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感受到美?美感在大脑中是怎样形成的?基于什么科学原理?

人为什么会感受到美?美感在大脑中是怎样形成的?基于什么科学原理?,第1张

人类的美来自动物的本能,但它超越了动物的本能。美感的历史渊源与人类社会实践密切相关。美感是满足人类社会实践需要的;审美实践不同于一般实践,它体现在精神满足上;人类的审美活动不断扩大和发展,增加了新的内容和意义;美有起点,但没有终点。

美是大脑感知到的一种体验。美的本质是由大脑感知产生的。感觉是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客观属性的反映。感知系统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第六感等。外部刺激分为有利刺激和不利刺激。有利的刺激对应舒适和美丽的感官体验。艺术是宏大的,但美是相对基本的东西。在宏大的审美世界面前,试图用简单的公式来展示美的法则,似乎有些幼稚。但总有一天会有一种冲动,想看看她的身材,找到一种简洁有效的方式来指导她的创作。

美丽是一种标准和要求。在这一要求下,人们倾向于一种身份状态。美的根源是人的社会性,这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符合社会性的标准。人必须有美感。没有美感,人们就不会认识到别人是否符合社会的普遍要求。这些人将被消灭。有美感的人会更符合社会的总体要求,更容易被社会接受,在社会中获得更有利的优势。

人们不会因为熟悉或普通的形状而停下脚步,而是对稍微不同或不熟悉的事物感到好奇。但它的兴趣就在这里。首先,它引起一种关注和紧张,然后它积极地组织它,最后组织活动完成,最初的紧张消失。想必,这就是引发美的产生的生理能量。只有当外部事物表现出特殊的特征,或者与记忆中的经验不同时,它们才会有选择性地注意。一方面,趋利避害会调动压力感的能量。另一方面,继续观察特色对象,探究原因,进入知识、情感、意义的上升通道。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判断所涉及的事物不是功利性的,并在一定程度上找到特征差异的原因,我们就会释放功能的能量而成为美。

1 情感 一般是指个体意识到自己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后而产生的稳定、深刻地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

2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 情感 体验。道德感产生的关键是运用道德标准去评价,它会受到 社会 规范、 社会 价值体系的影响。

3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 情感 体验。理智感产生的关键是与认知活动、智力活动相关。

4美感是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 情感 体验。

-End-

人类高级的 社会 性 情感 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情感 是同人的 社会 性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之一。

它们的区分:

对于如何准确区分 情感 的分类,我们重点要把握的是 情感 是产生在哪个领域中。

1在道德领域产生的 情感 就是道德感。

2在智力活动中产生的 情感 就是理智感。

3用审美标准时产生的就是美感。

美感常包含一种先验、超验、后验的道德感和理智。道德感不一定理智,也不一定美。理智也不一定有道德感或美。

人们对美的欣赏或者说对美的鉴赏,实际上包括高低不同的三个层次:

首先是审美感受。所谓审美感受,就是在审美情感基础上的一种主观体验,就是一种审美感知。审美感受具有自己的独特特点,一是主观性,审美感受是一种主观的东西、主观的审美认识、主观的情感体验。所以,这种主观的东西往往更多的带有个人的色彩,更多地受到个人的社会经历、个人的素质、个人的理念、修养、经验、情趣、心境的影响,而且是随着个人素质的变化而变化。二是直接性,它是靠审美主体直接接触客观的审美对象而获得的,是不需要任何中间的环节,比如说要欣赏一朵花的美,我们不需要通过植物学先了解这朵花是属于那一个科、那一个属,有什么性质和特征,而是直接通过眼睛去看,直接用鼻子去闻,就是在直接接触这朵花的过程中感受到美。三是愉悦性,人们的这种主观的情感体验,它所带来的是一种愉悦的心情,感受到的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喜悦、惬意、舒畅、倾倒、陶醉、满足,甚至是“神魂颠倒”,我们经常讲的“心旷神怡”、“心花怒放”、“如醉如痴”、“乐而忘返”等等都属于这种情感。

