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生态建筑之苗族吊脚楼

民族的生态建筑之苗族吊脚楼,第1张

  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特色文化,当然,每个民族的服饰不太相同、每个民族的习俗不太相同、每个民族的建筑物也不太相同。苗族的吊脚楼是属于一种传统民居。那么,大家对于苗族的吊脚楼了解还是不了解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苗族吊脚楼的简介

 苗族吊脚楼是苗族的一种传统建筑,同时也是我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它一般都是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苗族吊脚楼均分为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架空,上层宽大,工艺复杂,做工精细。下层随地而建,很不规则。

 现代建筑学家认为,苗族吊脚楼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

 苗族吊脚楼的结构

 吊脚木楼的地基必须是把斜坡挖成上下两层;每层进深各为6尺多,各层面积约100平方米。上下两层相差约4尺多,层与层之间的山壁和外层山体用石头砌成保坎。建房时,将前排落地房柱搁置在下层地基上,最外层不落地房柱与上层外伸出地基的楼板持平,形成悬空吊脚,上下地基之间的空间就成为吊脚楼的底层,这就是所谓的“天平地不平”的吊脚楼特点。吊脚楼采用穿斗式结构,每排房柱5至7根不等,在柱子之间用瓜或枋穿连,组成牢固的网络结构。中柱一定要用枫木,因为枫树是苗族的生命图腾树,是象征祖先灵魂的圣树。

 吊脚楼一般以三间四立帖或三间两偏厦为基础,一般分为三层,底层都用作家畜和家禽的栏圈,以及用来搁置农具杂物等东西。中层住人,正中间为堂屋,堂屋两侧的立帖要加柱,楼板加厚;因为这是家庭的主要活动空间,也是宴会宾客笙歌舞蹈的场所。有少数人家在正对大门的板壁上安放有祖宗圣灵的神龛。神圣的家庭祭祖活动就在堂屋进行,一般情况下,左右侧房作为卧室和客房。三楼多用半存放粮食和种子,是一家人的仓库;如果人口多,也装隔出住人的卧室。厨房安置在偏厦里。建筑的空间分割组合,以祖宗圣灵神龛所在的房间为核心,再向外延伸辐射。家庭成员在这样的空间组合下生活,无形中便被祖宗圣灵所在的堂屋的空间引力所凝聚,从而为家庭的团结增强了亲和力。祖先崇拜的苗族传统宗教,在吊脚楼的民居建筑上被充分完美的体现出来了。

 苗族吊脚楼的特点

 苗族的吊脚楼建在斜坡上,把地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平行。吊脚楼低的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占地十二三个平方米。屋顶除少数用杉木皮盖之外,大多盖青瓦,平顺严密,大方整齐。

 吊脚楼一般以四排三间为一幢,有的除了正房外,还搭了一两个“偏厦”。每排木柱一般9根,即五柱四瓜。每幢木楼,一般分三层,上层储谷,中层住人,下层楼脚围栏成圈,作堆放杂物或关养牲畜。住人的一层,旁有木梯与楼上层和下层相接,该层设有走廊通道,约1米宽。堂屋是迎客间,两侧各间则隔为二三小间为卧室或厨房。房间宽敞明亮,门窗左右对称。有的苗家还在侧间设有火坑,冬天就在这烧火取暖。中堂前有大门,门是两扇,两边各有一窗。中堂的前檐下,都装有靠背栏杆,称“美人靠”。

 苗族吊脚楼属于苗族特有的建筑形式,是在山地条件下极具特色的创造,这些充满民族文化气息的传统建筑,为苗族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激情动力。

特点:

1、大气

体现在大门、大窗、大进深、大屋檐,给人以舒展的感觉。大屋檐下形成的半封闭的空间,既遮阳避雨,起庇护作用,又视野开阔,直通大自然。大气,最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

2、生气

体现在四角飞檐翘起,或扑朔欲飞,或者立欲飘,让建筑物(包括塔、楼)的沉重感显得轻松,让凝固显得欲动。若“大气”产生于理,则“生气”产生于情。情越浓,艺术性越强。中国传统建筑造型的艺术性是任何其它民族不能比拟的。而西方传统建筑的艺术性不在建筑物本身,而在其附着的雕塑或绘画——观赏艺术,无法给建筑物自身带来生气。

3、富丽

体现在琉璃材料的使用。它寿命长,颜色鲜艳,在阳光下耀眼夺目,在各种环境中富丽堂皇。其较高的成本,象征着财富和地位。

可见,大气、生气、富丽三者,既有其特定的行色,又有其丰硕的内涵,三者结合形成了中国建筑的传统。

扩展资料:

中国的传统建筑是一幅“画”,以围墙作画框,主要的欣赏对象则是围墙内的空间。欣赏方式不是静态的“可望”,而是在动态的“可游”画面之中,步移景换,情随境迁,玩味各种“画”的神韵。

