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恶感是怎么产生的?

罪恶感是怎么产生的?,第1张

文/止一

罪恶感其实是和人的另外两种高级情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就是羞耻和内疚感。之所以说“高级”,因为动物不具备。同时,你看到影视当中或者现实当中,有一些变态杀人狂,以之为乐,丝毫不会有罪恶感,这也是失去人的属性的表现,是一种病态。

罪恶感是怎么产生的?从大的方面讲,是社会历史文化不断发展,人类文明不断进化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那些利于社会发展、种族延续、文明进化的社会规则、制度、规范等,世代相传,以一种或显或隐的方式不断内化的结果。很多时候是意识不到的、自动地起作用,约束、规范你的思想和行为。

从内在的心理结构上讲,弗洛伊德提出三我结构,其中超我就是内化了的社会规则,在个人心理结构中不断起作用的表现,一旦当你想到或者做出违反超我规则的事,就会被超我察觉,被批评,产生罪恶感、羞耻感或者内疚感。

我一直很喜欢《奇葩说》这个节目,因为我可以听不同的人讲述不同的人生故事。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最大的可能是我学会了“一千个人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会了世界上没有绝对,学会了接受不同的声音,不求同但不排斥差异。

看似《奇葩说》每一期都能给我不一样的“精彩惊喜”,但我记得最晚、感受最深、影响最大的,还是蒋在《精彩大会》第一期的分享。

当她说到讨人喜欢的性格时,我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己。喜欢主动道歉,迎合别人,不懂得拒绝,会建立一个被别人喜欢的人。即使我不喜欢这个人,我也希望他喜欢我

马东老师听了江的话后说,“负罪感是最大的负能量”。江回应说:“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终于,我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久久没有平息。

因为我常常好像有负罪感,常常觉得身边的一切不愉快都是“与我有关”。

正如马东所说,心理学家也认为,人类最消极的情绪既不是悲痛,也不是无法控制的愤怒,而是充满自责的内疚。

说到罪恶感,我们往往会想到一个经常被混淆,对人影响很大,在学术上也经常被放在一起比较和讨论的概念,那就是羞耻。

今天就来说说愧疚感和羞耻感。

什么是内疚?

内疚是指个体在实际伤害或有意伤害他人,或违反守则后的内心情绪体验。它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和社会情绪,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内疚一般有两种:实际内疚和过度内疚。

实际内疚是指你的行为实际上给他人带来了麻烦。

另一种类型的内疚是过渡性内疚。过渡性内疚是指对那些对你影响很小或没有实际影响的事情感到内疚。

一般有罪的人往往认为自己犯了错,就应该受到谴责和惩罚,不应该逍遥法外。而有些负罪感过度的人甚至认为,只有自责才能防止自己犯错,防止事件变得更糟,长期无法从负罪感中走出来。

内疚太少还会使人在人际关系中“边缘化”,内疚过多则会导致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如焦虑、抑郁和对他人的敌意,以及明显的自我贬低和自我怨恨。

什么是羞耻?

亚当和夏娃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后,变得“眼睛明亮”,开始为自己赤裸的身体感到羞耻。用无花果树的叶子盖住关键部位,然后做爱,开启了全人类。

从这个角度来说,羞耻心是人性的一部分,是人类特有的。

托马斯谢夫是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社会学家。他把羞耻感称为“调解各种情感表达的情感主板”。他说:

“每当羞耻感出现时,我们就会压抑情绪的自由表达。唯一的例外是愤怒羞耻是最难承认和释放的情绪。”

羞耻会影响我们感受和表达其他情感的能力。如兴奋、愉悦或好奇。在它出现的那一刻,就会切断正面情绪带来的探索和投入的欲望,取而代之的是警惕和抑制。

当我们感到悲伤或受伤时,羞耻会告诉我们,我们不能表现出悲伤或哭泣。当我们害怕的时候,羞耻会警告我们不要让别人看到你的软弱。我们羞于想到人们会嘲笑或看不起自己。

我们经常处于深深的羞耻感中。这是一种我们不愿承认的难以捉摸的私人情感。

哲学家让保罗萨特这样描述羞耻的心理作用:“突然的颤抖从我的头顶开始,一直延伸到我的双脚,没有任何表达的准备。”

羞耻感会摧毁自我价值,带来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一定程度的羞耻感是正常的,但如果羞耻感已经开始影响一个人对自己是谁、自己值多少钱的基本想法,那就危险了。这是病态的羞耻。

病态羞耻的个体认为自己有一些缺点,总是停留在一种“不足”的认知中,从而暗暗地、持续地感到羞耻。有时候这种羞愧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内疚和羞耻

