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中的自我——社会思维

社会中的自我——社会思维,第1张

焦点效应 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

我们也影响与认为我们的情绪总是表现得比实际情况更明显,这就是 透明度错觉

自己给自己做出多维度的定义,这就是你的 自我概念

你的自我概念构成要素以及定义你的自我的那些特殊信念就是你的 自我图式 。图式使我们组织自己所处世界的心理模板。比如身体强壮的,聪明的等等。这回影响我们如何感知、回忆和评价别人和自己。例如运动员是你的图式,那么你会注意别人的身体和技巧。如果别人和你的生日一样,你会更容易记住。

我们的自我概念不仅仅包括关于我们是什么样子的自我图式,还包括我们可能成为什么样子,即 可能自我

我们的思想并指导我们的社会行为。那么是什么决定我们的自我概念呢?基因对人格和自我概念有重要的影响,但是社会经验也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些影响包括:

在不同文化氛围内,容易产生不同的相互依存的自我,即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知道自己,因为我们拥有内部信息,但我们的内在信息往往是错的。这就是一些看似吸引人的研究所无法避免的结论。

我们会忽视一些重要的因素,而夸大一些无关的因素。研究发现,人们错误地把雨天忧郁症归因为生活的空虚,而且人们都矢口否认媒体对自己的影响,但是却承认媒体会对其他人产生影响。

在滑铁卢大写的研究发现,学生对其室友恋爱持续时间的预测比对自己的恋爱持久时间的预测更准确。

“”情感预测”的研究显示,人们很难预测自己未来的情绪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人们往往忽视了自己心理免疫系统的速度和力量。包括合理化策略、看淡、原谅和限制情绪创伤。在很大程度上,被我们忽视的心理免疫系统称为 免疫忽视现象

自尊 即我们对自我的全面评价,它是我们所有的自我图式和可能的自我的总和。如果我们人自己是有魅力的、强壮的、聪明的,并且注定是富有的和被人爱的,我们就会有高自尊。克罗克和沃尔夫是这样认为。但布朗和达顿主张“自上而下”的自尊观点。他们认为因果的方向是相反的。如果你想去鼓励一个人,你最好基于具体的表扬而不是泛泛的表扬;而且你的赞誉是需要反映真实的能力,而不是盲目的乐观主义。

大多数人都会极力维持自己的自尊。维持或增强自尊的动机是什么呢?当我们遭遇威胁性的社会拒绝时,自尊指示表会警告我们,以促使我们更敏锐地觉察他人对我们的期望。会降低我们的自尊,这种痛苦会驱使我们通过行动来发展自我,并且在其他地方寻求社会接纳和认同。

低自尊的人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各种困难:挣钱少、药物滥用,而且患抑郁的可能性也更大。

高自尊则确实有很多优势,它有利于培养主动、乐观和愉悦的感觉。

高自尊如果掺杂了自恋,或者掺杂了膨胀的自我感,就会变成大问题。高自尊且自恋的人最具有攻击性。我的结论是:自律远远比自尊更有价值。

低自尊的人很容易面临各种临床问题:焦虑、孤独、饮食障碍。当感觉很糟糕或受到威胁时,他们更倾向于透过有色眼镜来看待一切。

安全型自尊的人不是因为外在(例如长相、成绩或其他的赞美),而是因为自己的内在特质而感觉良好的人。克罗克和帕克指出,对自我形象少关注一些,多注意开发自己的才能和发展人际关系,才会为你带来更大的幸福感。

通过观察行动中的自我来理解自我概念。

自我的活动能力是有限的。例如:努力进行自我控制的人,强迫自己吃萝卜而不是巧克力,随后在遇到无解的难题时会更快的放弃。

努力做自我控制会耗尽我们有限的意志力。尽管我们的自我力量可以暂时被耗尽,但是自我概念确实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多想象一些积极的可能性,会让你更有可能制定和实施一个成功过的策略。

研究发小了积极思维的力量,并提出了 自我效能 理论——对自己的能力与效率乐观信念可以获得很大的回报。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儿童或成人更有韧性,较少焦虑和抑郁。他们还生活的更健康,并且有更高的学业成就。

