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审美教育就是通过语文学科教育活动进行美的教育,教育学生怎样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语文审美教育的特点,才有可能更好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审美教育。语文审美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内容的形象性
黑格尔说:“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有统治地位。”美,总是以具体的形象来唤起人的美感的。离开具体的感性形象,审美过程就无从谈起。审美过程,实际上就是审美形象对审美主体产生作用的过程。因此,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的形象性是基本特征之一。语文审美教育尤其如此。
语文审美教育过程,是通过许许多多的鲜明的形象的展示来完成的。有美的人物形象,有美的事物,还有美的风光。当然,在语文教育中,文学作品用语言来抒情叙事,既不能像造型艺术那样直接创造视觉形象,也不能像音响艺术那样直接创造听觉形象,它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展现人或物或景的形象。所以,语文审美教育的内容具有形象性的特点,但这种形象性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学生打开语文教科书,看到的不是直接形象,而是一行行的文字。比如,从鲁迅的《故乡》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少年闰土和对杨二嫂的描写,作者从人物的外貌、性格、环境等方面,把少年闰土和“豆腐西施”这两个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但这些生动的描写初到学生眼里,不过是一行行的文字。只有了解了文字的意义,再经过联想和想像,才能在头脑中出现形象,才能从中受到感染。
语文教育中审美形象的间接性特点,虽不如**等艺术形式那样直观,但是,另一方面,这种特点却使语文教育中的审美形象可以包罗万象,可以超越时空,可以是人们在想像中“看到”的一切立体的、新鲜的、美的东西。
二过程的情感性
美学巨匠蒋孔阳先生说过:“审美教育又是一种情感教育。”世界上任何一种美的形态,都有情感性的特点。美的对象以具体、鲜明、生动的形象作用于人的感官时,首先就是打动人的情感,就是使审美主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因之偕动,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满足和享受,使情感变得纯沽、高尚、充实、丰富,成为力量和创造的源泉。因此,情感性是语文美育的又一特点。
在语文教育中,学生的情感活动以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外在感性形式的感知为前提。事物的感性形式是激发情感的诱因。在感知基础上进行的想像活动中,情感活动更加深沉强烈。这就要求教师在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既要引导学生感知课文中景物形象的描绘,更要引导学生用身心去感受浸泡在这些景与物中的作者的审美情感。
在语文教育中,语文美育的情感性与形象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情感和形象作为动力或中介而成为审美活动的基础,并且伴随和交织在整个审美过程之中;另一方面,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形象引起的。没有美的形象,就不可能产生美的情感。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审美时,要注意把形象与情感有机结合起来,在把握形象中感受情感,在情感的作用下体味形象,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比如,有位教师教朱自清的《春》,开课就以一段开场白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渲染“春”的美好意境,把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春”的形象与蓬勃向上的、欢乐的、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情感紧密结合,启发学生丰富的想像,从而把学生引进课文的诗情画意之中,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启迪,情绪得到感染,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
三作用的效应性
效应性指语文审美教育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整合,多形式、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形成“审美场”,产生整体效应。“审美场”正如“场”这个概念一样,由多种引力和斥力构成。语文教育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必然要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制约,这是形成“审美场”的外部因素;语文教育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师生心理特征,不同的文学作品,不同的文章形式,不同的时空条件,是形成“审美场”的内部因素。这些因素相斥、相济、整合构成语文学科的“审美场”,受教育者在这个“场”中接受美育,产生总体效应。例如,朱自清的《春》写得很美,学习中学生调动了自身的经验,感受到作品中的自然美。善教者当引导学生去发掘文章固有的多种美的形态,形成智育、美育的综合效应。语文审美教育的场效应是整体效应,其多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果互变,形成整体。
毛三艳,湖北武昌职业学院讲师。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能提高人的修养;音乐是一种情感,它能净化人的心灵。音乐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和音乐创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品格意志。从美学角度看,只有培养正确的审美趣味,学生才能有深刻的审美体验,进而形成具有创造欲望的审美情景,让学生在特定的音乐情境中,触景生情,陶情抒性,培养学生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一、欣赏优秀作品,获得审美体验
