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 随园诗话原文和翻译

袁枚 随园诗话原文和翻译,第1张

  清朝第一才子纳兰性德(明相之子)

  大清朝第一才子——纪哓岚

  袁枚(1716~1797) 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改放外任,在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任知县,有政声。乾隆十三年辞官,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市),筑室小仓山隋氏废园,改名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从此不再出仕。从事诗文著述,广交四方文士。晚年自号仓山居士。

  袁枚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他活跃诗坛60余年,存诗4000余首,基本上体现了他所主张的性灵说,有独特风格和一定成就。他有少量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诗歌,如《苦灾行》、《征粮叹》等。但袁诗思想内容的主要特点是抒写性灵,表现个人生活遭际中真实的感受、情趣和识见,往往不受束缚,时有唐突传统,在艺术上不拟古,不拘一格,以熟练的技巧和流畅的语言,表现所感受到的思想体会和所捕捉到的艺术形象,追求真率自然、清新灵巧的艺术风格。其中较突出的佳作,主要有两类:即景抒情的旅游诗和叹古讽今的咏史诗。前类如七古《同金十一沛恩游栖霞寺望桂林诸山》,写旅游广西桂林七星岩的观感。其形容洞中钟乳状态:"怪石成形千百种,见人欲动争□□",如万古仙鼠、盘古不死、女娲施变、蚩尤喷雾……,想象"山川人物熔在一炉内"、"忽然罡风一吹化为石",都成了"唐突真宰"、"耿耿群飞欲刺天"的勃勃形象,鲜明而夸张,有浪漫气息。又如七绝《沙沟》写山东境内、黄河北岸的旅途风光和感受:"沙沟日影渐朦胧,隐隐黄河出树中,刚卷车帘还放下,太阳力薄不胜风。"黄昏时在车中所见黄河景色引起诗人观赏的兴致,而北方晚风的寒凉却使他不愿下车,通过这闪念变化的直白,抒发了日薄西山的感慨,寄托着一种朦胧的时代感伤,情在其中,意在言外。后类如七律《秦中杂感八首》之一"百战风云一望收",写远望秦中山川的秋色:"旌旗影没南山在,歌舞台空渭水流,天近易回三辅雁,地高先得九州秋。"历史感慨和眼前景色相交织,融会而比衬,律整而意长,而诗末以幸遇唐太宗的志士谏臣马周自比,显示了远大抱负的寄托和失志不遇的忧伤。又如七绝《马嵬》四首之一"莫唱当年《长恨歌》",指出"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表面上是将白居易《长恨歌》与杜甫《石壕吏》相比,但深一层的诗意独到,讥刺显然。他如《到石梁观瀑布》、《张丽华》、《落花》、《谒岳王墓作十五绝句》等,也都能直抒胸臆,各有新意。由于他有些作品流于浅滑,格调不高,因而贬之者讥其"误以鄙俚浅滑为自然,尖酸佻巧为聪明,谐谑游戏为风趣,粗恶颓放为雄豪……,倡魔道妖言,以溃诗教之防"(朱庭珍《筱园诗话》)。但总的看来,袁诗是"学杨诚斋(万里)而参以白傅(居易)","学前人而出以灵活,有纤佻之病",可谓诗中之"词曲"(尚□《三家诗话》),有弊病,也有创新。此外,袁枚亦工文章,散文如《祭妹文》、《峡江寺飞泉亭记》等,骈文如《与蒋苕生书》、《重修于忠肃庙碑》等,都颇可读,传为名篇。

