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毫无共情反应,即完全忽视当事人的感受和行为。
二、片面而不准确的共情反应,即理解当事人的经验及行为而完全忽略其感受。
三、基本的共情反应,理解当事人的经验、行为及感受,但忽略其感受程度。
四、较高的共情反应,理解当事人的经验、行为及感受,并把握其隐藏于内心的感受和意义。
五、最准确的共情,即准确把握当事人言语传达的表层含义,亦把握其隐藏的深层含义及其程度。
扩展资料:
共情,最初源于哲学与美学,是我们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后,产生相似的社会性情绪反应的现象。共情的英文写作“Empathy”,最初源自拉丁语empatheia,即“ 感觉的进入",是指人觉察并感知他人情绪的能力,现在学术界一般把“Empathy”翻译为“同理”,“同理心”。
有共情能力的人,意味着能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让对方在安全的体系中释放自我,畅意沟通;有共情力的人,是如阿德勒所说的,拥有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并做出反应的一种能力的人;
有共情力的人,通常更善解人意,有更好的沟通交流能力,人际关系更和谐,亲社会人格更突出,“利他”观念强,更乐于助人;有共情力的人,身心健康水平高,积极的情绪体验也增强了自身的幸福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两千多年前中国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所说的这一句话与“共情”有异曲同工之妙,是的,共情——人皆有之,那是我们生来就有的一种能力。
可以说,共情是一把人们打开互相理解的大门的钥匙,是我们与生俱来感知他人情感的一种能力,能被他人感染也能治愈他人。共情使人们能够做到换位,将心比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人性本善”的体现。
—共情
沟通大致上可以分为5个层次:一般性交谈、陈述事实的沟通、分享个人的观点和判断、分享感受和完全敞开。
一般性交谈只是日常问候之类的浅层次交流;陈述事实是在进行信息交换;分享个人观点和判断虽然属于个人化的东西,给人的感觉仍然是在冷冰冰地讲道理,只有到了分享感受这个层次,才开始有“信任,关心,责任,理解”,也就是说,在这个层次才有爱的流动;最后一个层次,达到了人际沟通的高峰体验,彼此心有灵犀,是一种难以言表的亲密体验。
出品丨张德芬空间
《乘风破浪的姐姐》播出到现在,最让我惊喜的就是阿朵了。
她有一种闯荡江湖,见多了人情世故的坚韧,而这种坚韧又源于她的柔软。
她能够敏感地感受到别人的情绪。
当袁咏琳焦虑着会被淘汰而大哭,她也不禁掉下眼泪:
“我特别理解她这种努力不被人看见的感受。”
她也能透过伪装,发现对方脆弱柔软的部分,恰如其分地呵护着对方成长。
当初拽拽的宁静无法快速进入节目状态,不愿换队服,不喜欢跳舞。
面对难搞的宁静,阿朵似乎早已洞察她强势背后的不安,一组队就提出“我们就是想保护静姐”。
在阿朵无条件的宠爱下,宁静难得的卸下防备,呈现出她最柔软的一面,“如果我们没有晋级,不管是任何一个人走,我跟她们一起走。”
这样有力量的知心姐姐,谁不想拥有?
其实,阿朵所做的就是共情,一种理解他人,并能恰当作出回应的能力。
罗杰斯说, 共情是理解另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经历,就好像你是那个人一般,并且让你所共情的人知道你理解了他。
01
共情的四个层次
共情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1第一层次的共情:共情认知层面。
还记得《妈妈是超人》中,胡可伤心落泪。
那段时间,她常常拍完戏连夜赶回家,睡不够还得送孩子上课。
沙溢不是不心疼胡可,而是想着解决问题,表示是胡可自己把自己搞得很辛苦。
紧接着,胡可却说: “这件事情本身一点不辛苦,最辛苦的是你的态度。”
为什么呢?
胡可需要的却并非问题解决方面的建议,而是情感层面的理解和支持。
沙溢的表达反而侧面否定了胡可在平衡工作和家庭上的努力。
这就是生活中常见的第一层次的共情:共情认知层面,忽视情感层面。
这样的沟通往往让我们越沟通,越孤独。
2第二层次的共情:包含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
心理咨询师李松蔚分享过一个经历。
在一次他和另一位老师合作的家庭咨询中,一个孩子大发脾气开始扔东西。
孩子的父母忍不住制止,他也忍不住帮忙。
处在情绪风暴中,我们往往容易被迅速卷入,深深体验到对方的情绪,和对方一同感到崩溃无力,看不到希望。
此时,在接纳对方的情绪基础上,去发现那些认知层面的信息,往往能帮助对方在无望中看到光亮。
就像是这次咨询,另一位老师却示意他们静观其变。
当孩子的情绪越来越失控,高举玻璃杯要往地上砸。
过了一会,却仍旧没有声响,原来孩子轻轻放下玻璃杯,一一捡起地上的东西放回原处。
孩子是从哪里获得力量走出失控状态的?
