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脚:来;彩。 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
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
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扩展资料: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
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说起诗,我想起中学时代语文课本中的余光中的 《乡愁》和 戴望舒的 《雨巷》 ,这曾是记忆中最喜欢的篇章。
回想中伴随着蒋勋老师温和的声音娓娓道来的 《愿》 浮现在了脑海中,
我还记得他问:“我们一生那么长,但你是否有时间,留出18分钟与自己对话?”
“我不知道诗在这个世界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如果到处是战争,如果到处有饥荒,如果到处有人与人的仇恨与厮杀,那一首诗能够挽救什么?
我不停的在怀疑自己所做的这件事,当我们有18分钟可以跟一些朋友分享的时候,我们能不能留18分钟给一首诗,如果跟一个职场忙得不得了的人士说可不可以每天留18分钟给一首诗,那真的太奢侈。我退了一步,诗一直在退一步。那么我想一年365天,可不可以留18分钟给一首诗?我再退了一步,我想一个人的一生有没有可能留18分钟给一首诗?我想,够了。爱是喜悦可以分享,爱是苦难,可以分担,它可以在不同的文化里得到不同的共鸣。”
—蒋勋
“ 每个人在内心都是一个诗人,人人有诗心,或是张扬,或是隐匿着的诗人的心。"诗歌里面的诗和歌总是连起来说的,只要人有感情,人人心里都有诗。它是世俗生活的高度提炼,出自凡人之手,凡人之心,有灵魂,有情感,激发诗心,歌以咏志。为万物赋予意义,是淡漠待之还是心生涟漪,不同的人们会用自己的方式,看到它,察觉它,把领悟的过程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
五岁的小外甥养的小猫今天死了。猫来家的日子不长,但每天照顾小猫,陪猫玩,上学前都会叮嘱妈妈要替他好好照顾小猫;放学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问猫咪今天乖不乖
对于成人来说,我们的感受力有些减弱了。可是当孩子得知猫不在了的消息,伤心痛哭了好久,平复心情之后饭都顾不上吃,选择用他的方式,独自凭着记忆中的猫的样子给它画了一幅画,旁边还画上了爱心和一个吻。
我想这就是孩子的诗心,或许他不会做诗,但他有那样的敏锐的感知力,促使他立刻马上想要去画,去表达他对猫的不舍和思念。
诗并不是把不同的文字放在一起表达一个意思,大部分文化的诗,最早都不是用文字去书写,用 眼睛去看的,其实是用语言去朗诵,用耳朵去听的。
河马的史诗,希腊的史诗,是拿着乐器去弹唱的。印度史诗Mahābhārata(梵文)《摩诃婆罗多》和Rāmāyaṇa《 罗摩 衍那》意为:罗摩的历险经历”作为长篇英雄史诗,而且有大量的传说故事作为插话,有 宗教哲学 以及法典性质的著作(内含印度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堪称是“印度的灵魂”。)可以无止境的8万句这样唱下去,由不识字的人们唱出来的中国的《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是听觉的开始,是押韵的声音的震动,无论是ong的中东韵,ang的江阳韵,这似乐器里的金属声或是鼓声的开口云韵,还是哀伤的i的齐微韵,最细微的羽音,它们在传达文字意思的时候,同时也在传达一种声音的质感,让人们在无依无靠的荒凉中感受着诗中沉静与震动的共鸣的力量。
我们可不可能一生至少留18分钟给一首诗?在荒凉的生命里留一个救赎。
去在那个声音里
听到月亮升起的声音,
听到花开的声音,
听到所有河流潺潺涓涓流去的声音,
若把它作为礼物送给战火纷飞中的人们那大概最是奢侈。
诗和日常生活的距离,是柴米油盐的琐事和职场的忙碌的,是孤独灵魂的救赎,是喧嚣世界中难得的宁静,是疲惫时候的一种温柔又宁静的力量
让我们在永不停歇的脚步中,留一点时间给自己,在声音与文字的流动中审视自己,用心去感知大自然与自己的相处,用那触动心灵深处的声音疗愈内心的烦恼,享受诗歌那份惬意与宁静,坦然与淡定,让我们用纯真的爱继续热爱生活的点点滴滴。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本篇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流星一逝许鸿鹄
璀璨群星任我行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 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 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 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 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 空见蒲桃入汉家。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三、四句的“刁斗”,是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公主琵琶”是指汉朝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会是欢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一、二句写“白日”、“黄昏”的情况,那么夜晚又如何呢?三、四句接着描绘: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景象是多么肃穆而凄凉!“行人”,是指出征将士,这样就与下一句的公主出塞之声,引起共鸣了。
