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德格朗的评价与影响

索德格朗的评价与影响,第1张

伊迪特·索德格朗是瑞典语文学和芬兰文学最杰出的探索者之一,是北欧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一,也是最受赞赏的一个。比起埃尔默·迪克托纽斯、贡纳尔·毕尧尔林(Gunnar Björling)、拉贝·恩克尔(Rabbe Enckell)等芬兰现代主义作家,她无疑是名气最大、成就最高的,只是,她的名声是在死后多年才获得的。在瑞典,她的诗歌获得了重视,影响了一大批男女诗人,包括贡纳尔·埃凯洛夫(Gunnar Ekelöf)、卡琳·博耶(Karin Boye)等人。现在她的作品已被译成了多国语言。她的诗歌的中文译者主要是北岛。

但是,她获得重视要等到她死了很多年的时候。她死了十四年后,雅尔·黑默(Jarl Hemmer)仍然说道,她的诗歌是有一点意义的,但是绝不会为读者所接受。[2]

现在在玛蕾·坎德尔(Mare Kandre)、贡纳尔·哈尔丁(Gunnar Harding)、埃娃·吕内菲尔特(Eva Runefelt)、埃娃·达尔格伦(Eva Dahlgren)的文学作品或歌词身上很容易找到伊迪特·索德格朗的影子。

伊迪特·索德格朗一生中流传下来了二百六十多首诗(包括没有写完的),内容大都是对自己的生活、爱情和死亡的写照,对上帝的冥想,它们短小抒情而深刻,形式自由,想象力丰富,表现了时而忧伤、时而欢乐的变幻不定的情绪。她吟咏生命、痛苦,渴望、“爱情、孤独和死亡的面孔”,诗作用词大胆,比喻新奇,如同“粗犷的素描画”。她以前经常被认为是一名印象主义诗人,但后来经过评论家的评论,她又被认为是一名现代主义诗人。不过她的诗歌印象主义色彩确实很浓,这一点是她区别于艾尔默·迪克托尼乌斯、拉贝·恩克尔等人的特点。有时她也会被读者误以为是瑞典人,因为她使用瑞典语来写作。[2]

她的诗歌中最为人所知的是《黑或白》(Svart eller vitt)、《我童年的树木》(Min barndoms träd)、《不存在的国土》(Landet som icke är)。她被评论得最多的诗歌是《冷却的白昼》(Dagen svalnar),这首诗只有四节,但却传神地表达了爱与怕、想要靠近与渴望疏远、渴求完全的自由等现代女性的情感,反映了伊迪特·索德格朗的女权主义观点。

伊迪特·索德格朗很崇拜马雅可夫斯基的世界主义思想。所以人们说她受到了未来主义的影响,因为马雅可夫斯基就是未来主义的代表之一。

伊迪特·索德格朗的诗歌和她本人的气质无疑是受了尼采的重大影响。比如,她的诗歌理论,就受了尼采的美学思想的影响。而她本人接受了尼采的超人说,于是她中后期的诗歌的口吻有很多是先知、女王或圣徒的,要不然就干脆用“我”(Jag)的口吻来写诗,主要表达她们的愿望、观点和感受。这也是她的诗歌与其他现代主义诗人的不同之处,也是很吸引读者的地方。伊迪特·索德格朗认为读者和评论家不应该把主人公和生活中的自己混淆——她在给黑格·奥尔森的书信中反复提到这一点,许多知道她的人也说她很注意这一点——而且为了使自己的诗歌不僵化,她诗歌的主角也会经常是叙述者要拜访或探索的人或事物:例如,《玫瑰祭坛》(Rosenaltaret)、《风暴》(Stormen,她一生中写过两首以Stormen为题的诗,不过形式都是一样的)、Skaparegestalter、Vad är mitt hemland,等等。她也写过一些阐述艺术家使命的诗歌,比如《大花园》(Den stora trädgården,写于1920年4月)。

——顺便提一提,这首《大花园》被认为是她最美的诗歌之一。里面指出真正的艺术家并不需要什么外在的压力就能创作出佳作,也告诉人们不要把艺术的作用想的太大,不要有靠艺术来改造世界这类幻想。这首诗写于1920年4月,当月就被寄给了黑格·奥尔森,供她阅读。这时伊迪特·索德格朗得了流感,家中十分缺钱,不得不把一些用旧了的内衣卖掉来换钱。贡纳尔·提得斯特罗姆曾经评论道,“她很少写下这样的文字来记述自己那令一般人绝望的贫困生活”,“她认为生命是残酷的,生命继续,她就要继续——但这不是一封用来自我安慰的信,里面充满了发自内心的光明。”

