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解体会发展成为情感淡漠吗

情感解体会发展成为情感淡漠吗,第1张

区分人格解体中的情感解体与精神分裂症中的情感淡漠主要是看是否对自己情感淡漠感到痛苦。人格解体中的情感解体的临床特点是自觉丧失了情感而痛苦,连自己的父母、配偶和子女都不会爱他(她)们了,感到十分痛苦、伤心;精神分裂症中的情感淡漠为情感活动减退的表现,对外界任何刺激均缺乏相应情感反应。对引起正常人极大悲伤或愉快的事无动于衷。表现漠然,声调平淡,表情呆板,内心体验极为贫乏或缺如。

在我看来你的情况还没到情感解体的程度。但是你的心理还是有问题的,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心理障碍如不能及时治疗有可能会发展为精神疾病。

但是兄弟你不要担心,你能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这证明你只是轻度的心理障碍,只要及时的调整,是完全可以康复,找回生活得乐趣,祝你好运!

答案:A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兰和杰克逊最早用三维度模型对其作了操作定义,他们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心理上的综合病症,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即情感衰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丧失。其中,情感衰竭是这一系列症状的主要方面,它是指一种过度的付出感及情感资源的耗竭感。

  关于人格解体总结,治疗方法2010-06-25 20:46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一种知觉障碍,特征为自我关注增强,但感到自我的全部或部分似乎是不真实、遥远或虚假的;这种改变发生时,感觉正常而且情感表达能力完整。在各种复杂而痛苦的主观体验中,多难以用文字表达,比较突出的有躯体改变的体验、强迫性自我审视、缺乏情感反应、时间体验紊乱,以及身份异化感或自动感。在人格内部,表现为心理失调、情绪紊乱或企图自杀;在社会中,则表现为反社会行为。也表现为一种奇怪的复合体验障碍,感到自身或外部世界发生了改变,具有一种陌生感和不真实感。如感到环境发生改变、不真实,似若做梦(现实解体);觉得体验能力丧失,似乎不能哭、不能爱和恨(情感解体);觉得身体某部变大、变小、分离、嵌合、空虚(躯体解体)。自知力一般能保留,否则为人格解体妄想。人格解体可在其他方面正常的人中孤立地发生,也可伴发于疲乏或强烈的情感反应,或成为思维反刍、强迫性焦虑、抑郁症、分裂症、某些人格障碍和脑功能障碍的组成症状。多见于抑郁症、焦虚性障碍。也见于精神分裂症或颞叶癫痫。见:人格解体—现实解体综合征。

  常见病症

  人格解体作为一个症状,在许多精神疾病中都能见到,尤其常见于抑郁症、癔病、疑病症等。有一位抑郁症病人准确地描述了自己患病后出现的人格解体症状:"自从发病以来,我不但情绪不高,有自卑、自责的念头及对前途感到无望,还有一个症状也让我难以忍受,就是自己与别人及外界事物间总有一种难以打破的隔膜感,比如我看日出、看花,都如在梦里,与人交往时也有一种似真若梦的感觉,我真怀疑自己是不是还活着。"

  正常人群中的人格解体现象

  在正常人群中也有许多人有过这种经历,尤其是那些爱幻想的诗人、小说家,更是常常"如堕五里雾中",而且,有许多人还将这种经历记录下来,成为传世佳作。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保罗·萨特曾写过一篇小说,名叫《恶心》,其中详细而逼真地描写了"我"的人格丢失的感觉。书中的"我"已丧失了独立存在的人格,而被其"替身"所替代了,连呼吸、写字等一举一动都不再属于自己,而是为那位"替身"存在的,"我"为此而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显然,在萨特的笔下,这种人格解体(萨特称为"非存在")是一种痛苦的心理经历。

  前面已经说过,正常人群中,也有许多人有这种人格解体的体验,但一般不会到医院去就诊,只有当事人觉得这种"似真若梦"的感觉妨碍了自己的生活时,才会求助于医生。

  如前面所说,人格解体我觉得它不是病,而是一种症状。而目前治疗这种症状成功的病列很少。况且一般人是不会得此症状的,那更不用说治疗的方法的发现。所以我对此症状的的切身体验,发表一些方法。给那些生活在另一个世界的人们。