中国传统院落虚实相生:或外实内虚,或内实外虚,或自由布局,势态流通。这三种基本型又可以不同方法和规模相结合,或严整的全局中渗透着自由局部或自由的格局中存在着严整的片断,组成丰富多样的群体。

中国传统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是“软和谐”,表现出内向、收敛的性格。所以尽管在围墙内部各建筑势态万千,院外却趋于平静,主动将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尽现图画中泼墨挥毫的境界。

中国园林的气质是绘画性的,既强调抒发情趣,中得心源,同时也注意状物写景。曲折的池岸、弯曲的小径,用石头堆成的峰、峦、涧、谷,无不自由随心。然而它并非纯粹摹仿,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因此,一句话:“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

中国的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与欧洲建筑相比,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是比较一目了然的。

而中国的古建筑,却象一幅中国画长卷,必须一段段地逐渐展看,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走进一所中国古建筑也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看完。

——中国传统建筑

1.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1)建筑艺术是物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是指建筑的实用性、群众性、耐久性。所谓实用性,即是说,建筑的目

的首先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看”。即使是纪念碑、陵墓也要考虑举行纪念仪式时人流活

动的具体要求。其它各类艺术,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筑却必须和实用联系在

一起。建筑的实用性特点,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即是说,建筑物对人类生活的功能好坏,

往往决定着人们观感的美与丑,因而建筑的审美意义,有赖于实用意义。试想,一座通风不

良、噪声震耳、光线幽暗的车间,打扮得再花哨,也不会引起工人的美感;一座华贵高大的楼

房,如果风一吹就要倾倒,那么色彩无论怎么鲜艳,多姿多彩,住在这座楼房里的人也不会觉

得它美。相反,如果实用功能处理得好,往起来很舒适,即使外形简单一般,也会给人以美的

感受。即使是艺术比重大的建筑,比如展览馆、歌剧院、大会堂、高级酒店、园林,如果用起来

让人别扭,也会被认为“华而不实”。建筑的实用性是艺术性的基础,而艺术性中也常常包含

着实用性。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还表现在它的群众性上。没有一个人能离开建筑,建筑的审美是带

“强制性”的。人们可以不听音乐,不看戏剧,不欣赏画展,不读小说,但却不可能不住住宅,

不可能对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机而不见。因为它是物质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管

你自觉还是不自觉,有兴趣还是无兴趣,都会经常面临着各种类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这些

建筑都会“逼迫”人们提出自己的审美评价。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另一表现是在于它的耐久性。建筑是巨大的、造价可观的物质实体,

一旦建成,除非地震火灾和战争破坏,它都会长期保留下去,很难被人遗志或丢失,事实上成

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纪念碑。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决定了建筑物具有纪念性。比如希腊

的神庙、罗马的广场、巴黎的铁塔、中国的万里长城、非洲的原始村落,还有数不清的古城市。

古村镇,当初并不是为了纪念而专门建筑的,但是到了后来,却成了纪念性很强的古迹,成为

人们欣赏的历史文化了。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建筑与工艺没有质的区别,只有量的区别。”英文“建筑”一向本意

为“巨大的工艺”。前面已经说过,建筑同工艺一样是从实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仅有实

用又是不够的,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还要讲究艺术件。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

是舒适、亲切、顺眼;园林建筑讲究清新、自然、雅致;游乐场所的建筑则应轻快、活泼;而纪念

性的建筑则应崇高、庄严。实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的统

一。同时,建筑的审美功能,往往借助于其它艺术门类给予加强,有的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

作用。雕塑、绘画(主要是壁画)、园艺、工艺美术以至音乐都能融合到建筑艺术中去。比如

欧洲古典建筑中的雕刻、壁画就是当时建筑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去掉了这些东西,那

么这些建筑也就黯然失色了。再比如,中国的古代建筑是群体取胜,造成群体序列的性格和

序列展开的效果,也往往要依靠这些附属的艺术,如华表、石狮、灯炉、屏障、碑喝等,单独的

古建筑也常用壁画、匾联、碑刻、雕塑来加以说明。从这个意义上,也说明了建筑具有一定的

艺术综合性,具有鲜明的审美功能性。自古以来,人类花费在非实用方面的财富和这方面的

创造是相当惊人的。尤其是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把建筑的美肴重,有时甚至超过实用价值。

日本在爱知县甚至建造了一座别致的音乐桥。这是一条人行便桥,全长仅31米,宽两米,桥

两侧栏杆装有109块不同规格的音响栏板。过桥的人,只要拿起水槌,轻击栏板,不管你

懂不懂音乐,会不会唱歌,就能奏出一首法国民谣《在桥上》。回来时,敲击桥的另一侧,就会

响起日本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民歌《故乡》。人们称誉它是“石琴桥”、“声情并茂的建筑物”

……你大概想不到,这座小桥最初的设计提出者,竟是一个爱哼小曲的中学生呢!

