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扩充了历史著作的记述范围
色诺芬博识善文,他的著作涉及到政治、哲学、军事、经济等诸多领域,成为后人综合研究古希腊社会的必读文献。
② 草创了以人叙史的新体裁
色诺芬在《希腊史》中就非常注意集中叙述历史人物的活动。他的《阿格西拉于斯传》和《居鲁士的教育》等著作,更是初步形成了比较典型的传记体体裁。后来,古希腊的史学家们开始逐步把传记作为史学著作的一种形式,认识到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重要性,最后终于达到了普鲁塔克《名人传》那样的高峰。
③ 重视经济生活
色诺芬比当时的任何一个史学家都要重视人们的经济生活以及经济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他的2部经济专著中,最早使用了“经济”这个词汇,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奴隶主经济理论,详细地记述了古希腊城邦的经济事务,为后人研究和了解古希腊的社会历史提供了方便。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1卷中,为了说明古希腊的社会分工情况,就大量地引用过色诺芬的著作。
苏格拉底在人类思想史上影响深远,却没有任何自己书写的文字可以稽考,其声名的传播全赖两大门徒——柏拉图和色诺芬。二位弟子聪敏卓异,著作等身,而他们大量文章由苏格拉底和他人的对话组成。尤为玄妙的是,二人都曾以《会饮》为题,借苏格拉底之口,讨论“爱”与“美”这样的不朽话题。柏拉图的《会饮》文采斐然、思致幽远,广为传颂;色诺芬却没有“崔颢题诗在上头”这种影响的焦虑,再写一篇同题著作,必然有其过人之处。色诺芬的会饮叙事,当然不会欠缺种种必要的元素,比起柏拉图的轮番赞颂之作,构思甚至更为灵巧飞动。柏拉图和色诺芬同为苏格拉底的学生,却具有完全不同的秉性——据说,柏拉图性近诗人,色诺芬性近史学家。这也使二人在著作《会饮》时流露出不同的风格。 会饮的地点在卡里阿斯家,主要目的是庆祝其同性恋人奥托吕克获得竞技胜利,苏格拉底躬逢其盛,因声望卓著,智慧超群,不免成了聚会的核心人物。此类会谈的随意性决定了其话题必然纷纭多端,但综合观之不过有四:第一、什么是参加聚会的人心目中最感到自豪的东西?答案各自不同:A、使人变好的才能(卡里阿斯);B、熟悉荷马诗歌(尼科拉特);C、美(克里托布鲁);D、富有(安提斯蒂尼);E、贫穷(卡尔米德);F、拉皮条的技艺(苏格拉底);G、使人发笑的技巧(菲利布斯);H、优秀的儿子(吕克昂);I、卓越的父亲(奥托吕克);J、朋友(西谟根尼)。第二、每个人解释为什么会选择上述的答案。第三、克里托布鲁和苏格拉底比美,苏格拉底在言辞上占得了便宜,但投票的结果却是大败。第四、苏格拉底对“爱”(eros)发表评论,认为精神的情爱高于肉体的爱欲。
以普通的眼光来看,在这些话题里,令人好奇的是何以卡尔米德觉得贫穷值得骄傲?苏格拉底是一个皮条客吗?矮胖丑陋的苏格拉底如何证明自己比克里托布鲁俊美?其实在文本里这些疑惑通过巧妙的语义转换而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解答。卡尔米德认为贫穷值得骄傲,是因为在富有时必须整天为财富的丧失而担惊受怕,而一旦变得一无所有,就什么也不会失去,反而时时都有获得的期待。苏格拉底所谓的皮条客,不过是耸人听闻,实质所指则是撮合大家相互的需要,使之彼此爱慕、结盟,在此不妨联想其著名的“接生婆”之喻。苏格拉底论证自己之美,开始于一个令人误入歧途的定义,即美就是满足了某种需求的东西,按照这个逻辑前提,苏格拉底的凸眼睛、冲天鼻、大嘴巴由于有广泛的适用性就必定分外美丽。克里托布鲁气急败坏,提议大家投票选美,结果大获全胜。 鼓励从具有直接相关性和重要性的爱、美、高贵等问题开始思考苏格拉底和苏格拉底之生活,以及在这些问题的指导下思考。此外,《会饮》的一个主要魅力是伴随这种思考的优雅而生动的幽默。但是,只有考虑到主要对话参加者的命运——这种命运在色诺芬写作时是已经知道的——才能充分欣赏这种幽默或活泼。