  补充症状/;关于主观体验异常,对时间变慢,空间变大和变小。等方面的感受,而且本人的“无我感”,声音方面变大,或者有对自身的“穿透力”。感觉自己在做梦,与他人交流不能用你的性格交流。自己的声音外置,没有那种主观的“骨传导感”。对自身行为没有一定的逻辑理由做参考。怀疑自身有病,等周身不适。

  或许症状者起初会认为自己是神经衰弱,植物神经紊乱,抑郁症等引起。但不然人格解体才是这些症状的通病吧。因为他包括了现实解体。

  治疗此症状的方法;1症状者应尽量避免与外界接触,因为你有很好的感知能力,自我省是能力。所做的是将自身处于安静舒适的环境当中。

  2。将心态放平,重新进行自我省是,回忆找出引发这种症状的原因,并回想没有发生此症状的自我。因为你的大脑无论如何都保持着,你那原有的自己。所以必须尽力回想。(气功;打坐)

  3准备一面镜子,症状者站在镜子前。与镜子中自己进行对话。比如;我为什么会在这里,我为什么会这样。等关于自己的问题。加一些动作等。() 做自己想做的事,观察自己在现实中的象!

  4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听自己的声音直到感觉和原来为止。重要步骤!

  5当找回自我到一种与现实还有一层:膜:的时候。对自己进行必要的时间安排,因为你不能在看着时间白白的就这样浪费下去。且重复以上步骤即可。

  所需时间是找回那个自己为止 望各位症状者提出建议,和自我感受。“前车之鉴”

  +分哦,可以添加我为联系人,我们一起面对此症状

即人格解体。

人格解体作为一种原发性精神障碍,其原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精神应激因素以及生理学和心理学有关,多数学者认为,人格解体是一种原始的、高度病理化的防御方法,与自我否定相关联,当通常的压抑机制失效的时候,人格解体便可用作控制无法接受与容忍的冲动的应急措施。

人格解体可在其他方面正常的人中孤立地发生,也可伴发于疲乏或强烈的情感反应,多见于抑郁症、焦虚性障碍。也见于精神分裂症或颞叶癫痫。

扩展资料:

人格丧失属于自我意识障碍的一种。

自我意识障碍是指以上诸方面中的某个或几个方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以致病人对自身当前主观状态不能正确认识,包括不能感知自身的存在,不能意识到自身是一个单一的、独立的个体,不能正确认识现在的“我”和既往的“我”的区别,以及失去精神活动的自我支配和控制等。

总之,病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格特点。

-人格解体

其实,这是人在面对创伤时都会有的情绪感受,因为面对生命中比较重大的丧失事件时,人都是先以情绪情感做出回应,而当个体对创伤的情绪情感反应过度时不仅会出现情绪失调,而且也会伴随相应的身体上的症状表现出来,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使个体无法更好地觉察和利用自身所具备的应对创伤创伤的资源和能力,从而陷入强烈的无助,无力感并伴随次生的焦虑,不安,恐慌情绪。 

情绪无所谓好坏,情绪是人在面临危险,伤害和痛苦时身心所做出的本能地自我保护,所以,任何情绪都是有功能的,特别是负面的情绪感受。尝试跟你所感受到的情绪去相处,体验情绪背后隐藏的需求,比如,渴望被支持,被陪伴,被安慰,被倾听…当你能够尝试与自己的情绪相处,体验和探索情绪背后隐藏的需求,并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回应这些需求时,情绪对你的伤害就会减少,因为情绪被你看见了。

可以尝试把自己身心的感受真诚地告诉身边亲近的家人和朋友,当你内心的感受能够被表达,被倾听时,也是你在更好地梳理自己的情绪情感,你也会意识到你并不是一个人,你不孤单,只要你需要,家人都是愿意给予你想要的支持的。

存在即合理,任何的丧失既然已经发生,我们能做的就是尝试接纳,同时也不要过于责怪自己,因为每个人每个当下都是在竭尽所能地做自己所能做到的最好的,你也一样。

从来都不是发生的事情让我们痛苦,让我们痛苦的是我们对所发生的事情的解读模式。创伤暂时的确带给了我们痛苦,但同时也带给了我们更好地成长,启发我们对生命,人生,价值,爱的思考,如何以更好地方式生活,对不对?

