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美之间的关系

艺术与美之间的关系,第1张

艺术与美的关系:

1、艺术美是美分类中的的一部分——并不是所有美的东西都是艺术。

在美的分类中所说的美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了很多内容,具体可以概括分为三部分: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只有人为创造的才叫艺术,大自然的美显然不能归为艺术,所以并不是所有美的事物就是艺术。但是人类可以将所有美通过人类的指挥加工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

2、艺术都是具有审美性的。

由于对美的定义很广泛,所有能够引起人们愉悦、舒畅、振奋或使人感到和谐、圆满、轻松、快慰、满足或让人产生爱(或类似爱)的情感、欣赏享受感、心旷神怡感或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社会的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属性都称为美。

而且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艺术作品中理解不同,或许每个艺术品都有被认为是美的可能性,都能找到美,所以我们无法否定所有的艺术都是美的,但是所有的艺术都是具有审美性的。

3、艺术美只是艺术的一个特性——研究艺术不能只研究艺术的美。

在欣赏艺术时,人人似乎习以为常的仅仅从艺术美的这一方面来对艺术评价艺术的好坏,仅仅从艺术是否是美的来研究评判。但是这种方式并不是正确的。

自18世纪以来,人们开始用哲学思想探讨艺术问题,“美学”一词一直作为“艺术哲学”的同义词进行探讨。但是理想主义黑格尔提出了有关艺术哲学的问题。对艺术哲学的探讨的问题,之处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对美的探讨,艺术的本身不仅仅专注于美。

当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时,不应该只从这一点入手。艺术重在于情感的传达。艺术家创作艺术,最终传达出的真情实感才是我们欣赏艺术的终极目标,据对不应该停留在美这个浅显的部分。

由此可见,美与艺术的关系应该属于一种交集的关系,彼此相关但都有不能完全重叠的地方。

艺术与美的关系问题,是美学史上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车尔尼雪夫斯基坚持认为,美不能完全包括艺术的内容,艺术除不表现美以外,还表现其他非常广泛的内容;因此,“历史上还没有专门以美的观念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

普列汉诺夫的观点是,艺术的确不限于表现美,还广泛地表现美以外的许多追求,但这些追求必须表现在艺术家的“美的观念”中,美学就要说明它“怎样表现”,和它怎样在社会发展中发生改变。

普列汉诺夫认为,对于有机体的艺术作品来说,并非只一部分表现美的观念一部分则表现对于真理、道德和改善生活等等的愿望,而是“美的概念本身就渗透着这些愿望,并且本身表现出这些愿望。”这就是肯定艺术作为整体,是“表现”和“渗透着”美的观念的。

他进一步指出,如果被表现的某些道德的和实际的愿望环依赖于美的观念”,那么,这样的艺术和批评,“它就必然具有道德说教的性质。”就是认为游离于“美的观念”之外,单纯地表现道德的和实际的愿望,那样的作品是非艺术的东西。

艺术的内容,包括进入作品的客体世界与主体世界,不都是美的,却应该都是审美的。具体到艺术创作来说,艺术家总是根据其审美观、审美理想,从审美角度去认识、反映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

创造艺术美,不仅包括使原本就是美的东西获得艺术美的品格,而且包括使那些丑和非美非丑的东西获得艺术美的品格。

扩展资料:

美的分类:

美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了很多内容,具体可以概括分为三部分:自然美、社会美、自然美与社会美。

自然美:主要是指人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即大自然存在的美。自然又包含了有生命的自然和无生命的自然。自然美一直都是人类设计重要的灵感来源。

社会美:包含了人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例如人体美,行为美、生活美、语言美 和实践美等等。由此可见,社会美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艺术美:现代人类运用智慧创造的一切可以分为两大类,实用性的满足人类的日常生活,精神享乐型的归位艺术。艺术的受众者往往可以欣赏艺术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这种由艺术作品给人带来的美被称为艺术美。目前人类欣赏艺术品,大多还停留在欣赏艺术作品,艺术美的层面。

柏拉图“艺术即模仿”、亚里士多德“艺术即认识”、休谟“艺术即品位的对象”、康德“艺术即可传递的快感”、叔本华“艺术即展现”、黑格尔“艺术即理想”等等。对于艺术的定义多种多样,但是要追溯艺术的本源,试图给艺术下定义的时候。

艺术重在于情感的传达,就像书本对知识的传达一样,艺术在于创作者和受众者之间情感的传达,在这种传达过程中,并不是单单的传达了作者自身的情感,受众者在欣赏艺术时往往在感受创作者的情感的同时也会产生自己的不同的情感。

这应该是艺术的真谛,和人类创造艺术的最终目的。当然在传递的情感中也包含了美感,但绝对不是只有美感。对于艺术的界定还有一点是必须强调的,艺术是人类有意识创作的,人类智慧的产物,所有非人为产生或无意识的行为都不应该界定为艺术。

艺术的特性:

艺术的最主要的特性可以总结为三种:人文性、情感性和传达性。

人文性:所有的艺术都是人类的产物,都是人类有意识的行为加工所创造的。即使是反应大自然的艺术,也都是通过人的眼、人的手来捕捉的,与原始的大自然有别。所以艺术总是建立在人的需要,人的意识,人的思维与人的立场基础之上,与人息息相关。

情感性:艺术与科学不同,科学需要冷静,艺术需要激情。艺术家们投入丰富的情感,用各种艺术形式将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从而感染到其他人,好的艺术更需要艺术家们投入丰富的情感。