《会饮》的高潮在文章的末尾,苏格拉底就爱发表了长篇大论,认为爱有两种,一种是精神上的情爱,一种是以肉体为核心的爱欲,而纯粹圣洁的精神情爱远比轻盈的肉体爱欲高贵典雅。肉体之爱卑劣、贪婪、短暂、容易厌倦,而精神的爱给人勇气、令人愉悦、使人品德完美,是一生相伴的馨香,甚至令人不朽:“无论人还是神明还是像神明一样的英雄,对心灵间的友谊的评价都要高于对身体愉悦的评价。也正因为如此,那些漂亮的女人才虽然会因其外表的美而使宙斯神魂颠倒,让宙斯和她们缔结姻缘,但宙斯最终许诺给她们的却依然是有限的生命;宙斯对其心灵有所赞赏的那些像神明一样的英雄,宙斯给予他们的却是不朽,其中有赫拉克勒斯以及迪俄斯库里,还有一些叫其他的名字。”
通观全书,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只是一个和蔼有趣的市井贤人,和柏拉图所塑造的究元决疑、大畅玄理的哲人苏格拉底大相径庭——柏拉图的《会饮》叙事如同在写诗,想像宏富曼妙,旨趣高远,不时闪现形而上的光影,而色诺芬相比远要朴实随意一些,枝蔓丛生,更像一次真实的会饮。然而不论进入《会饮》文本的路径如何,色诺芬和柏拉图的精神旨归大同小异,人的一生不能像猪一样在泥涂里打滚,应该努力走向品德完善、精神高贵,以美的名义,以爱的名义。
著名历史学家色诺芬是他的弟子
色诺芬(Xenophon, 公元前427~前355年),古希腊历史学家、作家。雅典人。苏格拉底的弟子。公元前401年参加希腊雇佣军助小居鲁士(Kurush,约前424~前401年)争夺波斯王位,未遂,次年率军而返。前396年投身斯巴达,被母邦判处终身放逐。著有《远征记》、《希腊史》(修昔底德《伯罗尼撒战争史》之续编,叙事始于前411年,止于前362年)以及《回忆苏格拉底》等。
色诺芬是个多产作家,他的主要著作有以下几种:
⑴《希腊史》(Hellenica)7卷。
色诺芬是抱着续补修昔底德(Thucydides)《伯罗奔尼撒战争史》("The 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的目的开始写作史学著作的。这部《希腊史》所叙的史事始于公元前411年,而且恰好从修昔底德断笔的句子开始衔接,止于公元前362年的曼提尼亚战役。
由于色诺芬本人就是一位活跃于当时的政治家,对那个时期希腊各邦的各种事务比较熟悉,有许多甚至是亲身所经历的,因此该书所记载的史实比较可靠,为后人研究公元前5世纪末和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的希腊历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文献资料。在这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忒拜和斯巴达争霸的经过、以及希腊各邦在长期的战争中互相削弱的情形。
这部《希腊史》的前后体例不太一致。在第1卷中,色诺芬严格地按照修昔底德的编年顺序叙述史事、一直写到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结束,文笔也显得有些拘谨。从第2卷开始,他的叙述开始生动起来,涉及的内容也显得丰富多彩。另外,色诺芬在书中也采用了记载演说辞的方法,试图通过历史人物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来显示其性格。由于他与当时的许多风云人物都有交往,因此该书中的许多篇章带有回忆录的性质,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总的说来,色诺芬无论在治学态度上、还是在取得的成就上,都难以与修昔底德和希罗多德相比。他对历史事件及其因果关系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也缺乏修昔底德那种科学的批判态度和求实精神。他相信神谶、梦兆和预言,相信人世间万事万物都受着神意的干预。同时,该书还明显地反映出色诺芬袒护斯巴达的倾向,从而开辟了西方史学中的一种不良风气——为亲者颂、为尊者讳,以个人的政治好恶来选择史料和评判史实。这种风气的出现,是与公元前5世纪晚期希腊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中虚假粉饰之风的兴起相适应的,可以说是虚夸之风在史学领域里的表现。后来,这种风气随着古希腊城邦危机的不断加深而继续发展。希腊化时代出现的专为君王歌功颂德的御用史学,实际上就是这种“半历史的”或“非历史的”治史倾向的极端表现形式。