接着,诗人又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万里”极言其辽阔;雨雪纷纷,以至与大漠相连,其凄冷酷寒的情状亦可想见。以上六句,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接下来,似乎应该正面点出“行人”的哀怨之感了。可是诗人却别具机杼,背面傅粉,写出了“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两句。胡雁胡儿都是土生土长的,尚且哀啼落泪,何况远戍到此的“行人”呢?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用叠字,有着烘云托月的艺术力量。
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谁不想班师复员呢?可是办不到。“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笔一折,似当头一棒,打断了“行人”思归之念。据《史记·大宛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这里暗刺当朝皇帝一意孤行,穷兵黩武。随后,诗人又压一句,罢兵不能,“应将性命逐轻车”,只有跟着本部的将领“轻车将军“去与敌军拼命,这一句其份量压倒了上面八句。下面一句,再接再厉。拼命死战的结果如何呢?无外乎“战骨埋荒外”。诗人用“年年”两字,指出了这种情况的经常性。全诗一步紧一步,由军中平时生活,到战时紧急情况,最后说到死,为的是什么?这十一句的压力,逼出了最后一句的答案:“空见蒲桃入汉家。”
“蒲桃”就是现在的葡萄。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今阿拉伯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陶”和“苜宿”的种子,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之旁,弥望皆是。这里“空见蒲桃入汉家”一句,用此典故,讥讽好大喜功的帝王,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到的是什么呢?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言外之意,可见帝王是怎样的草菅人命了。
此诗全篇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诗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第一句开头两字“白日”都是入声,具有开场鼓板的意味。三、四两句中的“刁斗”和“琵琶”,运用双声,以增强音节美。中段转入声韵,“双双落”是江阳韵与入声的配合,犹如云锣与鼓板合奏,一广一窄,一放一收,音节最美。中段入声韵后,末段却又选用了张口最大的六麻韵。以五音而论,首段是羽音,中段是角音,末段是商音,音节错落,各极其致。全诗先后用“纷纷“、“夜夜”、“双双”、“年年”等叠字,不但强调了语意,而且叠字叠韵,在音节上生色不少。
五绝·马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在燕山大漠(此处为互文),明月如银钩,在月光照耀下,沙尘像雪片纷纷扬扬。何时能够骑上我的铁甲快马,在清秋时节任意驰骋。
房兵曹胡马诗
唐五代 杜甫
胡马大宛名,
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
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
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
万里可横行。
《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而此诗在比兴手法运用上却特有意味。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象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其六)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兴义。
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其一云:“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登飞来峰( 王安石 )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