许多人分不清自尊和自我效能。如果你相信你有能力做一些事,这就是自我效能。如果你由衷地喜欢自己,这就是自尊。如果你想鼓励某人,那就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而不是自尊。例如家长常常鼓励孩子说:“你是特别的!(目的是建立自尊感)”,而不是说:“我知道你能行(目的是建立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的反馈(你真的已经很努力了)会比自尊的反馈(你真的很棒)引起 更好的表现。

人民更常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内控型),还是环境的牺牲品(外控型)。那些自认为是内控型的个体更可能在学校表现优异,在工作中更富有创造性好,赚更多的钱。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感觉到控制取决于我们如何解释挫折。当然,积极思考的力量存在局限性。变得乐观、感觉自己在控制之中可以带来巨大好处。但贫穷和病痛还是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

抑郁或压抑的人变得被动,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努力没有任何作用。无助的狗和抑郁的人都丧失了意志,被动顺从,这就是 习得性无助 。当动物和人经历无法控制的不利事件时,他们习得了无助和被动。研究发现,促进个人控制的系统管理确实可以增强个体的健康和幸福。

个人主义的现代文化中存在“过度的自由”,反而导致人们生活满意度下降和临床抑郁症的增多。更多的选择带来信息超载,也带来了更多的后悔机会。

海蒂斯阐述了选择如何强化后悔。如果让员工免费去巴黎或者夏威夷,他们会很高兴,但是如果让他们在两者之间选择,他们可能就不那么高兴了。选择巴黎的人可能会后悔无法得到阳光的温暖和海水的滋润。选择夏威夷的人可能会后悔他们欣赏不到壮观的博物馆。

我们大多数人都自我感觉良好。社会心理学领域最富有挑战而又证据确凿的结论之一是关于自我服务偏差的效力,即个体倾向于以有利于自身的方式来进行自我知觉。

当得知自己成功后,人们乐于接受成功的荣誉,并把成功归结为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却把失败归咎于诸如“运气不佳”、“问题本身就无法解决”等这样的外部因素。 自我服务归因 ,即把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而把坏的结果归因于其他。进行自己服务归因能够激活与奖赏和愉悦相关的脑区。

威尔逊和罗斯指出,我们更乐意承认很久以前的缺点,认为那是“过去的我”具有的。

当人们拿自己和别人比较时,也会出现自我服务偏差。一般规律是:群体的每个成员对自己为共同工作所作贡献的评价之和总是超过百分之百。

盲目的乐观让我们更加的脆弱,如同傲慢一样,是注定要失败的。然而少量的现实主义,或者如朱莉·诺蕾姆所称的 防御性悲观主义 ,可以把我们从盲目乐观的危险中拯救出来。

悲观主义的思维和乐观主义的思维都具有力量。记住这句格言:学业上的成就急需要足够的乐观精神以支持希望,同时也需要足够的悲观心态以激起关注。

为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自我形象,我们常常表现出这样一种奇怪的倾向:过分的高估或低估他人会向我们一样思考和行事的程度。。这这观点方面,我们过高地估计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程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这种现象被称为 虚假普遍性效应 。我们对世界的感知似乎都是常识。

虚假普遍性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我们的归纳性结论只是来自一个有限的样本,而这个样本显然还包括我们自己在内。

而在能力方面,当我们干的不错或获得成功时, 虚假独特性效应 则更容易发生。我们把自己的才智和品德看成超乎寻常的,已完善自己的自我形象。我们自认为自己的缺点是相对普遍的,而我们的优点却是非同寻常的。

我们寻求自我认识,渴望评定自己的能力。我们寻求自我证实,渴望验证我们的自我概念。我们寻求自我确认,尤其希望提升自我形象。自尊的动机也促使自我服务偏差的出现。

自我服务偏差要么令人沮丧,要么与你偶有的不适感相反。

自我服务偏差及其归因方式也可以保护人们免受抑郁的伤害。也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

自我服务偏差可以损害一个群体。自我服务偏差还会夸大人们对自己群体的评价,这一现象被称为群体服务偏差。当各个群体之间进行比较时,多数人认为自己的群体是最棒的。

认识自我表露,理解如何用印象管理解释行为。

有时,人们通过设置障碍来阻挠自己获得成功。这种行为绝不是一种故意破坏自我的行为。而恰恰是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犹豫害怕失败,人们在求职面试前通宵狂欢、在大考来临前疯玩视频游戏而非学习。这一行为被称为 自我妨碍

