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的经典例子

社会语言学的经典例子,第1张

情感是人类最普遍的人生体验,抽象的情感常被隐喻化。 对于同一情感,男性与女性之间既存在相同的情感隐喻表达式,也存在不同之处。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角度对莎士比亚四大喜剧中的情感隐喻进行归类,探讨了男女情感隐喻的共性与差异性。 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的体验认知存在差异,其思维方式受到不同社会文化的影响,形成各自独有的情感隐喻。此外,体验认知具有共性,不同性别会使用相同的隐喻表达式表达同一情感。丰富的情感隐喻塑造了莎剧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随着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影响认知的主客观因素,开始在认知框架内探讨语言现象。国内的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论的引进与介绍。另一类是运用理论进行文本分析或考察社会语言现象。运用认知理论研究莎士比亚戏剧(以下简称"莎剧")的成果较多。一类是在认知领域内的莎剧研究,如用意象图式分析神话隐喻的跨域映射;另一类是莎剧的跨学科研究。对于同一情感,不同性别能够产生相同或不同的隐喻表达式。从社会角度看,年龄、性别、阶级差异会影响人的思维,进而影响语言的生成方式。 莎剧包含较多的情感隐喻,我们以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中的情感隐喻为语料,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不同性别情感隐喻的使用差异,并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探究其成因。

一、男性独有的情感隐喻

《现代汉语词典》对情感的定义是: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包含较多的情感隐喻。实体概念隐喻是指把事件、活动、情感、思想等具有连续性质的、抽象的经验看作是不连续的、有统一形体的实体或物质的隐喻方式。四大喜剧的情感隐喻常以动物作为始源域, 情感作为目标域,通过始源域对目标域的映射形成概念隐喻。我们能够借助具象的动物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抽象的情感。剧中男性独有的"愤怒""欲望"等情感,其分别通过毒蛇与猎犬带给我们直观的感受。

1、男性独有的"愤怒"隐喻

在四大喜剧中,男性并不掩盖其愤怒情绪,该情感被喻为具有攻击性的动物,人们通过感受毒蛇、猎犬等概念来体会认知主体的情绪。 例如:

①SIR TOBY BELCH: …─ into a most hideous opinion of his rage, skill, fury, and impetuosity

This

古汉语中表达思念的字是“忆”。

忆:

读音:yì

意思:本意是指思念,回想,还有忆想(回想),留在记忆中,记住,忆记(记忆),回忆,追思,思议等意思。

出自:北朝民歌《乐府诗集·木兰诗》:问女何所忆。意思是问木兰在惦记什么?

南北朝 庾信《奉和永丰殿下言志》:还思建邺水,终忆武昌鱼。意思是还思念故乡的水,终日思念武昌鱼的味道。

扩展资料:

“思念”相关的诗句:

1、北宋 柳永《凤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意思我渐渐消瘦衣带宽松也不后悔,为了她我情愿一身憔悴。

2、战国 佚名《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意思是无论生死离合我们都要在一起,这是我们当初早已说好的约定。

3、北宋 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意思是两个人只要足够相爱,又何必在乎是不是每天都能见面在一起呢

4、唐 李白《三五七言》: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意思是想起曾经相遇相知的种种,不禁感慨什么时候才能再次相见?而此时此刻我实在难耐心中的孤独悲伤,叫我情何以堪。

5、唐 李白《三五七言》: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意思是如果有人也这么思念过一个人,就知道这种相思之苦。想起你的时候数不胜数,而孤单的时候则陷入了更加漫长无休无止的相思中。

-忆

-思念

http://baikebaiducom/view/1176171htm

关于委婉语的定义有两种比较流行的说法:1、"用一种不明说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含糊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不够尊重的表达方法。"(《语言与语言学词典》斯托克和哈特蔓等编)。2、"委婉语就是用婉转或温和的方式来表达某些事实或思想,以减轻其粗俗的程度。"(《语言学词典》法文版)。通过定义我们看出:

  首先,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人们在一定的场合用以交际的重要手段,人们通常尽力避免使用引起双方不快或损坏双方关系的语言,而是采用一种迂回曲折的语言形式。表达思想。交流信息;