[1]飞来峰: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北灵隐寺前。相传东晋咸和年间,天竺僧人慧理登此山,叹曰:"此是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因号其峰曰"飞来",亦名"灵鹫峰"。 [2]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名诗人。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官至宰相,封荆国公。熙宁二年始,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推行新法,遭到守旧派的激烈反对,曾两度被迫离职。王安石在唐宋诗风嬗变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早期诗风政治色彩较浓,晚年退居江宁期间刻意锤炼而妙造自然,"雅丽精绝",影响很大。
提示
宋人的豪迈之情里总是贯注着清晰可见的理性思索,由王安石的这首绝句可见一斑。诗的前两句已把山登绝顶、日出东方的形象勾画出来,后两句则是诗人对当前境况的理性反思。"只缘"这个虚词表明,在诗歌的后两句之间有一种逻辑的因果关系,留下了诗人理性思索的痕迹。浮云,当然可以理解为脚下飘动的云气,同时也是诗人在政治生活中种种困惑的象征。此诗的形象和结构都与盛唐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相似,但所写意象的象征意义更为清晰。象征性意象的运用,是豪迈激情蜕变为人格修养的结果,也是这一蜕变的标志。经由这一变化,豪迈之情变得更为稳健、更为从容。
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1飞来峰——就是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2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寻等于八尺。
3缘——因为。
这首绝句,是王安石早看在浙江做地方官时的作品。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白居易《长相思》赏析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诗文赏析
这首《长相思》,写一位女子倚楼怀人。在朦胧的月色下,映入她眼帘的山容水态,都充满了哀愁。前三句用三个“流”字,写出水的蜿蜒曲折,也酿造成低徊缠绵的情韵。下面用两个“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绵长。全词以“恨”写“爱”,用浅易流畅的语言,和谐的音律,表现人物的复杂感情。特别是那一派流泻的月光,更烘托出哀怨忧伤的气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词言简意富、词浅昧深的特点。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若“晴空冰柱”,通体虚明,不着迹象,而含情无际。由汴而泗而江,心逐流波,愈行愈远,直到天末吴山,仍是愁痕点点,凌虚着想,音调复动宕入古。第四句用一“愁”字,而前三句皆化“愁”痕,否则汴泗交流,与人何涉耶!结句盼归时之人月同圆,昔日愁眼中山色江光,皆入倚楼一笑矣。
黄升《花庵词选》:此词上四句,皆谈钱塘景。
《词谱》卷二:《长相思》,唐教坊曲名。此词“汴水流”一首为正体,其余押韵异同,皆变格也。此词前后段起二句,俱用叠韵。
《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卷六十引黄升云:乐天此调,非后世作者所能及。 《蓼园词选》引沈际飞云:“点点”字俊。
《白香词谱笺》卷一谢朝征云:黄叔升云:此词“汴水流”四句,皆说钱塘景。按泗水在今徐州府城东北,受汴水合流而东南入邳州。韩愈诗“汴泗交流郡城角”是也。瓜州即瓜州渡,在今扬州府南,皆属江北地,与钱塘相去甚远。叔阳谓说钱塘景,未知 何指。
《放歌集》卷一陈廷焯云:“吴山点点愁”,五字精警。
1愈来愈孤独的社会
在所有事件的背后,都有一个孤独的声音。在匆忙的城市里有一种长期被忽略、被遗忘,潜藏在心灵深处的孤独。
当我们随着新闻媒体的喧哗、对事件的角色指指点点时,我们不是在聆听他人的心事,只是习惯不断发言。每个人都急着讲话,每个人都没把话讲完。却始终无法面对自己,和自己对谈。
与作品中的角色对话或独白的孤独是一种饱满。
2害怕孤独
想要快速打破孤独的动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独感的原因。
不同年龄层所面对的孤独也不一样。
对许多人而言,第一个恋爱的对象就是自己。
当你在暗恋一个人的时候,你的生命正在转换,从中发展出完美的自我。
情欲的孤独,是身体在发育之后,渴望和另外一个身体有更多的了解、拥抱或爱。
3“我”从哪里来
我可以在父母面前感觉到非常孤独。
十二岁以后,我忽然拥有了另外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私密的,我在这里可以碰触到生命的本质,但在父母的世界里,我找不到这些东西。
生与死的问题,这是生命最早对于孤独的询问。
对青春期的我而言,孤独是一种渴望,可以让我与自己对话。
儒家文化不谈隐私,不注重个人的私密性。
因而我要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
4不允许孤独
