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贵在感受能力,五个方面提升感受能力
文字坊
2019年05月18日
第一,五官开放,身心兼用。感受能力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感情色彩的对于客观事物的综合反映能力。这种能力的作用有赖于五官开放,身心兼用。也就是说,作者对外界事物的感受不仅要开放各种感觉器官,充分发挥人的外感受器、内感受器和本体感受器的功能,而且要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去分析各种感觉、知觉,并由大脑指挥自己的行为。
感受既是作者对自然环境的主观能动的反映,也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的主观能动的反映。而且如恩格斯所说:“当我们按照我们所感知的事物特性来利用这些事物的时候,我们就让我们的感性知觉的正确性受到确实可靠的检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作者要培养自己的感受能力,首先就要努力去感受自然环境的各种事物,感受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人物和事物,并在感受的同时进行思考,也就是进行“确实可靠的检验”。
第二,五官开放,整体感受。人的感受具有整体性,我们在感受某一事物的时候,要从多方面感受该事物的各种属性。人类生活的世界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这是一个有形有体、有声有色、有香有臭、有动有静、有生有死、有分有合、有真有假、有美有丑、有阴有阳的客观的实体。这种立体的客观实体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具有整体性的。而且,我们写作主体对这个客观实体的感受也是具有整体性的。这种感受的整体性表现在我们感受某一事物的属性时,各种感觉、知觉往往作为一个整体发挥感受的作用。例如,从鲁迅对百草园的描写中,人们就可以看到这种感受的整体性。
第三,五官开放,具体感受。能否积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感受,具体感受人类的复杂的、丰富的感情,这是一个作者是否能够在文章中生动、具体而又准确、充分地表达情感活动的关键。不论是生而即有的基本情绪,还是社会需要的高级情感,我们都要以积极的态度,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各种场合,采用各种方式、方法,具体地去感受,去体验。例如,愤怒这种情绪的产生在人的机体上有什么变化,作者只有自己对某人某事发生愤怒之后才能具体地感受和体验到:呼吸是怎样加快,又是如何短促,心跳怎样加速,毛发如何竖起,胸部怎样剧烈起伏,以及怎样横眉张目,紧握拳头。
第四,五官开放,独特感受。培养感受能力,要注意从生活中发现自己独特的感受。这种感受往往会因其独特性而使作者有所创新。这种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感受,是一种宝贵的发现,只属于作者个人所有。一旦把这种独特的感受形诸文字,就会产生动人的艺术力量。因此,作者特别要注意培养自己对于生活的独特的感受能力,并且努力表现这种感受的独特性。
第五,五官开放,通觉感受。通感是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各种不同的感受器官的“暂时联系”或“接通”。这时,在作者的感觉中,颜色似乎有温度,声音仿佛有形象,冷暖宛若有色彩和重量。例如《荷塘月色》中有:“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用优美的文句写出了他的感受:由嗅觉感受到的荷花清香,幽远飘渺好像是由听觉感受到的远处歌声。这种通觉感受是作者的一种重要的心理能力。如果没有这种心理能力,而仅模仿他人的语句,则只能学到皮毛,不可能从根本上获得通感,也不可能真正掌握和运用通感。
1、自我效能感
在其建立的社会认知理论中初度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在塑造他们的生活和环境过程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被称为“个人动因”,与外部力量同时影响着个人发展,而自我效能感则是个体对有效控制自己生活诸方面能力的知觉或信念,是行动的重要基础。
在这一理论中,班杜拉特别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人是行动的动因,人能主动地根据自身意愿选择行为来适应环境,个体对其行为能力的自我信念,即自我效能感,也可以决定个体行为的表现。
任一活动的转化都需要效能预期,而且这种能力的自信程度会产生重要的调节作用。效能感被视为人类动因的中心机制,它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基础。
自我效能感可以决定个体对事情的选择及完成时的坚持性,可以影响人们面对困境的态度,还可以影响活动时的态度和情绪等,从而进一步影响事情最后的结果。
继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提出后,后续研究者对此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内容扩充,将自我效能感概念延伸到其他行为领域中,例如人际交往效能感、团体效能感等等。但究其根本,均是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一种主观感知,只是这种主观感知具体针对某个特定领域的能力。