其次是审美联想。审美联想是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实现的。所谓审美联想,就是指审美主体从当前所感知的事物出发,通过回忆其他有关事物而引发的由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联想的心理活动。审美联想的实质就是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表象的再现、组合和改造,这一过程初看是从表象出发又回到表象,实际上是在更高一级基础上的回复,是审美鉴赏借助于联想和想象可以达到超越时空的限制,既取得感受上的相对自由,又取得更深、更高层次上的审美感受。审美联想在审美活动中历来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西方,许多美学家早就把他看作是衡量艺术才能的重要尺度。马克思就曾经说过,联想、想象是“人类的高级属性”。从一定意义上讲,只有联想和想象才有审美活动;只有联想和想象才会开辟一个美丽的空间。

再次是审美意境。审美意境是审美活动或审美鉴赏所达到的境界,是建筑在审美评价基础上的表现或者说是人们在审美欣赏或鉴赏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这个境界、这个目标是什么?应该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思想家的观点是不一样的;审美意境或审美理想本身也有几个不同的层次,即意趣、意象和意境。“意趣”(或相当于静观)是指直接建筑在客观“审美对象”基础上的一种最初的“审美理想”,是停留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一种情感上的升华、一种最初的理性的评价。“意象”(或相当于传统观念中的意境)是指建筑在客观“审美对象”基础上的一种“情景交融”,是建筑在“理性认识”基础上的一种更高情感的升华,比如人们在观赏一棵“情侣树”的时候,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自己,会联想到自己的美满生活,这就是“意象”。“意境”(或相当于传统观念中的神会),则是审美理想中的最高境界,是指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的状态,是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的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这种“审美意识”就是审美理想;这种“审美意识”往往代表了它那个时代社会的发展阶段,它那个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也包括它那个时代民族文化的最高境界。作为个人的“审美意识”,它可能表现为不同的层次,这个人究竟能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这又要和他个人的阶级背景、社会经历和个人的素质分不开。当个人的“审美意识”与社会集体的“审美意识”相吻合时,他就达到了他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即审美理想。

好难好深的问题,让我想想·····

美感与普通情感混淆而造成不良后果应该是:会让人们不清楚他真正喜欢的想要的是什么,也就造成了: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得到后就不知道珍惜。。。

社会美:世界庸人何其多耶,也就是普遍庸俗人所认同的美。例:人都认同他能看见的表面物表,美女,花花东西。。

自然美:自然而然的,每个东西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也就造成了这个世界的缤纷多彩,也就是说你看他是美的,他就是美的。。。。

审美感情:就是能表达一个人的心,就是自己的客观主感,所谓的以物窥人,就由此而来,如:我看你倾注感情所写的一篇文章,我就爱上了你

个人理解,这也是一种个人的审美情感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

这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诗句,也是我们对崇高的理解。

优美是一批较古老的概念,崇高则是近代美学研究的产物;优美的哲学基础是朴素的辩证法,崇高的哲学基础是机械的形而上学:优美在于审美主客体的和谐统一是审美主体借助审美客体对自身本质力量的积极肯定与实现。崇高偏于审美主客体的冲突对立,是客体对主体的实践和人的本质力量的辨证否定以及主体精神的充分高扬:优美是内容和形式的和谐崇高则是内容压倒形式;优美偏于感官的快适和情感的愉悦和谐。崇高是一种矛盾的混合情感,在痛感之中有快感。不自由中蕴含着自由。

一座顶峰积雪、高耸入云的崇山景象,对于一场狂风暴雨的描写或者是弥尔敦对地狱国土的叙述,都激发人们的欢愉,但又充满着畏惧;相反地,一片鲜花怒放的原野景色,一座溪水蜿蜒、布满着牧群的山谷,对伊里修姆的描写或者是荷马对维纳斯的腰束的描绘,也给人一种愉悦的感受,但那却是欢乐的和微笑的。

为了使前者对我们能产生一种应有的强烈力量,我们就必须有一种崇高的感情;而为了正确地享受后者,我们就必须有一种优美的感情。高大的橡树、神圣丛林中孤儿的阴影是崇高的,花坛、低矮的篱笆和修剪得很整齐的树木则是优美的;黑夜是崇高的,白昼则是优美的。

