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爱情诗词中,思妇和弃妇都有哀怨的情感特征,两者的情感类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请具体分析一下

在古代爱情诗词中,思妇和弃妇都有哀怨的情感特征,两者的情感类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请具体分析一下,第1张

思妇,是在思念的时候,对对方有一定的埋怨,更多的是对造成两人相思的外部阻力的抱怨,是情多而怨少(不一定结婚)。比如李愿的《思妇》

良人久不至,惟恨锦屏孤。

憔悴衣宽日,空房问女巫。

而弃妇多是因为被丈夫抛弃,而对丈夫有怨,而这多只针对丈夫和“新人”,所谓“只见新人笑,不见就人哭”。或许不仅有怨,还会有恨,可以说是只有怨,而无情了,就是有情,都已转为了恨和怨。比较有名的是顾况的《弃妇词》

古人虽弃妇,弃妇有归处。今日妾辞君,辞君欲何去。

本家零落尽,恸哭来时路。忆昔未嫁君,闻君甚周旋。

及与同结发,值君适幽燕。孤魂托飞鸟,两眼如流泉。

流泉咽不燥,万里关山道。及至见君归,君归妾已老。

物情弃衰歇,新宠方妍好。拭泪出故房,伤心剧秋草。

妾以憔悴捐,羞将旧物还。馀生欲有寄,谁肯相留连。

空床对虚牖,不觉尘埃厚。寒水芙蓉花,秋风堕杨柳。

记得初嫁君,小姑始扶床。今日君弃妾,小姑如妾长。

回头语小姑,莫嫁如兄夫。

古人,也是人,现在的普通人有哪些情感,他们也有哪些情感,但是,相比较而言,区别还是有的,由于时代的不同,古人遵从于封建礼数,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其中文人地位最高,士农工商。那些才子佳人,自命清高,认为自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此,其中小部分人,就胸怀天下(当然,自认为的,有的也只是沽名钓誉之辈)。

归根到底,所有阶层都包括的话,本人愚见,觉得包括以下几点:耿直(普遍受教育程度低下,不太会玩心眼)自命风流清高(此点文人较多)多愁善感(古诗自己看去)对生活状况的不满,有血性,讲义气(跟现在的义气一词,貌似不太相同)

当然,肯定不只这些,这些只是我的片面之观。

中国的语言很美,意境很美,描写感情的诗句更美。当美好的字词,碰到心思细腻、才华横溢的诗人时,中国语言所迸发出来的艺术魅力,则令天下人为之动容。

今天就请一起看看,古人对待感情,是如何表达的吧。

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

初次相见的那天,屋子里有那么多美好的人,偏偏只对你,我如此钟情,满心满眼,就只有你,旁人都因你的存在,失掉了颜色。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和你才刚刚见第一面,缘何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仿佛你是一个认识了好久的故人,没有陌生感,没有距离感,满腔满怀,都是亲切,让我如沐春风。

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因为你的一个回眸,使我从此对你牵肠挂肚,你明眸皓齿,笑靥如花。只因这回头一笑,百媚丛生,风情万种,我忘记了世间种种,只对你朝夕思念。多希望能得到你的回应,从此和你浪迹天涯,双宿双飞。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你终于感受到我炙热的爱,我们也由最初的陌生人,变成了令人羡慕的两情相悦。我们相敬如宾,我送给你木桃,你回报给我琼瑶。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总是言笑晏晏,不知愁为何物。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但愿我是那天上的星子,而你则是那天上的皓月,让我们的皎洁光辉,夜夜遥相辉映,永远相随。长相厮守是我对我们感情的热切盼望,日月同辉是我对我们感情的美好祝福。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你我恩恩爱爱,浓情蜜意,终于结合为夫妻,我们对待彼此的心,日月可鉴,既然恩爱如此,自然不必怀疑彼此的心。自此,我们一起好好过日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欢声笑语漾满生活。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你暂时离开了我,我非常想念你。独自一个人的夜里,我常常遥望大海的尽头,明月从遥远的海边渐渐升起,此时,远在天涯的你,是不是和我一样,也欣赏着这同一片天空的一轮明月。夜啊,你为何这样深沉,漫漫无垠,失眠之下,对你的思念更深一层。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因着对你的相思,我的整张脸都表现出爱情的甜蜜和思念的苦楚,因为想要发泄我的愁苦,我只能用半张素笺来寄托我对你的思恋。月光渐渐西移,花影逐渐浓烈,多希望此刻,你能与我共同相约在这重重花影中,共同倾诉相思之情。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我如此思念你,不知远方的你,是否也在苦苦思念着我呢?如果果真和我抱有同样的思念,那么,也不枉费我夜夜失眠想你,日日心不在焉念你。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久等你不回,再次听到你的来信,竟然是你变心的消息。我不敢相信,曾经您浓我浓的两个人,怎么轻易就变了心呢,而你怎么不爱我了呢?你却轻描淡写得说,情人间本来就是容易变心的。听听,多么无情,多么令人心灰意冷,原来你竟是个薄情之人。