  第二,委婉语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已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广泛的社会现象或人民心理:如考虑到避讳问题、禁忌问题、礼貌问题等。

  这里所说的委婉语用语与修辞中的委婉格不完全相同。它更是一种语义手段,是人们用来表达思想的方式,委婉与其说是修辞的一种手段,不如说是目的。语言中大量存在,如:比喻、借代、双关、反语、析字等,达到"委婉"这一目的。学者也发现了许多与委婉表达有关的修辞现象。

  使在特定的语境中,说话人采用恰当的委婉表达方式,做到语言礼貌得体。

  而听话者根据共知信息,通过合作原则,推导出说话人想要表达的含义,达到理想的实际效果。下面试从修辞格和合作原则与委婉语的联系方面阐述委婉语与修辞与语用的联系。

编辑本段

二、汉语与委婉有关的修辞格

1、隐喻

  隐喻的特点是用喻体掩盖了本体。

  从而可以避开所忌讳的事物。如"死亡"的许多委婉语(回老家、安睡、长眠、安息、作古)就是借助隐喻造成的。

2、借代

  借代有很多种类,但它们都是用一个对象代替另一个对象,这个特点决定了运用"借代"手法可以将不愿启齿的词,用委婉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如用袁世凯代印有袁头像的银元,阿飞代地痞流氓。

3、双关

  双关是用以一个词语关顾表层和内里两种意思,表层意思是字面直接显现出来的。

  深层含义就是想通过委婉方式表达出来的。如洗发水广告语"健康亮丽,从头开始"中的"头",又如丰胸广告"做女人挺好"中的"挺"等。都是言在表面之义。意在蕴含之义。

4、反语

  反语就是说反话。

  使用与原来意思相反的语句来表达本意,有的表达一种强烈的讽刺挖苦意味,有的则使语言活泼幽默、轻松愉快。无论是表达讽刺挖苦还是幽默轻松,用反语都比常规说法具有更强烈的色彩和更得体的效果。如。

  领导给你布置了一项任务,但在规定的期限内你完成了还不到一半。领导很无奈的感叹到:"你干得实在太棒了!"一句看似夸奖的话。实际上间接含有的讽刺意味不在直接讽刺之下。

5、析字

  根据汉语方块字的特点,采取富有汉语特征的委婉方式,如利用字形部首的优势产生的析字格:

  "楚女身材高大。面黑而麻,服装随便,有丘八风。"(茅盾《海南杂议》)丘八指"兵"。

  "周先生,你一人十一划有么?"(沙陆墟《魂断梨园》)"十一划"婉指"鸦片"。

  "鸦片"俗称"土"。都是利用了汉语独特的委婉手段。

  这些修辞格在表示意义时,主要侧重于词语的修辞效果方面。注重从词语的锤炼、修饰方面去表达委婉用意。

  其实委婉用语不仅限于词语修辞方面,而是要用于语句表达方面的实际策略。它是一种广泛的具有特殊语用功能的表达方式,还常常通过违法合作原则来表达特殊效果。

编辑本段

三、汉语委婉用语与合作原则

  Grice在谈到会话含义理论中提出:

  言语交际双方都有相互合作。

  取得交际成功的愿望,为了达到特定目标。

  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一种默契。

  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合作原则"。这一原则由四准则组成,即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的准则、方式的准则。总的来说,这四大准则要求说话人将实话讲得简明扼要,不要含糊离题。

  使每一个交谈的参与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符合这次交谈的目标或方向。然而在特定的言语交际环境中,说话人往往通过违反这个原则,以达到某种目的或效果,委婉用语便是通过违背合作原则,而达到会话含义的语用现象。

1、违反数量准则

  在交际时要求讲话者提供的信息量不能低于交谈所需的信息量,也应避免冗余信息。而委婉用语的常用表达手段恰恰违背了此原则。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说话人出于某种原因,往往有意不提供足量信息,采用间接、委婉的表达方式,但这并不影响受话人理解。