时至今日,若是孤独感仍然不被大众了解若是个人隐私可以被公开在媒体上,任人指指点点,就表示儒家文化还是无远弗届。
每一个个体都必须承担自己的孤独。
没有人敢特立独行,大家都遵守着"中庸之道",不做第一,也不做最后。儒家思想歌颂的是一种群体文化。
五四运动代表着人性觉醒的过程,它所探讨的是人性价值的改变,基本上就是对抗儒家文化、对抗群体。
5对抗群体文化
孤独的普罗米修斯
孤独的秋瑾
孤独的鲁迅
鲁迅是一个极度孤独的人,孤独使他一直在逃避群体,所以我们看到他作为一个作家、文学家,重要的是要维持他的特立独行,维持他的孤独感。
他一直在出走,因为作为一个社会心灵的思考着,他必须保有长期的孤独。
6破碎的孤独感
在庄子的哲学里,明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儒学传统 的异端。只有文人在辞官、失意、遭遇政治挫折而走向山水时某一种心灵上的潇洒而已,并没有办法形成一种完整的时代氛围。
竹林七贤的故事,是以个人的孤独标举对群体堕落的对抗。
武侠小说里也有巨大的孤独感。我们都曾经很喜欢读武侠小说,因为当小说中的人物走向高峰绝顶时,其实就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和荒凉。
7寻找情欲孤独的宣泄口
情欲时会转换的,在极度的苦闷中,会转换成孤独感。
情欲最底层的表现就是看A片、看**小说,诉诸感官刺激,而感官刺激会使自己愈加孤独,所以转为阅读武侠或其他文学小说。
传统经典里没有情欲孤独的存在,都被掩盖了。
8竹林七贤的孤独。
“啸”,口子边再一个严肃的“肃”,那是一个孤独的人走向群山万壑间张开口大叫的模样。
当阮籍长啸时,山鸣谷应,震惊了所有人。那是一种从心底嘶叫呐喊出的悲愤和傲气。
8特立独行等于大逆不道
美如果加上特立独行就会变成罪。要求群体规则的社会,第一个害怕的歧异就是头发。
头发和装扮是自己的事,但再群体社会里,却变成众人之事。
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事鼓励特立独行,让每一种特立独行都能找到存在的价值,当群体对特立独行做最大的压抑时,人性便无法彰显了。
9文化对情欲的压抑
在群体文化中,婚礼丧礼都是表演,与真实的情感无关。
那些出于善意和爱的话,反而伤害了他们,让他们的孤独感无法出现。
十六岁的杜丽娘怎么关都关不住,所以她游园惊梦,她所惊的梦根本是个春梦。
10无法仰天长啸
在群体文化里,二愣子很容易受到伤害,因为他们很正直,有话直说。
如阮籍等人都是被逼到绝境时,他们的哭声才震惊了整个文化,当时如果有人保护他们,他们便无法仰天长啸。
11活出孤独感
嵇康被押上刑场的罪状是“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世,无益于今,有败于俗”。
如果做不到特立独行,艺术、美是没有意义的,不过是附庸风雅而已。
生命孤独的出走,却整个粉碎在群体文化的八股教条之下。
12生命本质的孤独
死亡是生命本质的孤独,无法克服的宿命。
一个文化如果回避了死亡,其实是蛮软弱了。
如果在生命最危急的情况下,对其感到不忍、悲悯而去救助,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绝对是人性价值中最惊人的部分。
13孤独与伦理规范
文化的成熟,来自多面向的观察,而不是单向的论断;儒家文化有其伟大之处,孔子的哲学也非常了不起,但当一个思想独大之后,缺乏牵制和平衡,就会发生很多问题。
孤独感的探讨一定要回到自身,因为孤独感是一种道德意识,非得以检察自身为起点。
群体的道德意识往往会变成对他人的指责,在西方,道德观已经回归到个体的自我检视,对他人的批判不叫道德,对自己行为的反省才是。
当道德变成一种表演,就是作假,就会变成各种形态的演出,就会让最没有道德的人变成最有道德的人,语言和行为开始分离。
14对生命的怀疑
我相信,最好的文学是一本最诚实的自传。
家庭、伦理的束缚之巨大,远超于我们的想象。
母亲的 爱 或是 关心,是我走向孤独的最后一道关卡。
我也不敢说杀身一定成仁,舍生一定取义,鲁迅写的秋瑾杀身、舍生之后,其鲜血只是沾染了一颗馒头,让一个得肺痨得小孩食用,她甚至救不了他。
15生命的意义
存在主义说“存在先于本质”,必须先意识到存在的孤独感,才能找到生命的本质。
我想,有没有可能生命额意义就是在寻找意义的过程,你以为你找到了,却反而失去意义,当你开始寻找时,那个状态才是意义。
群体文化无法讨论“荒谬”这个问题,而存在主义则把它视为重要的命题。
16抛开结局的束缚
加缪《局外人》最后一章
青年的囚车在黎明时出发,他看见天上的星辰,他说从未感觉到生命是如此饱满,他忽然变成整部小说歌颂的英雄。
小说的好或坏,不是结局的问题,而是生命形式的问题。
对人性的无知才是使人变坏的肇因,因为他不懂得悲悯。
先有结局,就不会思考、推论的过程。
个体的独立性应该表现在敢于跳脱大众的语言、说出怀疑和不同的思考方式,而不是结局和结论。
逻辑一词源于希腊文logos,就是“不同”的意思。你从正面,我从反面,以后才能“合",才有思考而言。我相信,好的文学要提供的就是一种“触怒”。
17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
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没有与自己独处的经验,不会懂得和别人相处。
所以,生命里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写诗给
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我相信这个生命走出去时不会慌张。
