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是跨文化交流是全球一体化的时代特征。意义是跨文化交际可以发展共感,消除文化中心主义;发展双向沟通。
1、跨文化交际是全球一体化的时代特征,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是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产生的,这个领域的研究无疑是为了适应这样一个日益发达的跨文化国际交往和人际交往的需要应运而生的。
2、跨文化交际可以发展共感,消除文化中心主义。共感就是设身处地地体味他人的苦乐和际遇,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跨文化沟通中,如果缺乏共感,不能正确理解和评价他人的价值观,缺乏共同的背景。
3、跨文化交际可以发展双向沟通,沟通是一个循环的相互影响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信息发出者、接受者和信息本身。沟通实际上就是信息的编码、解码和诊释的过程。
跨文化交际简介: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
从对外汉语专业的角度,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可以这样界定: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
它主要包括交际双方必须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交际双方必须使用同一种语言交际、交际双方进行的是实时的口语交际、交际双方进行的是直接的言语交际。
摘 要:在全球一体化情境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英语教学重点培养的能力之一。本文回顾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与分类,结合现状,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
第二语言教学与母语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习者获得使用这种语言的交际能力。而当今世界中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趋紧密,经济全球化愈演愈烈,这种形势下要求我们的教育体制所培养出来的外语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跨语言交际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要求学习者在自然语境中能运用第二语言正确表达思想,与英语母语者沟通有无,同时还要求学习者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在实际的生活中灵活运用。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
语言、文化与交际都有不同的定义。语言是一套共同采用的沟通符号、表达方式与处理规则,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化则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文化本身就包括文字和语言等要素。而交际则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常指多人通过语言、行为等表达方式进行的情感、信息的沟通过程。
从这些定义可知,语言、文化与交际三者实际上密不可分。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份,是语言的重要载体,而文化则制约语言的发展;另一方面,语言的功能就是为了进行交际,而交际的内容又与文化息息相关。
一般意义上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是运用各种可能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手段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能力,而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与它的不同在于交际的对象属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例如中国的学习者与外籍教师,外资公司上班的中国与外籍员工之间的交际,都属于跨文化交流的范畴。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分类
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Martin与Nakayama提出了一种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他们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知识因素、情感因素、心智活动特征和情境特征四个要素。
知识因素是指交际者对交际对象所在文化了解的程度。一般来说,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越多,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就越强。对于英语而言,知识因素主要指主流的英语国家,如美国、英国的各种文化背景知识、文化词汇等信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很大。例如从价值观上来看,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主张个人服从集体,崇尚中庸之道,讲究伦理道德,重视家庭关系;而主流英语国家正好相反,他们更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提倡自由和个性,做事往往注重实效。意识到这一点,学习者会更容易地理解为什么欧美的年轻人更加独立,上大学时通常自己打工赚钱,大学以后四处游走,不再和父母一同居住的原因。
情感因素指交际者对待来自不同文化的交际对象和跨文化交际行为的态度:接近或疏远。其表现就是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所产生的焦虑。对跨文化交际焦虑程度高的人倾向于避免与来自于外来文化的人交际,而焦虑程度低的更容易接受目的与语言文化。
