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母亲总要求回报,是什么心理?

如果母亲总要求回报,是什么心理?,第1张

如果母亲总要求孩子回报她,说明你在她眼里,就是一件货物,囤了这么久,总该有些回报了。

我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我只会尽心尽力的抚养他们长大,至于他们长大后,天高任鸟飞!我希望他们这一生过的顺遂,过他们自己想要的生活,自由自在。如果真爱一个人,是不求回报的。

我开头为什么会这么激烈呢?因为我有一个这样的婆婆。我婆婆总把一句话挂在嘴上“我把你养这么大得到你什么好处的?”她总是用这句话来说我老公。我很反感。

我和我老公结婚十年,这期间,他爷爷多次生病进医院,我老公爸爸都是不闻不问照样上班,他妈妈每次都是打电话让我老公回去“你回来照顾你爷爷,我一个儿媳妇不方便”。我老公因为回去照顾他爷爷的事,换了好几份工作,因为一回去照顾就是一个多月,没有哪个公司愿意员工长时间请假。去年我婆婆去上海腿疼住院,医生让开刀,我老公当时在国外出差,我公公一个电话让我老公回来照顾他妈,我老公放下工作立马回来了。他们家人从来想不到,我们这个四口之家就靠我老公一个人上班赚钱,每个月还要还房贷。据我所知,在医院里还吵了架的,我公公怪我没有主动去医院照顾,我老公忿他,她把两个孩子扔掉来上海照顾她吗?你们用我就好了,不要用她,她这一辈子把两个孩子带好就好了。

这个 社会 ,不是孩子长大了就可以回报你的。他还要打拼!没有家世,没有背景,他得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与艰辛,才能在这个城市立足!如果你爱孩子,孩子有出息了自然会回报你;只有自私自利的人,才会在孩子一长大就马上要求回报~

母亲总要求回报,估计心里不多正常。母爱之所以伟大,就是任何时候都是无私的,无可替代的一种天然的情怀。这种爱是不需要回报的,否则,就不能称为人们公认的母爱的伟大。至于子女孝顺的问题,那是子女们的事了。有道是:母慈儿孝敬。正因为母亲做到了伟大,等她老了子女们会打心眼里去心疼的。这就是因果关系,索取来的不是真心换回的,只是伦理上的道义。女人是水,要做到柔,晚年不会做事了,更要看的开,做得到,更要做好水。不能倚老卖老,那样时间久了,会惹人讨厌的,子女都看你了,都给你钱了,都照顾你了。你也不是太本真。祝愿人人人都提高素质,越活越明白,发展生活的真善美!

你大概一定是忽视你母亲了,一个被冷落的母亲总会用各种理由找到存在感

让你母亲把手伸过来,我给她号号脉。

我觉得是你的母亲有了恐慌,她还想好好的生活下去,但是理性的她看到了很难所以才会对你这么说的,要求回报,这是一个很讽刺的现象。

自古大恩不言谢,母亲不到万不得已,不会给子女提出回报我的要求,因为她如果提了,那养育子女和子女反哺就成了一种交易,既然是交易那就再称不上母爱伟大了。

所以,做子女的应该打消母亲的这种顾虑,让她安享晚年。母亲操劳了一辈子,应该在晚年享受一下天伦之乐。

母亲生养孩子完全是天性,但是儿女反哺并不是天性,这需要父母从小教育及培养。要让孩子从小拥有一颗仁爱的心感恩的心,让孩子理解生活不易,父母难做。

于是孩子反哺之情也油然而生。这些是不能说出来的,说出来母爱,子女都贬值,这所有的行为应该是一种心照不宣,仿若自然的。

我是月老, 情感 问题问月老。[微笑]

首先,我认为作为家长,要求回报或者所谓“养儿防老”这种观点是有问题的 。

其次,真正“养儿防老”交易型的家长并不算很常见,那么母亲所说的“回报”反映了她什么样的心理诉求呢?

养儿防老这句话在我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然而这句话原本是同辈人之间的说法,一旦运用到子女身上,无论子女是否理解和接受,心理上总是会觉得别扭。 因为儿女对父母的依赖与关心是一种本能和原本就应该存在的东西。一旦有了前提这份感情就变了味道。是不是就变得更像一场交易了呢?