自我服务偏差、虚伪的谦虚和自我妨碍都揭示出个体十分在意自我形象。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渴望被社会接纳,这种渴望如此强烈,甚至可能让我们不惜伤害自己,例如吸烟、暴食、草率进行性行为等。

自我表露 是指我们想要向外在的观众和内在的观众展现一种受赞许的形象。我们通过推诿、辩解和道歉等方式来支撑我们的自尊并检验我们的自我形象。

出于我们对自我表露的关注,毫无疑问,当失败可能会使人们看起来很糟糕时,人们就会采取自我妨碍的方式。当然,当人们的自我恭维,在一些明察秋毫的专家面前被揭穿时,人们会表现的更谦逊一些。

不断监控自己的行为,注意他人的反应,调整自己的社会行为以获得社会赞许,这便是 高自我监控 ,反之为低自我监控。

我们大多数人处于行骗专家式的高自我监控和榆木疙瘩式的低自我们监控这两个极端之间。

任何一个单独的真理都是不充分的,因为世界是复杂的。任何一个真理如果脱离了和它互补的真理,就只能算部分真理。

1、表达着我们的愿望。

2、促进我们的精神发展。

3、记住情感不是自然而生的。

4、培养美好情感也不是为了帮助我们获得更大更多的利益。

对个人:美好的情感表达着我们的愿望,促进我们的精神发展,使我们的情怀更加宽广、博大;在创造和传递美好情感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感受,使我们的生命更具有力量。

对社会:社会因我们创造和传递美好的情感而多一份美好。

 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优势

  (1)中学生一般能摆脱具体事物的限制,运用概念、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来进行抽象逻辑思维。

  (2)中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已有预见性特征,即能在复杂活动或问题解决之前有计划、有策略。

  (3)中学生的思维具有形式化的特征,即中学生能时常有意或无意地运用逻辑规律来解决问题。

  (4)中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或自我监控能力,即表现为中学生不但能考虑如何解决问题,还能对自己的思维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调控,确保思维的正确性和高效率。

  (5)中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在逐步增长。突出表现在他们能不断提出新的假设、理论,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明显增强。

  2、辩证逻辑思维开始发展

  (1)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理论思维的发展,有力地促进着辩证思维的发展,从而形成了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新局面。中学生基本上能理解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理论与实践等的辨证关系,能用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间题。

  (2)中学生的思维结构趋于稳定,并基本完整与系统化。中学生由于理论思维的发展,思维结构的内部关系更加协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演绎与归纳、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认知与非认知因素等形成了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从而使中学生思维的功能更完善,思维的效率更高。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1、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1)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基本体系形成

  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各种要素迅速发展,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发展。

  (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由于理论思维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的观察力、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像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3)认知与情意、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离不开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情感、意志、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对认知活动起走向。发动、维持和调控的作用;同时,认知发展又促进了情意、个性等发展。因此,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意、个性等形成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使心理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2、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l)目的更明确

  他们能主动地制订观察计划,有意识地进行集中地、持久地观察,并能对观察活动进行自我调控。

  (2)持久性明显发展

  中学生意志能力增强,能排除各种干扰,坚持长时间观察。

  (3)精确性提高

  在观察活动中,中学生能全面深入地了解细节。既重整体辨认,又重细节辨认;观察的正确率逐步提高;对观察对象本质属性的理解逐步深化。

  (4)概括性更强

  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渐占优势,言语表达能力进一步发展,观察的概括性、深刻性明显提高。

  观察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中学生的观察力要做到: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提高观察的自觉性;教给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浓厚兴趣;多种感官(眼。耳、鼻、舌、身)共同参与;加强观察、思维和语言的协调发展。

  3、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有急记忆占主导地位

  有意记忆是有目的、有计划。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人要获得完整的、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主要靠有意记忆。中学生能自觉地、独立地提出较长远的识记任务,选择相应的识记方法,自我检查识记效果,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记忆水平。尽管中学生的有意识记占主导地位,但无意识记仍是不可缺少的。许多东西是通过无意识记,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的。

  (2)理解记忆为主要识记方法

  理解记忆是借助思维的力量,在理解事物意义和本质的基础上进行的识记。随着思维的成熟和语言的发展,中学生的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记忆方法。

