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芦笛》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艾青《芦笛》的思想感情是什么?,第1张

    《芦笛》是我国著名的现代诗人艾青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诗。

     一、写作背景:1932年7月12日,艾青因从事活动而被捕。就在这时,他开始了诗歌创作,而《芦笛》这首诗就是在狱中写出来的,写于1933年3月28日。

    二、内容赏析:这首诗是诗人艾青对遭监所发出的反抗之声,同时也表现了叛逆之情。可以说,反抗之声和叛逆之情是围绕着一支芦笛而展现出来的。

    诗篇一开头就说:“我从你彩色的欧罗巴,带回了一支芦笛。”这里暗示着:与作者所遭遇到的相比较,欧罗巴还算是一个允许各种艺术创造存在的地方,因而芦笛也就成了艺术创造的象征。而艾青正是在那里找到了这支芦笛的。接着说,“同着它,我曾在大西洋边像在自己家里般走着”,表现了一种生活在欧罗巴那种无拘无束的亲切感。诗篇到此,作者猛地一转,就开始写诗人结束异域漂泊生活后回归故土,却反而要哀叹了,“如今,我是犯了罪的,在这里芦笛也是禁物”,芦笛已经“不在我的身边”了,伴随的且有“比我的歌声更响”的是铁镣。这就是说,在这样的现实中,社会生活和艺术创造都遭受到了严禁。因此,为了芦笛,或者说是为了艺术创造,“是在痛苦的被辱着”。

    在诗歌的最后十二行中,其抒情转到了另一方面了,说他“将像1789年似的,向灼肉的火焰里伸进我的手去”。这里表现了诗人是多么渴望能投入到斗争当中去。他还发誓要始终不逾地以这支芦笛——也就是他自己的艺术创造,去向黑暗发出诅咒的歌。

    这首诗还有个副标题,就是“纪念故诗人阿波里内尔”。为此,诗篇从第十三行起,插入一大段对这位法国诗人的抒情。

    三、艺术手法《芦笛》是一首抒情长诗,诗人以“我"和芦笛之间相依为命的关系以及悲惨境遇作为纵向的线索,以彩色的欧罗巴、阿波里内尔、大西洋边自由自在与上海滩的巴士底狱、比歌声更响的铁镣之间的对比表现作为横向的线索,由此组成了一个立体的诗歌结构。芦笛与“我”相依为命的关系本来是实在的,因为横线上层层展现的有悖情理的事件,如芦笛被屈辱,“我”要向灼肉的火焰中伸进手去救它出来等等,使芦笛、芦笛与“我”的关系就变得虚化了,这就是运用了一种象征手法。这首诗除了采用象征手法,就是以意象来象征情感以外,也有直接抒情。

艾青

表达了作者向往生活,对生活美好态度的描写,太阳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力量。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37年春天。那时他从监狱中出来不久,正流浪在上海滩头。追求光明是艾青毕生的奋斗目标,这首《太阳》便是他最早写下的关于太阳的诗篇。

扩展资料

艾青诗选《太阳》赏析:

诗的第一、二节,写太阳到来时的悲壮场景值得注意的是:在艾青的感受世界里,太阳竟是从远古的墓茔、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穿过黑暗的年代滚来的,这暗示着光明诞生于黑暗和死亡。这和郭沫若的《太阳礼赞》不同,在郭沫若的感受中,光明就来自光明。

艾青之所以有这样奇特的感受与表现,系时代赋予他的苦难感和光明感复杂交织所致,使他潜在地感悟到。

时代的光明和民族的新生必须用大量鲜血和生命换来,而这种代价付得越大,光明的到来也将势不可挡挡:“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确有点悲壮情调,也真有点显赫气势。

第三节由第一、二节发展而来,暗示着:光明的到来,不仅将使万物复苏,众生一片欢欣鼓舞,还将出现一个科学文明的新时代。

正是这些向往光明的热情和信念鼓舞着艾青,所以在第四节中,他把自己摆了进去,作了直接抒情,说他那陈腐、阴郁的灵魂已让太阳的火焰之手丢弃,再造了一个“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的新灵魂。

