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耻感,是如何打击你的自信?

羞耻感,是如何打击你的自信?,第1张

01.羞耻是一种痛苦的信念

韩剧《天空之城》的女主角有显赫的家室,父母定居在澳大利亚,父亲在银行当行长,丈夫是医学院的管理层,甚至有机会放上院长。有一对女儿,目标是考上医科大学,住在一个韩国顶尖大医院里德高望重的资深医生“高档宿舍:高档别墅区——天空之城。

这一切是不是很美好?

门当户对,只要女儿也考上医科大,也算光宗耀祖了。

但是,谁能想到女主角的身世是伪造的,她有一个酒鬼老爹,家里开了一个牛血店,婆婆瞧不起,这样一个身世在天空之城里只能算是异类,所以女主角的身世只有婆婆和丈夫知道,其他住户都不知道,就连她的一对女儿也不知道。

突然有一天,女主角的身世曝光了。天空之城的邻居表面不说,但背地里都嘲笑她,就连她的大女儿都厌恶她,说出了 :”我身上怎么会留着如此低贱的血!“(大致的原话)。

大女儿的这句话表明了她对自己出身的耻辱,为自己有这样母亲感到鄙视。

而女主角从读书时,就对自己的原生态家庭寒心,觉得自己的出生比别人低贱,要想往上爬,就要隐瞒身世。

这部剧的女主角和大女儿都引伸出一个词叫做: 羞耻感。

什么是羞耻感?它不是一种感觉。一种令人痛苦的信念,感到羞耻的人相信,自己身为人,存在根本的缺陷。

Brene Brown教授在她写的书“I though it was just me ”里面提出她对羞耻感的定义: 羞耻感是一种相信我们是有缺陷的并且因此不值得被接纳和归属的,强烈疼痛和体验。

来一个接地气的说法:

你穿了一条新裙子,感到满足的同时,你又感到莫名的惶恐和焦虑,觉得自己穿这条新裙子,单位的同事对我有看法,还是穿的朴素一点。

当自己取得某个成功后,在开心的同时,会觉得:”这不是真的,如果下一次没有获奖,大家就不理我,不再喜欢我了。

总觉得自己的身材很差,同样的衣服,别人穿好看,自己穿难堪,觉得上天给你一副邋遢的身材。

因为羞耻感,我们经常会攻击自己:

我不好

我不配

我很丑

我不该在这个世界上

我太笨了

为什么要生下我?

你接触任何美好的事物,你都不会开心,反而会觉得:这世间如此美好,为何偏偏独宠丑陋不堪的我?

02羞耻感来源于:永远不够好

羞耻感会让我们看不起自己,对自己进行无条件的攻击,那么, 羞耻感到底怎么来的?

我们来看“耻”这个词, 它是从心从耳,意味着羞耻感从心中而生,是一种心理活动。

去年,26岁的台湾女作家“林奕含” 在4月27日自杀。而自杀的原因是幼儿房思琪与老师发生关系的经历。这个经历使她在之后的每一天都属于崩溃的状态,而新闻报道称她的父母至今不愿意透入老师的名字。

在这件事情上,我们对丧尽天良的老师进行谴责,可真正杀死她的最大凶手是:父母、社会舆论、封建观点。

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有两次房思琪想要与父母讨论自己遭遇的事情,但话才试探性说一点,就已经被父母打断。

你会发现, 林奕含的痛苦有一大部分是来源于“耻辱感”,觉得自己经历这样的事情,是羞耻的,讲出来会更加羞耻。这种无法抹去的痛苦和羞辱让她在最年轻最美丽的年华中放弃生命。

内心的羞耻,让她觉得自己是一个错误,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多余的。

很多人认为羞耻=内疚。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TED《拥抱羞耻的力量》提到羞耻不是内疚, 羞耻专注于自身,内疚专注于行为。

同样做错一件事情, 内疚的心理:“对不起,我做错了一件很糟心的事情。”羞耻的心理:“对不起,我就是一个错误。”

羞耻是把所有消极行为结果全部都归结于自身能力不足产生的情感,对自己的不认可,瞧不上自己,认为所有的源头都是我自己。只有把自己给解决掉了,其他人才能好,我自己也能得到解脱。

羞耻感是你对自己说: “永远都不够好。”

羞耻感是一种被拒绝的感受。你努力迎合这个世界,去展现这个世界想要看到的东西,而你就像一个局外人,没有归属感。

就像一个网友说的: “羞耻感就像一座教育,但是一座你活该待在里面的监狱,因为你“有病”。

03打破羞耻感的死循环

羞耻感让我们陷入一种死循环:认为自己不够好,自己是丑陋的。差劲的。我们内心深处有一种渴望:希望自己可以变好,受到他人尊重。你潜意识里认为:“只有自己变得最好,大家才会喜欢我,才会尊重我。但你努力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好,你又觉得自己不配好。

那么如何打破羞耻感的死循环?