艺术要出自人的真性情,人的性情出自社会和自然。受众者也会通过艺术,体会艺术家的情感以及产生自己的情感体会。

传达性:艺术重在于情感的传达。艺术家创作艺术,传达自身的情感。艺术作为中间的载体,将情感依附于直观的形式,即可感知的,具体的作品的形式,最终实现情感的传达。也不仅仅是对美的传达。

同样艺术还具有,可感知性,独创性等特性。

-美

人民网-文艺复兴艺术与科学观念下的丢勒

美学: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美学来源: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直到19世纪,美学在传统古典艺术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义为研究“美”(Schönheit)的学说。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基本内容:

这些演讲是讨论美好的;它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 对于这种对象,“伊斯特惕克”(Asthetik)这个名称实在是不完全恰当的,因为“伊斯特惕克”的比较精确的意义是研究感觉和情感的科学。就是取这个意义,美好在沃尔夫学派之中,才开始成为一种新的科学,或则毋宁说,哲学的一个部门;在当时德国,人们通常人艺术作品所应引起的愉快、惊赞、恐惧、哀怜之类情感去看艺术作品。由于“伊斯特惕克”这个名称不恰当,说得更精确一点,很肤浅,有些人想找出另外的名称,例如“卡力斯惕克”(Kal-listik)。但是这个名称也还不妥,因为所指的科学所讨论的并非一般的美,而只是艺术的美。因此,笔者姑且仍用“伊斯特惕克”这个名称,因为名称本身对笔者们并无关宏旨,而且这个名称既已为一般语言所采用,就无妨保留。笔者们的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则更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

丹纳(Hippolyte Adolphe Taine)是 19 世纪法国一博闻强识的哲学家, 1864 年应巴黎美术学校之聘,担任美术史讲座。《艺术哲学》便是其课程讲稿,他从自己研究艺术史的方法出发,论述了意大利、尼德兰、古希腊的艺术。其从种族、环境、时代出发的研究方法也启发了许多后来者。

以下便是本书的一点笔记:

丹纳的一个总出发点便是:艺术品决不能孤立地来看待,首先一件艺术品属于其创作者的全部作品;而某一个艺术家则属于同时同地的艺术宗派或艺术家家族;最后,这一派的艺术家这属于趣味一致的社会,欣赏艺术品的人和艺术家都收到风俗习惯和时代精神的影响。

所以研究艺术品,其实是要研究其背后的社会环境。

首先,得给艺术品下个定义。不出意料,丹纳选择从艺术家创作的角度来进行论述。

像绘画、雕塑这样的艺术作品早期通常是一种「模仿」的创作。画人、动物、风景,雕刻一个人体,都是尽量模仿现实中存在的东西。由此延伸出一条创作之路,就是越逼真越厉害。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和雕塑家们对人体解剖学如此了解,就是为了再造逼真的人体。

但艺术的目的仅在于模仿吗?非也。这个自然世界,我们自己每日都能见到,何必再人工创造一个同样的世界呢?作者举了德国画家丹纳(Balthasar Denner)的例子。他借助放大镜作画,将表皮底下细小的淡蓝静脉血管都还原了出来。但这样耐心的作品,却不如凡·代克(Anthony van Dyck)的一张速写肖像来得豪放有力。

而艺术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从具象到抽象,从客观事物的描述到内心世界的展现,都指明了另一条道路。

其实艺术家的创作,很多时候是遵循逻辑的,这种逻辑便是理顺事物之间和内部结构的关系,找到其主要特征(本质),用创作将其凸现出来。可以理解为一种高级的「模仿」,将现实做一个抽象变形,让观看者感受到复杂而又模糊的现实之下的本质。

这就对艺术家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他(她)必须能敏锐地捕捉到事物的本质,意味着其感受力要比普通人更强,能感受到寻常事物的冲击。因此大多数艺术家都情感丰富、敏感细腻。

在此基础上,丹纳给出了一个定义:

可以看到,这个定义强调的是目的。

除此之外,建筑和音乐不从自然界中的实物出发,从开始就不是走的模仿路线,而是用某种数学关系来表现特征(如建筑组件的形状、大小、间隔,音乐中的节奏、音高等)。

但不论建筑,音乐,雕塑,绘画,诗歌,作品的目的都在于表现某个主要特征,所用的方法总是一个由许多部分组成的总体,而部分之间的关系总是由艺术家配合或改动过的。

最后,丹纳回归到艺术的重要性上。为什么要有艺术呢?我觉得他这个回答很好: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是相对的,并不是每个艺术家都在自己作品中表露哲学观点,更不是每个艺术作品都非得具有哲理性。以下是我收集整理了哲学对艺术的影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 篇1

 一、志存高远,热爱生活

 杜甫志存高远,既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也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慨叹。他对于生活、对于人民,对于祖国的大好河山充满了真情。“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紫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的五律精工凝练,气势恢宏,这首《望岳》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再如《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色彩丰富,对比鲜明。西岭之雪和东吴之船这两个意象被纳入“窗含”和“门泊”的画框之中,时空意境更是拓展到千秋万里之外。凝练的语句表现出的是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神往。

 二、反对战乱、批评腐朽

 杜甫忧国忧民的儒家思想,在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体现为一种强烈的社会批判思想。朝廷的腐朽与民众的困苦之鲜明对比使得杜甫在批判揭露丑恶的同时,也不断表达着评定动乱、中兴国家的愿望。《悲陈陶》中说“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悲情版》中说“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是骨”,一种深沉的情感里充满了对战争屠戮、尸横遍野的惨象之慨叹。《兵车行》中的“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些都无不表达了对祸乱的抨击,而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漫卷诗书喜欲狂”更是直白地描绘了一颗赤子之心在听到收复失地后的那种狂喜状态。也正是因为杜甫诗作所具有的的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史诗”。