她的诗歌在芬兰和瑞典几乎家喻户晓,被传诵,被谱曲,被收入各种有关北欧诗歌的诗集。芬兰还专门成立了索德格朗研究会。她作为北欧现代主义诗歌的开拓者,被载入文学史册。她的名字常常和艾米莉·狄金森、安娜·阿赫玛托娃等人相提并论。

专升本快速报名和免费咨询:https://www87dhcom/xl/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20分)

1《国殇》主要描写的是是( )

A战斗场面 B送别场面

C劳动场面 D狩猎场面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国殇》内容的把握。《国殇》中的前十句按照战斗进程描写战斗情况,场面逼真、层次井然,使人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后八句礼赞将士亡灵,热烈深沉。所以《国殇》主要描写的是战斗场面,答案是A。而B、C、D中的场面在《国殇》中都没有出现。

2在王维《山居秋暝》中,最能体现山中景物情趣的是( )

A空 B喧

C秋 D晚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类型的把握。A选项的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B选项的田园诗大部分取材于田园生活,来源于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深切感受,有的接近于口语,有的近似歌谣:有的直抒胸臆,直接表明了作者热爱躬耕生活之情,语言平淡而自然,朴实而又毫不缺乏色彩,给人一种清新、淳美的感觉、诗情画意的感受。D选项的玄言诗是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C选项的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所以从内容上来看《山居秋暝》属于山水诗,答案是C。

3我国文学史上现存九千多首诗的诗人是( )

A杜甫 B陆游

C李白 D白居易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诗人的文学常识。A选项中杜甫存诗约一千五百首。B选项中陆游存诗九千余首。C选项中李白存诗一千首左右。D选项中白居易存诗近三千余首。

4苏轼的词集是( )

A《乐章集》 B《东坡乐府》

C《南唐二主集》 D《漱玉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作家作品的对应性常识。A选项中《乐章集》是柳永的词集。B选项中《东坡乐府》是苏轼的词集。C选项中《南唐二主词》是南唐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的词集。D选项中《漱玉词》是李清照的词集。

5《前赤壁赋》行文的内在线索是( )

A想象的展开 B时间的推移

C感情的变化 D事情的逻辑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作品内容及线索的把握。《前赤壁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所以全文的线索是感情变化,答案是C。

6下列属于鲁迅散文诗集的是( )

A《野草》 B《朝花夕拾》

C《华盖集》 D《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A选项中的《野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诗集以独语式的抒情散文形式,诗性的想象与升华,深化了中国散文诗的艺术和思想意境,又被称为“抒情散文集”。B选项中的《朝花夕拾》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文集以记事为主,又被称为“叙事散文集”。C选项中的《华盖集》和D选项中的《坟》都是鲁迅的杂文集。

7下列作家中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的是( )

A张洁 B茹志鹃

C老舍 D曹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作家的文学常识。1951年,老舍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8继承发展苏轼开创的豪放词派的是( )

A陆游 B辛弃疾

C李商隐 D李清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作家的文学常识。A选项中的陆游是“辛派词人”的中坚人物,他并没有继承发展苏轼开创的豪放词派。B选项中的辛弃疾是继苏轼后又一位著名的豪放派词人,继承并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派,与苏轼合称“苏辛”。C选项中的李商隐是唐代著名诗人。D李清照是婉约词派的著名代表词人。

9《关山月》的文体是( )

A七言律诗 B七言绝句

C七言歌行 D乐府旧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体常识。题目中要求从诗题的角度判断,即诗歌题目。《关山月》的题目“关山月”是汉乐府古题,属横吹曲。内容多写戍边军士月夜思乡及与家人离别相思之情。所以答案是D。《关山月》一共12句,而律诗共八句,绝句共四四句,所以A选项和B选项都是错的。而C选项中的“七言歌行”,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歌行体。是南朝宋的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关山月》不属于歌行体。

10下列作品具有“想象丰富、汪洋恣肆、辞藻瑰丽、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

A《荀子》 B《庄子》

C《墨子》 D《孟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常识。A选项中的《荀子》,其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B选项中的《庄子》,其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C选项的《墨子》,其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语言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D选项中的《孟子》,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

11鲁迅小说中唯一一部中篇小说是( )

A《狂人日记》 B《阿Q正传》

C《风波》 D《药》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作家作品的相关常识。A、C、D三个选项中的作品都是鲁迅的短片小说,只有B选项中的《阿Q正传》是鲁迅的中篇小说。

12下列作品不属于巴金的是( )

A《寒夜》 B《第四病室》

C《龙虎狗》 D《人兽鬼》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作家作品的相关常识。A选项中的《寒夜》是巴金的长篇小说。B选项中的《第四病室》巴金的一部日记体小说。C选项中的《龙虎狗》巴金的散文集。D选项中的《人兽鬼》是钱钟书的一本短篇小说集。