如果亲子关系变成了交易, 事情就很可怕了,因为交易是讲对价的,即交易双方必须公平

本来双方无私的付出,彼此都被幸福感包围的感觉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斤斤计较。而且无论什么关系,一旦陷入了斤斤计较。崩塌也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所以我们如果作为父母一方,只要孩子在教育过程中没有太大偏差,三观都很正的话,孩子们都会记得孝顺父母。只不过他们现在生活压力大,没有时间或者没有办法时时陪在父母身边而已。 我们不必担心。

另外,我一直都强调 “家庭关系中第一优先级的是夫妻关系,而不是亲子关系。 ” 在我国很多家庭都是以孩子为家庭的最高优先级的,这很容易造成孩子在离开父母后,父母感情的缺失,而这种缺失的感觉并不容易弥补。 这一点希望各位家长一定要注意哦~ 在养育孩子过程中还是要把另一半放在比孩子重要的位置上的,这种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不会存在特别严重的心理问题,因为父母相爱,带给孩子的那种安全感是无法替代的。所以我们不必过多担心,孩子成年后我们要多培养自己的爱好,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来填补我们内心的空缺。

我相信大部分家长是不会愿意把亲子关系发展成为交易关系的,他们只是觉得最近孩子跟自己联系的少了,或者是为孩子做出了巨大牺牲,担心孩子以后辜负自己一片希望,在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沟通的情况下说出来的一句话而已。 其本质 是希望得到多一点关爱与安全感。 这在为孩子付出更多的母亲身上较为常见。

母亲十月怀胎,付出的辛苦难以想象,生产后自己的事业,爱好基本全部放弃,全部精力都集中在孩子身上,代价不可谓不大,随着孩子的成长,这种即将离开孩子的不安全感日益激增也是正常现象。作为孩子我们应该多多理解,多多宽容。平时多抽时间给父母打电话,把他们当成孩子那样多哄哄。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世界上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开,那就是亲子之爱

所以作为父母不要把养儿防老挂在嘴边,只要自身做好榜样,孩子自然会孝顺。而孩子也要多多体谅父母,丢掉自己的不耐烦,试着用心去倾听。家庭关系就会变得很融洽。

这个问题我不能果断的下定义说是什么心理,是理解还是不合理,接下来剖析几点。

1、变相的引起你的注意,可能你们平时少于沟通,想用这种方式引起你的注意,其实她要到手的钱或者物品,并没有用,而是给你存起来的,等你有用或者结婚再给你。

2、有危机感,有一类人,身边的金钱少于一定的数就会觉得有危机感,就会想办法把这个缺口补起来。

3、把你当投资者,很多老年的想法就是养儿为防老,从小养你,老了你就必须负责他们的生活起居,如果两兄妹以上,可能还会一个要来帮另一个,这是个无底洞,你要酌情而论。

4、父母的情还不完,父母都是无私的,都希望子女能过好,如果每月经济来源比较宽裕,可以每月适当给一点,如果比较拮据,那就兄弟姐妹协商一下,每人每月给多少,你把你的份给了就行,就怕有樊胜美母亲式的母亲。

我就有这样的爸爸……

下面我来谈谈我爸爸的心里!

其实,这是从小受家庭的影响,爸爸,从小就喜欢,扯皮!只要他在地里干活,就非得扯上妈妈,哥哥,姐姐,包括我在内都得陪着他劳动!那时候我上地,也就10岁左右!到了饭点,我就回去做饭!所以,从小,我们姊妹3个,就得做家务,上地干活!12岁我就一个人暑假放了一个月的牛!家里3头牛,每天早上,下午都要出去放上3个小时左右!

我们姊妹3个从小就经常挨打,一不听话,爸爸就打,到现在哥哥和爸爸关系都非常不好!我最小,打的能少点!可能是爸爸,从小就是挨打长大的,所以,我们3个,自然也是挨打长大的!

后面,我们一个个都长大了,姐姐学习好,顺利上了大学!但是,只要姐姐放假一回家,爸爸就说姐姐花了他多少多少钱!以后毕业了,要还他多少多少钱!每次都把姐姐气的经常哭!

现在我们3个都已经成家了!爸爸50多岁了,也不会再说这样的话了!如果我们经常不回去,不打电话,爸爸就会打给我们,说是想我们了,让我们回去!爸爸现在还在上班,一个月5000多工资!所以,平时不缺钱花!但是,每次回去,不能空着手,一定得买些东西,爸爸才会高兴!