通过两者的比较,我们对这两种情绪有了深入的了解:

1内疚会说“对不起”,羞愧会说“”。

根据自我差异理论,羞耻感的人会因为达不到别人的标准而产生负面评价,内疚的人会因为达不到自己的标准而产生负面评价。

内疚的人会想尽办法弥补负面的东西,富有同情心,而羞愧的人则想逃避或者有攻击性。

2内疚是“我做了什么”,羞耻是“我是谁”。

心理学家伊尔斯说,“内疚是关于你做了什么,而羞耻是关于你是什么样的人。”

内疚与意识到自己做了一件错事有关。羞耻是在意自己在别人(或自己)眼中的样子。有罪的人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而羞愧的人对自己的存在感到羞愧。这两件事对一个人的伤害程度显然是有差距的。

3内疚“知己知彼”,羞愧“自嘲”。

心理学家科胡特说,有罪的人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而羞愧的人是环境的受害者。罪恶感来自于自己的行为,所以虽然自己感受到负面情绪,但有罪的人还是能感受到对自己的控制感。

虽然在内疚中,一个人感受到自己对另一个人的责任,感受到自责、道德负担和自我批评。但同时Ta也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有伤害能力的人。在这两个人的关系中,有罪的人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强大的受伤者,另一个人是弱小的、易受伤害的、受苦的、受伤的人。

在羞耻中,自我既是主体也是客体。虽然有时是负面批评的始作俑者,但也是批评的对象。羞耻的人意识到“我不行”“我没有能力/价值”。羞耻使人变得软弱。

4内疚“外向”,羞耻“内向”。

内疚是针对别人的。一个有负罪感的人渴望得到别人的原谅和原谅,有时会做一些补偿性的动作(甚至对别人)来减轻自己的负罪感。

羞耻是自我导向的。羞耻感让人更内敛(不太主动),给人一种自卑感。它会剥夺一个人的力量感和自信心。人要遮羞——“不要让任何人看到真实的我,太丢人了”。

如何正确面对内疚和羞耻?

说到内疚。

科学家们普遍认为,所谓的“适度的道德内疚”是一件好事。

内疚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地拷问自己,思考自己的行为,鼓励自己去弥补,修复人际关系。换句话说,内疚有助于团结一个合作的种族社会,它是一种社会粘合剂。

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情绪不一定是二元对立的(非黑即白)。

在一种情况下有益的情绪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是有害的。例如,嫉妒和愤怒可能是进化来提醒我们重要不平等的情绪,而快乐的情绪也可能对身体具有破坏性,例如过度沉迷于娱乐。

所以,内疚也是如此。过度的内疚也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一些困扰。

要消除过度的内疚,就要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学会放弃非黑即白的世界观,否则很容易片面地看待发生的事情。

为了避免让自己陷入过度的内疚,你要合理分析自己在这件事上的影响力比例。一旦客观分析,你会发现,其实也不全是自己的错,让敏感的心释放一些压力,减少负罪感,因为负罪感很容易让高度敏感的人产生很大的内耗。

除此之外,还要有一些“自我评价能力”。我们需要清楚的是,如何转化自己的罪恶感,面对一些无奈的罪恶感。接受并面对它是我们的选择之一。

允许自己无能为力会让你的内疚变成防御性的悲伤。这可以让我们意识到,人生是不可预测的,总会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我们应该有勇气正视生活,意识到我们可以为此付出和承受多少。

第二,羞耻感。

羞耻心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处理自己的羞耻心是一场持久战。

"你所抗拒的会持续下去

“你越是逃避或抗拒某样东西,它反击你的力量就越大。”

羞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样的。当你寻求他人的认同来逃避羞耻时,它变得更加强大,不断告诉你需要和周围的人、事、环境一起为自己感到羞耻,直到被打败。同时,这样的羞耻感会让你偏离自己原本规划的人生轨道。

在他的书《201堂情商课》中,蔡康永提到了羞耻以及如何面对羞耻。

1我们应该建立自己的羞耻标准。

每当我们感到羞耻的时候,我们都要试图追溯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的,然后研究“这是我个人想要接受的羞耻标准吗?”