对崇高的事物具有感性的那种心灵方式,在夏日夜晚的寂静之中,当闪烁的星光划破了夜色昏暗的阴影而孤独的皓月注入眼帘时,便会慢慢地被引到对友谊、对鄙夷世俗、对永恒性的种种高级的感受之中。

光辉夺目的白昼促进了我们孜孜不息的渴望和欢乐的感情。崇高使人感动,优美则使人迷恋。一个经受了充分崇高感的人,他那神态是诚恳的,有时候还是刚强可怕的。

反之,对于优美之活泼泼的感受,则通过眼中光辉的快乐,通过笑靥的神情并且往往是通过高声欢乐而表现出来。

崇高也有各种不同的方式。这种感性本身有时候带有某种恐惧,或者也有忧郁,在某些情况仅只伴有宁静的惊奇,而在另一些情况则伴有弥漫着一种崇高计划的优美性。

第一种就称之为令人畏惧的崇高,第二种就称之为高贵的崇高,第三种称之为华丽的崇高。

深沉的孤独是崇高的,但却是出之以一种令人畏惧的方式。因此广阔无垠的荒原,像是鞑靼地区的荒芜可怕的“沙漠”(Schamo),就总会让我们把可怕的鬼怪、精灵和妖魔都放到那里边去。

崇高必定总是伟大的,而优美却也可以是渺小的。崇高必定是纯朴的,而优美则可以是着意打扮和装饰的。伟大的高度和伟大的深度是同样地崇高,只不过后者伴有一咱战栗的感受,而前者则伴有一种惊愕的感受。

因此后一种感受可以是令人畏惧的崇高,而前一种则是高贵的崇高。埃及金字塔的景象,正像哈赛尔奎斯特所报导的那样,要远比人们根据一切描写所能形成的东西都更加感动人,然而它那建筑却是纯朴和高贵的。

罗马的圣彼得教堂则是华丽的,因为在它那伟大而单纯的规划上,优美(例如金工和镶嵌等等)是这样地展开的,从而使崇高感因之最能起作用,于是这种对象就叫做华丽。

所有这些人都有一种感觉,使他们「能以各自的方式去享受满意」,而无需羡慕别人或者甚至于无需对别人的满意形成一个概念。

对于这些,我们目前并不加以任何评论。

然而却还有另一种美好的感情,之所以这样称它,或则是因为人们可以长久地享受它而不会餍足和疲倦;或则是因为,「它预先假定灵魂有一种敏感性」,那同时就把它驱向了道德的冲动;或则是因为它表现了才智与理解力的优异,而与那种全然没有思想的才智与理解力是截然相反的。这种感情就是我所要考察的其中的一个方面。

我们还要把附着在高度悟性洞见之上的那种倾向以及所可能有的那种魅力都排除在外,这种感受是太精致了,而不能列入目前的规划之中,因为我们目前的规则将只涉及普通人的灵魂所可能有的那种心灵感受。

我们目前所要考虑的那种较精致的感情,主要是如下两种:崇高的感情和优美的感情。

这两种情操都是令人愉悦的,但却是以非常不同的方式。

优美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实表现。优美的审美形态是一种让人感到轻松愉快、超然物外的情绪状态,优美是人在现实存在中对自身实践的肯定,在人生存在的和谐圆融状态中,体悟到人生和谐优雅的境界。因此,在审美主体的感受中,人的存在得以自我观照,从而呈现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和谐状态。这是优美最基本的意向内涵。其次,是秀雅协调的外在性是特征。在外在形式上,优美表现出清秀、典雅、柔和、协调的特点,具有宁静、平和、淡远的性质。山明水秀,风和日丽,清雅脱俗都是典型意向。“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所描绘的诗情画意就是优美。再次,是和谐化一的内容。在审美意象所蕴含的内容上,优美的各个审美要素处于一种和谐化一的状态,它们相互融合,浑然一体。

王国维以西方美学崇高的理论糅合中国古代美学阴阳柔刚说而提出。 “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曰优美,一曰壮美。”若吾人与审美对象无利害关系,又毫无生活之欲存在,则“此时吾心宁静之状态,名之曰优美之情,而谓此物曰优美。若此物大不利于吾我人,而吾生活之意志为之破裂,因之意志遁去,而知力得独立之作用,以深观其物,吾人谓此物曰壮美,而谓其感情曰壮美之情”(《红楼梦》评论)。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优美有着多角度的描述。优美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之美。作为审美基本范畴之一,是指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在矛盾冲突与对立中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优美的对象通常呈现出雅致、秀丽、委婉、宁静、柔媚等特征。

