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关于孤鸿的诗句(有关孤鸿的诗词)

李商隐关于孤鸿的诗句(有关孤鸿的诗词),第1张

1有关孤鸿的诗词

孤鸿篇

作者:戴叔伦 [唐]

江上双飞鸿,饮啄行相随。翔风一何厉,中道伤其雌。

顾影明月下,哀鸣声正悲。已无矰缴患,岂乏稻粱资。

嗈嗈慕俦匹,远集清江湄。中有孤文鹓,翩翩好容仪。

共欣相知遇,毕志同栖迟。野田鸱鸮鸟,相妒复相疑。

鸿志不汝较,奋翼起高飞。焉随腐鼠欲,负此云霄期。

《卜算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磋砣。

《鸿雁》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却东西门行》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适看鸿雁岳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瑶瑟玉箫无意绪,任从蛛网任从灰。

绿林野室,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院静春深昼掩扉,竹间闲看客争棋。搜罗神鬼聚胸臆,措臻山河入范围。局合龙蛇成阵斗,劫残鸿雁破行飞;?

《明妃曲》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2夕阳楼李商隐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小题1:(1)悠长与纷乱。

(写出“悠长”,“纷乱”各给1分)小题2:①选用孤鸿这个特定的意象,②以“孤鸿”喻自己,以“孤鸿”的形单影只表达出自己的孤独寂寞;③以“孤鸿”的不知身世喻自己前程未卜。(每点1分) 小题1:试题分析:“花明柳暗”有纷繁复杂之意,可见愁绪的多而纷乱;“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说音乐之声悠长,可见愁绪绕天,亦为悠长。

点评:本题最大的优点在于将学生熟悉的知识用于考查之中,如“柳暗花明”“余音绕梁”都是考生相当熟悉的成语,只要考生能举一反三,解答本题就很容易了。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的第一问很明显,因为后两句中只有“孤鸿”这一个意象。

