会所能接受对象和行为上;同时,与这些对象和行为相伴随的情感转换成去性的、去攻击性的情感。升华是最积极、最富建设性的防御机制。 (3)幽默 是指当事人面临困境时,并不转移在场其他人的注意力,而是以幽默的方式化解当事人自己的窘困出境。这也是最为积极、成熟的防御机制之一。当然,过度的幽默也是一种心理疾病的掩饰。

06 其他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种类很多,分类也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识别,实际上个体在应用防御机制时常同时启动多种机制。除了前面介绍的主要防御机制,在这里我们再介绍几种。 (1)情感隔离 情感隔离是指个体将自己与某种不愉快的情景隔离开来,不去面对伤害或痛苦,避免与自己的真实情感接,从而可以避免由此引起的焦虑与不安。通过这种隔离,当事人使自己相信什么也没有发生,也无需因此做什么。此时,那些不愉快的情景并不是被遗忘了,而只是与该情景有关的联系被阻断了。情感隔离,正常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隔离时间过长,容易变傻、变麻木、无情无义。所以,既不能没有隔离,也不能完全隔离。 (2)理智化 是指在体验、评论冲突的话题时,就事论事,不带有相应的情感色彩,从而避免了由这些冲突引起的焦虑。理智化会过分使用抽象思维或概括化思维来处理个人情感上的苦恼或心理冲突,表面上看起来情绪稳定、情感不强烈或者表现出与事件不相应的情感,情感平淡地描述自己的欲望、动机或不愉快、痛苦的经历,好像是在说别人的事,愿望也不会付诸行动。其实是不愿意接受现实,用有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辩解,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或处境,其内心的不快乐或痛苦被掩盖了。理智化是一种比隔离更好的防御机制,即为了抑制感情和冲动,不去直接地体验她们,而是对其仔细地思考。在反复的思考过程中,对自己的感情加以逻辑解释,于不知不觉中去除与想法连接的感情,避免了冲突,阻止由难以被容纳的冲动引起的焦虑。 (3)固着 固着是指心理未完全成熟,停滞在某一性心理发展水平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如果在性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得到“过分的满足”或者“受到挫折”未能满足会导致固着,固着将导致无法正常或完全地进入性心理发展的后一个阶段。 (4)利他 “替代性而建设性为他人服务,并且本能地使自己感到满足。”个体通过自觉的不图回报的利他行为,获得社会赞赏和他人感激(无意识动机),最终获得自我的满足。社会学家认为,利他的原因,可能是动物以个体的“自我牺牲”换取物种存在和延续的一种本能;利他是一种社会交换,其收益是自我价值的提高和焦虑的减小。

07 结语

每个人心里面都会有一道心理防御墙,这道墙非常坚固。 利是:能保护好自己的自尊心,不让自己的心理崩溃;弊是:让人无法理性的对待问题,无法做出最好的决定,更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激烈冲突。防御机制和个人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防御机制是人格的主要组成部分。因为人们会在无意识中以习惯化了的某种防御机制来应对心理危机和焦虑情景。因此如果我们能够了解自己和别人的习惯化的心理防御机制,那么消极的防御机制对人际关系的消极影响就会减少,如果我们自己能够有意识地多使用积极的防御机制,无疑会促进个人的健康发展。

编辑 | 葱花

图文 | 摘自互联网

1、压抑。压抑是一种积极努力,自我通过这种努力,把那些威胁着自身的东西排除在意识之外,或使这些东西不能接近意识。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我们每个人都要使用压抑。