优美作为审美基本范畴之一,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活动的产物,它是人类在自身的童年时期最早发现和领悟到的审美属性,也是显示世界中最普遍存在,最容易被接受的审美形态。优美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容、共生共存的关系以及人类对于这种和谐关系的肯定性情感。在审美效果上,它给人以轻松愉悦、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它以单纯、平易、和谐统一的方式体现了人类对于自身实践活动的肯定,表现了人类社会历史时间活动与客观必然规律之间的和谐与默契,意味着人类时间活动对客体的把握已经进入了轻松自如的自由王国。中国古典诗词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中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境界,敦煌壁画中衣带飘飘的飞天女神都可称得上是优美这一审美范畴的典型范例。

王维的“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月柔和的光晕,静谧地洒在林间,清泉潺潺,在碎石间流淌。这是一幅优美的画面,明月,松林、清泉、细石、动静有致,协调化一,浑然一体。最后,是心旷神怡、愉悦轻快的审美体验。

美好的生活大都从优美的环境开始。人们常说:大自然能陶冶人的情操,而高尚的情操对人的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想拥有美好的生活。首先要拥有高尚的情操。使自己的生活环境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必然为我们带来身心的愉悦和无限的乐趣。明亮的月光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让我们感受清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我们触摸壮丽;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让我们聆听喧闹;春水。人间最崇高的优美就是天人合一,中国“天人合一”美学终极指向是“和谐”,尤其表现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王阳明将道、儒、佛三家美学融为一体,以仁爱与良知作为人与天地万物的共同基础,概括出中国美学的生命精神: “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一般认为,汉语“美”的原始语义是“羊大为美”和“羊人为美”。“羊大为美”不仅指羊自身肥大健硕,而且指这种羊给人的味美感觉。美在这里和人身体的感觉特别是味觉建立了关系。味觉是品味,是区分和比较。它不仅是对于对象进行感觉,而且也是对于感觉进行感觉。如果说“羊大为美”偏重于美的生理性和自然性意义的话,那么“羊人为美” 则突显了美的宗教性和社会性意义。它主要指人戴着作为图腾的羊头跳舞,娱人娱神,达到人神相通。在此舞蹈自身所带来的身心快乐是重要的。但如此理解的美不仅要从人那里获得规定,而且要从神那里获得规定。如果我们只是鉴于“羊大为美”和“羊人为美”来解释中国人的美的观念,那么这无疑是片面的。事实上中国人美的观念主要表达在儒家、道家和禅宗的思想之中。儒家认为美在礼乐,道家主张美在自然,禅宗提出美在意境,如此等等。在这种种关于美的规定之中,我们看到它们都不是从身体及其本性出发的。相反如果身体自身要具有审美的特性的话,那么它必须获得这些规定。

与中国古典美学相似,西方的传统美学也遗忘了身体现象。对于美学基本问题的探讨的学科在古希腊是诗学。诗学和哲学的其它学科一样,都是对于人的不同理性区域的研究。亚里斯多德将人类的理性分为三个方面: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和诗意理性。理论理性相关于认识,实践理性相关于行为,诗意理性相关于创造。所谓诗学就是关于诗意或者创造理性的科学。其基本内容包括了诗歌的一般本性,它的创作和欣赏等。诗歌在根本上被理解为对于世界的模仿,而模仿本身是人求知的本能,由此它最后被理论理性,亦即被洞见所规定。基于这样的思想,身体问题根本不在诗学的考察之列。

作为感性学的美学在近代才得以建立。美学学科的命名者鲍姆嘉通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分为知意情三个方面,相对于认识的有逻辑学,相对于意志的有伦理学,而相对于情感或者是感性认识的却没有一门学科。为此他创立了美学,并认为美学的对象是感性认识的完善,亦即美。因此美学不仅是感性认识的科学,而且是作为完善感性认识的系统学科。身体在感性学中是以矛盾的形态出现的。一方面感性的完善包括了身体的完善,另一方面美学必须否定身体,要控制、改善和引导身体。基于这种特性,美学不仅是理论的,而且也是实践的。

