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有的用复色来传达情感,也有用景物组合表现感情,这些可以说是“着色情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里用了黄、翠、白、青四字,景色绝美;而鸣、上二字则把景物写得那么活泼,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春天之美的欣喜赞叹之情。(杜甫这句,堪称神作。)
诗词之美在于读者真正理解了作者创作时的情感状态并可以感悟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去。诗词之美并不局限于怎样的高度与角度,所以最重要的应该是去体悟。
诗词首先美在文辞文采,古人语言精简有味,措辞行文别具一格,所以先要品读语言,语言了解清楚也有助于进一步的懂得诗词的情感。诗词其次美在意境,意境是诗人精神塑造的表象,懂得意境就更懂得情感的寄托。诗词最美就在情感,正因为诗词有情,所以才能历无数光阴流传,历代代人口耳相传仍然能不改初心让人感动。
你自身阅历的多少决定了你审读诗歌的高度,你自身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你审读诗歌的角度。
结合诗歌的文辞,境界,情感之美,层层深入,就会在原有基础上更能发现诗词的美感了。
比如陆游的《钗头凤》,文辞美,言语之间就能让人感受到那种悲伤,就算是读不懂的人也能感受到的悲伤;境界美,可以看到这首词所描绘的景物都是以往之“春”、“东风”、“桃花”,这是在词语的传统意境上另辟蹊径而得来的一反往常更衬悲情的境界;情感美,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与爱人分离的悲伤于无望。结合他与唐婉的爱情故事,再结合陆游悲剧性的人生,再结合整个南宋当时无望悲伤的处境。其实这样一层层看下来,作者爱情破灭,理想破灭,这首词又岂止是单单表现了伊人陌路的绝望呢?联想屈原《楚辞》的香草美人喻,再联想曹雪芹《红楼梦》的木石前盟,其实就能看出来为什么这首诗词之悲总能唤起千古恋人之间的共鸣,因为它写的太细小,写倒杯中酒、墙边柳,这些事物至今可见,随处可见,随时能唤起人们的记忆;因为它写的太大,写错错错、莫莫莫,又有何事何物何人不可入此情呢?
又或看辛弃疾的《木兰花慢 可怜今夕月》,表面看来雄浑壮阔,仿写屈原的《天问》,但是联系作者生平与时代,联系作者其他诗词的风格和情感,是不是能说明这也体现了作者探问前路,心怀忧惧的情感呢?
所以读诗词的时候,多联想,多发散,诗词虽短,韵味却长,更要细细品读。我以为,个人所能做到的情感的细致和个人自身对情感的敏感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所能到底的高度的极值;而个人的思维的灵活程度和个人对言语的领悟能力,则决定了你所能到的角度的最大化。
诗歌可以观赏,可以唤起同样心灵的感动,可以包含很多内容:忧思难忘的情怀,种种的顾念等等。诗是最精粹的语言,用极少的文字便能表达出最真切、最丰富、最微妙的情感。“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投杯停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的一首《行路难》短短几句,寥寥数语,却将心中的茫然、抑郁的感情和心内的豪情壮志,表达的淋漓尽致。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极致的表达了她暮年痛苦绝望的心情,除此词相信再无他言能将主人公的心情表达的如此细微、贴切而臻于极致。
诗情有画意,“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静夜中一幅高士独坐幽深竹林弹琴的画面就出现了。竹林本就是清幽的,而“独”坐竹林之中,这种境界何等静谧。在竹林中弹琴长啸,非但给本是静谧的竹林增添了几分幽邃之气,同时也刻画出主人公的风神散朗的形象,再加之明月的相助表现了主人公的高洁之品行。
没有格律就不能称为诗词,只能称为随笔或古文。
诗词不仅仅是意境美,还需要音韵美,格律就是其音韵美的体现,想必你也多少读过一些古人的名篇,是不是意境美的同时也觉得朗朗上口?这就是格律的作用了。
如果你想学习诗词的格律,初学最好买些系统性介绍格律的书籍,当然,硬套格律去写诗词是不对的,你可以先熟悉格律的用法规律,当你能比较好地用意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时候再开始尝试依照格律,活用格律才是正途,若为了格律而改变内容就本末倒置了。
格律是为了诗词内容更好地表达而存在,所以,其实要学格律很容易,但真正能够用好格律很难。
古典诗词中,把本属抽象思维范畴的数字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可以获得奇妙的美学效果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意境美。
所谓意境,就是指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内在的意和外在的境高度统一所达到的“心物合一”的艺术境界。
诗人词家在古典诗词中常用数字直接描绘形象,开辟意境,显得妙趣横生,诗意盎然,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例如晏殊词《破阵子》“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前一句写景物静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