2、升华。升华是惟一真正成功的防御机制。与压抑不同,升华用得越多,自我的生产性越强。升华是可以将无意识冲动转化为社会接受行为的渠道。

3、替代。与升华一样,替代将冲动导入一个没有威胁性的目标。

4、拒绝。当运用拒绝时,我们指是拒绝接受某些事实的存在。和压抑不同,拒绝不是说不记得了,而是坚持某些事情并不是真实的,尽管所有证据都表明其真实的。

5、反向形成。在运用生成反应时,我们会按照与无意识欲望相反的方式行动,以躲开可怕的念头或欲望。

6、理智化。对可怕事物进行自我控制的一种方法,在这些情感内容进入意识层面之前,就把它抹去了。用一种严格的理智而非情感的方式检查自身的意念。而把某些想法带入意识,或把它们保存在意识中,不造成任何焦虑。

7、投射。有时我们把一种无意识冲动归为别人的,而不是我们自己的。这种防御机制称为投射。通过把冲动投射到另一个人身上,可以摆脱这样一个观念:即我们自己持有这种想法。

扩展资料

防御机制有以下几个特征:

(1)防御机制不是蓄意使用的,它们是无意识的或至少是部分无意识的。固然,我们时常会做一些意识的努力,但真正的防御机制是无意识进行的。

(2)防御机制是藉支持自尊或通过自我美化(价值提高)而保护自己及防护自己免于受伤害。从它的作用和性质来看,可分为积极的防御机制和消极的防御机制两种。

(3)防御机制似有自我欺骗的性质,即以掩饰或伪装我们真正的动机,或否认对我们可能引起焦虑的冲动、动作或记忆的存在而起作用。因此,自我防御机制是藉歪曲知觉、记忆、动作、动机及思维,或完全阻断某一心理过程而防御自我免于焦虑。实际上,它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法。

——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有哪些型别?(4)

对于应用者说来,这些机制能够把现实、人际关系、和个人感情整合在一起。在旁观者看来,它们是美德。在应激越来越多时,它们也有可能改变成较不成熟的防御机制。 14、利他(Altrui )——替代性而建设性为他人服务,并且本能地使自己感到满足。 它包括良性的建设的反向形成、慈善行为,以及对别人的报答 。利他与投射及发泄的区别在于,它为别人提供的是真的而不是想象的好处。它与反向形成的区别是,它让应用者至少部分地得满足。 15、幽默(Humor)——明显地表达了观念和感情,但并不使自己感到不舒服,对别人也不会产生不愉快的影响。 某些游戏和滑稽的退行行为都属于幽默。与诙谐不同,诙谐是某种形式的置换,而幽默则直言不讳、有啥说啥,而且如果没有“在观察中的自我”的某些成分,就不可能应用幽默。就像希望,幽默使应用者能够忍受而又集中注意到那些令人难以忍受的事情,与之相反,诙谐往往表现出注意涣散。与分裂样幻想不同,幽默不会排斥别人。 16、压制(Suppression)——虽然在意识中出现了想解决矛盾冲突的冲动,而在意识或半意识中却作出予以推迟的决定。 这种机制包括在寻找困难时的一线希望、把已经认识到的不舒服感受尽量缩小、在困难面前挺起胸膛、想方设法予以推迟而并不回避。用压制的人是这么说的:“我明天会考虑这件事情的”,第二天也确实记得考虑此事。 17、预期(Anticipation)——为未来的内心不舒服感受作切合实际的预期或计划打算。 这种机制包括对将要出现的事物作有目的而仔细的计划(或担心)、对死亡或外科手术在情感上有了切合实际的预科、与之同时并能够在意识中自觉运用在心理治疗时学到的“自知力”。 18、升华(Sublimation)——间接地或减弱了地表现了本能,但是既无不良后果,也不会明显地丧失乐趣。 它包括通过有趣的游戏、运动和业余爱好来表达攻击性,以及在真的求爱时用减弱了的方式浪漫地表达自己的本能。与幽默不同,在运用升华时,这种“为自我服务的退行”会有真正的后果。与“神经症性”防御不同,在运用升华时,本能没有被阻挠或转移,而是为之另辟途径。艺术成果就是典型范例。在投射时,个人的感情(例如,愤怒)被归因于别人。在置换时,个人的感情虽仍被承认为自己的,但是被重新定向于较不重要的物件,而且往往没有满足感。但在升华时,感情被承认、被修改、并被定向于比较重要的人物或目标,所以会产生适应的本能性满足。

