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品德培养有哪些

幼儿品德培养有哪些,第1张

学前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学前期是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阶段,为道德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家长和教师既要关心幼儿的饮食起居,重视其智力开发,也要加强幼儿的道德品质教育,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但是,当前的隔代亲教育或是父母教育不统一等问题,给幼儿道德品质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

总的来说,幼儿期的道德品质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但也离不开知、情、意、行这四个基本要素,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不管是在哪个发展阶段,教师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都应符合其心理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那么在日常教育中,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呢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正面教育,积极诱导

通过适合幼儿特点的具体、生动、形象的教育形式,使幼儿懂得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能那样做的道理。如果幼儿一时不能接受,不要一味指责,更不能体罚。虽然惩罚也是正面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但惩罚绝不是体罚。有儿童教育专家说过:“惩罚儿童是惩罚他的过失,并不是惩罚他的人格。”

榜样示范,集体影响

榜样示范是道德品质教育的一种极为有效的直观教育形式。榜样示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幼儿的道德感知要多于抽象的理解,所以教师和家长应成为幼儿的楷模。在幼儿心目中最有威望、最受信任的是教师,接触最多,对幼儿影响最直接、最深刻的是爸爸妈妈,教师和父母的言谈举止,将给幼儿以深刻的影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幼儿园里,同伴间相互帮助,友好相处,集体中的好人好事,都是形成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因素。

严格要求,尊重信任

在道德品质教育中,对幼儿必须严格要求,使幼儿分清是非、善恶。严格不是苛求,严格的前提是对幼儿的爱、尊重和信任。认为幼儿的年龄小,不懂事,对他们无所谓尊重不尊重,这种看法是十分错误的。当幼儿有了过失,或有不同于大人的意见时,如果对他们态度冷漠甚至粗暴,只能使幼儿产生反感甚至对立;相反,如果对他们晓之以理,听取他们的正确意见,这对形成幼儿的良好品质,十分重要。

互相配合,协调一致

一是幼儿园与家庭教育互相配合,协调一致;二是家庭成员间对幼儿的态度要协调一致。否则,教育的作用就会互相抵销,造成幼儿思想上的混乱或行为上的矛盾。如有位小朋友在幼儿园学了礼貌用语后,有一次在家不慎踩了他爸爸的脚,他立即说:“对不起。”这位爸爸不仅不赞许,相反用训斥的口吻说:“对我也来这套,去去去!”这无异是否定了幼儿园的道德教育,使幼儿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在对幼儿的道德品质的教育中,只有幼儿园和家庭以及家庭成员之间协调一致,密切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界首市新华幼儿园 李静静)

乐乐5岁了,是个懂事的孩子,平时总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摆碗筷、浇花等。一次,妈妈还在厨房忙活,乐乐一个人拿着碗筷摆起来。突然“砰”的一声,妈妈闻声出来,见一只碗碎落在地,乐乐低着头不做声,不敢看妈妈的眼睛。

  乐乐低着头、静静地站着是意识到自己过错的一种表现,也是产生羞耻感的一种表现。羞耻感是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道德情感,是个体对自己的言行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它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养和道德品行。

  典型表现

  3岁以前,幼儿还不能很好地区分行为的好坏,也不会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只有听到亲近的人指责批评时,才会停止不好的行为,转而投入其他的游 戏,一点也不在乎过去行为的不良结果;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随着幼儿对社会规范的掌握,幼儿逐渐有了羞耻的体验,如果他做错了事,或听到别人的斥责,就会出现脸红、低头、逃跑或躲藏等行为,这就是幼儿早期的羞耻体验;到5岁左右,幼儿就不需要成人的刺激而表现出独立的羞耻感,外部表现也慢慢减少,逐渐向心灵深处转移,内心充溢着不愉快甚至痛苦的情感体验,出现自责、自谴之心,之后,随着幼儿生活面的扩展,自尊心愈加明确,羞辱感也越来越强烈。