⑵《远征记》(Anabasis)
这是色诺芬最出色、流传最广泛的著作,是根据他率领那支希腊雇佣军历尽艰辛、从波斯回到希腊的悲壮经历而写成的。虽然他在书中对自己的作用做了夸张描写,但是它为后人提供了有关希腊雇佣军与波斯帝国的许多真实细节,而且还记录了雇佣军所经过的地区的地理风貌和人情习俗,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另外,此书还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古代军事教科书,向后人提供了古代希腊人的用兵之道及其实际战例,对后来的希腊兵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一直延续到现在。据说马其顿的亚力山大在同波斯帝国军队决战时,就曾利用过此书。
这部《远征记》既为色诺芬赢得了军事家的英名,也为他赢得了文人的盛誉。他以逼真的手法描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使之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戏剧性感染力,从而成为古希腊文的范文之一。
⑶《斯巴达政体论》"Constitution of Sparta"(又名《拉西第梦的政制》"Constitution of Lacedaemon")
这是一部政治制度史著作。色诺芬在书中把斯巴达的政治制度理想化,备加赞赏;同时他也对斯巴达的教育制度和立法制度进行了美化。书中虽然掺杂了许多个人成见,但也为后人研究斯巴达的政治史和社会史提供了丰富的具体史料。
⑷《居鲁士的教育》(Cyropadia)
这是一部类似于“乌托邦”式的政治著作,也有人说它是一部“哲学小说”。实际上,色诺芬通过叙述居鲁士的性格、品德和生平事迹,提出了他自己理想中的培养政治家的方式,同时也阐发了他自己的济世方略。他主张:统治者要聪明正直,要成为“哲人王者”;臣民则必须各安其业,忠于职守;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安宁和繁荣。这种奴隶主贵族式的政治理想,其实在其同学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中被阐述得更加清楚。
⑸《回忆苏格拉底》(Memorabilia)
这是色诺芬为其师苏格拉底写的一部回忆录。他在书中对苏格拉底的学问、道德和石破天惊的口才做了相当逼真的描述。虽然他对苏格拉底的学说和思想的理解比较浮浅,远不及柏拉图的同类著作来得深刻,但是此书对研究古希腊哲学史和古希腊社会史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⑹《阿格西拉于斯传》(Agesilaus)
这是色诺芬为了凭吊他的已故好友、斯巴达国王阿格西拉于斯而写的一部传记。他感激阿格西拉于斯的知遇之恩,对传主赞赏备至。此书不仅为研究斯巴达社会史保存了不可多得的史料,而且与伊索格拉底的《艾瓦格拉斯》一起草创了西方史学编纂中的传记体裁。
⑺《经济论》(Oeconomicus or Economics,亦译《家政论》)和《论税收》
这两部著作是现今流传下来的古希腊最早的经济专著,集中反映了色诺芬的经济思想和对经济活动的主张。
《经济论》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全书共分为两大部分。在第1部分中,色诺芬借苏格拉底之口阐述了农业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认为农业是国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希腊自由民的最重要的职业;然后又讨论了人们应当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来管理好自己的家产。在第二部分中,色诺芬提出:主持家务是妇女的天职,家政训练应该成为女子教育中的特别项目。总的看来,色诺芬拥护自然经济,反对雅典所采取的发展商业和货币经济的方针。他根据奴隶制自然经济的要求,确定了奴隶主的经济任务,主张把奴隶主的家庭经济管理辟为一门专门学问。