1羞耻感是人性的一部分

所有人其实都有羞耻的一面。

亚当和夏娃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后,心明眼亮,对自己赤裸的身体开始感到羞耻。用无花果树的叶子遮住了关键的部位,自此开启了人类行为模式。

从这个角度老说,羞耻感是人性的一部分,也是人类独有的。

所以你需要正视羞耻感的存在,很多人遇到羞耻感这种情绪时,会想要逃避、隐藏,最后陷入自我否定当中。

自我否定是羞耻感最大的敌人。你要想想那句话: “做人嘛,最重要的就是开心。 ”

你和羞耻心两人互相伤害,到最后你也弄不死我,我也弄不死你。既然如此,还不如握个手,相互和解一下。

2 注意我们对羞耻感的防御

心理学中有个词叫做罗盘应对理论。它将人感到羞耻之后的反应分为四种: 逃避/退缩/攻击他人和攻击自我。

你需要对自己观察自己的情绪。理智有可能会欺骗我们,但情绪不会,情绪是人的本能反映。你可以观察自己出现羞耻感是什么时候,你做了什么事情。

Srtep1: 闭上演讲,想想自己站在让你没有安全感的某个人或某群人面前,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确认有没有让你感觉到害羞、尴尬、想要撤离等事情。出现这些情绪却还要跟对方交流,是什么感觉?

Step2: 把注意力放在涌现的情绪上,免灾,把那些感觉推出来,推到你面前,并想象它们正在形成一个有脸、有身体的人。

Step3: 请记下你看到,这就是那个让你感觉到羞耻的自己,也是你一直在逃避、遮掩、害怕被别人看到的自己,把这个称作为“影子”。

Step4: 请忽略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在影子上,与影子结成联盟,然后面向观众,无声地命令他们:“听好!”情感受那股当你和影子用统一个声音说话发出的权威性。

《为何家会伤人》提到: 我们是镜子,也是镜中容颜,世界在你眼中,而世界在你眼里的投影,绝非仅是世界本身,更是你自身。

3 拥抱羞耻,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荣格学派把羞耻称作为灵魂的沼泽地,是正视自己,接受自己不足最好的时候。

《拥抱羞耻的力量》中演讲者将一句话作为她前进的动力: 荣誉不属于哪些批评家,也不是那些坐在一旁对真正做事情的人指指点点,品头论足的人。荣誉归于竞技场里的男人。他的面容被尘土、鲜血和汗水所模糊。但当他站在竞技场内,至好他会成功,至差他会失败。但是当他失败时,当他输掉时,他失败得如此无所畏惧。

童话故事《皇帝新装》中,所有人为了逃避自己不聪明的羞耻感,都瞎着眼睛称赞皇帝的衣服真好看。

多少人在小时候希望直言面对真相,做个诚实的人,长大后却成为欺骗自己内心的大人,如同皇帝新装一样。

你不需要多完美,才配得上拥有。保持不完美,开放自我,拥抱羞耻,保持真诚,你就配得上他人的尊重和爱。

  摘 要 考查924名中小学生的羞耻感与道德发展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除身体羞耻外,其他维度及羞耻总分在年级上均存在差异。(2)道德情感前三阶段五年级低于其他年级,后三阶段四年级小于其他年级,七年级达最高峰,八年级处于低谷。(3)道德情感第三、四阶段与羞耻感总体水平及行为羞耻、身体羞耻均显著相关;道德认知仅与能力羞耻相关。(4)行为羞耻对道德情感第三、四阶段有预测作用;能力羞耻对道德认知有预测作用。

关 键 词 中小学生;羞耻感;道德情感;道德认知

作者简介 李翰飞,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江琦,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

一、问题的提出

学校德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活动,它应该具有很浓的民族人文色彩和广泛而深厚的人文关怀内涵。人文特征是一个民族最具有特色的标志,抛开人文色彩的教育将使民族特色渐渐淡去,最终导致民族消亡。所以,任何抛开人文色彩的教育,都将是苍白无力的,德育尤是如此。若要改善德育现状,合理定位学校德育传统的人文内容和切入点,是学校德育取得实效的关键。

我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特别强调“耻德”。“耻”不仅是中国古代传统道德关涉的基本内容之一,更是完善个人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约束机制。毋庸置疑,学校德育应该以“羞耻感”为切入点。

