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六欲中【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和【六欲死、耳、目、口、鼻】它们的意思分别是?

七情六欲中【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和【六欲死、耳、目、口、鼻】它们的意思分别是?,第1张

七情

《佛学大词典》 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种感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何谓七情?

《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

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

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中医认为,这七种情态应该掌握适当。如果掌握不当,例如大喜大悲、过分惊恐等等,就会使阴阳失调、气血不周,从而这种精神上的错乱会演变到身体上,形成各种病。

六欲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

《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

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

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今所用‘七情六欲’一语,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泛指人之情绪、欲望等

后人总结

后人又将六欲总结为:见欲(视觉)、听欲(听觉)、香欲(嗅觉)、味欲(味觉)、触欲(触觉)、意欲。

七情六欲

现代人似乎更喜欢笼统地提“七情六欲”,而不把七情六欲作具体的区分。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七情六欲”,歌词记不太清楚了,但有几句印象很深,说什么“醉了吧反正清醒更断肠”,“陪你走过一段七情六欲全都品尝/爱你的苦不要你扛泪不要你挡/七情六欲打翻/笑着哭哭着笑去想你的模样 ……”具体哪七情六欲歌者虽然没有说清楚,但却把现代青年失恋后醉生梦死的心态和感觉唱得淋漓尽致、死去活来了。

说到这里,情与欲似乎已经得到了统一。也就是说,情与欲是不能分开的,没有情哪来的欲?没有欲又哪来的情?没有情,没有欲,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儿女情长,没有悲欢离合,这样的人不是尼姑、和尚,就是神仙、鬼怪了。

由此观之,七情六欲是人类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动态,是人性基础的基础,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间生活的最基本色调。但人与人并不一样,七情六欲的表现也就有五花八门,正所谓七情六欲人人有,千差万别各不同。正因为如此,如何表现人的七情六欲,就成了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和气象万千的话题

情与欲的区别

情毕竟不等于欲,在现代汉语概念里,情与欲还不完全是一回事。情主要是指人的情感表现,属于人的心理活动范畴;而欲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属于生理活动的范畴。有一句谚语说:情太切伤心,欲太烈伤身,说明情与欲分别属于“心”与“身”两个联系密切但又不同的领域。其次,情与欲互动互补,相辅相成,情可以生欲,欲也可以生情;欲的满足需要感情的投入,而情的愉悦也有赖于欲的满足。但如果非要对情与欲排个坐次,分个先后,不妨展开一场辩论,那么正方和反方恐怕都可以振振有辞,说得头头是道,讨论起来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热闹而有趣。不信你去问热恋中的青年男女,他们虽说身临其境,但肯定很难说清楚情与欲到底是怎么个关系。文学艺术作品如果无情无欲,恐怕就不成其文学艺术了,但如果你想从文学艺术作品中找答案,可能就更扑朔迷离,云遮雾障,稀里糊涂了。

根据儒家学说认为,七情是:「喜、怒、哀、惧、爱、恶、欲」,跟佛家所形容的大致相同,不过佛家把「哀」改为「忧」,而「恶」则改为「憎」。

而所谓六欲、根据《佛光大辞典》所描述,大盖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相欲」等;又或者简浅地说是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欲。而现代人所说的七情六欲,则泛指常人之情绪与欲望等

那就当发泄感情吧,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很多人,有一些人是你的最终的归属,然而更多的人只是你生命中匆匆的过客,你对此无能为力。爱情这种东西不是谁能掌控。哭完了,就醒了,好好工作,实在不行,就找闺蜜发泄一顿。骂他,哭他,都可以,毕竟他不再是你的谁。建议你这段时间自己一个人静静。换个心态,不要和人接触,知道你能够毫不在意的和别人谈起你的前男友。