13我国古代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是( )

A屈原 B李白 C陶渊明 D曹操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作家的相关常识。从时代来看,屈原是战国时期的人,李白是唐代人,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人,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人,所以最早的诗人是屈原。而屈原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李白虽然是浪漫主义诗人,但不是第一位;陶渊明是第一位田园派诗人;曹操的诗不属于浪漫主义风格的,而且时代也没有屈原早。所以答案是A。

14倡导古文运动,并主张文以明道的是( )

A刘禹锡 B柳宗元 C苏轼 D韩愈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作家的相关常识。从题干来看,首先要确定的是倡导古文运动的人,而A选项中的刘禹锡和古文运动都没有关系。B选项中的柳宗元和D选项中的韩愈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但是柳宗元提出的是“文以明道”,韩愈提出的是“文以载道”,所以答案是B。C选项中的苏轼只是继承了“文以明道”的主张,但不是提出者。

15下列作品属于纪传体的是( )

A《战国策》 B《史记》 C《左传》 D《国语》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历史散文的体例。A选项中的《战国策》是国别体,书中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B选项中的《史记》是纪传体,《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C《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D选项中的《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凡二十一卷(篇),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记事。

16下列诗人属于“现代派”的是( )

A郭沫若 B戴望舒 C徐志摩 D艾青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作家的相关常识。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产生的现代派诗歌普遍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启发和影响。诗人路易士曾说,他主编的《诗志》、戴望舒主编的《新诗》和吴奔星主编的《小雅》,可以说是1930年代中国诗坛的代表。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代表”。其他主要代表诗人有陈江帆、南星、徐迟、番草、玲君、吴奔星、路易士等。所以答案是B。A选项中的郭沫若是“新诗”的代表诗人。C选项中的徐志摩新月派代表诗人。D选项中的艾青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17王安石的诗被称为( )

A半山体 B易安体 C稼轩体 D花间体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作家的相关常识。A选项中,王安石晚年曾隐居在南京城东钟山,又称紫金山,这座山向西距南京城7里,向东距钟山山顶也是约7里,因此称半山,这期间他的诗以七绝形式描写自然风光,注重炼字炼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受到历代诗论家的赞赏,世称“半山体”。B选项中,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大家,她的词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C选项中的稼轩体是指辛弃疾的词作。D选项中的“花间体”是一种词体,以晏殊为代表。

18韩愈在思想上主要推崇的是( )

A佛学 B黄老之学 C墨学 D儒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作家的相关常识。韩愈是位重要的思想家。在宋儒眼中,孔、孟之下,便是韩愈。他在儒学式微,释、道盛行之际,力辟佛、老,致力于复兴儒学,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其实就是复兴儒学的重要手段。所以答案是D。

19《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 )

A舒婷 B张洁 C戴望舒 D郭沫若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作家作品的对应。《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舒婷。

20《前赤壁赋》是一篇( )

A骚赋 B骈赋 C文赋 D大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作品的文体常识。A选项中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骚体赋的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种不得帮闲的牢骚,代表作是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等。B选项中骈赋的体制特点是,除了使用“发语”外,几乎通篇对联,技巧出新;炼词熔典,讲究一定声律;犹如对联串缀成文。C选项中文赋是赋体的一类,是赋在宋代的发展,一方面继承了传统赋的主客问答的形式,另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将议论加入赋的创作中,即以赋的结构、古文语言所写作的韵文。而《前赤壁赋》就是一篇经典的文赋。D选项,汉赋以铺叙事物见长﹐继承了《楚辞》一些形式上的特点﹐更多地采用散文手法﹐主要表现的内容有京都、宫殿、田猎等,后世称为“大赋”。

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请把正确答案填写在横线上)

1《故乡的野菜》是一篇描写 地区民情风俗的散文。

答案浙东

解析《故乡的野菜》是周作人的散文。周作人在文中明确指出《故乡的野菜》写的是自己的故乡浙东地区。

2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包括 、《春》、 。

答案《家》 《秋》

解析《激流三部曲》是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代表作。在巴金众多的小说中,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的《激流三部曲》,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巨制。

3老舍的《断魂枪》主要表现了老拳师 在近代社会急剧变化中的复杂心态。

答案沙子龙

解析考查文章主人公的名字。

4杜甫的诗歌风格是 。

答案沉郁顿挫

解析“沉郁顿挫”本是杜甫《进雕赋表》评扬雄、枚皋辞赋的词语,后人以之指杜诗的风格特色。一般认为,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沉郁与作品的主要意境有关,顿挫则与作品的表现技巧有关。