  受话人可以凭借双方共知信息或自己的经验补全信息,领会出话语的"弦外之音",如交际中常用的省略表达法。

  说话人常常基于某种考虑省去那部分令人尴尬或难以启齿的字眼,造成信息量的缺少。

  但是在受话人那里完全可以凭借经验或语用线索补全信息,达到交际目的。例WC=water closet,小老婆只用"小","做小"、"讨小"等。

2、违反质量原则

  质量原则要求不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不说缺乏足够的证据的话。

  这就要求说话人说出的话既要真实,又要有根有据。从语用学的角度上来讲,反语是语谓行为与语用行为成对立或不一致出现来达到交际目的的会话。由于反语有着语谓意义与语用意义截然相反的特点,反语会话的有效性只能通过会话含义来实现。

  否则谈话会因说话双方的误解而失效。对质量的原则在反语中体现的最为明显:

  如(晚上十一点了。女儿要出去玩)

  母亲:你去吧!(去了就别回来了)

  女儿:谢谢妈!我走了。

  显然女儿只认识到了妈妈的语谓意义,从而误会了妈妈的意思正好相反。

  所以他的语谓行为并不属实,与他的语用行为完全相反。

  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但达到了反语的使用的语用效果。反语通常是在关于修辞的书中进行讨论的,涉及的是反语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但反语在口头交际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丰富的语用功能,在实际交际中,具有调节人际关系等功能。

  另一种情况是,委婉用语还常常为了掩盖缺点和不足,或夸大事实。如当你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向一位聋哑人问路,旁边的人可能会提醒你,这位先生"听力不好",而不直接说"他是聋子"。这就是对方的缺点尽量缩小化,而不至于伤害对方。还有像一些称呼中的委婉语,剪头发的都叫理发师,在餐厅做饭的都叫厨师,往往抬高自身实际的现状和地位。从而得到一种受承认与尊重的心理。

3、违反关联原则

  关联原则要求说话要贴切,所说的话要与主题有关,紧扣中心。但是在言语交际中。由于某种特殊原因。说话人故意采用一些表面上与谈话主题无关的语句,或迂回、间接地涉及话题,或答非所问。

  如王君爱慕小张已久,一天鼓起勇气向小张表白。

  问:"愿不愿与我交往?" 小张瞪圆眼睛,微笑着说:"真希望有个你这样的哥哥"。

行路难喻指世路艰难表达诗人的悲愤、苦闷的同时执著于远大理想信念的思想感情,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了艰难险阻之后的感慨。

行路难

(李白诗作)

金樽(zūn)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xiū)直万钱。

停杯投箸(zhù)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sè)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说:雪暗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qí)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jì)沧海。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放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八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姜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看隐喻的翻译研究

 隐喻产生的心理运作机制充分体现了人类认知模式在处理外界信息时的主动作用。怎样分析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看隐喻的翻译

 摘 要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来看,隐喻是从源域向目的域的映射。隐喻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不同语言在隐喻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异,这给隐喻的翻译带来困难。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探讨隐喻的认知性、可翻译性及其翻译策略。

 关键词隐喻 认知 翻译

 1 引言

 人们大量的使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近年来,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活跃,许多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从理论到具体的策略全面探讨隐喻的翻译。随着对隐喻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隐喻的认知功能在翻译当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拟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

 框架下,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

 2 隐喻的认知性

 真正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的著作是lakoff & 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书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新途径。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最重要的特征,也使得人类对大部分抽象思维的解释成为可能。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和目标域, 前者往往是已知或熟悉的具体事物, 后者是陌生或不太熟悉的抽象事物。通过将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上,目标域从而得到理解。隐喻是中介,它帮助我们在来源于我们切身的`经历和体验形成的概念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理解和经历新事物。

 我们知道隐喻的基础就是概念,人们常用隐喻将许多抽象的概念用具体或者熟悉的形象组织起来。许多重要的概念多来源于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人们使用隐喻一是由于思维能力的限制或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而不得不用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二是为了更好地传达意思,获得更好的交际效果, 人们选择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