  发展阶段

  阶段13岁以前,处处制造破坏,却毫不在乎

  这一阶段的幼儿自我意识开始发展,能够把自己和外界区分开来了,对外界的一切充满了浓厚的兴趣,然而往往缺乏是非观念、责任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认识不足,对他人的评价和态度也满不在乎。

  我没有做错,为什么不让我玩

  2岁半的龙龙是个名副其实的“破坏王”。家里的玩具、闹钟、遥控器都被他拆得七零八落,图书画册经常被撕得粉碎,批评他,他却涎着脸皮,满不在 乎。一天,妈妈又买了新的遥控器,不一会工夫,新遥控器到了龙龙的手里,又成了一堆零件,妈妈生气地呵斥,龙龙丢开遥控器,跑到一边拆起玩具汽车来。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自主活动越来越多,这一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但是缺乏一定的是非观念和责任意识,还不能对行为结果的好坏进行区 分。龙龙出于对遥控器构造的好奇,拆开了遥控器,他并不知道自己犯了错,即使妈妈批评,他依然觉得无所谓,也不会感到羞耻。对于孩子这样的“破坏”,首先 要让孩子明白一定的社会规范,如遥控器是用来控制电视机的,不能随便拆开,逐渐培养孩子的羞耻感。当然,对于孩子的“破坏”也要有一种宽容的心态,可以利 用一些废弃物品和孩子一起搞一些“破坏”,满足孩子的好奇欲望。

  阶段23~4岁,依赖于他人评价的羞耻感

  这一阶段是幼儿羞耻感发展的早期阶段。随着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他开始关注别人对他的评价,特别是亲近的人对他的评价和态度。一旦幼儿意识到自 己的行为让别人不高兴了,就会感到难过、不好意思,这就是幼儿最初体验到的羞耻。然而,这时羞耻感的产生主要依赖于他人的态度,而孩子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是 自己的行为导致的不良结果。

  妈妈生气了,我又错了,可是为什么呢

  3岁的棒棒最近迷上了画画,一回到家就画起来。现在棒棒又开始画画了,雪白的墙上一个大大的太阳,还有几朵漂亮的小花,棒棒看着自己的成果可开 心了。然而妈妈看到棒棒的“杰作”时立即大喊起来:“看看你又做了什么!”棒棒看到妈妈严肃的表情,知道自己犯了错,也没有了刚才的笑脸,耷拉着脑袋。

  虽然这一阶段的幼儿还没有稳定掌握社会规则,但是他们能够根据别人的评价和态度判断自己行为的好坏。尽管棒棒不知道自己那么好的画为什么让妈妈 不高兴。但看到妈妈严肃的表情,棒棒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惹妈妈不高兴了,此刻,他也没有了刚才的高兴劲儿,变得难过、不好意思了,这就是棒棒羞耻体验的萌 芽。这个阶段,要让孩子明白妈妈为什么不高兴,让他知道自己哪里出了错,随着经验的积累,幼儿才能逐渐确立自己的评判标准。

  阶段35~6岁,依据自我标准产生的羞耻感

  这一阶段的幼儿对社会规范有了一定的认识,逐渐有了自己的评判标准,一旦自己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标准就会产生自责、难过的消极情绪,这是幼儿羞耻感的进一步发展。

  真糟糕,太丢人

  大班的婷婷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女孩,老师推荐她代表班级参加歌唱比赛。婷婷大大方方地站在舞台上唱起了《小龙人》,唱得正起劲,突然没有了婷婷的 声音,原来婷婷忘词了,婷婷急得满脸通红,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两手拽着衣角,不知如何是好。最后,旁边的老师提醒了一句,婷婷才接着把歌唱完。下台之后, 婷婷立即跑到自己的座位上,一直静静地坐着。