自近代以来,美学作为感性学一直关联于人的感性、感官和感觉。感觉有快感和不快感之分,而在快感之内又有肉体的快感和精神的快感之别。美学研究人的精神的快感,它主要是对于美和艺术的感觉。但感性自身除了感觉之外,它还包括了感性对象,亦即可感觉之物。最后感性还表现为感性活动,也就是人的生活世界本身。于是美学作为感性学,作为一门关于美的科学,研究美、美感和艺术,具有非常开阔的视野。因此关于美学的一般理解包括了美的理论、美感的理论和艺术理论等。但在美学中,艺术哲学具有独特的位置,以致人们用它来替代美学。作为对于艺术现象的哲学思考,它主要兴起于德意志唯心主义时期。此时的哲学作为主体性哲学的典型形态,设定了主客体的二元思维模式,并因此成为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艺术被理解为人所创造的感性的精神世界。

不管人们在近代如何理解美学,它都始终置于理性哲学的框架内并被理性所规定。对此我们看到了几种不同的思想体系的设定。康德的批判哲学分为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和判断力的批判。其中,包括了美学的判断力批判是其哲学的拱心石,是自然与自由的过渡。美在此被描述为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无利害的快感。谢林则认为美和艺术是哲学的最高官能。因为艺术是一种理智直观,所以它能达到主客观的同一。与此不同,黑格尔主张美和艺术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与作为表象的宗教和作为概念的哲学相比,作为直观的艺术处于绝对理念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且要被宗教和哲学所克服。在这些理论体系之中,美和艺术被理解为感性的,并相关于理性。在这种感性被理性所规定的意义上,德国唯心主义美学和一切近代美学一样是理性主义的美学。它们当然是没有身体和身体性的美学。

身体的美学意义是在现代思想中被发现的。因为现代思想的主流是思考存在的不同意义,所以它们都是“非”理性主义和“反”理性主义的,并由此是广义的感性主义和审美主义。所谓的美和艺术都置于存在之中。马克思认为美是人的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艺术作为意识形态依赖于经济基础。尼采强调美是“创造力意志”的直接表达,并因此是人的生命力的实现。海德格尔主张美和艺术是存在的真理自身设入作品,诗意是人在此大地上的居住方式。在这些现代美学思想中,人的形象突显出来,他或者是马克思劳动的人,或者是尼采生命冲动的人,或者是海德格尔立于林中空地中的人。特别是在尼采的人形象中,身体的肉身性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审美意义。这在于尼采关于美和艺术的本原的探讨在根本上是身体性的。美和艺术首先是人类学的,它是人的生命的冲动;其次是生理学的,它是身体的力量,是肉体和血液的作用;最后是心理学的,它是创造力的感觉。尼采的身体美学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一方面是对于西方传统古典理性美学的反叛,另一方面是给予后现代美学的遗产。

在后现代,正如没有传统意义的哲学一样,也没有传统意义的美学。因此后现代的美学是“非美学”和“反美学”。基于反本质主义和反基础主义的立场,后现代在根本上反对传统美学的霸权主义对于美的本质、美感的本质和艺术的本质的思想追求。美和艺术的意义就是无规定性的和非确定性的,是复杂的、多元的和断裂的。于是美学问题就是语言和文本的解释问题,是话语分析的一个独特的领域。从此出发,后现代也打破了现实和艺术的界限,消解了原本和摹本的二元模式。在后现代美学的多元话语中,关于身体及其欲望的话语成为了主导性的话语之一。这在于它自身是无规定性的和非确定性的。但后现代的身体美学不同于现代的身体美学。现代的身体是现实给予的,后现代的身体是话语构建的;现代的身体是被存在所规定的,后现代的身体是被欲望所规定的。

从身体的视角来审视美学的历史,我们发现,传统美学一方面忽略了身体的意义,另一方面包含了思考身体的可能性。这在于感性总是作为身体的感性,它是一个在已思考中尚未思考的问题。现代对于作为存在的身体和后现代对于作为欲望的身体为身体美学则提供了许多思想的资源。