《论税收》是色诺芬晚年的作品。它主要讨论了如何改进雅典的税收制度的问题,主张要在不增加税收的前提下维持雅典的财政平衡。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些当时雅典的财政状况。
▲色诺芬一生经历丰富、著述众多。但是长期以来,西方史学界和学术界对他在西方史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却评价不高。英国史学家约翰·布瑞在他的《古希腊的历史学家》一书中,曾这样说过:“色诺芬在史学领域和哲学领域中,都是一个浅尝,他略有文才,写过多种多样的著作。只有把那些著作加在一起,才使他在希腊文苑中占有一席之地。实际上他的才智是平庸的,不能深入地观察到事物的本质。如果他生活在现在,也许是个第一流的新闻记者┄┄。就史学方面而言,他的真正贡献是写了一些回忆录。”
我们认为:尽管色诺芬在研究和理解历史的深度上不及修昔底德和希罗多德,但是在观察和表现历史的广度上却有他自己的特点:角度新、视野宽。与此同时,公元前5世纪末至4世纪初的希腊史事,主要是靠他的记载才流传下来的。因此,色诺芬在西方史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是不容抹杀的,也有人把他和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并举,称他们为“古希腊3大史学家”。
色诺芬的史学特点和贡献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① 扩充了历史著作的记述范围。
色诺芬博识善文,他的著作涉及到政治、哲学、军事、经济等诸多领域,成为后人综合研究古希腊社会的必读文献。
② 草创了以人叙史的新体裁。
色诺芬在《希腊史》中就非常注意集中叙述历史人物的活动。他的《阿格西拉于斯传》和《居鲁士的教育》等著作,更是初步形成了比较典型的传记体体裁。后来,古希腊的史学家们开始逐步把传记作为史学著作的一种形式,认识到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重要性,最后终于达到了普鲁塔克《名人传》那样的高峰。
③ 重视经济生活。
色诺芬比当时的任何一个史学家都要重视人们的经济生活以及经济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他的2部经济专著中,最早使用了“经济”这个词汇,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奴隶主经济理论,详细地记述了古希腊城邦的经济事务,为后人研究和了解古希腊的社会历史提供了方便。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1卷中,为了说明古希腊的社会分工情况,就大量地引用过色诺芬的著作。
色诺芬是一位多产作家,著有《希腊史》、《长征记》、《拉西第梦人的政制》、《经济论》、《雅典的收入》等十余种著作,都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其中《希腊史》最为重要,系统叙述了公元前411~前362年希腊城邦由盛而衰的过程,是研究古典时代希腊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
色诺芬的《希腊史》试图继承修昔底德的未竟之业,成为《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续编,因此其著作的开篇便紧接着修昔底德一书的中断之处。他大约逝世于公元前4世纪中叶,不仅看到了雅典的战败,也目睹了斯巴达的兴衰和底比斯勃兴,所以他的《希腊史》并未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结束视为希腊灾难的终结,而将它视为新的、更大灾难的开端,故他把希腊史一直叙述到公元前362年的门丁尼亚之战。在该书的结尾处,他不无忧虑地写道:希腊的灾难并未因此战而结束,相反,更大的混乱和灾祸降临到了希腊。
《长征记》是色诺芬所有作品中最为著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本。全书大体是色诺芬根据自己在行军中所作的记录整理而成。《长征记》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对古希腊的军事科学作出了切实的贡献,被认为是西方第一部军事理论的名著。