2人际交往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我能力的整体认识和信念,可以具体到不同的领域,这就形成了个体某方面能力的自我效能感。以自我效能感理论为依据,有学者开始对人际交往领域中的自我效能感进行研究,从而提出了人际交往效能感这一概念。
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领域的自我效能信念。效能感定义为个体对自己在人际交往情境中掌握的适宜有效的技能的能力的自评价。效能感是指个体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活动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交往活动的判断。
人际关系效能感既然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能否达到某个交往目标的一种主观预期判断,那么具有较高人际交往效能感的个体则会认为自己有能力顺利开展社交活动并且能够与他人建立更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信念又将激发个体积极主动地去完成一系列的社交活动,并在交往中自我卷入更高以及表现出更好的沟通技巧,保证了社交活动的良性、有效讲行。
3恋爱效能感
在自我效能感和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了在浪漫关系领域的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即恋爱效能感。恋爱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在浪漫关系中能带来期望的关系结果和满足恋人需求的能力上的自信。等认为浪漫关系中的效能感是个体捕捉及评估自身在浪漫关系中发展的交往能力的感知,这种自我感知是普遍的,不仅限于具体的伴侣或关系。
恋爱效能感定义为:“个体基于对自身恋爱能力的感知,对自己能否解决恋爱中的问题、拥有良好的恋爱关系的信念。”其本质是个体对恋爱能力的信心和信念,是自我效能在恋爱中的体现。
恋爱效能感由五个维度共同构成:乐观坚定一一个体对于自己未来感情的积极期待及坚定信念,它体现出个体的效能感中对于结果的预期;关心体贴一一个体对于恋人情感的理解及支持的能力;自卑怀疑一一个体对于自身在恋爱中的魅
力及吸引力的评价;独立自主一一个体适宜把握个人的空间距离,平衡恋爱与工作学习关系的能力;矛盾化解一一个体在恋爱冲突情境中的自控及协调能力。
本研究认为恋爱效能感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在浪漫关系中的具体体现,是个体基于对自身恋爱能力的感知,对自己能否解决恋爱中的问题、拥有良好的恋爱关系的信念。就像自我效能感对个体行为表现产生决定性影响、人际交往效能感能有效促进个体开展和维持良好的社交活动一样,恋爱效能感也有可能对浪漫关系及浪漫关系中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恋爱效能感作为自我效能感在爱情领域的延伸,其来源很大程度上跟自我效能感一样。自我效能感的四种获得方式是:动作性掌握经验、替代经验、语言说服以及生理和情感状态,其中动作性掌握经验,也称个体的直接经验,是最具影响力的效能信息。换言之,对于恋爱效能感,个体的直接恋爱经验或者成功解决冲突矛盾的经验也是其最大的影响因素。
如果个体缺少过去经验作为自身恋爱能力的评价基础,无法直接了解自己的能力,那么就会依赖于观察和评价相似他人的成功行为、其他传播媒体等来提高自身的效能感,这属于通过替代经验获得效能感。
语言说服往往通过对个体行为的评价反馈中传递,可以是自我说服,也可以是他人说服,对自己或他人的能力进行评价性反馈可以有效提高效能感。另外,身体状况、应激水平、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倾向都会影响个体对自身能力的判断,改变效能信念。
除此之外,有研究显示,男生由于通常要求自己在浪漫关系中表现得更加优秀和出色,但在大学阶段还尚未形成恋爱方面稳定的自我概念,因此相对于女生更加怀疑自己在异性面前的魅力,不知道如何与异性相处。
个人过去的恋爱经历或者身边人的恋爱经历发生在个体的成长环境中,一定程度上这些经历是与个体成长环境有关的,因此,成长环境对恋爱效能感也会存在影响,例如,有研究显示,城镇大学生的恋爱效能感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独生子女的恋爱效能感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恋爱效能感与浪漫关系的质量、满意度、和谐度等有密切关系,周露霖研究表明,亲密的恋爱关系与大学生自我效能有明显的正效应。陈幼迪关于大学生择偶效能感的研究显示,大学生择偶自我效能感的强度是影响其恋爱和谐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择偶自我效能感强度高的大学生其恋爱和谐度也较高,择偶自我效能感强度低的大学生其恋爱和谐度也较低。
恋爱效能感是成人依恋与情感倦怠之间的中介变量,恋爱的自我效能感是成人依恋影响其情感倦怠的重要内在机制。对大学生恋爱效能感与成人依恋的关系研究显示,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恋爱效能感存在显著差异,且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能够预测恋爱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通过对行为选择、动机、认知以及情感四个方面的影响使任务产生不同的结果,而个体面对冲突的应对倾向和采取的应对方式正是一种行为选择恋爱效能感作为自我效能感在浪漫关系领域中的一种体现,在发生浪漫关系冲突时,同样对冲突应对方式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影响。