当然你也可以找一段新的恋情。这是结束失恋的最好办法,新的人会是你的依靠,他会给你个肩膀,随你怎么哭。

情感是人类最普遍的人生体验,抽象的情感常被隐喻化。 对于同一情感,男性与女性之间既存在相同的情感隐喻表达式,也存在不同之处。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角度对莎士比亚四大喜剧中的情感隐喻进行归类,探讨了男女情感隐喻的共性与差异性。 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的体验认知存在差异,其思维方式受到不同社会文化的影响,形成各自独有的情感隐喻。此外,体验认知具有共性,不同性别会使用相同的隐喻表达式表达同一情感。丰富的情感隐喻塑造了莎剧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随着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影响认知的主客观因素,开始在认知框架内探讨语言现象。国内的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论的引进与介绍。另一类是运用理论进行文本分析或考察社会语言现象。运用认知理论研究莎士比亚戏剧(以下简称"莎剧")的成果较多。一类是在认知领域内的莎剧研究,如用意象图式分析神话隐喻的跨域映射;另一类是莎剧的跨学科研究。对于同一情感,不同性别能够产生相同或不同的隐喻表达式。从社会角度看,年龄、性别、阶级差异会影响人的思维,进而影响语言的生成方式。 莎剧包含较多的情感隐喻,我们以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中的情感隐喻为语料,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不同性别情感隐喻的使用差异,并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探究其成因。

一、男性独有的情感隐喻

《现代汉语词典》对情感的定义是: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包含较多的情感隐喻。实体概念隐喻是指把事件、活动、情感、思想等具有连续性质的、抽象的经验看作是不连续的、有统一形体的实体或物质的隐喻方式。四大喜剧的情感隐喻常以动物作为始源域, 情感作为目标域,通过始源域对目标域的映射形成概念隐喻。我们能够借助具象的动物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抽象的情感。剧中男性独有的"愤怒""欲望"等情感,其分别通过毒蛇与猎犬带给我们直观的感受。

1、男性独有的"愤怒"隐喻

在四大喜剧中,男性并不掩盖其愤怒情绪,该情感被喻为具有攻击性的动物,人们通过感受毒蛇、猎犬等概念来体会认知主体的情绪。

「掩饰恶最好的方式,就是伪装成完美的善。」

这段引人深思的话,源自于鸟山英司的漫画《恶之教典》,我原本以为这部漫画的内容,仅仅是描写一个反社会的教师疯狂杀害全班同学的事件而已,当我看完的一瞬间,我才发现,这部漫画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样,彻头彻尾的不一样,在喷洒大量猩红鲜血的同时,故事也渐渐的将作者的某些企图和想法,如同洋葱一般,一层层的剖开,血淋淋的展示,让读者不得不用更深层次的方式去解读。

尼采曾经说过:“当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正在凝视着你。”人性是复杂的,没有单纯的善,也没有单纯的恶,很多时候,两者之间是相互转换或者共存的。经历过华尔街尔虞我诈的丛林法则洗礼之后,被淘汰的莲实圣司归国任教于某一所学校,也从此开启了扭曲人格的杀戮之旅。事实证明,一个曾经踏足国外金融圈塔尖最顶级的狩猎者,在步入未经历社会残酷的学校之中,就如同一匹饿狼闯入了羊圈,无论是不良少年,还是问题教师,亦或是怪兽家长,都不过是其眼中浑身发颤的待宰羔羊罢了。

《恶之教典》中著名的尸山理论,“如果要藏起一片叶子,那么最好把它藏在一堆叶子里,如果要藏起一具尸体,那么最好把它藏在一堆尸体里。”原本,校园祭大屠杀只是一个偶然而已,只不过在莲实圣司的眼里,用一场杀戮去掩盖另一场杀戮,实在是合理到不能再合理的逻辑,全书与其说是叙述了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社会性恐怖事件,不如说是从侧面去重启了一个冷血杀人魔犯案时的案件重组过程。《恶之教典》的侧重点从来不是描写学生或老师的深层矛盾,更不是讽刺教育和社会问题,而是着重在描绘莲实圣司这个人,从小时候的弑父杀母,到学生时期的残杀室友,极度缺乏共情的他,自我世界中不允许任何人来否决,环环相扣成就了莲实老师的极恶之道,密实而无太多杂沓的节奏把反社会人格的特质和病态描写得很透彻,透彻到让你感受毛骨悚然的同时,还会很代入的去回忆自己求学生涯中的点点滴滴,至少笔者在看漫画的过程中,不止一次的在脑海里搜索,当初所在的学校里,是不是也有一个满脸堆笑的帅哥老师