色诺芬的著作是我们研究公元前5世纪末和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希腊史的主要资料,他为我们提供了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希腊史学的发展史上,色诺芬还有一些开创性的贡献:
首先他首创了传记写作体例。他写有《回忆苏格拉底》和《阿格西劳传》,两者都是以单个人物为中心,前者不太系统,但尽可能地反映了苏格拉底生活的各个侧面;后者是关于斯巴达国王亚偈西劳的传记,偏于记述其行政和军事方面。自此以后,回忆录和传记成为希腊史学著作的两种重要体裁,普鲁塔克、阿利安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他的继承者。
其次他把经济作为一个重要领域加以研究。他的《经济论》、《雅典的收入》直接把国家的强大与财力的雄厚联系起来。虽然他的理论并不完善,但毕竟迈出了难能可贵的第一步。
最后他把政治制度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并注意到它与社会结构、经济之间的关系;这是古希腊所有学者之中比较罕见的成就。
会饮,Symposium,是一种礼节,指为庆祝某事所举行的典礼,有酬神的仪式,仪式之后有酒宴,参加的人边饮边聊,称之为会饮。现在也引申为讨论会,座谈会。
年轻的悲剧诗人阿伽通(Agathon)的第一部悲剧得了奖,为了庆祝得奖,苏格拉底应约赴宴相庆,这是一段发生在宴会上的对话,由阿波罗陀若(Apollodorus)向格老孔(柏拉图之兄)转述宴会参加者阿里斯多兑谟(Aristodemus,当时崇拜苏格拉底最热烈的人)与阿波罗陀若的对 话。
对话主要由几段赴宴者对爱(Love)和爱神(Eros)的赞美组成。
1裴卓(Phaedrus),从文艺的角度赞美,[178a-]
裴卓说爱神是最古老的神,是人类幸福的来源。对年轻人来说最高的幸福是有一个钟爱自己的爱者,而对爱者来说最高幸福莫过于有一个年轻的被爱者。[178c]
这一段其实说的是古希腊盛行的男人与男人之间的恋爱,年龄较大的男子钟爱年龄较小的男子,前者称为爱者,后者称为被爱者。
爱者与被爱者之间的爱与品德有关(爱者是被爱者的模范,相反被爱者因其年轻英俊,也因为他的品德是向上的,是有潜力的优秀公民。)。如果一个爱者准备做一件 丢人的坏事,或被人凌辱而不敢抵抗,他就会觉得羞耻,而如果被他年轻的被爱者看到他就会无地自容。类似地被爱者也害怕被爱者发现做了坏事。
裴卓说假使有一只军队或一个城邦完全是由爱者和被爱者组成的,就会治理得井井有条,作战时就会人人争先。[179a](底比斯的300圣军就是这样的一只军队。)
相爱的人是愿意为对方牺牲生命的,男女都是如此。
荷马史诗中的大英雄阿基里斯和派特罗克洛斯就是爱者与被爱者的关系,据说派特罗克洛斯更年长,而阿基里斯是最美的人,这些都提示阿基里斯是被爱者,而派特罗克洛斯是爱者。
2包萨尼亚(Pausanias),是法律专家,爱慕阿伽通。[180c]
包萨尼亚区分了天上的爱神和凡间的爱神。天上的爱神根据《神谱》是天帝乌拉诺斯(Uranus)被他的儿子砍碎投入大海,海里涌出的白浪,变成了爱神。凡间 的爱神是宙斯和宙尼(Dione)所生(荷马史诗)。因此天上的爱神出身与女的无关,只是由男的所生,所以其爱情对象只是少年男子,而且由于她年纪大,所 以她的对象就更坚强也更聪明。只有那些腮帮子长了胡须的年轻人,才能成为爱的对象,因为只有那时他们的心智才是健全的。
包萨尼亚区分了希腊人中三种对爱的规矩,爱利亚,斯巴达和彼奥提亚(底比斯)把接受爱者的恩宠看成是美事坦然接受。而伊奥尼亚人(爱琴海东岸)则把这种同性之爱视为丑事, 包萨尼亚推测这可能与他们长期受蛮夷(波斯)统治有关。蛮夷的习俗把钟爱少年,爱智慧,爱体育都视为丑事,这可能是那里的统治者害怕牢固的友谊和亲密的交 往会把君主的统治推翻。
包萨尼亚举了个著名的例子,雅典正是因为一对爱者和被爱者(阿利斯托斋吞和哈摩狄阿斯,见下图)受到了僭主的威胁而奋起反抗才推翻了僭主统治建立民主制度的。
包萨尼亚自认为雅典的规矩是最好的,它鼓励人们钟爱应当钟爱的,避开应当避开的。(1)迅速接受爱人是可耻的,应当经过一段时间,因为时间对于许多事物常常是最好的考验。(2)受金钱诱惑和政治威胁而委身他人是可耻的。