当然,我们也有必要将从身体射出的眼光来看看当代审美的现实和思考它的美学界。众所周知,美的现象在当代世界中变得越来越普遍和重要。自然美更直接地进入人的日常生活领域。人们不仅要求居住的空间的满足,而且强调其生态环境。不再只是具有特权的文人雅士,而且一般的民众也向往大自然,旅游到高山和海边,亲身体验山水之美。至于社会生活本身,人们正在倡导一种审美文化,让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充满审美的情趣。当然各种形态的艺术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走出了象牙之塔,它已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同时大众文化的兴起使每一个人在工作之余不仅被动地享受艺术,而且主动地创造艺术,如同一位歌唱家和舞蹈家那样。

当代生活世界中的美的现象一个特殊的标志就是所谓的生活的审美化和审美的生活化。生活是人的衣食住行,是劳作与交往,它是功利性的。而审美是非功利性的。生活中当然包括了审美的因素,但只有艺术才是纯粹的审美活动。因此生活和审美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不过这种历史上产生的疏远在现代社会走向了相互关联,亦即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化。这不是某种生活态度和审美态度的变化,而是一种历史的生成,也就是生活变成美的,而美变成了生活的。

由于美的现象在当代生活中的特性,对于它的言谈成为了日常语言的一个熟悉的言语事实,对于它的思考的“美学”现在成为了哲学学科中最为人所知的学科之一。比起传统学科的认识论和伦理学所关注的问题,也许惟有美学思考的“什么是美”这样的问题对于人们更具有吸引力。美学一方面是形而上的思辩,如对于所谓美的本质、美感的本质和艺术的本质的追寻等;另一方面是形而下的分析,如一些审美现象的描述、审美经验的归纳等。一般而论,人们将美学分为哲学美学,心理学美学和社会学美学等。哲学美学是关于美学基本问题的哲学思考,它将美学的基本问题置于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中。如同心理学美学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审美现象一样,社会学美学则是分析审美现象的社会学意义。现代还不断产生了许多美学的新兴学科,如生态美学、环境美学和景观美学等。

但身体美学呢?它对于中国当代美学来说仍只是一个问题,还不是一个主题。

3. 身体美学当然主张身体成为美学的主题之一。人们对于美的范围有许多分类。传统美学将它划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现代美学则将自身的触角伸向了日常生活世界和科学技术领域,关注生活美和科技美。但身体不仅与它们相关,而且就是它们的聚集点。我们可以说,身体美是自然美的顶峰,是社会美的载体,是艺术美尤其是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美的中心。日常生活的美和科学技术的美也与身体美学建立了直接和间接的联系。因此身体美学的构建不仅突显了身体美的独特意义,而且能导致审美领域的某种交叉和重构。

基于身体美的这种特性,身体美学不仅要求身体作为美学的主题之一,而且重申从身体的本性出发探讨身体和与之相关的审美现象。这首先要让身体成为身体自身。它不能再被分割,变为不同的美的领域中的一个碎片,而是要独立出来,显示为完整的有机的身体。其次要从身体自身出发来理解身体。因此我们不能只是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身体,而是要从身体的角度来透视身体自身。最后以此为基础去观看身体在自然、社会和艺术中的相应的审美表现。

这里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让身体自身作为自身显示出来。我们关于身体及其审美表现有各种各样的观念,这些观念既可能是日常的,也可能是理论的和逻辑的。它们作为思想的原则规定我们去描述、理解和解释身体,如同开辟了各种思想的道路。但它也许是迷津,阻碍了我们思考身体自身。因此在此需要的是无原则的批判,即抛弃各种作为原则的关于身体的先见和偏见。

您是说叶朗《美学原理》吗?