其实,在情感层面,他大发脾气,疯狂砸东西。
可是,在客观的事实层面,他砸的却全是摔不坏的东西。
这位老师敏锐看见孩子失控情绪背后自我控制的能力,通过允许的方式接纳对方此时的情绪状态,又通过眼神等非语言方式向对方传达信任。
因为咨询师的共情,看见了孩子自我控制的力量,孩子得以在无望中找回力量感。
认知+情感两方面的共情,往往能够为彼此拼凑出一幅更为完整的图案,提供一些全新的角度。
3第三层次的共情:认知+情感+指导。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有一个精神病人深信自己是朵蘑菇,不吃不喝,待在房间角落一动不动。
心理医生没有强迫他吃喝,也没有试图改变他的认知,说“你其实是个人”。
而是撑着伞,蹲在病人旁边。
病人好奇:“你是谁?”
医生说:“我也是蘑菇”。
过了一会儿,医生站起来走动,病人问:“蘑菇怎么能走来走去?”
医生说:“蘑菇当然能走来走去。”
病人想想有道理,也开始走动。
又过了一会儿,医生拿出汉堡吃。
病人又问:“蘑菇怎么能吃东西?”
医生说:“蘑菇当然能吃东西。”
病人想想有道理,也开始吃。
几周后,病人仍旧深信自己是蘑菇,却能够正常生活了。
生活中,许多指导之所以无效,是因为缺少前面的共情认知和情感的部分。
就比如之前被怼上热搜的综艺《你怎么这么好看》中,一位34岁的女博士在节目中谈到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封闭。
她的话语被频频打断,被不断贴上标签“单身大龄”、“没有口红”、“没有化过妆”、“没有高跟鞋”。
没有认知和情感共情而形成的指导,往往不是对方的需求,而是指导者试图改造对方,源于让对方认同自己的需要。
反观同类综艺《粉雄救兵》中,嘉宾说自己喜欢宽松衣服。
他们并不强迫嘉宾更有“女人味”,穿上紧身衣或是礼服,而是指导嘉宾如何用宽松衣服搭配出时尚感。
真正的指导便是这样,我努力走进你的世界,想要了解“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我提出建议,如你所是,而非为我所愿。
4第四层次的共情:认知+情感+指导+资源。
在袁咏琳想要让位时,阿朵的一段话让人印象深刻:
“当队长与年龄没有关系。”
“我就是来支持你的,我觉得你可以。”
“我可以看到你身上的才华,你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的队长。”
“这是你的功课,老天爷放在你面前的功课,你迟早要面对。”
当看见和理解也无法阻止袁咏玲不断自我怀疑,她用几句话就帮袁咏琳梳理出身边的资源。
认知和情感层面的共情能帮助我们走进他人的世界,来引导彼此的沟通。
而指导和发现资源的共情能帮助我们扩展自己的世界,看到以前无法看到的东西,发现新的方向和自我蜕变的可能性。
02
如何培养共情能力?
共情,是建立和维持关系最重要的一种能力。
它既能帮助我们理解彼此,也能让我们灵活地解决冲突。
那么,都知道共情是种好能力,许多人却做不到,为什么?
其实,缺乏共情能力的背后,往往藏着一个怕受伤的孩子。
共情能力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情绪,调动自己的感受才能去理解别人的世界。
有的人缺乏共情能力,是因为他们先隔离了自己的情绪。
他们可能看似冷漠,没什么情绪;可能看似冷静理智,总是想着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或许是因为他们曾在情绪风暴中迷失,感到自己无法应对情绪,认为情绪都是阻碍问题解决的障碍,因此避免自己情绪化。
其次,共情是一种对彼此的关怀,而不是情绪感染。
什么意思呢?
如果你跟一个抑郁的人一起待上十分钟,你很快也会体验到抑郁的情绪。
这样的情绪感染让我们不自觉地体验到对方难以承受的痛苦。
为了避免类似的痛苦,有的人选择关闭心门,对他人漠不关心。
但我们使用共情,其实是为了减轻他人痛苦,也为了让自己更好的生活。
换言之, 情绪感染并不等于共情。
如何做到共情关怀,而不是被情绪感染呢?
重要的是 建立边界。
伊能静始终无法忘怀苦命的童年,恋爱时向秦昊哭诉,秦昊听后,却告诉她:“有病得治!”