有时候你会发现,速度与深远似乎是冲突的,当你可以和自己对话,慢慢地储蓄一种情感、酝酿一种情感时,你便不在孤独。
与自己对话,使这些外在的东西慢慢沉淀。你将会发现,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你的另外一半。因为你会从他们身上找到一部分与生命另外一半相符合的东西,那时候你将更不孤独,觉得生命更富有、更圆满。
18阅读《金瓶梅》,了解情欲孤独
《金瓶梅》、“槟榔西施”刺激的都是情欲的底层,无法纾解内心的孤独感,实际上孤独感的纾解必须透过更高层次的转化。
19从小说谈孤独
你应该用绝对冷静、客观的心态去面对所有的东西,不能沾带任何客观主观的道德情感,回到物质性的存在本质去分析。
我想,人有一部分是人,一部分可能是鹦鹉,一部分的语言是有思维、有内容的,另一部分的语言则只有发音。
20意识到身体的存在
我认为,真正的情欲就是彻底了解自己的身体,包括所有的部位,从外表看得到的到内脏器官,甚至分泌物,但不能先有结论。
21孤独并非寂寞
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是庄子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确定生命与宇宙间的对话,已经到了最完美的状态。
22语言孤独
第二章 语言孤独
在 高潮过后,感到巨大的空虚,一刹那间所有的期待和恐惧都消失了,如同死亡。
23天马行空的世界
不管西方或是在中国,以前小说都不是主流文化,所以创作者可以用非主流的方式去谈生命里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而不受主流文化的监视与局限,都是呈现一个天马行空、无法归类的世界。
24每个人都在说,却没有人在听
共同的语言是误会的开始。
对方说再多,都无法进入你的耳里。
这是一种语言的无奈吧!好像自己变成在荒野上一个喃喃自语的怪物。
25谨言慎行的民族
孔子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他认为“仁”是生命里最善良、最崇高的道德,而一个语言太好、表情丰富,人通常是不仁的。孔子的这句话影响了整个民族,变成说话时少有表情、语言也比较木讷。
26忽视语言的儒家
西方符号学也是讨论语言的结构,主张在检验思想内容前先检验语言的合理性,如果语言是不合理的,那么说出来的也一定是错误的。
儒家文化不讲究语言的精准性,基本上儒家的语言是接近诗的语言,是一种心灵上的感悟,把语言简化到一个非常单纯的状态。
27语言的局限性
人类的语言文字可以有两种极端的发展,一段是发展成为“诗”,另一端就是发展为法律条文。
我感觉准确的语言本身是一种吊诡,我们用各种方法使语言愈来愈准确,几乎是没有第二种模棱两可的含义时,语言就丧失了应有的弹性,语言作为一个传达意思、心事的工具就会受到很大的局限。
2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都应该让自己有机会从概念的语言逃开,检查自己的语言,使自己的语言保持在“活水”的状态,语言便不会僵死。
模式化之后,语言和思想分离了,只剩下声音,而这些声音无法在生命中产生意义。
29六祖惠能颠覆语言
当你静下来,出于孤独的状态,内心的语言就会浮现,你不是在跟别人沟通,而是与自己沟通时,语言就会呈现另一种状态。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没有留念、没有执着才会生成慈悲心
30何谓语言孤独
语言孤独系产生于一个没有丝毫颠覆可能性的正统文化下,而这个正统文化必然僵死,包括所有的
学院、道统、政党都是如此
但禅宗公案一出来,就是质朴得不得了得白话。
31借着语言打破孤独感
要打破一种孤独感或是冷漠,就是用语言一直讲话
《水浒传》让人看到人性荒凉得极致。
事实上,这些礼数敬语建立了一个不可知得人及网路,既不亲,也不疏,而是亲疏之间得来理礼节。但这种感觉蛮孤独得。我们希望用语言拉近彼此得距离,但又怕亵渎,如果不够亲近,又会疏远,于是我们用得语言变得很尴尬。
最好的文学常常会运用语言得颠覆性,我们常常会觉得文学应该是借语言和文字去传达作者得意思、理想、人生观。是,的确是,但绝不是简单得平铺直叙而已。
32依赖变成障碍
我相信人最深最深的心事,在语言里面是羞于见人的,所以它都是伪装过的,随着时间、空间、环境、角色而改变。语言本身没有绝对的意义,它必须放到一个情境里去解读,而所有对语言的依赖,最后都会变成语言的障碍。
33玩起语言游戏
找到一种让自己活下来的方法,而这些方法有时候荒谬到难以想象,它其实是一种游戏,甚至是一种绝活。
舌头在发声上的变化看来极复杂,但是其实准则只有几个。大部分的发声和情绪的喜怒哀乐有关。因此,舌头发声虽然只依靠口腔的变位,但是,事实上是牵动了全部脸颊上乃至于全身的肌肉。
34声音表情都是假的
他们所拥有的不只是学问,而是学问加上人生的历练,纠结成一种非常动人的东西。有时候你看他装疯卖傻,圆滑得不得了,可是从不随便透露内心里最深层得部分,你无法从他的表情和声音里去察觉他真正得心意。
35感觉得转换
铿锵有力,声如洪钟,语言有金属的质感。
江阳韵、东钟韵,激愤、昂扬和壮烈,因为en、n都是有共鸣、洪亮的声音;
若是押齐微韵,是闭口韵,声音下,就会有悲凉哀愁的感觉。
发声所牵动的肌肉,甚至内脏器官,的确是微细都我们至今未能发现。
