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离别感慨之情

文言文离别感慨之情,第1张

1 关于离别的文言文

一、唐代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二、唐代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译文:

青山横亘城北,白水流过东城。

我们就要在此分别,一去万里,将要登上孤独的行程。

那飘流不定的浮云正是游子的意境,而依依不肯落下的夕阳却是老朋友的眷恋之情。

此刻挥手离去,我耳边只听到离群之马的哀鸣。

三、唐代王维 《送沈子福之江东》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译文:

杨柳飘拂的渡口行客疏疏稀稀,艄公摇荡着船桨一直驶向临圻。

只有相思的别恨像无边的春色,不论江南江北时刻送你把家归。

四、唐代白居易 《南浦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译文:

在南浦凄凉愁苦的分别,秋风萧索黯淡。

回头看一次就肝肠寸断,好好离去吧,不要再回头了。

五、唐代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

译文:

雄伟的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遥望蜀地,穿过迷茫的风沙好像能望见泯江的五个渡口。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出外做官的人。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就是远隔天涯也像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2 求古代诗句 文言文中表达爱情离别孤单的伤感语句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望夫石 (唐古代经典爱情诗)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相思怨 (李冶)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 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卜算子 答施 (宋)乐婉 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 泪滴千千万万行,更使人、愁肠断。

要见无因见,拼了终难拼。 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

卜算子 (宋)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采桑子(宋古代经典爱情诗)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到团圆是几时?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辛弃疾《青玉案》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宋)李清照《一翦梅》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夜过也,东窗未白孤灯灭。 (宋)张先《千秋岁》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宋)朱淑真《生查子》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吴文英《唐多令》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元好问《摸鱼儿》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唐)李白《三五七言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相信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水深!白居易《长相思》 夜长酒阑灯花长,灯花落地复落床:似我别泪三四行,滴群君满坐之衣裳。

与君别后泪痕在,年年著衣心莫改。(唐)元稹《离思》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泪还惜别,为君垂泪到天明。

(唐)杜牧《赠别》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唐)张籍《节妇吟》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温庭筠《更漏子》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唐)温庭筠《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上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断肠白苹洲!温庭筠《望江南》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唐)李商隐《无题》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五代)李煜《更漏子》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乌夜啼》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宋)欧阳修《玉楼春》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欧阳修《浪淘沙》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持子之手,与子偕老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孔雀东南飞》) 我侬两个 忒煞情多 将一块泥儿 捏一个你捏一个我 忽然欢喜呵 将它来打破 重新下水 再团再炼再调和 再捏一个你 再塑一个我 那其间那其间 我身子里有了你 你身子里也有了我《侬我词》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贞妇贵徇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孟郊《列女操 》)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缺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宋)柳永《雨霖铃》 3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3 求送别,离别的文言文,谢谢~~

查了一下古文,有关送别、离别的文言文,除了魏晋南北朝江淹的《别赋》以外,唐代韩愈写得较多,比如《送穷文》、《送孟东野序》、《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送石处士序》、《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等。

现选一篇韩愈的《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如下:原文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

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鉴赏这是韩愈写给友人董邵南的一篇赠序。

朋友要出远门,写一篇序送给他,说一番勉励和宽慰的话,或者借此发挥点议论,这是当时文人的一种风尚。 这篇序全文仅百余字,由于作者是文章高手,不但写得内容深刻,而且吞吐曲折,波澜起伏,显示出出色的技巧。

首段即有三层意思。“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是第一层。

第一句就不同凡响。这就是前人所说的“前层落墨,起笔不凡”。

具有提挈、笼罩全文的作用。“董生举进士”至“郁郁适兹土”是第二层,主要是说董邵南到河北去的缘由。

又说明了他此去是出于不得已。“吾知其必有合也”是第三层,话说得十分肯定。

这就回应了前文“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一句。“感慨悲歌之士”,泛指荆轲、高渐离一流人物。

荆轲、高渐离都是好侠尚义之士,在历史上留下过美谈。在古代的燕、赵,这样的人物很多。

而董邵南也是一个重节操、有才能的人。韩愈诗中有一首诗,题为《嗟哉董生行》,诗中称赞董邵南的侠义和孝行。

这样的人到燕、赵去,自然是会得到赏识和重用的了。 次段也可分两层。

“夫以子之不遇时”至“出乎其性者哉”是第一层,意思还是在说祝愿董邵南此行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接着笔锋一转,转到第二层,提出“风俗与化移易”的问题。