第二问要结合中国古代诗歌擅长以物喻人的特点,以及“鸿”这一传统意象来分析,“鸿”是漂泊的游子思乡的象征。所以诗中“鸿不知身世”意即诗人不知身世,漂泊无依。

点评:意象是诗歌情感的重要载体,所以阅读诗歌时一定要把握意象的象征义,特别是要积累一些有固定象征义的的意象,如:秋菊、夏荷、飞鸿、冬梅等。 。

3李商隐的夕阳楼赏析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

夕阳楼 作者:李商隐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自注:"在荥阳,是所知今遂宁萧侍郎牧荥阳日作者"荥阳:在今河南省城皋县西南一带是:指夕阳楼所知:所熟悉的人萧侍郎,名澣《旧唐书·文宗纪》:"大和七年(833)三月,以给事中萧澣为郑州刺史,入为刑部侍郎九年六月,贬遂州司马"《地理志》:"遂州遂宁郡,属剑南东道" 萧澣贬遂州司马,不久病逝,商隐作有《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 此诗大约作于大和九年(835)秋据自注可知,萧正在遂州夕阳楼是萧在郑州做刺史时所建商隐昔曾投靠萧澣,有知遇之谊,故称"所知"商隐此时当在荥阳,闻知交远谪,而独上夕阳楼,抚今追昔,乃有孤鸿零落,前程未卜之叹故虽有花明柳暗之景,却无秋高气爽之情,唯觉愁情绕天诗以孤鸿喻人,然所喻何人?前人解说不同或云自喻,或云喻萧胡世焱曰:"身世方自悠悠,而问孤鸿所向,不几于悲乎?'自'字宜玩味,我自如此,何问鸿为?感慨深矣"纪昀曰:"借孤鸿对写,映出自己,吞吐有致,但不免有做作态,觉不十分深厚耳"刘、余《集解》云:"三四巧于言情,不直言己之身世如悠悠孤鸿,而谓方将同情孤鸿之远去,忽悟己之身世亦复如彼是怜人者正须被怜,而竟不自知其可怜,亦无人复怜之也运思固极婉曲,言情亦极凄惋,然浑朴之气亦因之而斫削纪评虽稍苛,然眼力自非张氏之一味吹捧者可比" 旧郑州之名胜遗迹位于今郑州市商城遗址西南角,始建年代无考,最早出现于史籍者为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夕阳楼》:“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依此可知,夕阳楼至少有1100多年的历史又据宋、明、清历代诗人所写之诗,嘉靖《郑州志》、民国五年《郑县志》所载,以及1983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的残断“夕阳楼”碑可知,夕阳楼位于今郑州商城遗址西南角,为旧郑州城内最高处,与周围亭台楼阁相连,形成一组建筑群,登楼远眺,可见西南梅、泰诸山明代中叶后倒塌失存也有人认为夕阳楼址在今荥阳境内 三 、四两句专就望中所见孤鸿南征的情景抒慨仰望天空,万里寥廓,但见孤鸿一点,在夕阳余光的映照下孑然逝去这一情景,连同诗人此刻登临的夕阳楼,都很自然地使他联想起被贬离去、形单影只的萧澣,从内心深处涌出对萧澣不幸遭际的同情和前途命运的关切,故有“欲问”之句但方当此时,忽又顿悟自己的身世原来也和这秋空孤鸿一样孑然无助、渺然无适,真所谓“不知身世自悠悠”了这两句诗的好处,主要在于它真切地表达了一种特殊人生体验:一个同情别人不幸遭遇的人,往往未有意识到他自己原来正是亟须人们同情的不幸者;而当他一旦忽然意识到这一点时,竟发现连给予自己同情的人都不再有了 “孤鸿”尚且有关心它的人,自己则连孤鸿也不如这里蕴含着更深沉的悲哀,更深刻的悲剧冯浩说三四两句“凄惋入神 ”,也许正应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而“欲问”、“不知”这一转跌,则正是构成“凄惋入神”的艺术风韵的重要因素谢枋得说 :“若只道身世悠悠,与孤鸿相似,意思便浅欲问、不知四字,无限精神”(《叠山诗话》)这是深得诗人用意的独具只眼之评体现了李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叶燮《原诗》)的特点 一 、注释: ①此诗写于唐太宗大和九年(835)秋天作者的知己萧澣被贬,诗人登夕阳楼(此楼为萧澣在郑州刺史任上所建),触景伤情,感慨万千,写下这首情致深婉的小诗 二、阅读理 1《夕阳楼》第一句中“绕天愁”一词写体现了作者愁绪的什么特点 诗人胸际的愁云放而大之,弥漫充塞到了天地间,使如许春色也蒙上了一层万里愁云万里凝的黯淡色彩。

4李商隐夕阳楼诗歌三四两句用了什么手法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运用了类比手法。诗中三 、四两句专就望中所见孤鸿南征的情景抒慨。

仰望天空,万里寥廓,但见孤鸿一点,在夕阳余光的映照下孑然逝去。这一情景,连同诗人此刻登临的夕阳楼,都很自然地使他联想起被贬离去、形单影只的萧澣,从内心深处涌出对萧澣不幸遭际的同情和前途命运的关切,故有“欲问”之句。

但方当此时,忽又顿悟自己的身世原来也和这秋空孤鸿一样孑然无助、渺然无适,真所谓“不知身世自悠悠”了。这两句诗的好处,主要在于它真切地表达了一种特殊人生体验:一个同情别人不幸遭遇的人,往往未有意识到他自己原来正是亟须人们同情的不幸者;而当他一旦忽然意识到这一点时,竟发现连给予自己同情的人都不再有了 。

“孤鸿”尚且有关心它的人,自己则连孤鸿也不如。这里蕴含着更深沉的悲哀,更深刻的悲剧。

冯浩说三四两句“凄惋入神 ”,也许正应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而“欲问”、“不知”这一转跌,则正是构成“凄惋入神”的艺术风韵的重要因素。

此诗体现了李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叶燮《原诗》)的特点。夕阳楼 在荥阳,是所知今遂宁萧侍郎牧荥阳日作矣。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5关于雪的诗句 李商隐

李商隐所作关于雪的诗句举例如下:

1、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出自:李商隐《对雪二首》)

2、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出自:李商隐《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

3、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出自:李商隐《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

4、寒气先侵玉女扉,清光旋透省郎闱。(出自:李商隐《对雪二首》)

5、欲舞定随曹植马,有情应湿谢庄衣。(出自:李商隐《对雪二首》)

其他描写下雪的诗句举例如下:

1、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作者: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2、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作者:关汉卿《大德歌冬》

3、千里黄云白日瞟,北风吹雁雪纷纷。作者:高适《别董大二首》

4、今我来思,雨雪霏重。作者:佚名《采薇》

5、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作者:黄景仁《别老母》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①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②。时见幽人独往来③,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

头,有恨无人省④。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⑤。

〔注〕①据史料记载,此词为神宗元丰六年(1083)作于黄州,定惠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可知此词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时所作。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词牌释义〗

〔题考〕 词律引毛氏云:“骆义乌诗,用数名,人谓为卜算子,故牌名取之。”又云:“按山谷词‘似扶着卖卜算’,盖取义以今卖卜算命之人也。”又因秦观词有:“极目烟中百尺楼”之句,故图谱删[卜算子]而名[百尺楼];然[卜算子]之名,得知较早也。

〔作法〕 本调四十四字,前后两阕,均四句而两韵;通体,各句第一字均平仄不拘。第一二句句法,俱为上一下三,中加一衬字。第三句与[捣链子]第三句同。末句五字,仄仄平平仄,与上首[雨淋铃]末句同。后半阕依此类推。

(1080)二月到达,初寓居定慧院,五月迁临皋亭。本词当作于这期间。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黄冈东南。 ②漏断:指夜深。古代用壶滴漏计算时刻。③幽人:兼有幽居之人与幽囚之人的意思。此当为苏轼自指。 ④省:觉察、理解。 ⑤宋黄庭坚《跋东坡乐府》评本词云:“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词中表现作者寂寞孤高的心情。或以为隐射刺时之作,如清张惠方言《词选》载:“鲖阳居士云:缺月,刺微明也。漏断,暗时也。幽人,不得志也。独往来,无助也。惊鸿,贤人不安也。回头,爱君不忘也。无人省,君不察也,‘拣尽寒枝不肯栖’,不偷安于高位也。‘寂寞沙洲冷’,非所安也。”按这是清常州词派所谓“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谭献《复堂词话》)读词方法的先导。其体会发挥,已超出原作本意了。

〖赏析〗

此首为东坡在黄州之作。起两句,写静夜之境。“谁见”两句,自为呼应,谓此际无人见幽人独往独来,惟有孤鸿缥缈,亦如人之临夜徘徊耳,此言鸿见人。下片,则言人见鸿,说鸿即以说人,语语双关,高妙己极。山谷谓“似非契姻火食人语”,良然。

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翔鸟鸣北林。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由三国时期魏诗人阮籍所作《咏怀·夜中不能寐》,这是《咏怀诗》中的第一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中。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这首诗采用动静相形的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起坐弹鸣琴是动。清风吹拂,月光徜徉,也是动。前者是人的动,后者是物的动,都示意著诗人内心的焦躁。然而。这里的动是似如磐夜色为背景的。动,更衬出了夜的死寂,夜的深重。茫茫夜色笼罩着一切,象征着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灵上承受着的重压。这首诗言近旨远,寄托幽深,耐人寻味。