所以,允许并接纳自己身心上暂时出现的不适感,然后尝试更好地与自己的感受相处,你也可以通过写情绪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这段时间以来身心的感受,情绪情感,以有助于你更好地体验和觉察情绪。

本文首发于新浪博客心理师金尚、公众号金尚小时空。

何谓人格解体

人格解体,作为一种人类的感觉体验,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很多时候是大脑对抗无法承受的巨大心理创伤时的自然反应,比如应对法西斯集中营的心理防御。在某些情况下,为了活下去,大脑会自动将自己与外界环境隔绝开来。当然,长期长久的严重的躯体性或情绪性失眠,也会导致对现实世界的不真实感觉,从而出现“人格解体“。对他们来说,人格解体创造了一个绝对安全的内心世界,没有任何事物能对他们的心绪产生影响,然而代价也非常的高:感觉不到喜怒哀乐。

当然这种人格解体的感觉,每一个患者的感觉和感受都不尽相同。因为每个患者都有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不同的生活体验,所以人格解体的感受也是各种各样。有人觉得自己不是这个星球上的生物,与万事万物隔着看不见的气流;人有觉得自己是一具行尸走肉,没有任何喜怒哀乐;有人听他人说话的声音就像是在水中听声音一样,遥远而空洞;有人觉得周围的人面孔变形,像是认识又好像不认识;有人形容说看不出天空的颜色,如果要勉强看,那也是灰色的;还有人在照镜子的时候,觉得自己比陌生人还要陌生;有人固执地觉得自己在另一个平行世界………

现在你知道了,原来你是患了人格解体,原来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有着和你一样的病症,你并不孤单,你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这里有一个心理测试,可以测试一下你是否患了人格解体。

原作: Overcoming Depersonalization Disorder

译者:Cain

1 你是否感觉内心空洞?

2 你是否感觉失去了自我?

3 你是否感觉自己像个旁观者,正站在自身之外远远看着自己?

4 你是否感觉自己像个机器人?

5 你是否麻木,无法感觉到情感,即使你知道本应该有的情感是什么样的?

6 你是否会将自己的生活形容为“行尸走肉”?

7 周围的环境对你而言是否显得陌生,似乎与其他人感知到的世界不一样?

8 你是否感觉身体与灵魂相隔离?

9  你周围的一切是否显得朦胧而虚幻?

10 你是否感觉环境如此离奇、超现实,以致于似乎活在梦境中?

11 你是否感觉自己像个正在舞台上表演的演员,台词烂熟于心,却毫无共鸣?

12 你是否常常花费大量时间思考哲学或宗教问题(例如:我们为什么存在,我们是否真实,究竟是谁在说话,以及时间与空间的本质是什么等)?

13 你是否感觉思维与身体分离?

14 你是否过于关注自己的躯体感觉、或强迫自省,又或者二者皆有?

15 你是否担心失去对自己的行为的控制?

16 你是否对噪音过度敏感?

17 周围的物件看起来是否与过去不同?

18 你是否感觉似乎有一道内在的声音,分明是你本人的声音,却同时与你交流,或打断你的其它思维?

19 你是否感觉与他人或事物相隔离?

