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岛和袁枚是哪一朝代的人

贾岛和袁枚是哪一朝代的人,第1张

贾岛唐朝诗人;袁枚清朝诗人。

1、贾岛,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唐代诗人,号“碣石山人”。据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才华,并成为“苦吟诗人”。

2、袁枚,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扩展资料

1、贾岛的家乡范阳曾是安禄山的老巢,安史之乱平定后,这里又长期为藩镇所据,处于半隔绝状态。贾岛出生于平民家庭,门第寒微。所以他早年行事率不可考。传说他30岁前曾数次应举,都不得志。失意之余,又迫于生计,只好栖身释门为僧,取法名无本。

贫困的家庭景况,枯寂的禅房生活,养成他孤僻冷漠而内向的性格,耽幽爱奇,淡于荣利,喜怒鲜形于色,世事颇少萦怀。但他仍酷爱吟诗,常常为构思佳句而忘乎所以,“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贾岛也因此被视为唐代苦吟诗人的典型。

贾岛是个半俗半僧半仙的诗人,他文场失意后,便去当和尚,法号无本。无本者,即无根无蒂、空虚寂灭之谓也。看来他要一辈子念佛了。但后来与韩愈相识,执弟子之礼。在韩愈的劝说下,还俗应举,中了进士。为僧难免思俗,入俗难弃禅心。

他是苦吟诗人,行坐寝食,都不忘作诗,常走火入魔,惹出麻烦。据说曾出了两次交通事故。

2、袁枚倡导“性灵说”,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

文笔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主要传世的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补遗》,《随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乾隆五十三年(1788),73岁的袁枚,受沭阳知名人士吕峄亭的邀请,又到沭阳作客,沭阳各界,一部分人曾趋前30里迎接。袁枚面对如此拥戴他的民众,写下了情意真挚的《重到沭阳图记》。

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1798年1月3日),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

-贾岛

-袁枚

《正月十七夜》袁枚

满窗月色满地烟,

mǎn chuāng yuè sè mǎn dì yān ,

千点寒鸦一客眠。

qiān diǎn hán yā yī kè mián 。

梦里忽惊蝴蝶影,

mèng lǐ hū jīng hú dié yǐng ,

梅花飞过枕函边。

méi huā fēi guò zhěn hán biān 。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

袁枚倡导“性灵说”,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文笔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主要传世的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补遗》,《随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等。

乾隆三十八年(1773)诏求遗书,将所藏书传抄罕见者皆献于清廷,并作有《散书记》以纪。藏书印有“道素之门”、“百石山房”、“华里神仙”、“钱塘苏小是乡亲”、“此间乐”、“子才一阅”、“随园珍藏图书”、“小仓山房藏书之印”等。

乾隆五十三年(1788),73岁的袁枚,受沭阳知名人士吕峄亭的邀请,又到沭阳作客,沭阳各界,一部分人曾趋前30里迎接。袁枚面对如此拥戴他的民众,写下了情意真挚的《重到沭阳图记》。袁枚在这篇短文中深有感受地说:“视民如家,官居而不能忘其地者,则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官爱民,民爱官,此真不失为一方父母官的范例。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以下是我整理的袁牧是哪个朝代的诗人,欢迎阅读!

 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

 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调江苏,先后于,历任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名声,奈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嘉庆二年(1797),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

 袁枚倡导“性灵说”,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文笔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主要传世的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补遗》,《随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人物生平

 康熙五十五年三月二日(1716年3月25日)生,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

 乾隆四年(1739),24岁的袁枚参加朝廷科考,得大司寇(刑部尚书)尹继善,相助,得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1742),外调做官,曾任沭阳(1743年-1745年)、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推行法制,不避权贵,颇有政绩,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

 乾隆十四年(1749),父亲去世,袁枚辞官养母,在江宁(今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