  能歌善舞的婷婷因为忘词,没有达到预期的成功,而感到难过,甚至自责,这就是婷婷表演失败时体验到的羞耻。随着幼儿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幼儿不再依赖于成人的评价及刺激产生羞耻体验,而是在达不到自己确立的目标时感到羞耻。在孩子认识到自己的失败、不足而沉浸于难过、自责中时, 要引导孩子积极面对错误和失败,吸取教训,为以后的成功奠定基础。

  意义与作用

  羞耻是幼儿上进的内在动力,是一种以自尊心为基础的道德情感,也是一个人行为品德的内在因素。幼儿有了羞耻感,才会产生对错误事物的抵抗能力, 才能矫正和预防不良的行为习惯。心理学认为:羞耻感是对自己的行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消极体验。它通常表现为内心的不安、难过、自责、愤怒、 悔改等等。由此可见,羞耻感能激发孩子不断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并学会按照一定的道德准则来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无疑,它有利于激发孩子自省自新, 增强自信,积极进取,健康成长。

  温馨提示:羞耻感有时也可能带来消极影响。例如,有的幼儿对某些情境过于敏感,动辄产生羞耻感,就可能在这 类不愉快的体验下变得畏缩不前,不敢面对可能引起失败的情景,甚至在积累了过多的羞耻感受之后产生焦躁、攻击等负性行为。因此,要使幼儿具有健康的羞耻 心,必须提高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使幼儿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产生荣辱感,从而防止因羞耻心而引起的一些负面效应。

  爸爸妈妈的功课

  1掌握生活中必要的道德知识及行为准则

  羞耻感产生于自我意识、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幼儿只有知道了必要的道德准则,才能对自己的行为形成正确的评价,才会因为自己的行为不符合社会要求而体验到羞耻。这就要求爸爸妈妈在生活中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

  2呵护幼儿羞耻感的幼芽

  俗语说得好,“羞耻之心,人皆有之”,每个幼儿都有羞耻感,其羞耻感往往在别人知道他的过错时表现出来,特别是在尊敬的、亲近的人面前。幼儿有 了过错或因过错而受到批评和处罚,总是希望家长帮着“保密”,不要宣扬出去。这时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事,家长不可再一味地指责孩子,要理解幼儿的心 情,珍惜和保护幼儿这种羞耻感的幼芽。

  3防止幼儿羞耻感的负面效应

  有的幼儿对于某些情境过于敏感,一有过错就缩手缩脚,害怕面对失败情境,甚至在积累了过多的羞耻感受后变得焦躁,甚至攻击他人。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应多给予鼓励和表扬,提高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行动起来

  羞耻感培养——听有关小故事

  故事是孩子贴心的朋友,也是最好的启蒙老师。古今中外的故事中,不乏激发幼儿羞耻感的故事。如“狼来了”、“皮诺曹”等故事就告诉孩子,说谎是可耻的,并会受到惩罚。

  羞耻感培养——角色扮演

  角色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游戏,开展角色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道德情感。角色游戏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幼儿 在游戏中模仿他人并获得愉悦感。家长在幼儿游戏时应引导幼儿把游戏活动向健康方向开展。比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妈妈要细心照顾孩子,孩子也要尊重长辈; 奶奶累了,帮奶奶捶捶背,帮助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使幼儿懂得尊老爱幼;“爱心医院”游戏中,开展献爱心活动,免费出诊、为病人看病,使幼儿知道关心 同伴;在家人生病时知道主动去探望,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和爱心;“超市”游戏里,营业员要为顾客提供方便,开展送货上门服务,顾客也要尊重营业员的劳动。幼 儿在角色游戏中扮演着各种角色,逐步认识并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感得到发展。当幼儿对社会标准、行为规 则有了一定的认识,一旦他们的行为远离了这些准则,便会产生一种羞耻感。

  羞耻感培养——其他游戏

  在幼儿喜欢的游戏中培养其羞耻感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偷步游戏主要培养的是幼儿对规则的掌握和遵守。

  两个人并排站在一起,然后通过石头剪刀布,赢的一人向前跳一次,另一人原地不动,再与前面的人再次石头剪刀布决定谁再向前跳,直到终点,先到者为胜。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 完善课程结构