包萨尼亚指出被爱者接受爱者的爱是为了增进品德(因此有教育意义)。如果一个人(被爱者)肯伺候另一个人(爱者),目的在于得到那个人的帮助以在哲学(爱智慧)或其他品德上更进一步,这种殷勤伺候并不卑鄙,也不算谄媚。这样,对少年男子的爱情就与学问道德的追求合为一体了。
爱者的原则是既然 被爱者对自己表现殷勤,自己就应该在一切方面为他效劳;被爱者的原则是既然爱者能使自己在学问道德上有所长进,自己就应该尽量拿恩情来报道。(根据习俗, 被爱者有服从爱者要求的义务,但柏拉图反对放纵的爱,所谓柏拉图式的爱情。柏拉图在《理想国》[403b-c]中规定一个爱者可以亲吻、亲昵、抚摸被爱 者,象父亲对儿子一样;如果要求被爱者做什么也一定是出于正意。)
3鄂吕克锡马柯(Eryximachus),一位医生[186a]
鄂吕克锡马柯从医学的角度说:爱神的威力伟大得不可思议,支配着全部神的事情和人的事情。
要区分健康状态的爱和疾病状态的爱。我们应该爱品格端正的人,以及小有缺陷肯努力上进的人;我们应谨防凡间的爱情,以免因它的快感而养成*荡。
4阿里斯多芬(Aristophanes),著名喜剧作家[189c]
阿里斯多芬在这里讲了一个著名的神话,解释了同性恋和异性恋的来源。最早人类有三种性别,男、女、亦男亦女,他们的形体是圆球形的,每个人都有四只手,四只 脚,头上长两副面孔,一副朝前,一副朝后,生殖器也有一对。这些人类的体力和精力都十分强壮,他们企图打开一条通天之路,去和诸神交战。
宙 斯为了削弱人的力量,把每个人都劈为两半。人被劈为两半后,这一半非常想念那一半,常常相互拥抱不肯放手,直到饥饿麻痹而死。宙斯起了慈悲之心,于是把人的生殖器移到前面,使男女可以互相拥抱交媾生殖。这样如果是男女相互抱着可以传下后代,如果男人和男人抱着,至少也可平息情欲,让心里放松一下,好去从事 人生的日常工作。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完整的,是一种合起来才成为全体的东西。所以每个人都经常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那些亦男亦女剖开的 人,男人眷恋女人,女人则眷恋男人(异性恋)。那些由剖开女人造成的女人则更喜欢女人,对男人没多大兴趣(女同)。那些由剖开男人造成的男人则爱和男人作 伴(男同),他们在少年男子中多半是最优秀的,是最强烈的男性。这样的男性成年之后大多都会在政治上有所成就,到了壮年,他们就会眷恋青年男子,常和被爱 者相守。
5阿伽通(Agathon),年轻的悲剧诗人,宴会的主人,被包萨尼亚爱慕。[195a]
爱神是什么:爱神是年轻的,娇嫩的,柔韧秀美的。
爱神所能:爱神是公正、审慎、勇敢、智慧的。
6苏格拉底(Socrates),大哲,亚西比德的爱慕者(苏格拉底的爱情更像今天的父子之爱,或师生之爱,是去除了肉体欲望的精神之爱)。[201d]
苏格拉底的对话是全篇的精义所在,本身分为两部分,一为与阿伽通的对话,一为转述与狄欧蒂玛(Diotima of Mantinea,来自门丁尼亚的女哲学家)的对话。
苏格拉底与与阿伽通的对话
(1)爱情必有对象;
(2)爱者还没有得到所爱的对象;
(3)爱情就是想占有所爱对象的那个欲望;
(4)爱情的对象既然是美,如阿伽通所说,那它就还缺乏美,“爱神是美的”这个说法就不能成立;
(5)美就是善,所以爱神也不是善的。
(替换一下就是,“恪守道德的人就是缺德的人”)
苏格拉底转述与来自门丁尼亚的女哲学家狄欧蒂玛的对话,原来他也和阿伽通一般见解,是狄欧蒂玛改变了他的想法。
(1)那么爱神是丑的、坏的吗?
(2)不美不一定就代表着丑,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个中间状态。类比一下就是,知识(有根据的正确的意见)和无知之间存在着个中间状态——意见(有正确意见却说不出所以然来)。
(3)爱神是介于会死的人和不死的神之间的精灵。她能把人的东西翻译传达给神,还能把神的东西翻译传达给人。爱神(Eros)是阿佛洛狄忒(女爱神)生日宴会上匮乏神和丰饶神结合的后代,后来成了阿佛洛狄忒的随从,生性爱美。
爱神处在智慧与无知之间,正因为无知,才盼望自己智慧起来,同时他又拥有追求智慧的能力(别忘了他也是丰饶神的儿子)。
(4)爱就是希望拥有好的东西,并希望永远拥有它。
(5)那些追求爱的人(爱者)采取什么方式,用什么方法才能进行这种所谓爱的活动?