音乐审美体验是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产生的认识和愉悦。在世界音乐宝库中,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令人难以忘怀,给人以美的感受。如冼星海创作的《二月里来》,沁人心脾,使人仿佛可以嗅到解放区泥土的芳香;印尼克桑创作的《梭罗河》表达了对家乡和祖国的无限热爱,国外的印尼侨民听到这首歌,常常会流下激动的热泪。因此,广大青少年学生应广泛地涉取古今中外的优秀经典作品,在不断地欣赏中获得审美体验。因此,引导学生选择健康向上的歌曲,在欣赏中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力,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从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成为摆在中小学音乐教师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好的音乐作品能带给人以美感,其实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美感必须是“赏心悦目”“悦耳动听”的,在欣赏的过程中实现着理性内涵的积淀。在音乐欣赏中,教师要依据音乐教材,面向学生,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把握教学环节,挖掘教材审美因素,以动情的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带领学生走进丰富的音乐世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趣味,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升华学生的审美体验。在音乐审美活动中,教师要选择审美对象,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审美情趣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境界。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善于表达人的内心情感,学生在进行欣赏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自己的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进行美的熏陶,从而培养自己的优秀品质。
二、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意识
当今社会是一个文化大繁荣的时代,流行音乐会、个人演唱会通过各种社会媒体以其迅猛之势迎面扑来,传播速度之快,传播空间之广,使人连不接受的权利都有点丧失。既然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就有必要有意识去认识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按照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着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健康发展的原则,让学生多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间音乐和外国的优秀音乐作品,扩大视野,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必须提高学生全方位的素质。音乐鉴赏能力是文化艺术修养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音乐鉴赏能力的水平。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让他们学习一些音乐知识,是有益的,是必需的。
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有益于欣赏者对音乐作品的体领会。鉴赏能力与个人的审美理想、艺术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以真、善、美为主旋律,通过正面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并从中获得一定的音乐鉴赏力,提高他们对高尚与低级、高雅与庸俗、广泛与狭窄的辨别能力,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音乐作品。教师要用美的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引导他们欣赏的倾向,要使他们自觉地弘扬民族音乐,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三、领略地域风情,开阔音乐视野
每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有其特定的地域特点。一个地方,除了自然景观、现代文明和繁华时尚外,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便是它特有的地方音乐和地域风情。地方音乐是文明都市的一种沉吟,是原生态的真情流露,它体现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它像方言,像少数民族五彩缤纷的衣服,朴素中透出亲切和繁华来。去丽江,如果不体味一下纳西古乐的表演,丽江之行将是不完整的。那些清远的乐音,丝丝缕缕地飘入耳际,古城的诗韵与风骨在人来人往的喧闹中秀丽典雅,这时,忽然发觉,自己抵达的是另一种心境。
对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成长历程比较简单,对音乐的背景了解非常有限。因此,我们在上课中,要有意识地增加一些地方性的知识,让学生明白,再高雅的东西也要根植现实生活的沃土,不能曲高和寡。陕北民歌吼出了欢快中的忧伤和苍凉,虽令人感觉是来自生活的艰难,但它表达出了陕北人的胸襟和悲而不怆、哀而不伤的精神气质。四川附近南方等地的民歌更欢快些,多的是采茶歌和劳作歌,透着自给自足的满足感和安逸感。听河南豫剧,它的平易近人、雅俗共赏、荡气回肠都离不了乡土气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河南人朴实、热情、直爽的性格。
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
音乐的形式丰富多彩,学生的个性更是千差万别。在音乐教学中,要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学校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音乐教学时间。课堂上,教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一上课就进入“角色”,投入到良好的教学情境中来。由于学生音乐天赋的的客观差异,教师要对所有学生给予普遍的关怀,使他们充满学习的自信;对音乐特长生应给予相应的指导,鼓励他们做音乐专业学习模范。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有新鲜感,时时处于学习的最佳情绪状态。
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积极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而且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当教师进入课堂后,必须要有饱满的热情、最佳的心境和高昂的教学激情,并以此来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通过在课堂上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能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课堂,参与课堂,更好地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因此,音乐欣赏课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努力营造一个“动态”的课堂,激发每位学生的音乐思维。在多年的音乐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接受心灵的洗礼。我们教师应该面对全体学生,为众多未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着想,帮助他们,使他们成为有一定水平的音乐欣赏者,能够从音乐中享受到乐趣。
教育问题是一个大家关注的问题,对于目前社会的现状就是,中国的教育和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虽然重视度不断的提高,但是这样的一个重视不能抵抗教育质量查的问题,还需努力。下面小编带大家去关注一个问题,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有哪些?