5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

答案玉簪螺髻

解析选自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三、词语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10分)

1江东虽小,地方万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王:

答案称王。(出自《垓下之围》)

2有于蒿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蒿常在围中。

常:

答案通“尝”,曾经。(出自《张中丞传后叙》)

3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坐。

披:

答案用手分开。(出自《始得西山宴游记》)

4不知东方之既白。

白:

答案天亮。(出自《前赤壁赋》)

5忧懈怠,则慎思而敬终。

忧:

答案担心。(出自《谏太宗十思疏》)

四、翻译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10分)

1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翻译:

答案(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出自《谏太宗十思疏》)

2故今具到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翻译:

答案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出自《答司马谏议书》)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0分)

1简析小说《风波》在开头、结尾两处场景描写的作用。

答案小说的开头描绘了江浙一带农民纳凉吃晚饭的场景,洋溢着江南农村的生活气息,为“风波”提供了真实可信的特定环境,表现了一种因循守旧的传统生活方式。小说的结尾又描写了这一村落有过一场风波之后的情景,一切恢复原样。开端与结尾前后呼应,说明了辫子风波不过是死水微澜,辛亥革命之后,农村并无真正的变革,这样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主题。

2简析《山居秋暝》的动静相衬的写作特点。

答案此诗中间两联的景物描写,“明月松间照”是静态描写,“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态描写。颔联上句“明月松间照”写无声静态,下句“清泉石水流”写有声动态;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刚好和第二联相反:上句写有声动态,下句写无声动态。静中有动,动中有声,无论景中有人无人,都赋予画面一种真实而浓烈的生活气息,使人感到如临其境。构成了深远宁静而又清新活泼的优美意境。

3简析《垓下之围》中项羽的个性特征。

答案

(1)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的场景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铁骨柔情的性格。

(2)东城快战,“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表现出项羽英勇神武且自负的性格。

(3)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赐马、赠头的行为表现了他知耻重义和视死如归的性格。

4分析《关山月》的感情层次,理解以“月”贯串全诗的结构特点。

答案全诗以“月”贯穿全篇,诗人紧扣诗题“关山月”,以照临关山的月光来凝聚同一时间,不同地域的三个场景,用鲜明对照的手法写出了“关山”内外三种人物在“月”下的不同境况和感情,就使不思战备的统治阶级、空掷岁月的戊边战士、渴望恢复的中原百姓融为一体,构成关山月夜的全景图。

六、阅读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30分)

1阅读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节选内容,回答问题。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1)在这段文字中,王安石揭露了士大夫怎样的嘴脸(4分)

答案不关心国事,附和流俗,以讨众人欢心为能事。

(2)作者引用“盘庚迁都”为例,意在表明自己怎样的态度(4分)

答案坚持变法的决心绝不动摇。

(3)这段文字可分为两层,请用“‖”在文中标出。(2分)

答案“‖”标在“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之后。

2阅读《断魂枪》节选内容,回答问题。

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

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炮声压下去马来与印度野林中的虎啸。半醒的人们,揉着眼

祷告着祖先与神灵;不大会儿,失去了国土、自由与主权。门外立着不同面色的人,枪口还热着。他们的长矛毒弩,花蛇斑彩的厚盾,都有什么用呢连祖先与祖先所信的神明全不灵了啊!龙旗的中国也不再神秘,有了火车呀,穿坟过墓破坏着风水。枣红色多穗的镖旗,绿鲨皮鞘的钢刀,响着串铃的口马,江湖上的智慧与黑话,义气与声名,连沙子龙,他的武艺、事业,都梦似的变成昨夜的。今天是火车、快枪,通商与恐怖。听说,有人还要杀下皇帝的头呢!

这是走镖已没有饭吃,而国术还没被革命党与教育家提倡起来的时候。

谁不晓得沙子龙是短瘦、利落、硬棒,两眼明得像霜夜的大星可是,现在他身上放了肉。镖局改了客栈,他自己在后小院占着三间北房,大枪立在墙角,院子里有几只楼鸽。只是在夜间,他把小院的门关好,熟习熟习他的“五虎断魂枪”。这条枪与这套枪,二十年的工夫,在西北一带,给他创出来“神枪沙子龙”五个字,没遇见过敌手。现在,这条枪与这套枪不会再替他增光显胜了;只是摸摸这凉、滑、硬而发颤的杆子,使他心中少难过一些而已。只有在夜间独自拿起枪来,才能相信自己还是“神枪沙”。在白天,他不大谈武艺与往事;他的世界已被狂风吹了走。

(1)举例说明这段文字中对沙子龙的描写所运用的三种人物描写方法。(6分)

答案心理描写:想起当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风;

行为描写:沙子龙关好了小门,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而后,拄着枪,望着天上的群星,想起当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风。叹一口气,用手指慢慢摸着凉滑的枪身。

语言描写:“不传!不传!”

