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天,张文宏到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好网底和守门人

新年第一天,张文宏到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好网底和守门人,第1张

新年第一天,张文宏现身上海市闵行区。

澎湃新闻1日从上海市闵行区获悉,1月1日上午,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来到上海市闵行区莘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研指导社区新冠病毒感染医疗救治工作。

在莘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张文宏实地察看了发热门诊、轻诊室、全科诊室、药房等区域,了解发热患者接诊流程、患者数量以及救治资源配置等情况,并现场指导解决工作中的难点问题。

1月1日上午,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来到上海市闵行区莘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研指导社区新冠病毒感染医疗救治工作。本文图均为闵行区供图

确保轻症患者在基层得到及时救治

在近期医疗服务保障和救治工作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该如何发挥作用?张文宏在实地调研时指出,当前要着眼于“防重症、强救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发挥好分级诊疗前沿阵地优势,不断扩充医疗资源,配足配齐医疗力量、救治设备和药品储备供应等,优化诊疗服务流程,全面提升医疗救治和服务保障能力,确保轻症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得到及时救治,同时还要满足群众正常看病就医需求,有效缓解二三级医疗机构的就诊高峰压力,确保平稳有序转诊。

张文宏还提到,疾病感染期要以“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为诊疗重点,要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网底”和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的作用,做好重点人群分级分类诊疗,依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抓好老年人、儿童、有基础性疾病患者、孕产妇等脆弱群体的健康监测和服务保障,有效引导合理就医,畅通重症患者转诊通道,全力降低感染新冠病毒导致的重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最大程度保障人群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小分子治疗药物已在莘庄社区投入使用

澎湃新闻记者从闵行区获悉,随着社会面感染人数的持续攀升,莘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多措并举,全力救治患者。在推出“中午连一连”“晚上延一延”便民就医服务的基础上,增设日间“轻诊室”,配备指夹式血氧仪、制氧机、无创呼吸机等仪器设备,为轻症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诊疗服务。

在扩容整体救治能力上,该中心将原有的发热哨点诊室改扩建为发热门诊,增加输液区域和氧疗区域座位,更好地满足患者就诊需求。

莘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在扩容整体救治能力上,莘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原有的发热哨点诊室改扩建为发热门诊,增加输液区域和氧疗区域座位,更好地满足患者就诊需求。

根据这次新冠感染的症状特点,中心还配备了解热镇痛、清热解毒、镇咳祛痰类药品近2周的使用量,通过包装拆零、中成药替代等方式,多渠道保障发热就诊患者用药。近日,中心还引进了小分子新冠病毒治疗药物,现已投入临床使用。

据统计,自2022年12月以来,莘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日均接诊量达到了3200人次,发热门诊日均接诊量增至300人次。通过24小时健康及互联网诊疗等方式,中心为重点人群以及阳性居家人员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健康管理服务。

莘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自2022年12月以来,莘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日均接诊量达到了3200人次,发热门诊日均接诊量增至300人次。

延伸阅读

张文宏:我感染过奥密克戎第一天居家第二天就查房了

一大早赶到医院,参加住院危重病人的交班、查房;上午,参加市领导召集的新冠重症患者救治专题会议;中午回到医院,讨论几名新收治入院的重症患者救治方案;13:30,参加为医务人员举办的老年患者救治规范的培训活动;14:30,与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一起,作为救治专家,与上海各区相关领导共同讨论如何继续扩充、拓展基层救治能力。16:30,赶到另一家三甲医院,为10多位感染新冠病毒的高龄老人会诊

2022年12月29日,上海市新冠疫情防控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的工作日程,也是近期上海救治专家们繁忙状态的缩影。傍晚,在工作间隙,张文宏医生接受了大江东工作室的专访。

大江东:请介绍一下上海这波新冠病毒感染的主要特征和近期患者的救治情况。

张文宏:

上海从12月22日开始到达感染峰值状态,按照估算,目前感染人数是千万级别的。假设上海1000万感染者中05%需要住院,就意味着近期数周内有5万人需要住院,各大医院无一例外要收治上几千人,其中特别危重的还需要做呼吸支持。所以,虽然重症在感染人群中比例低,但基数大了,绝对人数还是多的,这就是这波奥密克戎感染的特征——