  袁枚又是乾、嘉时期主要诗论家之一。继明代公安派、竟陵派而持性灵说。他有许多论诗的书信文章,而以《随园诗话》及《补遗》、《续诗品》为诗论主要著作。《随园诗话》除阐述性灵说的理论外,对历代诗人作品、流派演变及清代诗坛多所评述。《续诗品》则是仿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作,立36目,用四言韵文简括诗歌创作过程、方法、修养、技巧等具体经验体会,即所谓创作"苦心"。与公安派相比较,袁枚的性灵说更有针对性,更有反道学、反传统的特点。针对当时沈德潜的格调说和翁方纲的肌理说,袁枚指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随园诗话》卷五)认为"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答□园论诗书》),而并非说教的手段。因此,他反对沈德潜将"温柔敦厚"的"诗教"绝对化,认为"《礼记》一书,汉人所述,未必皆圣人之言。即如温柔敦厚四字,亦不过诗教之一端,不必篇篇如是"。他指出《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并不"敦厚",有的简直"裂眦攘臂而呼",所以他认为"孔子论诗可信者,'兴观群怨'也;不可信者,'温柔敦厚'也"(《再答李少鹤》)。因而他也认为抒发男女之情的艳体诗可以写作,并强调"情所最先,莫如男女"(《答□园论诗书》),指出"《关雎》即艳诗也","阴阳夫妇,艳诗之祖也"(《再与沈大宗伯书》)。至于肌理说,他嘲之为"填书塞典,满纸死气,自矜淹博"(《随园诗话补遗》卷三),以为毫无价值。袁枚性灵说也较深入具体。他把"性灵"和"学识"结合起来,以性情、天分和学力为创作基本,以真、新、活为创作追求。他说:"惟我诗人,众妙扶智,但见性情,不著文字。"(《续诗品·神悟》)以性情为诗人创作之本。又认为"才者,情之发;才盛,则情深","苟非□雅之才,难语希声之妙"(《李红亭诗序》),"诗文自须学力,然用笔构思,全凭天分"(《诗话》卷十五),指出才能、天分是表现性情的必需条件。同时又说:"诗难其雅也,有学问而后雅,否则俚鄙率意也。"(《补遗》卷六)肯定诗歌创作需有学识。对于作品,他首先要求表现性情的真,认为"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否则敷衍成文矣"(《补遗》卷六)。又要求有生气,认为"笔性灵,则写忠孝节义俱有生气;笔性笨,虽咏闺房女儿,亦少风情"(《补遗》卷二),"人可以木,诗不可以木"(《补遗》卷五)。同时要求创新,赞赏姜夔所说"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诗话》卷四)。因而他认为"诗不能作甘言,便作辣语、荒唐语,亦复可爱"(《补遗》卷十)。从上述基本观点出发,他把性灵即性情天分视为先天条件,把学识看作后天努力,认为"诗文之作意用笔,如美人之发肤巧笑,先天也;诗文之征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饰,后天也"(《补遗》卷六)。因此,他并不一概反对对诗歌形式的声律藻饰、骈丽用典等讲究,只要求从属于表现性灵。总起来看,袁枚性灵说较明代公安派前进了一步,显得全面完整,因而一般以为是明、清性灵说的主要代表者。

  袁枚的文学思想的进步意义,不仅表现于诗论性灵说,也广涉文论及文学发展、文体作用等各方面观点。他对于清初盛行的汉学、宋学都不推崇,认为:"宋学有弊,汉学更有弊。宋偏于形而上者,故心性之说近玄虚;汉偏于形而下者,故笺注之说多附会"(《答惠定宇书》),他主张为文不应受"道统"的限制,应根据自己的"天性所长","从一面深造"。指出骈文、古文,各有所用:"一奇一偶,天之道也;有散有骈,文之道也。文章体制,如各朝衣冠,不妨互异,其状貌之妍媸,固别有在也。"(《书茅氏八家文选》)他认为文章的发展都是"际其时也,气运为之也"(《宋儒论》),"唐宋之不能为汉秦,犹汉秦之不能为三代也"(《与孙□之秀才书》),各有时代原因和自己特征。同样,他认为诗歌和文章各有其用,诗言志抒情,文载道本德,因而文章要坚持雅正,主张复古,而"诗有工拙,而无今古"(《答沈大宗伯论诗书》),不主张复古而求创新,不受门户拘束而要兼收众长。可见袁枚文学思想具有发展观点,并有区别地注意各种文学样式的具体功能,因而对封建正统文学观点及形式主义思潮有冲击作用,在当时是进步的。但他的文论不如诗论的影响深广。

  著有《小仓山房集》80卷、《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子不语》24卷及续编10卷等。尺牍、说部等30余种。

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鸡  养鸡纵鸡食,鸡肥乃烹之。主人计固佳,不可使鸡知。

咏筷子笑君攫取忙,送入他人口。一世酸咸中,能知味也否?