 乾隆三十八年(1773)诏求遗书,将所藏书传抄罕见者皆献于清廷,并作有《散书记》以纪,藏书印有“道素之门”、“百石山房”、“华里神仙”、“钱塘苏小是乡亲”、“此间乐”、“子才一阅”、“随园珍藏图书”、“小仓山房藏书之印”等。

 乾隆五十三年(1788),73岁的'袁枚,受沭阳知名人士吕峄亭的邀请,又到沭阳作客,沭阳各界,一部分人曾趋前30里迎接。袁枚面对如此拥戴他的民众,写下了情意真挚的《重到沭阳图记》,袁枚在这篇短文中深有感受地说:“视民如家,官居而不能忘其地者,则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官爱民,民爱官,此真不失为一方父母官的范例。

 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1798年1月3日),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

  主要作品

 文集:《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随园食单》、散文 、尺牍等30余种;

 笔记小说:《子不语》(又名《新齐谐》)24卷及《续子不语》10卷;

 散文:《祭妹文》、《峡江寺飞泉亭记》、《黄生借书说》、《所好轩记》等;

 骈文:《与蒋苕生书》、《重修于忠肃庙碑》等;

 手札:《致尤荫手札》;书法灵动清雅,不事雕琢,自然闲适,正合于袁枚“性灵”之主张。虽法度稍欠,然才情横溢,亦为佳构。

袁枚是清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也是一位颇有贤名的县令。他出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乾隆进士,曾为翰林院庶吉士。乾隆八至十年(1743-1745)任沭阳知县。此时,正是所谓“乾隆盛世”,但在沭阳民间,却是万户萧疏、悍吏横行的现实。一个沭阳县,竟有“饥口三十万,饿毙者不计其数”。袁枚面对这“路有饿殍、哀鸿四野”的惨状,拿起蘸着血泪的笔抒发感慨:“百死犹可忍,饿死苦不速,野狗衔髅髑,骨瘦亦无肉,自恨作父母,不愿生耳目。”他以犀利的笔触,对那些“苛政猛于虎,悍吏虐于蝗”置人民生死于不顾的贪官污吏,进行无情的挞伐。他要“纾国更纾民,终为百姓福”。

因此到任不久,就开仓赈灾,减免赋税,率民治水,筑有名的六塘子堰。采取多种抗灾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较快地取得了成效。他还严厉管束家属、下属、衙役,不准扰民害民。在讼狱处理上,据史载,他“为政,终日坐堂”,凡“吏民百事,有小讼狱立判无稽留”,大案也从速结案,加上治理有方,社会秩序较前稳定。他与耕夫、蚕妇、工匠、商贩、书生皆有交往,不但关心农事百业,还跻身市场,“关心米价问江东”,心系民生。在封建时代,由于阶级的局限性,袁枚能做到这样,已是难能可贵的了,百姓皆称他为“大好官”。袁枚由于为人正直,厌恶官场倾轧,40岁时便辞官不做,定居江宁(今南京市),住小仓山下,建随园,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安于闲情逸致的生活中。

