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当发泄感情吧,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很多人,有一些人是你的最终的归属,然而更多的人只是你生命中匆匆的过客,你对此无能为力。爱情这种东西不是谁能掌控。哭完了,就醒了,好好工作,实在不行,就找闺蜜发泄一顿。骂他,哭他,都可以,毕竟他不再是你的谁。建议你这段时间自己一个人静静。换个心态,不要和人接触,知道你能够毫不在意的和别人谈起你的前男友。
当然你也可以找一段新的恋情。这是结束失恋的最好办法,新的人会是你的依靠,他会给你个肩膀,随你怎么哭。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这两句运用对偶的手法,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孤芳自赏的高洁品质。
“东风吹作雪”,这一笔淋漓地描绘出风吹杏树,落英缤纷,似漫天飞雪,而随波逐流的凄美景象,比喻生动,浮想联翩。即便是春风轻拂,娇媚的花儿也不堪吹折,它凋谢了,零落了,这本是让人黯然神伤的。但诗人却偏说它胜过南陌杏花,矜持与自足之意溢于言表。这一对比启人深思:“南陌”在此诗中与“北陂”相对立,这两个背景意象包含着一种空间的隐喻。若说清幽静谧的“北陂”是远离浮世喧嚣的隐逸之所,则“南陌”正是熙来攘往、物欲横陈的名利之场。
“南陌”繁华,“北陂”僻静;“南陌”热闹,“北陂”空寂;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洁;而南陌的杏花要么历尽亵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任人践踏,碾成尘土,满身污秽。若说这南陌杏花是邀功请赏、党同伐异的得势权臣的影射,则北陂杏花是诗人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
摘 要:本文利用隐喻理论分析空间维度词“高、低”在空间域的初始意义及其向不同概念域的投射情况,探讨其意义之间内在的认知联系。 关键词:空间维度词 高 低 认知 隐喻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体现了人们赖以思维和行为的概念系统的本质特征,是人们的认识、思维、经历、甚至行为的基础。
莱考夫和约翰逊根据始源域的不同,把隐喻分为三大类:结构隐喻、实体隐喻和空间隐喻。结构性隐喻指一个概念通过另外一个概念来组织和构筑,即通过一个结构清晰、界定分明的概念去构建另一个结构模糊、界定含混、或完全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实体隐喻指我们把对实际物体和物质的经验投射到很多抽象的物体上去,把这些抽象的事物(如事件、活动、感情、思想等)也看作实体和物质,从而对很多我们并不能直接看到或接触的精神现象也可以进行指称、分类、组合、量化和推理。空间隐喻是以空间概念为始发域向其他认知域或目标域进行映射进而获得引申和抽象意义的认知过程。空间隐喻把一些空间关系和性状投射到非空间的关系和性状上,不仅能使抽象和未知的概念具体和熟知,而且能启迪读者的想象力,在不相容的事物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的关联。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观点,空间隐喻来源于直接的身体体验,体验基础可以很容易地在我们社会物质化的环境中找到。本文就空间维度词“高、低”的隐喻现象加以分析。
一、“高、低”的初始意义
“高、低”和其它空间维度词如“大、小”“长、短”“宽、窄”“粗、细”等一起构成了人们可感知的基本概念。《现代汉语词典》《新华现代汉语小词典》和《新世纪现代汉语词典》等对“高”的第一条释义都是“从下向上距离大;离地面远(和“低”相对)。对“低”的释义是“从下向上距离小;离地面近”(跟“高”相对)。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最初有关“高、低”的词语。“高楼大厦”“地势高”“高山”“高原”“低地”“低谷”“水位低”等。人们在表达“高、低”的概念时,是以地平面为参照的,即地面以上延伸的距离越远就越高,反之则低。概念是通过人们接触世界并在认知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且人们在长期的认知实践中不断扩大概念的内涵这才为人们以后进一步感知世界和描写世界提供了潜在的可能。
二、“高、低”的源概念域向其他概念域的投射
(一)由空间概念域向时间概念域的投射
这类投射有:“高中”和“高考”等。我们说“高中、高考”时,都是有一个参照点的,如“高中”是相对于“小学”和“初中”而言的;而“高考”是相对于“中考”而言的。它们在时间的分布上有一个先后顺序,有一个梯度的增长。
我们认为像“高龄”“高寿”之类表年龄的敬辞也是表时间的一种,这样的词语都指人活得寿命长、年纪大,这也是表现时间的一种形式,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这类词语中的“高”字也是表时间域的。
(二)由空间概念域向家庭伦理概念域的投射
这类投射有:“高祖”“高堂”“高祖母”等。当我们说到这些词语的时候,头脑中存在一个参照物,那就是我们自己本身。高堂,指父母;高祖,指曾祖的父亲;高祖母,指曾祖的母亲。以我们自身为参照点,越往上延伸辈分也就越高,这与人们对“高”的概念的最初认知体验也是极其相似的。
(三)由空间概念域向社会概念域的投射