我们面临着所有国家在疫情开放之初都经历过的严峻挑战。

目前,上海正在全力提高重症病人的救治能力,从基层卫生机构到三级医院,所有医生护士都投入到针对奥密克戎的全面战斗。

一是提升基层社区的救治能力,包括增加救治点位、培训医务人员,提供氧疗、抗病毒药物,制定规范诊疗手册,

要让更多病人在发病的“黄金72小时”内得到有效治疗,让重症病人尽快通过分级诊疗体系转诊上级医院。

二是二三级医院扩充病床数,优化收治流程,让急诊的重症病人尽量在24小时内能够收治,完成所有新冠抢救流程。我所在的华山医院,除了感染科在各个院区的几百张床位外,今天又拿出了一些其他科室两层楼面的床位,作为医院集中收治的公共平台。

大江东:同之前相比,这一波疫情的应对和救治有什么特点?医生们是否有了更新的药物或治疗手段?

张文宏:经过这三年,我们形成了很多救治的规范流程。通过对此前死亡和重症病例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降低重症率与死亡率。通过多方宣传大力推进,很多人完成了全程疫苗接种。我们在抗病毒药物、呼吸支持、ICU病房和设备等方面,也做了一定的准备。在治疗流程上,根据重症新冠的特征,及早使用氧疗纠正缺氧,使用激素改善炎症以及早期的抗凝治疗等。一般而言,重症救治的高峰,将紧跟着感染高峰很快到来,应对的武器就是以最大的努力与不眠不休的精神,布局医疗资源,从基层医院到三级医院,以最快的速度抓住72小时“黄金时间”的救治,无论是社区内的早期基层医疗救治还是重症病人的急诊救治,都要

力争做到更快更早,才能和死神抢夺时间、抢夺生命,奋力降低重症率、死亡率。

张文宏视频接受采访

大江东: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脆弱人群是这波感染中最让人牵挂的群体。老龄化程度很高的上海,对脆弱人群的保护和救治上做了哪些准备?

张文宏:上海养老院住了88万老人,护理院住了22万人,还有七八十万居家的有着各种基础疾病的高龄老人,以及500多万60岁以上老年人。上海对此做了全面排摸。除了推广接种疫苗,早先我们的想法是尽量保护住老人和脆弱群体不在这波流行中被感染,所以对养老院实行封闭管理,建议老人居家、少出门,不要出来跳广场舞、搓麻将,压低重点人群感染峰线,延缓他们的感染时间。但在迅猛如海啸般的奥密克戎传播中,老人感染率还是比较高的,重症患者也在增加。目前正进入大决战的关键时期,

上海在努力把医疗资源送到老人们身边,让脆弱人群在“黄金72小时”内得到及时救治。上海各区都在组织将医疗力量下达到护理院、养老院,市级专家组也分区域与基层对接,加强会诊、查房、培训。

这一次,是我们与奥密克戎之间的全面力量对决。没有讨巧的机会,不是三甲医院多开几个重症病房就能解决救治的,而是从基层到中枢都要有效动员,每个家庭也要懂得怎么维护好脆弱人群、什么情况要到医院就诊;每家社区卫生中心也都能尽可能扩大救治力量

奋力守住脆弱人群感染这个关口,这次的大流行关,我们才能咬牙迈过去。

大江东:有人说,这波感染的主力毒株BA5或BF7更“毒”,有道理吗?

张文宏:目前的主力毒株都是国外广泛流行过的,都有学者做过毒力比较,BA5、BF7的重症率、死亡率与第一代奥密克戎很接近。很多人感染后感觉发烧、肌肉酸痛等症状比较严重,还起了很炫的名称,像“刀片株”“干饭株”等,但这样的人群仍然属于轻症。重症在医学上有清晰的界定:呼吸困难、氧饱和度低于93%;做CT检测肺部有较广泛的浸润,出现大面积的阴影甚至白肺。如果吸氧也没用,还需要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就是危重症了。

我们对病毒基因组开展持续监测,现在并没有发现新的特殊毒株,上海目前主要是BA5、BF7,它们引起重症的比例是明确的。

大江东:您感染过奥密克戎吗?症状严重吗?

