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
“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当地民谣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表达了诗人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
出自唐代李白《早发白帝城》,全诗为: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译文:
清晨告别白云之间的白帝城,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能到达。
江两岸的猿在不停地啼叫着,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当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赶赴被贬谪的地方。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此诗即回舟抵江陵时所作,所以诗题一作“白帝下江陵”。
赏析:
诗人说“啼不住”,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
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的快速读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
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搜狗百科-早发白帝城
回答:猿猴啊仙鹤只是出自自己的本性去鸣叫,却不知道引起过往行人的感触。
扩展知识:这是苏轼贬谪时写的诗:
原诗
《次韵僧潜见赠》 苏轼
道人胸中水镜清,万象起灭无逃形。
独依古寺种秋菊,要伴骚人餐落英。
人间底处有南北,纷纷鸿雁何曾冥。
闭门坐穴一禅榻,头上岁月空峥嵘。
今年偶出为求法,欲与慧剑加砻硎。
云衲新磨山水出,霜髭不翦儿童惊。
公侯欲识不可得,故知倚市无倾城。
秋风吹梦过淮水,想见橘柚垂空庭。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彭城老守何足顾,枣林桑野相邀迎。
千山不惮荒店远,两脚欲趁飞猱轻。
多生绮语磨不尽,尚有宛转诗人情。
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空阶夜雨自清绝,谁使掩抑啼孤茕。
我欲仙山掇瑶草,倾筐坐叹何时盈。
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
乞取摩尼照浊水,共看落月金盆倾
苏轼(1036—1101),眉州眉山人,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生卒于北宋,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李、杜、韩、苏”并列;词风被尊“豪放派”鼻祖;书法则为宋代“苏、黄、米、蔡”之首;为文人画派健将,开创玉局法,是中国乃至东西方历史上才情多样、思想丰盛、体裁绚繁,兼实验精神最为广博齐全而又高超精湛的大文豪、大诗词家、大书法家,为后世留下诸多千古传唱的精妙作品,至今仍让人吟诵再三。
“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来形容苏轼其人的率性本真,诗的大意是苏轼以猿鹤自拟,自己作诗是顺乎天性、发乎本心的,并非刻意为之。而苏轼的质朴可爱恰恰可以于他的诗词之中一窥,从忧国忧民、慷慨陈词到仕途沉浮、感慨人生,再到思念亲人、悼念亡妻,他从不刻意讲究修辞和堆砌辞藻,常常情之所至、随意挥洒,却足以触动人心。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表达的是忧愁情绪,在其中的那段时间里,从早上到晚听到了什么事物的声音的,杜鹃鸟的滴血的哀鸣生,两岸的猿猴叫声,这些事情都使人昭昭思绪万千,愁眉不展,哀声不断的遐想,表达了诗人的一片忧愁善感的情绪。
“杜鹃啼血猿哀鸣”意思是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出自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原文节选: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译文:
我听了琵琶声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加歔欷。
同样都是天涯沦落的可怜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便一直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也听不见管弦奏鸣。