陇上作忆昔童孙小,曾蒙大母怜。胜衣先取抱,弱冠尚同眠。髻影红镫下,书声白发前。倚娇频索果,逃学免施鞭。敬奉先生馔,亲装稚子绵。掌珠真护惜,轩鹤望腾骞。行药常扶背,看花屡抚肩。亲邻惊宠极,姊妹妒恩偏。玉陛胪传夕,秋风榜发天。望儿终有日,道我见无年。渺渺言犹在,悠悠岁几迁。果然宫锦服,来拜墓门烟。返哺心虽急,舍饴梦已捐。恩难酬白骨,泪可到黄泉。宿草翻残照,秋山泣杜鹃。今宵华表月,莫向陇头圆。 

寄聪娘 一枝花对足风流,何事人间万户侯。生把黄金买别离,是侬薄幸是侬愁。 上官婉儿论定诗人两首诗,簪花人作大宗师。至今头白衡文者,若个聪明似女儿?湖上杂诗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养马图 养马真同养士情,香萁供奉要分明。一挑刍草三升豆,莫想神龙轻死生。 马嵬驿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山行杂咏(六首选一)十里崎岖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青山似茧将人裹,不信前头有路行。 

谒岳王墓作十五绝句(选一)灵旗风卷阵云凉,万里长城一夜霜。天意小朝廷已定,岂容公作郭汾阳。

过虞沟游虞姬庙为欠虞姬一首诗,白头重到古灵祠,三军已散佳人在,六国空亡烈女谁? 死竟成神重桑梓,魂犹舞草湿胭脂,座旁合塑乌骓像,好访君王月下骑。 

自嘲小眠斋里苦吟身,才过中年老亦新。偶恋云山忘故土,竟同猿鸟结芳邻。有官不仕偏寻乐,无子为名又买春。自笑匡时好才调,被天强派作诗人。

咏钱人生薪水寻常事,动辄烦君我亦愁。解用何尝非俊物,不谈未必定清流。空劳姹女千回数,屡见铜山一夕休。拟把婆心向天奏,九州添设富民侯。 

哭聪娘 记得歌成陌上桑,罗敷身许嫁许昌。双栖吴苑三秋月,并走秦关万里霜。羹事手调才有味,话无心曲不同商。如何二十多年事,只抵春宵一梦长, 

独秀峰 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箴作诗者倚马休夸速藻佳,相如终竟压邹枚。物须见少方为贵,诗到能迟转是才。清角声高非易奏,优昙花好不轻开。须知极乐神仙境,修炼多从苦处来。

1、原文:

古英雄未遇时,都无大志,非止邓禹希文学,马武望督邮也。晋文公有妻有马,不肯去齐,光武贫时,与李通讼逋租于严尤。尤奇而目之。光武归谓李通曰:“严公宁目君耶?”窥其意,以得严君一盼为荣,韩蕲王为小卒时,相士言其日后封王。韩大怒,以为侮已,奋拳殴之。都是一般见解。鄂西林相公《辛丑元日》云:“揽镜人将老,开门草未生。”

《咏怀》云:“看来四十犹如此,便到百年已可知。”皆作郎中时诗也。玩其词,若不料此后之出将入相者。及其为七省经略,《在金中丞席上》云:“问心都是酬恩客,屈指谁为济世才?”《登甲秀楼》绝句云:“炊烟卓午散轻丝,十万人家饭熟时。问讯何年招济火?斜阳满树武乡祠”居然以武侯自命,皆与未得志时气象迥异。

张桐城相公则自翰林至作首相,诗皆一格。最清妙者:”柳荫春水曲,花外暮山多。“叶底花开人不见,一双蝴蝶已先知。“临水种花知有意,一枝化作两枝看。”《和皇上风筝》云:“九霄日近增华色,四野风多仗宝绳。”押“绳”字韵,寄托遥深。

2、译文:

古代英雄在没有找到用武之地时,大都没有立下远大的志向。这样的例子很多,如邓禹只通过文学来寄托希望,马武之希望做一名小小的督邮官。晋文公因有妻室和马匹,不愿意离开齐国。光武帝在落魄时,和李通因为拖税的事情到严尤处打官司。