 三、体察下层、忧国忧民

 杜甫兼具博大的同情怜悯之心对于民众生活疾苦不仅能够观察入微,甚至因为自己的生活状况落魄而更有感受,这种深刻的感受是他忧国忧民的重要原因。《又呈吴郎》便是这种同情普通百姓的作品:“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事多,便插疏离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本诗由自己生活中具体的一个贫穷邻居转而想到了天下贫苦百姓,由小及大,由此及彼,可窥出杜甫的仁人之心。然而,杜甫并不只停留在普通的同情阶段,他甚至幻想着为解救百姓的苦难甘愿做出自我牺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便是这种至高理想境界的代表之作:“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此番博大胸怀,的确感人至深。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位心系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诗人。

 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处世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这便是杜甫诗作沉郁顿挫的总体风格。再说李白。李白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他受到家思想影响较深,因此,他性格上崇尚自由,富有洒脱不羁的气质、自由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的情感;创作上贵在想象,富有主观的色彩、浪漫的情怀、豪迈的气概。

 其作品具有无限的时空概念,感情之兴发宛如天际在狂飙奔涌而出,意象奇特虽变化万端却又衔接无间等特点。李白一生不以功名显露,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而蔑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利为中心的等级制度,大胆反抗、犀利批判腐朽的政治现象,再到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从平交王侯到轻蔑权贵再到揭示权贵,李白的自由主义个性也经历了一个境界的提升。《流夜郎征新判官》中说:“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这是李白对平等交往王侯贵族的要求。李白轻蔑权贵,《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中的“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如此大胆,更引得杜甫在《饮中八仙歌》里赞叹其“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的这种崇尚自由的精神,最后发展到了揭露权贵,并摆脱权贵而终至灵台清明的境界。《古风》第十五篇说“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第三十九篇说:“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而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发出了最响亮的呼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将进酒》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更是表现了“钱财功名身外物,莫如人生一场醉”豪放行乐姿态。李白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还体现在他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感受力。他善于把个体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区,使笔下的山水丘壑无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山水是人格化了的山水,生命是山水化了的生命,李白的作品也是如此。一方面是在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山中凸显奔放热烈的生命之美,如《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的“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横江词》中的“海风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和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这些气势磅礴之词乃是着意于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同时赋予山川以人生理想之映射,说是山川气势,实际是胸臆之豪迈奔腾。另一方面,是在清明秀丽的自然意境中表现纤尘不染的天真情怀。如《月下独酌》中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山中与幽人对酌》中的“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中的“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山流。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的“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西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仙风道骨的神游境界,自然清新的飘逸之感是李白描写自然作品的另一种自由形态。

 综上所述,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风格,在对自然的神合、对社会的超越的层面上都体现出了道家思想对他的影响。最后说王维。王维,字摹诘,他名和字皆出自,《维摩诘经》王维的母亲曾经“师事大照参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由于母亲的影响,“俱奉佛,居常疏食,不茹荤血”,他深受佛教的熏陶,早年尚有乐观进取的激情和建功立业的愿望,后来由于社会打击彻底禅化,思想上由痛苦转为消极,在逃避现实中选择了在山水和佛门中寻求精神解脱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经历,使得他虽然失去了早年那种意气风发的少年精神,却使他在生活中能够追求空灵绝俗的意境美,仍然体现了渴望保持自由高洁的人格理想。因此,禅宗思想对王维诗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其作品充满了空灵的意境美。

 《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中雨后新鲜的空气、石上清泉潺潺的水声、明月照耀下松林的剪影,构图不仅可以入画,而且表现出画所不及的意趣:竹林中的喧哗令人想见浣纱女归途的热闹,莲花的摇动可见渔舟穿行的轻盈,自然界的光色声响交织成活波的旋律,宛如一首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夕阳的暖色与青苔的冷色形成色调互补,林中的静谧与山中的人语动静对比,使有限的画面延伸到画外无限的空间,从而以深林中夕阳返照的一角显示出山中的空灵意境。再看《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如此夜深人静,月光下的春山华为一片虚空,时而从山涧中传来的几声鸟鸣,更衬出春夜的静谧和温馨。苏轼曾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天烟雨图》里说:“味摹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种境界来自于王维精文学、通绘画、晓音律的精湛修养,也离不开他参禅的生活方式和静心的思考方式。总之,哲学对艺术有着深刻的影响。当然,哲学对艺术的影响是相对的,并不是每个艺术家都在自己作品中表露哲学观点,更不是每个艺术作品都非得具有哲理性。与此同时,艺术也对哲学产生一定的影响,艺术可以启迪哲学家的思维,艺术作品也可以传播特定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哲学家对艺术的思考,往往成为其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康德、黑格尔等均是如此。艺术反映现象,而现象的表现即得出事物的本质,人们在认识现象的过程中除了通过自身经验,另外更大的一部分则来自艺术,即审美体验,因此现当代的艺术越来越倾向哲理化。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 篇2

