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大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为什么要大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第1张

美丽天津,不仅是天蓝、地绿、水清的天津,也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天津,是集科学发展之美、自然生态之美、人居环境之美、人文行为之美、生活幸福之美等于一体的大美之城。人民群众是美丽天津建设的主体,美丽天津更应体现天津人民的心灵之美。积极向上的城市精神、丰富的文化内涵、高尚的道德力量、良好的文明素质是美丽天津的应有之义。当前,在社会环境、公共秩序、道德风尚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与美丽天津建设要求不相称的问题。比如,一些人不讲公德不守秩序、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地方存在不文明习俗等,在街心烧纸祭奠、过度燃放花炮、乱贴乱画乱扔乱倒、行人随意横穿马路等不文明现象还时常出现。必须充分发挥全市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实施提升市民素质行动计划,广泛开展“共建美丽天津、共享美好生活”等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美丽天津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博会对上海的信任给上海市民素质建设带来的既是动力也是压力。把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主办权授予中国上海,是国际展览局成员国对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认可,是对中国经济实力的认可,是对上海举办大型会展能力的认可,是对中国和上海人民的认可。这种“认可”带给我们的是自豪和自信、也是压力和动力。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看到了世博会对上海市民素质建设的推动作用,认为“……世博会能使上海的知名度提升,并且通过同世界的更多接触,能使上海人民的精神面貌、素质得到提高。”同时市社科院社科所所长卢汉龙也看到了世博会给市民素质建设带来的压力,他认为,上海现在有些市民的素质确实离世界级城市的要求有距离,有的市民缺乏公德意识,在公共场所不遵守“七不”规范;有的市民文化修养不够,遇上外宾询问中国历史、上海情况时一脸茫然……世博会对上海市民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从细微之处入手,进一步提高市民素质。

上海市民素质建设势在必行。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分析,人是世博会的主体和建构者,世博会是人的社会建构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解放的表现形式,它的本质在于“人民性”。世人看到的是城市,交往的是市民,2010年世博会展示上海城市形象的实质其实是展示人、展示人的素质。这是因为城市形象不仅仅是指由林立的高楼、宽阔的道路、繁华的商厦构成的物质存在,还应该包括通过这种物质存在展现于天地之间的城市精神;而决定这种精神优劣高下的,是建造和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因此,一座城市在物质和精神文明这两个层面的状态如何、以及能否进一步得到提升的关键,就在于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的素质怎样、以及众多市民是否在为提高自身的素质而不懈地努力。但人的素质的提高,不是抓三天就能出成效,它需要一个过程,这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中国旅游学院院长杜江教授也提到,“……像体育设施、场馆这些硬件的建设并不是太难,难的是整体市民素质的提高,整个精神面貌的转变……”因此要成功举办2010年世博会,就必须从现在开始注重市民精神面貌和素质修养的建设。

在创建文明城市的实践中,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的脸面和骨架,人的素质与城市文明程度是城市的气质与内涵。如今的上海,拥有象征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高架桥,也拥有代表东方文化的历史底蕴,但居住于其中的市民,是否具有笑迎全世界友人的文明水准呢?无论是之前的申博还是握有主办权之后的办博,上海市民素质建设都凸显在重要位置。上海市市长陈良宇曾多次强调世博会和市民素质的关系:“……我们把申博看作一个向各国学习的国际化过程,一个提升上海产业结构、提高市民素质的过程,一个表明中国走向世界、树立强国形象的过程,是一个融入世界的过程。”“筹办世博会的过程,……也是……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过程。要充分发挥世博效应,围绕培育和实践城市精神,……充分展示上海市民文明高雅、健康向上、朝气蓬勃的崭新形象。”

市政协委员汪均益说,我觉得要举办一次出色的世界博览会,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提高我们的精神文明的水准,提高我们市民的素质,这样才能保证我们这次的世界博览会能够成为一次出色的世界博览会。

上海市民们说,申博成功,上海又站在一个新的起跑线上。我们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民的时代风采。

世博热情已燃遍申城,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市民,都已经意识到上海市民素质建设的紧迫性。“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立刻行动起来吧!

世博会背景下,上海市民素质建设的理论探索

提高市民素质,同样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和监督作用,采用“政府主导、企业运作、舆论配合,市民参与”的原则和方法,以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环境建设,法制建设,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以治理“脏、乱、差”为突破口,以城市综合治理,开展各种创建活动为手段,以培养四有新人提高全社会文明水平为目标,以世博会为契机发展上海,提升上海市民素质。

探索一:贯彻“以德治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上海市市长陈良宇曾指出,要着眼于培育上海城市精神……要进一步贯彻以德治国思想,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倡导爱国奉献、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力弘扬艰苦创业、敢为人先、海纳百川、崇尚科学的精神风貌;加强舆论引导和法制教育,努力形成文明守法、平等互助、公平竞争、勤奋好学的良好社会风气……