(2)沙子龙“镖局改了客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背景(2分)

答案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近代中国,古老的传统文明遭遇到西方现代文明的严峻挑战,以刀枪棍棒为代表的国术,面对强大凶残的坚船利炮,不得不谋求改变。

(3)沙子龙夜间练枪表现出他怎样的性格特征(2分)

答案身怀“五虎断魂枪”绝技的镖师沙子龙,对往昔神枪的威风满怀留恋。

3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诗人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抒发作者什么的情感(4分)

答案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2)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2分)

答案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看,眼望),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想:希望、盼望)。

(3)赏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4分)

答案通过对肖像这一细节的描写,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特别是本诗中的“掻”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无法排解的忧国思家之情。

七、作文题(50分)

请以“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专升本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专升本考点内容、不清楚专升本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1.阅读全文,概括地说一说是什么事给了作者什么重要的启示?

(是作者目睹罗丹全神贯注、精益求精地修改作品,忘记了身边客人的事,使作者悟出成功的秘诀在于全身心投入、专心致志追求完美这个道理。)

2文章开头交代去见罗丹的缘由后,为什么不立即写文章的中心事件——目睹罗丹专心工作的情况,而先写第一次见面的事?

(可以首先表现罗丹对老朋友十分亲热,对新朋友十分和善的性格特点,为下文写罗丹因专心工作而忘记身边的朋友作铺垫。)

3体味文中画线句子所蕴含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传神地写出罗丹在初步完成雕塑作品后,对心爱的女正身像倾注了深情,倍加爱护。)

4 罗丹忘我工作冷落了“我”,“我”反而“感激地紧握着”他的手,这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

(罗丹的忘我和专注是给“我”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地方,为此作者才由衷地感激罗丹,并对罗丹的工作精神充满敬意。)

5请具体说一说文章倒数第三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由上文写罗丹的忘我工作,过渡到下文写由此给“我”的启示,且与开头第二段中“在这个时期,一个伟大的人给了我一个伟大的启示”一句相呼应。)

6同《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样,在写罗丹工作情景时,也两次写到他的肖像,请找出来说说各有什么作用。

(第一处:“这身材魁梧、阔肩、白髯的老人。”表现罗丹老当益壮的精神风貌。)

(第二处: “时而,他的眼睛高兴得发亮;时而,他的双肩苦恼地蹙着。”传递出罗丹在雕刻作品过程中的思想情绪变化:为成功而兴奋,为还未达到理想境界而苦恼。)

  试论陶渊明诗中的“飞鸟”形象

  辽宁电大 张素华

  陶渊明生活在社会动荡的东晋刘宋易代之际,素有“田园诗人”之称。他的大部分诗作往往都运用寄托和象征的手法,在他吟咏的如“飞鸟”、“青松”、“孤云”、“秋菊”等自然景物中常常寄寓特殊的含义,使之都不再作为简单的物象进入诗歌,而成为蕴含诗人意绪、心态的意象,从而组合成特殊的诗歌意象系统。其中“飞鸟”这一形象又有别于其他意象,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化身,是主体道德情操、人格精神的突出体现。“飞鸟”形象的探讨对我们研究陶渊明的历史时代背景,陶渊明的内心活动和精神世界提供了大量的事实依据。同时,对“飞鸟”形象的探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陶渊明矛盾、复杂的思想性格,理解陶诗及其隐逸心态,同时也为全面探究魏晋士人心态提供一条线索。

  陶渊明一生中始终贯穿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既表现为出仕和归隐的反复,也表现为归隐以后内心的苦闷和愤懑。对鸟的吟咏与歌颂贯穿着陶渊明诗歌创作的全部过程,从现存的陶集中写“飞鸟”有14处,大都有比喻或象征的意义。他笔下的“飞鸟”形象陪衬、渲染、烘托着诗人的主观情绪,充分展示了他的内心活动和精神世界,清晰完整地勾勒出诗人的情感轨迹和心灵历程。对于这样一个“于世事也没有遗忘和冷淡”1的隐逸诗人来说,陶渊明的诗歌创作还是与时事紧密相联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环境的改变,几度出仕和归隐的经历,使陶渊明的思想不断地发生变化,其不同时期诗歌中的“飞鸟”形象也随之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也正是诗人复杂情感的形象再现。下面就从陶渊明生活的不同时期着手对陶渊明诗中的“飞鸟”形象试作分析。