20 你是否感觉自己长时间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

如果你的情况符合以上问题的一半,很可能你患有人格解体症。

对于抑郁者患者来说,很多都伴随了人格解体。在抑郁症治疗到后期,有些患者是人格解体症状消除了,但情绪症状还在,即,已经回到了真实的现实世界,但是仍然有着悲观、厌世、伤痛、焦虑、冲突、仇恨、愧疚等各种复杂的情绪绞合在一起。而有些患者可能是情绪症状已经消除了,但是还有人格解体症状,即,情绪已经趋于平和、安宁,然而灵魂还没有切换到真实的现实世界中,仍然活在想象的虚无世界中。

人格解体的治疗:

关于情绪症状的消除,在我的作品《永远成长的苹果树》和《滚蛋吧!抑郁君》中已经做了详尽的阐述。

本文重点来聊聊人格解体的治疗。大脑做出解体的防御机制,并出现了相关的症状,是因为当时人们面临的那个心理体验,实在是太恐怖了,是这个个体所无法面对的痛苦和惧怕。所以,大脑宁可把好的、坏的感觉全都抛弃掉,不去感知世界,也不愿意去承受那个痛苦。你没有刻意下指令让大脑这样做,但事实上大脑就这样发生改变了。

也许,解体就在亲人去世的那一瞬间发生;也许,解体就在一场车祸的瞬间发生;解体也会在一场筋疲力尽的心理冲突之后发生;解体还会在漫长的心理障碍之后发生;当然,长期的睡眠严重不足也会导致解体;药物滥用也会导致解体……

所以,解体的实质是大脑在受到重度心理创伤而把感知系统切换到了另一个状态,就像是有一个抑郁者写的一本书叫《在另一个世界的1003天》一样,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大脑再切换回去呢?

大脑的解体反应是因为监测到了人们重度的负面情绪体验,然后做出了解体的行为;那么,它会不会在人们解体后也一直监测人们,当人们处于某个程度的舒适状态时,就把真实感还给人们呢?

我在认真的研究了《feeling  unreal》之后,再结合自己的专业修为,总结出以下三点:

1、 承认活在真实的世界

接受你的解体,并承认你还活在真实的世界里并不容易。因为你所看、所听到的是那么的不真实,就像是隔着一个世界,隔着大气层,隔着透明罩那样的活在另一个平行世界一样;与人交流和说话,就像是隔着一个遥远的世纪,古老而不真实。即便这样,你要知道,你仍然和很多人一样,活在同一个时空。你仍然活着,就在此时此刻,你正存在于这个世间。

你须得承认,你现在只是大脑感觉不一样了,你的脑子没有坏,智力没有缺损。只要当有一天你恢复健康了,你的脑子可以和以前一样灵活,智力水平和以前一样高,工作能力和以前一样好。无论如何,你现在仍然是活在现实世界的,仍然是活在真实里的,无论你相不相信。

2、 勇敢面对真实的世界

有很长一段时间,也许你宁愿活在这似梦非梦,假醒非醒的,似真却假,似假却真的幻境里。因为在这里好像有你的一个保护壳,你可以不用去面对那个撕心裂肺的失去,可以不去面对那个压力山大的处境,可以不去正视淋漓的鲜血,不去直面惨淡的人生…………

然后在休整一段时间之后,你的自体力量也在不断地增强,力量的不断增强告诉你,你现在可以有勇气面对真实了。也或许,你还有所胆怯,怕那个伤痛、那个直面会碾碎你。

当你自我感觉力量增强到一定时候,你就可以默念这11个字:凤凰涅磐、置之死地而后生。想象一下当你直面之后会遭遇到什么:什么也不会发生,除了重生。那么你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勇敢面对。尼采说过,但凡杀不死你的,都将会使你更加的强大。

3、 装作活在真实的世界

症状当然不可能一下子就消除,它还会继续与你为伴一段时间,怎么办?是不是要等你症状完全消除了,你才去参加朋友聚会?是不是要等你症状完全消除了了,你才工作?是不是要等症状完全消除了,你才愿意展露笑容?如果要这样的话,那也许永远不会有那么一天。

心理学上有一种疗法,叫森田疗法,就是不要过度关注自我,而要顺其自然地活在当下。你如果老要关注你头昏头晕的症状,你的能量就会耗散在与头昏头晕的对抗当中,症状也就会越来越来重。