乾隆十年,他离任沭阳时,百姓夹道送行,攀车饯酒,洒泪话别。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73岁的袁枚,受沭阳知名人士吕峄亭的邀请,又来沭阳作客,沭阳各界,一部分人曾趋前30里迎接。袁枚面对如此拥戴他的民众,写下了情意真挚的《重到沭阳图记》。他在这篇短文中深有感受地说:“视民如家,官居而不能忘其地者,则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官爱民,民爱官,此真不失为一方父母官的范例。 纪晓岚儿时,居景城东三里之崔尔庄。四岁开始启蒙读书,十一岁随父入京,读书生云精舍。二十一岁中秀才,二十四岁应顺天府乡试,为解元。接着母亲去世,在家服丧,闭门读书。三十一岁考中进士,为二甲第四名,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任编修,办理院事。外放福建学政一年,丁父忧。服阕,即迁侍读、侍讲,晋升 为右庶子,掌太子府事。乾隆三十三年(1768),授贵州都匀知府,未及赴任,即以四品服留任,擢为侍读学士。同年,因坐卢见曾盐务案,谪乌鲁木齐佐助军务。召还,授编修,旋复侍读学士官职,受命为《四库全书》总纂官,惨淡经营十三年, 《四库全书》大功告成,篇帙浩繁,凡三千四百六十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九卷,分经、史、子、集四部。纪并亲自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凡二百卷,每书悉撮举大凡,条举得失,评骘精审。同时,还奉诏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基础上,精益求精,编写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为涉猎《四库全书》之门径,是一部研究文史的重要工具书。《四库全书》的修成,对于搜集整理古籍,保存和发扬历史文化遗产,无疑是一重大贡献。在主编《四库全书》期间,纪晓岚由侍读学士升为内阁学士,并一度受任兵部侍郎,改任不改缺,仍兼阁事,甚得皇上宠遇。接着升为左都御史。《四库全书》修成当年,迁礼部尚书,充经筵讲官。乾隆帝格外开恩,特赐其紫禁城内骑马。嘉庆八年(1803),纪晓岚八十大寿,皇帝派员祝贺,并赐上方珍物。不久,拜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衔,兼国子监事。他六十岁以后,五次出掌都察院,三次出任礼部尚书。纪晓岚卒后,筑墓崔尔庄南五里之北村。朝廷特派官员,到北村临穴致祭,嘉庆皇帝还亲自为他作了碑文,极尽一时之荣哀。

正续随园诗话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小字瑞官,号简斋、存斋、随园、随园主人,竹村居士、随园老人等。浙江钱塘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入翰林散馆,曾为翰林院庶吉士,他与纪晓岚有“南袁北纪”之称,是清中叶文坛最有影响的文学家之一,居“乾隆三大家”之首。袁枚在考据成风的乾嘉时期,异军突起,以他为首的性灵诗派,突破了当时诗坛上流行的格调说、肌理说的樊篱,促进了文学观念上的解放,使诗歌创作向表现人之感情的轴心回归。袁枚自乾隆七年(1742)始,先后于江苏漂水、江浦、沐阳、江宁任县令七载,是一位颇有贤名的县令。他抱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思想,七年间颇有政绩,以致“市人至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显示出袁枚是一个清官。袁枚任沭阳知县时,正是所谓“乾隆盛世”,但在沭阳却是万户萧疏、悍吏横行,他到任不久,就开仓赈灾,减免赋税,率民治水,筑有名的六塘子堰。采取多种抗灾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较快地取得了成效。他还严厉管束下属不准扰民害民。他离任沭阳时,百姓夹道送行,洒泪话别。袁枚73岁时,受沭阳知名人士吕峄亭的邀请,又来沭阳作客,沭阳各界,一部分人曾趋前30里迎接。袁枚面对如此拥戴他的民众,写下了《重到沭阳图记》,其中深有感受地说:“视民如家,官居而不能忘其地者,则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袁枚在《所好轩记》中自称:“袁子好味,好色,好葺屋,好游,好友,好花竹泉石,好圭璋彝尊、名人字画,好书。”袁枚的“八好”之中没有“好官”,自然也就淡漠政治;没有“好财”,自然也就少了一份升官发财的欲望;因为袁枚仕途不顺,怀才不遇,为人正直,厌恶官场倾轧,便卸却了繁冗的官任,他33岁那一年,三百两银子购得江宁(今南京市)小仓山随园,在这之后的近半个世纪里,除了37岁那年赴陕西做过不满一年的知县之外,他安于闲情逸致的生活中,徜徉于自己的精神园圃近50年,著述诗文以终,享年82岁,被誉为“一代文星兼寿星”。他在《随园记》一文中称:“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二者不可得兼,舍官而取园者也。”舍官取园的目的一是为了有时间读自己喜欢的书,二是可纵情玩赏风景。袁枚曾说过:“百物可决舍,唯书最难别。”“一日不读书,如作负心事。”看来读书是袁枚的性命所系只要有书读官可以不做。袁枚一生勤于著述,著作很多,现可以断定为袁枚亲笔所著的集子有十种:《小仓山房诗集》三十九卷,《小仓山房文集》三十五卷,《小仓山房外集》骈文集八卷,《袁太史稿》时文集一卷,《小仓山房尺犊》书信集十卷,《犊外余言》短论集一卷,《子不语》笔记体志怪小说集正续三十四卷,诗评《随园诗话》正续二十六卷。《随园随笔》考据文字集二十八卷,《随园食单》食谱集一卷。其中为大家熟悉的散文名篇有《黄生借书说》、《书鲁亮侪》等,其诗作数量尤其可观,遗世七千余首。