 人的品德是在德育影响下形成的,因此,这种教育影响必须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这就需要在一定的课程结构保证下来实施。幼儿园教育是由小、中、大三个年龄段构成的连续性教育这就决定这一教育的特点:系列的、纵向的发展过程,根据这一特点,可将三年的教育分成多个主题的小阶段,某一阶段按主题提供某些方面的生活经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燕尾服,在这一过程中,要重点处理好两个关系。1、阶段与整体的关系。幼儿品质形成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要把认识转化为行动,养成行为习惯,需要经过长期的认识积累和实践积累,对幼儿的教育影响必须有计划地贯穿在各年龄段中的各个阶段,在三年整体目标下,要做到各年龄班每学期有目标,阶段有重点,通过阶段目标的实施,以保证总目标的实现。2、重点与连续的关系。幼儿品质形成不象智育那样,通过各门课程内容的逐年增加和变换来完成,而是多种品质同在一个阶段反复进行着,如遵守纪律、懂礼貌、团结合作、自信心、独立性等品质的培养往往同时反复进行,逐步提高,呈螺旋形上升,但这并不排除各阶段的重点,只有做到重点与连续相结合,良好的品质才能形成和巩固。在我设计的主题中,有的以直接培养道德品质为主,如《我们都是好朋友》、《玩具大家玩》、《学做小客人》等,有的则将品质培养渗透在其他类型的主题之中,如在《小小发明家》、《小问号》、《我们在春天里》等主题中,培养幼儿克服困难、自信心、意志力、坚持性、合作、助人、分享等品质,各个主题有重点,并正确处理重点与连续的关系,促进了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

 二、 幼儿良好品质培养需要综合影响

 品质形成的教育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多种教育因素又广泛地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这些教育因素又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幼儿品质的形成,而综合教育正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广泛地、综合地对幼儿施加影响。

 1、教育内容、手段、方法的综合影响。集中一个阶段、围绕某一方面重点、用各种教育内容、各种教育手段和各种活动形式综合进行教育,是综合课程的主要特点。而培养幼儿良好品质,必须自然地渗透在每个主题活动中。例如:小班主题《天冷,我不怕》目的是锻炼幼儿意志,让他们克服困难,坚持上幼儿园,并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我在常识课中组织观察和体验冬天的寒冷,观察街上的行人怎样冒着严寒坚持上班;语言课中讲“冬天也要锻炼身体”的故事,组织“比比谁最不怕冷”的谈话,进行木偶表演“冬天不怕冷”音乐课中唱“科天我们在做什么歌”,户外活动推雪人,滚雪球。还玩“扫雪”的游戏,让幼儿在活动、游戏、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接受教育影响。

 2、幼儿园、 家庭、社会的综合影响。幼儿教育是涉及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幼儿是家庭社会中的一员,他的每一言、每一行都要受家庭、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各种言行的影响,因此,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与家庭、社会是分不开的,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在幼儿园创造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影响,还要充分调动家庭、社会中的积极因素,如建立家长学校、召开家长经验交流会,组织幼儿活动开放日等等,并定期向家长报告班级工作,共同研讨教育问题,并通过家访,日常交流等加强幼儿园与家庭联系;此外还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幼儿广泛接触社会,提高其道德认识、情感体验和社会交往能力。如了解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让幼儿自己去了解父母、亲友的工作单位,参观周围环境等。

 三、 幼儿良好品质要在活动中培养

 影响幼儿品质形成的教育因素只有成为幼儿活动对象时,才能显示它的意义和作用,幼儿在园参与活动是很多的,有集体教育活动,还有日常生活、游戏等。 这些都是培养幼儿品质的很好契机,如节日中、幼儿不仅要以语言、行动等表达情感,还要自己动手做些小礼物互相赠送,表达情意,交流情感,这在无形中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组织幼儿经常对自己与别人的行为进行评议,能培养幼儿团结、谦虚、合作、自信心、明辨是非以及自我教育的品质。

