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长相知》中展现出昆曲中哪种唱腔的特点?

作品《长相知》中展现出昆曲中哪种唱腔的特点?,第1张

相知》是近现代不可多得的优秀中国古诗词歌曲,歌词是出自汉乐府《饶歌十八曲》之一《上邪》的一首情歌,诗虽简短却直抒胸臆地表达了一位打破古代束缚的女性对爱情的忠贞与向往。著名作曲家石夫先生为这首诗作曲,一串串音符为文字注入了鲜活的血液,一位执着追求爱情的古代女性形象跃然而出。在众多演唱版本中,笔者选取吴碧霞在北京独唱音乐会时的现场演绎版本,分析《长相知》的音乐分析及演唱处理,以期更深刻地理解这首优秀的作品。

关键词:歌词 旋律 伴奏 演唱

一、热烈奔放的歌词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滚滚,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长相知,长相知,长相知”。

《长相知》的歌词来源于《饶歌十八曲》之一《上邪》,是一首以女性的视角写下的情诗。诗中:“上邪”的“上”指天,“邪”是语气助词,可译为“啊”,“相知”即为相亲相爱,“长”指永远,“绝衰”为衰绝,“雨”此处为动词,译作“下”。

译文即为:天啊!我想和你相亲相爱,永远不衰绝。除非高山没有了山峰,江水干枯衰竭,寒冬雷雨震震,夏日大雪纷飞,天与地都合并在一起,我才会和你分离。长相知,长相知,长相知。

整首诗虽然简短但情感热烈奔放,从一开始的呼天起誓:欲永远与他相亲相爱,到用各种反自然现象以表决心。诗词直抒胸臆地表达一位古代女性对爱情的绝对忠贞与热烈追求,完全与古代被道德思想束缚住的女性形象背道而驰。

二、古典悠扬的旋律

《长相知》由著名作曲家石夫谱曲,作品运用中国传统五声调式中的C羽调式,使用交替出现的4/4和2/4节拍。整首作品旋律悠扬动听,情感丰富。不仅如此,石夫先生还在创作时借鉴了中国古典戏剧艺术:昆曲,使作品充满古典韵味。

“上邪”二字的乐句体现了《长相知》中典型的旋律特点:多装饰音、多附点音符、乐句末多长音。(见谱例1)正是因为旋律带有这三个特点,从而使旋律变得更为古朴悠扬。

如谱例1所示,旋律中有大量的颤音、前倚音等装饰音,这些装饰音让旋律线条更加柔和、婉转,其中旋律中多次出现颤音和倚音连续使用,让听众虽一曲未罢却已梦回汉代。旋律中的附点和长音使作品更具有昆曲中悠扬徐缓、圆润柔美的特点,给人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不仅如此,旋律中的休止符也给作品增色不少。“知”字后的一处十六分音符休止给后面的拖腔起了烘托作用,拖腔运用昆曲的唱腔技巧演唱,使之更像女主人公对爱人的一句深深的叹息,极具美感。

石夫在描绘“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几种反自然现象时(见谱例2)。

连续四次使用前八后十六音符作为乐句的开始,将重音放置“山”“江”“冬”“夏”上,且每个乐句后的旋律都为下行旋律,使得旋律不仅有宣誓的决绝,更给人一种诉说感,十分契合诗中女主人公对天起誓的情绪。

最后一个乐句“长相知,长相知,长相知”,歌词虽是相同但是旋律完全不同,第一个“长相知啊”运用下行旋律,且在长相知后加了一个“啊”,这一句是一个女人为爱起誓后心力憔悴的一声叹息,这一声叹息里有她对爱的诉说,也对着现实的无奈。第二个“长相知”的旋律都在中声区,旋律的走向是前下后上,仿佛在向听众诉说着:固然现实中有诸多无奈,但她依然对爱情的保留心中最初的那一份坚定。第三个“长相知”旋律向上,且在“知”时有渐慢处理,这一句则充斥着一个女人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作品的结尾运用三个旋律不同的“长相知”将女主人公内心的情绪变化描绘得惟妙惟肖。