 一、道家之无为提高作品的艺术境界。

 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在发展中保持事物的本性,可以概括为一切事物顺其自然发展,不参杂任何人为因素。它不仅是国画的哲学基础,更是政府的执政方针和百姓修身养性的好方法,对构建和谐社会也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无为是道之子,占据着道家思想的半壁江山。无为的无字,在《老子》所有的古本中皆是繁体字形势,究其字面意思,它表示与人们不可感知的神灵相融的乐舞有关,因此我们不能望文生义想当然的认为无为便是无所事事,没有作为。相反的,它是一种经过有为的思考,结合当下时势而作出的顺势发展的行为,是道家身心舒畅,不为世间之事所烦的本性所在。它以清净纯粹使人减少欲念,保持心地宁静,闲时摆弄花草,栖心于自然,掬一捧闲情逸致,晕一抹芳翠清香,最终使人到达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那它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国画发展的?艺术境界的提高又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呢?事实上,作品的艺术境界与人格追求是融为一体,相辅相承的。自古以来,中国画的艺术境界最讲究的便是意境二字。鉴赏一幅作品的好坏不仅要关注它是否神形兼备,直抒胸臆,最重要的还是要看作者对于情和景的处理,是否能以形传神,是否能表达出超越文字,声音的自然情感。郑笠说,庄子理想化的境界,对古代画论境界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同时无为的思想也为人们引导了一种价值观:无欲无为之人最逍遥。《庄子》中的很多章节都在渲染得道之人的崇高境界,在此期间也产生了许多有所作为的人物,在这样的积极影响下,文人雅士们也渐渐被同化,遵循自然,调万物以其和成为了他们的毕生所求,心态、意识也逐渐趋于平和,更加向往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生活。由于远离了世间的喧嚣,艺术家们笔下的作品自然就清新脱俗、境界深远了许多。庄子曾用一句天人合一,物我双忘便道明了人格与境界间的关系,换句话说,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通道唯一的境界,也就是说只有把个人追求融入到宇宙万象之中,把主观才情渗透在客观景象之中的人才可以称为一名合格的艺术家,才能达到清净自守的境界创作出深邃自然的作品。

 二、道家之虚实创新构图理论及表现技法。

 中华民族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不同的时代下催生不同的哲学思想,不同的哲学思想引领不同的构图潮流。经过时间的沉淀与经验的不断积累,中国绘画的表现技法逐步多样,新的构图理论与想法层出不穷,道家虚实的思想包含了想象之妙,含蓄之美,将中国绘画带入了一个看似无形,实则有意,不着一墨,妙趣横生的境界,进一步发展了留白、写意的表现手段,为丰富我国绘画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老子虚实学说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条准则,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虚实统一,虚实相生,实生于虚,它既概括了中国古典艺术的美学特点,又强调了虚的存在,从而创新了中国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法。

 老子认为宇宙万物又是虚实的统一,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虚,也没有绝对的实,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才能体现出事物的存在感。例如杯子是空的,没有水,它便没有价值。因此,无是有的前提,有是无的价值体现,两者互相依存,相互利用构成一个完整体。正是这种有与无,虚与实的统一思想奠定了中国绘画的理论基础,像一盏明灯一样指引着历代艺术家们,使他们不断丰富自己的构图理论,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同时不断创新,并且促进中国画向以虚实为美的道路发展。

 道家哲学思想在中国画发展过程中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它将淳朴、自然带入到国画的创作理念中,将真、善、美融入到中国画的灵魂中,因此我们才能有机会传承到一幅幅具有真性情的、灵动的、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绝世佳作。道家哲学思想的形成不仅对中国文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还促进了中国画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总而言之,中国道家哲学思想与国画艺术联系紧密,相辅相成。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 篇3

 1引言

 处在科学技术被广泛运用的现代社会中,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公众的文化生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公众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地丰富。作为公众文化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书籍时刻与公众文化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科学技术广泛运用以及经济发展的推动,图书出版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书籍装帧艺术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成为现代图书市场商业化表现形式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公众选择书籍的一种重要参考方式。如何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在多种书籍形式充斥其中、书籍市场竞争加剧的环境下,不仅需要在吸收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而且还应该学习国外优秀的经验做法,寻求变革和创新。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开展对日本设计艺术哲学对中国改革开放后书籍装帧艺术影响的研究。

 本选题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1)本文以日本设计艺术哲学对中国当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影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日本设计艺术哲学中的优秀经验做法以及我国当代书籍装帧艺术存在的不足,丰富了对我国当代书籍装帧艺术的理论研究,能够为我国当代书籍装帧艺术的改进提供理论指导。

 (2)本文在论述我国当代书籍装帧艺术存在不足的基础上,结合日本设计艺术哲学的优秀经验做法,提出了我国书籍装帧艺术的改进对策,有助于我国书籍装帧艺术的改进,进而推动我国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

 2日本设计艺术哲学概述

 21日本设计艺术哲学概念

 日本设计艺术哲学是指运用于日本国内的,将艺术的形式美感应用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设计中,凸显出设计的特色与内涵,使之不但具有审美功能,还具有实用功能。[1]日本设计艺术哲学最早始于20世纪20年代,通过不断的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后步入世界前列,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影响。

 22日本设计艺术哲学与中国当代设计艺术哲学之间的关系

 221相互影响的关系。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同属东亚儒教文化圈。由于历史的渊源,在传统上有诸多相似之处。虽然在文化深层上实际上是大异小同,但在处理传统与现代设计的问题上,为同样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参照系统。无论是从地理位置还是在文化思想方面,中国与日本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以我国的佛教思想为例,我国的佛教禅宗思想传入日本之后,对日本的设计艺术有了深刻的影响,日本在吸收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2]我国在设计艺术上对日本的先进设计艺术方法予以借鉴,体现出了日本设计艺术哲学与中国当代设计艺术哲学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222相互促进的关系。处在当前国际社会的大环境中,国家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一国内部,还体现在国与国之间。这种国际发展环境,为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平台,无论是在经济交流,还是在文化、艺术等交流方面都得到了实现。这些有效的交流,使得日本设计艺术哲学与中国当代设计艺术之间相互促进,体现出了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