数见如同初相见,到老终无怨恨心

现在想想,与你在一起那么长时日,曾怦然心动过,曾如胶似漆过,曾举案齐眉过,曾幻想白头偕老过,不曾想,你竟然已经变心。初见时多么美好,如果日后的每一次见面,都保留着初见时的感觉,那么,即使我们一直相处到天荒地老,你也一定不会对我产生厌弃之心。可惜,不可能相见总如初见,我高估了自己,更高估了你对我的情。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可笑啊,哪有那么多真心长情的人。要说有情,恐怕也只有那庭前洒落的月光,不管何时何地,都还在为离人照耀着满地落花,无私却又不改初衷。

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虽然你狠心离开了我,背叛了我们的感情,但是大度如我,我依然对你充满祝福,愿我们分离后,各自幸福美满,只是,从此,再无需瓜葛。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我虽遭遇抛弃,情感曲折,但是,我并不灰心气馁,我乐观豁达,欣欣向上,对待爱情,对待美好生活,我仍旧充满向往,纵使物是人非,人去楼空,我也仍然相信,美好的生活一定会再次光顾我,就像那满树争艳的桃花,笑着盛开在和煦的春风中。

亲爱的读者们,你们有没有被古人的浪漫情怀和横溢才气所折服呢?你们还知道哪些美好意境的诗词,欢迎留言,供大家共同欣赏。

对于每一个读到先秦文字的读者来说,孔子和《诗经》是这一时代文学的重要符号。《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赋予了我国文化的源头的美誉。从某种意义上说,《诗经》甚至可以与西方人的《圣经》相媲美。而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东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以孔子为代表创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时至今日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孔子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代,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与《诗经》已不是那个时代的文学符号问题,它们都已上升到了中国的文化层面,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信息,乃是整个中国社会文明进程。

传统的东西是一种永恒的东西。传统是历史长期的积淀,是一个民族宝贵经验的结晶,是一笔十分丰厚的资源,是转型社会进一步发展和创造的基础。所谓的文化传承,就是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和继承。如果说《诗经》和《周易》代表了前一个时代,而战国勃起的诸子百家哲学与散文代表了后一个时代。孔子恰恰处在这两个时代的转折时期。孔子对于《诗经》“述而不作”的做法,进一步说明孔子晚年对《诗经》的整理只是删定。孔子一方面在不自觉地,部分地继承,运用先代的情感表达方式,吸取《诗经》各种美学价值,同时却也在愈来愈理性将《诗经》进行切割,分类,从中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并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阐释《诗经》。孔子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对《诗经》,这部中国文化的源头进行了自觉与不自觉传播和继承。

同时,文学进程,从来都是和民族心理,民族思维,及社会历史的发展相联系的。文艺的发展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活力和创造力,它与当时的历史阶段相适应,是这一时期民族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的感性显现。《诗经》是西周、春秋时处于孕育、形成中的中华民族的社会和精神风貌的结晶,是这一时期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意识等种种社会条件交汇的产物。孔子正是顺应了当时社会大流的价值取向,建立儒家学派的思想体系。

中华文化的生命特征,也就是文化生命,主要体现为“仁”。中华文化以仁为根本精神。仁,将宇宙人生融为一体。以孔子为代表儒家倡导仁和礼的统一思想,被李达五在了四个层面的深刻的阐明:

第一, 以“君君臣臣父子父子”,“天地君亲师”为核心的血缘伦理基础;

第二, 以持中、保守、内向、克制、忍让,即“温良恭俭让”为标准的心理基础;

第三, 以忠孝节义为宗旨,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友爱互助的人道主义精神;

第四, 以“修身齐家治天下”为人生追求目标的个体人格。(1)

孔子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2)的说法,实际上是讲“仁”本身就是为了释“礼”。学礼,懂礼,行礼,护礼,就是儒家君子的责任与风度。儒家“仁”的本质就是维护等级之礼,法规之礼,人际之礼,为人之礼。这种在春秋战国的社会生活大变动的背景下的道德文化,实际上是以君王意识,家长意识为构建核心,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一元化标准。这样的道德文化取向正好适应了当时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体现了先进的封建生产力的需求,从而能够很快地发展为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为后代封建君王所提倡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诗经》不仅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同时也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孔子说:“依于仁,游于艺”(3),只有依照仁的精神,才能创造诗歌的生命。以这个观点去看《诗经》,无论是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的《生民》、《大明》,反映劳动生活的《七月》、《丰年》,描写爱情婚姻的《关雎》、《卫风·氓》,以战争徭役为题材的《采薇》、《王风·君子于役》,还是反映上层社会欢乐、和谐的燕飨诗《小雅·鹿鸣》、《大雅·既醉》,揭示政治黑暗的怨刺诗《荡》、《正月》等,都是以善良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为根底,都是要“经夫妇,成孝敬,美人伦”,以达到孔子所倡导的艺术标准,即“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4)的政治标准。