三、相辅相成的钢琴伴奏

伴奏在歌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长相知》是由何新荪配伴奏。作品的伴奏采用双音伴奏,左手伴奏使用八度音程和简单的和弦进行铺垫,右手既有保留旋律部分的进行也有音程伴奏,但不论是左手的低音伴奏还是右手的旋律伴奏,整首作品都是采用柱式和弦进行伴奏。歌曲伴奏一响起,就仿佛在听众耳畔缓缓敲击着钟磬,古朴而悠扬,与歌者吟唱的旋律相辅相成,让我们置身古代。

四、吴碧霞演唱《长相知》时的细节处理

首先,吴碧霞在这首作品的演唱中,精心安排了气口与停顿的位置。在演唱古诗词歌曲时找准气口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中国传统诗词有它的韵律,在演唱时胡乱换气不仅会打破诗词本身的韵律,而且会造成诗词表达意义的偏差,是非常不当的演唱行为。吴碧霞在演唱中就做了正确的示范。例如:作品的第三小节“上邪”在“邪”后换气,再唱后面的拖腔。再谈停顿,吴碧霞在处理作品时的精准细腻,让一处简单的停顿都魅力十足。乐句“冬雷震震”(见谱例2)中第四个音后有一处短暂的停顿处理,此处并不是一个气口,而是吴碧霞对作品的细节处理,使旋律十分具有古典戏剧韵味。《长相知》这首音乐作品是石夫借鉴昆曲艺术特色创作而成,而在此处吴碧霞也运用这一恰到好处的停顿诠释出浓浓的古韵,增添了旋律的美感。

其次,吴碧霞演唱时中对作品进行了二度创作。在《长相知》中装饰音在歌曲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在吴碧霞的现场演绎中,除了谱面标识出来的装饰音外,还增加了一些装饰音,让乐句更加动人心弦。在作品第四小节(见谱例1)中,大切分节奏型中的c和b,吴碧霞演唱时在c和b中加入了前倚音和颤音进行装饰。旋律中连续使用四个装饰音将第四小节中无歌词的吟唱变得韵味十足,丰富音乐的旋律性,更将听众一下就带入情境中。

最后,吴碧霞极具表现力的舞台表演更为准确诠释了《长相知》的艺术魅力。“演唱”既要演也要唱,唱不能脱离演,演更不能脱离唱,所以现场的舞台表现是不容忽视的。吴碧霞演唱《长相知》时,身着刺绣长裙,头戴流苏簪子,眉宇清然傲然伫立,让观众未闻其声先临其境。钢琴前奏响起,宛若敲击钟磬,声音悠扬,吴碧霞双手上下交叠至胸前做拜神状,呼天起誓:“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之后眼神变得坚定,眼睛望向远方,似看尽天下景色,唱道:“除非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我才会与你分离”。演唱作品时吴碧霞眉目含情,用简单的肢体语言表现一位古代女性对爱情的真诚告白,使得歌曲富有表现力又不失内敛含蓄之古典美。

我们要多多学习吴碧霞在演唱作品时的细腻而又准确的细节处理,但在演唱时需要注意:对旋律的处理不能脱离谱面。所谓演唱就是将一个个固定的音符演绎成唯美流动的旋律,但这种演绎看似简单却深有门道。在演唱中对旋律进行处理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尊重谱例,应深入了解作品所要描绘的意境,需表达的情感,将谱面上所标注的处理方式运用好了之后,再慎重添加自己的处理方式,以更好的演绎作品,唱出专属自己的韵味。

五、结语

《长相知》具有鲜明的音乐特征,是中国近现代不可多得的优秀古诗词歌曲。石夫先生运用其高深的写作技巧将中国古典戏剧艺术与现代音乐融合,用舒缓动听的旋律、淳朴古雅的伴奏将文学与音乐融合。而吴碧霞用黄莺出谷般的歌声,成熟的舞台表现力将歌曲中勇敢追求爱情的古代女性形象演绎出来。我们应多学习此类优秀的作品,锻炼自己的鉴赏能力、演唱能力、表现能力。