 3中国当代书籍装帧艺术对日本设计艺术哲学的借鉴及受到的影响

 31借鉴

 311细节层面的借鉴

 在书籍装帧艺术方面,我国当代的书籍装帧艺术可以从细节层面对日本设计艺术哲学进行借鉴。日本设计艺术哲学往往注重艺术内涵的表现,这种艺术内涵的表现常常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选择的设计素材、线条与颜色的运用等。我国当代的书籍装帧艺术可以从这一方面入手,从融入艺术内涵的层面对日本设计艺术哲学进行借鉴。

 32影响

 321设计思想的影响

 日本设计艺术哲学在设计思想上,往往表现出了精巧、力争完美的设计思想,这种设计思想极大地提高了日本设计艺术哲学的品质,同时也影响到了我国当代的书籍装帧艺术。我国当代的书籍装帧艺术可以从设计思想上进行改进,除了在注重书籍装帧艺术的表现内容之外,还应该从设计思想上予以改进,也就是从设计品质层面提高我国改革开放后书籍装帧艺术的质量。

 322装帧材质的影响

 在装帧材质方面,日本除了运用传统的设计材质之外,还将现代社会中的高新材质运用到设计艺术当中,使得整体设计艺术不仅拥有传统的元素,而且还体现出了现代化的设计特色。在这一方面,我国当代的书籍装帧艺术可以从装帧材质方面予以改进,可以在选择传统的装帧材质时,还可以选取高新材质,如纳米材料、铜书、石玉文书、浮雕纸、图文纸等,从装帧材质方面提高书籍装帧艺术的品质与感官效果。

 323意境构建的影响

 从意境构建层面来提升设计效果,是日本设计艺术哲学中的特色体现,这种注重意境构建的设计特色赋予了设计艺术更多的内涵,能够让公众充分地感受到其中体现出了的认为关怀与艺术特色。日本这种意境构建的设计艺术哲学能够推动我国当代书籍装帧艺术从单纯的书籍装帧设计向意境构建的设计艺术转变,进而帮助读者更为全面地理解书籍装帧艺术的设计内涵。

 324整体布局的影响

 书籍装帧艺术的特色并不只是单个部分的特色体现,而是各个部分的充分结合之后的特色体现。在日本设计艺术哲学中,非常注重从整体布局的角度来表现设计艺术的特色,能够将设计的内容全面地表现出来。我国当代书籍装帧艺术可以从整体布局的角度进行改进,包括字体的选择、的选择、线条的选择以及材质的选择等,将这些充分地结合起来,使之构成一个完整而又统一的整体,进而实现对书籍装帧艺术的表现。

 4结语

 作为我国文化中的表现形式,书籍装帧艺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书籍装帧艺术不只是一种设计艺术的表现,而且还有着显著的综合性,这种综合性表现在:选题的定位、营造书籍外在的形态以及经营书籍内在的信息以及与读者的互动。由此,书籍装帧艺术作为设计的一个门类,不只是对一本书籍进行的创造性行为,它还包括了与这本书的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对此,我国当代书籍装帧艺术应多借鉴国外设计艺术的优秀经验,从材质、表现内涵、整体布局、画面效果等方面进行改进,进而提高我国当代书籍装帧艺术的设计水平与艺术内涵,推动书籍装帧艺术在表现书籍所固有的精神性、人文性、创造性的时候,将书的精神与人的思想充分地结合起来,使之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