韩愈的意思是要说一个地方的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董邵南到古代的燕、赵去,是一定会“有合”的,但是到今天的河北去,能不能“有合”,就不一定了。

那么今天的河北变得如何呢?韩愈没有说,也不便说,他只是提出“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的疑问,并要董邵南去证实一下。话虽不明说,但他真正的意思已隐含其中。

韩愈的本意,是不赞成董邵南去河北的,因为当时的河北,已是藩镇割据的地方。唐代自安史之乱后,藩镇之祸延续了数十年,唐宪宗即位讨平吴、蜀叛乱,力图统一国内。

但河北地区,仍然保持着割据一方的局面。这种封建割据,破坏了唐朝的安定统一,是与历史的发展和人民的利益相违背的。

韩愈是反对封建割据的,所以他不赞成董邵南到河北去为藩镇效力。他虽然同情董邵南的遭遇,但出于对他的爱护,还是向他提出忠告,劝他在政治上不要走入歧路。

因为是送行,韩愈不便把话说得太直露,只能含蓄委婉地规劝,但言外之意还是很明白的。 末段进一步表示不赞成董邵南到河北去的意思,不过话仍然说得十分含蓄。

请他去凭吊乐毅之墓,就是希望他向这位古代忠义之士学习,继承其遗风。对有才能但还隐居不仕的屠狗者,我尚且要你告诉他们到朝廷里来做官,那么你就更应该留在京城,为朝廷出力了。

这篇短文写出了那么多丰富的内容,而且层次清晰,转接自然,层层深入,变化无穷。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宛转含蓄,颇为得体,符合送行时的气氛,又不晦涩,达到了规劝的目的。

它的结构异常紧密,行文错综变化,加上反复唱叹,使文章更耐读、有味。这些,都增强了这篇序文的魅力。

4 求一篇离别后思念的文言文

别赋黯然销魂者(1),唯别而已矣。

况秦吴兮绝国(2),复燕宋兮千里(3)。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蹔起(4)。

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

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5),棹容与而讵前(6),马寒鸣而不息。掩金觞而谁御(7),横玉柱而沾轼(8)。

居人愁卧,怳若有亡(9)。日下壁而沉彩(10),月上轩而飞光。

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11)。巡曾楹而空掩,抚锦幕而虚凉(12)。

知离梦之踯躅(13),意别魂之飞扬(14)。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15):至若龙马银鞍(16),朱轩绣轴(17),帐饮东都(18),送客金谷(19)。

琴羽张兮箫鼓陈(20),燕赵歌兮伤美人(21);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22)。惊驷马之仰秣(23),耸渊鱼之赤鳞(24)。

造分手而衔涕(25),感寂漠而伤神(26)。乃有剑客惭恩(27),少年报士(28),韩国赵厕(29),吴宫燕市(30),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31),抆血相视(32)。

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起。方衔感于一剑(33),非买价于泉里(34)。

金石震而色变(35),骨肉悲而心死(36)。或乃边郡未和,负羽从军(37)。

辽水无极(38),雁山参云(39)。闺中风暖,陌上草薰。

日出天而耀景(40),露下地而腾文(41),镜朱尘之照烂(42),袭青气之烟煴(43)。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44)。

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45)。视乔木兮故里(46),决北梁兮永辞(47)。

左右兮魂动,亲宾兮泪滋。可班荆兮赠恨(48),惟尊酒兮叙悲(49)。

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兮下时。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湄(50)。

又若君居淄右(51),妾家河阳(52)。同琼佩之晨照(53),共金炉之夕香(54),君结绶兮千里(55),惜瑶草之徒芳(56)。

惭幽闺之琴瑟,晦高台之流黄(57)。春宫閟此青苔色(58),秋帐含兹明月光,夏簟清兮昼不暮(59),冬釭凝兮夜何长(60)!织锦曲兮泣已尽,回文诗兮影独伤(61)。