艾青确要从人世苦难的感受中挣脱出来,在光明必然到来的预感中振奋起来,去追求未来的真实的光明。可以说,这首诗异常典型地体现了那些年月热爱祖国、投身战争、谋求解放的热血青年的时代思潮。

 36   

赏析表达了作者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同时,又是这样形象,感人至深。人在痛苦的时候,绝望的时候,眼睛里会滴下泪水,这泪水又会洗涤人的心,从这鲜明生动的描绘中,读者会去深入思索,并从这思索中得到启示的情感。

《关于眼睛》这首诗,写于1979年9月4日早晨。此时,诗人已是年近古稀的老人了。几十年的坎坎坷坷,悲欢离合,在诗人的脸上留下一道道皱纹,也在诗人的心上留下一道道印痕。这几十年的经历,在诗人作深入的思考的时候,不可能不作哲理性的思考。

在诗人复出后所写的大量诗篇中,关于哲理性的诗不少,这是很自然的现象。这些哲理 一 性 一的诗,是诗人生活经验的结晶,是极可宝贵的人生启示录。

《关于眼睛》一诗,就是这些诗中很杰出的一篇。这首诗,始终是围绕着“眼睛”来写的,通过写眼睛来写人生。

艾青诗选《失去的岁月》表达了作者对“失去的岁月”的无奈与悲痛的情感。

在诗中,艾青沉痛回顾了自己被流放大西北二十多年的辛酸岁月。“喧闹的城市”,“遥远的荒原”,“人潮汹涌的车站”,“冷冷清清的小油灯下面”,通过空间上的延伸来阐述时间流逝的过程,充分流露出诗人对“失去的岁月”的悲痛与无奈。

艾青用最质朴无华的语言写出了最真挚动人的情感,他将“无形的岁月”与“有形的物体”进行对比,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把“失去的岁月”比作“一碗水投到地面”,“流动的液体”,“气体”,“急驰的列车头上冒出的烟”……在诗的最后,诗人把失去的岁月比作一个朋友,“断掉了联系,经受了一些苦难,忽然得到了消息:说他早已离开人间”。

通过这些比喻,诗人将深藏于内心的无形情感转化为有形的具体事物,从而深深地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激起读者内心悲叹“岁月匆匆,往日不再”的无奈情絮。

《希望》全文:

梦的朋友,幻想的姊妹

原是自己的影子,却老走在你前面

像光一样无形,像风一样不安定

她和你之间,始终有距离

像窗外的飞鸟,像天上的流云

像河边的蝴蝶。既狡猾而美丽

你上去,她就飞你不理她,她撵你

她永远陪伴你。一直到你终止呼吸

艾青的作品一般是描写太阳、火把、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艾青从对农村劳动人民的热爱和接近他们的要求出发。

扩展资料

艾青以“最伟大的歌手”要求自己,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乱岁月,还是在解放后的生活里,写作已然成为他的生活方式。艾青对现代诗内容和形式审美标准的探讨,大大推动了中国新诗的规范化和现代化进程。

20世纪上半叶,巴金、老舍、徐志摩、艾青、钱钟书等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都曾经留学海外,将从外国文化中借鉴到的精华带回国,形成独特的文字风格。之后,有机会在海外居住、工作、留学的华侨华人,则在华文文学创作路上走得更加坚定,逐渐聚集起一批在异国他乡直接以母语创作、直接在外发表作品的华文作家。

参考资料:

-艾青

通过一个偏远的小城表面“热闹”其实寂寞的生活场景的刻画,反映了军阀混战下的人们的生活痛苦,表达了作者对于没有了“男人”的妇人们的深切同情。

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很大程度来自于对小城看似平静其实饱总轻轻地唱着忧郁凄凉的歌,娱悦到心上的寂寞。”寂寞的等待,无奈的“娱悦”,虽然是歌声,可是这歌声却让我们心酸落泪。

“见到这火光的孩子们,也照例十分欢喜。”

以乐写哀,无知孩童的乐,反衬的是妇人失去男人的无限悲哀。

除了生活场景与环境的描写,本文还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灵活多样的描写,处处写真,处处含泪,感人至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69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