1、审美教育是美学和教育学的“合金”,是整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美育,就不可能有个性充分的全面发展”。尽管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其功效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但是,它却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样,渗透在人的心理领域的各个方面。并以它独特的功能,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审美教育促进个体和谐发展。审美的基本功能就是塑造完美的人格,而塑造完美人格的关键或中心环节在于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的建造“从个人来说是经过教育的结果,所以讲欣赏能力,就直接牵涉到培养这个心理结构的问题。假如我们所受的艺术熏陶多,文化教养水平高,那就会使心理结构丰富,审美能力强,你就能够在人家不能够发现美的地方发现美”。并进行美的创造。因此,可以说,审美教育有助于智力和品德的发展。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同时又是审美的人。
3、审美教育对智育发展的作用。关于审美教育提高人的智力问题,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实际教育中,往往只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审美教育。不但如此,从“重理轻文”这一现象中也能折射出美育教育的这一尴尬。这一后果就是导致一个奇怪的现象:现在的大学生是有知识没文化的一代。
4、当我们面对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思考如何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时,重新评价美育对发展人的创造性的特殊功能与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育是感情与理性协调统一的教育形态,但与偏向于逻辑思维、理性素质的教育形态(如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教育)相比,更偏向于感性教育。智育着重于知识方面的教育,美育着重于感情、意志方面的陶冶。既不能互相代替,也不能偏废任何一面,只有两者并重,才能使知识和感情调和并正确认识人生价值。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美育教育的重要性这一问题的有关资料整理。对于美育教育还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对于教育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做到全面,但是一个问题就是教育很难达到一个全面,需要国家投入到很多的人力物力,但是中国的社会事实还是教育的投入很少。
美术教育教学是培养少儿审美能力,提升少儿学习能力,引导少儿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美术教育中,激发少儿的绘画情感,是提升少儿美术学习的一个途径。
通过激发少儿在美术知识学习中的绘画情感,首先最重要的,是能够激发起幼儿学习美术,学习绘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兴趣的培养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幼儿学习和入门。激发少儿的绘画艺术情感,是情感教学的一个途径,通过情感的唤起,让幼儿从内心的感情中对美术学习,绘画学习有不一样的认知。很多孩子在少儿时期对于各种课程的学习比较有排斥心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少儿学习的质量,对于少儿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效果的实现都是不利的。当前,针对少儿学习的标准和少儿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少儿教学内容的重点部分,兴趣培养和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激发之间联系紧密,因此通过美术教学中对少儿进行情感激发,能够更好地辅助少儿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融入学习环境,并萌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此外,激发少儿的绘画情感,也是从内心提升少儿绘画思想,培养美术思维的一种方式。美术学习不仅需要学生能够掌握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要端丽一种美术思维,绘画是一种艺术,艺术中贯穿着思想,如果艺术的思维思想匮乏,绘画者就不容易创作出更好地作品。因此,美术教学培养少儿的绘画情感,激发他们对绘画的热情和情感,是提升他们创作水平的举措,也是保障少儿绘画过程中,有更加优秀的作品的途径。
二、美术教育中少儿绘画情感激发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美术教育中,激发少儿的绘画情感对于培养少儿绘画能力,提升他们的美术学习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特别是是美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思想以及教学的整体课堂设计等,都存在着激发少儿绘画情感能力不足的情况。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教师不重视少儿美术教学中绘画情感的培养
在美术教学中,少儿绘画情感的培养需要教师来引导,具体的少儿绘画情感培养的效果,需要教师来衡量,并且直接能够反映在绘画作品上。当前,在少儿美术教育中,很多教师对于少儿绘画情感的培养不够重视,教师对少儿美术能力的培养更加侧重于绘画基础知识的培养,培养幼儿掌握绘画笔法,绘画色彩搭配以及总和绘画能力的提升等。所以,教师对于少儿绘画情感的培养重视程度有限,少儿自身缺乏对绘画情感思考的意识,长此下去,在少儿美术教育中,学生能够被激发的绘画情感会被压制,绘画的能力也会受到制约。错过了少儿时代的绘画情感激发培养,未来的少儿美术教学面临的的情感激发压力也会增加。
(二)教师课堂课堂设计缺乏情感激发途径
在少儿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多角度多层面对少儿的绘画能力进行培养,特别是艺术情感的表现,艺术思想的升华,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从小对少儿开始发掘,而对少儿美术能力发掘的过程,就是教师激发少儿绘画情感的过程。如何实际的做到对少儿绘画情感的激发,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
