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见真情,写的都是真情。鲜明的有挑着灯笼迎回祖父的温暖亲情,有上下灯学母亲接灯笼的珍贵母爱,有乡俗还愿挂在村头给孤行客安慰的红灯,有元宵时节跟着龙灯跑半夜枕着小灯入梦的回忆,有族姐远嫁,官衔灯映照褪色朱门的遗憾……这些情感真挚深沉,随着作者的叙述有如一副副唯美画卷,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想想看吧,处处是灯笼,有日常生活所用的,有艺术表演需求的,还有年节特殊景象的展示,何其普通又何其令人回味无穷!
“灯笼”表文化。灯笼不仅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还体现着历史文化。且不说艺术戏曲故事,单是元宵张灯、朱红描字、宫灯想象,就把人的思绪拉到无限远的曾经,岁月沧桑伴随着文化流淌,这是我们民族的积淀!
“灯笼”言志向。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无论历史风云变幻,总有一批铮铮铁骨撑起国家的脊梁。沙场点兵射天狼是将军的誓言,挑灯看剑燕然勒功是战士的追求。此时的灯笼已经不是一种景象,更是一种豪情,一种志向。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好男儿壮志万丈!但,灯笼也太朦胧了,还是火把、探照灯、燎原烈火的气势足!这是担当,是誓言!
随着作者的笔触,我们走古仿今,听故事赏戏曲探军营,由个人款款深情到激越悲壮的家国情怀,我们的情感也在颤抖中升华。
厚重的文章,隽永的文字。
灯笼一文作者围绕灯笼,从不同方面叙述了灯笼的重要意义,如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接回祖父,长幼情笃;上下灯学,悉心照顾,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了半夜,伴着小灯笼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小小灯笼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寄寓着作者赤诚的情感。
作者的“灯笼缘”:
第③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第⑤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
第⑥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
第⑦段元宵节看灯;
第⑧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
第⑨段,纱灯上描红;
第⑩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
第⑪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灯笼分段概括段意如下:
第一部分(第1,2段):指出自己喜爱灯笼,领起下文。
第二部分(3—11自然段):抒写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12):深化主题,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灯笼》主要内容:《灯笼》这篇文章由点及面,由小时候喜欢的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再又想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壮烈事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也寄托了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作品介绍:
《灯笼》是著名散文家吴伯箫在20世纪30年代写的一篇散文,文章以“灯笼”和“情感变化”为线索,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亲人故乡的怀念,最后,表明自己要做“抗日马前卒”的誓言。
文章怎么把这些“事”和“情”组织在一起写,首先要理清思路,划分层次。文章共十二段,概括每段内容,教参划分层次:第一段做为开篇谈“火”,为下文说“灯笼”做铺垫;第二段至第十一段谈的是“灯笼”,全文主体;第十二段是结尾说“火”,“灯笼”不足以言其志,火把、探海灯和燎原烈火方能寄其情,卒章显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