《游园惊梦》小说的主题与赏析 作者在这篇小说里,苦心经营制造“梦”的意象。梦境和仙境,十分相像,只有一点大异:仙境是永恒的,梦境是短暂的。人类往往不愿面对“人生有限”“世事无常”的悲苦事实,却躲藏入“一切如故”的自欺幻想里。然而,俗语说得好,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今晚窦夫人这栋“上上下下灯火通明,亮得好像烧着了一般”的大楼公馆,哪里持得了多久,转眼间就会灯火熄灭,烧成灰烬。 今晚的钱夫人,就是明天的窦夫人。 小说的主人公蓝田玉由一位昆曲艺人一跃成为钱将军夫人,也曾经风华蹁跹,烜赫一时,“筵席之间,十有八九的主位,倒是她占先的。”然而这一切都是“从前钱鹏志在的时候”,现在她不过是一个落魄夫人,王谢堂前的燕子,落入了百姓人家。 烜赫与没落,构成刺激性的对照。对于没落,是无奈的现实,钱夫人无力去改变,于是就只剩下追忆与怀恋,自己并不能超脱出来,把这一切视若浮云。窦公馆门前两旁的汽车,大多是公家的黑色小汽车,“钱夫人坐的计程车开到门口她便命令司机停了下来”。这一细节动作,表现钱夫人还很在意自己的面子,遮掩自己没落的现实。在筵会中,钱夫人几次有意识地或潜意识地回忆起自己风华蹁跹时候的场景,与现实的筵会做比照,折射出钱夫人对过去的怀恋。 作者对过去生活的追忆更多的是在心理情感上对故国的眷恋。在这里,故国不仅仅是祖国大陆、旧时家园,而是一种情感,一种对旧时在心理上的认同感、归属感。故国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情感,而祖国大陆、旧时家园只是承载这种情愫的载体。这种情愫,以乡愁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钱夫人总觉得“台湾的衣料粗糙,光泽扎眼,尤其是丝绸,哪里及得上大陆货那么细致,那么柔熟” “台湾的花雕到底不及大陆的那么醇厚,饮下去终究有点割喉的。”这种对台湾的不认同感,并不仅仅得自于钱夫人自己,而是败走台湾的人的普遍的心理情绪。比如来台几十年,窦公馆请客仍用上海的厨子,刘副官仍顽固地操着苏北的口音。这些都是去国之人的乡愁的整体表现,他们对台湾、对台湾的现状并没有认同感、归属感,而是顽固地坚持过去的生活(比如票友会),顽固地眷恋着大陆。这些人在白先勇认为都是一群“流浪的中国人”,他们退走大陆,在台湾又不能融入和归属,他们没有自己的家园,在心理情感上处于漂泊状态,所以对故国怀有强烈的眷念。 白先勇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有着深刻的认同感的,在《游园惊梦》这部小说里择取昆曲票友聚会也是有象征意义的。在六十年代,作为“中国表演艺术中最精致最完美的一种形式”的昆曲也已经式微了,受到欧美**等新兴文化的强烈冲击。小说中坚持喜爱和追忆昆曲这种传统艺术的,都是一些从大陆败走的遗民如钱夫人、窦夫人、余参军等。他们既是政治上的遗民,也是传统文化上的遗民。台湾本土的人脱离大陆本土文化的母体,对这些传统文化并没有多高的欣赏能力,也就没有多少眷恋。人心不古作为一种现实,文化遗民们无力去改变,便只有承认,而他们对昆曲的坚持和喜爱,仅仅是对故旧文化的怀念,也是作者文化乡愁的表现。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光辉灿烂的过去。可是就因为太讲究纯美、纯粹精神,丝毫不肯接受现实俗世的污染,在今日的平民世界里,已和一般人的生活几乎完全脱节,再也无法受到欣赏和了解。于是人人遗弃古老优美的中国文化,趋奔迎接崭新通俗的西洋文化,正如清乾隆年间,通俗的“花部”乱弹终于取代了优美的“雅部”昆曲。如此,小说里钱夫人的今昔感触,以及往日悼念,就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而《游园惊梦》也就变得好像是作者对我们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一阙挽歌。 如此,《游园惊梦》小说,从钱夫人个人身世的沧桑史,扩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贵族文化——的沧桑史。 同样的暗示含义,亦可引申到社会型态问题上,那就是,影射贵族阶级和农业社会的没落,平民阶级和工业社会的腾起,小说结尾,窦夫人问钱夫人:“你这么久没来,可发觉台北变了些没有?”钱夫人沉吟了半晌,侧过头来答道:“变多唆。” 走到房门口的时候,她又轻轻的加了一句:“变得我都快不认识了——起了好多新的高楼大厦。”“变”一字,就是这篇小说的中心主题。“起了好多新的高楼大厦”,即比喻工商业社会之兴起。我们还注意到,今日宴会里唱《游园》的后起之秀,是徐“太太”,不是徐“夫人”。作者如此暗示:“上流社会”虽然还存在,“贵族阶级”却已隐逝无踪。 作者复杂的情绪几经解构和图释,最终汇为一条主旋律的精神内涵——怀旧,或者说乡愁。这种怀旧包含几个层次结构,一则是对过去生活的怀恋与追忆,一则是对故国心理情感的眷念,还有就是对故旧文化传统的依恋。