 四、 幼儿良好品质培养的过程是可从品质的要素着手

 1、 从认识着手。认识是形成品质的基础。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具体形象性、表面性和片面性,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应考虑幼儿的思维与道德观念的发展水平,提供多方面的知识经验,结合具体事物明辨是非,使他们学会判断与评价,教师善于根据教育的目标内容重点运用解释法进行解剖概念、分解因素、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地发展幼儿的概念,例如:要培养幼儿“团结友爱”的品质,教师就要通过一系旬的教育和随机教育,使他们懂得

 (1)认识本班的各个小朋友,知道他们的名字和优点。

 (2)能和小大朋友轮流玩玩具,共享玩具,合作游戏,共同表演。

 (3)能知道他们喜欢的事情,能与他们共享欢乐,同情朋友的困难,并能帮助他人、不干扰他人。

 (4)愿意学习小朋友有优良行为,不岐视有缺点和身体有缺陷的小朋友。

 (5)正确评价自己在集体中和与小朋友活动中的表现,能正确评价他人的行为。

 (6)会正确处理与小朋友发生的冲突与纠纷等等。

 2、 从情感出手。幼儿的情感具有易冲动、易转移和易感染等特点,情感在幼儿的各项活动中的直接或间接中发挥作用,并影响其心理、行为的健康发展。培养幼儿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高级情感,保护、鼓励积极情感,改善消极情感,进而充分发挥情感在幼儿各项活动中的功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是幼儿情感教育的基本内容,围绕上教育内容,我谈以下五项措施:

 (1)进行恰当的体质锻炼。情感伴随幼儿各项活动的始终。体弱多病的幼儿,其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大大低于健康幼儿,所以其情感的发展和释放比健康幼儿来得缓慢,对其活动常产生消极作用。一般说来,体弱多病的幼儿较易体验到痛苦、害怕、孤独、厌烦等消极情感,相应地在活动中就容易表现出害羞、胆小、自私、孤僻和任性等不良行为倾向,这样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形成不健康的心理。所以,加强幼儿体质锻炼是对其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前提。

 (2)为幼儿提供温馨的生活环境。

 (3)利用大自然、音乐、美术和文学作品等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由于幼儿极易接受外界的情感信号,所以利用大自然、音乐、美术等培养幼儿的美感、理智感和道德感是很重要的。在此,我重点介绍一下文学作品在丰富幼儿情感体验方面的作用。对识字较少的幼儿来说,我们可以把文学作品读给他们听,让幼儿在听的过程中加强情感体验,为此,我们可以通过改换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姓名,改变环境布置,以配合作品中场景描述等方式,让幼儿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充分理解和接受主人公的情感世界,进而达到丰富情感体验的目的。

 (4)在活动中尽可能减少幼儿怀疑、羞辱和内疚的情感体验,鼓励其创造性、独立性的发挥,培养其合作意识。消极情感是幼儿进行游戏或其他活动的严重障碍。幼儿在活动中一旦体验到过度的失败、羞辱、不受信任、内疚等,教师不要随便评论、嘲讽或表示不信任。过度保护幼儿情感的创造功能也十分不利。幼儿喜欢的或积极探究的活动,如果仅仅因为脏,有点危险,就遭到成人的禁止甚至呵斥,幼儿就会因此变得畏畏缩缩。对于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独立精神和创造精神,成人一定要加以保护和鼓励。此外,还应尽可能鼓励幼儿间的合作,因为合作是他们交流感情,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开端。成人应该帮助幼儿在合作中学习控制自己的情感,学习体谅他人,学习与他人分享快乐、分担痛苦和奉献爱等。