丹纳主张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文学与艺术,他的观点调和了实证主义和黑格尔唯心主义其代表作有:《艺术哲学》、《19世纪的法国哲学家》、《批判与历史文集》、《论知识》、《当代法国的由来》等 2、《艺术哲学》的核心思想丹纳提出了实证主义文艺理论他在本书中提出了两大理论:(1)“种族、时代、环境”三元素说;(2)艺术评判的三种尺度,即艺术品表现事物特征的重要程度、有益程度、效果的集中程度前者强调了三元素对文学艺术的决定性影响,后者则强调了艺术评判的客观标准 3、《艺术哲学》的体系架构《艺术哲学》共分五个部分(1) 第一部分:艺术品的本质及其产生(2) 第二部分:意大利复兴时期的绘画(3) 第三部分:尼德兰的绘画(4) 第四部分:希腊的雕塑(5) 第五部分:艺术中的理想其中第一部分和第五部分属于核心理论部分,二、三、四部分属于艺术理论的实践应用 4、《艺术哲学》核心内容摘要(1)艺术品研究方法 艺术品的研究方法就是综合而全面地考察,而不是孤立地分析因为艺术品从属于一个总体,所以其表现形式有三种:第一:一件艺术品从属于艺术家的全部作品第二:艺术家和他所创作的艺术品也属于他同时同地的艺术流派活艺术家群,而不是孤立地存在的第三:艺术大师和他同时代的艺术家及流派还从属于他们所生活的那个社会与时代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如果我们想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我们就必须要认真考察他们所生活时代的精神和风俗状况可以这么说,时代精神和风俗状况是产生艺术品、艺术家的根本,它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总结出艺术的性质与生存条件,这样我们就可以有一种关于艺术的哲学,这就是美学把艺术品看作是一个研究对象,指出它的特征,探究产生它的原因这种研究方法的关键在于不涉及价值判断,而只是陈述与说明,它的优点在于对所有的艺术形式和流派一视同仁因此,当美学等精神科学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精神时,就能建立起一个稳固的研究基础(2)什么是艺术 美学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什么是艺术如果拿诗歌、雕塑、绘画三种艺术来说的话,可以看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它们是“模仿的”艺术 艺术的目的又不在于绝对正确的模仿以文学为例为什么戏剧演出时,人物的语言不模仿生活中普通人的语言,而是故意改变日常语言,在说话时用韵文讲话,讲究押韵原因很简单,因为加了节奏和韵律后,作品就变得格调高昂、境界高远,使观众暂时摆脱了平时的庸常生活,而进入到一个更加理想化,激情化的情境 艺术家所要做的,不在于简单地模仿对象的外部,而在于表现对象内部深层次的结构与组织,当然只做到这一步,还是远远不够的 艺术的目的还在于表现事物内在的主要特征艺术家在表现了对象内部深层次的结构与组织之后,还要进一步地改变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这种改变,不是漫无目的的改变,而是有意的向着一个目标改变,其最终的目的在于使表现对象的“主要特征”凸显出来而这个“主要特征”正是艺术家们想要在艺术品中突出表现的主要艺术观念“主要特征”就是一个事物最主要的属性 创作艺术品的艺术家需要一种天赋,这种天赋是学不来的东西,如果没有这种天赋,那么艺术家就只是一个技术娴熟的临摹家或是工匠 天赋是什么呢回答就是:迅速而细致的艺术感受力,能够辨别和抓住事物内在的细微的层次和关系,更能够在事物的千差万别的特征中抓住自己要表现的“主要特征” 总结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艺术品的定义艺术品的目的就在于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艺术品必须由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这些组成部分为了“主要特征”而发生改变雕塑、绘画、诗歌等三种模仿艺术中,组成的总体与实物相符 (3)艺术的重要作用人类的第一个需要便是生存,因此要耕田、航海,从事各种商业活动 第二个需要就是传宗接代,组织家庭,同时还要发展社会组织和制度到了这个阶段,人类才有闲暇开始更高一级的生活,开始注意那些控制一切的“主要特征”,即万事万物最根本的“主要特征”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有两种办法:第一:靠科学靠科学找出基本原因和规律,用公式和文字表达出来,但是这种表达用的是只有专家才能看得懂的枯燥的公式和定义,一般人无法看懂第二,靠艺术艺术家用艺术品来表达想要表达的“主要特征”,这种表达用一种易于感受的方式,不仅诉诸理智而且诉诸普通人的感官与感情,因此它要比科学更亲切感人所以,我们说艺术是“既高级又通俗”的东西(4)艺术品的产生:环境、风俗习惯及时代精神 环境:艺术品的产生与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起着优胜劣汰的作用这里,我们虽然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仍然要明白,种子(艺术家的艺术天分)是第一位的,没有它就没有了以后的生长环境是第二位的,但也占据重要的地位 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如果我们说有一种“精神的”气候的话,那么这就是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它们同自然界的气候起着同样的作用当然,光有精神气候并不能产生艺术家,但是它们却对各种人才进行着选择,通常精神气候会帮助一些才干发展,而排斥另一些才干因此,才干的发展受环境的影响 (5) 艺术作品产生的规律艺术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 艺术品产生的公式:第一阶段,是这个时代的总的形势,如近代社会,总的形势就是工业革命的到来,物质极大丰富,人们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以及信仰的坍塌;第二阶段,不同时代的总的形势产生不同时代的不同的特殊倾向与特殊才能,如近代社会的到来,导致了不可收拾的野心和欲望得不到满足的苦闷;第三阶段,不同的特殊倾向与特殊才能占了优势后产生了一个中心人物,如那种野心和苦闷造就了浮士德和维特这样的人物;第四阶段,艺术家用声音、形式、色彩和语言把中心人物变成形象,或者肯定中心人物的倾向和才能这四个阶段共同构成了一个体系一切艺术品的产生过程都可以据此公式来判断 每个时代的总形势都会发生变化,每次的新形势都会产生一种新的精神状态,而每个新的精神状态则会产生一批新的艺术作品艺术是文化最早和最优秀的成果,艺术的根本任务在于发现和表达事物的主要特征 衡量艺术品是否优秀及其等级的三个尺度是:第一,特征的重要与否、第二,特征的有益与否、第三,效果的集中与否 所谓重要与有益原是一个特性的两面,这个特性就是“力”这个特性的重要程度取决于它所能抵抗的别的力量的大小有害或是有益,看那特性是削弱自己还是帮助自己生长这两个观点是考察万物的两个最高的观点:因为一个观点着眼于万物的本质,另一个观点着眼于万物的方向 要创作优秀的艺术作品,唯一的条件就是伟大的歌德早已指出的:“无论你们的头脑和心灵多么广阔,都应当装满你们的时代的思想感情”

我的方法的出发点是在于认定一件艺术品不是孤立的,在于找出艺术品所从属的,并且能解释艺术品的总体。

第一步毫不困难。一件艺术品,无论是一幅画,一出悲剧,一座雕像,显而易见属于一个总体,就是说属于作者的全部作品。这一点很简单。人人知道一个艺术家的许多不同的作品都是亲属,好象一父所生的几个女儿,彼此有显著的相象之处。你们也知道每个艺术家都有他的风格,见之子他所有的作品。倘是画家,他有他的色调,或鲜明或暗淡;他有他特别喜爱的典型。或高尚或通俗;他有他的姿态,他的构图,他的制作方法,他的用油的厚薄,他的写实方式,他的色彩,他的手法。倘是作家,他有他的人物,或激烈或和平;他有他的情节,或复杂或简单;他有他的结局,或悲壮或滑稽:他有他风格的效果,他的句法,他的字汇。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只要拿一个相当优秀的艺术家的一件没有签名的作品给内行去看,他差不多一定能说出作家来;如果他经验相当丰富,感觉相当灵敏,还能说出作品属于那位作家的哪一个时期,属于作家的哪一个发展阶段。