书中对于善恶人格的转换衔接的丝毫不显生涩,前半段的圣人模式-莲实圣司描绘颇为出彩,笔者曾一度怀疑自己是否错看成GTO,个人觉得,如果在学生与教师同事的刻绘上能够再加三分笔墨塑造,那么故事的饱满度也可再度加分。从某个角度看来,这部《恶之教典》隐晦的透露着教育的批判、社会的隐喻、杀戮的残酷以及直白的暴力美学,不得不钦佩作者能将这些元素拿捏的如此恰到好处。粉饰太平的学区,在彩灯流转下映出别样霓虹,校园祭的主题却仅有一种颜色,属于鲜血的猩红就像小丑脸上的涂料,在嘴角弯起的弧度中,伴随着撞针带起子弹发射的刺鼻硝烟味,将灵魂引至黄泉彼岸,这是生命无法承重的恶之教典、为师之道。

究竟是1+1=2,还是05+05=1,这种植根于原作小说成功前提之下的漫改作品,其实先例不算很少,但原作和作画契合的如此般配,倒也不算多见,毕竟,原作老师-贵志佑介作为恐怖小说作家,他只需要负责将血腥与恶糅合一体,用词藻串联剧情即可,而作画老师-鸟山英司根本无需思考,且用手中的笔墨,打开潘多拉魔盒一角,让魔鬼降临人间即可。

故事的结尾,法庭上,如同魔怔的莲实圣司,口中神神叨叨的呢喃,如同一个深度精神病患者一般,凝望着血腥派对的幸存者,缓缓将狞笑收敛蛰伏于阴影之中,为下一次罪行的开始蠢蠢欲动的匍匐

日本刑法39条

「身心不正常者所犯罪行,不应受到惩处。」

「身心有缺损者所犯罪行,应予减刑。」

你,准备好了吗?

书籍说明:

《恶之教典》(日语:悪の教典、英语:Lesson of the evil)是日本作家贵志佑介撰写的小说。描述连环杀手老师所引起的事件的心理恐怖作品。第1回山田风太郎奖得奖作、第144回直木奖候补作、第32回吉川英治文学新人奖候补作、2011年书店大奖提名作。

2012年5月7日于讲谈社漫画杂志《good!Afternoon》上开始连载,作者为乌山英司。内容大体上忠实地重现原作。

《恶之教典》真人化**由东宝国际出品,由三池崇史执导,伊藤英明、二阶堂富美、染谷将太等领衔出演,该片于2012年11月10日在日本上映 ,第一天第二天收入2亿9,894万5,000日元,人数21万5,059人,**出席排名(兴行通信社调查)初登场第2位。

  1、最终你会一个人拖着行李箱,离开没人相送,终点也没有人等待,一个人带着清冷的空气,走过泥泞穿过小巷,路上走着的人来来往往,下雨了没人撑伞就只能狼狈躲雨,天冷了没人叮嘱那自己要裹好大衣,别总等着别人来疼你,边走边爱反正人山人海。

  2、大概一个人久了可以忍受的孤独指数也在不断增加,那些过去以为两个人一起完成才最浪漫的事慢慢的我都自己去实现了。

  3、所有人都觉得你过得很好,有不少朋友,别人猜测着你有数不清的暧昧关系,可是只有你自己明白,一个人在家开着灯整夜失眠的时候,你不说话,房间就一点声音都没有。

  4、曾经我以为:孤独是世界上只剩一个人。现在我认为:孤独是自己竟能成为一个世界。

  5、我也有心酸和委屈,我说给谁听,谁又听我说。

  6、所有人都觉得你有数不清的暧昧关系,只有你自己知道你孤独的像条狗。

  7、我给你我的心,可是你却给了我孤寂。

  8、大概是孤单久了,碰到任何东西都会推开。

  9、我像个路人一样看着你的生活,难过的是你的喜怒哀乐全不是为我。

  10、不好不坚信任何人,在要求别人爱的同时你是否想到自我是否给了他人爱呢如果仅仅是想得到他人的爱而自我却毫不付出,这是自私的。

  11、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12、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我的缺点,那么你的性命将会不平凡。