这类投射主要指在身份、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投射。如:“位高权重”“高官厚禄”“高贵”“出身低微”“地位低下”“低三下四”等。这里面的“高”都体现出阶级地位特殊、生活享受优越或者达到高度道德水平的;相对的“低”则体现着一种身份或社会地位低下。这些意义都是由“高、低”的原始意义通过空间隐喻而形成的。
(四)向表心智、性格、品质、学问和思维等抽象概念域的投射
此类投射如:“高明”“高招”“高深”“高见” “高尚”“高洁”“高傲”“低劣”“低调”等。这种隐喻投射的基础是把抽象概念具体化、实体化。在这类隐喻投射中,人们将抽象的概念,如“思想、品质、性格”等看成是具体有形的实体。这就是莱考夫的实体隐喻。人类最初的生存方式是物质的,人类对物体的经验为人们将抽象概念表达理解为“实体”提供了物质基础。要从根本上解释这种投射,我们得从实体隐喻中的容器隐喻切入。人们不光把自己本身看作是一个容器,还将这种概念投射于其它物体,甚至是一些无形的抽象的东西。随着对世界经验的不断扩大,人们就会产生把这些无形的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量化的需要。把这些概念看作是容器,越向里延伸,也许可容性越大。
(五)向状态域的投射
“高、低”向状态域投射的情景也很常见。如:“情绪(热情)高涨”“高兴”“低落”等。这一隐喻的经验基础为:人是直立行走的动物,健康的人是以站姿或坐姿进行工作的,生重病的人才卧床不起,死去的人都会倒下来。当人情绪不好时,就像生了病,所以人们用“低落”形容;当人精神振作时自然干劲十足,所以人们用“高涨”来修饰。也就是处于积极良好的运动状态常为“高”,处于消极关闭的状态就为“低”。
(六)向数量域的投射
“高、低”向数量概念域投射的现象也具有普遍性。如“高产”“工资高”“产量低”“成本低”“造价低”等。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高”与“低”是与量的多少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数量越多也就越高,相反,数量越少则越低。
除了以上列举的投射域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的领域,如气象域的“高压”“低压槽”;疾病域的“高血压”“高烧”;地理域的“高纬度”“低纬度”;表示心理预期的“心气高”“眼光高”等。
但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源概念域和目标概念域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为隐喻无论是作为一种修辞还是一种认知思维,都是以两个概念域之间的相似性为基础的。源概念域一般具有多种语义特征,在实现向其它概念域投射的时候,我们会突显不同特征作为相似基础。而且在隐喻投射的过程中,源概念域的语义特征本身也存在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我们从对社会概念域投射的例子中就能看出这一点。
从空间维度词“高、低”的隐喻投射,我们可以知道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还是人类的一种重要认知方式。“高、低”所表达事物的本体特征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稳定的心理意象,随着对世界认识的深入,人们便把“高、低”的经验特征投射到其它的概念域。人们的认知活动是个渐进的过程,这种投射作用也表现出与之相对应的渐进过程。人类语言隐喻的发展是与人类词汇的发展及人类的历史经历密切相关的。人们利用事物的物理基础与心理体验之间的相似性,把源概念域投射到目标域,使源概念域得到扩展和补充。但这个过程不是随意的,而是受人们的认知经验制约的。我们通过这种相似性的对照与比较,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理解词语使用的依据,另一方面还可以运用认知能力去理解与把握词义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更重要的是,这对语言使用者在今后不断扩大与发展的认知活动过程中如何遵循类似的原则与规律,把源概念域投射到新的目标概念域中,从而丰富语言,满足我们认知世界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
(4)
[2]曾传禄汉语空间隐喻的认知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
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5,(2)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华树君 秦臻 吉林延吉 延边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133000)
一个人的生命主要有两个维度:自恋展开的维度和关系构建的维度。能力只是自恋的展开,而如果太缺乏关系这个维度,生命仍然会有苍凉感,甚至是致命的孤独感。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发起自恋而最终又放下自恋的过程。
如果你可以哪怕一次,
抛弃你自己,
秘密中的秘密,
就会向你敞开;
隐藏在宇宙背后的
未知的容颜,
就会在你的知觉之镜中
显现。