什么是心理防御机制?常用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哪些?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包括以下:

压抑:是自我阻止激起焦虑的那些念头、情感和冲动达到意识水平。

否认:是指个人潜意识的阻止有关自己痛苦的事实进入意识

移置:指将一种引起焦虑的冲动投注改换为另一种不会引起焦虑的冲动的投注。如,单位上受了气,向家里人发泄。

认同作用:指个体潜意识地向别人模仿的过程。如自恋认同(对那些与自己有相同特点的人的认同)、目标定向认同(个人的对某个成功者或伟人的认同)、强制性认同(个人同权威者的禁令保持一致,通过顺从潜在敌人的要求以避免惩罚)。

升华作用:将本能的冲动或欲望转移到为社会许可的目标或物件上去。

投射作用:指把自己内心不被允许的态度、行为和欲望推给别人或其它事物,如“借题发挥”。

合理化作用:用一种自己能接受的、超我能宽恕的理由来代替自己行为的真实动机或理由。

反向作用:为了掩藏某种欲念而采取与此欲念相反的行为。如“矫枉过正”、“此地无银三百两”。

固著作用:指行为方式发展的停滞和反应方式的刻板化。一是不随年龄的增长而成熟,二是一再遇到同样的挫折而学习到一种一成不变的反应方式,以后即使情况发生变化,仍以这种方式反应。

退化作用:指个人遇到挫折时以其年龄较幼稚的行为来应付现实的困境。与固著同时发生,总是退化到固著的发展阶段。

什么是心理防御机制,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哪些

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逃避性防卫机制

分为:

1、压抑:压抑是各种防卫机制中最基本的方法。此机制是指个体将一些自我所不能接受或具有威胁性、痛苦的经验及冲动,在不知不觉中从个体的意识中排除抑制到潜意识里去作用。

2、否认:否定是一种比较原始而简单的防卫机制,其方法是藉著扭曲个体在创伤情境下的想法、情感及感觉来逃避心理上的痛苦,或将不愉快的事件“否定”,当作它根本没有发生,来获取心理上暂时的安慰。“否定”与“压抑”极为相似。唯“否定”不是有目地的忘却,而是把不愉快的事情加以“否定”。

3、退回:退回是指个体在遭遇到挫折时,表现出其年龄所不应有之幼稚行为反应。是一种反成熟的倒退现象。例如,已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儿童,因母亲生了弟妹或家中突遭变故,而表现出尿床、吸吮拇指、好哭、极端依赖等婴幼儿时期的行为。

4、潜抑

在佛洛伊德精神分析中描述为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表现,是指个体把意识中对立的或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想法、情感或痛苦经历,不知不觉地压制到潜意识中去,以至于当事人不能察觉或回忆,以避免痛苦。

自骗性防卫机制

1、反向

当个体的欲望和动机,不为自己的意识或社会所接受时,唯恐自己会做出,乃将其压抑至潜意识,并再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在外显行为上称为反向。

2、合理化

当个体的动机未能实现或行为不能符合社会规范时,尽量蒐集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给自己的作为一个合理的解释,以掩饰自己的过失,以减免焦虑的痛苦和维护自尊免受伤害,此种方法称为“合理化”,换句话说,“合理化”就是制造“合理”的理由来解释并遮掩自我的伤害。

3、仪式与抵消

无论人有意或无意犯错,都会感到不安,尤其是当事情牵连他人,令他人无辜受伤害和损失时,的确会很内疚和自责,倘若我们用象征式的事情和行动来尝试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事件,以减轻心理上的罪恶感,这种方式,称为仪式与抵消。

4、隔离

所谓“隔离”是把部分的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最常被隔离的是与事实相关的个人感觉部分,因为此种感觉易引起焦虑与不安。