当然,建筑的实用功能性和审美功能性,在木同的建筑对象中可以各有偏重。有的审美

功能比重大收,甚至占主要的地位,比如纪念碑、游乐园、陵墓等;有的比重大体相等,如商

店、学校、医院等;有的比重小些,如仓库、厂房、桥梁等。但即使审美比重小的建筑在建设时

也离不开一定审美观念的支配,建筑本身也要具有和谐的比例,角度、尺寸、序列、韵律,也要

考虑周围的环境,比如前面所说的仓库、厂房、桥梁等,就要考虑合适的位置,适当的高度等,

也是直线和曲线的组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具有了审美功能性。

(2)建筑是空间延续性和环境特定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是个空间环境,它要占据一定长、宽、高的位置。那么,我们在一定的视点上,本可

能一下子看到全体,只能看到它的一部分。比如,看一座坡屋顶的房子,在室外我们只看到

三个面。如在室内,我们最多也只能看到它的五个面。我们要想看到全部的面,就要移动自

己,才能陆续地把所有的面看完。即是说,人们在任何一点上欣赏建筑,感觉都是不完整的,

只有在各个位置,从远而近,从外而内,从上到下,从前而后,围绕建筑走遍,才能获得完整的

感觉。如果是一个建筑群体,那就更复杂,更需我们未断地变换观赏位置。人们就是在这种

位置的不断变换中,也就是空间的不断延续中获得了审美感受。

正因为建筑具有空间延续性,因此,它的艺术形象永远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有的甚

至还主要靠环境才能构成完美的形象。道理很简单,建筑物一旦建成,就不能移动,除非特

殊情况,不会出现房子搬家、桥梁搬家的事,而一旦搬了家,其审美效果也随之改变,原来的

效果不复存在,后来的又出现新的审美效果。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必须是置于埃及这广阔无

垠的沙漠中,才有永恒的性格,如果搬到了东北大森林,很难设想,那是一种什么效果。又

如,欧洲的哥特式教堂,必须是在中世纪狭窄、曲折的街巷中,才能充分显示飞腾向上的气

势,如果放到宽阔的大街上或者林立的摩天大楼中间,就很难设想是什么景象了。再如,济

南火车站的尖顶钟楼和穹形的建筑物,当年也许是十分气派和别具特色的,而今天,在旁边

那些大楼和烟向的对比下,就很难行出当年的气派和特色,由此可见,正是这种空间的延续

性和环境的特定性构成了建筑艺术的又一个审美特征。

(3)建筑艺术是正面抽象性与象征表现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艺术在空间里塑造的永远是正面的抽象的形象。说它是正面的,是因为建筑所反

映的社会生活只能为一般的,而不可能出现什么悲剧式的、颓废式的、讽刺式的、伤感式的、

漫画式的形象。就建筑形象本身而言,也分不出什么进步的或落后的,革命的或反动的。天

安门过去是封建王朝的正门,今天却是国徽上的图案,是伟大祖国的象征。万里长城本来是

民族交往的障碍,是刀光剑影的战争产物,现在却成了全体中华民族的骄傲,是闻名世界的

游览圣地。

同时,它塑造的这个正面形象又是抽象的。是由几何形的线、面、体组成的一种物质实

体,是通过空间组合、色彩、质感、体形、尺度、比例等建筑艺术语言造成的一种意境。气氛,

或庄严,或活泼,或华美,或朴实,或凝重,或轻快,引起人们的共鸣与联想。人们很难具体描

述一个建筑形象的具体情节内容。所表现的时代的、民族的精神也是不明确、不具体的,是

空泛的、朦胧的。它不可能也不必要像绘画、雕塑那样细腻地描摹,再现现实;更不能像小

说、戏剧、**那样表达复杂的思想内容,反映广阔的生活图景。正因如此,建筑艺术常用象

征、隐喻、模拟等艺术手法塑造形象。比如,古希腊曾有人认为人体各部分都体现着理想的

美,故而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精华——多立安柱式建筑就以粗壮狂放的

线条,形象地模拟了男子挺拔雄健的体形特征;而安奥尼柱式建筑则以柔和精细的线条,形

象地模拟了女子拥雅柔美的体形特征。近代纽约航空港的TWA公司,则用典型的象征主义

手法,建成了一座外形像展翅欲飞的大鸟的候机大楼。巴黎明星广场上的凯旋门,建造的初

衷,则是象征了拿破仑一世军威、强权、做世的特点。北京的天坛公园的双环亭、南京天王府

的双亭,则象征了亲密无间的挚友关系。由此可见,建筑艺术的正面抽象性和象征表现性构

成了它的又一审美特征。

在建筑艺术中,象征的意义也是很广泛的,可以容纳很多内容,昨天可能是象征着是权

神威,今日可以是象征着统一团结,比如前面提到的天安门就是明显的例子。

2.建筑艺术欣赏

在欣赏建筑艺术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建筑艺术自身的特点,通过感受建筑艺术的形式