 3 隐喻的可翻译性

 以认知科学为依托的认知语言学是以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学流派,其论点是:语义是概念化的,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知事物的反应,是与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相吻合的。认知语言学强调经验和认知对语言产生的重要作用,认为语言是客观现实、社会文化、生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产物,包括隐喻语言在内的任何语言现象都是有理有据的,即可以从人们的心理和认知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解释。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的产生是有生理基础的,并有心理上的运作机制,即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

 由于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构造和相同的心理基础,不同民族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所获得的体验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这就导致了不同民族自然语言中必然会出现众多认知对等的隐喻表达方式,如:castle in the air 在中文中有完全对等的习语“空中阁楼”。但是,由于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文化也成为影响语言的重要因素。

 隐喻产生的心理运作机制充分体现了人类认知模式在处理外界信息时的主动作用。处于不同文化世界的人们在使用隐喻时有相似也有差异,读者对隐喻的理解就是通过源语隐喻中包含的概念域在目的语概念中的映射来实现的,因此能否实现认知上的对等是成功翻译映射的关键,这就要求译者选择恰如其分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4 隐喻翻译的策略

 奈达指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在翻译中,译者所寻求的应当是对等语,而不应是同一语。基于隐喻的认知性,为了做到译语的对等,我们有必要从认知的角度探讨隐喻的翻译,笔者认为可采取下列策略:41 对等策略——英汉隐喻中源域向目标域对等映射

 虽然世界上有很多民族,而且各民族也有自己的语言,但是人类在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所获得的经验很大一部分相似,从而产生的认知理解上也存在很大的相似性,所以,不同民族的语言上必然会出现许多源域向目标域映射方式相同的隐喻。对于这类隐喻的翻译,我们可以通过隐喻概念的对等映射方式,使用相同的概念域进行映射,让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的反应。

 例如:基于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这一隐喻概念,英语中出现了很多基于这一结构的隐喻表达式:you are wasting my time(你在浪费我的时间),通过由表示具体概念(“金钱”) 的认知域到表示抽象概念(“时间”) 的认知域的映射而实现的。中华民族也十分珍惜时间,在汉语中有“时间就是金钱”的隐喻概念及许多隐喻表达形式,如:“一寸光阴一寸金”、“惜时如金”等。

 对等翻译的策略适应于英汉两种语言中认知完全对应的隐喻。它既反映了原文的内容,又保留了原文的比喻,保留了源语隐喻的民族、文化色彩,又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多地了解源语的文化特色。42 转换策略

 如果不能用对等的策略保留英语隐喻的表达形式,那么可以在汉语中寻找合适的相应隐喻加以转换,把英语中隐喻的含义表达出来,这种翻译策略叫做转换策略。转换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421 将英汉隐喻分别改变源域中的形象映射到对等的目标域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的认知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的结果,而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人与人的互相作用。不同民族由于社会环境、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那么他们在使用隐喻时就有可能使用不同源域的形象,来映射相同的目标域。这就要求译者改变原文隐喻源域中形象,以达到意义对等。422 将英汉隐喻中源域中的形象去掉,译出其映射的目标域意义

 翻译的首要任务是翻译信息内容,即译出原文的意思。当隐喻中源域的形象对目的语读者非常陌生,移入译文显得晦涩难懂,或者其形象移入会引起不同联想,而且其形象在上下文中无足轻重,那就只要推导出其映射的意义,将其概略化译出。43 异化策略——移植原文中隐喻源域对目标域的映射

 翻译的功能既是信息的交流,又是文化的交流。在翻译过程中,有时遇到含有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由于目的语文化中没有相同的隐喻概念或类似的概念域映射,又无法做到在目的语中改变其原文隐喻源域形象,因为改变的话,会造成意义的损耗,那么译者就可以把这种有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移植到目的语中去。移植满足人们求异的心理,是文化交流的具体形式。

 在汉语中有很多移植来的隐喻。如,特洛伊木马( trojan horse )等。英语中也有从汉语移植过去的隐喻,如,paper tiger (纸老虎)等。随着不同民族交流的日趋频繁,不同认知呈趋同的特点,这种隐喻移植翻译可能性越来越大。采用这种策略丰富了目的语语言表达形式,更好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5 结语