比如在公共交通上,很多人不让座。如果被指责,他们应该感到羞耻吗?我的人说:“我才20岁,对方都70岁了,我应该让对方坐。”有些人会说:“我的脚骨折了,所以我需要坐着。”也有人会说:“他虽然70岁了,但是看起来很硬朗,不需要坐。”

这是我们建立羞耻感的时候。也就是说,我们每一次在摸索羞耻的来源,都是在帮助自己成长,建立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原则。

我们应该尽力避免不必要的羞耻。

嘴巴长在别人身上,我们控制不了,但时代变了,就意味着价值观也会变。

许多人来自单亲家庭。在过去,他们可能或多或少被排除在学校之外。比如你爸爸不在了,还要求你写文章《我的父亲》。这个时候,你肯定会感到一些压力。其实这不是羞耻感,因为这种羞耻感是错误的。

你来自什么家庭?什么比赛?什么肤色?什么样的人生定位?不应该成为你羞愧的理由。惭愧的原因一定是“我们做错了什么”,而不是“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其实我们的目标并不是完全消除内疚和羞耻(其实也不可能完全消除),而是把内疚和羞耻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和频率内,这样一方面可以“活得舒服”,另一方面也不会成为我们自我价值感的背景。

很多时候,我们鼓励自己去面对一些事情,说要做最真实的自己,但很多时候,最真实的自己,往往是你最放肆和“鄙视”的那个自己。

找到你自己。

脑萎缩在现代也是常见的疾病之一,那么你是否知道脑萎缩的后遗症呢脑萎缩的后遗症有哪些这些都是人们经常咨询的问题,下面就让专家来为我们介绍脑萎缩患者与常人有什么不同,脑萎缩的后遗症有哪些。

脑萎缩是老年人脑科疾病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老年痴呆症。脑萎缩的后遗症有哪些这也是很多人都想了解的。下面来看看专家的介绍吧。

性格行为:脑萎缩会有性格上的改变,如不爱跟人交往,对亲人缺乏感情,脾气不好,多疑、自私,高级情感活动(羞耻感、光荣感、责任感、道德感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

智能减退:记忆力急速下降。比如说落掉东西,遗忘已答应过的事情;理解、判断、计算能力下降,甚至忘了自己叫什么名字,多大年纪了,不知道饿了该吃饭,出门不知道回家,不认得亲戚朋友等。

五官功能:眼神不好、耳背、说话不利落,耳鸣耳聋、幻觉幻听等。

以上就是专家为您介绍的脑萎缩的后遗症有哪些的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小脑萎缩的症状多出现在老年人中,大都是由于患者受到一些外伤或是一些有毒物质引发的。对于,主要可以在患者一些日常行为的变化上看出来,要注意及时发现和进行治疗。

第一性格行为的改变

小脑萎缩的症状首先是患者不爱跟别人交往,对亲人也缺乏感情。患者的脾气不好,表现为多疑、自私,大事不管,鸡毛蒜皮的事跟你没完没了。该睡觉时不睡,高级情感活动如:羞耻感、光荣感、责任感、道德感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这也是脑萎缩的症状表现。

第二功能的失聪

眼神不好、耳背、说话不流利,耳鸣耳聋、幻觉幻听等等都是脑萎缩的症状表现。

第三智能的减退

记忆能力急速的下降。比如说落掉东西,遗忘已经答应过的事情。理解、判断、计算能力的下降,甚至忘记了自己叫什么名字,多大年纪了,不知道饿了该吃饭了,出门不知道回家,不认得亲戚朋友等等。

小脑萎缩的症状主要就是以上几种。对于正中严重的疾病,小脑萎缩的治疗在医学上还不是很成熟,一般只能在早期刚出现小脑萎缩的症状时候开始治疗才能效果好一点,对于发病时间长的,只能靠药物缓解了

 (1) 性格行为的改变 性格改变常为本病的早期症状,病人变得落落寡合,不喜与人交往,或表现为没有理想、欲望、对子女亲人缺乏感情;生活习惯刻板怪异,性格急躁,言语增多,或啰嗦重复;或多疑自私,对自己的健康和安全特别关注,常因一些微小的不适而纠缠不清。所有的患者的高级情感活动-----羞耻感、责任感、光荣感和道德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亦可出现睡眠节律的改变。

  (2) 记忆障碍 近事记忆缺损发生较早,如经常失落物品,遗忘已应诺的事等。随着病情发展,渐至记忆力完全丧失。

  (3) 智能减退、痴呆 表现为理解、判断、计算能力等智力活动全面下降,不能适应社会生活,难以胜任工作及家务;渐至不能正确回答自己的姓名、年龄、进食不知饥饱,出门后不识归途,收集废纸杂物视为珍宝。病致后期,终日卧床,生活不能自理,不别亲疏,大小便失禁,发言含糊,口齿不清,杂言无章,终至完全痴呆。