还好我和姐姐都嫁的很近,去爸妈家也就半个多小时的路程!所以,也经常回家!爸爸也不在说回报的话了……

如果,你母亲总是要求回报!其实,并不是心里有问题!可能,你妈妈从小,也是这么过来的!你外婆,外公,也是这么教育孩子的,也经常说同样的话,所以,你妈妈可能是从小受教,才会有此心理!

如果你母亲,没有工作,经济不好,家里缺钱,生活紧张!你要多关心关心她的生活,多帮助帮助她,多给点钱!让她不要为了钱,开口问你要!如果,你家庭经济也不好,自己的日子都过不好,没钱给母亲!那么就努力挣钱,不用管她说什么,自己存上钱,等她需要钱的时候再给!也不能经常给她钱,毕竟你还有自己的家庭,以后父母老了,更需要花钱……

有的父母,就会觉的生了孩子,孩子就得回报,其实,很正常!但是,回报不是依靠子女们,回报是养老,不是银行,回报是,你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的照顾,不是年轻气盛,不是在你还能工作的时候就养老,就理所当然的认为,子女们就得挣钱回报你!

所以,你不用太过在意你母亲的做法,只要做好自己就好,平时该关心就关心,困难的时候该给钱就给钱,其他的,不用理会……

突然觉得很悲哀,因为成为父母不需要经过考试,也不需要经过谁的允许,他们好像自然而然的成为父母,父母对我们来说,真的太重要了,任何狭隘自私都会影响我们,这样的影响是长时间并且很少消失的,你现在的处境我很同情你,但是要让自己足够聪明。

1从现在开始,也行你会认为有些犹豫不定,但是我想要让你知道的是,你不应该再放任母亲继续下去了,他们对你的爱已经让你感觉到了压力,在事情还没有演变得更严重的时候,你要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了。

2成年人应该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俗话说的好,父母养我们小,我们养父母老,但是是建立在知道自己能力的前提下的,超出能力范围,并且觉得母亲要求不合理,那么就可以跟母亲说明苦衷。

3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不可以忤逆双亲,但是成年人都不容易,应该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给他们最好的,但是如果找不到,也不要觉得难为情不好开口,应该说明苦衷。

父母比起我们来,走过的路要多一些,经历过的事情也要多一些,如果我们愿意多些耐心,那么我们现有的烦恼也会消失大半的[摸头]

你好!

首先,母亲要求回报,是一种“舐犊情深”的慈母心理。这种心理始终不会改变,也不容质疑。所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在母亲眼里,你永远也不会长大,不然你每次回家,都会不停地问你:吃地好不,穿地好不;和同事关系好不,工作顺心不。而你却不耐烦了,嫌她啰嗦了,嫌她过问你的隐私了,嫌她懂地少,土地掉渣了。是你心理变了,变地可以无视她,嫌弃她。

所以,她所要的回报是:经常回家看看、经常和她唠唠、经常和她分享你喜乐忧愁,仅此而已。也许,你指的是钱,那又如何,难道不应该吗?不是难为到极致,她是不会向你开口的。这些,你想到了吗!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从小就会背的诗,也许你早就忘记了,可母亲的那颗“慈母”之心,对于你却是永恒的。

说一句心里话。母亲把你养大成人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你的母亲呢,会认为她把你辛辛苦苦的养大,然后你回报她这个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当我母亲在世的时候,母亲每年的零花钱还有母亲还要另外用到的钱。都是我给她的。我一直都是在外面,然后弟弟姐姐,他们都会认为我的生活会比他们好过很多的,他们都是这样认为的,所以母亲要花的钱都是我给了。姐姐弟弟他们呢,只是偶尔过年会拿一点给母亲的,我也不要跟他们计较了。现在我的母亲也不在了,想给也没办法给了。所以我还是要劝你,你就尽自己的能力去照顾你的母亲吧!你会做到还是做不到,你好好的跟母亲讲,她肯定也是会听的啊!不管怎样,做母亲的都是爱自己孩子的吗?她也是希望你过得好啊!