主要讲梦生介与**在花园相见的事,以院中的景色来衬托两人的情感。

原文:

没乱里春情难遣,蓦地里怀人幽怨。则为俺生小婵娟,拣名门一例、一例里神仙眷。甚良缘,把青春抛得远!俺的睡情谁见?则索因循腼腆。想幽梦谁边,和春光暗流传?迁延,这衷怀那处言!淹煎,泼残生,除问天!身子困乏了,且自隐几而眠。

〔睡介〕〔梦生介〕〔生持柳枝上〕“莺逢日暖歌声滑,人遇风情笑口开。一径落花随水入,今朝阮肇到天台。”小生顺路儿跟着杜**回来,怎生不见?〔回看介〕呀,**,**!〔旦作惊起介〕〔相见介〕〔生〕小生那一处不寻访**来,却在这里!

〔旦作斜视不语介〕〔生〕恰好花园内,折取垂柳半枝。姐姐,你既淹通书史,可作诗以赏此柳枝乎?〔旦作惊喜,欲言又止介〕〔背想〕这生素昧平生,何因到此?〔生笑介〕**,咱爱杀你哩!

此文出自明代·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山坡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昆曲《牡丹亭》中一出经典段落。主要内容描写了青年男女的相互爱慕,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揭露、批判了程(程頣、程颢)朱(朱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

《惊梦》诉说魅力昆曲这张画是由已故国画大师程十发老师的作品《惊梦》制作而成,由著名的上海昆剧团提供。灵动的神情,美丽的服饰,大师的妙笔让昆曲的魅力无限流露。惊梦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中一出经典段落。昆曲的经典剧目除了《牡丹亭》之外,还有《西厢记》、《琵琶记》、《长生殿》和《桃花扇》等。

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归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昆剧表演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昆剧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长期的演剧历史中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

昆剧的戏曲舞蹈多方吸收和继承了古代民间舞蹈、宫廷舞蹈的传统,通过长期舞台演出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说唱与舞蹈紧密结合的经验。

为适应叙事写景的演出需要,昆剧创造出许多偏重于描写的舞蹈表演,与“戏”配合,成为故事性较强的折子戏。

扩展资料

昆曲是中国现存的最古老剧种之一,昆曲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昆曲表演使用锣鼓、弦索、笛、箫、笙、琵琶等管弦乐器,配合打击乐器进行伴奏。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目。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等。

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昆曲

《昆曲入梦》

南京秦淮河不远处的内桥,有一座白墙青瓦的精致建筑:廿一·煦园,坐落于喧嚣的城南而闹中取静。若没有走进院落停下脚步,侧耳墙边,便可听到委婉凄美的昆曲飘入耳际;若循声而去,寻得的不仅是那儒雅巾生和裙沙明艳在舞台上的玉指纤纤、水袖盈盈,更是寻得了绵绵不绝的昆曲的传统文脉。

走进煦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昆曲《桃花扇》、《牡丹亭》人物的油画和漆画。庭院的正前方是古朴典雅的戏台,两侧分别是客座,每个包厢的名字都是昆曲的曲牌名,墙面的昆曲主题装饰画活灵活现。纵观每个角落,昆曲元素无所不在。看着品着,我心中一段水磨腔便汩汩流出。真是:昆曲灵魂满煦园,引我翩翩入梦来

我常常去南京紫金大戏院听昆曲。不论是“折子戏”,还是“桃花扇”、“碧玉簪”等传统戏,或是现代版“牡丹亭”等,总是让我如痴如醉。看戏听曲,昆曲肯定是听更为确切,因为故事里的情节、戏中人物命运都熟稔于心,所以人们常常说“听戏”是有道理的。