  一、倦鸟与欢鸟——心怀两端徘徊时期

  陶渊明一生中几度沉浮,几度仕隐。他反反复复出仕为官的十三年中(29岁—41岁),始终为自己的出路,即仕与隐的问题所困扰。仕与隐的多重原因揭示了他的心理矛盾,这种矛盾心理在他的诗歌中留有鲜明的印迹,他以“飞鸟”这一意象形象而深刻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陶渊明虽然早年对老庄学说很感兴趣,但受影响最深的还是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他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2“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3可见他的抱负很大,希望自己将来能“大济苍生”,把社会治理得象尧舜盛世一样。但他生不逢时,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极其腐败,这时期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很尖锐。统治者对分散割据的政治局面听之任之,不思进取,而朝臣们又都为个人利益谋划篡权夺位;在用人制度上,门阀制度盛行,士族阶层把握政权,压制贤能,时代风气不正,虚伪浮华之风盛行,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而陶渊明这个刚直汉子追求真率、崇尚自由,再加上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4不愿与浊世苟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这种社会和政治的腐败使陶渊明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因此在他时仕时归的十三年政治颠簸生涯中,充满了矛盾和苦闷。当“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占据他思想上风时,他几度从政,但从政又使他感到疲倦:一方面他不得不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四处奔走,一方面又为官场的是是非非而感到“志意多所耻”5。陶渊明生活在内忧外患、祸乱不已的年代之中,在这种人命危浅、朝不保夕的社会里,士子们缺少一种精神依傍,也缺少生命的保障,还何谈实现政治理想!他在长期的官场生涯中,饱尝了颠沛流离之苦,感到政治之不可为,认识了仁政理想之虚幻性,从而产生了摆脱现有生存方式寻找新生活的想法。因此陶渊明又希望能够归隐故里,去过一种远离尘嚣的安静生活,这在他四十岁时出任镇军将军、徐州刺史刘裕的参军途中所作的诗中有所体现:“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6陶渊明以鸟自喻,鸟儿应当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林间,飞翔于高空,那么自己也应当返朴归真,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去过“息交以绝游”7的生活,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笔下的“飞鸟”是“鸟倦飞而知还”的倦鸟,“鸟倦”——“倦鸟”是被情思化、人格化了的意象,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化身。他以鸟代人,以鸟之迟出早归喻自己刚刚出仕又旋即归隐,表达出他立志归隐,不管环境怎样恶劣都要“守旧辙”的坚定决心,同时也伴随着归隐之际的孤寂与苦闷、探求与无奈。

  当陶渊明追求“质朴人生”,“个性自由”的思想居于上风时,他又几度归隐。当他归隐时,田园之乐满足了他“质性自然”的个性与志趣,于是他笔下的“飞鸟”也成了“欢鸟”,晋安帝隆安五年(401),陶渊明离桓玄幕府之职返回家乡,这时他以欢鸟的形象热情地歌唱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鸟哢欢新节,泠风送余善。”8“鸟”“欢”——“欢鸟”。在作者笔下,鸟即是我,鸟欢即是我欢,我与物相融,全然忘我,乃至无我。在这里神游于物,又神随景迁。作者以不加雕饰的言词,冲淡洒脱的笔触,勾勒了一个悠远宁谧,一派天籁的境界。借欢鸟的意象抒发出自己作为倦鸟归林后的轻松愉快心情。

  就这样,想“大济于苍生”而又不愿与浊世苟合,想清高自守却又难舍济世情怀的陶渊明,不断地在矛盾、痛苦的漩涡中辗转,在仕与隐,丑恶的现实与美好的田园生活对比中徘徊,陷入了一心处两端的徘徊境地。在“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9中,他便以因找不到合适居住处而悲愁的“边雁”自况自己,形象地抒发了自己一心处两端而“两端”皆不是的两难处境。这正是他思想上的矛盾,既对现实不满,又无力变革,并且看不出变革的希望,遂采取了“独善其身”的逃避办法,由此必然获得自甘寂寞、安于现状、洁身自好以至退隐归田的结果。

  二、羁鸟归林——田园生活追求时期

  陶渊明自二十九岁初仕到义熙元年(405)十一月辞彭泽令归隐,十三年的仕途坎坷,使他不仅饱尝了仕途的痛苦,而且也看透了官场的腐朽,所以在长期的出仕与归隐的思想矛盾与斗争之后,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归隐的道路,并从此不再出仕。

  陶渊明在居田前期其主导思想还是儒家思想。“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便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正如王廷箴先生所说:“陶渊明的一生是为实现‘大济苍生’的志愿而奋斗的一生。”10陶渊明从出仕到归田,只是改变了他实现志愿的途径,而没有改变志愿本身,他是以另一种方式,即赋著诗文表达他的理想与追求。因此,陶渊明的归隐只是在“邦无道”的时代和社会中“独善其身”,顺应自然。