李颀的《古从军行》属于七言歌行。七言歌行体出自古乐府,首创于魏文帝曹丕的《燕歌行》,而兴盛于唐代。是一种特殊体例,在诗题中常见有“歌”、“行”的字样。是一类可以配乐歌唱的诗歌体裁,一般句数不定。此篇即是借用乐府古题“从军行”,借古咏今。李颀,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唐代歌行的兴起,与当时音乐歌曲的繁盛以及唱诗之风的流行密切相关。下面我们一起再来领略一下七言歌行的魅力,并大可试着体验一下这首《古从军行》的乐感节奏: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古从军行》此诗在七言歌行韵律上独具乐感。全篇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步步逼紧,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诗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第一句开头两字“白日”都是入声,具有开场鼓板的意味。三、四两句中的“刁斗”和“琵琶”,运用双声,以增强音节美。中段转入声韵,“双双落”是江阳韵与入声的配合,犹如云锣与鼓板合奏,一广一窄,一放一收,音节最美。中段入声韵后,末段却又选用了张口最大的六麻韵。以五音而论,首段是羽音,中段是角音,末段是商音,音节错落,各极其致。全诗先后用“纷纷”、“夜夜”、“双双”、“年年”等叠字,不但强调了语意,而且叠字叠韵,在音节上生色不少。
难怪《河岳英灵集》赞叹:颀诗发调既清,修辞亦绣。杂歌咸善,玄理最长。至如《送暨道士》云“大道本无我,青春长与君”,又《听弹胡笳声》云“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足可歔欷,震荡心神。惜其伟才,只到黄缓,故论其数家,往往高于众作。
作品简介
《古从军行》由李颀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这首诗开头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穆凄凉。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最后写如此恶劣环境,本应班师回朝,然而皇上不准。而千军万马拼死作战的结果,却只换得葡萄种子归国。足见君王之草菅人命。全诗句句蓄意,步步逼紧,最后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它的讽刺笔力。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古从军行》
作者: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
注解
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饮马:yìnmǎ,给马喂水。
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这里泛指所有边疆河流。饮(yìn)马:使马喝水。饮:使动词。 ③刁斗:古代军中的铜制炊具,白天煮饭,晚上则敲击代替更柝。公主琵琶:据载,汉武帝时,乌孙国王向汉朝求婚,武帝把江都王的女儿封为公主,嫁给乌孙王。出嫁途中,公主令人在马上弹奏琵琶,以抒思乡之情。
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闻道”句:汉武帝为取天马(即阿拉伯良种马),命李广利攻大宛,战而不利。李广利请求罢兵班师,武帝大怒,命遮断玉门关,曰:“军有敢入辄斩之!”遮:阻拦。轻车:汉代有轻车将军,此处泛指将帅。此句意为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蒲桃:即葡萄,原产西域,汉武帝时随天马一起引入中原。
韵译
白天士卒们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黄昏为了饮马他们又靠近了交河。
行人在风沙昏暗中听到刁斗凄厉;或听到乌孙公主琵琶声幽怨更多。
野营万里广漠荒凉得看不见城郭;大雪霏霏迷漫了辽阔无边的沙漠。
胡地的大雁哀鸣着夜夜惊飞不停;胡人的士兵痛哭着个个泪流滂沱。
听说玉门关的交通还被关闭阻断;大家只得豁出命追随将军去拼搏。
年年征战不知多少尸骨埋于荒野;徒然见到的是西域葡萄移植汉家。
讲解
军队白天要登上山头瞭望烽火报警的情况,黄昏时又匆匆赶到交河(在新疆吐鲁番,此代有水的地方,非实指)去饮战马。刁斗是一种铜制的锅,白天用它烧饭,夜里做打更的柝用。军人们背着刁斗在刮得昏天黑地的风沙中艰难行进,这时联想到汉代从这条路远嫁乌孙王的公主一路上弹奏的琵琶曲,一定是充满幽怨。在荒无人烟的地方野营过夜,飘起弥漫天地的大雪,和远处的沙漠连成迷蒙一片。秋夜里南飞大雁的鸣叫声凄厉又哀伤,交战对方的胡兵也耐不住这艰苦生活而落下眼泪。听说朝廷已传下不准后退的命令,只能拼着性命跟随将军(轻车将军为官名)去死战。玉门被遮,即不准退入玉门关,用的是《史记·大宛列传》的典故:贰师将军李广利攻大宛失利,退至敦煌,请求朝廷退兵,汉武帝“闻之大怒,使使(派使者)遮玉门,曰:‘有敢入者辄斩之!’”拚命向前的结果,十有八九是战死,年年有无数人抛骨荒远的异乡,的成果是葡萄从西域传入中原种植,供富贵者享用。诗中虽流露出哀怨的情绪,基调还是高昂进取的。
