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式微的主旨是什么 余冠英的说法最贴切

诗经式微的主旨是什么 余冠英的说法最贴切,第1张

1、余冠英认为“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诗经选》),乃最切诗旨。

2、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诗经·邶风·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 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 胡不归?

微君之躬, 胡为乎泥中!

简释

1式:作语助词。微:(日光)衰微,黄昏或曰天黑。

2微:非。微君:要不是君主。

3中露:露中。倒文以协韵。

4躬:身体。

1

早岁读书无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苏辙说的。

中学时就知道这句话,那会儿没什么特别感触,只知道苏辙是苏轼的弟弟,兄弟俩手足情深。“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苏轼给苏辙的诗句。

最近几年重读中学和大学里读过的一些书时,理解和感受全然不同。这并不是说早年读的书没有用,或者看不太懂就可以不看了,留着以后看得懂时再看。

那么几时看得懂,以后还有没有时间看,都是问题。其实,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没有白读的书,这是真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个人书读的多了,再加上思考,自然容易做到人情练达,世事洞明。“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牗,见天道。”老子早就说过,只是世人大都将信将疑,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2

多读一些书总是好的,是在研读这些经典文字之时,内心实实在在的真切感悟。

比方说年少时读《诗经·邶风·式微》,真的不懂,只是背诵了而已。但“式微”,“胡不归”这两三个字却一直留在脑海里,有时想起来还琢磨一会儿。待翻别的书的时候,偶然遇见它,不禁暗自窃喜,咦,似曾相识,这个我见过。

我就是这样遇见《式微》的。那段时间工作很忙,连续几个月加班,心力交瘁,一次感冒高烧吊盐水时,为了打发时间带了本王维诗集,读到了他的《渭川田家》:

赏析文字如此解释“式微”:是《诗经》里的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

夕阳斜照,牛羊缓缓归村没入深巷。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等候放牧归来的小孩。麦地里野鸡欢快地鸣叫,桑林里的桑叶稀少,蚕儿开始吐丝作茧。田野里,农夫们扛着锄头下地归来,相见时彼此亲切絮语。此情此景,怎能不羡慕他们隐居的安详,不禁怅然吟咏着《式微》的诗章。

此诗背景是公元737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失去了政治上的依傍,进退两难,他厌倦了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来到田野间,目睹了一幅黄昏田家晚归图,看到众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无所归,不禁羡慕又惆怅,感慨着“式微,式微,胡不归?”

只是,王维的“式微”,和《诗经》里的“式微”,情感和立意上,总觉得不同。

王维天性清淡温和,他看到的是,夕阳下温馨的田园景致,散发着人间烟火气息, 他感叹着自己欲隐不得的怅然心绪,问自己何时归,胡不归?

《诗经》里的“式微”,描述的是暮色苍茫时分,劳作不辍,疲惫不堪的人间疾苦。 天色已晚,还在奔波的路上,不能归,胡不归?

3

这是《式微》的直译。

胡不归?原因是“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那些君王官家,才不得不起早贪黑,昼夜不停地奔波在露水和泥浆中。

短短两章,寥寥几句,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全诗节奏短促,情调急迫,一问一答,读起来宛转有致,启人深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余冠英在《诗经选》里说“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

柴米油盐,生活悲辛,生命卑微,能够活得久一点,实属不易。在一天里沉重劳作之后,满身泥水,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了家,也是好的。

4

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里评此诗云:“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未许粗心人卤莽读过。”

是的,文字的美感和力量会穿越时空。

“式微”一词竟逐渐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归隐”意象,如唐 王维 的“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孟浩然 的“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唐代隐僧 贯休 的“东风来兮歌式微,深云道人召来归”;宋 晁说之 以《式微》为题,写了一首诗,其中一句为:“一唱式微肠九断,微乎微乎我同归。”

由此也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极其深远。

“式微式微”,“日渐式微”也成了固定词语,沿用至今。“式微”的释义原来指国家或世族衰落,现在也泛指事物由兴盛到衰落。

茅盾在《一个女性》里说:“谁曾从丰裕跌落到贫乏,从高贵跌落到 式微 ,那他对于世态炎凉的感觉,大概要加倍的深切罢。”

至于方玉润云:“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之句,其意深,义理,不过如此吧,还会有什么?曾经思忖良久而不得解。

5

一日翻《陶渊明作品集》,读到《归去来兮辞》,有些豁然开朗,好似一语惊醒梦中人。

喜欢读陶渊明的诗,字里行间有着《诗经》的印记。归去来兮,胡不归?

遥想诗三百的时代,自然条件恶劣,现实生活悲苦艰辛,人们依靠老天吃饭,芸芸众生如蝼蚁,终日“微君之故”,奔波劳碌,最大的奢求不过是归家安好。

随着文明的进步,朝代更迭,可以不为现世那个“君”左右役使,“不为五斗米折腰”,洒脱归隐。可是, 还是要“心为形役”,不能归,这次是“微心之故”。

陶渊明的辞官归隐,辞的是官,隐的是心,把心交付给大自然,生死且由它,慨然而叹: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这肉身寄居在天地间能有多久呢,为何不听自己的心意去或留?陶渊明对于人世的生死富贵已经看透,他的归隐是真正的归隐,乐天知命,夫复何求?

反观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都市里的人们忙碌嘈杂,物质的极大丰裕并没有给人的心灵带来丰盛的滋养。

心如欲壑厚土难填。

天黑了,天黑了,应酬交际,舟车劳顿,不能回家。心为形役,惆怅而独悲!

世事喧嚣,人海渺茫,身心俱疲之后,人们喜欢唱南山南,人们喜欢说从前慢,人们喜欢吟诵着请慢些走,等一等身后的灵魂。

人生如寄,这副肉身,不过是灵魂的暂居地,何必终日营营。

人生苦短,生命飘忽,如白驹过隙,都要死很久,不如现世里,好好照顾这颗心。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不如早早归来,好好活着。

365天极限挑战训练营  第20天

式:古人的句首语气词。没有实际意义。

微:动词,表示衰微、衰落。

在《诗经·邶风·式微》 中,“微”是光线的衰微,天将要黑了。

后来,“式微”作为一个词语,常用来表示某个实体逐渐衰落。比如:家族、皇室、社会团体派别、某种思潮等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142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