他选择屏蔽伊能静如同黑洞般的痛苦,却并未完全回避,而是在冷静后共情对方的认知:
“你现在只有两种可能,第一个跟你一样有病的,觉得你好可怜,你们两个就在这开始演不完的悲情剧;
第二个,想当你医生的,告诉你人生应该要怎么样。
你只会遇到这两种人。”
情绪感染容易模糊人与人之间的边界,让我们不断消耗自己。
而共情关怀意味着你时刻记得,你和他还是不同的;你只是理解了那个人,而不是成为了他。
你可以选择用什么方式共情对方,同时照顾自己。
在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孤独,如同一座孤岛。
当我们具有共情的能力,感知到别人的感受,体验到别人的世界,用共情将人与人相连,让孤岛不再孤独。
这一瞬间的触动,其实是非常珍贵的东西,因为那证明你醒着、你活着。
如同心理学家科胡特曾说:
“共情,就是生命的气息。”
由于工作关系,平时与家长接触比较多。我经常会问到家长们一个话题:“您与孩子关系如何?经常沟通吗?”经常得到以下几种回答:“沟通啊,我说什么他都听。”、“沟通啊,他什么都跟我说。”、“无论我说什么,他都是听着。”、“哎呀,还沟通啥呀,他什么都不跟我说啦。”、“哎,无论我说什么人家都烦。”等等。等我再问:听的一方是如何回应的,说的一方都说了些什么?却发现家长们所说的沟通其实只是说话而已。
沟通,根据沟通双方的关系亲密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由浅入深,依次是:打招呼、说事实、谈想法、谈感受、敞开。比如孩子放学回家,在门口遇见邻居阿姨,问:“阿姨好”,这属于打招呼。孩子回到家跟妈妈讲起班里的事情,开始说事实,说着说着可能就谈起了自己对那件事情的想法或是感受。当我谈到这一部分的时候,有些家长一下子想起来:几年前孩子是这样跟我说的,可后来就不说了。我会追问:你知道孩子为什么不说了吗?回忆一下:在原先他说想法谈感受的时候,你的回应是什么?当说的一方总觉得对方不理解自己不信任自己,甚至否定自己的时候,他就没兴趣再说下去。这样次数增多,慢慢他就关上心门不想说了。而沟遍,不通过说想法谈感受层次是进入不到敞开的程度的。亲子关系这种亲密关系,沟通到敞开才算是亲密,才算是很好的亲子连接。如这样的沟通是可以彼此给到沟通双方以生命力的,因为这样的沟通互相传递的是理解爱信任支持和尊重。如果在一段亲子对话当中,只是一方说另一方听,或者是另一方在被动接受,或者是不敢谈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只是一味的忍着,这就不叫沟通。它只会使双方的心的距离越来越远。像有一些高效的沟通,即使没有说话,只是一个动作或一个眼神,双方彼此能够心领神会,这就是高层次的沟通。所谓心有灵犀。
那怎样才能有如此有效的亲子沟通呢?前提是有一份良好的亲子关系。如果有一份良好的亲子关系,无论父母或子女年龄多大都会有一份高效的高层次的沟通。这样说来,做父母的,从做父母之前就提升自己,做好一切准备,从一开始做父母就保持好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辈子高效亲子沟通的保障。可是对于绝大多数无证上岗的父母来说,孩子小还可以,现学现用;那孩子大了,已经有一份不太和谐的亲子关系,如何改良亲子沟通呢?还有办法吗?回答是当然有办法:可以主动去学习一些亲子沟通方面的知识,什么时候学都不晚,当然越早越好。
那从明天开始,我们就沿着孩子的年龄由小到大,谈一谈如何沟通才能更好支持到孩子的成长。
共情的五层次:
一、毫无共情反应,即完全忽视当事人的感受和行为;
二、片面而不准确的共情反应,即理解当事人的经验及行为而完全忽略其感受;
三、基本的共情反应,理解当事人的经验、行为及感受,但忽略其感受程度;
四、较高的共情反应,理解当事人的经验、行为及感受,并把握其隐藏于内心的感受和意义;
五、最准确的共情,即准确把握当事人言语传达的表层含义,亦把握其隐藏的深层含义及其程度。
共情沟通技巧:
1、沟通需要换位思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需要换位思考,多考虑对方的处境,能让自己的语言不会伤害到对方,同时能够让自己得到对方的欣赏;
2、沟通时不揭人短,在与人沟通的过程当中,最忌讳的就是揭人短处,不要让对方难堪,否则会导致彼此的关系变得紧张;
3、沟通中需要面带笑容,真诚的笑容能够让对方更容易接受,同时也就有继续聊天的动力,这是共情式沟通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4、学会倾听对方的话语,当对方在说话的时候,一定不能去打断,而是应该用心去倾听,这样能够让对方感受到自己被尊重了;
5、学会真诚地赞扬别人,在沟通的过程当中,要学会去赞扬对方,把对方的优点扩大化,能让对方感受到开心;
6、不要随意点评别人,在沟通的过程当中,如果对别人有一定的意见,这个时候不要随意去点评,否则会让对方下不来台。
根据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John Powell)的观点,沟通大致上可以分为5个层次:一般性交谈、陈述事实的沟通、分享个人的观点和判断、分享感受和完全敞开。
人际沟通是指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也就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交流各种观念、思想和感情的过程。这种交流主要通过言语、表情、手势、体态以及社会距离等来表示。
人际沟通把人的观念、思想、情感等看作信息,把人际沟通看作信息交流的过程,按照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的说法,这种观点可以说是迈出了很有意义的一步,使之可以用信息论的观点来解释人际沟通的整个过程。
但是,在方法论上却不能认为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因为这种观点忽略了人际沟通的某些重要特点。安德列耶娃指出人际沟通有以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