写在开头

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是否经常以“爱”的名义来做一些伤害孩子的事情。也许李雪老师《当我遇见一个人》中篇章“控制是对孩子的 情感 勒索”能给予我们一些答案。

父母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将在那里体验到扭曲的痛苦。若父母把孩子的人生都活了,孩子活什么?少一分控制,孩子的人生就多一种可能。

一位妈妈说,家里的老人强制给孩子喂饭,孩子边哭边呕,老人趁着孩子张嘴哭的时候赶紧再塞一口饭进去。这位妈妈自己也被迫吃饭,哪怕生病没胃口也一定要吃,因为老人认为“吃饭是正确的”。

人只有当真实感受被确认时,才会产生幸福的存在感。父母一旦中了“正确观念”的毒,就会漠视甚至完全否认孩子的真实感受,家庭便成为地狱。“你们不爱我,看不见我,只想控制我,活着对我来说多么羞耻啊。”

若你经常强制孩子吃饭,孩子不会因此变得 健康 ,而会学到“吃饭等于痛苦”;若你经常督促孩子学习,孩子不会因为拥有自主学习能力,而会感受到“学习等于痛苦”;若你经常向孩子抱怨配偶的不是,配偶不会因此变好,但孩子却学到了“婚恋等于痛苦”……父母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将在那里体验到扭曲的痛苦。

父母可能婚姻不幸福,工作不理想,即使有一大堆缺点也不要紧,孩子并不需要完美的父母。只要父母能管住自己,不试图去教育孩子怎么生活,怎么思考,孩子就可以活出远超出父母想象所及的精彩人生。遗憾的是,有的父母越是自己活得悲催,就越有无穷无尽的欲望去操控孩子的一切,甚至以死相逼。

亲子关系中的控制与反控制,往往是因为这些父母在自己的婴儿期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应和抚慰,哭闹不被理睬,甚至被送到别人家寄样。母亲的不可控制性和无法预期,使婴儿时时刻刻承受着“不存在感”,这种感觉比死更可怕,所以他们长大后才会疯狂地追求控制。

例如,有个妈妈曾经试图不去控制孩子写作业,因为她内心其实知道,自己每天盯着孩子写作业,并不会促进孩子学习好,只会让孩子对学习越来越厌恶。她下定决心不再管孩子写作业的事情,但是一看到孩子一会儿看电视,一会儿吃零食,内心就如同一万只蚂蚁在抓咬,痛苦万分。这个痛苦驱动着妈妈要去管教、控制孩子,因为只有控制住孩子,她的痛苦才可以缓解,跟毒瘾发作一样。

所以,我每次讲“不控制孩子,孩子的问题就没有了”时,总会遭受很多父母的激烈反对。反对的理由是:不管脚,孩子就会堕落。但这个理由根本站不住脚,已经有那么多自由的孩子发育得聪明、 健康 、善良、有同理心,这些都无法说服父母放下控制,因为真正的原因在于:管教孩子是这些父母“毒瘾”发作时缓解痛苦的毒品。

我大学毕业时,妈妈反复打电话逼问我工作的事,每一次我都感觉自己被击碎了,于是赌气说:“你再逼我,我就自杀。”妈妈很气愤,但还是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地打过来。我感觉自己好像被甩了出去,突然意识到这种彼此较劲的做法太荒诞了。我想改变妈妈和妈妈想控制我,有何区别呢?我被逼得想自杀,不仅是因为妈妈的控制欲,还因为我也想控制她,让她悔悟,让她明白我有多痛,正是这样的改造欲望,把我和妈妈紧紧捆绑在一起。我若放手,没人能抓得住我,囚禁我的不是别人,而是我自己。若我心中没有控制别人的欲望,任何人也无法控制我。

轮回有巨大的推动力,使我们把痛苦转嫁给孩子、配偶。有一次,我因为一点小事不如意,觉察到自己强烈地想要吧控制的魔爪伸向别人。我知道自己一张口就要去指责、控制别人,于是两天不说话,只跟自己的痛苦在一起。这也许不算个好方法,但若父母有强大的意愿,管住自己不控制孩子,苦可终止矣。

若未品尝过爱和自由,父母会误以为与孩子的关系只有控制。心理病态的父母经常威胁孩子:“你不让我管是吧?好,以后你的任何事我都不管了!孩子感受到的要么是被控制,要么是被抛弃。这就是父母如此惧怕自由的原因-自己不自由,也恐惧给孩子完全的自由。正是因为恐惧,才会对自由投射各种负面联想。

我最欣赏的儿童教育家、《爱和自由》的作者孙瑞雪老师说:“若想知道自由的价值,看看走地鸡就知道了”。无论动物还是人,文化还是经济,自由都会带来最好的发展。父母在哪个方面不控制孩子,孩子就会在哪个方面发展得好。