心智活动因素是知识和情感因素的体现。在言语表达时,学习者不仅需要能产出流利的言语,同时这些言语需要具备一定的语用功能。一个不了解英语的人不会知道英语中基本的交际方式:问候、邀请、日常用语等。最简单的例子是中国人打招呼的“你吃饭了吗”换成英文后外国人会误会你要请他吃饭。非言语表达也是重要的心智活动之一,学习者因此要留意英语文化中肢体、时间、颜色等辅助性语言。
情境特征是指发生跨文化交际的真实语境。环境对交际的影响很大,例如,美国青年喜欢组织派,通常的场景是大家在一个气氛轻松的空间里手持饮料,互相交谈,但是如果让中国学习者直接组织或者参加排队,可能会感觉不适,他们更习惯于吃饭、KTV或者参与户外活动。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要在课堂中将文化与语言相结合,把两种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这一过程要由教师来主导。优秀的教师能帮助学习者了解到本族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异同,激发学习兴趣,降低情感焦虑,使学习者更亲近目的语文化,从而更好的掌握语言。具体来看,在课堂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以下几种方式:
开展专题的文化讲座。除了完成课本学习,教师应该挑选一些相关的主题,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定期的文化讲座,以演讲的方式向学习者传授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英语国家的政府机构、教育和政治体制的差异等等。讲座形式也不必拘泥于只由教师主导,也可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文化点,查资料后进行课堂展示,最后由教师补充和总结。文化讲座能及时扫除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盲点。
授课时结合课本,利用多媒体展示文化要点。现在的教学手段不再是传统单一的粉笔加黑板教学,教师有更多的选择。例如讲述关于二战的课文时,教师对数据干枯的描述不如清晰地展示几张,或者一段视频、音频。从多种感官调动学习者的兴趣,引起他们的共鸣。
在时间充足的条件下,开展与文化相关的讨论,例如如何看待美国的家庭关系。学习者之间的相互讨论不仅会激发思考,加深学习者对主题的了解,同时还能帮助他们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建立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但是教师要注意在讨论前要提前布置话题,在讨论时要尽量保证不同性格的学生都有发言机会,同时注意控制好讨论的方向。
每一个学期,如果有条件,教师还应该组织学生进行两到三次的文化欣赏。文化欣赏也能采取不同的形式。例如欣赏影片,如果课本内容是面对挫折的文章,教师就可以选择以励志为主题的**,类似的活动还有学习英语歌曲,或者欣赏英语诗歌,又或者进行多媒体的音像展示。文化欣赏的时间安排比较灵活,在欣赏前教师要先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而在欣赏后还可以组织学生作文、讨论或者角色扮演。
此外,教师还可以借鉴或者创新一些其他的方式来培养跨文化意识。例如让学生模拟场景进行交际,完成图文并茂的作业,采访外教,或者在网上与外国人交流后进行观点总结等等。这些方法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时间,项目的可行性和学生的积极程度来安排。
培养跨语言交际能力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导入文化时教师还必须注意层进原则、适度原则、主流原则和系统原则。教师必须将文化教学贯穿整个英语课堂,将讲述的内容与学习者水平,目的语国家的流行度等相结合,才能逐渐在学习者头脑中完整地呈现出一个英语文化知识体系。
四、小结
跨语言交际能力在现今的英语教学中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具有跨语言交际能力的学习者无疑会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作为语言的学习者,只有努力使自己具备了跨语言交际的能力,才能使用言语和非言语,合理、得体、正确地与外国人沟通和交通。而作为教师,则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把文化融入语言教学,树立学习者的文化意识,使他们成为具备跨语言交际能力的合格的外语使用者。
参考文献:
[1]束定芳.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界,1996,(1).
[2]严明.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M].黑龙江: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103-106.
[3]鲍志坤.也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外语界,1997,(1).□
跨文化交际中的heartset是指文化背景、价值观、信仰、情感等方面的内在状态。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heartset是人们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情感认知、情感体验和情感反应的内在因素。heartset包括个体的态度、信仰、情感体验、情感反应和文化根源等,其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对方的心理和文化背景,理解对方的价值观和信仰,尊重对方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反应,是实现有效沟通和建立互信关系的关键。
摘 要由于国内在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纯语言的探讨和表层文化的分析上,本文试图从深层文化的独特角度剖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本文考察了历史上对各民族、种族产生重大意义的失败的交际和由此衍生的不良的交际因素——陌生人心理、文化定势和偏见。这些历史遗传的消极产物变成集体无意识,悄然存在我们的记忆中,成为固执而又不易觉察的交际障碍。探讨此主题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深层障碍