美,既把握建筑艺术的形象,又感悟出它的内在意蕴,从中获得审美愉悦。

(l)欣赏建筑艺术要把局部的审美观照与整体的审美知觉结合起来。建筑艺术的形象

一般是由建筑物的体积布局,比例关系,结构形式,空间安排等构成。建筑的外在装饰常有

圆柱,柱头、飞檐、贴脸,雕塑,图案和壁画等,这些装饰因素是建筑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它

们应该与建筑形象保持内在一致,从造型和色彩上丰富和发展建筑的艺术构思,使建筑形象

锦上添花,增加艺术感染力。因此,欣赏建筑艺术不仅可以对建筑艺术的局部构成进行审美

观照,而且还应该把局部的艺术构成纳入整个建筑艺术及从环境中加以观照。使欣赏者从

整体的审美知觉中感悟建筑艺术的美。美国在三十年代建立的“瀑布别墅”就非常注重局部

与整体的和谐美,莱特的设计新颖奇特,将别墅直接建造于瀑布之上。凌空而出、巨大阳台

与瀑布两侧的巨石相映生辉,而瀑布则在阳台底下自由洒脱地倾泻,使建筑与山石。树木、瀑

布有机融合,形成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和谐美,使建筑的人工美与自然美浑然一体。

在欣赏建筑艺术时,既要欣赏建筑色调、尺度、比例、景观及空间变化,看其是否符合美

的规律,又要注意具体的建筑构成要素是否实现优化组合、建筑的整体是否和谐统,进而

可以把该建筑纳入建筑群的总体风貌中加以欣赏。

(2)感悟建筑形象的象征意义。建筑艺术通常借助象征意义来蕴含其审美意蕴,这也

是建筑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象征意义首先是最初的象征性,即建筑艺术在物化成特定的

建筑物时就已经具有的象征意义。如北京故宫的对称和谐、层次分明、主要建筑位居中央,

显现出封建时代帝王对国家的主宰以及封建制度的“宝塔”结构。我国秦朝建立的万里长

城,当时象征着秦帝国的“大~统”。但是,随着社会历史实践的发展变化,建筑艺术又会产

生出一些新的象征意义。现在,北京故宫已成为中外游客所欣赏的审美对象,它既显现了我

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伟大成就,又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当我们现在登上万里长城,极目远

眺,万里长城象一条巨龙在群山环抱中婉蜒游动,显得气势非常恢宏辽阔。在我们的审美视

野中,长城已不再是秦帝国“大一统”的象征,而是中华民族创造力量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

凝聚力的象征。

要感悟建筑形象的象征性,还必须了解建筑艺术创造的时代背景及其民族特点。北京

故宫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其结构上,从正阳门到景山,通过一系列错落有致,高低不同的空

间处理,象征着皇权形象。北京天坛的设计具有明显的汉民族特点,象征着天帝的崇高神

圣,表达出汉民族“天人感应”的思想意识。

在欣赏建筑艺术的象征性时,还可以结合心理美学的“移情说”,充分展开自己的审美想

象,在感知建筑形象的同时,把建筑形象拟人化,赋予建筑艺术以新的生命,使本无生命的建

筑有了人的性格、人的情感,人的生气。比如找们欣赏一座幽静别致的别墅,就会感受到它

非常幽雅婉静;欣赏那些高耸入云的建筑,会使我们产生向上飞腾的感觉;欣赏那些新颖奇

特,色彩疏淡而简洁的建筑,则会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勃勃,游洒飘逸;看到那些富有稳定感

的建筑,就会使人产生端庄稳重的感觉。当然,欣赏建筑艺术时的移情,只能根据建筑艺术

质的规定性加以自然而又合情合理的想象,而不能胡思乱想,违背艺术欣赏规律。

(3)要善于欣赏建筑艺术的音乐美,建筑艺术通常以错落有致的空间造型显现出类似

音乐的节奏感。歌德和谢林都把建筑看成是“凝固的音乐,”正是在于他们感受到建筑艺术

的音乐美。建筑艺术的外在造型都是按照形式大的规律创造的,它无论向空间什么方向延

伸,都是有比例、有规划、有变化地排列的,从而形成一定的节奏。而“优秀的建筑物,它各方

面的节奏,总能归于统一。这便形成一种统一的调子,统一的旋律。当你在观赏这座建筑

时,你便能在一定时间过程中感受到节奏上反复多样的流动,产生音乐般的旋律感,正是这

种旋律感,把你引向特定的情绪氛围”,从而获得类似感受音乐美的情感愉悦。

感受建筑艺术的音乐美,要善于调动自己的通感,以动态的视觉对建筑造型显现的空间

序列进行审美观照。欣赏建筑艺术同欣赏绘画不同,欣赏绘画主要靠静态的直观把握,而欣

赏建筑却不能只靠静态观照,还应运用动态观照,从视点的高低、视角的俯仰、视野的远近大

小、空间的开合、视觉的分隔联系中去观照建筑的空间序列,才能感受到空间序列的节奏感

和音乐感。也只有从这个意义上才可以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4)建筑艺术的欣赏过程。建筑艺术的欣赏过程通常包括欣赏角度、欣赏距离和欣赏

