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行者》创作背景如下:
古筝行者表达的情感,针对这种情况都是表达思念和向往的情感呢。《行者》是一首别具风格的秦筝艺术新作,由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魏军创作于2015年,踏着千年古丝绸之路,追寻沙漠中消失了千年的绿洲古国—龟兹。“向往你神奇般美丽的存在,曾传播着神圣的道义与文明。一路走来,心中再现你曾有的光辉与辉煌。
有筝与钢琴、筝与交响乐两个版本。此曲吸收了西安鼓乐《婆罗门引》的素材创作而成,作品中不仅有古筝传统的表现技法,同时也包含了带有创新思维的现代技法。西安鼓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极具代表性的乐种,起源于隋唐已有千年历史,是以一种民间器乐合奏形式流传至今的古老乐种,又称"长安古乐"、"西安鼓吹乐"'。
古筝曲,定风波和行者难易程度,因人而异,都是古筝十级考级曲目。古筝协奏曲《定风波》,包含各种各样的音色,慢版--快板--慢版再现,需要演奏者很好的认知,同时做好音色控制,触键方式主要有贴离、贴贴、离贴、离离四种。
需要演奏者灵活运用演奏技巧:不规则重音扫摇和指摇、大跨度双手反向点弹、同音特点快速指序等等,保持旋律节奏的连贯与顺畅。古筝曲《行者》,是一首洋溢着唐文化流韵,又充满着古印度音乐风格的作品,它的旋律不仅渗透着东风的审美意识,也蕴含着古印度文化,从这些音符中品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行者》一共四个部分:引子、慢版、快板、尾声,这种多段体结构形式,由乐曲的音乐意境和情感内涵决定的。乐曲中双摇、快速指序的应用,是对弹奏者的考验。
表达情感及演奏特点:幽雅、清新,明快、悠闲自得。
要注意的地方:全曲以别致幽雅的旋律、清新的格调,独特的韵味,
明快跌宕,演绎了寒鸭在水中悠闲自得,互相追逐嬉戏的情景。音色清越,余音悠长,音韵委婉。全曲共三段,各段音乐个性鲜明,
段落界限清楚,是一首典型的板式变奏体。第一段,头板(又称慢板)为4/4拍;第二段,拷拍(又称拷打),为1/4拍;第三段,三板(又称中板),也是1/4拍,速度较快。这首乐曲的板式铺排是潮州弦诗套曲的典型结构样式。通过欣赏《寒鸦戏水》,可领略潮洲音乐的旋律色彩和调性色彩变化的一些特点。
摘 要: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教育投资,更加注重培养小孩的音乐修养,这有利于古筝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同时也促进古筝教学的研究和发展。在古筝教学实践中着重培养中小学生学习古筝的兴趣对中小学生学习古筝具有极大的作用。
关键词:中小学生;古筝教学;兴趣教学
自古以来就有文献记载,古筝是我国极具民族特色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其表现形式的多样,音域范围之广,是其他弹拨乐器所不能达的。古筝以它优雅古朴的音色博得古今中外各路人士的青睐,其演奏技巧丰富,表现力极强,不仅仅是听觉上的冲击,更是视觉的盛宴。古人云:"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轻拢慢捻抹复挑,每一个动作都是韵味十足,让人回味无穷。相对其他的乐器来说,古筝因学习时入门更容易而被越来越多的学生及家长所青睐。由于中小学生发育不成熟,刚开始学习古筝觉得新鲜,但久而习之,觉得枯燥,不能持之以恒,最后只能放弃。所以在中小学生的古筝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兴趣去学习古筝并掌握演奏技巧,从而提高古筝的演奏水平。
一、寓教于乐,引导学生学习要持之以恒
在中小学阶段,不能给他们讲理论性太强的知识,应以寓教于乐的形式,让他们去了解古筝。亚里士多德早在希腊时代就曾指出:"音乐不可忽视的就是它的娱乐性"。所以在古筝的教学中,如果缺失了这种娱乐的态度和乐趣,而是进行含有深刻意义的教学,甚至是哲学性的活动,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是很难去理解的。这就要力求中小学生在内心深处对古筝学习有玩欲,而绝不压抑,以免妨碍它的充分发挥。兴趣的培养和调动,往往是古筝教学地"救命"的手段,充分调动寓教于乐的能动性,在轻松愉快的学习坏境中取得深刻的成效并让中小学生激发兴趣,获取知识。
在学生感到信心不足时,只有鼓励才会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1]。这里所说的鼓励并不代表没有批评,而是将批评化为鼓励之中。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总是会让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感受自己成功的享受和乐趣。
二、寓情于教,练习与表演相结合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中小学生喜欢竞争的心理经常组织学生适当的参加各种形式的比赛或文艺演出,也可以每隔一段时间适时的组织学生汇报演出,让他们来展现自己,让中小学生在共同学习和交流中相互竞争、互相学习、互相切磋。通过这种交流可以增加中小学生的舞台经验,克服中小学生在众人面前表演胆怯的毛病,甚至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中小学生学筝兴趣。但必须注意,比赛和演出只能是作为一种学习手段,其主要目的只是为了提高中小学生们学习古筝的兴趣和演奏技巧。
在古筝教学中教师应该寓情于教,加强中小学生的情感交流,从而培养中小学生对古筝的兴趣。兴趣教学要注重寓情于教,音乐更多的是意会,而不是言传,音乐是听觉的盛宴,同时音乐修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时间累积的艺术,它是抽象的,它又是复杂的,每一部作品都会表现出作者的内心情感,而作者的内心情感是不能用只言片语来描述的,一手乐曲是可以表达多种情感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乐感的培养,教学的过程中尽量放在音乐语言上,尽量将无形的东西具体化,更好的去帮助学生理解乐曲,体会乐曲内在意境,以达到教学要求。在学生上课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发现,当弹奏的作品已被理解,学生就会感到弹奏的技术发挥的很好,只有这样,才能把古筝艺术更加完美的展现。所以古筝教学的兴趣教学精髓之处就是对乐感的培养。
