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课标13:综合与实践(第一学段)

一起学课标13:综合与实践(第一学段),第1张

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学生将在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中,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数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积累活动经验,感悟思想方法,形成和发展模型意识、创新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综合与实践主要包括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等。第一、第二、第三学段主要采用主题式学习,第三学段可适当采用项目式学习。

主题活动分为两类:

第一类,融入数学知识学习的主题活动。在这类活动中,学生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感悟知识的意义,主要涉及量、方向与位置、负数等知识的学习。

第二类,运用数学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的主题活动。在这类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以及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

在主题活动中,学生将面对现实的背景,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并解决问题。

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以解决现实问题为重点,综合应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以及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

在下面三个学段的表述中,为了便于理解,分别列举了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的名称及具体活动内容,仅供参考。在教材编写或教学设计时,可以使用不同的主题名称,设计不同的活动内容,但要关注主题内容的选取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达到主题活动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

第一学段(1、2年级)

内容要求

第一学段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涉及“认识货币单位,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等知识的学习,关注幼小衔接,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主题活动1: 数学游戏分享

在具体情境中,回顾自己在学前阶段经历的与数学学习相关的活动,唤起数学学习感性认识和学习经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尝试运用与数学学习相关的词语,逐步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例47)。

主题活动2: 欢乐购物街

在实际情境中认识人民币,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了解货币的意义,具有勤俭节约的意识,形成初步的金融素养(例48)。

主题活动3: 时间在哪里

在生活情境中认识时、分、秒,结合生活经验体会并述说时间的长短,了解时间的意义,懂得遵守时间(例49)。

主题活动4: 我的教室

在日常生活情境中,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例 50)。

主题活动5: 身体上的尺子

运用学过的测量长度的知识,发现自己身体上的一些“长度”;利用这些“长度”作为单位,测量空间或其他物体,积累测量经验,发展量感(例51)。

主题活动6: 数学连环画

结合自己的生活,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记录自己的经历,或述说一个含有数学知识的小故事,表达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例52)。

学业要求

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能主动表达,并与他人交流,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发展对数学的好奇心,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游戏分享。 能比较清晰地描述幼儿园和学前生活中的数学活动内容,比较准确地表达自己对数、数量、图形、方位等数学知识的理解;能说明或演示自己玩过的数学游戏内容和规则,在教师的协助下能带领同伴一起玩这些数学游戏。

欢乐购物街。 积极投入模拟购物活动,能清晰表达和交流信息,认识元、角、分,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会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合理使用人民币;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反思并述说购物的过程,积累使用货币的经验;形成对货币多少的量感和初步的金融素养。

时间在哪里。 认识时、分、秒,能说出钟表上的时间;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能结合生活经验体会时间的长短;能将生活中的事件与时间建立联系,感悟时间与过程之间的关系;形成对时间长短的量感,懂得遵守时间的重要性。

我的教室。 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现实生活中物体的相对位置;会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别其余三个方向;了解物体间位置、方向的相对性,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身体上的尺子。 能运用测量长度的知识,了解身体上的一些“长度”;能用身体上这些“长度”测量教室以及身边某些物体的长度;能记录测量的结果,能与他人交流、分享测量的经验,发展量感。

数学连环画。 能简单整理学过的数学知识,思考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记录自己的经历;能结合生活经验或者通过查阅资料,编写含有数

学知识的小故事;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连环画中数学知识的意义 及蕴含的数量关系,能理解他人数学连环画中的数学信息及关系,学 会数学化的表达与交流。

教学提示

为使学生更好地完成从幼儿园阶段到小学阶段的过渡,在学生入学的第1∼2周安排“数学游戏分享”主题活动。学生通过介绍自己幼儿园生活中经历的数学活动,表达自己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收获,分享在幼儿园玩过的数学游戏,邀请同伴一起做这些数学游戏等,衔接幼儿园与小学生活,顺利开始小学数学的学习。

本学段的综合与实践,涉及货币、时间等常见量的认识,以及方向、位置的学习。应当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知道货币价值、了解时间意义、辨别方向和位置,丰富对量的体验,形成初步的量感和空间观念,初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作为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目标除了包含对常见的量的数学知识要求,还要关注学生活动经验的获得和情感态度的发展。例如,"欢乐购物街",不能将教学目标仅聚焦在"认识人民币,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还应考虑将“积极投入模拟购物活动,能清晰表达和交流信息""会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合理使用人民币""能够反思并述说购物的过程""形成对货币多少的量感和初步的金融素养”等作为主题活动的教学目标。