  13、人生短暂,善待自我,明天很更好

  14、四季风雨,冷暖轮流,江南烟雨,细雨溟濛。时刻雕刻的玉镯惢丽精美,如若滑落指间,却会碎散一地,繁乱淋漓。

  15、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16、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必须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愉悦。

  17、没有比较,就显不出长处;没有欣赏的人,乌鸦的歌声也就和云雀一样。要是夜莺在白天杂在聒噪里歌唱,人家绝不以为它比鹪鹩唱得更美。多少事情正因逢到有利的环境,才能到达尽善的境界,博得一声恰当的赞赏。

  18、感情像倒叙,读完结局才去临摹当初。看着你在青春的卷上洒满寂寞,每一次翻阅都痛不欲生。你什么都没留下,我却有生命挥霍不尽的念想。

  19、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一样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好把他看做是坏人。

  20、性命的迁徙以你为目的,我不停地漂泊,每一天都在适应被人情冷漠包围被世千万象迷惑,唯你,是我永恒的归依。即使不能渡往生的彼岸,以此生为界,亦应愉悦可观。

  21、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22、身冷心更冷,孤独的过了二十年,总以为这次能够永远的陪着你。这么长时刻留下的破碎的回忆也以深埋雪而告终。

  23、没人会去刻意的在乎你,时刻过的越来越久,才觉得我是累了,怕爱伤了自我。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以冷眼旁观的态度,分析了五类看月的游人:前两类是富家豪门,庸俗不堪。第三类是名妓闲僧。第四类是无赖子弟,丑态毕露。第五类是文人雅士。作者对第五类人是赞赏的,并且将自己也归入这一类中。游湖之人平日“避月如仇”,这天晚上不过是凑热闹而已,作者以传神之笔极力描绘游人盛况,却流露了厌恶的情感。文章写作者与一些高雅之士饱览湖光月色的悠闲清静,与前面的文字形成鲜明的对照,富有情趣。最后,以“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结束全文,余味无穷。

原文: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装,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还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

  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拘人,清梦甚惬。

白话译文:

西湖七月半的时候,没有什么可看的,只可以看看七月半的人。

看七月半的人,可以分五类来看。其中一类,坐在有楼饰的游船上,吹箫击鼓,戴着高冠,穿着漂亮整齐的衣服,灯火明亮,优伶、仆从相随,乐声与灯光相错杂,名为看月而事实上并未看见月亮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一类,也坐在游船上,船上也有楼饰,带着有名的美人和贤淑有才的女子,还带着美童,嘻笑中夹着打趣的叫喊声,环坐在大船前的露台上,左盼右顾,置身月下但其实并没有看月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一类,也坐着船,也有音乐和歌声,跟著名歌妓、清闲僧人一起,慢慢喝酒,曼声歌唱,箫笛、琴瑟之乐轻柔细缓,萧管伴和着歌声齐发,也置身月下,也看月,而又希望别人看他们看月,这样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又一类,不坐船不乘车,不穿长衫也不带头巾,喝足了酒吃饱了饭,叫上三五个人,成群结队地挤入人丛,在昭庆寺、断桥一带高声乱嚷喧闹,假装发酒疯,唱不成腔调的歌曲,月也看,看月的人也看,不看月的人也看,而实际上什么也没有看见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还有一类,乘着小船,船上挂着细而薄的帏幔,茶几洁净,茶炉温热,茶铛很快地把水烧开,白色瓷碗轻轻地传递,约了好友美女,请月亮和他们同坐,有的隐藏在树荫之下,有的去里湖逃避喧闹,尽管在看月,而人们看不到他们看月的样子,他们自己也不刻意看月,这样的人,可以看看。