  (3)抽象记忆占优势

  随着语言和抽象思维的发展,学习内容的加深,学生要掌握大量科学概念,抽象记忆也随之发展起来,并在中学阶段居于优势地位。

  中学生的情感发展特点

  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①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达到了新的水平,他们开始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生兴趣,要求了解自己,开始“想到自己”,甚至“发现了自己”。他们在评价别人的个性品质中逐渐学会了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

  ②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有关的情感的发展中学生十分关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并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他们也很关心别人的内心活动。

  2、中学生情感中常常会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

  例如,一个中学生有时能自觉帮助他人,富有同情心,但有时却会变不讲理地欺侮人。这是因为他们对事物虽然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但还不稳定。

  3、中学生有热情,容易冲动,情感不稳定

  中学生有着少年的热情与冲动,他们要求参加成人的生活和劳动,想取得成人的权力。但是中学生的热情由于没有稳定的世界观指导,往往时高时低,不能持久。尤其是遇到困难挫折时容易泄气。

  4、中学生开始关心政治和国家大事,对世界观的问题开始发生兴趣,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5、中学生的友谊比较稳定

  这种稳定性建立在共同的情绪体验、爱好和兴趣之上,也建立在个性品质的估价上。这种友谊有时会维持终身。中学生友谊的破坏是由于吹毛求疵,对人要求过严造成的,它表明中学生的思想认识开始复杂起来,但处理问题又很简单。

  6、中学生高级情感的发展

  ①道德感的发展中学生的道德感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及层次,从产生道德感的条件或形式上来看,主要是以内部的、主动的、自觉意识到的道德理论、道德标准为指导而产生的。同时,对道德的行为原则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开始能用道德准则去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因此,他们的道德行为就更加自觉、深刻,形成了一种与道德观点、道德行为。道德情感相联系的信念。

  ②理智感的发展中学生的理智感是与人的认识活动、认识兴趣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情感。中学生随着学习内容向纵深发展,以及对个体能力的意识,对学科的兴趣越来越稳定,并与以后的职业选择、志向确定联系起来。中学生理智感最突出的特点是产生那些跟稳定的、深刻的认识、兴趣相联系的情绪体验以及与智力活动的一般发展有关的情绪体验。中学生的求知欲非常强烈,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既进行认知性的学习,也进行情感性的学习,两者相辅相成。

  ③美感的发展中学生对美的体验不仅与具体事物形象相联系,而且能欣赏一定的、概括的艺术美,不仅形成了与理解并评价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现实有关的情绪体验,并拥有了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

  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特点

  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相比,中学生的心理带有更大的社会性。如果说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更多地依赖于心理的成熟和家庭、学校环境的影响,那么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及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则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环境以及伙伴关系的影响。

  中学阶段是理想、动机和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品德发展和行为选择的重要阶段。榜样、同伴、人际交往。社会舆论、家庭环境以及社会风气等将对中学生良好的品德或不良品德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理想。动机、兴趣、世界观和人生观等个体意识倾向性,是中学生心理与行为的重要动力系统。

  从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来看,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中评价能力的发展,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标志。我国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评价能力的发展阶段为:模仿性评价——道德性评价——内在性评价——全面性评价。其内容是:

  1、4-7岁,学前后期到小学初期:以成人评价为依据,对个别事物某些方面的外部表现作出评价。

  2 、8-11岁,小学中期到小学后期: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和依据道德标准进行评价的原则性明显增强。

  3 、12-17岁,初中至高中:由外部行为评价转向自觉地对别人、对自己的内在品质和内心世界作出评价。

  4 、18岁以后,升学或者就业:表现出接近成熟的阶段,较全面地对自己、对别人作出评价。

  中学生的思想比较敏感,有时比小学生和成年人更容易产生变革现实的愿望,然而中学生也容易走另一个极端。品德不良往往容易出现在中学阶段,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在总数中所占比例最高;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从中学阶段起,开始逐年增高,青春期是精神病发病的高峰阶段。因此,中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中既包含了积极内容,也容易产生消极的因素。

  总之,中学生社会性的发展水平,是在动荡中。矛盾中不断提高,是在问题的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再产生再解决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状况很不稳定,可塑性大。因此,中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工作,在整个教育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199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