主题活动的设计提倡多学时的长程学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计活动内容和形式,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积累基本活动经验。例如,"欢乐购物街",可以设计4学时完成: 第1学时回顾生活经验,认识人民币;第2∼3学时筹备、开展购物活动,可以与学校数学节或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整合;第4学时反思、评价购物活动的收获,积累反思与交流的经验,拓展金融知识。

主题活动的实施要有利于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指导应面向全体,全程跟进,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包括获得了什么样的体验,如何与他人交流,需要怎样的帮助等;指导学生反思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描述感受、表达收获、总结发现。

主题活动的评价是综合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关注过程性评价,对照主题活动的教学目标确定评价方式,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例如,"欢乐购物街",活动之前要了解学生已有的购物经验,确定学生的课前知识基础和经验。第1学时,评价学生认识人民币的情况;第2∼3学时,设计学生自评工具,指导学生关注自身的活动过程;第4学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互评。

主题活动内容的确立可参照以上案例,依据本学段数学知识的内涵、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关联,自主设计形式多样、富有趣味的活动,如纸的厚度(例53)、神奇的七巧板、最喜欢的故事书等,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数与代数数与代数现行大纲这部分内容主要侧重有关数、代数式、方程、函数的运算,《标准》对此作了较大地改革: 1.重视数与符号意义以及对数的感受,体会数字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通过探索丰富的问题情景发展运算的含义,在保持基本笔算训练的前提下,强调能够根据题目条件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和运算方法,加强估算,引进计算器,鼓励算法多样化 2.对于应用问题:选材强调现实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题材呈现形式多样化(表格、图形、漫画、对话、文字等);强调对信息材料的选择与判断(信息多余、信息不足……);解决的策略多样化;问题答案可以不唯一;淡化人为编制的应用题类型及其解题分析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可以发现、描述、分析客观世界中多种多样的模式,把握事物的变化和事物间的关系;初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学会用符号表达现实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关系,会初步进行符号运算4.体会方程和函数是刻划现实世界,有效地表示、处理、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强有力工具,是探究事物好发展规律,预测事物发展的重要手段,重视对简单现实头问题的建模过程,学会选择有效的符号运算程序和方法解决问题,重视近似解法特别是图象解法第一学段1.增加“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两步)2.适当加强基础3.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第二学段1.增加“结合现实情景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进行估算;发展学生的数感;加强与现实的联系” 2.增加了“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3.删除“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教师讨论)4.将“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改为“能理解简单的方程”图形与几何(原称空间与图形:变“空间与图形”为“图形与几何”;重提几何直观、推理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用词更加规范,体现了课标的严肃)现行大纲这部分内容,小学主要侧重长度、面积、体积的计算,初中主要是运用逻辑证明和扩大公理化的方法呈现有关平面图形的性质,这使得学生不能将所学的几何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也没有体现现代几何的发展,还往往造成不少学生因此对几何、至整个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为此,《标准》在重新审视几何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几何学习最重要的目标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所生存的世界,形成空间观念并对传统的几何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1.设置了“空间与图形”领域,将几何学习的视野拓宽到学生生活的空间,强调空间和图形知识的现实背景,从第一学段开始使学生接触丰富的几何世界2.通过观察、描述、制作、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和图形设计与推理的能力3.突出用观察、操作、变换、坐标、推理等多方式了解现实空间和处理几何问题,体会的刻划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标准》中还指出,逻辑证明的要求并不局限于几何内容,而应该体现在数学学习各个领域,包括代数和统计与概率等;对于几何证明的教学来说,它的目的不应当是追求证明的技巧、证明的速度和题目的难度,而应服从于使学生养成“说明有据”的态度、尊重客观事实的精神和质疑的习惯,形成证明的意识,理解证明的必要性和意义,体会证明的思想,掌握证明的基本方法等等因此,《标准》中在强调探索图形性质的基础之上,要求证明基本图形(三角形、四边形)的基本性质,降低了对论证过程形式化和证明技巧的要求,删节去了繁难的几何证明题,旨在通过这些让学生体验逻辑证明的意义、过程,掌握基本的证明方法,同时,向学生介绍欧几里得和《几何原本》,使学生体会它们对于人类历史和思想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综上所述,《标准》大大地加强和改善了目前的几何教学的”图形与几何”第一学段仍分为四部分,具体表示有所变动,(1)图形的认识,(2)测量,(3)图形的运动,(4)图形与位置,在探索、发现、确认、证明图形性质过程中,体现两种推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辅相成的关系体现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图形的运动”强调了图形的运动是研究图形性质的一种有效方法运动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第一学段(1)将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放在第二学段(2)将”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放在第二学段”第二学段(1)删除“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直线确定一个点”(2)增加“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统计与概率现行大纲中只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三代数中设立一章介绍有关统计初步的内容,几乎没有涉及概率内容,同时仍然采取“定义——公式——例题——习题”的体系呈现弦计初步知识,使得学生很难得体会这部分内容与现实的联系,统计与概率对决策的作用因此,《标准》中大大增加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在三个学段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别设置了相应的内容,结合实际问题,体现了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1、反映数据统计的全过程:收集和整理数据、表示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进行交流2、体全随机观念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初步思想,将概率统计方法作为制定决策的有力手段3、根据数据作出推理和合理的论证,并初步学会用概率统计语言进行交流统 