脑萎缩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组织本身发生器质性病变而产生萎缩的一类神经精神性疾病。脑萎缩包括小儿脑萎缩、成人脑萎缩。以老年人多见。萎缩在临床最主要的症状是痴呆,尤其是老年人易引起老年痴呆症。脑萎缩属中医“痴呆”、“健忘”、“眩晕”、“痿证”、“震颤”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虽病位在脑,但与各脏腑功能密切相关,病理机制属本虚标实。

本病系多因性的。由遗传、脑外伤、中毒后遗症、脑梗塞、脑炎脑膜炎、脑缺血、缺氧、脑血管畸形、脑部肿瘤、脑中风、癫痫长期发作、烟酒过度、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病变、脑动脉硬化、煤气中毒、酒精中毒等引起脑实质破坏和神经细胞的萎缩、变形、消失,其中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是脑血管长期慢性缺血而造成的。

脑萎缩起病较为缓慢,呈进行性加重,多数病人的发病日期难以明确肯定。其临床的表现与脑萎缩发生的部位及程度有关。其中弥漫性大脑皮层萎缩以痴呆、智能减退、记忆障碍、性格改变、行为障碍为主。有的伴有偏瘫和癫痫发作。局灶性脑萎缩以性格改变为主;小脑萎缩以语言障碍及形体的共济失调和震颤为主。从脑萎缩的临床表现来分析,大致又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大脑机能衰退,二是痴呆等智能减退。大脑机能的衰退表现为头晕、头痛、失眠、记忆力差、手足发麻、情绪抑郁等;智能减退表现为认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障碍,如记忆力、理解力、判断力、计算能力的减退,以至发生痴呆。

(1) 性格行为的改变 性格改变常为本病的早期症状,病人变得落落寡合,不喜与人交往,或表现为没有理想、欲望、对子女亲人缺乏感情;生活习惯刻板怪异,性格急躁,言语增多,或啰嗦重复;或多疑自私,对自己的健康和安全特别关注,常因一些微小的不适而纠缠不清。所有的患者的高级情感活动-----羞耻感、责任感、光荣感和道德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亦可出现睡眠节律的改变。

(2) 记忆障碍 近事记忆缺损发生较早,如经常失落物品,遗忘已应诺的事等。随着病情发展,渐至记忆力完全丧失。

(3) 智能减退、痴呆 表现为理解、判断、计算能力等智力活动全面下降,不能适应社会生活,难以胜任工作及家务;渐至不能正确回答自己的姓名、年龄、进食不知饥饱,出门后不识归途,收集废纸杂物视为珍宝。病致后期,终日卧床,生活不能自理,不别亲疏,大小便失禁,发言含糊,口齿不清,杂言无章,终至完全痴呆。

(4) 全身症状 病变早期,病人常出现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腰膝酸软,手足发麻,耳鸣耳聋;渐至反应迟钝,动作迟缓,喃喃自语,答非所问。在躯体方面,常表现为老态龙钟,发白齿落,皮肤干燥,色素增生,甚或可见偏瘫、癫痫,或共济失调,震颤等,神经系统症状可能存在,也可能缺失。

在道德情感系统中,羞耻感是其中的一个元素。毕达哥拉斯要求人们对自己言行进行反省以后,就应该在内心里对卑劣的行为感到羞耻、悲哀和恐惧;对善良行为感到欣喜。沙莆慈伯利认为,道德上的善恶主要取决于感情系统中的羞耻感。他说:“凡出自不公正的情感所作的,就是不义恶行和过失;如果情感公正、健全、良好,并且情感的内容有益于社会,而且还是以有益于社会方式施行,或有所感动,这就必定在任何行动中构成我们所说的公平和正直。”不义、恶行和过失将引起人们的羞耻感。羞耻感是个人的自我道德意识的一种表现,表示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动机和道德品质的谴责时的内心体验。良心是羞耻感的的主要作用机制,常表现出焦虑、羞愧和内疚等情绪。道德焦虑是一种复合情绪。其中,痛苦和畏惧是主要构成“因子”。但它仅以避免外在处罚为目的,是低级形式的羞耻感,可又是羞耻感发生的基础。那么,羞耻感的真正作用是什么?是内疚,只有内疚才是高度的主体意识的产物,它激活潜在的思维和力量,专注与对过失的懊悔和追悔的行为,促进个体的心理成熟。如果个体内疚匮乏,那他将对道德不屑一顾,达不到“有羞知格”的认识。同时,羞耻感要以自尊为前提,一个没有自尊的人是不会知耻的,更不会自责。自尊体现了对自我社会话的切近,没有自尊的防卫,就不可能有自责的意识和行为的发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091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