  归田暂时满足了陶渊明“质性自然”的个性要求,陶渊明四十一岁辞彭泽令归田之初所作的《归去来兮辞》无异于他终生归隐不仕的宣言。这篇辞写归家时的愉快心情和隐居的乐趣,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诗中写出了归隐后,陶渊明过着“或植杖而耘耔”“临清流而赋诗”的清淡生活,并以此为乐,以此为本。这位早年怀着“感物愿及时”11的理想而步入社会的陶渊明,在坎坷的仕途上往返颠簸,但政治风云的变幻莫测、腐朽官场的尔虞我诈、世俗社会的污浊混乱,终于逼使他走上了与统治集团相决裂的道路,最后怀着满腔的愤懑不平,又重新回到了那时时令他遐想、留恋的大自然的怀抱。

  《归园田居》其一是诗人从彭泽归隐后第二年春天写的,当时诗人四十二岁,这时隐居的决心已定,新的生活安顿下来,诗人对比往事,越发珍惜眼前的一切: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开头几句追述往事,不胜懊悔。他把官场视为“尘网”,说自己误落其中,好象羁鸟、池鱼,得不到自由。“开荒南野际”以下转而写归隐之后的生活,好象诗人带着我们在他的田园里参观了一番,他指东道西地向我们一一介绍:田亩、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一经诗人点化,都添了无穷情趣。“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远一近,像一幅素描,极形象地表现了田园的优美宁静。炊烟依依,是那样悠然自得,与诗人的心境完全契合。“狗吠”二句,以动写静,也有很好的艺术效果。最后四句对全诗做了总结,欣喜舒畅之情溢于言表。诗人向来苦于仕宦,而现在自己这只久困于“樊笼”中的“羁鸟”终于得归“旧林”,这自然把诗人与田园生活、农村景物相依相融的怡然自乐之情,借“飞鸟”传神地表达了出来,其喜悦之情不言自见。诗人又在“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12诗句中,以悠然自得的情怀表达了人各有志,而自己独乐于流览群书的淳朴的田园生活观。能够全面展示陶渊明这一时期悠然心境的诗是《归鸟》:

  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和风不洽,翻翮求心;顾俦相鸣,景庇清阴。

  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颉顽,相鸣而归。遐路诚悠,性爱无遗。

  翼翼归鸟,驯林徘徊;岂思天路,欣反旧栖。虽无昔侣,众声每谐。日夕气清,悠然其怀。

  翼翼归鸟,戢羽寒条,游不旷林,宿则森标。晨风清兴,好音时交,矰缴奚施?已卷安劳!

  陶渊明终于归田了,从形体上、精神上都释然了。找寻到本真诗意生存后的渊明,其笔下的鸟就是这样一种形象。这首专门咏鸟以自况的抒怀咏志诗,抒发了他自己归隐田耕的喜悦情怀和充实而愉快的田居生活。归鸟的一举一动无不与诗人自己的遭遇相一致:归鸟也曾振翅而飞,而且能够“远之八表,近憩云岑”,但随着环境不利于飞鸟生存的方向转化,归鸟只能“翻翮求心”,“岂思天路,欣反旧栖”。去林而返的归鸟正是诗人自我的化身。他最初为了实现自己的豪情壮志而出仕,最终却因“世与我而相违”不得不归隐田园。“虽无昔侣,众声每谐。日夕气清,悠然其怀。”与“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13,所表达的对人生之路的思考是一致的,即他在内心深处反抗尘俗却并不逃避人生,奉守着热爱生活,积极进取而不流于粗鄙玩世的人生哲学。诗中之鸟,生机盎然、跃动、真纯、无忧无虑,它不必再担心遭罹网罗,也不会在日暮时飘泊无依。它无限深情地依恋着养育它的树林,这是它生命的起点也是最终的归宿。“翼翼归鸟”其实就是陶渊明思想成熟的写照,他终于找到了止泊之处——田园——他生命与精神的依托之所。鸟之于山林,恰如陶渊明之于田园、自然。山林为鸟栖息之巢,田园则为渊明生命与精神的止泊之处。

  当然,陶渊明之回归并非是草率、赌气、任性式的选择,而是经过理性的抉择与判断。从中可见其人格涵养的力量。叶嘉莹先生对陶渊明的这一段寻觅的过程,有过诗意的分析:“自渊明诗中,我们就可以深切地体悟到,他是如何在此黑暗而多歧的世途中,以其所秉持的、注满智慧之油膏的灯火,终于觅得了他所要走的路,而且在心灵上与生活上,都找到了他自己的栖止之所。”14归鸟形象成为诗人超越人生,追求自我价值理想和人格理想的象征体,饱含着诗人全部的情感。对归鸟生命形式的写照,实际上正是他对自我生命形式的思考,肯定“归鸟”也就是肯定自我的选择。