5、理想化

在理想化过程中,当事人往往对某些人或某些事与物作了过高的评价。这种高估的态度,很容易将事实的真相扭曲和美化,以致脱离了现实。

6、分裂(dissociation)

有些人在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时常出现矛盾与不协调的情况。且有时在同一时期,在不同的环境或生活范畴,会有十分相反的行为出现。

攻击性防卫机制

1、转移

转移是指原先对某些物件的情感、欲望或态度,因某种原因,(如不合社会规范或具有危险性或不为自我意识所允许等)无法向其物件直接表现,而把它转移到一个较安全、较为大家所接受的物件身上,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焦虑。

2、投射

精神分析学者认为投射是个体自我对抗超我时,为减除内心罪恶感所使用的一种防卫方式。所谓“投射”是指把自己的性格、态度、动机或欲望,“投射”到别人身上。

代替性防卫机制

1、幻想

当人无法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或是无法忍受一些情绪的困扰时,将自己暂时离开现实,在幻想的世界中得到内心的平静和达到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经历的满足,称为“幻想”。与常说的“白日梦”相似

2、补偿

“补偿”一词,首先出现于阿德勒的心理学中。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天生都有一些自卑感(inferiority)(来自小时候,自觉别人永远比自己高大强壮,所产生的自卑),而此种自卑感觉使个体产生“追求卓越”(strivingforsuperiority)的需要,而为满足个人“追求卓越”的需求,个体乃借“补偿”方式来力求克服个人的缺陷。我们使用何种补偿方式来克服我们独有的“自卑感”,便构成我们独特的人格型别。因此阿德勒主张,欲了解人类的行为,根本上必须掌握两个基本的观念一一自卑感和补偿。

建设性防卫机制

1、认同

在人生中,每个人都有一些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完成,而其中主要的一项就是完成“认同”的历程。“认同”始于儿童至青少年期成为主要发展任务。

2、升华

升华一词是弗洛伊德最早使用的,他认为将一些本能的行动如饥饿、 或攻击的内驱力转移到一些自己或社会所接纳的范围时,就是“升华”。

心理防御机制有哪些表现?