 (5)理解幼儿的情感,并教给幼儿调控情感的简单方法。幼儿易冲动,情感外显强烈,所以幼儿常因情绪波动引发过激行为。如果简单粗暴的训斥他们,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加重他们的消极情感体验。相反,如果站在幼儿的立场同情地劝导:“我知道强强拿走你的玩具,让你很生气,对吗?”这样孩子认为大人是理解他们的,诉过委屈之后就会更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情感,在行为上也会大方一些。此外,不注意控制自己的情感,随心所欲是幼儿情感的主要特点。但随着幼儿活动范围的扩在,他们会逐渐意识到生活中的诸多“不行”,体会到任意发泄自己的情感已不受同伴和成人的欢迎。所以,学会调控自己的`情感对幼儿来说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幼儿的情感转化方式主要是转化控制。即利用幼儿情感的易转移、易受感染等特点,引导他们将一时产生的消极的情感转化为积极情感,使原有的消极情感逐渐被积极情感所取代;或者把他们(客体)所有的情感,转移到自我主体上。具体做法如下:A教师通过各种活动使幼儿会观察和辩别他人的表情与内心的情感与变化。B教会、引导幼儿去想,询问他人情感发生变化或形成不同情绪的原因。如他为什么哭了?他为什么那么高兴?为什么害怕了?什么事情使他生气了?等等。C了解行为的后果。让幼儿逐渐了解到自己的情感与行为表现后,对方有什么反应,使幼儿初步做到能从他人的角度出发,产生情感共鸣。

 3、 从行动着手。行动是一种实践练习。从行动着手也就是从练习开始。在实践中培养情感,提高认识,再形成行为习惯。在练习中,我重点谈一下模拟练习法。模拟练习,顾名思义,是仿效实际的样子进的练习。它和日常生活的行为练习的区别,在于它是表演性的活动,而一般性的行为练习,则是结合日常发生的真实生活(如上课、劳动、执行生活制度、履行生活常规等)进行的教育训练。

 (1)教师设计的模拟的内容,要符合道德规范,具有普通意义和教育的针对性。

 (2)模拟练习应根据幼儿园德育任务,结合主题综合教育同步进行。在一定时间内,确定一个主要的练习目标,如热爱父母、友爱、团结互助、热爱劳动、爱护公物、文明礼貌等。每一练习都有具体明确的要求,既全面而又有重点地进行练习。

 (3)模拟形式要多样化、有趣味性,要尽可能地创造具体可感的环境,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气氛,激发幼儿练习的积极性,提高练习兴趣,使之乐于练习。避免单调和乏味的重复。

 在课堂教学和课下游戏中,都可以设计一个模拟练习的片段,作为整个活动的一部,使幼儿在轻松愉快中用不同方式多次重复练习。

 五、 环境是良好品质形成的重要影响源

 1、 重视物质环境的影响

 2、 重视榜样的影响。榜样是以他人优良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去影响幼儿,它的特点是具体、形象、有感染力,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情感占优势,榜样的作用对幼儿更为有力。

 (1)首先,教师的情感、行为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同时也起着导向和激励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首先以身作则,塑造良好的形象。

 (2)榜样与范例的选择可以是社会生活中的,幼儿可以理解与接受的模范人物,也可以是幼儿身力周围伙伴亲人中的好思想,好行为,也可以是文艺作品、童化剧、电视节目中幼儿熟悉的角色的好思想好行为。

 (3)对榜样的学习,要引导幼儿由行为、语言到动机,由浅入深地学习,向幼儿提出的要求是幼儿可以接受的。

 (4)当幼儿对一些反面人物的言行有时也表现出兴趣去模范时,教师应巧妙地制止,表示出这些言行是不应该学习与模仿的,是不受欢迎的,使幼儿及时明辨是非。

 重视发挥集体的影响。幼儿生活在幼儿园和班级集体中,集体的风格影响着每个幼儿。生活在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会有一种同化力,幼儿会在集体气氛下受到无形的熏陶感染,这中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因此,我就充分利用这个影响因素积极创造良好的班级气氛。另外,作为教师,还要注意观察,发现每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使幼儿人人都有善于表扬和激励的机会,人人都成为学习的榜样,创造一个有利于幼儿良好品质形成的优良的集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174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