居住在湓江附近,低洼潮湿,院子周围,尽长些黄芦苦竹。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今晚上听了你用琵琶弹奏的乐曲,像听了天上的仙乐,耳朵也顿时清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全文以人物为线索,既写琵琶女的身世,又写诗人的感受,然后在“同是天涯沦落人”二句上会合。歌女的悲惨遭遇写得很具体,可算是明线;诗人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随琵琶女弹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断变化而荡起层层波浪,可算是暗线。这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使情节波澜起伏。它所叙述的故事曲折感人,抒发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鸣,语言美而不浮华,精而不晦涩,内容贴近生活而又有广阔的社会性,雅俗共赏。
大致有6种情感
一、抒发思国怀乡的悠悠之情
这种感情的表达在古代诗词中是最为普遍的。每年的春末夏初,杜鹃便开始啼鸣。其声音非常有特点:一是声音连续不断,凄厉悲凉,好像在倾诉怨恨;二是叫声若“不如归去”,所以古人又叫它“思归鸟”或“催归鸟”。杜鹃声极具煽情性,使人听了仿佛心都碎了,而在飘泊羁旅的游子心中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勾起他们的乡愁。
如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前两句的语序是倒置的: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 ,然后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将它颠倒过来,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这故国之思原本就郁积于心,今日一旦勾起,就更为凄苦强烈。三四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首句说“曾闻”,第三句则强调了真切如闻:子规鸟的俗名,就叫断肠鸟,诗人的愁肠也断成一寸寸了。末句突现了思乡的主题,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诗人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将全诗笼罩了起来。
再如唐代崔涂《春夕》:“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其中“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一句写得极为精粹,是传诵的名句。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梦醒而更思乡;子规啼唤,愁上加愁。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而且互相烘托映衬,如“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暮春之夕特定的情景,月下子规的啼鸣,构成一片凄凉愁惨的气氛,使诗没有直接点出思乡,而一片思乡之情跃然纸上。
而南宋末年诗人谢枋得则在乡愁中寄予了亡国之痛:“杜鹃日日劝人归,一片归心谁得知!望帝有神如可问,谓予何日是归期”此诗题为《春知闻杜宇》,诗中一感慨一叹问,四句而连发三个“归”字,可见其乡愁因丧家亡国之痛而显得异常惨烈。
二、倾诉难以排遣的冤恨之情
用杜鹃来写冤恨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就事论事,因对望帝化鹃神话的认同,而直接题诗加以议论。如唐代罗隐《子规》诗中说:“铜梁路远草青青,此恨那堪枕上听。一种有冤犹可报,不如衔石叠沧溟。” “铜梁路远草青青,此恨那堪枕上听”一句说:杜鹃鸟心含冤,四处飞鸣,一直到离家乡很远的地方。诗人奔波一天,晚上躺在床上听到杜鹃凄厉的鸣声,简直无法忍受,它深深触发了诗人内心的伤痛。“一种有冤犹可报,不如衔石叠沧溟”句则说鹃声又让诗人想起同样由冤魂化成的精卫鸟:杜鹃这样啼血哀鸣还不如像精卫鸟一样衔了石子去填沧海。诗人借用精卫鸟表达了一种悔恨和愤懑之情。此诗不仅仅是对杜鹃鸟的题咏,诗人还通过杜鹃这个带有历史意蕴和情感沉积的意象来观照自己,抒发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另外罗邺在《闻杜鹃》一诗中写道:“花时一宿碧山前,明月东风叫杜鹃。孤馆觉来听夜半,羸僮相对亦无眠。汝身哀怨犹如此,我泪纵横岂偶然。争得苍苍知有恨,汝身成鹤我成仙。”据史料记载,罗邺虽有才华,但屡试不第,一生中只做过邮督之类的小官;为了自己的前途,他也和很多人一样离家千里只身宦游,尝遍了奔波之苦,但最终一事无成。这样一位极度哀苦的诗人,自然对杜鹃的叫声极其敏感。当诗人在客中听到杜鹃鸣声时,便生出无限哀愁。同时杜鹃神话的悲剧也让诗人把杜鹃引为同命运者,诗中“汝”“我”的称呼即反映了这一点。“汝身哀怨犹如此,我泪纵横岂偶然。争得苍苍知有恨,汝身成鹤我成仙”句在感慨他们不幸身世的同时,诗人又希望苍天同情他们,解救他们一起脱离苦难的人间,进入美好的仙境。