如《硕鼠》里,对于那个不劳而获的统治者,早已经忍无可忍了,但他也只能“逝将去汝,适彼乐土”的消极选择。君权的思想在统摄着他的思想,在无奈的压迫下,人唯一能做的就是从自身的出发,另寻一块修身养性的乐土,正应验了:诗可以怨而不可怒也。 《诗经》一些作品赞美贵族阶层的才德容仪,颂扬温文尔雅、谦恭有德的彬彬君子,抨击失德违礼之辈不如:“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5)这本身就在强调仁礼统一的道德修养标准,即体现了“诗可以观”的社会认识作用。再如《采薇》、《出车》、《六月》等,堪称中国边塞诗的源头,写战争,回避刀光剑影,恐怖血腥,其主要意义就是回避战争,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弃,对和平统一的渴望,正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大一统思想。如《秦风·无衣》里所描绘的战争前的情景,就要求大敌当前,所有的臣民都应该“修我戈矛,与子同仇”(6)。

如果说,《采薇》等通过兴、观而有“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微微怨悱的话,那么《秦风·无衣》则可以看成是教育群臣民,号召臣民同仇敌忾的“群”。孔子所谓的“诗三百,一言蔽之,思无邪”的论述,即无邪就是要合理。礼即理,就是在儒家道德规范,儒家思想文化原则下,诗歌观念取向和诗歌创作的原则,就是要体现仁的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

正因为孔子与《诗经》有这么一种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诗经》才具有了经典意义。但是这才只是开始。《诗经》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被作为官方的一种思想被提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人们在重视之后,就会把孔子所说的话,孔子所用的教材、各种文献经典化、神圣化。这个神圣化、经典化的过程就是上一讲张隆溪教授所说的“阐释”。《诗经》是当时的人所写的诗,和我们现代人所写的诗并没有不同,但是要经典化,就必须把《诗经》的作品从普通的文学作品提升到儒学经典的地位。这个过程就是把一般人写的诗变成经典的过程。在经典化过程中,人们对“诗”的阐释就附加了许多并不是作品本身具有的内容。也可以讲,在《诗经》经典化的过程中,讲了不少歪理。

所以要正确地看待孔子与《诗经》的关系,把握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需要将两者置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的大背景中去思考,才能最终得出两者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也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符号,是现代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依据。同时,它们的关系必将随着历史的发展,呈现新的价值内涵,就有待于我们今人去挖掘,从中吸取对我们现代化建设有意义的道德、思想方面的文化。

什么是幸福?是很多人想要得到答案的一个问题,幸福就是指一个人被满足之后产生的喜悦、愉快的心情,并且能够一直保持的心理情绪。古人的幸福跟我们现代人的幸福是无可比拟、无法比较的,都有各自对幸福的衡量标准。

一、古人的幸福

古人的生活是非常和谐和宁静的,虽然没有高大上的科技,没有便捷的交通,没有舒适的住房,但是古人却能够在太平的年份安分守己的守着自己的家,守着自己的祖业,能够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做一些小生意或者而在田间耕种,生活非常的惬意和舒适。没有太多纷杂事物的打扰也没有生活的压力,只要一家人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就是很大的幸福,所以古人的幸福在于生活上的惬意与满足,如果在当时而言,他们也是非常幸福和开心的,这就是他们幸福概念。

二、现代人的幸福

现代人的生活也有好处,虽然说我们没有了那种田间惬意的幸福,但是我们却增添了很多改善生活质量的东西,比如说便捷的交通,还有逐渐发展的医疗条件,让我们的寿命更加延长,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舒适。虽说现在生活当中社会给予的压力非常的大,每个人都要忙忙碌碌去提高自己的经济能力,但是依然也有生活中点滴的小幸福,以及和家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所以对现在的人而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达,就是我们的幸福。

幸福是不能互相比较的,只能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衡量。一个人总有他得不到的和得到的东西,只着眼于得到的,那开心和快乐就是幸福,如果着眼于得不到的,那永远都不能算得上幸福,所以现代人的幸福跟古人的幸福是不可以比较的,对当时的人们而言都很幸福。

酒对古代人来说,就是锦上添花,把酒示为生活中不可获确的东西,在文人雅客看来,酒就是抒发感情最好的东西,在好汉对酒,就是一种义气爷们爽,那种情感。这是我对古代人对酒的看法,谢谢。其实酒就是抒发人感情人性深处的东西,酒是个好东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356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