傥有华阴上士(62),服食还山(63)。术既妙而犹学,道已寂而未传(64)。

守丹灶而不顾(65),炼金鼎而方坚(66),驾鹤上汉,骖鸾腾天(67)。暂游万里,少别千年(68)。

惟世间兮重别,谢主人兮依然(69)。下有芍药之诗(70),佳人之歌(71)。

桑中卫女,上宫陈娥(72)。春草碧色,春水渌波(73),送君南浦(74),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珪(75),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

是以别方不定(76),别理千名(77),有别必怨,有怨必盈(78),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79)。虽渊云之墨妙(80),严乐之笔精(81),金闺之诸彦(82),兰台之群英(83),赋有凌云之称(84),辩有雕龙之声(85),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者乎![1][2-3] 去百度《 别赋》。

这首诗,叙离别而全无依依不舍的离愁别怨,写得慷慨激昂,议论滔滔,形象丰满,别具一格。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下笔挺拔刚健,调子高昂,一扫送别诗的老套,生动地勾勒出主人公性格的坚强刚毅,真有一种“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的气势,给人以难忘的印象。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彩笔浓墨描画出大丈夫的壮伟形象。威武潇酒,胸怀开阔,风度不凡,气宇轩昂,仿佛是壮士奔赴战场前的杖剑壮别,充满着豪情。

颈联运用成语,描述大丈夫的人生观。“蝮蛇螫手,壮士解腕”,本意是说,毒蛇咬手后,为了不让蛇毒攻心而致死,壮士不惜把自己的手腕斩断,以去患除毒,保全生命。作者在这里形象地体现出壮士为了事业的胜利和理想的实现而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颈联如此拓开,有力地烘托出尾联揭示的中心思想。“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尾联两句,总束前文,点明壮士怀抱强烈的建功立业的志向,为达此目的,甚至不惜“解腕”。那么,眼前的离别在他的心目中自然不算一回事了,根本不值得叹息。

此诗以议论为诗,由于诗中的议论充满感情色彩,“带情韵以行”,所以写得生动、鲜明、激昂、雄奇,给人以壮美的感受。

临别时,如何委婉表达挽留与相思?古人最津津乐道的,大约就是折一枝杨柳了。

现在说起柳树,多指垂柳或旱柳,和暮春时节吹起很多杨絮的杨树被视为完全不同的存在。不过,在古时的行文中,杨、柳常常同词出现的,《说文解字》释“柳”便为“小杨也”,可见古人不着意区分杨和柳。有一种说法,认为杨柳之名来自于隋炀帝修成大运河后,赐柳树国姓为杨,实为附会。

此外,春日飞絮,轻软飘忽,随风似雪,容易引起人的愁思。柳音“留”,柳“丝”音“思”,正合挽留、相思之意。虽然有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反驳这一说法,敲黑板强调柳树最开始的文化象征来源于它易生长的特点,是生殖崇拜(嗯,为何作者看过好多此类研究最后都是生殖崇拜)反正柳进入文学领域之后就是寄寓别情之物了,文化人类学那深刻的研究先不管它。

起初,杨柳所寄寓的别情和愁思,还停留在意象上,《诗经·小雅·采薇》中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一般认为成文于西周末年,那个时候的军士出征,就会痴痴想着依依杨柳,怀念家乡。后来,也不知是谁,看着既然有人喜欢,干脆在分别时折了一支送给对方。大家一看,这个办法好呀,送礼不用花钱,风雅又便捷,都送!

绘图/白胖燕

汉代《三辅黄图》最早记载了这种集体攀折树木的行为:“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霸桥即灞桥,据宋人考证,灞桥是长安出入i关、潼关的必经之地,所以送别多在此处。汉代的折柳之风盛行于关中地区,至隋之后,盛于全国各地。有了文化人的认证,柳树从此倒了八辈子血霉,只要是送别的人见到它,都喜欢顺手折一枝送给离人,不仅送,还要喜滋滋地写首诗纪念一下。随便数数,也有两三百首流传至今的折柳诗,见证着柳树从古至今的辛酸泪。