而如果你不去关注那些症状,你只要去生活就好,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该工作工作,该聚会聚会。你解体前怎么愉快生活的,你就怎么愉快生活;健康人怎么生活的,你就怎么生活。在不知不觉中,你的大脑解体模式就消除了,自动切换回了真实世界的模式。

金尚,壹点灵平台心理专家、心理健康教育硕士、国家首批认证心理督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校心理教师。2018年1月出版《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本文首发于新浪博客心理师金尚、公众号金尚小时空。

不真实的感觉

一个来访者寻求帮助,主诉:

每天似梦非梦,假醒非醒,总感觉与他人之间像是隔着一个世界。与人说话,像是隔着一个无色无味的空间;与人相见,像是隔着一层无形的空气帘子。

每天在街上晃晃悠悠,见到了认识的人,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认识。左看一下,好像不太像那个熟人;右看一下,又好像是那个熟人。到底该不该打招呼,会不会把人认错掉?

有时候走在大街上,看到的万事万物景象,怀疑这一切都是虚幻。这些影像会不会是自己想象出来的,而实际上地球已经毁灭了,自己是唯一的幸存者。看到一张朋友的照片,会无端地感觉这是一张遗像。

更多的时候,会感觉到自己好像已经死了,并且死了好久了。现在游荡在这里的只是一个灵魂,很长时间以来,都以为自己只是一个鬼魂,只是在人间游荡着不肯离去。听见一首本来很喜庆的歌,却无端地觉得这是一首哀悼自己离世的歌,里面透着哀伤。

做了一件比较成功的事,但无端地觉得,这可能不是真的,可能只是自己的一个梦。因为每天都活在似梦非梦,似醒非醒的状态。

这是一个来访者的主诉,接到主诉之后,我立马在头脑中冒出一个概念“人格解体”。

人格解体,作为一种人类的感觉体验,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很多时候是大脑对抗无法承受的巨大心理创伤时的自然反应,比如应对法西斯集中营的心理防御。在某些情况下,为了活下去,大脑会自动将自己与外界环境隔绝开来。当然,长期长久的严重的躯体性或情绪性失眠,也会导致对现实世界的不真实感觉,从而出现“人格解体“。对他们来说,人格解体创造了一个绝对安全的内心世界,没有任何事物能对他们的心绪产生影响,然而代价也非常的高:感觉不到喜怒哀乐。

CAIN在《人格解体并非新鲜事物 》中写到: 

人格解体是一种无法逃避且令人痛苦难熬的违和感,有时被称之为人格解体综合征。准确定义应该是一种感知失常,主要症状包括不现实感、丧失个人身份的确认感与对控制自己身体的认同感。不现实感的症状有两种类型:人格改变的感觉和世界不现实的感觉。患者觉得他们再也不是自己,但同时也没有成为另外一个人,因此这种情况不属于所谓的人格转换。情感缺失的体验意味着陌生感与不现实感,且情感缺失也会被后者所加强。

人格解体可能开始于某一次特定的严重的情感冲击,也可能由于长期的生理或心理压力而逐渐形成。聪明、敏感、情感丰富、内向以及充满想象力的人更容易解体。有些患者形容他们的感觉像“被冻结”了,思维也变得陌生;似乎自己是一台机械或机器人,想法与行为也盲目呆板;人与物体都显得不真实而遥远,缺乏原本应有的色彩和生动。也有患者声称他像在梦里一样精神恍惚,不真实的感觉让他非常困惑;他无法集中注意力,大脑仿佛“死”了或“停止工作”了 (CAIN) 。

我们何以知道我们是活着的

人格解体的病人,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是不真实的,他们活在似梦非梦、似醒非醒的世界中。

那么,他们是如何从正常人状态一步步发展到这一地步的呢?朱建军认为人的状态有四种:在界、营界、守界、溃界。

所谓”在界”,就是能够活得幸福快乐、安康喜悦的人群;

所谓“营界”,就是很辛苦、很努力、很费力地追寻奋斗目标的人群;

所谓“守界”,就是应用各种心理防御机制,来维持自己不陷入疾病状态的人群。

所谓“溃界”,就是已经陷入心理疾病状态中的人群,包括抑郁症、人格解体、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精神分裂症等。

朱建军认为,从“在界”发展到“溃界”其实就是存在焦虑的不断放大的过程。

存在焦虑,不管是哪种心理状态,哪种生活方式的人,内心里都会有存在焦虑。这个存在焦虑就是:我们需要存在感,但这个存在感又没法马上得到,所以焦虑就来了。也就是说,每个人都需要一个事情来证明自己:我活着,我在这里呀,快来看我呀!也就是,只有我“存在”了,我才是我,否则,我就“无我”了!