近些年来,国内研究跨文化交际的重点已转向对文化差异的剖析,出现了大批以文化对比为视角的著作和论文,更加宽泛和深入地分析文化对交际要素和交际过程的影响,如不同文化对语言和非语言、交际背景、时间、场所和方式等方面的影响。邢福义的《文化语言学》、贾玉新的《跨文化交际学》、胡文仲主编的《语言与文化》、《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等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之作。这些著作和前期关于纯语言研究的成果结合起来,使得我国在跨文化交际领域的探索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了很大进展。
一、源于历史的障碍
俗话说“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被蛇咬的经历固然能使人增加对蛇的了解和加强防范,但被蛇咬绝对不是什么好遭遇 怕井绳也不是什么好心态。况且,历史上曾辉煌灿烂的文化一次次在暴力下泯灭不是人类交际失误的惨痛结果吗时至今日,虽然我们在个体跨文化交际时难以看到极端的偏见和仇视,但以某种利益集合起来的群体进行交往时仍然可以看到历史留下的后遗症。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对峙,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还有亚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以及亚文化群体之间的冲突仍然是历史的延续。尽管所有的交际都证明忽略跨文化交际和拒绝理解他人的后果,但人们记忆更深刻的是自己的苦难和他人的过错,由此产生一系列交际障碍,如下文论述的陌生人心理、定势思维、偏见、民族-种族中心主义都是在历史的跨文化交际中衍生并流传的结果。
“人们总是在历史赋予的文化潮流下思考,即使从下游已不见它的源头,那些持异议者也浸泡在他们自以为与之对抗的潮流中。”历史的经验已经在我们的记忆里留下黯淡而沉重的一笔,这是我们的集体文化意识。即使这些历史已经远去,它们仍然是交际中悠长而久远的暗幕,是我们背负的历史负担。这些历史的因素存留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我们常常忽略了它们的存在和左右我们的力量。结果是我们无法抛弃历史的阴影,以公正、客观、开放的态度对待跨文化交际,甚至理所当然的接受历史的经验,这无疑会使跨文化交际误入歧途。
二、陌生人心理
目前多数文化人类学者认为,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的陌生感与同一文化或群体内人们之间的陌生感并无本质的区别,所以西摩的定义和相关研究成果同样适合于非同质同构的文化或群体成员之间的交际。陌生人遭遇时产生的紧张、戒备、退缩性或攻击性自卫等心理倾向便是陌生人心理。在人际交流中,各种信息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传到大脑,在大脑中经历感觉、知觉等客观信息的心理活动,交际者便据此采取相应的行为。在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对同一客观刺激产生的感觉和知觉(合称感知)的差异就是陌生之源。影响感知的因素包括生理因素、环境因素和文化因素。从生理上看,不同文化、民族和种族的人生理特征就有很大差异。西方人高鼻大眼、白皮肤黄探索冲动。但是大脑面对陌生的刺激还会发出安全警报,提示机体自我防卫。这种防卫的表现形式既可以是防御,也可以是进攻。
在动物界里,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两种行为:处于弱势地位的动物收缩躯体,躲避陌生力量的进攻或集中力量希望一击而胜,如乌龟收头缩头于壳内,刺猬屈体弓背展刺护身;处于强势地位的动物会彰显庞大的躯体,啸声怒吼,以进攻来对抗威胁。人类面对陌生也显示了同样的行为特征,身处异国的人刻意回避谈论自己所属民族和国家,或者以夸大之词彰显之,都是对陌生的抗拒和自我防卫。其实,上述两种行为都存在对基本安全的需求,只是后者对安全的关注程度大于前者而已。尽管不同的人容忍身心受扰动的临界点不同,但总的来说,人们对安全的依赖和捍卫远远大于对陌生的探索,这可能源于对婴儿时期母亲熟悉的怀抱带来的物质享受和心理慰藉的深刻记忆。陌生人心理是跨文化交际时内心悄然激起的一种情感,历史经验的积淀和自我保护的本能使这种心理固执而持久,成为跨文化交际者难以逾越的障碍。
三、文化定势与偏见
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太过复杂,任何个体都无法逐一亲自体验。所以人类学会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思维方式,从有限的具体到抽象再到无限的具体来认识事物。这样在遭遇不明情状,被迫行动时就有了初步预测的依据。定势虽然简单,却可以有效缓解面对陌生时的焦虑感,迅速采取行动,这是定势大量存在且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但是在总结归类获取定势时,寻求共同的特点必然牺牲丰富多彩的个体差异,带来以偏概全的错误思维。定势完全是后天文化熏陶的产物。Daniel BarTal曾对犹太儿童对阿拉伯人的印象的形成作过系统研究,调查发现犹太儿童在三岁半以前对“阿拉伯人”这一概念的感觉完全是中性的,但到六岁时已经完全是负面的。他在报告中写道:“随着年龄的增长,评价越来越变得负面,5-6岁的儿童把越来越多的负面的特点归之于阿拉伯人,而且更经常地拒绝与他们接触。”
但从有效交际的角度而言,对交际对象所属全体先入为主的印象,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更可能带来交际障碍,不可避免的造成大量交际失误。非但如此,定势还带有感情色彩,伴有固定的甚至固执的情感,能自动证明自己,一旦有了定势,并把它视为精确的描述,我们倾向于只看那些支持它的例子,而忽视那些常常发生的意外。波特对此也说:由于受定型观念的影响,当我们遇到特殊的情况(例如遇到一个外国人)时,必然以定型的观念去处理,又由于我们把该种族的特点推广到每一个人身上,在交流时,我们花费在证明自己观念的时间,远比花在试图真正了解对方上的时间多。当我们与异文化的人交际时,定势会决定我们的反应方式,这可能阻止我们认清另外一个人。
对话一旦在不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际一方势必凌驾于另一方之上,阻碍信息的双向流动。如果成功的交际意味着都能从对方那里汲取自己缺乏的物质、信息、知识和经验,那么偏见导致失败的交际几乎是可以预测的。感知的选择性和由定型观念、偏见所产生的解释常常导致歪曲和防范的行为。许多心理学实验都证明了这一点。长期困扰美国的白人和黑人的冲突既有利益纷争,也有相互间根深蒂固的偏见和歧视。在白人眼里,黑人肮脏、懒惰、无知、不守时,只配做低劣的民族;而在黑人看来,白人唯利是图、盲目自大、冷酷无情。怀抱这样的偏见去交往,两类种族的融合当然会充满误解、敌视和冲突。
参考文献
[1]Carley H Dodd Dynamics of Intercultural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