另一类是以杜鹃来写人物之冤。如唐代裴澈的《吊孟昌图》:“一章何罪死何名,投水惟君与屈平。从此蜀江烟月夜,杜鹃应作两般声。”裴澈写此诗是为了追悼孟昭图。 据《新唐书》记载,孟昌图是孟昭图之误,僖宗广明二年,宦官田令孜专权,陷害黄头军将领郭琪,孟昭图请对,不召。孟因上疏指斥田令孜的罪过,田令孜匿而不奏,矫诏贬昭图嘉州司户参军,遣人沉于蟆颐津。诗人借杜鹃之声,表达了自己对孟昭图的同情和对当权者的控诉。北宋余靖《子规》诗则云:“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易堕将干泪,能伤欲断魂。名缰惭自束,为尔忆家园。”诗中借子规的声声断魂之啼诉说自己与朋友范仲淹政治上的冤屈。诗中末句“名缰惭自束,为尔忆家园”表面是说自己有及早归家的心愿,但实际上流露出的却是对充满倾轧的官场的失望和鄙视。
三、抒写兴亡感慨与家国之恨
在“望帝化鹃”神话的一种说法中,望帝杜宇因“*其相妻”而导致失位亡国,魂化为杜鹃鸟,终日啼叫哀鸣。如唐代诗人胡曾《成都》诗中所云:“杜宇曾为蜀帝王,化禽飞去旧城荒。年年来叫桃花月,似向春风诉国亡。”于是在古代诗歌中便有很多诗人以此来写自己的兴亡感慨和家国之恨。
如唐代杜牧《杜鹃》诗云:“杜宇竟何冤,年年叫蜀门。至今衔积恨,终古吊残魂。芳草迷肠结,红花染碧痕。山川尽春色,鸣咽复谁论。”面对杜鹃的种种传说,诗人只对其年复一年的哀鸣不止提出疑问,展开想象。前四句是说:杜宇啊,你到底含有什么样的冤屈,以至于年复一年地朝着蜀国宫门大声呼唤时至今日,你仍怀着千年的积恨,歌唱那凋谢的精魂。后几句说:芳草,凝结着游子迷失归路的愁怨,红花是杜鹃啼出的鲜血浸染。如今,高山大川都是春光灿烂,杜鹃啊,你为什么仍彻夜哀啼这首诗借杜鹃之神,用杜鹃之意,抒发诗人的块垒。杜牧是有远大抱负的诗人,但他生活的时代却已是晚唐的多事之秋,唐王朝已接近没落的尾声。杜牧受家庭影响从小就有经邦济世的抱负,注意于定乱扶衰之策。他多次向朝廷提出有益的方案,但均未得采纳,于是在诗中便借杜鹃抒发自己的牢骚和不平:杜鹃你叫得再久再凄惨有什么用啊,当朝的君主也不理会,他们照样寻欢作乐,不会反思自己,只有我才能体会你的良苦用心啊。
四、表达惜春伤春之情
正如唐代陈润《东都所居寒食下作》诗中说:“江南寒食早,二月杜鹃鸣”。在每年的暮春之际,正值花谢春残烟雨迷离的季节,杜鹃彻夜啼鸣,而其啼声又十分清促,催人急迫,因而容易引起人们的惜春伤春之感。唐代杜牧《惜春》诗云:“花开又花落,时节暗中迁。无计延春日,何能驻少年。小丛初散蝶,高柳即闻蝉。繁艳归何处,满山啼杜鹃。”此诗极写春之凋零,人之无力。但从“蝶”“蝉”来看,整首诗却写得哀而不伤。陆游《三月三十夜闻杜宇》:“斗转春归不自由,韶华已逐水东流。子规独抱区区意,血泪交零晓未休。” 诗中也用杜鹃写伤春之情,只是内涵更为丰富,在伤春中又饱含了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杜鹃声声,血泪交零,很易引发有心人之感伤。《红楼梦》中的孤女林黛玉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心思细腻敏感,即是此种有心人。《桃花行》的末句写道:“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诗中既有林黛玉的伤春之情,也包含她的身世之叹。
五、借杜鹃表达离情别绪
唐代白居易《江上送客》诗中写道:“江花已萎绝,江草已销歇。远客何处归孤舟今日发。杜鹃声似哭,湘竹斑如血。共是多感人,仍为此中别!”杜鹃啼鸣声声急促,哀怨凄凉,似哭;娥皇、女英千里寻夫,泪洒斑竹,如血。在这首诗中,诗人把杜鹃和斑竹组合在一起,表达了送别的凄苦哀伤。
南宋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则云:“绿树听鹈鴂。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鹈鴂、鹧鸪、杜鹃都是在暮春时节啼叫的鸟,叫声都很悲切,辛词借鸟兴咏,以烘托赠别之意,气氛营造精妙到位。通过鸟的叫声,上阙集女子离别之怨典,下阙则都用男子离别之典,很好地表达了送弟赴北的悲凉和心中的隐恨。
六、烘托愁苦幽怨之情
白居易《琵琶行》中写道:“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这是白居易写杜鹃鸟的名句,当时白居易被贬谪到浔阳,又患病卧床,心情十分凄苦。这里一年到头听不到丝竹之声,住处低洼潮湿,房子周围长满了黄芦苦竹,从早到晚听到的不过是杜鹃的啼叫和猿的哀鸣罢了。诗中用了杜鹃和猿这两种叫声最为凄厉哀伤的动物意象,表现了作者谪居生活的无限悲伤和凄苦。
北宋秦观在其《踏莎行》中写道:“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在“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一句中,诗人有意识地将杜鹃的原有象征与黄昏的意象作有机的结合,独处“孤馆”,遭受“春寒”,耳之所听者“鹃声”,目之所见者“斜阳”,使人从生理到心理都感到寒冷。本来“雾失楼台”“桃源望断”就已使作者生愁,凄苦难耐,又怎忍受得了“孤馆”“春寒”“鹃声”“斜阳”的交叉袭击呢作者笔墨沧桑,表达了被贬郴州时的孤独处境和屡遭贬谪而产生的不满之情。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
这首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