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穆凄凉。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最后写如此恶劣环境,本应班师回朝,然而皇上不准。而千军万马拼死作战的结果,却只换得葡萄种子归国。足见君王之草菅人命。 全诗句句蓄意,步步逼紧,最后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它的讽刺笔力。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三、四句的“刁斗”,是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公主琵琶”是指汉朝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会是欢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一、二句写“白日”、“黄昏”的情况,那么夜晚又如何呢?三、四句接着描绘: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景象是多么肃穆而凄凉!“行人”,是指出征将士,这样就与下一句的公主出塞之声,引起共鸣了。
接着,诗人又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万里”极言其辽阔;雨雪纷纷,以至与大漠相连,其凄冷酷寒的情状亦可想见。以上六句,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接下来,似乎应该正面点出“行人”的哀怨之感了。可是诗人却别具机杼,背面傅粉,写出了“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两句。胡雁胡儿都是土生土长的,尚且哀啼落泪,何况远戍到此的“行人”呢?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用叠字,有着烘云托月的艺术力量。
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谁不想班师复员呢?可是办不到。“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笔一折,似当头一棒,打断了“行人”思归之念。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这里暗刺当朝皇帝一意孤行,穷兵黩武。随后,诗人又压一句,罢兵不能,“应将性命逐轻车”,只有跟着本部的将领“轻车将军”去与敌军拼命,这一句其份量压倒了上面八句。下面一句,再接再厉。拼命死战的结果如何呢?无外乎“战骨埋荒外”。诗人用“年年”两字,指出了这种情况的经常性。全诗一步紧一步,由军中平时生活,到战时紧急情况,最后说到死,为的是什么?这十一句的压力,逼出了最后一句的答案:“空见蒲桃入汉家。”
“蒲桃”就是葡萄。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阿拉伯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桃和苜蓿的种子,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之旁,弥望皆是。这里“空见蒲桃入汉家”一句,用此典故,讥讽好大喜功的帝王,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到的是什么呢?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言外之意,可见帝王是怎样的草菅人命了。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此诗全篇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诗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第一句开头两字“白日”都是入声,具有开场鼓板的意味。三、四两句中的“刁斗”和“琵琶”,运用双声,以增强音节美。中段转入声韵,“双双落”是江阳韵与入声的配合,犹如云锣与鼓板合奏,一广一窄,一放一收,音节最美。中段入声韵后,末段却又选用了张口的六麻韵。以五音而论,首段是羽音,中段是角音,末段是商音,音节错落,各极其致。全诗先后用“纷纷”、“夜夜”、“双双”、“年年”等叠字,不但强调了语意,而且叠字叠韵,在音节上生色不少。
点评
诗歌首句即从紧张的军旅生活写起,气氛压抑。诗人笔下是如此的单调而暗含凶险。白天爬上荒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的内容则是牵马饮水。在夜晚,军营里没有别的温情,只有单调的敲击“刁斗”的更漏声和当年远嫁边陲的公主曾经弹奏过的琵琶曲,一声声述说着哀怨和凄凉。一、二句写“白日”、“黄昏”的情况,那么夜晚又如何呢?风沙弥漫,一片漆黑。
接着,诗人又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一片荒野,苍茫万里竟连一座可以容身的城郭也无处可循;遮天蔽日的雨雪纷纷,连着浩渺无垠的大漠,其中所蕴含的苍凉孤寂之感泫然纸上。这六句诗写尽了边疆将士生活之苦。接下来,似乎该正面点出“行人”的哀怨之感了。可是诗人却独出心裁,别书机杼,竟又写了“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两句继续映衬。土生土长的胡雁胡儿,尚且哀啼落泪,何况远戍到此的“行人”呢?哀鸣夜夜、垂泪双双。连使两处叠字,表现了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悲凉,含血茹泪的泣诉直如扑面而来一般。