这是一件艺术品所从属的第一个总体。下面要说到第二个。

艺术家本身,连同他所产生的全部作品,也不足孤立的。有一个包括艺术家在内的总体,比艺术家更广大,就是他所隶属的同时同地的艺术宗派或艺术家家族。例如莎土比亚,初看似乎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奇迹,从别个星球上来的陨石,但在他的周围,我们发见十来个优秀的剧作家,如韦白斯忒,福特,玛星球,马洛,本•琼生,弗来契,菩蒙,都用同样的风格,同样的思想感情写作。他们的戏剧的特征和莎士比亚的特征一样;你们可以看到同样暴烈与可怕的人物,同样的凶杀和离奇的结局,同样突如其来和放纵的情欲,同样混乱,奇特,过火而又辉煌的文体,同样对田野与风景抱着诗意浓郁的感情,同样写一般敏感而爱情深厚的妇女。——在画家方面,卢本斯好象也是独一无二的人物,前天师承,后无来者。但只要到比利时去参观根特,布鲁塞尔,布鲁日,盎凡尔斯各地的教堂,就发觉有整批的画家才具都和卢本斯相仿:先是当时与他齐名的克雷伊埃,还有亚当•梵•诺尔德,日拉•齐格斯,龙蒲兹,亚伯拉罕•扬桑斯,梵•罗斯,梵•丢尔登,约翰•梵•奥斯德,以及你们所熟悉的约登斯,梵•代克,都用同样的思想感情理解绘画,在各人特有的差别中始终保持同一家族的面貌。和卢本斯一样,他们喜欢表现壮健的人体,生命的丰满与颤动,血液充沛,感觉灵敏,在人身上充分透露出来的充血的软肉,现实的,往往还是粗野的人物,活泼放肆的动作,铺绣盘花,光艳照人的衣料,绸缎与红布的反光,或是飘荡或是团皱的帐帷帘慢。到了今日,他们同时代的大宗师的荣名似乎把他们湮没了;但要了解那位大师,仍然需要把这些有才能的作家集中在他周围,因为他只是其中最高的一根枝条,只是这个艺术家庭中最显赫的一个代表。

这是第二步。现在要走第三步了。这个艺术家庭本身还包括在一个更广大的总体之内,就是在它周围而趣味和它一致的社会。因为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对于群众和对于艺术家是相同的;艺术家不是孤立的人。我们隔了几世纪只听到艺术家的声音:但在传到我们耳边来的响亮的声音之下,还能辨别出群众的复杂而无穷无尽的歌声,象一大片低沉的嗡嗡声一样,在艺术家四周齐声合唱。只因为有了这一片和声,艺术家才成其为伟大。而且这是必然之事:菲狄阿斯,伊克提诺斯,一般建筑巴德农神庙和塑造奥林匹亚的邱比特的人,跟别的雅典人一样是异教徒,是自由的公民,在练身场上教养长大,参加搏斗,光着身子参加运动,惯于在广场上辩论,表决;他们都有同样的习惯,同样的利益,同样的信仰,种族相同,教育相同,语言相同,所以在生活的一切重要方面,艺术家与观众完全相象。

这种两相一致的情形还更显明,倘若考察一个离我们更近的时代,例如西班牙的盛世,从十六世纪到十七世纪中叶为止。那是大画家的时代,出的人才有凡拉斯开士,牟利罗,苏巴朗,法朗西斯谷•特•海雷拉,阿龙苏•卡诺,莫拉兰斯;也是大诗人的时代,出的人才有洛泼•特•凡迦,卡特隆,塞万提斯,铁索•特•莫利那,唐•路易•特•雷翁,淇兰姆•特•卡斯德罗,还有许多别的。你们知道,那时西班牙纯粹是君主专制和笃信旧教的国家,在来邦德打败了土耳其人,插足到非洲去建立殖民地,镇压日耳曼的新教徒,还到法国去追击,到英国去攻打,制服崇拜偶像的美洲土著,要他们改宗;在西班牙本土赶走犹太人和摩尔人;用火刑与迫害的手段肃清国内宗教上的异派;滥用战舰与军队,挥霍从美洲掠取得来的金银,虚掷最优秀的子弟的热血,攸关国家命脉的热血,消耗在穷兵黩武,一次又一次的十字军上面;那种固执,那种风魔,使西班牙在一个半世纪以后民穷财尽,倒在欧罗巴脚下。但是那股热诚,那种不可一世的声威,那种举国若狂的热情,使西班牙的臣民醉心于君主政体,为之而集中他们的精力,醉心于国家的事业,为之而鞠躬尽瘁:他们一心一意用服从来发扬宗教与王权,只想把信徒,战士,崇拜者,团结在教会与王座的周围。异教裁判所的法官和十字军的战士,都保存着中但纪的骑士思想,神秘气息,阴沉激烈的脾气,残暴与偏狭的性格。在这样一个君主国家之内,最大的艺术家是赋育群众的才能,意识,情感而达到最高度的人。最知名的诗人,洛泼•特•凡迦和卡特隆,当过闯江湖的大兵,“无畏舰队”的义勇军,喜欢决斗,谈恋爱;对爱情的风魔与神秘的观念不亚于封建时代的诗人和堂•吉何德一流的人物。他们信奉旧教如醉若狂,其中一个甚至在晚年加入异教裁判所,另外几人也当了教士:最知名的一位,大诗人洛泼,做弥撒的时候想到耶稣的受难与牺牲,竟然晕倒。诸如此类的事例到处都有,说明艺术家与群众息息相通,密切一致。所以我们可以肯定的说:要了解艺术家的趣味与才能,要了解他为什么在绘画或戏剧中选择某个部门,为什么特别喜爱某种典型某种色彩,表现某种感情,就应当到群众的思想感情和风俗习惯中去探求。