有时候,送别的人大概是觉得送柳枝的人太多了,有些落俗,便希望离人潇洒地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枝杨柳。意境很美,不过离人含着泪拒绝了。这个故事收录在《乐府诗集》的《折杨柳歌辞》中,这是汉魏南北朝的诗歌,《折杨柳歌辞(其三)》写道“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诗歌的主人公将要离乡,都已经上马了,还没等到送别的人送他杨柳枝,只得自己打马回身,折一枝揣怀里。此人觉得大家没有送枝杨柳表达挽留和相思,一定都不爱他,内心郁郁不平,到了客栈还要吹奏一支折柳曲,来表达自己的哀怨。

这个时候,西北之地的少数民族朋友大多一脸懵逼,《折杨柳歌辞(其四)》记载了一位“虏儿”的见闻,“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西北之地不植杨柳,不理解杨柳这一文化符号,更没有听过折柳曲这么上档次的离歌,于是只能微笑地表示看不懂。

唐代教坊便有名曲《杨柳枝词》。美人们给看官唱曲,有曲就要有词,为折柳曲填词也随之成为一时风尚。今天的流行乐坛中,林夕给王菲写歌词,常常一曲双词,迷倒无数粉丝,而我们唐代诗人刘禹锡给《杨柳枝词》写歌词,一曲九词,功力深厚,简直就是林夕的加强版。宋朝的皇帝也是折柳曲的迷弟,于是大臣徐铉默默交出《柳枝词十首》(座中应制),在数量上取得胜利。

在折柳曲的听众中,李白当属名气最大的人物。他在开元二十三年行至洛阳时,就听着折柳曲写下了《春夜洛阳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如果由此畅想诗人流连教坊的风流佳话,只能说,俗套!此时李白三十五岁,已过而立之年,却还在四处交游投卷,尚未得到皇帝的赏识。从诗的内容来看,年轻的李白客居东都,还在思索如何出人头地的大问题,突然听见了不知何处传来的笛子吹奏版折柳曲,失意之中,难免忆起家的温暖。至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他的诗赋终于被玄宗看中,得以供奉翰林,此时的他再提到折柳曲,已没有浓浓的乡愁,他的《塞下曲》充满了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此际的李白深得皇帝礼遇,传言玄宗曾亲赴卧榻,送去羹汤。

后来李白被放逐出京,去朝之后再提到折柳,又是满腹愁怀。约作于天宝八载的《劳劳亭》一诗中,李白云“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连折柳的勇气都没有了。由此可见,柳枝所寄寓的别情、离愁,与诗人的心境息息相关。

唐人以降,折柳蔚然成风。除了临别折赠,还有别后寄柳。张九龄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李白的“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都是分别之后再折柳寄赠的例子。有时,无关别情,也会随手折柳,唐代姚合《和秘书崔少监春日游青龙寺僧院》,记录了诗人与朋友到寺院游玩的情景,首句为“官清书府足闲时,晓起攀花折柳枝。”大概的意思,就是衙门里事情不多,早晨起来摘花折柳,然后愉快地出去玩。这一举动大约和上世纪末,人们郊游总喜欢用柳条编个帽子戴的行为相类似。

这样兴盛的折柳之风,让柳树有些不堪重负。唐代鱼玄机《折杨柳》中说,“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宋代苏轼《蝶恋花》中说,“破镜重圆人在否,章台折尽青青柳。”杨万里说“折尽西湖柳”,陆游说“折尽长亭柳”,辛弃疾过“折尽武昌柳”,杨修说“折尽东亭柳”,一代代人前赴后继,一直折到清末民初,沈祖被乖谒担罢劬〕ねち蛱酢保≌婵晌嚼笔执吡灰庞嗔Α/p>

虽然柳树本是再生能力很强的树木,诗人们吵吵了两千年“折尽”也没能真的折尽烟柳。但人类的潜能终究无限,万一折尽了,以后送别怎么办?于是,诗人一边折柳,一边也呼吁大家给柳树留点出路。唐代戴叔伦就一边说着“折柳寻花送落晖”(《赠康老人洽),一边又说“莫折园中柳,相看惜暮春。”(《留别宋处士》)

折柳赠别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寄托了离人的情思,柳树承担着这种思念,应算是痛并骄傲着。不过,宋代舒一针见血地指出,就算折尽天下柳树,离愁也难以因此消解。(《菩萨蛮》:“三年江上风吹泪,夭桃艳杏无春意。今日欲开眉,那堪更别离,莫折长亭柳,折尽愁依旧。只有醉如狂,人生空断肠。”)柳树可能要吐槽,“我能怎么办!我也很无奈!”