杭州人游西湖,上午十点左右出门,下午六点左右回来,如怨仇似地躲避月亮。这天晚上爱虚名,一群群人争相出城,多赏把守城门的士卒一些小费,轿夫高举火把,在岸上列队等候。一上船,就催促船家迅速把船划到断桥,赶去参加盛会。因此二鼓以前人声和鼓乐声恰似水波涌腾、大地震荡,又犹如梦魇和呓语,周围的人们既听不到别人的说话声,像聋子一样,又无法让别人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像哑巴一样;一会儿兴致尽了,官府宴席已散,由衙役吆喝开道而去。轿夫招呼船上的人,以关城门来恐吓游人,使他们早归,灯笼和火把像一行行星星,一一簇拥着回去。岸上的人也一批批急赴城门,人群慢慢稀少,不久就全部散去了。

这时,我们才把船靠近湖岸。断桥边的石磴也才凉下来,在上面摆设酒席,招呼客人开怀畅饮。此时月亮像刚刚磨过的铜镜,光洁明亮,山峦重新整理了容妆,湖水重新整洗面目。原来慢慢喝酒、曼声歌唱的人出来了,隐藏树荫下的人也出来了,我们这批人去和他们打招呼,拉来同席而坐。风雅的朋友来了,出名的歌妓也来了,杯筷安置,歌乐齐发。直到月色灰白清凉,东方即将破晓,客人刚刚散去。我们这些人放船在十里荷花之间,畅快地安睡,花香飘绕于身边,清梦非常舒适。

赏析:

农历七月半,正当月圆之际,此时游湖,本应赏月观景,文章一开头却说“一无可看”,先将题目正面一笔扫倒,接着说“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从反面揭题,选择一个独特的视角来抒写自己的观感。开头这闲闲两句,简练警切,不落俗套,且直接导出下文。

接着即写“看七月半之人”。七月半游湖之人千千万万,何能遍看,作者自有手眼,即“以五类看之”。

其一,是有身分、有地位的官僚,坐着豪华的大船,摆开丰盛的宴席,奴仆侍奉,演员献艺,船上灯火通明,声乐齐鸣,好不气派。这种人“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即有意自炫而无心赏月,作者一语刺破此辈假冒风雅的嘴脸。

其二,是豪富之家,千金闺秀,携带美貌家童,露坐于船上的平台上,哭哭笑笑,娇声娇气,左张右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这一类人是乘机玩乐,本不想看月,也不必作出看月的样子,其有别于第一类者在于不借“看月”之名,虽然庸俗,却不假冒风雅。

第三类,船上有声歌,有名妓闲僧随侍陪游,可见也非等闲之辈。浅斟低唱,颇有韵致,且“亦看月”,较之“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和“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的前二类人,似乎要风雅一些。作者用了四个“亦”字,正是比较而言。但这一类人虽然“亦看月”,更重要的却在于“欲人看其看月”,则不免有意做作,其“风雅”也要大打折扣了。

第四类,是一批市井好事之徒,他们与前三类大不同,不坐船,不乘车,衣衫不整,三五成群,在人丛中乱挤乱撞,专拣热闹处钻。他们大呼小叫,旁若无人,甚至假装酒醉,东倒西歪,手舞足蹈,嘴里哼着走了调的流行曲调,左顾右盼,洋洋自得。此辈“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无所不看,而“实无一看”。他们以此为乐,什么雅与俗,统统不在话下。古往今来,大凡在人群簇拥的热闹场合都能碰到此辈。作者在此白描传神。

第五类,是清雅之士。他们坐的是小船,船上还挂着细薄的帷幢,大约是不想露面吧。明净的几案,通红的沪火,煮好茶,慢慢地品味,二三好友,绝色佳人,一同赏月,确实雅兴不浅。但是他们不想被人看见,有的把小船隐蔽在树荫下,有的则悄悄地划向里湖,躲避喧闹的人群。他们在清净处得以从容看月,而不被别人看见,他们的看月纯是兴之所至,自然而然,并无做作之态。