张文宏:感染过,我的症状很轻。第一天居家休息,开了六七个网络会议;第二天就到阳性病区查房了。周边没有人觉得我感染过,因为每天都在病房里,都在工作。我打过第四针,我自己的经历也让我更支持疫苗接种

大江东:从疫情初起至今,您一直很强调加强营养,尤其是蛋白质摄入的重要性。为什么在呼吸系统疾病救治中要如此重视营养问题?

张文宏:在参加疫情救治和查房时,见过不少病例。2020年时,不少境外输入病例往往是因为路上辗转转机,三餐不给,营养缺乏,感染后病情很快加重。今年4-6月上海疫情期间,很多老人因为突然离开养老院等熟悉环境,去了方舱或隔离酒店,加上肺部感染、基础疾病变化等,营养摄入受影响,抵抗力大幅度下降,症状突然加重。这次,我们也发现,因为急诊医疗资源紧张,在急诊滞留的患者很难保证充分的营养供给,两三天一过,营养跟不上,也会出现重症进展加快问题,这时再用上救治手段也未必起到效果。而营养质量好,免疫力水平好,病人可能就会扛过去。

营养是救治新冠感染的基础。有营养才有抵抗力,营养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希望这段时间,所有感染者或居家观察的老人,一定要特别注重增加营养,蔬菜、碳水等多样、均衡摄入,优质蛋白的摄入更是重中之重。

大江东:2022年初,您说研究了奥密克戎感染者的医学影像,不是“大号流感”,认为这种变异株“会咬人”。您从影像上看到了什么?现在看,它主要“咬”在哪里?

张文宏:当时不少人认为奥密克戎只侵犯上呼吸道,毒力下降。与德尔塔株相比,奥密克戎毒力确实是明显下降了。2022年初,上海承担了国际航班主要入境地功能,输入性病例不断。我看片子看到,奥密克戎整体上的重症发生率在下降,但是在脆弱人群中还是有肺炎表现,

临床的实际情况告诉我们,绝不能说奥密克戎对所有人都不会有危险,都不会侵犯肺部。

流感已在世界上流行100多年,我们也建立了一定程度的交叉免疫。新冠是新病毒,感染面广了,风险就会被迅速放大。最近,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奥密克戎确实“会咬人”,脆弱人群会出现肺炎症状,有些人甚至需要插管。奥密克戎重症率不高,但要说它全是上呼吸道症状,“不咬人”,也是错误的。中国的感染者基数这么庞大,哪怕它只“咬”几口,可咬的全是老人、脆弱人群,也会让我们心中很痛很焦灼。

我们现在处在开放后特别迅猛的奥密克戎第一波冲击阶段,特别艰难。必须集聚全社会力量、扩充医疗资源、保护好脆弱人群,奋力扛住奥密克戎的冲击,走出这波疫情,取得最后胜利。

一大早赶到医院,参加住院危重病人的交班、查房;上午,参加市领导召集的新冠重症患者救治专题会议;中午回到医院,讨论几名新收治入院的重症患者救治方案;13:30,参加为医务人员举办的老年患者救治规范的培训活动;14:30,与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一起,作为救治专家,与上海各区相关领导共同讨论如何继续扩充、拓展基层救治能力。16:30,赶到另一家三甲医院,为10多位感染新冠病毒的高龄老人会诊

2022年12月29日,上海市新冠疫情防控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的工作日程,也是近期上海救治专家们繁忙状态的缩影。傍晚,在工作间隙,张文宏医生接受了大江东工作室的专访。

大江东:请介绍一下上海这波新冠病毒感染的主要特征和近期患者的救治情况。

张文宏:上海从12月22日开始到达感染峰值状态,按照估算,目前感染人数是千万级别的。假设上海1000万感染者中05%需要住院,就意味着近期数周内有5万人需要住院,各大医院无一例外要收治上几千人,其中特别危重的还需要做呼吸支持。所以,虽然重症在感染人群中比例低,但基数大了,绝对人数还是多的,这就是这波奥密克戎感染的特征——我们面临着所有国家在疫情开放之初都经历过的严峻挑战。