(一)逃避性防卫机制

1、压抑

2、否定

3、退回

4、潜抑

(二)自骗性防卫机制

1、反向

2、合理化:(1)酸葡萄;(2)甜柠檬;(3)推诿

3、仪式与抵消

4、隔离

5、理想化

6、分裂

(三)攻击性防卫机制

1、转移

2、投射

(四)代替性防卫机制

1、幻想

2、补偿

(五)建设性防卫机制

1、认同

2、升华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它能够使主体在遭受困难与挫折后减轻或免除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甚至激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主体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也可能导致主体因压力的缓解而自足,或出现退缩甚至恐惧而导致心理疾病。 第I层:“精神病性”心理防御机制(“Psychotic” Mechani ) 这些机制常见于5岁以内的“健康”孩子,也常见于成人的梦中和幻想中。对于应用者说来,这些机制能够改变现实。在旁观者看来,他们是在“发疯”。我们往往不能靠传统的心理治疗性解释来使它们得到改变;但却能改变现实来改变它们(就像服用氯丙嗪、消除应激、发育成熟)。在治疗时,为他提供强有力的人际关系上的支援,或让他直接面对所被忽视是现实,都能使应用者暂时放弃它们。 1、妄想性投射(DelusionalProjection)——对外界现实的直率的妄想,往往是被害性的。 它包括:在别人身上体验到自己的感情,并对这种感知采取行动(如丰富的被害妄想),或者在自己内心(从字面上)感知到别人或其感受(如激越型抑郁症病人声称“魔鬼在吞噬我的心”)本机制与投射的区别在于,它在事实上放弃了对现实的检验。它与歪曲的区别是缺乏欲望满足感,而与 的区别在于它仍投射那些已经得到承认的内心感受。中毒性精神病人的妄想性投射能够把那些显然不同的很多混乱的知觉组织到一起。 2、否认(Denial)----否认外界现实。 否认的物件是外界现实,而与压抑不同,较少影响内心现实(压抑影响内心的一个例子是:“我没有发怒”)。它也包括那些作为某一个人主要替身的幻想,特别是已经失去的某人(否认的一个例子是,“我能在自己的心里创造出一个新的他”)。 3、歪曲(Distortion)----为了适合内心需求而重新塑造一个外界现实形象。 它包括:不现实的夸大想法、幻觉、满足欲望的妄想和持久的妄想性优越感。它包括对自己行为责任的持久否认。它也包括那些不现实的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在歪曲时,可以有一种令人愉快的、与另一个人混合或融合的感受(例如,“耶稣活在我心里,并且答应我的所有要求。”)但是与妄想性投射相反,后者因为感情的责任放在别的方面,从而减轻了自己的痛苦,而在歪曲时,不愉快的感情被它们的对立方所替代。就像在宗教信仰中所显示的那样;歪曲可能有较好的适应效果。 第II层: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Immature Mechani ) 这些机制常见于三岁到十五岁的“健康”人、性格障碍者以及在心理治疗中的成人。对于应用者说来,这些防御机制往往能够改变那些在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亲热感情(或者因为失落了这种感情)所引起的苦恼。在旁观者看来,它们却显得是不必要的。虽然不成熟防御机制的很难予以改变的,但是人际关系的改善,或者在长期心理治疗时,通过再三的有说服力的解释,我们也有可能改变不成熟防御机制。 4、投射(Projection)——把个人自己所不承认的感受归与别人。 它包括严重的偏见、因为猜疑而拒绝与人亲热、对外界危险过分警觉、以及为了说明被人冤屈而收集“证据”。有些人在运用这种防御机制后可能显得古怪或易怒,但仍算“合乎法律”。 5、分裂样幻想(SchizoidFantasy)——为了解决矛盾冲突或者为了获得心理满足而应用幻想,或者经常沉湎与孤独的隐退状态之中。 它往往伴有明显地逃避人间亲热感情或用古怪行为来使别人远离自己等情况。与精神病性否认不一样,应用者并不十分想(或者坚持)让人家知道他的幻想。然而,与单纯的愿望又不同,分裂样幻想可以满足个人关系的需要,也可以免得自己对别人明显地表示出攻击或性的冲动。与分离也不同,幻想所再造的是外部世界而不是内心世界。 6、疑病(hypochondriasis)——由生离死别、孤独或未被接受的攻击性冲动所产生的对别人的谴责,首先转变成自责,然后是诉说疼痛、躯体疾病和神经衰弱。 疑病是把别人的特点 到自己体内,并且因此引起了似乎可信的“疾病”。与认同不一样,疑病性 会产生苦恼和不愉快。疑病性 是“与自我不相容的”。这种防御机制允许应用者以他自己的痛苦或不舒服心情去斥责他人,而不会直接向他们提出要求,也不会为了别人忽视他的愿望(往往是未曾表达的)而诉苦。不包括哮喘、溃疡病或高血压。这些即不适应,也不是防御。它也不像癔症性转换症状,疑病的感情态度正好与之相反,不是泰然自若,莫不关心。 7、被动攻击行为(Passive--aggressiveBehavior)——应用者会间接地(通过被动性)或直接地把应该针对别人的攻击性,表达在自己身上。 它包括那些会影响别人甚至自己的失败、拖延或疾病(至少初起时)。它包括为了获得注意而从事愚蠢的或挑衅性的行为,或者为了避免处于竞争地位而一回小丑。那些已形成施虐被虐关系的人往往会表现出既有被动攻击又有疑病性防御。 8、发泄(ActingOut)(旧译:潜意识释放)——让一种潜意识的愿望或冲动直接表现出来,以使自己免得意识到所伴有的感情。 