羞耻感是一种高级的道德情感,是个体违背道德或感到无能时,基于是非观、善恶观、荣辱观而产生的一种自觉地指向自我的痛苦体验,它产生于道德自我的形成以及道德行为的实施过程中,对个体道德行为发展和道德品格的养成尤为重要。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中小学生正好处于道德的习俗水平发展期,虽然已经开始了解并遵守社会规范,但对事物的判断仍依赖外界标准。外界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对其身心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如何通过羞耻感教育提高道德水平,对中小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尽管以往很多研究都证实了羞耻的道德作用,但这些研究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没有相关的实证研究。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实证方法来探讨中小学生羞耻感与道德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揭示羞耻感培养对道德发展的影响,以期为中小学德育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采用分层取样法,分别在四川省成都市的成都市双语实验学校、红花实验学校、青龙小学和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1158份,回收率965%;最终有效问卷924份,有效率798%。其中男生489人,女生435人;小学生469人,中学生455人;城市户口497人,农村户口417人;独生子女583人,非独生子女341人。

2研究工具

羞耻感问卷

采用亓圣华(2006)编制的中学生羞耻感量表。该量表共22题,分4个维度:个性羞耻、行为羞耻、能力羞耻和身体羞耻。采用4点计分,4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1—093之间,总量表的α系数为093,重测系数在057—090之间,总量表在半年后的重测系数为087。由于该量表适用对象为中学生,所以正式施测前,在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四、五、六年级各选取一个班进行试测,绝大部分学生表示能够读懂全部题目。

道德判断测验(MJT)

该测验由两个两难故事构成。每个故事后有13个问题,要求对被试进行9级评分。MJT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道德认知。MJT主要指标为道德判断能力分,简称C分数;第二部分:道德情感。MJT中对道德态度的指标是用科尔伯格的六个阶段来表示的,道德情感分包含了代表六个阶段的6个得分。我国学者已经对该问卷进行了必要的跨文化效度验证,其重要效度指标都符合修订标准。

3研究程序

由经过培训的心理专业研究生担任主试,集体施测,当场收回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使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中小学生羞耻感水平在年级和性别上的差异

根据被试情况,按年级分为五组,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除身体羞耻(p>05)外,其余三个维度及羞耻感总分均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四年级与其他年级差异尤为明显(见表1)。

表1中的a、b、c、d、e分别代表与其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年级,其中,a:四年级;b:五年级;c:六年级;d:七年级;e:八年级;下同。

分别对男生、女生在羞耻感总分及其各个维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显示:男生和女生在羞耻感总体水平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p>05);但女生的身体羞耻水平显著高于男生(p05)。进一步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在前三个阶段,五年级的分数几乎全部显著低于六到八年级;在后三个阶段,四年级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所有年级,而七年级显著高于其他所有年级。道德认知C分数,五年级和六年级均与八年级有显著差异。同时根据Cohen对C分数的划分等级(1—9分,较低;10—29分,中等;30—49分,较高;50分以上,非常高),所有年级的学生均处于道德发展的中等水平。

表3中的C分数代表道德认知得分。下同。

分别对男生、女生在道德情感得分和道德认知C分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生和女生在道德情感的各个阶段以及道德认知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5)。

3中小学生羞耻感与道德发展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发现(见表4):中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第三、四阶段与羞耻感的总体水平显著相关(p05)。详见下表:

《圣经》中说,亚当夏娃自从偷吃了伊甸园中的禁果之后,开始有了羞耻之心。他们发现自己赤身裸体,于是他们用无花果的叶子为自己编织了衣物遮挡身体。他们遮挡的行为是因为发现了自己的"耻”,所以要隐藏起来,不愿意被别人看见。从此,人类就有了羞耻之心。

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内心都一定有不愿意被外人所知道的部分,都一定有要刻意去遮挡自己短处的本能,这就是每个人内心的羞耻感。在父母这个身份上,我们的羞耻感则来源于孩子的行为带给我们的不愉快感受。

当孩子成绩不好,父母觉得很没面子,不愿意在外人面前提起

当孩子和同学冲突把对方弄伤了,父母去对方家里道歉,看对方脸色

当孩子在学校捣乱,父母被老师叫去当众指责,没有管教好孩子

当孩子不听话,父母觉得没有家长的威严,没有被尊重

当孩子提出要假期旅游,父母因为无力承担,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让孩子失望

……

以上的这些场景,我自己经历过一些,可以说,这是非常让人不愉快的体验。很多父母都说,最怕接到老师电话,要求到校面谈。因为这一定是孩子又做了什么错事,面对老师,无论你是多大年龄,什么身份,你都得老老实实站着,恭恭敬敬地听老师教导。我记得自己经历这种事的时候,会有一种“怒其不争”的愤怒。为什么要上课不听讲?为什么要和同学打架?为什么考试成绩这么差?等等等等。其实伴随着这些质问,在自己的内心,还有一种不愿承认的,被人当众指责的羞耻感,被人否定自己教育成果的羞耻感,甚至可能会有一种否定自己的羞耻感。