袁枚于辞官前即看中小仓山随园,因为此地具有历史文化意蕴,与袁枚敬仰的历史文化名人有联系。随园原名隋园,袁枚曾“考志书知园基即谢公墩,李白悦谢家青山欲终焉而不果,即此处也’,谢公墩乃指东晋太傅谢安当年住地,亦是后来李白向往之处。小仓山是金陵山水之中心,“金陵之胜者”皆在其四周浮现,于小仓山巅可尽览江湖之大,云烟之变,视野开阔,心旷神怡。居于隋园,足可发思古之幽情,续李白斗酒诗百篇之徐烈,有益于实现以文章报国之志,于精神上亦会感到充实,此地山水绝佳,远离城市的喧嚣嘈杂,最适宜隐居。

袁枚买下隋园后即进行改造,而其构思营造之最大特点是任随自然,“就势取景”,按照山水固有的特点予以加工美化,绝不破坏山水原来面貌特征,故取新名为“随园”。袁枚说:“易‘隋’为‘随’,取‘随之时义大矣哉’之意。”此乃《易·随》中之语。袁枚借用此语是标举自己采取顺应时势、任随自然的人生态度,建造随园的方法亦是这种人生态度的反映。袁枚归隐后心境平和淡泊,精神上享受到闲适轻松的惬意,以及无拘无束的自由。其心态一是毫不留恋为官的滋味,二是心境平和,一切唯情所适,认为一切都任随自然,凭着感觉走。

清代诗论学派,综分有四,渔洋山人的神韵诗说,袁枚的性灵诗说,沈德潜的格调诗说,翁方纲的肌理诗说。其中,堪与袁枚匹敌的只有渔洋山人,二人都为清诗坛盟主,然而后世公论,王说犹输半筹。鉴别二说,性灵谓诗当切之有情,咏来有物,这与神韵之“羚羊挂角”、“香象渡河”的神诣是相去甚远,这也是对后世的影响性灵亦较神韵为深之故。它们也有相近之处,皆有清灵气象。袁枚是“性灵派”的开山鼻祖,,性灵诗说于清近三百年立不败之地,从学者不计其数,及当时更见显赫。

袁枚的思想比较自由解放,他对当时统治学术思想界的汉、宋学派、儒家“诗教”表示不满,特别反对汉学考据。袁枚认为“诗有工拙,而无古今”,提倡诗写性情、遭际和灵感。他在《随园诗话》中说:“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强调作诗要有真性情,要有个性,这对当时的拟古和形式主义的风气,有极大的冲击力。他主张直抒胸臆,词贵自然,强调自创精神,这在我国文学史上是具有进步意义的。袁枚思想以孔孟与庄子为基础,又承袭晚明启蒙思想之遗风,尊孔而疑孔,入俗又超俗。他当了几年官就辞职归隐,与诗为伴,与酒共生,乐得清闲,也足可令后人称道。袁枚自辞官之后,创作激情一发不可收。袁枚不好禅学,但他在无意中却应循了禅宗之道,禅家有一通性,便是反对傍人门户。袁枚立性灵诗说时,前有神韵诗说近有格调诗说,除此之外,当时清学文坛中尚有宗崇汉、宋两学考据之风,性灵能从中脱颖而出,除了才学显著,还需要过人的见地和绝不盲从的治学观。

