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艾青诗选表达了什么感情

乞丐艾青诗选表达了什么感情,第1张

这首诗全部是用切实的语言,和细微准确的动作来表现的,没有夸张和虚构,这些朴实的语言都是艾青长时间的观察所孕育的,绝对不能改动一个字的。正是这些有生命的语言,才诞生了一个活的悲痛的正在乞讨的乞丐。

艾青,出生于浙江金华,现当代文学家、诗人、画家。艾青的诗歌以它紧密结合现实的、富于战斗精神的特点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优良传统,又以精美创新的艺术风格成为新诗发展的重要收获。

这里既反映了作者的艺术才能,又铭记下他严肃的、艰苦的艺术实践。在他的诗歌中,饱满的进取精神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带来鲜明。艾青的诗歌具有鲜明深刻的形象,随着诗歌结束,形象也就完成。形象,不仅指人,也包括物,以及思想等的形象化。

本诗为艾青1979年造访柏林后,在东德所作。其中浓烈地透露出艾青对东西德意识形态壁垒的愤怒隐喻以及对冷战的焦虑。

这首诗的特点是思想自由奔放,诗人写了墙的阻挡,却阻挡不了人民智慧的力量,寓意深刻,

内涵丰富。连续的反问使诗句在激昂高亢中结束,使读者陷入其中并深入思考。

诗中反复运用的反问,排比写出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突出了人的思想,意志,愿望是墙阻挡不了的。

爱情的灌木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蕴涵了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索与感悟,通过“行道树”这一平凡物象的描写,形象地阐释了生命价值的三个层面:勇于接受命运的挑战,勇于承受痛苦和磨难,执著追求和无私奉献,从而使文章具有理性的光辉,给人一种哲学的美感。

艾青的作品一般是描写太阳、火把、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艾青从对农村劳动人民的热爱和接近他们的要求出发,十多年来,一直向他们呈献着自己最真切的诗情。

艾青的诗歌以它紧密结合现实的、富于战斗精神的特点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优良传统,又以精美创新的艺术风格成为新诗发展的重要收获。这里既反映了作者的艺术才能,又铭记下他严肃的、艰苦的艺术实践。在他的诗歌中,饱满的进取精神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带来鲜明。

艾青的诗歌具有鲜明深刻的形象,随着诗歌结束,形象也就完成。形象,不仅指人,也包括物,以及思想等的形象化。

表达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决心为祖国奉献生命的强烈愿望。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浓浓的思乡念家之情。

诗人艾青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更能表达诗人为祖国前途、命运担忧,心力交瘁的情状。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作者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情结和土地在作者的诗歌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作者艾青可称为“土地的歌者”,而“土地”构成了作者诗歌的中心意象。

《我爱这土地》简介

通过描述他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痛苦多于快乐,他的心里有太多的“悲愤”和“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然而,这毕竟是生他养他的祖国,即使为她痛苦到死,也不愿意离开这土地——“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

“土地”这一意象是民族精神、中华文明和祖国命运的象征,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和大地母亲的深深热爱,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诗人说他要像鸟一样歌唱祖国大地;如果你死了,你应该把自己融进祖国。

    《芦笛》是我国著名的现代诗人艾青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诗。

     一、写作背景:1932年7月12日,艾青因从事活动而被捕。就在这时,他开始了诗歌创作,而《芦笛》这首诗就是在狱中写出来的,写于1933年3月28日。

    二、内容赏析:这首诗是诗人艾青对遭监所发出的反抗之声,同时也表现了叛逆之情。可以说,反抗之声和叛逆之情是围绕着一支芦笛而展现出来的。

    诗篇一开头就说:“我从你彩色的欧罗巴,带回了一支芦笛。”这里暗示着:与作者所遭遇到的相比较,欧罗巴还算是一个允许各种艺术创造存在的地方,因而芦笛也就成了艺术创造的象征。而艾青正是在那里找到了这支芦笛的。接着说,“同着它,我曾在大西洋边像在自己家里般走着”,表现了一种生活在欧罗巴那种无拘无束的亲切感。诗篇到此,作者猛地一转,就开始写诗人结束异域漂泊生活后回归故土,却反而要哀叹了,“如今,我是犯了罪的,在这里芦笛也是禁物”,芦笛已经“不在我的身边”了,伴随的且有“比我的歌声更响”的是铁镣。这就是说,在这样的现实中,社会生活和艺术创造都遭受到了严禁。因此,为了芦笛,或者说是为了艺术创造,“是在痛苦的被辱着”。

    在诗歌的最后十二行中,其抒情转到了另一方面了,说他“将像1789年似的,向灼肉的火焰里伸进我的手去”。这里表现了诗人是多么渴望能投入到斗争当中去。他还发誓要始终不逾地以这支芦笛——也就是他自己的艺术创造,去向黑暗发出诅咒的歌。

    这首诗还有个副标题,就是“纪念故诗人阿波里内尔”。为此,诗篇从第十三行起,插入一大段对这位法国诗人的抒情。

    三、艺术手法《芦笛》是一首抒情长诗,诗人以“我"和芦笛之间相依为命的关系以及悲惨境遇作为纵向的线索,以彩色的欧罗巴、阿波里内尔、大西洋边自由自在与上海滩的巴士底狱、比歌声更响的铁镣之间的对比表现作为横向的线索,由此组成了一个立体的诗歌结构。芦笛与“我”相依为命的关系本来是实在的,因为横线上层层展现的有悖情理的事件,如芦笛被屈辱,“我”要向灼肉的火焰中伸进手去救它出来等等,使芦笛、芦笛与“我”的关系就变得虚化了,这就是运用了一种象征手法。这首诗除了采用象征手法,就是以意象来象征情感以外,也有直接抒情。

艾青

《我爱这土地》表达诗人为祖国前途、命运担忧,心力交瘁的情状。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

在中国诗人当中,艾青是一位扎根土地而又向往太阳的诗人。土地和太阳是支撑他生命和精神的脊梁,也是他全部诗歌的核心意象。如果说太阳意象寄寓了诗人对理想和光明的追求和向往,那么土地意象则寄寓了诗人对大地母亲、对祖国、对人民最朴素、最忠贞、最深沉的爱。

这首《我爱这土地》就是诗人献给土地最真挚的恋歌。它以简练传神的笔法、精巧的构思,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土地最忠诚的歌者形象,一个始终环绕和守护着土地母亲的诗魂,一个给人以信念、信心和希望的使者。

艾青介绍

艾青,男,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毕业于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出生于浙江金华,现当代文学家、诗人。

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298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