有一个一万富翁的父亲,为了儿子出国,把公司事务丢在一边,每天陪儿子学雅思。他总是抱怨儿子:“这么大了,还让父母操心。”接受心理咨询后,爱意突然从这位父亲心中涌出,他真诚地对儿子说:“你想出国很好,不想出国也好;考得上学校很好,考不上学校很好,考不上在家待着也好。我们都可以接受所有的结果。”听到父亲的话,儿子从头到脚放松下来,从未有过的幸福感在绽放。后来,儿子自己解决了出国留学的全部事情。

有的家长会疑惑:到底什么事情该管,什么事情可以不管?判断的方法是:这究竟是谁的事情,无论父母多么看不惯,也要努力管住嘴巴,内管自己。假如孩子希望听到父母的意见,那么父母最好与他分享活生生的体验,而不仅仅是告知“高明”的结论。少一个答案,孩子的人生就多一种可能。

有位妈妈说,“用爱和自由养育孩子,经常会遭到周围人的反对和嘲讽,压力很大。”我问:“那些反对你的人,他们的精神生命是不断成长的,还是越来越扭曲、痛苦的?”“他们自己就过得很痛苦,还总是教育我该怎么带孩子。”所以,如果你也一样,总是被这样的人反对,你就应该知道其实自己做对了。

作者有话说

我内心深处一直相信,用爱和自由滋养长大的孩子,一定会有丰盛而精彩的人生。就像李雪老师所说“少一个答案,孩子的人生就多一种可能。”愿我们在做父母的过程中都少些控制,努力管住嘴巴,内管自己。

文/不爱看书的花花晨

2005版**《傲慢与偏见》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伊丽莎白的表哥柯利斯向她求婚,被她当场拒绝。母亲为此恼怒,因为柯利斯即将继承一大笔遗产,所以伊丽莎白和他结婚,将会衣食无忧,一家人也可以过上富裕的生活。

母亲觉得女儿肯定是“疯了”。为了命令伊丽莎白接受求婚,把父亲也搬来,并且威胁她:如果不接受柯利斯,一大家人就会陷入贫穷,责备女儿自私,怎么能不管全家人的死活?母亲还使出了杀手锏:如再不答应求婚,今后和伊丽莎白不再说话!

我们经常会在影视剧中看到这种情景。其实不仅**中会有,现实生活中越是和我们亲近的人,诸如此类的场景也会轮番上演。比如下面这些情况:

如果你要去工作,我们就一刀两断;

如果你不答应我的条件,我的遗嘱上就不会有你的名字;

如果你要跟我离婚,你就别想见到孩子;

别跟我吵,我要得抑郁症了;

当这些话从我们亲近的人口中讲出来时,杀伤力十足。它们给我们的身心带来压力,造成心理负担。不答应,担心身边人的受伤;答应吧,又违背了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让人进退两难 。

别着急,美国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将这种情况称之为“情感勒索”,并为此写了一本《情感勒索》的书,为你带来摆脱情感桎梏的良药。

一、什么是情感勒索?

我们先来聊一聊什么是情感勒索。我相信一提到“勒索”这个词,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绑匪穷凶恶极威胁人质的场面,他们让人感到恐惧 。

“情感勒索”是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提出的观点,当我们身边的亲朋好友会用一些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勒索我们时,如果不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那么我们就有苦头吃了。

作者苏珊·福沃德,从事心理治疗已经超过了45年,治愈了几千人,堪称心理学界的大V。她将几十年来遇到的各类情感问题,写进了《情感勒索》。

在《情感勒索》这本书中,作者列举了大量真实的案例,阐述了情感勒索形成的原因,什么样的人群容易成为情感勒索者,以及当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情感勒索时,如何摆脱给我们造成的心理伤害。

情感勒索者,真是想要伤害我们吗?不一定。 他们本质上想要操控我们,如果我们对情感勒索者让步,就会掉入他们的陷阱,让我们背负恐惧感、责任感、罪恶感,就像戴了人生沉重的十字枷锁。

如果我们和情感勒索者断绝来往,是不是就可以远离情感勒索?作者苏珊·福沃德认为只有一些特例需要断绝来往,在亲密关系中出现情感勒索, 并不是说就要和亲朋好友绝交,而是,我们要用更加坦诚的态度,机智的策略去面对,改变行为模式,让所有的亲密关系都能更加稳固。

二、发生情感勒索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我们先来看书中的一个例子:

丽兹和迈克尔因为浪漫的相遇而结婚,婚后一年,丽兹生了一对双胞胎,做了全职主妇。当孩子长大上学后,丽兹提出想重新出去工作,但是,每次都被迈克尔以孩子小的理由拒绝。丽兹提出离婚,迈克尔也不同意, 他说:“只要一离婚,你什么东西都拿不到,你永远都见不到孩子。”

在丽兹眼中,体贴、负责的迈克尔变成了一个暴君,曾经的浪漫爱情消失得无影无踪。丽兹作为一个无经济能力的家庭主妇,根本就是束手无策,除了对迈克尔的恨,没有别的办法。

正如尼采所说: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 情感勒索者通常都是我们身边关系亲密的亲朋好友。如果你不照着他们说的去做,他们就马上翻脸。

如果你违背他们的意愿,他们就给你贴上自私、冷漠、忘恩负义的标签。总之,如果你不顺从,他们便不会让你的日子好过。

那么生活中什么样的人群,更容易扮演情感勒索者的角色呢?苏珊把情感勒索者分为四类,分别是施暴者、自虐者、悲情者、引诱者。我们来看一下它们各自都有什么特点。

施暴者 :总是清楚得让人知道他们的具体需求,这类人有可能当场发泄他们的情绪,或者是一言不发,但随时都会把怒气撒在我们身上。

自虐者 :他们会将所有威胁内化,向受害者强调,如果对方不让步,他们会对自己做出某种举动。比如常见的自残、自暴自弃等,目的是想引起对方的注意。

悲情者 :喜欢强扣罪名,让别人产生负罪感。

引诱者 :是四种情感勒索者中最不易发现的。他们承诺受害者金钱、事业、爱情,喜欢打一棍再扔个甜枣吃,到头来却是一场空。

案例:新一季的《爸爸去哪儿》开播,杨烁在节目里对儿子的说话方式,引起巨大争议。

在选房子时,杨雨辰想选5号,杨烁想选1号。杨雨辰解释说5是他的幸运数字,所以他最终还是选了5号房。可不巧的是,5号房在最远海拔最高的地方,而1号距离最近。

这时杨烁脸都黑了,在走去房子的路上,杨烁一直在冷嘲热讽:“5不是你的幸运数字吗”、“你要选5号,棒棒的”而儿子杨雨辰一直默默地低着头。最后儿子抵挡不住爸爸的“情感勒索”,眼里含着泪说:下次选1号房。

杨烁就是典型的情感施暴者,他把对儿子选房的不满,直接发泄出来,并且利用父亲的角色,向儿子施压,可怜的小雨辰最终向他妥协。

苏珊告诉我们,这些情感勒索者之所以屡屡得手,一次又一次在矛盾中占上风,主要是因为他们抓住了受害者的弱点,它们就是恐惧感、责任感、罪恶感。

1、恐惧感

恐惧感是我们人类本能的一部分,恐惧感让我们警惕周围的危险,维护自身的生命安全。恐惧感也可以是后天经历了危险产生的,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情感勒索中产生的恐惧有:对愤怒的恐惧;对不被认可的恐惧;被遗弃的恐惧 。

前面提到的丽兹,就对迈克尔的愤怒感到恐惧,丽兹虽然不会担心迈克尔会打她,但是丽兹却感到恐惧,她不敢离婚,也不敢出去工作,婚姻状况变得越来越糟糕。

其实,那些大吼大叫的情感勒索者,大部分都是情绪上的懦夫,是纸老虎。他们缺乏自信和安全感,才会向别人施加压力来证明自己的强大。

2、责任感

“融四岁,能让梨”,父母从小教育我们要有责任感,不能自私自利。 但是如果我们把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上,最后才考虑自己,在这种信念下产生过度的责任感,就促使了情感勒索者得逞,对我们造成心理伤害。

**《芳华》的男主人公刘峰,就属于过度有责任感的人。他腰部受伤后不能跳舞,变成一颗螺丝钉:修舞台灯光、亲自为新婚的同志打沙发;吃饺子专门盛坏的,别人不愿干的活,他都大包大揽了。

3、罪恶感

如果我们做了违法的、伤害别人的事情、都会产生一种罪恶感。而情感勒索者善于推卸责任,将问题全部推给受害者,名副其实的甩锅侠,让受害者产生一种罪恶感。

比如:我现在心情不好,这些都是你的错;