它包括为了避免意识到自己的感情而表现出来的动作行为、违纪性或冲动性动作和“发脾气”(tempertantrum)它也包括为了减轻紧张心情(即主观性焦虑或抑郁)而长期滥用药物、失败、形变态或自伤。发泄也涉及以下这种状况:为了避免产生因本能推迟表达所导致的紧张心情,于是长期来听任自己冲动发泄。 第III层:“神经症性”心理防御机制(“Neurotic” Defense) 这些机制常见于3岁至90岁的“健康”人、神经症和正在对付急性应激的时候的个体。对于应用者说来,这些机制能够改变个人的感受或本能的表达。在旁观者看来,它们是个人的借口或“神经症的苦衷”。它们往往能在传统的、短程心理治疗性解释之后,作出戏剧化的改变。 9、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用一些从感情上看来较不强烈的说法来思考本能性的愿望,而且不付之于实际行动。观念留在意识之中,而感情却已告消失。 理智化包括以下机制:分隔、合理化、仪式性、抵消、补偿、魔术性思维。这些机制之间虽然互相有些区别,但它们往往成群出现。理智化包括为了避免与人发生亲热的感情而对非生物给予太多的注意,或者为了免得表达出内心感情而去注意外界现实,或者为了避免感知整体而去注意无关的细节。强迫思维和行为也包括在内,虽然它们也可被认为是某种形式的内心置换。 10、压抑(Repression)——表面上看起来是显得莫明其妙的天真行为,口误笔误,或者不能承认某一感官所输入的资讯。可以说这是:感情留在意识之中,而观念却被忽视了。 压抑所造成的“遗忘”是很特别的,往往有高度象征性的行为可以提示这种压抑并不是真正的遗忘。压抑与压制的区别在于,前者能有效地无意识地抑制冲动甚至达到放弃目标的地步,而不只是推延。与否认不同,它只是让人们不能在意识中感知到自己的本能和感情,而不是否定人们对于外界事件的认识和反应。如果有一个正在哭泣而却忘了为谁哭泣,这就可能是压抑;如果他否认自己流过眼泪,或者坚持认为所哀悼的人实际上还活着,那就可能是否认。 11、置换(Displacement)——把自己的感情改为指向一个较少关心的(较少情感贯注的)客体(物件),而不是针对能引起这种感情的人或情景。 它包括用某一事物或陌生人来轻易地代替那个在感情上占重要地位的人物。开玩笑、隐含敌意的诙谐和讽刺漫画,都涉及置换。大多数恐怖症、多数癔症性转换反映以及某些偏见,也都涉及置换。 12、反向形成(ReactionFormation)——所表现出的行为是与某种不能被人接受的本能性冲动正好相反的方式。 这种防御机制包括:当某人希望照顾自己却明显地照顾别人、“恨”自己真正喜欢的某人或某事物,或者“爱”自己所恨的竞争对手或所不喜爱的职务。 13、分离(Dissociation)——暂时而剧烈地改变自己的性格或某种感觉,以期避免情绪苦恼。与神经症性否认同义。 它可能包括神游、癔症性转换反映、一种突然的毫无根据的优越感或漫不经心的态度,以及短期地否认自己的行为或感情。它也包括为了消除焦虑或苦恼而显得忙忙碌碌的行为、通过在舞台上表演来“安全”地表达本能欲望,以及为了麻木自己的不愉 情而短暂地滥用某种药物或利用宗教的“欢乐”。分离比歪曲较易为别人理解,也比较体谅别人,较发泄来得短暂。 第IV层: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MatureMechani ) 这些机制常见于12岁到90岁的“健康”人。对于应用者说来,这些机制能够把现实、人际关系、和个人感情整合在一起。在旁观者看来,它们是美德。在应激越来越多时,它们也有可能改变成较不成熟的防御机制。 14、利他(Altrui )——替代性而建设性为他人服务,并且本能地使自己感到满足。 它包括良性的建设的反向形成、慈善行为,以及对别人的报答 。利他与投射及发泄的区别在于,它为别人提供的是真的而不是想象的好处。它与反向形成的区别是,它让应用者至少部分地得满足。 15、幽默(Humor)——明显地表达了观念和感情,但并不使自己感到不舒服,对别人也不会产生不愉快的影响。 某些游戏和滑稽的退行行为都属于幽默。与诙谐不同,诙谐是某种形式的置换,而幽默则直言不讳、有啥说啥,而且如果没有“在观察中的自我”的某些成分,就不可能应用幽默。就像希望,幽默使应用者能够忍受而又集中注意到那些令人难以忍受的事情,与之相反,诙谐往往表现出注意涣散。与分裂样幻想不同,幽默不会排斥别人。 16、压制(Suppression)——虽然在意识中出现了想解决矛盾冲突的冲动,而在意识或半意识中却作出予以推迟的决定。 这种机制包括在寻找困难时的一线希望、把已经认识到的不舒服感受尽量缩小、在困难面前挺起胸膛、想方设法予以推迟而并不回避。用压制的人是这么说的:“我明天会考虑这件事情的”,第二天也确实记得考虑此事。 17、预期(Anticipation)——为未来的内心不舒服感受作切合实际的预期或计划打算。 这种机制包括对将要出现的事物作有目的而仔细的计划(或担心)、对死亡或外科手术在情感上有了切合实际的预科、与之同时并能够在意识中自觉运用在心理治疗时学到的“自知力”。 18、升华(Sublimation)——间接地或减弱了地表现了本能,但是既无不良后果,也不会明显地丧失乐趣。 它包括通过有趣的游戏、运动和业余爱好来表达攻击性,以及在真的求爱时用减弱了的方式浪漫地表达自己的本能。与幽默不同,在运用升华时,这种“为自我服务的退行”会有真正的后果。与“神经症性”防御不同,在运用升华时,本能没有被阻挠或转移,而是为之另辟途径。艺术成果就是典型范例。在投射时,个人的感情(例如,愤怒)被归因于别人。在置换时,个人的感情虽仍被承认为自己的,但是被重新定向于较不重要的物件,而且往往没有满足感。但在升华时,感情被承认、被修改、并被定向于比较重要的人物或目标,所以会产生适应的本能性满足