没有对乐曲的理解和情感的投入,技巧就会变成弹奏拍法的机械动作, 或者是失去内涵的技巧玩弄,我国古代的《乐记》中阐述: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很好的点出了"心"与"音"的关系,因此,"教手"必须先"教心"[3]。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要教心,还要抓好教手,教心所强调的是对古筝艺术的感悟和体会,是一种发自内心由衷地表现音乐的激情,当然手上功夫也不能忽视,只有两者相互结合,才能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成效,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尽管从教育的角度上看,教手与教心有高低层次之分,但这两者是相互渗透,交叉,不可分割的。一首乐曲不单单是由几个简单的音符组合起来,往往一首乐曲都灌入了作者的情感与寄托,每一首歌都有自己的灵魂,然而对乐曲所表达环境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例如:中小学生在弹奏古筝十大名曲《渔舟唱晚》时,手上技巧很好,乐曲的速度把握非常准确,但对乐曲表达的情感描述的环境氛围,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没有握不准确,就有可能只是在炫耀技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演奏。学生只有真正领会到作品的思想感情,再加上娴熟的技巧,那么弹奏这首乐曲就会令人如痴如醉。著名的文学家巴金说过:"没有技巧的技巧是最高的技巧"。我认为这才是古筝教学应该追求的终极目标,无形之中也提高了中小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方式多样,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古筝的教学中非常注重个体教学,这种师生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几乎已经成了一种固定模式。这种个体教学模式,使学生失去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的机会。因此就会出现这样的一种现象,有的中小学生个人演奏还不错,一旦与他人合作演奏,就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缺乏合作能力。所以在古筝的教学我们应该采取个体教学与集体教学多种模式相结合。集体教学的形式有力的改进了个体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比如在一对多上课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一种竞争的心理,这种竞争的心理会让中小学生更好的练习和学好古筝。老师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讲解,在课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并且由学生自己来参与点评。最后老师进行总结,这样一种方法既可以锻炼学生独立去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丰富了课堂的内容。给古筝的学习注入了活力,自然而然中小学生对古筝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在古筝的教学中,教师依然是学生的主宰,处于说一不二的权威地位,换句话说,教师是中小学生们学习古筝知识和演奏技能的唯一的方法,是一种传统的"师父带徒弟"的落后方式[4]。 师傅带徒弟,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到充分发挥,思想得不到解放,思想受到控制,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对古筝的兴趣也会降低,所以在古筝教学中,老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古筝的教学中,老师也可以给中小学生提供条件和余地,在老师没有讲解乐曲的风格时,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并去把握。这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保持轻松的学习态度,借以来提高学生学习古筝的兴趣。
四、动力热情相辅,兴趣才是成才的关键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人类潜能的原动力就是兴趣。有了兴趣,在以后的学习中就能事半功倍。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而且学习的效果也更好[5]。对于现在的很多中小学来说,学习古筝并不是他们自愿的,有的是因为家长喜欢或是家长们攀比而让他们学习的古筝,还有的是因为升学考试而学习的古筝。如果没有丝毫兴趣而强制性的学习,这样不仅是一种教育的浪费,更为重要的是扼杀了学生进一步做出探索的学习欲望,当学生处于一种兴趣和对音乐的喜爱而策动时,学生不仅会学习得乐此不疲,而且更富有创造力。兴趣必须稳定而持久,才能促进深入的钻研问题,从而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兴趣就像是一副积极的催化剂,兴趣会加速整个学习的进程,在教学实践中,要更加的注重兴趣的培养,从兴趣入手进而提高教学质量。良好的兴趣是学好古筝的基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古筝艺术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参考文献:
[1]王朝刚器乐表演技能教学新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118
[2]张飞龙音乐研究与教学探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122