《随圆诗话》是袁枚的代表作,钱钟书在《谈艺录》中对此书称赞不已。袁枚不愿做官,但并非不关心政治。《随圆诗话》开篇第一章就写道:“古英雄未遇时,都无大志。”《随圆诗话·卷一》中,他说:“人有典而不用,犹之有权势而不逞也。”《随圆诗话·卷三》中,他说:“余尝语人云:才欲其大,志欲其小。才大,则任事有余;志小,则愿无不足。”这些都可看出袁枚对政治的用心。

袁枚好食,也是一位烹饪专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文明饮食系统思想的人,第一个大力倡导科学饮食的人,著有《随园食单》一书,是我国饮馔食事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对烹饪术进行了深入细致和广泛的研究。他详细记述了自我国十八世纪中叶上溯到十四世纪的三百二十六种菜、肴饭点,大至山珍海味,小至一粥一饭,无所不包,味兼南北,美馔俱陈,为我国的饮食史保存了不少宝贵的史料。他的《随园食单》虽然是在研究烹饪术,给人们提供吃的知识,但于吃之外也教许多人生的道理。他说:“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 食学在袁枚心里,完全升华到精神体悟、艺术享乐的境界。

袁枚在老年用诗作表达了他的养生观和生死观,颇能给人以启迪。他63岁以后,年年出游名山大川,所谓“遨游二万余里,东南山川,殆被麻鞋踏遍。”年届81岁的时候,他的足迹还伸入到了吴越山水之间。袁枚写的游记充满理趣,由景观而至人生,并无迹可循,不拘一格,他的《游黄龙山记》描述山的文字才20几个,却譬喻精巧,以童年时熔锡形成的印象和山的成因反衬大山的诡异奇骇,使一篇游记变成了山的“自叙”,从而品味到山水之外的美的感受。袁枚他主张动静结合,在读书间隙不妨做点清扫书斋等事,既可活动筋骨,又可创造清洁的环境。

袁枚结交广泛。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在首次进京时感于人情世态,作《鬼趣图》八幅,讽世意味甚深,后来罗聘结识袁枚,彼此甚为相知,于是有了罗聘为袁枚画像之事。据袁枚《戏题小像寄罗两峰》一文,知“袁枚像”画好之后,引起了一场争论。争论的双方是袁枚家人与罗聘。家人面对此像直言画的不是袁枚;罗聘则争辩画的就是袁枚。袁枚出面打圆场,发表了一番高论:“我有二我:家人目中之我,一我也;两峰画中之我,一我也。人苦不自知,我之不能自知其貌,犹两峰之不能自知其画也。毕竟视者误耶?画者误耶?或我貌本当如是,而当时天生之者之误耶?又或者今生之我,虽不如是,而前世之我,后世之我,焉知其不如是?故两峰且舍近求远,合先、后天而画之耶?然则是我非我,俱可存而不论也。”可以看出袁枚含蓄地表达了此画像确实不太像自己的意思,以使家人气平;但其论又给了罗聘很大的面子,且阐释了一番通脱、豁达的人生哲理:人凡事不可“过于执”,应该多角度地看待世间之物,所谓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其中不无老庄意味。

中国书法在清代的发展,相对其他历史时期而言,应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朝代。袁枚善书法,楷、行俱佳。清张问陶《关陇舆中偶忆篇》曰:“随园老人不以书名,而船山太史盛称其书,以为雅淡如幽花,秀逸如美士。一点著纸,便有风趣,奇妙在神骨间,曾为太史写诗一册。”包世臣《艺舟双辑》云其“行书逸品上”。偶写墨梅,逸韵有致。

http://wwwsbkk8cn/mingzhu/gudaicn/suiyuanshihua/

原文在这里 要你看看是不是吧

袁枚

袁枚生平简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是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袁枚24岁参加朝廷的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