英语:

The starting point of my approach is that a work of art is not isolated, it is found in the works of art, and can explain the overall work of art

The first step is not difficult A piece of art, whether it is a painting, a tragedy, a statue, it is obvious to belong to a whole, that is, all the works of the author This is very simple Everyone knows that many different works of an artist are relatives, like a father's daughters, each have a significant similarities You also know that every artist has his or her style, and all the works of his son If he is a painter, he has his shades, or a bright or dim; he has a typical of his particular favorite Noble or popular; he has his attitude, his compositions, his method, the thickness of his oil, his realistic style, his color his technique If it is a writer, he has his characters, or a violent or peaceful; he has his plot, or complex or simple; he has his ending, tragic or comic: he has the effect of his style, his syntax His vocabulary It is true that, as long as the use of a very good artist of a no signature works to the experts to see, he is almost certain to say the writers; if he is quite experienced, the feeling is quite sensitive, can say works belong to the writer of which a period, belonging to the writer which stage of development

This is the first general of a work of art Here are second

The artist himself, along with all his works, is not in isolation There is a whole, including artists, more than the artist, that is, he belongs to the same place as the art of sectarian or artist family Such as Shakespeare, at first glance seems to be falling from the sky the miracle that meteorites come from another planet, but around him, we see a dozen outstanding playwright, such as Wei Baisi intuit, Ford, Ma planet, Marlowe, Ben Jonson, Fulaiqi, Bodhisattva cast, are in the same style, same thoughts feelings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drama and Shakespeare; you can see the same violent and terrible figures, the same murder and bizarre ending, the lust of the equally sudden and indulgence, the same confusion, strange, burned and brilliant style, the same to the field and landscape holding the rich poetic sentiment, also written general sensitive and deep love of woman In the artist, as if is the one and only person Lu gibbons, before tianshic bearing no latecomers But as long as to Belgium to visit Ghent, Brussels, Bruges, the angles and the valve, around the church, he found that a whole group of painters can and Rubens similar: first time with his eponymous Creil Angstrom, and Adam Vatican - Nolde - Rila Zegers and dragon Pu hereby, Abraham Yansans, Vatican Ross, Vatican - lost Reardon, John Van - Oslo, and you are familiar with the Odens - Van Dyck, all with the same thoughts and feelings for understanding painting In each specific differences always keep the face of the same family And Rubens They like to show a healthy body, the fullness of life and fibrillation, abundant blood, I feel sensitive, congestion in the human body fully revealed the soft flesh, realistic, often still rough character, lively, bold action, shop embroidery disk flowers, light Yanzhao cloth, silk and cloth reflective, or floating or crumpled curtain curtain slow Today, they at the same time to the Grand Master of the glory of the name seems to be their annihilation, but want to know who the master, still need to focus these talented writers around him, because he is just one of the highest branch, just the art family, the most prominent of a representative

This is the second step Now take third steps The art family itself is also included in a larger population, which is the society around it and it is fun and consistent Because the customs an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for the masses and for the artists are the same; artists are not isolated Us separate centuries only hear the artist's voice: but in our ears to the loud voice spread under,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the masses and complex limitless song, like a large low hum, around the artist chorus Only because of this piece of harmony, the artist has become a great And this is a matter of necessity: Philippine de aspen and Ictinus and general building Badenong temple and shaping the Olympia of Cupid, with other Athenian is pagan, is the freedom of citizens, in the practice field rearing grew up in battle, light body in motion, accustomed to debate in the square vote; they have the same habits, the same interests, the same faith, the same race, the same educational, speak the same language, so in all aspect of life, artists and audience exactly alikeThis is the second step Now take third steps The art family itself is also included in a larger population, which is the society around it and it is fun and consistent Because the customs an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for the masses and for the artists are the same; artists are not isolated Us separate centuries only hear the artist's voice: but in our ears to the loud voice spread under,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the masses and complex limitless song, like a large low hum, around the artist chorus Only because of this piece of harmony, the artist has become a great And this is a matter of necessity: Philippine de aspen and Ictinus and general building Badenong temple and shaping the Olympia of Cupid, with other Athenian is pagan, is the freedom of citizens, in the practice field rearing grew up in battle, light body in motion, accustomed to debate in the square vote; they have the same habits, the same interests, the same faith, the same race, the same educational, speak the same language, so in all aspect of life, artists and audience exactly alike

So we can set a rule: to understand a work of art, an artist, and a group of artists, we must correctly visualize the spirit and customs of their time This is the final interpretation of works of art, but also the basic reason for all of the decision This point has been confirmed by the experience; as long as the history of the art of the various times, you can see some of the spirit an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and the customs of the situation at the same time, while the eradication of For example, the Greek Tragedy: Aeschylus, Alfonso Fochler J, Euripides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537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7
下一篇2023-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