 总之,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是一个概念域对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即源域对目标域的映射。在隐喻翻译过程中,译者所做的工作是一种跨域活动。为了使原文和译文对等,我们有必要从认知的角度出发,研究隐喻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lakoff &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陈道明隐喻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9)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8

;

《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与最,宜室其家。”中国古代的诗歌,都是非常含蓄的。而不是直接的表达出你情我爱。同样,中国人的表达方式也是婉转的。

含蓄是一种美好的品德,过于直白的表述反而会造成不好的效果。欲说还休的朦胧感,往往能够令人产生无尽的遐想。而且中国人的含蓄是自古有之的,并不会直接将情爱全部表达出来。

(一)、朦胧之美,蕴含其中

诗歌和文章,往往是传承精神最好的方式。更何况,古代没有如此先进的交流媒介。而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就在文学作品中一步步的流传了下来。古人以含蓄为美,它不是不表达而是换做了另一种可以引人思考,引人入胜的方式去传递思想感情。如果说的太过直白,那么既没有营养,又不会令人铭记。

1 含蓄是一种浪漫

《诗经》是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表达方式大都为婉转的说明。它大都是先描写环境,而后寓情于景。将自身的感受,置身于天地之间,从而更容易引起共鸣。比如那首著名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通过景物的描写,能够使人更直观的感受到对于爱人的思念和爱恋之情。如果太过于直白,那么就显得太苍白无力。“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不论道路有多么艰险,都会去追随寻找自己的心上之人。

这就比直接描写爱人的外貌,要有说服力的多。还有《卫风》中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心爱之人假借卖布之名,跨越淇水,翻过顿丘只为了能够见上一面。这一句间接的表现出了男女谈情说爱的朦胧之感,有些暧昧又有些羞涩。

汉人所作的《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写香草、以配忠贞,……灵修善于美人,以譬于君”。屈原是历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楚辞》在文学史上犹如一盏明灯。

但是他本人也是非常含蓄的,并不会直接将自己的忠君爱国思想写出来。而是常常将君王比做成香草美人。甚至一度还有人怀疑他是同性恋,其实这不过是一种隐晦的表达罢了。如果太过直白,往往会给人留下话柄。

2 更好的表达效果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如果屈原,总是在诗文中写自己如何如何的爱这个国家,如何如何的想辅佐君王。那么满朝文武,必定会认为他是在为自己邀功请赏。而且,这种效果也达不到。反而是含蓄婉转的写出来,才会显得更加坦荡。

同样,在诗歌中表达男女情愫,也不宜太过直白。那样便会显得自己太过多情,再加上古代的思想并不开放。先秦时期的人们受制于礼乐制度,逐渐的后世之人在前世诗文的熏陶之下喜欢上了这种隐晦的表达。

所以,后来才出现了许多托物言志的诗文。这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既不会给人造成反感,又可以营造浪漫。即便对方不接受自己,那么也有能够后退一步的余地。因此,模糊的情感往往才是真正的内心独白。

(二)、礼教制度,精神压迫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现在许多古装戏,比如清宫剧还有明朝戏,不论是前朝还是后宫规矩都非常大。在如今炙手可热的宋朝电视剧《清平乐》中,曹皇后也是因为规矩严谨而不受喜爱。古代的女子讲究三从四德,什么事情都喜欢循规蹈矩。

1 世俗眼光的枷锁

《世说新语》“阮籍嫂尝还家,籍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这本书中记载了很多竹林七贤的故事,而正是因为他们不在乎世俗的眼光才能够被称为魏晋风流人物。“阮浑长成,风气韵度似父,亦欲作达。步兵曰:“仲容已预之,卿不得复尔!”