每每演出结束,演员谢幕完毕,我还站在舞台边不忍离去。今日寻声来到煦园,感觉与在剧场听昆曲有了太多的不一样。在煦园里听戏是体验,是捕捉,感觉戏里的某个人物就是自己;我可以随着戏里的节奏轻轻拨动手指俨然当是抖动水袖,再在心里默默亮那么一嗓子真是过足了戏瘾。也许这就是煦园的魅力和高雅的格调吧。

这不,萧声、琴声、笛声就这样间或响起,这时或名角或新秀依次穿行在绚烂的舞台上,从他们细碎的脚步里,从他们的唱词中,我忘了今夕是何年,也不知道是走在前世还是活在今生你看,《游园》里的杜丽娘与春香主扑二人边走边说进入了花园。

“皂罗袍”的名段就这样轻轻飘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这韶华贱!”这个段子是我最早听昆曲的“入门”曲,今天再听还是神思恍惚,心随戏动人在梦里游。我就是这般在昆曲的梦幻里走得很深很远了。

昆曲《牡丹亭》的精髓是“游园”“惊梦”。“寻梦”“拾画叫画”也是由梦而来。熟知的故事情节,结局也在想象之中。今天在煦园再次观看,重温故事,徜徉在汤显祖的有情天地,还是被它深深打动。它告诉我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爱情就是不计生死,不问功利的追求过程。

我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为寻觅真心所依而付出真情和代价,我不得不为杜丽娘柳梦梅的爱情历程而怦然心动。

昆曲用载歌载舞的艺术表演形式,用至情至性的故事内容为我打开那么一扇窗,从窗里望去,我便看到了契合自己内心的一种难于言语的东西,那是常常在梦里才能想到和看到的东西,真的就飘然而至落在我的眼前。无论悲伤还是快乐,得到的是独属我自己的那一份从容、淡然、优雅的内心感受!

我喜欢《牡丹亭》缠绵而凄美的唱腔,我赞美杜丽娘柳梦梅真挚而梦幻的爱情,我迷恋昆曲的华美、细腻、精致、婉转在舞台上的呈现。

虽然故事里的人物永远栖息在牡丹亭里,永远做着寂落而圆润的梦,但我还是在不知不觉中,在“步步娇”“画眉序”“三桃红”的节拍里,调整出一块永远属于他们的内心领地并细心地倾听他们的低吟慢唱……

人们常常会说,听昆曲是一种奢侈。它不仅是一种戏曲形式,也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我理解的就是通过昆曲陶冶,使自己的心境从此变得从容。

如今我们生活工作在快节奏里,虽然穿着时尚,妆容精致,但每天置身于忙碌之中,似乎有着永远也做不完的琐事,哪有多少时间去品味“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里的意境,更别说去做一个很从容的梦!

从这个角度来讲,又怎能不是现如今的“姹紫嫣红付与断井颓垣”啊?若能在闲暇里欣赏一场昆曲,从中寻求到一种细腻婉转清雅的感觉,从昆曲的至情至性的内容里,感悟到人生的真谛也就足够了。

当昆曲在我生命里穿行的时候,当“粉墨是梦”的曲子再次从我耳边响起的时候,当MP3里的“雁过声”伴随我行走在城市和乡村的时候,我发现其实是在编织着一个送给自己的信物,是在观赏烦恼工作之余给自己打造的美丽风景,是在昆曲里寄托一个自己曾经的梦想。

总之,我注定是与昆曲有缘分的!昆曲对我来讲,就象江南的早春时节一定要去看的油菜花,就象空暇里放松要去的健身房,就象每天要打开电脑看有没有朋友的留言,就象在众多娇艳花丛里我更喜欢茉莉的清香……

此刻,戏台上的灯光已经由明转暗,曲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悄然停止,《牡丹亭》已在暮色中落幕。戏中的一个个人物的造型倏然叠过,又各自回到了原来的故事里,只是我心里的节拍还在。我把自己从梦里叫醒,告知已是秋日。