著作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子不语》24卷及《续子不语》10卷;随园食单1卷;散文 ,尺牍,随园食单说部等30余种。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倡导“性灵说”。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认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主张直抒胸臆,写出个人的“性情遭际”。主张“性灵”和“学识”结合起来,以性情、天分和学历作为创作基本,以“真、新、活”为创作追求,这样才能将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相结合,创作出佳品,认为“诗文之作意用笔,如美人之发肤巧笑,先天也;诗文之征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饰,后天也”。主张文学应该进化,应有时代特色,反对宗唐宗宋。他讥讽神韵派是“贫贱骄人”,格调派是“木偶演戏”,肌理派是“开骨董店”,宗宋派是“乞儿搬家”。他也反对沈德潜的“温柔敦厚”说,认为“孔子论诗可信者,‘兴观群怨’也;不可信者,‘温柔敦厚’也”。主张骈文和散文并重,认为骈文与散文正如自然界的偶与奇一样不可偏废,二者同源而异流,它们的关系是双峰并峙,两水分流。诗歌清新隽永,流转自如。写景诗飘逸玲珑。

袁枚的文学思想有发展的观点,对封建正统文学观点及形式主义思潮有冲击作用。另外,他强调骈文作为美文学的存在价值,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他的诗多叙写身边琐事,多风花雪月的吟哦,缺少社会内容,有些诗趋向艳俗,不免浅薄甚至浮滑。

江苏古籍出版社巳出版《袁枚全集》共八卷。

年代:清

作者:袁枚

作品:湖上杂诗

内容:

葛岭花开二月天,

游人来往说神仙。

老夫心与游人异,

不羡神仙羡少年。

年代:清

作者:袁枚

作品:马嵬驿[1]

内容:

莫唱当年长恨歌,[2]

人间亦自有银河。[3]

石壕村里夫妻别,[4]

泪比长生殿上多![5]

注释:

[1]马嵬驿:即马嵬坡,在陕西省兴平县西。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到这里,在随军将士的胁迫下,勒死杨贵妃。

[2]长恨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关于唐玄宗、杨贵妃爱情悲剧的叙事长诗,侧重于同情。

[3]银河:天河。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隔开,不得聚会。这两句说:用不到去歌唱当年皇帝妃子的悲欢离合;在人间也有银河,使得千千万万人家夫妻离散。

[4]石壕村: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篇《石壕吏》中的一个村庄,村里有户人家在唐王朝的暴政下,害得家破人亡。《石壕吏》的历史背景就是安史之乱,即《长恨歌》写到的那个时候。

[5]长生殿:华清宫的一座殿。唐玄宗和杨贵妃有感于牛郎织女被银河分隔,七月七日在殿里海誓山盟。表示永世不分。这两句说:象石壕村那样的夫妻决别数也数不清,老百姓的泪水比长生殿上洒的那点泪水多得多了!

#诗词鉴赏# 导语《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是清朝散文家袁枚所创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就和 考 网一起来了解下《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欢迎阅读!

 《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清•袁枚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赏析

 作者夜访友人李晴江,好友饮酒之后,坐在月下吹笛,笛声悠扬,宛如天籁,作者听之情不能禁,于是写出这篇五言律诗来。首联表明了此次听笛的缘由,后三联全是对好友吹笛的情形以及笛声的描写。全诗并无一句议论抒怀,可是全诗却弥漫着一种凄凉的情感:作者通过对好友吹笛的描写,表现了好友高超的技艺和壮志未酬的悲愤,以及作者与友人之间灵犀相通的深情厚谊。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这两句诗抒发的情感主要在后句。“一笛”指笛声,“酒人”则对应上联的“秋士”,都是指好友李晴江,他在借酒消愁之后,还嫌不足,又以笛声抒其情怀。题目中称借园主人为“秋士”,古人云:“春女怨,秋士悲”,所谓“秋士”即谓暮年而不遇之人,好友李晴江即属此类。袁枚自己虽曾步入仕途,任过县令,但因升迁无望等原因,早于七年前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的随园。所以诗人和好友在感情上是相通的。在中国古诗里面,笛声基本上都是幽怨悲哀的意象,这首诗中的“笛声”也不例外。“一笛酒人心”抒发的乃是“秋士”不遇的哀愁之心,而上句说“半天凉月色”,描写笛声在冰凉如水的月色中飘荡,仿佛笛声也浸透了清冷的月色,正所谓秋夜秋士吹秋笛,其笛声里的悲愁哀怨,那自是无以复加的了。而作为李晴江的好友的作者,两人心意相连,虽并未有言语交流半句,但仅通过这幽怨的笛声,就已经达到了心心相通的地步,两人实乃为高山流水之知己。