哲人康德说:“灿烂星光在我上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这就是说人需要一种道德精神就像肉体需要阳光一样,这种源于情感意志与价值理性的道德律令应是人生永恒的精神追求。提高市民素质首先要从基本的社会公德抓起,大力发展高层次精神文化消费,通过构建优美的软环境,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培育高素质的市民队伍,从而形成两个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这正是现代文明城市发展的趋势。

另一位哲人说过:“一个没有社会公德的民族是个危险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良好社会公德的民族肯定是个充满希望的民族。”中国上海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在社会公德上不能仅仅停留在“七不”(不随地吐痰,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说粗话、脏话,不乱扔垃圾,不损坏花草树木,不损坏公共设施,不闯红灯)层面上,要高标准,严要求。提高市民素质的过程就是一个“找差距、改陋习”的过程,对于那些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丑陋现象坚决不能持“慢慢来、急不得”的态度,“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不尽快改掉陋习,何以建设文明高雅、健康向上、朝气蓬勃的上海市民形象?

探索二:实施“科教兴市”,加强文化素质建设

“文化是发展的摇篮”,是发展的内在要素。现代化城市必须反映高层次的文化特色,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塑造城市文化形象。“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体现了上海追求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指向。世博会不仅是“经济奥运会”,还是展示主办城市形象、文化、环境与魅力的盛会。马克思说:城市的发展,“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世博会的召开将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产生新的城市文化,而城市文化最核心的载体是城市居民,因此要实施科教兴市,须加强市民文化素质建设。

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应拥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文化;上海是一个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应拥有开拓创新、平等共生的文化;上海是一个沿海城市,应拥有海纳百川、崇尚科学的文化。上海市民最为上海文化的载体,任重而道远。世博会的举办,必将推动上海文化的全面发展、加快发展进程。我们要抓住这一契机,适时地对市民进行国际化教育(如国际意识教育、国际礼仪知识、外语知识等)和科学技术知识培训,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市民的文化意识,提高其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能力,提高其对外来文化的鉴别能力等。始终以“好客、明礼、诚信、守法”为准则,用“优美的市容环境、良好的治安环境、健康的舆论环境、”和“主人翁精神、开放精神、创新精神、实干精神、奉献精神”迎接八方来客,树立上海市民良好的东道主形象。

探索三:实现“依法治市”加强市民法制建设

依法治市,是上海新一轮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上海城市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世博会,推进上海新一轮发展,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市民素质的提高,不能只靠行动的自觉,道德的内化,还必须有一种强制的力量去保证它的实施,同时提高市民的法律觉悟和法律素质。市司法局法宣处处长张方认为,法律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普法,家庭是培育公民法律素质的“发源地”,学校是公民接受系统法制教育的“根据地”,所在单位是公民法律素质持续提高的“主阵地”,社会是公民潜移默化接受法制熏陶的“大天地”,我们要抓住这“四地”抓住世博契机培育市民的法治精神。“有了法治精神,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才能有一个合理存在的制度化前提;有了法治精神的保障,诚信精神和道德正义才能有所依托……”(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沈国明的谈话)当依法治市不再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而成为各方普遍自觉遵行的原则时,世博会的顺利召开和上海新一轮发展的辉煌前景就有了坚实可靠的保障。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人建构的,但不是一个人(抽象主体或精英)建构的,而是人类共建的。要取得世博会和上海市民素质建设的共同成功,依靠的不是部分中国人,部分上海人,而是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上海人的不懈努力!

(本文系“世博会与上海市民素质”征文三等奖作品)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网站地图 隐私条款 | 意见反馈

©世博网版权所有

主管: 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

主办: 上海世博(集团)有限公司

运营: 上海世博网络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沪ICP备05038430

第一要多学知识,丰富自已的头脑,第二要有个健康的身体,时常保持凊醒的头脑和健康的身心体魄。第三,要不断的在实践中磨炼,感性认识的能力自然会逐渐提高。

感性素质

感性素质是由感性能力与对良好感性的需要构成的。一个既没有能力体验美、又没有对美的需要的人是谈不上幸福可言的。

组成

感性能力与对良好感性的需要

感性素质

对象

大学生

简介

感性素质,首先,它是人感受世界,体验生活幸福、自然之美的能力。其次,这种素质产生了人对良好感性环境的需要与要求。它的构成要素是敏感的体验能力与对良好感性体验的要求。

重要性

从个体的角度讲:没有感性素质就没有体验生活美好的能力。缺少感性体验能力的人,存在着过于偏重实用功利性因素,而缺少生活幸福感体验的问题。从群体角度讲:没有感性素质的民族,就没有创造良好感性环境的能力,也就没有创造高水平物质文明的能力。造成环境脏、乱、差的原因不完全是经济问题(贫穷然而整洁的现象大量存在着),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人们缺少感性素质,因而对良好的感性环境没有要求。国家每年花很大的力量来进行卫生、环境检查,讲卫生,没有感性素质的人,就没有对环境感性质量的要求。不培养人的感性素质,靠检查是不能拥有文明环境的。环境脏、乱、差仅仅是目前国民感性素质低的一个侧面的表现。

如何提升

感性素质的培养只能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这就是国家大力倡导艺术教育,向百万大学生普及交响乐等举措的深层意义所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305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