美感不是认识,而是体验。美感不是“主客二分”的关系(“主体——客体”结构),不是把人与世界万物看成彼此外在的、对象性的关系。美感是“天人合一”即人与世界万物融合的关系(“人——世界”结构),是把人与世界万物看成是内在的、非对象性的、相通相融的关系。美感不是通过思维去把握外物或实体的本质与规律,以求得逻辑的“真”,而是与生命、与人生紧密相联的直接的经验,它是瞬间的直觉,在瞬间的直觉中创造一个意象世界,从而显现(照亮)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这是存在的“真”。

王夫之借用因明学的一个概念“现量”来说明美感的性质。“现量”的“现”有三层含义:

一是“现在”,即当下的直接的感兴,在“瞬间”(“刹那”)显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只有美感(超越主客二分)才有“现在”,只有“现在”才能照亮本真的存在。

二是“现成”,即通过直觉而生成一个充满意蕴的完整的感性世界。所以美感带有超逻辑、超理性的性质。美感的直觉包含想象(原生性的想象),因而审美体验才能有一种意义的丰满。

三是“显现真实”,即照亮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

审美态度(审美心胸)就是抛弃实用的(功利的)态度和科学的(理性的、逻辑的)态度,从主客二分的关系中跳出来。这是美感在主体方面的前提条件。布洛用“心理的距离”来解释这种态度。“心理的距离”是说人和实用功利拉开距离,并不是说和人的生活世界拉开距离。

“移情说”的贡献不在于指出存在着移情这种心理现象,而在于通过对移情作用的分析揭示美感的特征。移情作用的核心是情景相融、物我同一(自我和对象的对立的消失),是意象的生成。这正是美感的特征。美感的对象不是物,而是意象。

美感是一种精神愉悦,它是超功利的,它的核心是生成一个意象世界,所以不能等同于生理快感。但在有些情况下,在精神愉悦中可以夹杂有生理快感。在有些情况下,生理快感可以转化为美感或加强美感。

人的美感,主要依赖于视觉、听觉这两种器官。但是其他感官(嗅觉、触觉、味觉等感官)获得的快感,有时可以渗透到美感当中,有时可以转化为美感或加强美感。在盲人和聋人的精神生活中,这种嗅觉和触觉的快感在美感中所起的作用可能比一般人更大。

人类的性爱(性的欲望和快感)包含有精神的、文化的内涵,它是身与心、灵与肉、情与欲融为一体的享受。性爱的高潮创造一种普通生活所没有的审美情景和审美氛围,这是一种高峰体验,也是一种审美体验。有了这种性爱,人生就在一个重要层面上充满了令人幸福的意义。

马斯洛提出的“高峰体验”的概念,是对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生活中最幸福的时刻的概括,是对心醉神迷、销魂、狂喜以及极乐的体验的概括。马斯洛把审美体验列入高峰体验。马斯洛对高峰体验的描述,对我们理解和把握美感的特点大有帮助。特别是马斯洛关于高峰体验会引发一种感恩的心情,一种对于每个人和万事万物的爱的描述,指出了美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同时又为很多人忽视的特点。

综合来说,美感有以下五方面的特性:

无功利性。在审美活动中,人们超越了对象的实在,因而也就超越了利害的计较。这意味着美感是人和世界的一种自由的关系。

直觉性。这是美感的超理性(超逻辑)的性质。超理性不是反理性。美感中包含有理性的成分,或者说,在“诗”(审美直觉)中渗透着“思”(理性)。

创造性。美感的核心是生成一个意象世界,这是不可重复的,一次性的。

超越性。美感在物我同一的体验中超越主客二分,从而超越“自我”的有限性。这种超越,使人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感和解放感。这种超越,使人回到万物一体的人生家园。

愉悦性。美感的愉悦性从根本上是由于美感的超越性引起的。在美感中,人超越自我的牢笼,回到万物一体的人生家园,从而在心灵深处引发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这种满足感和幸福感可以和多种色调的情感反应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非常微妙的复合的精神愉悦。这是人的心灵在物我交融的境域中和整个宇宙的共鸣和颤动。

由于美感具有超越性,所以在美感的最高层次即宇宙感这个层次上,也就是在对宇宙的无限整体和绝对美的感受的层次上,美感具有神圣性。这个层次上的美感是与宇宙神交,是一种庄严感、神秘感和神圣感,是一种谦卑感和敬畏感,是一种灵魂的狂喜。这是最高的美感。在美感的这个层次上,美感与宗教感有某种相通之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46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