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被贬职的诗人及最能体现他当时心情的诗句

关于被贬职的诗人及最能体现他当时心情的诗句,第1张

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达了作者虽然被贬官在外,却仍然想为国立功,报效朝廷。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谪朗州十年他在朗州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文,表现了诗人贬谪后的种种心态其中主要有三种:坚贞,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愤懑,对造谣中伤,打击革新人士的权贵表现出极大的愤怒与不屈;豁达,在逆境中不消沉,开朗乐观

秋词 

作者: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小石潭记》的主旨:本文表现了诗人被贬之后孤凄、悲凉的心境。全文描绘了小石潭的幽深寂静的景色,借小石潭凄情、幽静的之景,抒发了诗人内心忧伤抑郁的心情。

《小石潭记》的写作特色

《小石潭记》用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全文寓情于景,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小石潭记》全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张九龄

兰叶春威获,桂华秋波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牺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被权好李林甫等排挤,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贬滴之后作《感遇》十二首。

这是诗人有感于自己的遭遇而写的感遇组诗的第一首。诗人运用美人与香草的比兴手法,寄托自己忧谗畏讥的政治感慨。同时也表示自己立身修德,是出予本性,井非沽名钓誉之举。这首诗语意温婉和雅地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墒宦此牺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平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愿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接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这首诗堪称唐诗精品的七律,是刘长卿第一次被贬南巴,途经长沙,吊贾谊故宅而作。全诗借凭吊古人抒发自己的迁滴之悲。字面上,句旬写贾谊,实际上,句句扣自己。“滴宦”正是作者当时处境,“楚容悲”正是作者当时心情。秋草、寒林之中,入去宅空,只见斜日,而作者还要独寻,可见仰慕之深。后四句由情及理,汉文有道犹薄待贾谊,代宗无道,对作者的迫害不盲而喻。贾生临湘水凭吊屈原以寄托自己的哀思,正如自己对旧宅

论文人被贬

——苏轼

 第一次被贬让苏轼有些措手不及。被贬之前苏轼担任湖州知州,也就是当时地方行政的二把手。由于当时苏轼名气极盛,遂遭人嫉恨,朝廷以莫须有的罪名对其判决处死,史称“乌台诗案”。还好有王安石等人求情,苏轼才得以保命,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初到黄州,苏轼虽然名为朝廷官员,实则不过是一个被看管的犯人,现实的落差造成的心态自然是孤高寂寞的,那首《卜算子》正是反映了这种心态,诗云:“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诗人先用“缺月”、“疏桐”、“沙漏”等意象烘托出气氛,再用孤鸿自比,把那种内心的寂静与清幽表现的淋漓尽致,最后的一句“寂寞沙洲冷”,明确点出了自己心态的核心感受——冷。这首诗将一个受到精神与肉体双重折磨的士大夫的内心的孤寂失落完全表现出来,也可见苏轼那种自我内心激烈的挣扎与救赎。

  当然苏轼没有这么一直沉沦下去。被贬黄州以后,苏轼的眼光较以往在朝廷更加的开阔,想法与文笔也更加的“接地气”、“入民心”。在这里,苏轼不问政事,与民同乐同苦,发明了“东坡肉”,也就是现在的红烧肉,写出了既是菜谱又是诗文的《猪肉颂》;他给酥饼起名叫“为甚酥”;给酸酒起名叫“错着水”;他发起了民间慈善组织“育儿会”。这些都反映了苏轼逐渐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投入新生活的积极心态。

  苏轼被贬的原因不乏因为他自具有文人的酸腐小家子气和执拗之气,这种性格使得皇帝和许多大臣虽敬佩他的文章,却讨厌他的性格。黄州的历练也使得苏轼的文格和人格都得到了新的升华,从一个见事批判的小文人,到一个具有广阔胸怀的大丈夫,这都是这片黄州土地所给予苏轼的。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大江东去》、《临江仙》、《记承天诗夜游》正是这种坦然达观性格的写照。所以,苏轼没有因为贬谪而沉沦,反倒成就了他“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心态,黄州影响着苏轼,苏轼同样也影响着黄州。

  苏轼第二次被贬惠州,这次的形势与贬谪黄州时大为不同,所包含的政治隐语就是告诉苏轼已不能再回到朝廷。时年苏轼正是花甲,要把它扔在穷乡僻壤的惠州,不仅需要想开,还需要真正的不抱有一点回朝的希望,才能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豁然开朗。这个时期苏轼的心态由一种坦然变成了一种淡然,类似老子的无为,并且在无为中抱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和勇气。他不在计较人生是否还能达到顶峰,被贬惠州时苏轼住在嘉祐寺,旁边有一座山,山顶有一个亭子叫松风亭,有一次他爬山爬到半路就累了,正在纠结是否爬时,他望着松风亭突然明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有些东西争不到便可不争,放松心态停下脚步,人生处处是风景,人生处处是收获,于是苏轼就这么快乐地下山了。

  惠州经济落后,一天才杀一只羊,羊肉早就被官员买去。苏轼只好买下剩下的羊骨头回家投在汤锅里煮,煮好的骨头泡上米酒,然后再用火微烤一下,最后用牙签去剔上面的肉,苏轼却还津津乐道,在给弟弟苏辙的信上称其有吃螃蟹的美味。这种自救自立,自我寻求快乐的方法,使得苏轼倔强地生活在这片岭南大地上,所以他的淡然使得自己由一个名利兼得的士大夫完全转型为无欲无求的草根文人。

  苏轼在这片土地上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表达了苏轼苦中作乐的情怀。被后人视为传颂爱情的词《蝶恋花》这样写道:“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这首诗是苏轼送给自己的侍妾朝云的,通过几笔简单的勾勒表达出一种深层次的人生体验,不仅仅为爱情,更是一种对人生的感悟。

苏轼第三次被贬到儋州,儋州就是今天的海南岛,在古代海南还是个蛮荒之地,无论是经济还是人文都非常的欠发达,六十二岁的苏轼被贬到这个“南无再南”的地方,应该说是中国文人历史上的“贬谪之最”了。对于这次贬谪,苏轼早有了心理准备,也习以为常了。苏轼告诉自己的儿子苏过,给自己准备好棺材和墓碑,随时准备把自己的骨灰留在海南这片土地上,可见苏轼的心态已经变成了忧患磨难了悟人生,他已经把这种放逐的历程看做是人生阅历的一部分,并把它融入到人生际遇的之中。他在离开海南时写下的一首诗很能表现这种感情: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日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通过最后两句的直抒胸臆,也显现出苏轼已经把自己的游历经历当做是人生的一种生命历程,没有这种生命历程就没有今天我们看到的苏轼。

总的来说,苏轼的一生大起大落,他少年成名,却也没有因为昔日的光环一直沉沦,他屡次被贬,却在被贬中放下名利,看轻生死,他说“此心安处是吾乡”,正是在贬谪之路上悟出了人生的真谛,只要内心找到了寄托,人生处处都是自己的精神栖息之所,家其实就是在我们的心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256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