目前,上海正在全力提高重症病人的救治能力,从基层卫生机构到三级医院,所有医生护士都投入到针对奥密克戎的全面战斗。一是提升基层社区的救治能力,包括增加救治点位、培训医务人员,提供氧疗、抗病毒药物,制定规范诊疗手册,要让更多病人在发病的“黄金72小时”内得到有效治疗,让重症病人尽快通过分级诊疗体系转诊上级医院。二是二三级医院扩充病床数,优化收治流程,让急诊的重症病人尽量在24小时内能够收治,完成所有新冠抢救流程。我所在的华山医院,除了感染科在各个院区的几百张床位外,今天又拿出了一些其他科室两层楼面的床位,作为医院集中收治的公共平台。

大江东:同之前相比,这一波疫情的应对和救治有什么特点?医生们是否有了更新的药物或治疗手段?

张文宏:经过这三年,我们形成了很多救治的规范流程。通过对此前死亡和重症病例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降低重症率与死亡率。通过多方宣传大力推进,很多人完成了全程疫苗接种。我们在抗病毒药物、呼吸支持、ICU病房和设备等方面,也做了一定的准备。在治疗流程上,根据重症新冠的特征,及早使用氧疗纠正缺氧,使用激素改善炎症以及早期的抗凝治疗等。一般而言,重症救治的高峰,将紧跟着感染高峰很快到来,应对的武器就是以最大的努力与不眠不休的精神,布局医疗资源,从基层医院到三级医院,以最快的速度抓住72小时“黄金时间”的救治,无论是社区内的早期基层医疗救治还是重症病人的急诊救治,都要力争做到更快更早,才能和死神抢夺时间、抢夺生命,奋力降低重症率、死亡率。

张文宏视频接受采访

大江东: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脆弱人群是这波感染中最让人牵挂的群体。老龄化程度很高的上海,对脆弱人群的保护和救治上做了哪些准备?

张文宏:上海养老院住了88万老人,护理院住了22万人,还有七八十万居家的有着各种基础疾病的高龄老人,以及500多万60岁以上老年人。上海对此做了全面排摸。除了推广接种疫苗,早先我们的想法是尽量保护住老人和脆弱群体不在这波流行中被感染,所以对养老院实行封闭管理,建议老人居家、少出门,不要出来跳广场舞、搓麻将,压低重点人群感染峰线,延缓他们的感染时间。但在迅猛如海啸般的奥密克戎传播中,老人感染率还是比较高的,重症患者也在增加。目前正进入大决战的关键时期,上海在努力把医疗资源送到老人们身边,让脆弱人群在“黄金72小时”内得到及时救治。上海各区都在组织将医疗力量下达到护理院、养老院,市级专家组也分区域与基层对接,加强会诊、查房、培训。

这一次,是我们与奥密克戎之间的全面力量对决。没有讨巧的机会,不是三甲医院多开几个重症病房就能解决救治的,而是从基层到中枢都要有效动员,每个家庭也要懂得怎么维护好脆弱人群、什么情况要到医院就诊;每家社区卫生中心也都能尽可能扩大救治力量

奋力守住脆弱人群感染这个关口,这次的大流行关,我们才能咬牙迈过去。

大江东:有人说,这波感染的主力毒株BA5或BF7更“毒”,有道理吗?

张文宏:目前的主力毒株都是国外广泛流行过的,都有学者做过毒力比较,BA5、BF7的重症率、死亡率与第一代奥密克戎很接近。很多人感染后感觉发烧、肌肉酸痛等症状比较严重,还起了很炫的名称,像“刀片株”“干饭株”等,但这样的人群仍然属于轻症。重症在医学上有清晰的界定:呼吸困难、氧饱和度低于93%;做CT检测肺部有较广泛的浸润,出现大面积的阴影甚至白肺。如果吸氧也没用,还需要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就是危重症了。我们对病毒基因组开展持续监测,现在并没有发现新的特殊毒株,上海目前主要是BA5、BF7,它们引起重症的比例是明确的。

大江东:您感染过奥密克戎吗?症状严重吗?