若这般艰苦是为了保家卫国也就罢了,偏又不是,到底是谁的罪恶之手操纵着这场罪恶的战争呢?作者最后的四句诗如风刀霜剑一般,直刺好大喜功的朝廷和皇帝。
“闻道玉门犹被遮”笔锋一转,似当头一棒,打断了“行人”思归之念。遮住的不止是玉门关隘,更是万千将士的的一点希望。玉门高锁,回乡无门,想息兵罢战留得残躯也不可得,只能跟着本部将领“轻车将军”去与敌军拼命。据《史记·大宛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曾派李广利率军攻打大宛,战事不利,广利请求罢兵。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这里虽然用典,但其剑锋所指,毫无疑问正是当朝皇帝唐玄宗。这位天子的一意孤行、穷兵黩武与汉武帝毫无二致。这两句诗直白锋利,已经悲愤到了极点下面一句,在全诗而言,份量极重。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接下去再接再厉,继续逼问。拼命死战的结果如何呢?到底又为了什么?“年年战骨埋荒外”。荒外埋骨比比皆是,“年年岁岁”竟属寻常,时间空间织成一张大网,网里网外竟然都是累累尸寒。全诗一步紧一步,由苦楚的军旅生活,到回乡无门,到人命如草被随意菅杀,为的是什么?这十一句的压力,逼出了最后一句的答案:“空见蒲桃入汉家。”“蒲桃”就是现在的葡萄。汉武帝为求天马(即今阿拉伯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陶”和“苜宿”的种子,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之旁,弥望皆是。
原来就是为了这颗小小的果子?
慢慢黄沙和一片如茵的藤萝;累累白骨和几滴红艳诱人的汁水。多么强烈、刺激的讽刺,无数战士捐躯赴死,为的竟然只是皇帝的一时口舌之欲!杀伐声、思乡曲乃至生与死沉郁的叩问一下子都失去了重量。而这首诗也在这个落差极大的艺术审美中实现了升华。
作者介绍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唐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http://wwwxigutangcom)
李颀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诗人皆有来往,诗名颇高。其诗内容涉及较广,尤以边塞诗、音乐诗获誉于世。擅长五、七言歌行体。赵郡(今河北赵县)人,一说东川(今四川三台一带)人。少时家本富有,后结识富豪轻薄子弟,倾财破产。后刻苦读书。隐居颍阳(今河北南许昌)苦读10年,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考取进士,曾任新乡县尉。任职多年,没有升迁,晚年仍过隐居生活。他一生交游很广,当时诗人王昌龄、高适、王维等都与他关系密切。李颀性格疏放超脱,厌薄世俗。他的诗以边塞诗成就,奔放豪迈,慷慨悲凉,最的有《古从军行》 、 《古意》 、 《塞下曲》等。李颀还善于用诗歌来描写音乐和塑造人物形象。他以长歌,也擅长短诗,他的七言律诗尤为后人推崇。 《全唐诗》中录存李颀诗三卷,后人辑有《李颀诗集》 。
英汉对照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 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 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 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 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 空见葡萄入汉家。
AN OLD WAR-SONG
Li Qi
Through the bright day up the mountain, we scan the sky for a war-torch;
At yellow dusk we water our horses in the boundaryriver;
And when the throb of watch-drums hangs in the sandy wind,
We hear the guitar of the Chinese Princess telling her endless woe
Three thousand miles without a town, nothing but camps,
Till the heavy sky joins the wide desert in snow
With their plaintive calls, barbarian wildgeese fly from night to night,
And children of the Tartars have many tears to shed;
But we hear that the Jade Pass is still under siege,
And soon we stake our lives upon our light warchariots
Each year we bury in the desert bones unnumbered,
Yet we only watch for grape-vines coming into China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