羞耻感,通俗讲亦称“羞耻心”,是人对自己或者对他人的评价产生的一种负面的情绪。被人批评了,会觉得羞愧,不好意思,这是羞耻感;答应朋友的事,结果忘了或者没有完成,觉得很对不起朋友,这也是羞耻感;看到历史上的中国人被欺辱,被叫“东亚病夫”,觉得气愤,其实背后的心理也是羞耻感。

其实还有一种表现形式,比如不敢在公共场合发言,不敢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看起来的害羞或者性格上的内向,其实也是羞耻感的一种。有时候不敢表达自己,可能是因为不会恰当地表达自己,因为害怕出错,害怕出丑。

羞耻感是一种很强大的情绪,它会控制着我们,不仅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更可能会束缚我们表达其他的情绪。比如不知道如何向孩子表达我们的爱,不知道如何正确向孩子表达我们的建议。而且作为家长,如果在面对孩子的时候不能正确处理我们的羞耻感,经过长期的积累,会让我们变得暴怒,容易对孩子发火。

可能有人会问,羞耻感是与生俱来的吗?应该说,这和我们的文化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国的文化中,讲究的是含蓄,必须要有羞耻心。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而孟子则加深一步:“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这其实是从某些方面禁锢了人性的自由。人不能做不好的事情,这是基于社会准则或者道德准则。用羞耻感这种方式来制止人做坏事,不仅效果会越来越弱,而且会禁锢人性的自由。当羞耻感形成了一种行为习惯,我们就会无意识地把这种习惯传给一代又一代。

小时候,我们可能会告诉孩子,老师让你写检讨,一定是你哪里做得不对,你好好反思下,为什么要和同学吵架?等他们长大了,对工作制度不满意,我们可能会劝孩子,别人都是这样遵守的,你也跟着做就行了,别当出头鸟。

这样一代代的教育,可能会让我们很多人,开始压抑自己的想法,不再表达自己合理的要求,也不习惯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了。

其实,羞耻感也是我们的情绪之一。我们需要建立健康的羞耻感,我们要客观地评价自己,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其实有很多人,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凡事都要做到最好。但只要是人,都不可能完美,没有人能够任何方面都优秀。

只有接受了不完美,我们才能放下心中的障碍。勇敢地去表达自己的情感,接纳自己的全部,接纳孩子的全部。不要因为自己的不完美而产生的羞耻,转化为愤怒,伤害自己的同时也伤害了孩子。

神经生物学研究发现,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发展中的大脑他是没有能力处理强烈的羞耻的,如果在这个时候呢,他的父母又没有办法在情绪上还和孩子做一个容器,接纳孩子非常糟糕的羞耻的,挫败的情感,无法给孩子的大脑提供那种容器般的情绪消化功能,缓解他所承受的羞耻。

那么这个孩子可能这辈子都会在这一块受损,所以如果这种父母不能缓解孩子的羞耻感的时候呢,孩子就会发展出他们自己的补偿策略,他们会用逃避和隔离的方式去面对这种感觉,他们也会把自己幻想为自己是特别强大的,是重要的啊,来抵御这种羞耻和挫败。

对于自恋者来讲,羞耻感是非常无法忍受的,让自己不去经历和面对。所以你看很多的自恋者,你不能在他面前说他的不是,你也不能告诉他他在人际交往中有问题,嗯,他可能有自恋的倾向,哪怕你没有任何的恶意,你只是想帮他,或者是说想拯救他,如果你这样说出来,他会有否认、冷淡、指责、暴怒的方式来应对你,因为他在内在的心理机制里无法处理这种痛苦,所以这种羞耻感就会指向外界,甩锅啊,远离自我,错误将永远都是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

恰恰是他的这种防御机制,让他终身都无法脱离羞耻感的折磨和威胁,周而复始不断的轮回人际关系当中没有对比,这个自恋者仍然还抱有期待,觉得他可能可以变好,或者永远有一种圣母的心,觉得自己可以拯救他。所以你想要的都有了,但前提是你满足自己以后,不给别人提供更多的压力,这种念头来得更危险,因为你一旦出现这样的想法,将很有可能把你自己拖入万劫不复的痛苦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480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