(6)这种活动就是在美的里面生育繁殖,所凭借的美物可以是身体,也可以是灵魂。
(7)爱情的目的是在美的对象中传播种子,凭它孕育生殖,达到凡人所能享有的不朽。这种生殖可以是身体的,也可以是心灵的。诗人、立法者、教育者以及一切创造者都是心灵方面的生殖者。
(8) 如果一个人一直接受爱的教育,直到这门爱的学问的末尾,就会突然发现美本身,它首先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的。这种美并不表现为美丽的容貌,或者身体的某一部分,也不是言辞或知识,不在天上,也不在地下,而是那个在自身上、在自身里的永远唯一的类型的东西。(哲学的极致之境)而其他一切美者只是以某种方式分享了它。如果人能成为不朽,那他就是不朽的了。
7苏格拉底发言结束后,亚西比德(Alcibiades,被苏格拉底爱慕,是当时雅典最英俊的人) 醉醺醺地闯了进来。亚西比德这里是作为反面出现的,用以衬托苏格拉底主张的精神恋爱。他嫉妒苏格拉底与任何漂亮的年轻人坐在一起;作为被爱者,他主动追求苏格拉底并希望与他发生进一步的关系,但都失败了。[214e-]
“凭着各位神灵和女神,我就这样跟苏格拉底睡了觉,无非如此,好像跟一位父亲或哥哥在一起一样。”
亚西比德还叙述了与苏格拉底从军期间发生的几段故事,苏格拉底坚忍勇敢,在战役中苏格拉底救了亚西比德一命还把奖励让给了他。亚西比德赞美苏格拉底是古今无双的人物,在他平凡可笑的言辞里包含着十分圣洁的思想,其中充满着美德,把人引向最崇高的目标。(这正是爱者对被爱者的爱)
亚西比德抱怨说不仅他,还有查米德斯(Charmides,柏拉图的舅舅)、欧替德谟(Euthydemus)等也深受其害,本来苏格拉底做为年长者是追求者,但后来这些“受害者”发现苏格拉底其实是被追求者(指苏格拉底漠视“受害者”们对苏格拉底的示好暗示)。
整部对话的结尾耐人寻味,当所有人都睡着后,只剩下苏格拉底和阿伽通、阿里斯多芬两位诗人还醒着,他们用大杯饮酒,苏格拉底想迫使两位诗人承认一个人既能写喜剧又能写悲剧,一个有才华的悲剧作家也是喜剧作家。
当天亮的时候,两位诗人先后睡着了,只有苏格拉底还醒着,他起身按惯例由阿里斯多兑谟陪同去吕克昂(著名的花园,内有体育场,后来亚里士多德在此开办了自己的学园)洗了澡,然后像往常一样在那里度过了一整天,傍晚才回家休息。
~
补充:《会饮篇》217b-d(发现这篇也被“扫黄”扫掉,作为资料一起补发)
“亚西比德:我常常去与他见面。那时,就只有我们两个人。我期待他说一些情人们独处时的窃窃私语——我喜欢这个念头。但,这从来都没有发生过! 他继续如常地说话,一直说到该回家的时候。于是,我建议一起去体育馆做点运动,并且想一想注定要在那里发生的事。接下来,你能想象吗?我们一起做运动,一 起不停地摔跤,却丝毫没有心灵的沟通,我还是无所进展。嗯,我明白了,以这种方式,我肯定什么也得不到。但是,我已经开始,直到完全清楚自己的处境为止, 我才会回头看一看。因此,我决定开始正面进攻。我邀请他吃晚饭,如同情人诱惑他的爱人一样,而不是相反。让他接受这些虽然也很不容易,但我会努力到底。”
这里的他是苏格拉底,这段对话是柏拉图(苏格拉底最著名的弟子)写的亚西比德(也是苏格拉底的弟子,雅典贵族,将军,颇有争议性的人物,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后期的走向)狂追苏格拉底的情形。
情人是主动方,一般是年长者;而爱人是被追求方,一般是年轻人。这里柏拉图写的极具讽刺意味,因为亚西比德年轻英俊,而苏格拉底(浑名:扁平鼻子)年老丑陋,但却是亚西比德追求苏格拉底。
柏拉图本人也是相貌堂堂(柏拉图是宽肩膀的意思),像神一样的人物,苏格拉底另外一个高徒,色诺芬是骑兵司令和历史学家,长相也极为英俊。苏格拉底有这三位名徒,可谓古今中外第一名师了。
柏拉图在《会饮篇》中写这一段似乎有戏虐亚西比德的意味,而色诺芬和柏拉图更是竞争关系:柏拉图写《会饮篇》,色诺芬也写《会饮篇》,柏拉图写《理想国》,色诺芬则写《居鲁士的教育》,柏拉图写《申辩篇》记录苏格拉底之死,而色诺芬则写《回忆苏格拉底》。
当然色诺芬最为人知的杰作是《长征记》(色诺芬是带领希腊雇佣军从波斯帝国腹地安全返回的司令,这一行为直接启发了亚历山大远征东方)和《希腊史》(这本书接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史》,相当于司马迁身后的班固和陈寿)。
参考:王太庆译《柏拉图对话集》,Symposium, by Plato
(旧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