  三、孤鸟栖林——生活归宿反思时期

  陶渊明在归隐之后,一方面通过长期的劳动,逐步地接近了人民,他的作品在某些方面反映了农民的思想和愿望。另一方面,他对统治者始终抱着不合作的态度。晋末朝廷征他为著作佐郎,不就。宋文帝元嘉三年(426),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看望他,这时陶渊明已饿了好几天了,起床都困难了,檀说:“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陶答道:“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15檀赠以粱肉,陶却明麾而去之,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他的骨气,同时也可以看出他归田后期的生活相当艰苦,虽然能够摒弃浮名,做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但“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16不能说不是困扰陶渊明的一个实际问题,而这一时期朝廷的征召又被他拒绝了。这一切引起了陶渊明对自己生活道路的再认识。他全面地思索人生,总结自己,决定遵循先师孔子“忧道不忧贫”的遗训,并坚持到底。而且事实上少年的豪壮使他回忆,家境的穷困使他烦恼,衰病的来临使他苦闷,政治的变化使他慨叹。理想抱负的无法实现,陷于乱世,渺无知音的失落和对死亡体验与言说,使他趋于苦闷和孤独,思想上表现得比较消极。随着岁月的流逝,诗人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等待着自己的将是什么,越清醒,这种苦闷、孤独之情就越强烈。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陶渊明五十三岁时所作的《饮酒二十首》其四中集中体现了这种情感: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这首诗表面上咏的是失群而终归宿于孤松的“飞鸟”,实际上用以比喻经历了人生坎坎坷坷而终于归隐田园的诗人自己。“失群鸟”的“独飞”喻诗人之独处;“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与“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17相辉映,喻诗人寻找自己的真正归宿,追问自己人生价值与人格理想时的心理矛盾;“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喻苦闷侵袭着诗人,使他忍受着漫长无期的煎熬。这里的“飞鸟”形象已不再是鸣叫于林间的欢乐之鸟了,而是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政治苦闷和理想的孤鸟。陶渊明是并不甘心隐居的,他的壮志一直埋藏在心里,并且关心着社会现实,诗里时常流露出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壮志不得施展的焦灼和悲愤。饮酒、采菊,看似潇洒的生活,只不过是一种自我慰藉,他的内心是很痛苦的。归鸟由“相鸣而归”“众声每谐”18变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其情态与遭遇正与诗人心灵深处的种种孤独体验达到了“形”与“心”的默契,艺术地再现了陶渊明的凄凉心态和“吾驾不可回”19的坚定决心。

  陶渊明始终忧患于自我人生价值无法实现,隐居又得不到世人的理解,这使他处于孤寂、苦闷并试作自我解脱和安慰的不安与凄楚的状态中,孤鸟形象正是在这种状态下诗人那颗不安的灵魂的形象化表现。这种孤独而凄苦的形象在历代不遇文人身上都可以找到,如“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曾以“鸷鸟”自喻;空有壮志,遭遇坎坷的曹植在“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鸣”中寄托情志。陶渊明笔下的孤鸟与前代文人笔下的孤鸟共同构成了怀才不遇,知音难求的不遇文人形象,不仅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心声和要求,而且还传达出他在所处时代的需求和渴望以及内心的痛苦和煎熬。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乱世,其社会环境决定了他的审美理想和创作风格。正如十七世纪法国悲剧作家拉辛所说的那样:“社会是一头猛兽,它会踢蹴蹦跳,除非你能用它的语言对它讲话……否则一个人就不能不随波逐流。哲人圣贤也是生活在猛兽群中的人……他们假如不愿意被裂为齑粉,那么他们就只能缄口不言,退居到自己的小天地中,袖手旁观那些被雨淋泥溅的人,而自以能洁身自保为庆幸。”20陶渊明也是一个不得不缄口不言的贤者,而“金刚怒目”式的一面又使他趋向于无限的矛盾和痛苦,这在他的《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中“猛志固常在”就有所体现,诗人咏赞了精卫和刑天至死不屈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空怀报负而无从施展的慷慨不平的心情。因此,他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实现的政治理想只能靠诗文的方式“借物引怀以抒之”,以达到渲泄的目的。

  综上所述,陶渊明笔下的“飞鸟”形象无论是虚写还是实写,都不是客观的写景材料和仅供人们观赏的景象,而是浸染着主观情感、兴发主体人生多种情绪体验的一种媒介,是一个富有活力的意象,含蓄地展示了他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特感受与理解,这也是我们研究者打开诗人心扉的一把钥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25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