方法这三个组成部分。

欣赏角度可以分为水平方向上的正视与侧视,在垂直方向上的平视、仰视与俯视。欣赏

角度也就是审美角度或审美视角。在审美活动中,审美角度是非常重要的,客体审美价值的

实现,不仅需要客体自身的审美同伴,而且还需要审美主体的密切配合,需要审美主体选择

合适的审美角度,尽可能多角度、全方位的把握审美客体。建筑艺术是立体的空间艺术,欣

赏者更应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欣赏建筑艺术的整体美。

建筑艺术又是视觉艺术,欣赏者与建筑物距离的远近直接影响制约着审美效果。一般

来讲,近距离可欣赏建筑的细节或局部;中距离可直观全貌;远距离能概观大致轮廓。欣赏

者时间充足,可近、中、远三者兼而有之;时间仓促,则只能或中或远的览其概貌。一般来讲,

欣赏古典建筑可多作近、中距离的观照;欣赏现代的宏伟建筑可多作中、远距离的概览。当

然,欣赏距离的远近不是绝对的,应该因人而异,因建筑艺术不同而不同。

欣赏方法对于欣赏建筑艺术有着重要意义,它一般分为静态欣赏和动态欣赏。静态欣

赏是指欣赏者在特定的欣赏点上对建筑物的静态观赏,动态欣赏是指欣赏者按照欣赏需要,

在一定的观赏路线上对建筑物的观赏。在欣赏中,应该把静态欣赏与动态欣赏有机结合起

来,作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随着欣赏路线的流动,欣赏者的大脑中就会出现一幅幅具体可

感而又各不相同的建筑形象画面,即不同的建筑形象,从而感受到建筑形象的空间序列。同

时,由于欣赏者视点的高低、视角的仰俯。视野的大小、视觉的转换等是不断流动变化的,这

样当欣赏者去感受建筑形象的空间序列时,就会产生一种节奏感,这也正是人们把建筑比喻

成是凝固的音乐的内在依据。

总之,在欣赏建筑艺术的过程中,欣赏者应了解建筑艺术的一般特点和具有较高的审美

修养,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情感等因素,积极能动地进行审美观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

欣赏建筑艺术的美。

中国古建筑主要是指中华文明还没有受到西方文明影响之前,在我国古文化引导之下而形成的构建物、建筑物、建筑手段以及相关体制。中国古建筑对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半个亚洲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其实,从甲骨文中,就可以看出古建筑对我国古文化产生的深远意义,很多汉字都是通过建筑形象进行造型的,例如“宝盖头”,这是建筑形象的具体体现。针对西方文明,我国古建筑发挥了建筑材料的优势,以斗拱和四周起翘的屋顶为象征。从战国时期开始修筑的长城沿着400mm等降水量线绵延,虽然如今已经失去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作用,却成为了我国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坦白地说, 题目太大了,只能给你复制篇文章作为参考了(不是原创啊),希望对你有帮助。

建筑是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通称,是人类用物质材料修建或构筑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通过空间、形体、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多种因素的协调统—,通过充分调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环境雕塑、环境绘画、建筑小品、工艺美术、书法以至文学的作用,形成建筑艺术特有的空间造型美。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与人类物质生产水平和精神发展状况相关;其表现性与抽象性有极强的象征意义。欣赏建筑艺术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建筑艺术自身的特点,通过感受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既把握建筑艺术的形象,又感悟出它的内在意蕴,从中获得审美愉悦。欣赏建筑艺术要把局部的审美观照与整体的审美知觉结合起来。建筑艺术的形象一般是由建筑物的体积布局,比例关系,结构形式,空间安排等构成。建筑的外在装饰常有圆柱,柱头、飞檐、贴脸,雕塑,图案和壁画等,这些装饰因素是建筑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应该与建筑形象保持内在一致,从造型和色彩上丰富和发展建筑的艺术构思,使建筑形象锦上添花,增加艺术感染力。因此,欣赏建筑艺术不仅可以对建筑艺术的局部构成进行审美观照,而且还应该把局部的艺术构成纳入整个建筑艺术及从环境中加以观照。使欣赏者从整体的审美知觉中感悟建筑艺术的美。在欣赏建筑艺术时,既要欣赏建筑色调、尺度、比例、景观及空间变化,看其是否符合美的规律,又要注意具体的建筑构成要素是否实现优化组合、建筑的整体是否和谐统,进而可以把该建筑纳入建筑群的总体风貌中加以欣赏。