积极心理防御机制有哪些

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

(1)升华。人的有些行为和欲望,如直接表现出来;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或不为自己理智所接受。如果将其导向比较崇高的方向,使其具有建设性并有利于本人和社会时,便是升华。如有些同学对班里的成绩优秀者存在嫉妒心理,他不将它表现出来,而是将其作为促使自己奋发的动力,这便是升华的表现。升华因使原来的欲望得到间接宣泄而消除了焦虑感,还可以使个体获得成功的满足,所以具有积极意义。

(2)补偿。指当个体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受到挫折,或者生理上或心理上存在某种缺陷时,通过选择其他能成功的种种方法来弥补这种缺陷,以减轻心理上的不适感(盲人的视触觉、学生的特长)。

消极心理防御机制有哪些

消极的心理防御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分以下几种型别:

1、退行:退行是一种被自我用来防止焦虑的防御机制。这种焦虑使人退回到发展的早期阶段,那种要求很少和相对安全的行为。

2、: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投射作用的实质,是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

3、反向:当个体的欲望和动机,不为自己的意识或社会所接受时,唯恐自己会做出,乃将其压抑至潜意识,并再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在外显行为上称为反向。

4、分裂:有些人在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时常出现矛盾与不协调的情况。且有时在同一时期,在不同的环境或生活范畴,会有十分相反的行为出现。在心理分析中,我们可以说他们是将意识割裂为二,在采用分裂防卫机制。