当前在少儿美术教学中,很多少儿美术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设计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少儿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由于教师课程的设计缺乏积极的激发途径,导致了少儿很少有机会通过美术绘画课程的学习发散自己的绘画情感。教学设计对于教学成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少儿美术教学中,教师没有能够较好的对少儿绘画情感进行激发,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教学设计的水平较低,教学的方法比较传统,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机会突出展现绘画热情和表达绘画情感。所以,这种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设计也是少儿美术教学工作的重点。
三、美术教育中少儿绘画情感的激发措施分析
美术教育对于少儿美学思想的培养,审美意识的培养等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在美术教育中,对于少儿绘画情感的激发还存在不足,少儿绘画情感的表达受阻,未来,如何做好少儿绘画情感的激发,提升少儿绘画情感的表现力,是美术教育工作中需要不断探索的内容。
(一)提升美术教师对少儿绘画教学情感激发的重视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美术教师对于少儿情感培养情感激发发挥着引导作用。当前很多少儿教师不注重对少儿的情感激发,在教学中不侧重于对少儿的情感培养,这是不对的。
未来,学校要加强对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关注度,给与少儿美术教师更多的机会掌握更加充分的教育手段,提升少儿美术教育的整体水平。特别是在少儿美术教师的教学思想培养方面,要更加侧重对美术教师教学思想的提升,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少儿美术教学的重要意义,认识到美术教学中绘画情感对于少儿未来美术课程学习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美术教师才能够在未来的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方法方面更加侧重对对少儿的绘画情感培养,这将更加有助少儿绘画情感的表达和激发。
(二)教学内容设计从兴趣入手
培养少儿绘画的情感,在教学手段方面需要教师深入研究,特别是兴趣教学,对于少儿绘画能力绘画情感的激发是非常重要有意义的。学生在少儿时期,对于社会事物的兴趣度比较高,因此,教师在美术教育中,应该抓住少儿的兴趣点对他们进行美术教育和绘画培养。例如在上课过程中,动物是少儿更加感兴趣的事物,但是常见的小猫小狗等动物对于少儿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新鲜感,在兴趣吸引力方面的力度比较薄弱。在此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绘画一些不常见的动物,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在绘画过程中还可以穿插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内容,更好地吸引少儿参与到绘画课程,并且从中激发他们的绘画情感。动物绘画方面可以选择企鹅,孔雀等不常见的动物,这样,可以放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凭借自己的印象和认识去绘画,教师可以辅助一些相关的小故事,这样能够对幼儿更有吸引力,激发他们的绘画情感,更好地将情感凝聚在绘画过程中。
(三)教师要在教学中强化对幼儿的引导作用激发绘画情感
教师对于少儿绘画情感的激发发挥着主动的作用,针对少儿绘画情感激发不够充分的问题,未来,少儿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对少儿的绘画情感的引导,在教学设计方面,要将绘画情感激发目标融入到教学设计中,将教学设计的内容与少儿绘画思维和绘画情感结合起来,提升绘画情感激发在教学设计目标中的地位,更加全面的对少儿情感激发提出全面的设计方式。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方式,加强课堂的教学沟通,这样一方面凝聚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跟着教师设计的思路去表达绘画思想,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迸发出绘画思想,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教学成果,这需要教师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寻找更加广泛的渠道来实现。
结束语
美术教学贯穿于少儿教学的始终,未来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更加重视对少儿绘画思想和情感的激发,同时,设计多种教学模式,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拓展少儿的绘画思维,更好地促进美术教学的发展。
美育教育是指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和文化传承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教育,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首先,美育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学习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时,学生需要观察、分析、评价和创造。这些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更为敏锐。同时,美育教育还能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使他们能够欣赏和理解各种艺术形式,从而培养出自己的独特审美趣味。
其次,美育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众所周知,艺术形式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技能训练,更是通过文化传承来培养人类情感、思想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学习艺术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感。
最后,美育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艺术形式的创作需要学生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美育教育的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锻炼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具竞争力。
综上所述,美育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全面发展还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美育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艺术教育资源。