严尤因感到奇怪就盯着他看了几眼,光武帝回去后对李通说:“严公盯着你看了吗?”他的言下之意是,被严尤注视是一件荣幸的事情。韩蕲王还是无名小卒时,看相的人断定他日后必定被封王。韩大怒,认为看相之人是在讥讽自己,于是挥拳相向。以上这些人都表现了一个特点,即没有料到自己日后会有所作为。

鄂西林相公曾在《辛丑元日》中写过这样的句子:“拿着镜子看自己快要老了,打开门却看到春草还未长出。”他还在《咏怀》中说道:“看来四十岁就已经这样了,那么老到百岁的样子也可以推知了。”这都是他做郎中时所作的诗。品味这些诗词,怎么也不会料到他日后将出将入相。

他做了七省经略后,《在金中丞席上》说:“扪心自问,我们都很幸运地被提拔,屈指算一算,又有谁是真正的济世奇才呢?他还在《登甲秀楼》绝句中说道:“袅袅炊烟像千条轻丝飘浮在中午的天空,此时正是千家万户饭香菜熟之时。请问那年那月会招来济世救民的火焰?只见武侯旧祠被树缝中透来的夕阳照得金黄一片。”

他居然以武侯自比,没有得志时的气象迥然不同了。张桐城相公则不然,他从做翰林一直到做宰相,所作诗歌都是一个风格。他最清秀的诗句有:“柳荫下的一湾春水曲曲折折地流淌,重重叠叠的山峦旁百花竞相开放。”“叶子底下开的花,人虽然看不见,一双蝴蝶却早已知道了。”“在溪边种花就会知道其中的意境,水中映花,一枝便化作两枝了。”

他在《扈跸》上讲:“似乎让人怜悯的龙钟老头,却能趁着满天星斗骑马踏冰。”在他的《和皇上风筝》中又讲道:“风筝在九霄上空飞行,靠日光的照射而绚烂多彩,四面虽有旷野之风的吹拂,风筝却依然仗绳子的稳定作用而逍遥自在。”此处押“绳”字韵,寄托了内心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扩展资料:

1、内容简介:

本书是清代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其体制为分条排列,每条或述一评,或记一事,或采一诗(或数诗),乃随笔式。本书的编撰,旨在倡导性灵说诗论,以反对乾隆诗坛流行的沈德潜格调说与翁方纲以考据为诗的风气。

本书所论及的,从诗人的先天资质,到后天的品德修养、读书学习及社会实践;从写景、言情,到咏物、咏史;从立意构思,到谋篇炼句;从辞采、韵律,到比兴、寄托、自然、空灵、曲折等各种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以及诗的修改、诗的鉴赏、诗的编选,乃至诗话的撰写,凡是与诗相关的方方面面,可谓无所不包了。

本书于作者辞官后开始编撰,正编成书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由毕沅等资助付梓。补遗则写至作者病故为止,成书于嘉庆年间。

2、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7年),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与赵翼、张问陶合称为“性灵派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

乾隆十七年(1752年)袁枚迫于无奈,终于违心再次出山。但袁枚与上司陕甘总督黄廷桂关系极不融洽,于是刚满一年,就请了长病假,急切地返归随园。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

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袁枚24岁参加朝廷的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

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谐》10卷;随园食单1卷;散文 ,尺牍,随园食单说部等30余种。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随园诗话

《随园诗话》年代:清 作者:袁枚

飞云倚岫心常在,

明月沉潭影不流。

明月有情应识我,

年年相见在他乡。

译文:飞云依傍着远山心一直都在,明月沉落清潭倒影不曾流走。明月如若有情应该记得我了,年年都在异乡看见它。

扩展资料: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随园诗话》,清代袁枚的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著作。是一部有为之作,有其很强的针对性。

本书所论及的,从诗人的先天资质,到后天的品德修养、读书学习及社会实践;从写景、言情,到咏物、咏史;从立意构思,到谋篇炼句;从辞采、韵律,到比兴、寄托、自然、空灵、曲折等各种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以及诗的修改、诗的鉴赏、诗的编选,乃至诗话的撰写,凡是与诗相关的方方面面,可谓无所不包了。

-袁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2757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