感遇十二首(其一)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诗一开始就将孤鸿与大海对比。沧海是这样的大,鸿雁是这样的小,这已经衬托出人在宇宙之间是何等的渺小了。何况这是一只离群索处的孤雁,海愈见其大,雁愈见其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单寥落。可见“孤鸿海上来”这五个字,并非平淡写来,其中渗透了诗人的情感。第二句“池潢不敢顾”,突然一折,为下文开出局面。这只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何至见到区区域墙外的护城河水,也不敢回顾一下呢?这里是象征诗人在人海中由于经历风浪大多,而格外有所警惕,同时也反衬出下文的双翠鸟,恍如燕巢幕上自以为安乐,而不知烈火就将焚烧到它们。 这首诗开始四句叙事,简洁干净,第五句“矫矫珍木巅”句中的“矫矫”两字,上承“翠鸟”,下启“美服”;“珍木巅”三字,上承“三珠树”,下启“高明”。可见诗人行文的缜密。后六句都是孤鸿的独白,其中四句对翠鸟说,二句专说鸿雁自己。“今我游冥冥”句,用“冥冥”两字来对衬上文的“矫矫”两字,迭字的对比呼应,又一次显出了诗人的细针密缕。这首诗劲炼质朴,寄托遥深。它借物喻人,而处处意存双关,分不出物和人来,而且语含说理和劝诫,颇得诗人敦厚之旨.

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政,在元丰二年的“乌台诗案”中获罪下狱,元丰三年(1080)二月被贬黄州,他先是寄住在黄冈东南的定慧院,至五月迁往临皋亭。《卜算子》是苏轼初到黄州定惠院时所作。

关于这首词的寓意,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是为怀念惠州温都监女所作。有人认为它与诗经《魏风�6�1考磐(磐下为木)》有相似的政治寓意,是讽刺神宗“不能继先公之业,使贤者退而穷处”。但历代评论家大多贬斥两者为附会,认为这首词的寓意是词人借咏孤鸿,自标高洁。

今采用唐圭璋先生注释,认为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表现了词人初贬黄州时的彷徨痛苦的心情,以及那种宁愿寂寞也不愿与世俗合污的心态。

下面做个句解八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词人简约凝练地展现出一幅清冷深邃的夜景:残缺不全的月亮挂在疏落的梧桐上,记时用的漏壶里水已滴完,夜出奇地沉寂,“静”又作“定”。词人不是在这漏断时乍醒,而是初静,他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这寓居的庭院中站了多久,直到可怕的静寂在铜壶漏水声断绝的一刻侵上身来。

词人对月光似乎有一种特别的感情,他常常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人情味。如著名的《水调歌头》写月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多么深情缱绻;而《洞仙歌》中从绣帘中偷偷窥人的一点明月则仿佛面带神秘调皮的微笑;偏偏这里的月是不同的,一个“挂”字仿佛它被钉在稀疏的梧桐树上,而且是残缺不全的,传达着一种无力与哀婉。

难怪,词人刚刚经历过生死、贬谪和离散。“乌台诗案”使他几乎丧命,在狱中他甚至都想到了后事,却又获释了,被贬在黄州,在城南临时寓所的生活总算刚刚稳定下来,可是词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眼中的世界此刻是多么不圆满啊!月是残破的,梧桐是稀疏的、铜漏是水罄尽的,夜晚是寂静可怕的……但是,就在这个清冷空阔的世界里,尽管寂寞,词人却清晰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如果说上文的缺月与疏桐象征着一个残缺有憾的世界,那么这里则写出一位幽人,似真似幻,他仿佛一只飘渺的孤鸿,独自来去于这一片幽寂世界之中。

幽人,原指幽囚之人,引申为含冤之人或幽居之人。词人经常这样称呼谪宦生涯中的自己——“幽人夜渡吴王岘”、“幽人拊枕坐叹息”。也许是巧合,这些诗句的背景大都是晚上,我们仿佛看见词人的魂灵在黑夜里无声的叹息。这个世界本应是丰腴完美的,这也是“幽人”的心志,但是世人皆昏昏在睡梦之中,既不知其残缺,更不知幽人所苦,所以词人只能在清冷的世界里孤独徘徊,不求人知、人亦不知。这种处境与傲岸不羁、又孤寂无助的雁何其近似!