计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⑴(第一学段)不要求学生学习“正规”的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以及平均数(放在第二学段)这种变化有三个原因:①更加突出了学生对数据分析的体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分析数据②早期经验的多样化可以为以后学习:“正规”的统计图表和统计量奠定比较牢固的基础 ③使得统计内容在第一、二学段的要求层次更加明确⑵加强分析图表的能力里的培养 提升“读图能力”的培养⑶加强调查等活动的体验(主要是小调查)在收集数据方法方面,考虑到学生年龄特征,要求学生了解测量、调查等的简单方法,不要求学生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去收集资料⑷第二学段与《标准》相比,在统计方面,只要求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不要求学生学习中位数、众数(这些内容放在第三学段)平均数易受极端数的影响(最大数与最小数的影响)⑸另外,删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的误导”这一要求概率(可能性,重视“随机现象”)在第一学段,去掉了对此内容的要求:第二学段只要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定性的描述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针对问题的情景,学生综合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所教数学内容的理解《标准》增设“联系与综合”部分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各个知识领域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体会数学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现实社会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过程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同时,采用过“综合实践活动”这种新的学习形式,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他们获得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逐步发展对数学的整体认识新的数学课程新技术对数学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了新技术包括数学课程的目的、数学学习的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标准》提出在第二学段引入计算器,并鼓励把计算器和计算机作为研究、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这样可以免除学生做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从而在探索性、创造性的数学活动中投入的精力,解决更为广泛的现实问题同时,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强调,有条件的地区应尽可能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数学课程的技术含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增加师生互动、形象化表示数学内容、有效处理复杂的数学运算等方面的优势,去改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最终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对综合与实践的理解-------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综合与实践”应当保证每个学期至少有一次,它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在课外或课内外相结合完成“综合与实践”的核心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不同学段有不同的特点第一学段:内容安排强调时实践性和趣味性第二学段:通过应用、探索和反思,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探索、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思考的习惯,通过交流,发展理解他人、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启示:启示一:坚持数学课程的三维整体目标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在新的教学课程标准中,形成了包括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能力、情感与态度三个基本方面的目标启示二: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作为课程与教学的重点之一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初步学会大知识的学习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自我评判和调控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初步学会对已有知识经验质疑和对问题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能进行发散性思维,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算法多样化、思考问题的策略化)初步掌握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类比、归纳多种数学的思考方法和利用图表整理数据,获取信息的方法具有抓住现实生活的本质,进行数学抽象与概括的经历与经验懂得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以及转化的思维策略启示三:把解决问题置于数学课程的核心地位在标准的修改稿中,不仅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理念,而且在实施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经历探索、实践的过程)启示四:要把促进创新和落实基础知识统一起来数学学习中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上述活动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占有重要作用

按以上思路具体设计如下。

(一) 学段划分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统筹考虑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二) 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术语解释见附录1)。

(三) 课程内容

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1922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