张文宏:感染过,我的症状很轻。第一天居家休息,开了六七个网络会议;第二天就到阳性病区查房了。周边没有人觉得我感染过,因为每天都在病房里,都在工作。我打过第四针,我自己的经历也让我更支持疫苗接种。

大江东:从疫情初起至今,您一直很强调加强营养,尤其是蛋白质摄入的重要性。为什么在呼吸系统疾病救治中要如此重视营养问题?

张文宏:在参加疫情救治和查房时,见过不少病例。2020年时,不少境外输入病例往往是因为路上辗转转机,三餐不给,营养缺乏,感染后病情很快加重。今年4-6月上海疫情期间,很多老人因为突然离开养老院等熟悉环境,去了方舱或隔离酒店,加上肺部感染、基础疾病变化等,营养摄入受影响,抵抗力大幅度下降,症状突然加重。这次,我们也发现,因为急诊医疗资源紧张,在急诊滞留的患者很难保证充分的营养供给,两三天一过,营养跟不上,也会出现重症进展加快问题,这时再用上救治手段也未必起到效果。而营养质量好,免疫力水平好,病人可能就会扛过去。

营养是救治新冠感染的基础。有营养才有抵抗力,营养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希望这段时间,所有感染者或居家观察的老人,一定要特别注重增加营养,蔬菜、碳水等多样、均衡摄入,优质蛋白的摄入更是重中之重。

大江东:2022年初,您说研究了奥密克戎感染者的医学影像,不是“大号流感”,认为这种变异株“会咬人”。您从影像上看到了什么?现在看,它主要“咬”在哪里?

张文宏:当时不少人认为奥密克戎只侵犯上呼吸道,毒力下降。与德尔塔株相比,奥密克戎毒力确实是明显下降了。2022年初,上海承担了国际航班主要入境地功能,输入性病例不断。我看片子看到,奥密克戎整体上的重症发生率在下降,但是在脆弱人群中还是有肺炎表现,临床的实际情况告诉我们,绝不能说奥密克戎对所有人都不会有危险,都不会侵犯肺部。

流感已在世界上流行100多年,我们也建立了一定程度的交叉免疫。新冠是新病毒,感染面广了,风险就会被迅速放大。最近,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奥密克戎确实“会咬人”,脆弱人群会出现肺炎症状,有些人甚至需要插管。奥密克戎重症率不高,但要说它全是上呼吸道症状,“不咬人”,也是错误的。中国的感染者基数这么庞大,哪怕它只“咬”几口,可咬的全是老人、脆弱人群,也会让我们心中很痛很焦灼。

我们现在处在开放后特别迅猛的奥密克戎第一波冲击阶段,特别艰难。必须集聚全社会力量、扩充医疗资源、保护好脆弱人群,奋力扛住奥密克戎的冲击,走出这波疫情,取得最后胜利。

如何保护老人这一脆弱群体?疫苗接种仍是最关键、最有效的做法之一。

“目前,全国面临数亿人新冠感染的巨大挑战。长远来看,病毒的变异是否会造成一定的免疫逃逸正在引起广泛关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2日晚间的一场“新冠合并基础疾病重症患者的规范治疗系列培训”上表示。

截图画面

日前,上海一项医学研究称,随机采集于2022年11月23日至12月22日的新冠患者样本,经基因测序确认30个已知奥密克戎亚型毒株;而正在美国流行的XBB、XQ亚型毒株则被科学家认为有强“免疫逃逸”能力。

病毒变异是否会造成对已有疫苗的逃逸?张文宏称,2022年以来,团队通过研究发现,新冠病毒的变异速度非常快,同一个时间节点内病人身上的病毒亚群就非常多,这就意味着,在疫苗接种、群体免疫之后,这些突变点、或者有可能逃逸的亚种就不断地被筛选出来。

“当前,国内是以BA5或BF7为主的毒株,如果已经感染过BA5或BF7的话,这一波后我们会平静一段时间,后续则有可能会变异出现一小部分如XBB、BQ1之类的新的亚型。”张文宏说,目前为止,从抗原漂移、表面基因发生突变、人群存在不同程度预存免疫等特点来看,新冠属于小变异造成的季节性流行。

如果疫苗注射、群体免疫会存在上述逃逸的可能,那么接种是否还有用?