“孤鸿”便成了此刻心事浩茫的“幽人”的一个幻象。这两个意象如此紧密地契合在一起,使词人有些悲哀又有些狂乱地沉浸到他的想象世界中去了。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黑夜中的这只孤雁,不知受了什么惊吓骤然飞起,它“嘎嘎”地惊叫着,又怀着无限幽恨似的回顾,然而没有人去抚慰它凌乱的毛羽,也没有人分担它对死亡的恐惧。这一切一切,只有词人感同身受。

虽然最终没有罹难,但牢狱之灾的余悸犹存,词人心头仍充满了忧谗畏讥之感,他正“杜门思愆,深悟积年之非”;而“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答李端叔书》)世态是凉薄的,或许还有初至生地的不适,难怪词人在这个夜晚失眠。

“人似秋鸿来有信,去如春梦了无痕。”真能如一场春梦多好,而此时的词人心中分明是“有恨”的。而且这“恨”太多了:它包含着对多桀命运的诅咒,包含着对“平生亲识,亦断往还”的怨恨,或许还有对寂寞的不甘,对自我价值的迷茫……然而此恨终究“无人省”,谁会去在乎一个贬谪小吏的忧愤怨悱?说不定这心绪太复杂甚至词人自己都不能一一理清呢——我们更无法道彻,只好仅就其心境上稍做猜度了。

词人以这种含蓄空白的笔法,给我们留下了无限广阔的思维空间。即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却又绝非刻意隐晦,这就是它被后人称作“有寄托词”之上品的缘故吧!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和你的要求够得上么

孤鸿在寒冷的树枝之间逡巡,不肯栖息于任何一棵树,而是寂寥地降落在了冰冷的沙洲上。

有人说这句逻辑上有误,因为雁足为蹼,是不能栖息于树枝的,所以把“寒枝”改作了“寒芦”。但这样一来,“寒芦”和“沙洲冷”的语意就基本一致了。而失去了鸿雁择枝而宿、人择主而栖的象征意义,也失去了词人不肯攀附寒枝、宁愿独抱寂寞的高洁心态,以及那种“遗世独立”的情感。故于细节不必过分强求。

在鸿雁眼中,整个世界是荒苍、清泠的,眼中处处皆是寒枝。世界无情地抛弃了它,它似乎也厌倦了这个残酷的、勾心斗角的世界。既然进不苟合、退不甘心,那么就找一个疗伤的空间吧,词人选择了沙洲。

因沙粒逐渐地积留而存在的沙洲,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的温柔乡,而是寂寞且寒冷、随时可能消失的沙洲。与其说这里是词人心中最后的归宿,不如说是他为自己的生命作出下一个决定前的一个暂栖地——我们知道词人现在处于入世理想暂时破灭了的状态,他需要一种新的人生理念来支撑自己。正如这鸿雁终究是要飞的一样,词人终究要遨翔在情性的壮志里,超越目前的陷境。

黄州成全了一个旷达洒脱的苏轼,也成就了苏轼一生文学的巅峰。黄州在词人生命中是一个新的起点。在最初的痛苦与迷茫之后,在饱尝人生千般的荒冷寂寞之后,词人成熟于灾难后的再生,变得淡泊和静定,无与伦比的文学光芒终于从他身上散发出来。

最后做个评解吧

这首词描写了一个词人初到黄州的夜晚。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然后将幽人、鸿影两个意象捏合在这个时空里,此时“幽人”是主,“孤鸿”是宾。下阕则写孤鸿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不肯随便栖息于寒枝的情态,“独”,“缥缈”,“恨”,“寂寞”,“冷”等词都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至此人而似鸿,鸿而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主体与客体浑然一体。

如果将词人这之前的作品称作“浪漫哲学”的话,那么这首词可称作“存在哲学”,生存的凄凉以情绪的方式“入侵”了诗人的灵魂,不可言说又无比真切地。便如刘熙载所评“厚而清”,“厚,包诸所有,清,空诸所有。”因此单纯以为讽喻政治,或咏怀佳人,就不免穿凿附会,反而会缩小这种感慨万端又难以名状的意境了。

缪钺先生在赏析这首词时说道:“晚近人论词多以‘豪放’为贵,而推苏武为豪放之宗。这实在是一种偏见。……苏轼词的特长是‘超旷’,‘豪放’二字不足以尽之。”

这首词的确是超旷之作,它空灵飞动,又含蓄蕴藉;即生动传神,又寄托遥深,不失词之传统的深美闳约。更令人称道的是其品格高远,正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068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