 扩展阅读:袁枚的简介

 康熙五十五年三月二日(1716年3月25日)生,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

 乾隆四年(1739),24岁的袁枚参加朝廷科考,得大司寇(刑部尚书)尹继善,相助,得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1742),外调做官,曾任沭阳(1743年-1745年)、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推行法制,不避权贵,颇有政绩,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

 乾隆十四年(1749),父亲去世,袁枚辞官养母,在江宁(今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

 乾隆三十八年(1773)诏求遗书,将所藏书传抄罕见者皆献于清廷,并作有《散书记》以纪。藏书印有“道素之门”、“百石山房”、“华里神仙”、“钱塘苏小是乡亲”、“此间乐”、“子才一阅”、“随园珍藏图书”、“小仓山房藏书之印”等。

 乾隆五十三年(1788),73岁的袁枚,受沭阳知名人士吕峄亭的邀请,又到沭阳作客,沭阳各界,一部分人曾趋前30里迎接。袁枚面对如此拥戴他的民众,写下了情意真挚的《重到沭阳图记》。袁枚在这篇短文中深有感受地说:“视民如家,官居而不能忘其地者,则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官爱民,民爱官,此真不失为一方父母官的范例。

 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1798年1月3日),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

 

   

 1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苔》

 2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袁枚《独秀峰》

 3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袁枚《由桂林朔漓江至兴安》

 4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袁枚《由桂林朔漓江至兴安》

 5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袁枚《题画》

 6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袁枚《独秀峰》

 7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袁枚《独秀峰》

 8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袁枚《独秀峰》

   

  扩展阅读:袁枚的人物生平

 康熙五十五年三月二日(1716年3月25日)生,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

 乾隆四年(1739),24岁的袁枚参加朝廷科考,得大司寇(刑部尚书)尹继善,相助,得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1742),外调做官,曾任沭阳(1743年-1745年)、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推行法制,不避权贵,颇有政绩,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

 乾隆十四年(1749),父亲去世,袁枚辞官养母,在江宁(今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

 乾隆三十八年(1773)诏求遗书,将所藏书传抄罕见者皆献于清廷,并作有《散书记》以纪。藏书印有“道素之门”、“百石山房”、“华里神仙”、“钱塘苏小是乡亲”、“此间乐”、“子才一阅”、“随园珍藏图书”、“小仓山房藏书之印”等。

 乾隆五十三年(1788),73岁的袁枚,受沭阳知名人士吕峄亭的邀请,又到沭阳作客,沭阳各界,一部分人曾趋前30里迎接。袁枚面对如此拥戴他的民众,写下了情意真挚的《重到沭阳图记》。袁枚在这篇短文中深有感受地说:“视民如家,官居而不能忘其地者,则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官爱民,民爱官,此真不失为一方父母官的范例。

 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1798年1月3日),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

   

扩展阅读:袁枚的主要作品

 文集:《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随园食单》、散文、尺牍等30余种;

 笔记小说:《子不语》(又名《新齐谐》)24卷及《续子不语》10卷;

 散文:《祭妹文》、《峡江寺飞泉亭记》、《黄生借书说》、《所好轩记》等;

 骈文:《与蒋苕生书》、《重修于忠肃庙碑》等;

 手札:《致尤荫手札》;书法灵动清雅,不事雕琢,自然闲适,正合于袁枚“性灵”之主张。虽法度稍欠,然才情横溢,亦为佳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57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