[3]梁书琴论儿童古筝教学[J]科技信息,2007,33:495
[4]孟珊竹古筝教学初探[J]文学界下旬,2010,06:16
[5]杨妍浅谈少儿古筝教学[J]艺术教育,2010,08:198
音乐是不同音色的声音以不同的节奏组合而成的一种音响,一段旋律在你开心的时候听你会开心,在你伤心的时候听你会随之难受!其实音乐的本身并不能表达什么,而音乐的欣赏者对音乐的理解才是音乐的内在因素~
高山流水,古琴曲,后来也改变成古筝曲,高山流水的原谱,即俞伯牙和周子期的知音版已经早已流失~现在的高山流水大多数都是近现代作曲家重新编写的,古筝版的高山流水有很多版本,最出名的应该是山东筝的高山流水,分为高山和流水两个部分,高山部分叠乱起伏大、夸张的表现出高山的巍峨起伏和山体内部的婉转流缠,听的韵味十足~流水部分以划奏为主,在滑音内部穿插了很多左手的揉弦,让流水在山间流动的更为曲折跌宕,生动形象~
其实别人作分析只能作为别人的理解,关键是自己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件下去欣赏这首曲目,在那一刻你自己的理解才是你最需要也最真实的理解~
祝你成功的理解自己的高山流水~~~~~
审美是音乐教育的自然体现,是音乐的本质特征。在古筝教育中,作品呈现大都是以演奏、欣赏等方式进行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与灵活跃动的教学形式,促进了学生们对音乐美的认识、理解与创造的能力。在审美教育的同时恰当地融入思想品德教育,音乐审美体验的积淀越多,德育就会越发深入人心。古筝音乐一般具有结构的对称性、旋律的流畅性、节奏的规律性、内容的感情性这些特点,而这正好可以直接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直至大脑及神经系统的放松和兴奋,使他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筝曲音韵典雅含蓄,旋律流畅优美,能表达许多层面的东西,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古筝音乐在古代就得到广泛的应用,深受各阶层人士的欢迎与喜爱,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其娱乐性表现得比较突出。弹筝者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特别是文人把古筝艺术融入诗词歌赋中,对他们的创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民间,筝乐出现在职业艺妓的表演中,在大众娱乐场所、酒楼、歌馆进行,听众广泛,也更具娱乐性。现代社会,很多大型的文艺演出上,经常会出现不同形式的古筝演奏,深受大众的喜爱。许多人学习古筝就是因为喜欢它的音色和弹奏时优雅的感觉,把从在古筝学习中得到的知识和无形中获得的修养,运用到生活中去,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在各种古筝音乐的创作中,作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作品中表现出对人类社会生活的见解和价值判断,学生在欣赏时就会感知到作品中表达出来的人生理想、艺术追求、价值判断、伦理态度等。一些优秀的作曲家在创作时,不仅是用声音来抒发一种情感,而且能够通过情感的抒发和逻辑发展来表达一种哲理,这同时也是音乐作品的意蕴。这些意蕴要靠教师的适时点拨才能完成,古筝音乐教育就是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将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渗透在提高学生音乐审美感受的教育之中,使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完善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由于历史的关系和物质社会人们对利益追逐的执著,我们已经渐渐地淡漠了保护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繁衍传统文化的意识。古筝艺术在社会上的发展很迅速,许多中小学还设立了古筝兴趣小组等,开辟了传统文化进入中小学校的道路,成为了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许多古筝的社会培训,上至中老年人,下至幼儿,都可以通过古筝培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进而增加了传统文化的人气。弘扬民族音乐,也能使年轻一代了解、熟悉、热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达到音乐教育的社会目标。
粗犷豪放和古朴庄重。古筝演奏中的南派筝曲调优雅,左手按揉弦,变化多样,颇具南国风情;北派筝粗犷泼辣,弹奏过程当中带有起伏与跳跃感,能够给人粗犷豪放和古朴庄重的感受,左手按揉弦时又深又急,能够让整体的弹奏有力,颇具中原韵味。
男人会喜欢发古筝曲的女人,可能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的女人有以下性格特点:
1 典雅:古筝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发古筝曲的女人可能会给人一种典雅的感觉。她们可能注重自己的穿着和言行举止,展现出一种高贵典雅的气质。
2 内敛:古筝曲通常比较柔和,不太可能发出过于张扬的声音。因此,发古筝曲的女人可能会给人一种内敛的感觉。她们可能比较注重内心的感受和表达,而不是外在的张扬。
3 感性:古筝曲通常比较抒情,可能传达出一种感性的情感。因此,发古筝曲的女人可能会比较感性,情感丰富,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4 自信:能够弹奏古筝,并且乐于分享给别人听,需要一定的自信和勇气。因此,发古筝曲的女人可能会给人一种自信的感觉,她们可能比较有自信和自主性,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当然,这些性格特点并不是所有发古筝曲的女人都具备的,每个人的性格都是独特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