张文宏表示,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已经明确,无论是什么亚型的奥密克戎毒株,总是能发挥一定的交叉免疫,“因此,新冠疫苗的全程接种就是一个非常确定性的保护因素。”

张文宏说,以上海2022年上半年情况为例,“当时是BA2的毒株,经过对定点医院重型病人分析后发现,注射过新冠疫苗的病人其调整后的危险度可以下降到0214,也就是说,对于重症的保护率可以达到786%。因此,交叉免疫虽然不能阻挡病人感染,但对重症有非常确定的保护作用。”

“再以新加坡、英国,美国为例,他们都有较大比例的全程和加强针的接种,尤其是在放开后遭遇了第一波死亡人数时,他们又迅速提升了接种率;这一做法下,奥密克戎的感染人数虽然增加了,但病死率持续下降。包括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第一波开放后,感染人数大量增多,疫苗接种一旦跟上了,其后续的病死率也会比较低。”

那么,对于目前已有的不同技术路线的新冠疫苗,应该选择怎样的接种策略?

张文宏称,根据团队的Meta分析,从整体上来看,灭活疫苗的保护率为7311%,腺病毒载体疫苗的保护率为7956%,亚单位疫苗的保护率为8933%,mRNA疫苗的保护率为9429%。

为使整体接种可以跟上病毒变异,张文宏建议,可以采用“两针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加强接种”的序贯策略,这一策略对新冠病毒变异的综合效价有所提高,而他也表示,与同源和异源疫苗加强组相比,BA2突破感染显著增加了中和抗体的滴度,且BA2及其衍生变种和BA4/5均保持了较高的中和活性。

对于这一波疫情,接种过疫苗和未接种过疫苗的两类人群,在感染后的情况有何不同?

张文宏称,接种过疫苗后再出现的感染,患者可以获得一个很好的“混合免疫”,这可以构筑对奥密克戎的免疫屏障,“通过对感染过BA2毒株的人群进行随访,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混合免疫后,再出现感染BA5毒株的情况。”

“因此,接下来,我们要尽快根据各省市摸底的高危因素人群基数,完成药物储备,届时若能对100%高危因素患者覆盖抗病毒药物,将有效降低其重症率。同时,尽快提升60岁以上老年人疫苗全程接种率至90%。”

我认可张文宏医生提出的动态清零政策,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面对新冠病毒不断的变异,想要实现全面清零,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变异病毒一旦出现的话,想要再次找到他的弱点,并且研发出新型疫苗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而在这中间,我们还是需要常规的疫情管控手段。所以动态清零的政策,就是针对当前疫情跟我们人类对抗相持的一个过程所必须具备的处理手法。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动态清零策略。

第一,这个策略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我们必须要明白,新冠病毒是我们人类发展史上作为严重的一个病毒之一,虽然它的传播致死率并不高,但它的传染速度以及穿效率是非常高的。特别是现在经济全球化,一个国家如果被感染的话,将会很快的在全球传播,所造成的影响是极为严重的。

第二,动态清零,可以更好的保护普通人。动态清零策略可以说是防治新冠病毒最重要的一个策略,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并不是直接针对某一个区域实现全面戒备,而是根据疫情的严峻程度进行多分段调整。通过这样的方法,最大程度上降低因为疫情管控对普通人的生活造成了影响,避免正常的人群受到冲击。因为这样不仅会影响社会稳定,同时也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第三,如何看待我们面对疫情的态度?我始终认为在所有的国家当中,我们对疫情始终是保持一个正向态度的,面对疫情的到来,我们积极乐观的对抗治疗同时逐渐的占据了上风,在其他国家被新冠病毒侵袭的时候,我们也积极地研发疫苗,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我也希望我们能够在这个冬天平稳的度过,新冠病毒的蔓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370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