01 依恋的形成。所谓依恋,就是一个人的情感,能够向情感对象打开。人都是自恋的,而依恋意味着你要低头。依恋的对立面是自恋,也就是你的生命力都憋在自己体内,对外部世界失去了兴趣。最好是在孩子时学会依恋,学会低头,学会去信任一个有力量同时又善意的情感对象。
02 两种妈妈,与两种孩子。学会了依恋的人,他会拥抱真实世界;而一直停留在自恋中的人,容易待在自己的世界中,并认为自己的世界才是精神的归宿。需要一个不会报复的人,以滋养出这种感觉:世界准备好接纳我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如果依恋没有形成,首先,要看破自己重重的心理防御,透过这些复杂的防御,看到自己的初心,也就是我们说过很多次的:“我”永远在寻找“你”。如果一份关系是好的,请在相当时间内保持关系的基本稳定,逐渐在这个关系中,去实现依恋的完成。基本稳定的关系背后,依恋完成的背后,都藏着对人性的深刻信任。
03 依恋“你”,排斥“它”。“我”并不希望控制一切,那太孤独了,而是希望“我”不能控制的边界之外,有一个善意的“你”存在;可我更惧怕的是,在“我”不能控制的边界之外,有一个敌意的“它”在那里。所以自恋和依恋不仅仅是情感的事情,而是深刻的隐喻。当我们还是陷于严重的自恋与控制时,其实是在惧怕中,因为觉得我不能控制的边界之外,有一个敌意的“它”。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敌意的感知,与我们自己内心藏着的敌意,程度上很可能是一致的。太多人觉得自己是一个人长大的,这意味着,大家都还停留在自恋和控制中,依恋还没有基本形成。当我们愿意和外部世界保持链接时,也会保持头脑和身体的天然链接。
04 晕车的隐喻。晕车、晕船、晕机,都是和控制感与失控感有关,背后也有自恋和依恋的深刻隐喻。晕,就是失控感。控制都是为了对抗失控,而失控的原始体验,是情感依恋的失败。
一个人可以一辈子不依恋任何人吗
自体必须有客体,“我”必须找到“你”。从不构建深度依恋关系的人,不管表面上看上去多么善良友好,内心中其实有太多的黑暗和敌意。在时间累积和空间变换中,逐渐和另一个人,建立起真实、全面而具有深度的情感关系。
成熟的依恋关系是当我们失去对方时,会痛彻心扉,会无比悲伤,同时我们也知道,已经发生过的那些爱,就在自己心中,这就是“情感稳定能力”。在追求自我觉醒或自我认识的路上,敏感很宝贵。
自恋会带来身心分离。当我们想切断和外部世界的联系时,也会切断头脑和身体的联系。而依恋带来身心合一,学会了依恋的人会拥抱真实世界。
从自恋到依恋,不仅要时时迭代自己,也要遇到对的人,情感才会圆满。
依恋是对别人敞开情感链接,让别人走近自己的内心,即便有一天会失去也不妨碍我现在热烈而深沉的爱。
快意恩仇和纠结。人和人之间的连接有三种表达:我爱你,我恨你,我想了解你。爱的对立面是“憋着爱”,恨的对立面是“憋着恨”。快意恩仇时,至少有机会!
05 负爱、负恨与负知识。真实地活着,是拿自己的血肉之躯和其他真实的存在,特别是人,去碰撞,去接触,去感知,去爱恨。抽象地活着,是不去爱,不去恨,不去了解具有丰富细腻真情实感的你。如果知识在关系中是为了凸显自恋,而妨碍破坏了依恋,那么这时的知识就叫负知识。控制着自己不去爱,就是负爱。如果爱也迟疑,恨也迟疑,总是在纠结中,一个人就会活得非常憋屈难受。
06 头脑妈妈。形成了依恋的人,有自己真实的妈妈,而没有形成依恋还陷在自恋中的人,在相当程度上,头脑是他的妈妈。对于孤独婴儿来说,外界的一切刺激都是过度刺激,都是攻击。强大的头脑分析能力,主要是来分析入侵、伤害等负面信息的。
平常我们所说的敏感的人,都是对负面信息敏感的,同时他们也多陷在自恋中,构建依恋会很困难。过度使用头脑时,我们在相当程度上切断了和身体的链接,而这又巨大的好处,那就是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的痛苦降低了。虽然头脑上的猜疑很不好,但比起身体和情绪上的痛苦,还是容易忍受。
迟钝的假自体,可以通过快意恩仇去撕破它,大胆地去爱、去恨,让肉身在真实的世界中充分接触和碰撞,当身体活过来时,灵魂也就苏醒了。
肉身会有疼痛,也会有快乐,而肉身和真实世界的丰富接触中,一个睡着的人会醒过来,一个醒着的人会活得更丰盛。
不要憋着爱,也不要憋着恨!
不要问我有关思念的问题,直视我的脸!
真的很棒,当我复盘的时候,觉得自己的身体被照亮了!
只有一个,就是概念隐喻理论。它包括三大理论: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s、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s、取向隐喻(又叫空间隐喻)orientional metaphors
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理论思想首先是在Lakoff &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来的。其理论的核心内容有: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隐喻的本质是概念性的;隐喻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映射遵循恒定原则;概念隐喻的使用是潜意识的等等。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隐喻是思维问题,不是语言问题;隐喻是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概念隐喻理论的革命性观点促进了认知语义学的整体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