1 感悟建筑形象的象征意义

建筑艺术通常借助象征意义来蕴含其审美意蕴,这也是建筑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象征意义首先是最初的象征性,即建筑艺术在物化成特定的建筑物时就已经具有的象征意义。如北京故宫的对称和谐、层次分明、主要建筑位居中央,显现出封建时代帝王对国家的主宰以及封建制度的“宝塔”结构。我国秦朝建立的万里长城,当时象征着秦帝国的“大一统”。但是,随着社会历史实践的发展变化,建筑艺术又会产生出一些新的象征意义。现在,北京故宫已成为中外游客所欣赏的审美对象,它既显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伟大成就,又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当我们现在登上万里长城,极目远眺,万里长城象一条巨龙在群山环抱中婉蜒游动,显得气势非常恢宏辽阔。在我们的审美视野中,长城已不再是秦帝国“大一统”的象征,而是中华民族创造力量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  要感悟建筑形象的象征性,还必须了解建筑艺术创造的时代背景及其民族特点。北京故宫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其结构上,从正阳门到景山,通过一系列错落有致,高低不同的空间处理,象征着皇权形象。北京天坛的设计具有明显的汉民族特点,象征着天帝的崇高神圣,表达出汉民族“天人感应”的思想意识。在欣赏建筑艺术的象征性时,还可以结合心理美学的“移情说”,充分展开自己的审美想象,在感知建筑形象的同时,把建筑形象拟人化,赋予建筑艺术以新的生命,使本无生命的建筑有了人的性格、人的情感,人的生气。比如找们欣赏一座幽静别致的别墅,就会感受到它非常幽雅婉静;欣赏那些高耸入云的建筑,会使我们产生向上飞腾的感觉;欣赏那些新颖奇特,色彩疏淡而简洁的建筑,则会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勃勃,游洒飘逸;看到那些富有稳定感的建筑,就会使人产生端庄稳重的感觉。当然,欣赏建筑艺术时的移情,只能根据建筑艺术质的规定性加以自然而又合情合理的想象,而不能胡思乱想,违背艺术欣赏规律。

2 要善于欣赏建筑艺术的音乐美,建筑艺术通常以错落有致的空间造型显现出类似音乐的节奏感

歌德和谢林都把建筑看成是“凝固的音乐,”正是在于他们感受到建筑艺术的音乐美。建筑艺术的外在造型都是按照形式大的规律创造的,它无论向空间什么方向延伸,都是有比例、有规划、有变化地排列的,从而形成一定的节奏。而“优秀的建筑物,它各方面的节奏,总能归于统一。这便形成一种统一的调子,统一的旋律。当你在观赏这座建筑时,你便能在一定时间过程中感受到节奏上反复多样的流动,产生音乐般的旋律感,正是这种旋律感,把你引向特定的情绪氛围”,从而获得类似感受音乐美的情感愉悦。感受建筑艺术的音乐美,要善于调动自己的通感,以动态的视觉对建筑造型显现的空间序列进行审美观照。欣赏建筑艺术同欣赏绘画不同,欣赏绘画主要靠静态的直观把握,而欣赏建筑却不能只靠静态观照,还应运用动态观照,从视点的高低、视角的俯仰、视野的远近大小、空间的开合、视觉的分隔联系中去观照建筑的空间序列,才能感受到空间序列的节奏感和音乐感。也只有从这个意义上才可以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3 建筑艺术的欣赏过程

建筑艺术的欣赏过程通常包括欣赏角度、欣赏距离和欣赏方法这三个组成部分。欣赏角度可以分为水平方向上的正视与侧视,在垂直方向上的平视、仰视与俯视。欣赏角度也就是审美角度或审美视角。在审美活动中,审美角度是非常重要的,客体审美价值的实现,不仅需要客体自身的审美同伴,而且还需要审美主体的密切配合,需要审美主体选择合适的审美角度,尽可能多角度、全方位的把握审美客体。建筑艺术是立体的空间艺术,欣赏者更应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欣赏建筑艺术的整体美。建筑艺术又是视觉艺术,欣赏者与建筑物距离的远近直接影响制约着审美效果。一般来讲,近距离可欣赏建筑的细节或局部;中距离可直观全貌;远距离能概观大致轮廓。欣赏者时间充足,可近、中、远三者兼而有之;时间仓促,则只能或中或远的览其概貌。一般来讲,欣赏古典建筑可多作近、中距离的观照;欣赏现代的宏伟建筑可多作中、远距离的概览。当然,欣赏距离的远近不是绝对的,应该因人而异,因建筑艺术不同而不同。欣赏方法对于欣赏建筑艺术有着重要意义,它一般分为静态欣赏和动态欣赏。静态欣赏是指欣赏者在特定的欣赏点上对建筑物的静态观赏,动态欣赏是指欣赏者按照欣赏需要,在一定的观赏路线上对建筑物的观赏。在欣赏中,应该把静态欣赏与动态欣赏有机结合起来,作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随着欣赏路线的流动,欣赏者的大脑中就会出现一幅幅具体可感而又各不相同的建筑形象画面,即不同的建筑形象,从而感受到建筑形象的空间序列。同时,由于欣赏者视点的高低、视角的仰俯。视野的大小、视觉的转换等是不断流动变化的,这样当欣赏者去感受建筑形象的空间序列时,就会产生一种节奏感,这也正是人们把建筑比喻成是凝固的音乐的内在依据。