最后提醒大家,现代社会规范中,随意攀折路边花木是不文明行为,公共场所随意折柳,大约要罚款五十元。如果有人问,夏秋之后,柳树只剩下光秃秃的柳条,这时候送别难道要送根棍儿吗?以古人之风雅,季节变换怎么可能难住他们,“朔风正凝寒,柳已不堪折。赠子一枝梅,掉我三寸舌。”(宋·胡仲弓《《送怀玉之越谒秋房使君》》)大概的意思冬天说话嘴巴冷,送你枝梅花赶快滚。

撰文| 苏敦复编辑| 赵千慧王佳

主编|周立文副主编| 殷燕召

光明日报· 中华文化溯源融媒体工作室

 离别诗句表达离别情感与不舍的诗句是: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离别的诗句:

 1云山万里别,天地一身孤。——陆苍培《咏怀》

 2别伤离方寸乱。——李清照《蝶恋花》

 3此地伤心不能道,目下离离长春草。——李白《金陵歌·送别范宣》

 4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曹雪芹《红豆词》

 5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赠卫八处士》

 6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7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

 8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鹊踏枝》

 9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

 10人生何如不相识,君老江南我燕北。——纳兰性德《送荪友》

 11锺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难寻。——朱彝尊《高阳台》

 12垂柳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晏殊《踏莎行》

 13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苏轼《昭君怨·送别》

 14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别

  一、杨柳、杨花或柳絮

  古人用杨柳、杨花或柳絮表达离愁别绪,好友送别。《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

  依。”这是所出现的最早的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

  由于“柳”、“留”谐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人就把“灞陵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雨霖铃》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他以“杨柳”表达与恋人分别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郑谷《柳》:“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若春风。”以柳絮表达离别之情。

  古诗中有许多以杨柳表达送别的诗句,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二、春草

  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如《楚辞` 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乐府《相和歌辞 `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前半写草,暗寓送别;后半写别,不离春草。使“春草”和“别情”相联系。开头实写,结尾转为虚拟。本诗以古原上离离的春草形象,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以碧草连天,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三、水

  古诗中以水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抒写别情,但仍“不及”汪伦送我时的情谊。再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那送别之情就如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连绵不断。

  四、春色

  王维在《送沈子福归江东》中对朋友相思的比喻更有意思。“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比作遮挡不住的江南江北的春色,想象非常新鲜,化抽象的感情为具体的意象。

  春草、水、春色都是具体的意象,作者以此来表达具体的情感,化无形为有形,化无情为有情,更形象地表达离别之情,仿佛看得见,摸得着。宋丹丹说:“你要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就是此道理。

  五、送别之地

  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地方表示送别,此后也就成为专有的送别之地。

  如“长亭”,它是陆上的送别之地。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可见,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地。

  既然有陆上的送别之地,就有水边的送别之所,如“南浦”。屈原《九歌` 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有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除此,还有谢亭、西楼、劳劳亭等,都是著名的送别之地。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唐 王维

渭城朝雨徘岢荆蜕崆嗲嗔隆/p>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朱大入秦唐 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饯别王十一南游

唐刘长卿

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送友人唐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山中相送唐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送李端唐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唐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随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送柴侍御唐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五冈,送君不没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赠汪伦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金陵酒肆留别唐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送荪友清 ·纳兰性德

人生何如不相识,君老江南我燕北。

何如相逢不相合,更无别恨横胸臆。

留君不住我心苦,横门骊歌泪如雨。

君行四月草萋萋,柳花桃花半委泥。

江流浩淼江月堕,此时君亦应思我。

我今落拓何所止,一事无成已如此。

平生纵有英雄血,无由一溅荆江水。

荆江日落阵云低,横戈跃马今何时。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饯别王十一南游唐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江亭夜月送别唐 王勃

(其一)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奉济驿重送严公

唐杜甫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渡荆门送别我唐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送沈子归江东唐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65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