他们自己也非常清楚,这种不在乎世俗眼光的行为不可以传到后辈身上。所以,阮浑也想加入其中时,阮籍才不同意。魏晋时期,国家动荡,没有形成强有力的集权统治。但是礼教的约束,尚且如此严密,更何况在其他朝代。

春秋时期有礼乐制度、春秋大义,而到了汉朝则开始推行儒家教育。女子要遵守三从四德,婚恋也必须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是会遭受他人非议的。

2 言论不自由的禁锢

古代是不能随便乱说话的,更不能妄议朝政。而皇帝是九五之尊,怎么可能会允许自己的臣民随便议论。即使是说好话,他们也不配。所以,大家都习惯了隐晦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用来暗讽也是用的模糊表达。

社会环境不开放,人们的思想也不开放。还有商鞅主导实行的疲民政策,使得所有人的想法都不敢恣意的表达。对于朝政或者婚恋情感方面,古人逐步的开始学会了用模糊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古代的社会发展,就是君主集权不断强化的过程。他们用儒家思想,来规化所有人的生活习惯。而儒家就像是一根尺子,什么事情都需要严谨的对照刻度来做。不仅是爱情,亲情也是如此。孟子曾说“天下之人,不归杨,则归墨”。

在儒家学说看来,非常反对墨家提出的兼爱。认为这是一种无父无君的思想,所以君王是国家的首脑,父亲则是家庭中的主导。所以父亲的形象往往是沉默寡言的,儿女之间与其交流也无法太过直白。

(三)、历史传承,铭刻骨髓

在许多影视作品中,西方人与中国人相遇后面对他们的贴面礼都略显尴尬。中国古代礼仪中,见面都是习惯于抱拳。当然,这种现象仅存在于同辈之间。古人习惯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从中也可以看出古人的含蓄。这种现象,要归咎于礼法制度。

1 各省分散,习俗不同

诸葛亮在《隆中对》曾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先秦时期,各诸侯割据一方。再加上周天子无力对其形成控制,这才有了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在这期间,每个地方都衍生了自己的风俗习惯,这一点即便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书同文,车同轨也是无法改变的。

古代各国之间百姓的交流,必然会有些隔阂。许多事情,没有办法明说。比如直言不讳的拒绝,以及颐指气使的挑出错误。这些都是行不通的。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往往能够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所以,即便是出现了统一的朝代这种隔阂也不是一时之间就能消除的。人们在表达的过程中,已经习惯了不用直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归根结底,人们已经忘记了如何去直白的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皇权越强,百姓的声音就越弱。先秦的婚恋观相对而言还比较奔放,但是遇到大一统的时代君主们为了更好的束缚民众就大兴儒家教育。比如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就是为了让为自己所用之人全部充满忠君爱国的思想。

还有清朝的文字狱,甚至连隐晦表达都容易引火烧身。比如《虬峰文集》中的“杞人忧转切,翘首待重明”,作者就被处以死刑。在当时几乎所有关于明和朱的字眼,都会被统治者认为是在暗讽。可想而知,草木皆兵到了这种程度,含蓄的表达都不行,更不用提直白的明言。

2 语言的特殊性

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的一句话往往能够表达多重意境也就是双关。但相对而言,这又是它的局限性。如果将话语说的太过直白,那么就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不如旁敲侧击,以引起对方的注意。

尤其是在古代,大臣向君王进谏时,更是要谨言慎行。不然就有可能“朝登天子堂,暮为田舍郎”。这种习惯自古以来,皆而有之。正是因为言论的不自由以及封建礼教制度太过繁复,大家不可能直言不讳的说明自己的意图。

如果有些话说的太过直白,往往会达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就像网上流行的段子,如果直接和女孩说想一起睡觉那就是流氓,而说想和你一起起床那便是徐志摩。因为婉转、含蓄的表达,它所呈现的暧昧程度和浪漫指数是远远高过直接说出真实想法的。

汉语天生的魅力便在此处,不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写作文章上,朦胧的写出来就会更加的耐人寻味。

结语:

在思想不开放的年代,少年之间的爱恋都是非常羞于表达的。如果太过恣意洒脱,会被人认为是放浪形骸。而且,君主制度的压迫造成了许多人敢怒不敢言。

所以,他们都找到了另外一种方式,那就是含蓄的说明自己的想法。这不是不表达,而是将他上升了一个层次。正如徐志摩所说的“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如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没有爱字,却满满的都是情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394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