总之,建筑艺术是物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相结合的艺术,是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奇迹和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在欣赏建筑艺术的过程中,欣赏者应了解建筑艺术的一般特点和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情感等因素,积极能动地进行审美观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建筑艺术的美。

 建筑专业的学生通常需要进行认识实习,来加强对工程的理解,充实自己的知识面。在实习的过程中,大家都有哪些体会呢?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建筑认识实习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建筑认识实习心得体会范文(一)

 认识实习是房屋建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重要环节,实习中,在专业技术人员和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可以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一一相互论证,对房屋建筑学知识有个良好的感性认知,了解本专业概况,为以后的更多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参观实际建筑,提高对建筑材料、建筑形式的认识,提高学习热情,巩固理论知识通过实习参观不同用途的建筑,了解不同的建筑结构,熟悉不同材料的特性通过实习拓宽专业知识面,初步了解本行业的工作性质,激发对自己专业的学习热情,强化事业心和责任感,巩固专业思想。

 实习的第一站就是xx,虽然平时经常去,但是从没有仔细观察过这里的建筑。下车后首先看到的是xx,这是讲解外立面的典型建筑,一层采用大理石材铺设,二层及以上是贴瓷砖。由于大理石表面光滑、耐腐蚀性强、抗风、防雨等特点,可以给建筑外立面的清洁牢固起到很好的作用,在现代建筑中被广泛应用。有些建筑采用的是墙砖、条形砖的外立面,或者表面刷涂料。由于墙砖容易脱落,抗风能力差,而涂料的耗能大,安全性差,所以应用相对来说具有局限性。

 砖混结构中,为了加强建筑的空间刚度和整体稳定性,使建筑在地震中避免或者减少破坏,根据规范,我们需要添加抗震构造柱来增强和提高建筑物的抗拉抗裂性能。而马牙槎就是用于抗震区设置构造柱时砖墙与构造柱相交处的砌筑方法。在这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个马牙槎,马牙槎是砖墙留槎处的一种砌筑方法,有大马牙槎和小马牙槎两种叫法,同时也要按规定预留拉接钢筋。目的是在浇筑构造柱时使墙体与构造柱结合的更牢固。

 从xx地震之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这里的大部分建筑采用砌体结构,目前民用建筑最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主要包括:钢结构、框架结构、砖混结构和砖木结构。这4种结构的建筑在抗震方面有着一定的区别:钢结构建筑抗震级别最高,将是人们的首选结构形式。其次框架结构建筑在抗震性能上也有不错的表现,砖混结构建筑一般以多层为主,其抗震性能比起上述两者相对弱一些,砖木结构稳定性较差,6、7度地震时极易倒塌。

 这里的高层一般都做剪力墙,剪力墙结构是由一系列纵向、横向剪力墙及楼盖所组成的空间结构,承受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是高层建筑中常用的结构形式,由于纵、横向剪力墙在其自身平面内的,刚度都很大,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侧移较小,因此这种结构抗震及抗风性能都较强,承载力要求也比较容易满足,适宜于建造层数较多的高层建筑

 通过这次实习,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学到了前所未有的知识,到工地参观,实地考察,更巩固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深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且能够更深刻准确的掌握,激发了我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更进一步了解了将来的工作性质,熟悉了工地上各种工作的特点和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为自己将来工作奠定基础,并且做好思想准备迎接未来的各种挑战。

 通过实习,在头脑中对专业概念有了理性的理解,而不再是一个光秃秃的概念,赋予了它深刻丰富的内涵,努力完善自己去做好它!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学科、技术和工程的总称。它既指与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有关的各类工程设施,如建筑公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铁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等,也指应用材料、设备在土地上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等工程技术活动。土木工程是社会和科技发展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的先行官之一;它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对建筑工程的现场施工和管理有了直观地认识,增强了对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并综合运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同监理工程师一起解决工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在本次实习中,我对建筑工程的各方责任和角色有了更切实际的了解,深刻体会到工程建设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种种限制、种种实际问题,亲眼所见了建筑工人的辛苦。