摘 要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是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形成一定审美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的教育。美育是中专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美育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能力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中专学校 美育教育 审美观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其《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一文里提出了“四育”——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著名教育家王国维也说过:“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不可不留意也。”可见,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是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形成一定审美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的教育。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我们不仅要重视物质文明建设,也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中专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驿站,那么中专学校美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中专生的美育教育如何开展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是美育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中专生处于成长阶段,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缺乏正确的审美观点,所以说学校美育首要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呢?
(一)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基本知识
教师首先应通过普通文化基础知识教育学生进行美育,它不仅以知识的形态传授给学生,同时也传授着美的信息,教师要善于发掘各学科的审美因素,揭示各学科的审美价值。比如说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可以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学工具,了解人类文化发展史,从而认识美的起源、美的本质、规律及其价值,为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审美意识打基础。语文、英语的阅读能提高鉴赏能力,写作和临摹书写能显示学生表达美和创造美。
其次是体育学科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进行美育。学校体育学科和课外体育活动的任务主要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获得体育运动的知识技能。同时也是美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其一学校体育通过严格和科学的身体练习,促进学生肌体的健美发育,获得人体的自然的形体美。其二,学校体育可以培养学生严格的组织纪律性以及荣誉感、竞争心等,获得健康的社会生活美。其三,学校体育与艺术结合,可以使学生获得体育运动的艺术美,各项运动项目中运动的体态、技艺、速度、力量、造型等,在竞争激烈的比赛中给人以敏捷、舒展开朗、节奏鲜明和富有蓬勃生气的美的感受。因此教师应通过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形体美、社会生活美和运动的艺术美,使学生形成健美的概念和标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二)通过大自然培养学生的自然美
大自然是美育取之不尽的源泉,大自然中的景物绚丽多彩,千姿百态。辽阔的原野,巍峨的山岳、奔腾的江河,浩瀚的海洋各有特色。通过大自然进行美育,能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学生审美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踏青、参观、旅游,结合自然景物、名胜古迹讲解当地风土人情、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名人诗词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美的感受,合理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利用大自然进行美育,便于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才能。
(三)通过日常生活培养社会美
日常生活中包含着大量的审美因素,生活中的饮食起居、衣着打扮、言谈举止、待人接物都反映人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美,学校环境应整洁、宁静、优美,教师的服饰应大方、得体,举止要端庄、有礼貌,使学生能在充满生气的环境里收到美的熏陶,从而更好地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二、培养学生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优美的环境、美好的生活都是人类创造的。为了美好的未来,要注重对学生表达美和创造美能力的培养。
首先培养学生善于在生活中表达美,如举止要文明、仪表要端庄、衣着要打扮得得体,待人接物要讲礼貌、谦逊大方、不讲粗话、脏话。
其次要组织学生参加艺术欣赏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和生活中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才艺与特长。启发他们通过思维想象来创造美。比如,让学生自己设计黑板报;通过机械制图学习,让学生自己设计机械部件的形体;在体育课中让学生通过想象设计一套展示型体的健美操(动作);教室的布局让每个学生都谈谈自己的设计观点等等。
总之,美育是中专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美育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能力的主要途径。美育是其它各育无法取代的。因此,学生必须重视美育,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精神生活、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使学生善于在社会生活中发现美、表达美和创造美,把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