《牡丹亭》里的哀怨缠绵也好,惊梦寻梦拾画叫画也罢,早已经被另外一个季节收藏。但是昆曲永远是我人生旅途上的最愉快伴曲,永远是我用双手紧紧捂在胸口那暖暖的珍藏……

扩展资料:

艺术特点:

昆剧作为一个曾经在全国范围内有着巨大影响的剧种,在历尽了艰辛困苦之后,能奇迹般地再次复活,这和它本身超绝的艺术魅力有紧密关系,其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它的音乐上。

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水磨腔”。这种新腔奠定了昆剧演唱的特色,充分体现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细曲”)中,具体表现为放慢拍子,延缓节奏,以便在旋律进行中运用较多的装饰性花腔。

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现了“赠板曲”,即将4/4拍的曲调放慢成8/4,声调清柔委婉,并对字音严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个字,注意咬字的头、腹、尾,即吐字、过腔和收音,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其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愈加突出。

美文-昆曲入梦

-昆曲

昆曲原名昆山腔,经魏良辅的打磨后,汲取南曲与北曲的长处成为“水磨调”。在他的加工下,昆曲越发婉转悠扬,动人心弦。昆曲唱腔最基本的特点便是“似水柔情”。随着昆曲逐渐成熟,反切学说也逐渐被融入到唱腔中,时人对昆曲吐字、过腔、收音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昆曲中,腔调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种腔调相互配合,形成完整的曲调,这才是昆曲唱腔魅力之所在。就拿《牡丹亭》来说,羽群体音多占八成,旋律线以小三度为多。由此可见,昆曲唱腔充分结合水磨调,它讲究“一字之长,延至数息”,单单一个字便能延至数息,其声音的婉转,音调的绵长,令人惊艳。

在我国古代历史文明古国中有很多遗传美好事物,同时也承载了悠久历史文化,音乐也随之逐流不断延伸到至今,昆曲是其中之一,很多人对昆曲不是很了解,也有很多观众在欣赏昆曲细腻优雅的同时不能够体会其中节奏,观众欣赏不了其中美在哪里,那昆曲诗、乐、歌、舞集成究竟应该怎样欣赏呢?

昆曲是我国古代最老一种戏剧品种之一,它起源于明代,昆曲唱腔表现出一种很强艺术性质,同时对历史文化也有着很大影响。昆曲表现形式有唱、念、做、打、舞等多种,这些内容都是经过专业京剧演员进行相应训练,扮演着不同角色,通过不同结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也用到了锣鼓、萧、琵琶等各种打击乐器进行伴奏,从表演中能够感受到独特声音之美,人物眼神动作都有着不同意境,通过口中念词,讲述出一段情感经历,也让观众感受出昆曲带来不一样形式,需要观看者静下心来去寻找古代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和这段表演中精彩故事内容。

古代时期演唱昆曲并没有很大舞台,只是在服装上非常讲究,穿着长袖进行劲舞,如今又加入灯光等效果更形象得地把唱词演示出来,让观看者欣赏这不同的场景,仔细欣赏能够感受出昆曲带来的心境,有时也会跟着表演者情感悲伤起来。昆曲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独特表演形式唱腔细腻婉约,随同着声调夹杂着乐器,是一种非物质文化代表,从相关资料中也能够查到昆曲在民间起到的重要作用。

昆曲是一种古代文化,我们也要学会欣赏古代不同生活习俗,增长历史知识,也学习欣赏艺术形式特征,对自己阅历也有所帮助。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情不知所终,一往而殆。”这句话的意思是:感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感情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结束了,而且愈来愈淡薄。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原句出自于汤显祖的《牡丹亭》的题记,全文如下: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译文天下女子的感情,难道还有像杜丽娘那样的吗?梦见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亲手描绘自己的画像传于世以后就死了。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寻求到所梦的人而复生。像杜丽娘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有情的人了。

她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活着时可以因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因为情而生。活着不愿为情而死,死而不能因为情复生的人,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极点啊。梦中产生的情,为什么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难道还缺少这样的梦中之人吗?

一定要因为进献枕席才成为亲人,等到辞官后才成为亲近的人的,都是只看事情表面的说法啊。

扩展资料:

《牡丹亭还魂记》介绍:

(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

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感天动地窦娥冤》、 《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牡丹亭还魂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867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