建筑认识实习心得体会范文(二)

 以前看建筑物,不知道从哪方面的去看建筑,也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去评价一个建筑的优劣好坏,想深入去了解的建筑,却不知道从哪方面去了解,经过两周建筑认识实习,面对实体建筑,通过老师的仔细讲解,自己终于有了对建筑整体的感性认识,对建筑的观察力有所提高,对建筑由了解变成了喜欢,而且自己也学到很多的有关建筑方面的知识,对单个建筑、建筑群等都有了较深的认识。

 在这次实习中,我们参观了xx的xx等代表性建筑,xx的xx等。古代建筑、现代建筑,自己真是一饱眼福。

 我在建筑认识实习日记中已经分别对单体建筑的做了详细的介绍,在这里,我只是叙述观看所有建筑后的总结和感触,看过这么多古代和现代的建筑后,对建筑所涉及的方面了有了很深的认识,下面就分别论述:

 建筑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建筑为人们提供的不仅仅是休息、活动的场所,而且给予人们精神的享受。建筑在满足功能的同时,其艺术性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xx入口和xx门,它们都具备使人通过的功能,但它们给人的感受就不一样,xx入口给人肃穆而威严的感觉,而xx门给人亲切宁静的感受;又如xx门和xx,他们都会使人感到宏伟庄重,但xx庄重中带有压抑感,xx则显得开阔。

 社会生产方式影响建筑,如xx中等古建筑,都采用是木结构,这说明了社会生产了对建筑的限制,那时候没有钢材,水泥的建筑材料,落后的技术造就了豪华的殿堂,建筑大部分采用了天然的材料,沿用数千年之久的木结构构架形式没有多大的改变。

 社会思想意识民族文化特征影响建筑。如xx,建筑中的龙凤纹祥只能用来象征皇帝和皇族,建筑的形制、屋顶的样式要等按等分级。因为我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中,地位的世袭制度,官爵的等级制度都对古代建筑产生了巨大影响。还有古建筑上的雕刻、绘画也反映了我国当时的民族文化,如在古建筑中则常常通过匾额、楹联强调建筑的主题,用题名的方式点出这个建筑环境的诗情画意,表现了建筑与文学文化的密切联系。。

 曾经思考怎样的建筑才能向人们展示一个好的形象,通过这次建筑认识实习和查阅相关的资料,知道了建筑的形象离不开尺度、对比、韵律和均衡。如人民英雄纪念碑采用了我国传统的石碑形式但并没有将它们简单地放大,而是仔细地处理了尺度问题——基座采用两重栏杆,加大碑身比例。因而显示了它的实际尺寸;又如xx门廊,水平方向的韵律感;如颐和园乐寿堂院墙,灯窗与栏杆不同疏密的重复,节奏轻快活泼。

 此外,我认为,建筑形象和建筑空间有密切的关系。我国传统建筑中,用木隔断分割空间,这样显示的轻巧感增加了与邻室的空间联系;像xx的长廊,以廊柱作垂直限定,空间界限模糊,既分又合,融为一体;又如xx殿以三层凸起的汉白玉台基层层内收,强调其庄重雄伟与强烈的稳定感,同时也扩大了建筑的空间领域。另外,空间序列的安排对建筑形象也有重要影响,xx造成了形体和空间上的类似与重复,xx宏伟的体量构成这一序列的高潮。xx主轴线上的外三殿所形成的时间-空间序列:xx是这一空间序列的“前奏”;xx以及其所处的狭长院落造成了形体和空间上的反复“收”、“放”和相似重复;午门以其三面围合的空间预示着另一个“乐章”的开始;新乐章开始,xx桥又一次重复前奏,但院落空间变大变宽;xx在收的同时,通过台阶的上和下,预示着高潮的到来;进入形状重复但规模扩大的xx主院落;xx宏伟的体量、高大的台基、开阔的空间,构成这一序列的高潮;xx及其院落,在形体和空间的相似重复中逐渐减弱,接近尾声。

 万事万物都离不开历史,建筑也包括在内,从原始社会的山洞鸟巢,到古代的木结构建筑,再到现代建筑,都见证了历史的演变,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建筑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没有了古代建筑一步步地发展也没有现代建筑的宏伟、先进,技术离不开生产的发展,国家大剧院,首都博物馆,鸟巢,水立方的成就归功于现代生产力的发达和科学技术的先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更多顺应时代潮流的建筑将不断涌现。

 在这次建筑认识实习中,通过参观各种建筑和观看各类建筑,了解了各种建筑的功能、形态、色彩,了解了古代和现代各类型建筑特点。最让我高兴的是我对建筑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增加了很多,建筑很有内涵,随着对它的深入了解,就越想了解它。以后我要更多的出去认识更多的建筑,更多的了解建筑,把建筑学学好,尽自己所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建筑实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72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