作者写五类人,观察细致,描绘生动,各色人等,无不现身纸上,而作者似乎不动声色,五个“看之”,大有冷眼旁观之概。然而他的主观褒贬之情还是从笔下的形象中表现出来了,第一类是假冒风雅的官僚,第二类是无意风雅的豪门,第三类则欲显风雅而不免做作,第四类是不知风雅为何物的市井好事之徒,第五类是不欲显其风稚而真正风雅的文人雅客。作者对前二类人显然嗤之以鼻;对第三类有所肯定,也有所讥刺;对第四类虽然不作肯定,却似乎欣赏其放荡中亦有几分天真;对第五类则显然引为同调。五类人,依次写来,如镜头推移,声态各异,境界不同。纷杂的情景再现于笔下,作者并不现身评点,却于客观的画面中分雅俗、寓褒贬,兼有史笔与传神之妙。

第二段写杭人游湖好虚名,凑热闹。“已出酉归,避月如仇”,即喜欢白天游湖,像怕见仇人一样躲开月亮。袁中郎在《晚游六桥待月记》中也批评过杭人只爱白天游湖,不会选择时间,白白放过西湖最美的时刻。农历七月十五之夜,例应游湖,杭人出于好名,则成群结队而出。西湖在杭州城西,游湖须经城门,而城门关闭有定时,这一晚就多赏给守门的兵士一些酒钱,好晚些关门。二更以前,湖上人声乐声,闹成一片,“如沸如撼,如魔如吃,如聋如哑”,连下六喻,形容声音嘈杂,含糊难辨一。这一片刺耳的嘈音,破坏了西湖月夜的静谧气氛。这是写听觉感受的不堪。从视觉一面来说,则“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连用四个短句,将湖上密密麻麻舟船相触,肩摩踵接的拥挤状况形容尽致。拥挤中的人群,哪里还有兴致赏月,见到的无非是一张张贴得很近的油汗淋漓的面孔罢了。这与其说是游湖,不如说是赶市。“少刻兴尽”,狂热的兴头维持不了多久,官老爷们宴席已散,衙役喝道,率先离去。船上的人也纷纷上轿,轿夫还以城门将闭来催促人们上岸,岸上的人也争先逐队进城。各色人等作鸟兽散。灯笼火把,排列成行,如闪烁的星星在夜幕中移动消失。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莫名其妙,名为游湖看月,实与西湖风月毫不相干。这一段插叙,回应开头“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的论断,具体描写,缴足其意,同时又为下文作铺垫和反衬。

“吾辈始般舟近岸。”最后一段从前面第三人称的叙述,突然转为第一人称的“吾辈”,叙述角度变换了,加强了主观的抒情色彩。“始”字,很可玩味,表示喧闹嘈杂的场面一告结束,西湖恢复了宁静安闲的本貌,湖山美景即开始属于“吾辈”,“吾辈”也就开始登场了。“断桥石瞪始凉”,这个“始”字,则表示被人踩热的石阶也刚刚退烧,恢复平静,这是一种外化了的心理感受。“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靧面”三句,则写一种崭新的审美感受,唯“此时”才能有此感受。一规圆月,如新磨之镜,清光格外皎洁可爱;湖光山色,如美人重新梳妆打扮,益发显得容光照人。此时,对景畅怀,与客纵饮,“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浅斟低唱者”即前文所写之第三类人,大醇小疵,还算有赏月雅兴;“匿影树下者”则为第五类清雅之士。五类人中唯此二者独留,故与之声气相通,有共同语言,拉来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著安,竹肉发”,这四个短句,写相得共赏之乐,节奏欢快,心情亦极欢快。“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写通宵盘桓,兴尽方散,与前文众人游湖匆匆聚散恰成对照。兴尽而散,却并不急于回城,而复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这个富有诗意的结尾,更显得雅韵流溢,余香沁人。可见西湖七月半自有其迷人之处,一被俗人点污,则一无可看;一成为雅人的世界,则处处是诗。作者的审美情趣自然是高雅脱俗的,但也不免传统文人孤高自赏的毛病。

此文写人物场景,极纷繁复杂,而又极有条理。五类人物,两种场景,写来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其观察之深人细致,笔墨之精练老到,确实令人佩服。行文错综,富于变化,转接呼应,均极自然。开头奇警峭拔,结尾则韵味悠长,全篇运用对比映照,严于雅俗之分,而又妙在不作正面按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41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