也即,“我存在故我在”!

思考系的人会觉得“我思考故我在”,我需要不断的有新思想、新的创新,我才能够提升五羟色胺和多巴胺,才会觉得快乐;

行动系的人会觉得“我行动故我在”,我需要不断的取得新的成功、新的成就,我才能够提升五羟色胺和多巴胺,才能感觉到快乐;

感觉系的人会觉得“我爱故我在”,我需要不断地得到他人的爱、以及我能够去自由地表达我的爱,我才能够提升五羟色胺和多巴胺,才能够感觉到快乐。

当然,很多人都不是单一的某个系的人,而是几个系杂合在一起的,只不过是某种方式的倾向更多一些,另一种方式的倾向更少一些。

在这个追寻“我存在故我在”的过程中,很多人会迷失了自己,走着走着就忘了自己的初衷了。比如一个想要得到幸福快乐的人,他在想,“要怎样得到幸福和快乐呢”然后他就给自己拟定了一个方案,赚很多的钱他就可以幸福快乐了。于是,他就不停地去赚钱。赚着赚着,上瘾了,他就忘了初衷了,以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就是赚钱了。然后就开始冷落妻子,不管孩子,不顾身体地拼命去赚钱。

朱建军博士回归疗法的着眼点,就在于把自己的初衷像剥洋葱一样的找回来,这样子人们就能够快乐地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作为一种人生态度和人生智慧,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奉行。这也是佛陀智慧的体现和对世人的慈悲开示。

活在当下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境界。

活在当下、乐在当下

无论是从物理学还是从哲学来讲,人只能活在当下,不可能活在明天或者昨天。生命总是在此时此刻此地度过的,只有当明天成为今天这一刻的时候,人们才能真正的享用它。

人可以为明天而活,是人类对时间的感知与意识具有连续性的产物,明天是人类发明的对时间的一种分段标记,其实并不存在(李子勋)。

当下的觉醒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活在当下、乐在当下,共同构成了大道之行的人生行为准则,是最简单、最单纯、最好懂、最易行的快乐准则。没有那么多道理可讲,也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只要照着做就行了。

人的生命能活多长?就在当下一刻。如果你一口气上不来,或者在路过一栋高楼的时候,从上面掉下来一个花盆砸在头顶上,立马就没命了。所以人要活在当下,享受这一刻你的空间,你的生命所在。任何无视当下,回想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或是幻想未来会不会失业下岗离婚的恐惧的想法,对当前的生活都毫无益处。

活在当下,就要乐在当下。

人生有痛苦也有快乐,有顺境也有逆境,但都要保持一个乐观心情。因为乐观心情能给你带来好运、带来健康、带来家庭睦、带来事业上的成功。对于身处逆境或疾病痛苦中生活的人,就更要以乐观心态来对待了。

越是不接受逆境,抗拒痛苦,逆境和痛苦就会让痛苦越发的加剧!如果你坦然接受,不拒绝不抗拒,反而能体会到痛苦中的甘怡。接纳痛苦与逆境,也是乐的体验,你会发现,不知不觉间,痛苦程度反而会减少许多。

没有过去就没有未来,反之,没有未来也没有过去。唯一绝对存在的,是没有过去与未来之说,只有当下的绝对唯一。所以当下是真实永存不变的,是生命的原本真相。

所以是“活在当下的觉醒”。

金尚,壹点灵平台心理专家、心理健康教育硕士、国家首批认证心理督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校心理教师。2018年1月出版《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852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