另外,如果恋爱效能感是个体对浪漫关系中典型困境的整体评估,那么它更多的是基于自身的经验以及在相似的情境下的自我参照,而不太依赖于具体伴侣的行为。从三个方面详细分解自我恋爱效能感对个人的重要性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取意义的心理过程,此过程的核心是理解阅读材料的意义,如果一个学生在阅读与他能力水平相当的书面材料时,不能获取意义,或其阅读成绩明显低于他自己的能力水平,则他就被认为是一个阅读障碍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也就是说我国语文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到了重要的位置,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就在于阅读,小学是阅读的黄金时期,小学低段更是阅读的启蒙阶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从低段入手,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怎样培养低段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通过提高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兴趣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是现在教改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教学的实践中,我认为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指导学生熟读背诵和启发想象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兴趣是使学生积极阅读的前提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就像一块磁铁不断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因此,要想真正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首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起学生主动阅读的愿望。
1兴趣来源于对成功的体验
适时的鼓励、表扬、赞许以及体验成功的喜悦,可以使人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就是产生兴趣的源泉。由于一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借助拼音进行阅读,速度慢,而无法及时体验到阅读给人们带来的喜悦,造成他们只愿听、不愿读的现状,影响对阅读的兴趣。首先我们可以为孩子选择恰当的书。不要选择太难的书,特别是用作阅读训练的书。确保书中至少有90%的字词他都可以轻松地识得。如果阅读过程中为了搞清楚字词的意思而多次停顿,他就很难集中注意力去了解故事整体的意思。阅读后加上适时的鼓励评价,让学生及时体验到阅读的成就感、喜悦感,从而调动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2使学生充分展现内心世界,引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是产生兴趣的根本
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的,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能尽情抒发内心的感触,能够使自己的情感得以宣泄。特别是那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语言浅显、内容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展现学生情感世界的儿歌、故事、童话,他们都显出极大的兴趣,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我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想学生所想、乐学生所乐,利用教材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感染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及先进的教学设备,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如新教材《影子》一课,它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揭示了影子和人形影不离的特点,教师可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读读有趣的语句,体验语言文字的幽默与俏皮,说一说影子的特点,在灯光和阳光下,看看自己的影子,使学生感同身受,产生对儿歌的兴趣,主动去阅读儿歌,体验儿歌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之中。
3、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来提高阅读兴趣,例如新教材《美丽的小路》一课,通过鸭先生、兔姑娘、鹿先生之间的对话并加上动作的表演,孩子们演得深情并茂,我认为自然对课文的理解就不成问题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