我很孤独

没你我活不下去

文 | 心之爱/新雨流泉

失恋后的情感反应通常以悲愤交加为主体,不少人失恋后会有强烈的感情反应,甚至做出令自己和别人感到惊讶的疯狂之事,这都反映出个体自我功能的强弱和防御机制的非适应和适应性。失恋几乎无例外地会激发出个体的分离体验和造成自尊损伤。失恋者多半会产生这种信念:“我很孤独,没你我活不下去”、“你很坏!”[我没有做错什么,凭什么你甩我?]、“我很烂!”[我怎么就是达不到他的要求?]。失恋者会有意无意地表达和防御以上信念引发的情绪情感,这类情感通常是愤怒和悲伤,并试图实现后退性希望。后退性希望与如下欲望有关:毁灭、损坏、虐待,或过分依赖、退行、自我隔离。

失恋后的愤怒会在指向自己和对方之间来回摆荡,有时将愤怒指向对方,指责对方道德败坏、铁石心肠,有时会将愤怒指向自身,痛恨自己低贱无能。

攻击自身的心理防御最具破坏性,经常会以抑郁形式呈现,更有甚者会将此付诸行动,自我放纵、自残、自杀,这是以毁掉自己的方式报复对方。有网民这样描述失恋后的自我攻击行为:“失恋后最疯狂的事大概就是去约了吧!就是因为他去约P夜不归宿找不到他,自己哭了一天一夜,然后稀里糊涂地自己也去约,之后觉得自己特别脏,特别恶心,为什么要为了个不值得的人伤害自己呢?”

男性的愤怒宣泄动机路径往往相对直接,大多是将愤怒外化即攻击女性,或者将愤怒指向自身,这里的愤怒不是从女性那里转化过来的,而是自恋暴怒的呈现,他为达不到自己的理想自我或女方的要求而愤怒,往往会伴随幻想:“有朝一日出人头地,让你瞧瞧!”有女友提出分手,男友将手打在墙上,直至脱皮。

失恋中有一种对愤怒的防御极易造成误解和困惑,那就是反向形成。当男友提出分手或者分手后,女方会以对他好的过分,试图维持恋爱关系,她们往往是以爱的方式表达恨,以至于“她是如此的友好而无法说出自己是生气的。”当男方指出来这令他感到不舒服时,女方会感到很委屈。到了关系无法维持时,女方爆发出的愤怒可能相当惊人。

人们有时会用很多防御屏蔽悲伤和抑郁,他们往往会将情感隔离和力比多退行联合使用,不是否认悲伤就是暴饮暴食、疯狂购物。有某娱乐平台记者街头采访路人失恋后的“最疯狂作为”,某女士轻松地说:“沉默,在家里看书啊!”记者问:“不是很伤心吗?”她不假思索地说“完全没有啊!”;又一女士回忆道:“疯狂刷卡,买很多东西,花光了所有的钱,最后我们都没有复合。”

最有意思的一例对失恋的防御是,某女士将哀怨和贬低的防御联合使用,反而使自己下定决心分手,这位女士回忆道:“我哭着在他楼下等他很久,等他出来,想知道他现在是什么样子,我到底哪里没有她好,当我见到她,当时就清醒了,婊子配狗,天长地久。”这对男女可能确实不咋地,可也不至于沦落到与婊子和狗同等地位吧。布莱克曼如是解释贬低的心理防御:“你认为某人是卑劣的,但事实上不是,你这么想是为了维护你的自尊。”

以上大抵是失恋后非适应的防御。

最后向大家推荐几个网民颇具适应性的防御,以供参考:

[1] 大概是哭了一整天,边哭边抄道德经,本来准备抄完,抄到德经的时候累了,累了就结束了,准备给下一次失恋的时候抄。

[2]分手第三天果断报名,学雅思准备出国,是不是很励志!

[3]最疯狂的事是我帮朋友养的狗,我坐着在那里对着狗狗骂了一顿。

[4]哭着在床上躺了两天,第三天把家里从头到尾打扫了一遍。

[5]失恋第三天,仰卧起坐,5组,每组20个,深蹲5组,每组20……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1430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