我淋雨生病了,因为你没来接我,这都是你造成的。

其实,如果受害者的行为不是出于恶意,没有给对方造成实质性的伤害,那么这种罪恶感就是不合理的。 情感勒索者贴在受害者身上的各种标签,比如:自私、吝啬、顽固等,都是他们的个人观点,根本就不是事实。

三、面对情感勒索者,我们应该怎么办?3个步骤4个策略,冲出迷雾

既然情感勒索者带给我们生活和工作上诸多麻烦,是时候该终结噩梦了! 我们必须要对勒索者采取行动,不能任由他们的小伎俩再次得逞。光是空想没有一点用处,重要的要去行动。

作者苏珊在文中提到SOS策略是指三个步骤:停下来(stop)、冷静观察(observe)、制定策略(strategize)。

步骤一、停下来

对于情感勒索者的要求,我们不必立即回应,使用拖延话术, 用拖延的方法以不变应万变,越是复杂的事情,越需要拖延时间。

你可以说:我现在不能给你任何答案,我需要一些时间思考;

这件事非同小可,我不能轻易下决定,让我想一想;

如果你实在是感到焦虑不安,可以找借口走开,说:我要喝水;我要上厕所。

当我们受到情感勒索时,压力会让我们无法正常思考,只要我们和情感勒索者有了一段距离,才会平复激动的情绪,恢复更理性的判断。

步骤二、冷静观察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我们受到情感勒索时,容易在压力的影响下,被牵着鼻子走。如果我们化身为旁观者,就会发现 情感勒索中的要求有三种类型。

类型1:无关紧要的要求

比如:对方要求我们买什么;或需要到哪里去。对这种要求,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做出让步,或者提出自己的条件让对方答应。

类型2:影响自我完整性的要求

这种要求会违反我们的是非观念,甚至影响我们的自尊,所以对这种要求,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立场,不能妥协。可以在心里试问自己几个问题:

比如:这个决定是否会影响我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是否能做回自己,不对他人唯命是从?

类型3:重大人生决定的要求

面对重要的婚恋关系、亲子关系、以及工作的决定时,可以先宣泄自己的情绪,再仔细分析利弊,最后做出选择。

步骤三、巧用四种策略

第一,非防御性沟通

面对情感勒索时,我们不要立即反驳,不要让气氛变得紧张,不要激怒他们。我们要用非防御性方式去沟通。

我们可以说:对不起,让你这么生气;我能理解你的心情;

你的想法值得考虑;你平静下来我们再谈这件事,好吗?

前面提到的丽兹,最后在作者苏珊的帮助下,给迈克尔写了一封信,坦诚诉说了自己内心的恐惧,并向迈克尔提出了几点要求和自己的希望。最后,迈克尔竟然反省了自己的错误,他们的婚姻又回到了最初幸福的模样。

第二,化敌为友

当情感勒索陷入僵局时,我们不妨转换思路,抱着求知欲和愿意学习的态度,邀请对方一同解决问题。 这一招很有效,因为人类的本性决定了,他一旦参与了你的决策过程,就愿意帮助你实现这个决定。

比如,我们可以说:你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这一点对你这么重要?

你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你这么生气?我想知道我们要如何做得更好?

第三,条件交换

条件交换的好处:首先,是打破了僵局,改变了一个人承受压力的状况;其次,是创造了双赢的局面,双方都能获得想要的东西避免了冲突和争执。

当我们受到情感勒索时,会感到气愤,不公平。当我们提出条件交换时,就能从对方那里得到想要的东西,消除了被对方伤害的感觉,也消除了心中的怨气。

第四,运用幽默

使用幽默和情感勒索者沟通,可以使气氛变得轻松,避免互相指责和攻击。 用幽默来和情感勒索者沟通,会让双方都会感到放松,能体会到舒服的交谈方式才是最佳策略。

总结

有句话说得好: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所以当我们面对情感勒索时,要大胆说NO!而且我们发现《情感勒索》中的婚恋、亲子关系问题, 不是单纯的沟通不良问题,而是双方力量的较劲。我们要有力量去抗衡,就要做出改变,只有下决心做出改变,才会走出情感勒索的阴影。

改变很难,但是当你摆脱了内心的恐惧感、责任感、罪恶感,用自我肯定的方式,来面对情感勒索时,你就会发现一个和从前不一样的我。

爱需要勇气,改变更需要勇气,这本《情感勒索》会给你带来新生的力量,令你往后余生,岁月无恙,活得更加自在快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478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7
下一篇2023-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